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文化:古人结婚曾做陪嫁寓意快快生子

“筷子”的文化:古人结婚曾做陪嫁寓意快快生子,第1张

拿着筷子的女仆(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局部)

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相当久远,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古人便开始使用筷子了。几千年来,有关筷子的说法、用法和忌讳等等,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箸文化”——

筷子的最早记载

 始于何时

 《说文解字》中称

 “箸,饭攲也”

在中国古代,筷子的叫法很多。比较主流的称谓有三个:一个叫“箸”,一个叫“”,一个叫“”。如果用木头制成的,又写作“”。其中以“箸”和“”流行较早,“”在魏晋使用较多,如顾野王《玉篇》称,“箸者,也,饭具也”;隋唐以后的正式说法多称为“箸”。

两字,会意与形声兼有。其字义反映相当直接,就是夹食物、帮助吃饭的东西。这东西在古人眼里并不一般,《说文解字》中称,“箸,饭攲也。”攲在古人眼里是一种奇巧之物,不仅西方人觉得中国的筷子不可思议,就是古代中国人自己也觉得筷子的发明很绝。

现在流行的“筷子”叫法,在明代以后的文献中才较多出现,开始叫“快儿”、“快子”。被引用较多的说法,是陆容《菽园杂记》中有关时俗的记载。那时水上行舟之家讲究避讳,以吴中(今苏州)一带为甚,如忌讳“翻”、“住”等字眼,于是称“幡布”为“抹布”,“箸”为“快儿”。

明人李豫亨在《推篷寐语》中则是另一种说法,他认为船家将“箸”称为“快子”,并不是“箸”与“住”谐音,而是“箸”与“滞”谐音。“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船家取意行舟快如飞,久而久之便喊开了,“快子”按文字学规律,渐渐变成了“筷子”。

古人使用筷子

 有哪些规矩

 《翦胜野闻》记载

 唐肃侍膳“拱箸”遭朱元璋严惩

在古代,吃什么食物时该用何种筷子都有说法。《礼记·曲礼上》是这样说的,“饭黍毋以箸”,意思是吃米饭时不能用筷子,而用匙羹吃。在羹里有菜的时候,才动用筷子——捞夹,即所谓“羹之有菜者用。其无菜者不用”。如何用筷子,可谓规矩多多。

现在不时能看到的两人用四只筷子同时夹菜,这在古代是不允许的。古人认为这种动作叫“截筷”,与收纳骨灰时的动作相似,不吉利。古人吃饭时还忌让人停下筷子,“停筷”是针对死人的。人死后会在棺前放最后一碗“饭”,并将一双筷子直插饭上叫“供筷”,这样才停下筷子。因为这种忌讳,吃饭时是不能将筷子插在饭上的。

在正式场合,连筷子的摆放都要注意。如筷子横放在碗或碟子上,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食,诸位慢用”。而在湘西一些地方,如果表示不再就食,则将筷子十字交叉,放在碗上,表示“实在吃不下去了”。还有的地方,如果将筷子放在碗的左边,即表示已经吃饱。

这种民间用筷礼节,一般在熟人、平辈中间使用,不同身份、辈分之间要慎用,如晚辈不能在长辈“横筷”之前放下筷子。明初,一位名叫唐肃的大才子,万分荣幸地被明太祖朱元璋叫来“侍膳”,但因“拱箸”,即摆放横筷而遭朱元璋严厉惩处。明人徐祯卿笔记《翦胜野闻》中记述了此掌故:“(唐肃)食讫,拱箸致恭为礼。帝问曰:此何礼也肃对曰:臣少习俗礼。帝怒曰:俗礼可施之天子乎”结果,本因“失朝坐免官”的唐肃被定罪“大不敬”,罚到朱元璋老家濠州守城去,即所谓“罪坐不敬,谪戍濠州”一说。

归纳起来,民间关于筷子的禁忌有十多项:忌“三长两短”,两只筷子要长短一样;忌“仙人指路”,使用筷子时食指单独伸出不好,老北京称之为“骂大街”;忌“品箸留声”,不要将筷子在嘴里来回嘬;忌“击盏敲盅”,乞丐讨饭才会这样;忌“迷箸刨坟”,用筷子在盘里翻来翻去;忌“泪箸遗球”,夹菜时把汁滴在桌上或其他菜里;忌“乾坤颠倒”,两只筷子大小头颠倒;忌“定海神针”,将一只筷子插在盘里菜中间;忌“当众上香”,把筷子插在饭里送给同桌……

结婚陪嫁筷子

 有何说法

 民间流行吉语

 “筷子快子,快快生子”

在不同场合用不同颜色的筷子,如喜事用红筷子,而丧事忌讳,要用白筷子,表示对死者的尊敬。一双筷子要同一色,如果用杂色筷,预示家庭不和。

筷子在古人的婚姻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北京在内,过去女孩子出嫁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总少不了筷子。这种风俗,一般认为出现于宋代,当时男女双方家长议定孩子的婚事后,女方父母一般都送盛水的坛子一对,内放活金鱼四尾,并附上筷子两双。其寓意是:金鱼,谐音“金余”,祝愿一对新人钱多多;水的意思是,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筷子则有两种含义,一是祈子,取民间吉利语“筷子快子,快快生子”。在广东潮汕地区,至今仍有新郎新娘入洞房时要喝桂圆汤的风俗,但吃桂圆不用汤匙,要用红筷子,意思是“快生贵子”。

另外,结婚陪嫁筷子还有希望小夫妻以后成双成对,永不分离之意。在陕北农村,男方迎亲时必带一只内装米的宝瓶,到了女方家后,由新娘的父亲把宝瓶里的米炒熟,用香和艾草把口封住,此举表示“相爱”。再取出一双红筷子,用红头绳拴在瓶口上,递给女儿,并对女儿女婿说:“你们要像筷子一样成双作对,永不分开,‘快快’活活过日子。”

银筷子为何备受

 古人青睐

 《本草纲目》记载

 “用银器饮食,遇毒则变黑”

筷子主要是用竹子和木材做的,但也不乏各种高档、珍贵材料做筷子。如“象牙筷子”,在上古商代时即已使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一说。

从考古出土来看,除了竹木筷外,还有兽骨筷、玉石筷、金属筷,其中以金属筷子为多,如金筷、银筷、铜筷、铁筷、铅筷等。犀角筷、银筷被古人赋予验测食品安全的功能。较早出现筷子验毒说法见于《飞燕外传》,此书记述汉成帝刘骜与皇后赵飞燕 之事,旧本题汉伶元撰,其中有“文犀辟毒箸二双”的文字。

所谓“文犀辟毒箸”,即是用犀牛角做成的筷子。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犀”条有这样的记载,“犀角,犀之精灵所聚,足阳明药也”,所以“犀角能解一切诸毒”。

犀角是一味中药,但用之做成的筷子能“辟毒”也许并不靠谱,银筷子被常用倒是事实。古人认为“银能验毒”,宋代法医名著《洗冤集录》中,便有用“银针验尸”的做法。明清时期人们尤其相信银筷子验毒灵验一说,《本草纲目》“生银”条称,“今人用银器饮食,遇毒则变黑;中毒死者,亦以银物试探之。”

银验毒在明清时期的生活中确实存在,《红楼梦》第四十回里,凤姐吃饭时便对乡下来的刘姥姥说,“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得出来……”

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银筷子更为古人青睐。不过,在清朝御膳房,给皇帝供食时所用的验毒工具不再是银筷子,而改用“银板”,或直接用银盘盛装。

筷子的迷信说法

 有何依据

 《太平御览》引《相书》曰

 “五指用箸,大富贵也”

筷子在古人眼里并非仅仅是餐具,古人还认为筷子有神性,常通过筷子来观察和分析人生和未来。《太平御览》引《相书》上的说法,称“人,三指用箸者,自如;四指用箸,贵;五指用箸,大富贵也。”显然,这种说法是无稽之谈,因为一般人使用筷子大都是五指联动的。

实际上,筷子在古代常被当成占卜工具,叫“箸卜”。唐末五代时的南唐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便流行箸卜,宋初徐铉《稽神录》中即记录了这一说法:“会正月望夜,时俗取饭箕衣之,衣服插箸为觜,使画盘粉以卜。”

箸卜过去在岭南等地很流行。唐人郑熊《番禺杂记》中称,“岭表占卜甚多,鼠卜、箸卜、牛卜、骨卜、田螺卜、鸡卵卜、蔑竹卜,俗鬼故也。”在古代广东人眼里,不只筷子,其他什么物什都能成占卜工具。

过去在浙江宁波、江苏高邮等许多地方,妇女有“请簸箕姑娘”的风俗,也是一种“箸卜”,其方法是这样:用簸箕兜绉纱,插一只筷子,两个小姑娘抬着,可以卜问命运,以筷点桌,得双数就是吉兆。

在筷子的占卜系统中,“请筷子神”最为简单,所以在民间极为流行:用三四只筷子,蘸湿,使并立于水碗中或灶上。立箸过程中,口中不停地念叨不同神灵的名字,筷子立定时所念叨的神,就是“值班神”,要礼敬之,祈求其庇护。实际上,这种箸占无异于筷子游戏,不必当真。

七十年代,农村待客的最高标准就是“八大碗”。那时一提“八大碗”,会令那些流着鼻涕的孩子直流口水。如果想请某人办什么事而某人又不痛快,则会说“怎么着?还非得‘八大碗’请你才行啊?”,可见“八大碗”的待客标准之高。那时的“八大碗”里没有整鸡和整鱼之类的大菜,但大碗的方肉和片肉就足以让人感觉到这桌菜水的丰盛了。进入八十年代,“八大碗”被“十大碗”替代,多出了鸡和鱼两大菜来,此时再用“八大碗”待客,便会被人看作小气了。

小时候坐了不少席。农村谁家有喜事,不管日子穷富,乡里乡亲的都会封上三块五块的礼,喜主家自然要摆席请客的。那时父亲在村里做会计,算是个文化人,人缘广。村里人家的喜事往来基本不落下。可每次父亲都把这坐席的机会让给了我。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坐席耽误干活,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想让长时间沾不着荤腥的我“拉拉馋”。说白了,好东西大人舍不得吃啊。

农村坐席的规矩挺多的,不象现在坐在桌前想吃啥叨啥。每桌坐八个人,辈分最大者坐在上席,辈分最小者坐在下方,且要负责给上席的长者倒好水和酒。八大碗主菜上桌之前,会先上四个小菜。酒也随之一起上来。这时候就正式开席了。

尽管桌上的菜香诱得你直咽口水,但小孩子是要忍着的,坐在上席的长者不说“来,咱叨着”,谁先动了筷,会被斥为“没出息、少教养”,长者会冲你直瞪眼睛的。看着大人们陆陆续续的举筷“出击”了,这才可以放心大胆地夹起菜美美地放在嘴里。当长者吃完第一口菜,举起筷子来说“来,咱再叨”,然后再挥着筷子再来“第二趟”。长者的筷子指向那个菜,一桌人的筷子会齐唰唰地奔向那个菜,是绝对不能乱来的。再好吃的菜也只能叨上两次,长者就会放下筷子,然后大人们说话聊天。

也许正因为这么多的规矩,小孩子坐席没有人愿意和老年人在一桌。如果碰巧了一桌全是孩子,那这桌就热闹了。没有人去发号叨菜的使令,也没有那么多的客套话,筷来筷往,上来一个菜吃一个菜,等下一个菜端上来的时候,前一个菜早已吃光。八大碗上齐了,很快就碗碗见底,风卷残云一般,那叫一个爽快。

小嘴吃得溜滑回到家,大人看着心里也高兴:“嗯,孩子解馋了。”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坐席是一种待遇。家里闺女出嫁,请谁去送亲,谁心里会美滋滋的。约定成俗,一家嫁女,没出五伏的家族中每家至少去一个送亲,亲近些的可以多去几个。不管嫁妆多少,不管用得了用不了那么多人去抬,该去多少还是要去多少。为的就是让至亲走近的人都去享用一顿丰盛的酒席。

每当有送亲的这等喜事,往往一宿睡不好觉。天刚放亮,送亲的人便陆陆续续来到喜主家里。此时,主人早已烧好了一大锅面疙瘩汤,作为招待送亲乡邻的早餐。尽管在整天喝地瓜糊糊的年代这也算是美食了,但人们一般就象征性地喝上一碗,因为不久就会有更为丰盛的酒席吃,不能吃得太饱,得留着肚子。我等小孩子们就更不屑喝什么面疙瘩汤了。

那时候的嫁妆,都是大人用扁担抬去的。路近还好,如果几十里远壮劳力也有点吃不消,来到男方家里已是汗流夹背。这时,男方迎亲的队伍早已等候在村口,随着鞭炮的响起,他们将嫁妆接了过去,送亲的人这会便可一身轻松地等候招呼入席了。

比起庄邻结婚请客,送亲酒席要丰盛讲究得多。在上热菜之前会先摆上六个果碟,都是些各式面点。等吃完点心撤下碟子后,才开始上酒上菜。上菜的顺序有“头鸡、二鱼、三合菜”的说法。鱼端上桌后如何摆放也是有讲究的,应该“头枕东海”。如果上菜的毛头小伙不懂规矩胡乱摆放,刚会被人耻笑。

农村的酒席,最有说道的就是这鱼了。厨子在做鱼上是下足了功夫。把采购来的鲤鱼收拾干净后,先放在滚烫的油锅里过一遍油,然后放进一口大锅用各种料小火慢煮,通常要煮上几个小时,焖在锅里一直到上桌,连鱼骨都酥软酥软的,以至于整条鱼会吃得汤水不剩。渐渐地,“吃大红鱼”就成了坐席的代名词。

送亲的酒席通常要吃上几个小时。吃过鱼后,两位新人要过来挨桌挨人敬酒。农村人实在,酒量也大,敬几个就喝几个。也有光实在没有量的主,酒喝了菜也吃了,末了用地排车拉回家也是常有的事。

吃一次酒席回味好几天,然后会情不自禁地数算一下本家族里谁该出嫁了。夜晚,在吃了一肚子地瓜蛋子后,也曾独自躺在光滑的麦场上,瞅着满天的星星,扳着指头计算着“近门”一共有多少女儿会出嫁,这也就意味着能吃上多少顿酒席。时今回想起来,忍俊不禁。

坐席是馋人的梦想,之所以嘴馋是因为那时日子清苦,肚子里的油水太少。随后的日子,农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坐席也就不再是一件眼巴巴盼着的事情。在坐席的期盼中,我也一天天长大,以后进城上学、工作,也就没有时间和机会再加入农村送亲的队伍。

尽管不再垂涎鸡鱼肉蛋的美味,但时常会想起家乡的酒席和坐席的幸福,令我神往的不是那菜,而是那味

闽南民间举行婚礼期间,总有一个能歌善唱的“送嫁妈”(主持婚礼仪式亦称“送嫁姆”),在高声诵唱,贯穿于整个婚礼,既庄重严肃,又诙谐风趣,为婚礼增添喜庆、祥和、美满气氛。

婚礼的第一个礼程是在厅堂中进行象征性梳妆打扮,新娘新郎让人在头上各梳三下。这叫“上头”,表明正式成了大人。

在新嫁家,“送嫁妈”请新娘到厅堂,诵唱:“请出厅,请出厅,做人好名声。”新娘坐下时要唱:坐得正,坐得正,新人得人疼。抹茶油时要唱:茶油滑、茶油乌,生查埔(查埔,即男孩)。”

扩展资料;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参考资料来源;-闽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723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