《逃婚调》这首长诗广泛流传在云南西部的贡山、福贡、碧江、中甸、云龙等傈僳族地区,全诗长一千二百多行。它描写了旧时代一对青年的恋爱故事。这对青年真诚地相爱着,可是各自的父母都强迫他们和不相爱的人结了婚,婚后生活都很痛苦。诗中的女主人公阿玛娜结婚后,在丈夫家里“成天拿啼哭当茶饭”,“整日用眼泪当口粮”。他们在一个“借着到别人家做客,借着到别人家喝酒”的难得机会见面了,相互倾诉心曲,海誓山盟,相约逃到遥远的地方去。他们跨过怒江,越过高黎贡山,再往南走,辗转奔波,无法安居,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大理找到一个好地方,种了粮食,盖了房屋,养儿育女,生活富裕起来。这时,想起了父母,便置办礼物,返回故乡,与父母亲人团聚。
从前,“逃婚”在傈僳族中比较普遍。男女对婚姻不满,要退婚、离婚十分艰难,要想跟心爱的人一同生活,只有逃这一条路,这就是逃婚调产生的历史背景。长诗深刻反映了不合理的包办婚姻制度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歌颂了青年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同时赞美了勤劳、乐观的生活态度。
摩梭人走婚,被许多不了解云南民族历史人误解,以为云南人对婚姻很随便。但摩梭人的走婚,是对要结婚男女要走到一起的一种文明考验,男方相中女方,那么在女方门口放个石头,如果女方接受男方走婚,那么女方把自己香囊挂在门口,男方才能入住女方。虽然他们都睡在一起,但是两人中间有一碗水,如果谁打抛水越礼的,那么一方将一辈子无法结婚;严重的,要被村里的人赶出去。有点像西双版纳的傣族,结婚前,男方要到女方干活3年,经过考验后,才能批准结婚的。
上刀山,玩的手腕的力量,说白了,就靠手爬上刀山,脚只是轻轻踏在刀锋上,体现少数民族勤劳和智慧。
下火海,与上刀山,也是异曲同工,讲究巧办法的。因此,55个少数民族文化才能融合成多姿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不是落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