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可是当地人结婚时,亲身经历体会整理出来的,呵呵 希望能帮到你
①起帖始议婚,男家仿效古“纳采问名”礼,遣媒人往请女氏庚帖(写明生辰),置灶神前七日,如家中平安,乃送术者和婚;得吉,则遣媒氏议婚(聘金及嫁奁之厚薄)。婿家择日具婚书致女家,称“起帖”。帖由主婚人(婿父母)署名,聘物以金银为主,女方答以衣履、巾帕及糕饼果品之类,由男方分赠亲戚家,通知其事。
②大定男方择日具聘金、牲馔,遣媒人致女家,并告迎取日期称“大定”。女方答以茶食果品,两家各以所得分赠亲戚。双方往往通过媒人争议馈品、聘金,如猪、鸭、牛、羊之数目。
③上头羹 男方于娶妇前,向女方致面馔,称“上头羹”。
④开额 女方于出嫁前在中堂梳剃叫开额。
⑤待嫁酒 女方于出嫁前宴客,称“待嫁酒”,女坐首席曰:待嫁。
⑥搬嫁 男方遣人来女家搬嫁奁,嫁奁分“六局”(果子局、蜜饯局、菜疏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
⑦奠雁 婿如往女方迎亲,导彩舆往见外舅姑,曰“奠雁”。婿如托人代谒,则命使者具名帖至女家迎亲。
⑧拜天地 女冠帔登舆至婿家。宾相延新娘出舆,请婿出房,与妇共拜天地。
⑨入洞房吃“和同饭” 拜天地后,夫妇入洞房,坐床沿,交食糖饭或米饭加一对鱼为菜肴,曰“和同饭”。并在堂前设宴会宾客。
⑩闹洞房新妇入门二、三日内,亲朋簇拥入洞房酣歌、谐谑,并向新妇索取糖果,曰“闹洞房”。还有请民间艺人来演唱曲艺、戏文,新娘泡茶酬谢。艺人唱《谢茶室》以答。
⑪送平安书 入洞房后三日,妇出洞房习炊事,并送平安书致外家报平安。
⑫回花 结婚后6日,婿与妇同往外家,称“回花”。婿遍致名帖薄礼于舅家宗戚长辈,戚家交答礼曰:“相见礼”。
我们恩施土家族属古代巴人的后裔,自称“贝京卡”,即本地人的意思。是土生土长的,对这个地区居住的汉人称为“客家人”,即外来人的意思。土家族有自己的独特风俗习惯。
土家族男女之间可以同劳同作,聘礼不论贫富之家,均无奢侈之习,故有“婚不论财”之说。男到女家落户叫——上门;男方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后,就择吉日由女方哥嫂、弟妹陪同看男方家里,叫——看廊场。
满意同意婚事就订亲,双方家人请人“合八字”,并将男女双方合的八字写在一幅纸上,各执半幅作为婚约凭证,叫——换庚贴。
换庚贴后,男方根据女方长辈多少,准备相应的信(肉)、茶食(酒、面条、饼干等),由长辈或哥嫂弟妹陪同到女方认亲、行礼。自此,男方都要到女家朝拜。婚事确定后由男方筹备彩礼,女方置办嫁妆,由媒人去女家商量成婚一事,叫——求喜。
在婚期的头天,男方将彩礼送到女家叫“过礼”。晚上,男方宴请亲朋中未婚子弟9人伴新郎饮酒欢歌叫——陪十弟兄。
土家姑娘在出嫁的头天晚上,须将脸上的汗毛扯净,将头发在脑后梳成圆鬓插上玉簪,叫“上头”(也叫扯脸),然后设宴由9名未婚女子陪宴叫——陪十姊妹。
出嫁时唱《哭嫁歌》,倾诉父母哺育之恩,兄弟姊妹手足之情,对家乡的依恋。哭嫁时,女方姐妹、哥嫂、母亲陪哭。
新婚夫妇拜堂后,由新郎把新娘背进洞房叫“背亲”。新婚夫妇3天后要回娘家向祖宗牌位磕头,与爹娘见礼,饭后,新郎新娘当天返回叫——回门。
以上所说都是祖上的规矩,现在改革开放了,都提倡新事新办,没有那么多的礼节了,但是孝敬父母,宽厚待人,土家人的纯补性格确是一代一代的延续着。
附:《哭嫁歌》歌词
土家哭嫁歌
哎呀我的爹
哎呀我的娘
画眉难舍翠竹山
鲤鱼难离舍养鱼塘
金钩吞下肚
牵心又挂肠
哎呀我的爹
哎呀我的娘
鱼也不怪鸟恋山
鸟也不怪鱼想塘
妹娃要出嫁
实该哭一场
哎呀我的爹
哎呀我的妈
接我的人来哒
锣鼓八仙吹进我的家
守闺门、绣鞋花
怎么舍得我的妈
心里乱咂咂
怎么舍得爹和妈
哎呀我的爹
哎呀我的妈
接我的人来哒
锣鼓八仙吹进我的家
织西兰、要出嫁
怎么舍得我的妈
心里乱咂咂
怎么舍得爹和妈
旧时婚嫁由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身份财财礼,亦有指腹割襟为婚。同姓不婚。男子嫁到女家,谓入赘,俗称“招进舍”;穷苦人家幼女送交婆家,称“童养媳”;年龄女大男小的称“等郎媳”;寡嫂嫁叔的叫“顶亲”。贫者无力迎娶的,定亲后,故意安排在途中,或在女方家附近劫取,俗称“抢亲”。50年代后除保留入赘外,大部破除。表亲联婚近年才革除。
订婚 旧时,由媒妁向女家取得庚贴,俗称“八字”,送往男家,经双方上门看定,俗称“踏亲”。同意后择吉期,男家与媒人具恳柬及金银珠玉、首饰、各式食物送往女家纳聘,俗称“定头”(也有先送首饰作为“小定”)。女家回复允柬并附万年青、彩扇、米团等回礼。男家在择定成婚日期前,再送各种食品与现币(比“定头”多数倍)至女家,谓“起贴”。女家向男家索取绸缎、首饰,谓“讨尺头”,女家以“尺头”多少决定陪嫁物品。男家于婚期前3日,送花粉彩线、各种食物至女家,为新娘开面竖头打扮用,谓“竖头盒”。女家置备四季衣服、被铺、家庭用具、首饰作嫁妆,有10扛10担、5扛5担、3扛红。在婚嫁前1日开具清单,请媒人送男方派人搬运。当夜男家款宴媒人及亲戚、执事等人,谓“暖房”,俗称“闹房”。贫穷人家从简从俭。近年少数山区,仍保留旧时礼仪,订婚仪式简朴。也有女方不计较男方聘礼,嫁妆繁多,购置现代家用电器,远程用汽车运送。有的仍索高额聘礼。
结婚 旧时,富户用彩轿、红灯、旗伞、鼓乐迎亲,女家中午设宴送女,下午迎至男家。进门时鼓乐花炮齐鸣,2位**于新妇头上作象征性梳妆,谓“添妆”,由2少女作伴姑,扶新娘出轿入洞房,新郎以2位童男为伴郎。婚礼仪式依次;新人外拜天地,内拜土地、祖宗及父母,新人对拜。礼毕摆宴,新郎向各席敬酒,宴毕由伴姑引新妇入洞房,任人聚观戏言挨挤。然后新人于洞房款宴,谓“吃小饭”,再拜辞父母,由伴郎执烛送入洞房。贫穷人家婚礼大同小异,仪式、酒席从简。民国后期,城镇商、学界改用“文明结婚”,有订婚人、介绍人、证明人及亲友中资望较高者任证婚人,有的在报上刊登启事。1951年4月,贯彻《婚姻法》,由政府登记办理,但大多由媒人牵线,自由恋爱不多,婚嫁习俗文明简朴。近年,有摆阔气比高低消费现象,也有旅行结婚。
婚后 婚后3日,新妇由新郎相伴回家看视父母,谓“望三朝”或“走三日”。男女家各备茶食果品互送,转分亲友。近年盛行婚后旅行。第一年端午、中秋、除夕时,男家在数日前送鱼肉糖果至女家,以除夕最丰,谓“送年夜”,女家亦有回礼。次年正月上旬,女婿备礼至女家拜候尊长,谓“拜岁”。以后每年正月及三节,男家备礼物送女家,谓“送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