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的历史
布依族的历史本,最终于同治十八年(1871年)病逝途中,为其学术活动留下深深的遗憾。莫友芝重要的学术成就有:与郑珍合作的地方志《遵义府志》;诗词方面有《郘亭诗抄》、《郘亭遗文》、《影山词》等;目录校勘布依族的历史布依族的民族商机依族的历少数民族族的历史民族风光的历史民族特产历史民族库网史土特产
一、少数民族布依族概述
少数民族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少数民族布依族。
少数民族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少数民族布依族与少数民族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少数民族布依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大约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王朝始给其首领封号,实行羁縻政策。至明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备。至明末清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批湖广、四川等地汉民进入贵州,市场交换日益繁荣,出现了诸如贵阳、安顺、都匀、独山、兴义等重要市镇和商业贸易中心。
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少数民族布依族人口2545059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少数民族布依族少数民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少数民族布依族少数民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在黔东南少数民族苗族少数民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地区、毕节区、六盘水特区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也有分布。
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耕,农业以水稻为主。少数民族布依族大多居住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故素有“布依水乡”、“水乡布依”的美称。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林业也较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区之一。
二、少数民族布依族的语言文字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红水河南岸的少数民族壮族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汉语,使用汉文。布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三个土语区,过去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三、少数民族布依族的宗教信仰
少数民族布依族信仰多种神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社有社神,每个村寨都建有土地庙。一些古老或奇特的大树,或巨石悬崖以及山洞,都被认为有神灵。甚至耕种的水田也有神。有的还供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自明及清以后,佛教、道教、天主教传入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少数民族布依族的祭祀和占卜都由本民族“濮摩”即巫师主持。占卜分为鸡骨卦、竹卦、蛋卦、米卦等等。鬼神有善恶之分,认为善神能赐福于人,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恶鬼则相反,可捉弄人生病,降下灾祸。信仰的神,每一种都是一大集团,每个集团有若干成员。神灵之间有等级之分,各有名字和职司,职司最高者为“报翁”,即皇帝。还有统领军队的将领、执法的法官等等。少数民族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祗和菩萨亦受到敬奉。
四、少数民族布依族的历史
清嘉庆二年(1797)夏历正月初,为了反抗官府重重剥削及强征农民去镇压苗民起义而爆发了大规模的南笼府少数民族布依族农民起义。起义坚持近一年之久,势力广达数百里。这次农民起义的领袖是少数民族布依族妇女王阿崇(1778—1797,号囊仙)和韦朝元(1768—1797,号光仙,人称“七绺须”)。同年八月,清廷连派重兵镇压,起义军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王、韦等被俘,后被送北京,英勇就义;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1854年独山州少数民族布依族农民领袖杨元保首先揭竿而起,领导少数民族布依族、少数民族苗族、少数民族水族、少数民族汉族等民族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数千人举行起义。攻抵独山州南门,揭开了贵州各族农民起义的序幕;1855年镇宁扁担山爆发了曾煜华等领导的少数民族布依族起义和上江(今三都少数民族水族自治县境)少数民族布依族罗光明领导的布依、水、汉等族人民参加的农民起义;此外,广大少数民族布依族农民还和苗、汉、侗、水等族人民一起参加了少数民族苗族农民领袖张秀眉、陶新春、岩大五等分别领导的农民革命军。所有这些农民起义都打击、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势力。鸦片战争以后,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还数次掀起了反抗帝国主义传教士进行文化侵略的斗争。主要有1906年罗发先领导的贵定少数民族布依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武装斗争和1907年韦仁兴领导的镇宁扁担山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滇桂黔边区纵队的领导下,镇宁、关岭、安龙、兴仁、兴义等地少数民族布依族青年组成了六马游击队(后改编为罗盘游击区第七支队)和兴义游击团,1949年11月解放军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 1951年3—5月解放军最后肃清了盘踞罗甸、望谟、册亨等地区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获得了全面的解放。1953年统一了少数民族布依族族称,1956年成立了黔南少数民族布依族少数民族苗族自治州。
五、少数民族布依族的文学
少数民族布依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其题材广泛、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想象力,而且有独特的格律和韵律。民间广泛流传有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古老的民族历史,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
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有《洪水潮天》、《十二个太阳》、《报老多采青石盖天》、《赛胡细妹造人烟》、《卜丁射太阳》、《茫耶寻谷种》、《三兄弟找水》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
《报老多采青石盖天》叙述了一位报老多的老人,采青石盖成了天,用泥铺成了地的故事。《洪水潮天》中叙述了远古时候,洪水暴发淹没了天下。只有兄妹俩人坐在大葫芦里随水漂流,幸免于难。等雨止水消,地上的人全部淹死,兄妹俩在神仙的撮合下,经历许多周折最终结成了夫妻。后来生下一个奇怪的肉团,他们一气之下将它砍成无数碎块,撒向四方,不料第二天这些碎肉块都变成了人。从此,人间烟火得以繁衍。《茫耶寻谷种》叙述古时人间未种五谷,青年茫耶历尽艰辛寻找谷种,终于在一个山洞里找到了并带回来分给大家栽种。《三兄弟找水》叙述很久以前发生大旱,庄稼枯萎。有一家三兄弟带领众人寻找水源。三人大战妖魔,杀死了石头精,夺得了水源,战胜了干旱,赢得了丰收。这些神话均反映了少数民族布依族先民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情景。
《黄果树瀑布的传说》叙述了一位美丽聪明,远近闻名的织布能手白妹,在逃避头人抢亲时,与恋人德脑用白布拦住追兵。白布变成大河,隔断追兵的来路。白布越抖越长,大河也就得越来越长。头人无奈,便用挞斗当船继续追赶。危急之际,白妹剪断白布,霎时天摇地动,河水就成了大瀑布,追兵们都冲进深潭淹死了。白妹、德脑躲过灾难,便在瀑布对面岩下安家。后来在犀牛和善良仙翁帮助下,又用神物黄果治服洪水,从此,人们便称这瀑布为黄果树瀑布,它下面的深潭就叫做犀牛潭。这反映了少数民族布依族人民善良朴实,机智勇敢,体现了他们热爱乡土,向往幸福的愿望。类似传说还有很多,如《花溪的传说》、《三月三的由来》、《六月六的由来》等。有关乐器的传说有《铜鼓的来历》、《月琴的来历》、《姊妹箫的来历》、《勒尤的故事》等等。
诗歌:民间诗歌是少数民族布依族的韵文作品,种类较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劳动歌、叙事诗、习俗歌、盘歌、情歌、苦歌、儿歌等。 劳动歌有《种秧歌》、《棉花歌》、《刺绣蜡染歌》等。习俗歌有《造酒》、《敬酒歌》、《接亲歌》、《送亲歌》等。情歌有《月亮歌》、《只要哥真心》等。儿歌有《小青蛙》、《巴山豆》、《燕大哥》等。叙事诗有《河东与河西》、《王仙姑》、《南荷班》等。
六、少数民族布依族的戏剧
地戏:因为是在平地演出,不搭戏台,所以称为地戏。民间传说少数民族布依族演地戏是向其他民族学来的。少数民族布依族地戏产生较早,流行较广。主要以贵阳市区及安顺一带最为盛行。主要乐器是锣、鼓等,一般在春节期间演出。演唱地戏时,演员都穿戏服,戴面具,面具戴在额上,其下悬一块青布遮住脸面。演出武戏时,主将的背上插四面小令旗,面具插上野鸡毛,身穿战袍,手持刀、枪武器。用汉语演唱,题材都是少数民族汉族故事。传统剧目有《杨家将》、《三国演义》等。
七、少数民族布依族的音乐
少数民族布依族的民间音乐可为五彩斑斓。依据其表现内容、演唱场合等不同,可分为大歌、小歌、大调、小调、山歌调、唢呐调、铜鼓调等。乐器种类也很繁多,有铜鼓、铜锣、钗、勒尤、笔管、姊妹箫、口弦、木叶、唢呐、月琴等。
八、少数民族布依族的舞蹈
少数民族布依族舞蹈多是集体舞,有“织布舞”、“伴嫁舞”、“狮子舞”、“龙舞”、“铜鼓刷把舞”以及“花包舞”、“转场舞”等等。是少数民族布依族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深爱人民群众喜爱。
九、少数民族布依族的美术
蜡染:蜡染工艺久负盛名,有千余年的生产历史。贵州西部的镇宁扁担山区的石头寨被誉为蜡染之乡。制作方法是先用铜蜡刀沾蜡液在白布上绘成各种几何图形,再以蓝靛溶液配合草药印染,去蜡即成。蜡染的花纹鲜明,文静素雅,美观大方,很受人们喜爱。常见的纹饰有刺梨花、团花、小花、水波形、旋涡形、连锁式等。
织锦:又称“纳锦”,布依语叫做“都桂”。以贵州镇宁最为著名。织锦一般有宽窄两种,多用丝线或丝、棉混织,而且多是彩色。织锦有“羊羔锦”、“鱼儿锦”、“蝴蝶锦”等等,其图案多为菱形、方形、三角形或回形等。少数民族布依族的织锦花纹精致紧密,瑰丽美观。
刺绣:少数民族布依族的刺绣历史悠久。在贵州西部镇宁、关岭一带称为雕绣,在南部望谟、罗甸一带称为姑绣。有贵独绒、贵独粑、贵杂玛母、贵绍等数十种。有平绣、绉绣、缠绣、挑绣等刺绣方法。主要刺绣于服饰、被面、背带、鞋面、窗帘、手帕等。
木雕:少数民族布依族木雕艺术久负盛名,最有名的是安顺县的木刻地戏、傩戏面具。面具以丁香木或者白杨木为材料,将圆木对半破开,用半圆弧形作刻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用刚、柔、粗、细、阴、阳不同的刀法刻制而成。
此外,荔波的竹席、独山的斗笠、牙舟的陶器、惠水的枫香印染等也非常有名。
十、少数民族布依族的娱乐
丢花包:有固定的场地和规则。打法分为平泡、转泡、抽泡等。有双打、单打,还可以两个队对打。是少数民族布依族青年男女非常喜爱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流行于黔南和黔西南少数民族布依族聚居区。每年春节期间举行。花包内装米糠、小豆、棉籽等,形状类似八角和柑桔。过去,一般事先规定,花包丢过肩可以不接,如没有过肩而自己没有接到,那么不管是男是女都要给对方一件礼物,如项圈、手镯、戒指等饰物。现在,丢花包作为比赛,一般不限人数,对等进行,通常是男女混合,但也有男子单项和女子单项对掷。丢花包选择在村寨附近平坦宽阔的地方,在丢花包开始之前,青年男女互相对歌,暗中寻找“对手”。开始之后便各站一排,相距约七八米,这时姑娘们手握提绳将花包左转右转向自己的如意郎抛去,后生接到花包后,即回掷给心爱的姑娘,如此往返抛接,投掷,花包左右穿梭,为青年男女传情达意。因此丢花包也是少数民族布依族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
舞花棍:流传于贵州惠水、平塘等地。舞者手执一根竹或木为器械,竹或木嵌以古代小铜钱,舞者边跳边以竹木棍敲击身体各部位,发出有节律的音响。舞步大体分为行进步、半跪步、转身步等。队形以双排行进为主,走圆圈,变方阵,穿梭交叉,千变万化。
十一、少数民族布依族的服饰
少数民族布依族的传统服饰式样较多,纷繁复杂。因地区不同,形成了几种较为典型的民族服饰。镇宁一带的少数民族布依族男女服装喜用蓝、青、白三色布缝制。男子的服装式样各地基本上相同。青壮年多半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大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类型较多,扁担山一带和镇宁城关、安西的部分地区妇女上穿大襟短衣,下穿蜡染百褶长裙,系花边围腰。上装以黑色为底色,在袖口、衣脚、两襟边沿配上织锦和蜡染图案。领口和托肩用印章做花。衣服没有扣子,用衣带系于右侧。未婚的姑娘头戴方形织锦花帕,并以假发和青丝合编成辫子缠绕花帕在头上,在花帕的右边垂吊丝线做的耍须,并插上各式细小的花朵。婚后,头上改戴用竹笋壳做的“假壳”。募役区和江龙区妇女上身穿青色紧身斜襟短衫,下着白底蓝花蜡染百褶长裙,裙长至脚跟。五色锦绣花朵图案的青布围腰。少女用织锦包头,留一根长辫。未婚者梳拱桥形发髻,往后垂,再由前往后插一根银簪。婚后,改银簪为银碗。老年人将头发绾成拱桥髻,但不用任何饰物。城关区的大山、江龙区的关山、六马区的乐纪等地的妇女上穿大襟长衫,披漫肩,下穿长裤,腰间先系上白色的腰带,再扎上绿色布带短围腰。在袖口、裤脚以及围腰上都绣有各种图案。姑娘婚前梳辫子,婚后绾髻带簪子。六马区和募役区的沙子、牛田等地的妇女上穿大襟右衽短衣,下穿宽脚长裤。围红、绿色短围腰。脚穿圆口白布鞋或绣花鞋。云南省罗平县八达河区,老年妇女,仍保留着传统的少数民族布依族服饰,头缠蓝黑包布,身着青色无领对襟短衣,身大袖宽,沿右衽无领衣缝处要镶一道两寸左右宽的边,上衣的下角边处还要绣各式的彩色滚边。下穿蓝黑色百褶长裙。中年妇女的包头,已改用白毛巾代替,上衣已改穿有领或矮领大襟衣,领前的结扣处喜用银包纽扣作装饰,下身穿长裤。未婚女青年的服饰,除总体上与中年妇女相似外,只是还喜欢在包头布的末尾处镶绣极为鲜艳的花纹图案。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均喜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簪和手镯等银饰。
十二、少数民族布依族的饮食
少数民族布依族的主食主要是稻米和玉米,还有麦子、小米、高粱、甘薯等。菜类有盐酸菜、面辣、腐乳、豆豉、泡菜等。少数民族布依族喜爱饮酒,尤其是在逢年过节、嫁娶等喜庆日子里更是离不开酒。酿酒多稻米、高粱、麦子、薯类等为原料。少数民族布依族酿酒品种较多,其中花溪刺梨酒驰名中外。在少数民族布依族家中,男女老少天天都要喝茶。茶是他们生活中最为普便和必不可少的基本饮料。
“姑娘茶”:布依人都是自己采制茶叶,其成分还包括金银花等其他植物。布依人制作的茶叶中,有一种相当名贵,即“姑娘茶”。姑娘茶是少数民族布依族未出嫁的姑娘精心制作的茶叶,制好的这种茶叶都不拿出来出售,而只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或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家作为信物送给情人。意思是用纯真精致的名茶来象征姑娘的贞操和纯洁的爱情。
盐酸菜:盐酸最初称作坛酸,后改称盐酸,是少数民族布依族久负盛名的食品。独山出产的盐酸菜最著名。将洗净的青菜切成条,掺上甜酒、大蒜、辣椒粉、冰糖、食盐等拌匀,盛于坛中。盐酸菜香、甜中略带苦味,鲜美可口。
糯米食品:用糯米制作的食品主要有糯米饭和糯米粑。春节的糍粑、“枕头粽”;“三月三”、“四月八”的五色花糯米饭;端午、“六月六”的三角粽;七月半的合叶粑等。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
肉制品:少数民族布依族的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还有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虫。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对肉食的加工主要有腌肉、血豆腐和香肠。名菜有“青苔冻肉”、“腌浸肝”、“糯米穿肠”、“爆炒螺螂肉”、“烩楠竹笋”、“酸味芭蕉树心”、“香椿蝌蚪儿”、“炸竹虫”、“软炸沙巴虫”、“猪血杂”、“血米鸡粥”、“活血”、“腊肉”、“腌鸡”等。布依人喜欢吃狗肉,贵客临门或逢“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必杀狗。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他们挑狗的标准是“头黄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烤炖狗肉、狗灌肠、花江狗肉都驰誉一方。
十三、少数民族布依族的居住
少数民族布依族的民居建筑,主要有吊脚楼、平房、楼房三种形式,有木结构、木石结构和石板房。
石板房:普遍存在于镇宁、安顺和贵阳的花溪,尤以镇宁扁担山区的石板房最为典型。其特点是,除了横檩是用木头外,其余全是用方块石或者条石垒砌而成,房顶上面全盖的是石板,连房屋的窗棂也是用石头雕花装饰起来的。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差些。
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变体。多建于地势倾斜度较大的地区。有两层,也有三层,层基分上下两级,前低后高,相差五六尺。靠山坡的一边为平房,前半间立在下一级,地基为楼房。这间楼和靠山的半间相平。一般还在大门前用竹木搭成简易的晒台,白天晾晒衣物,晚间可以小憩纳凉。
平房:土木或木石结构的平房是少数民族汉族建筑与少数民族布依族建筑文化交融渗透的结果。一般为三开间,也有五间、七间。中间是堂屋,堂屋后面是老人的卧室或储藏室。堂屋外为吞口。堂屋两边分别为卧室、客房、厨房。屋顶呈“人”字形,利于泄水。这种房屋冬暖夏凉,居住舒适,也易于修建,是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最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十四、少数民族布依族的婚恋
家庭:少数民族布依族家庭具有浓郁的父系色彩。妇女的地位低于男子,寡妇可以继承财产,但是若想改嫁就无权享有了。家庭结构有小家庭,也有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婚恋:少数民族布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宗不婚,不同辈分者不能通婚。解放前,少数民族布依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少数民族布依族家庭中父亲具有绝对权力。少数民族布依族青年男女一般在赶场中物色意中人。如果互相满意就上山对歌。少数民族布依族称之为“浪哨”。“浪哨”是会朋友的意思。这个社交活动不只限于未婚男女,巳婚者也可参加。这与少数民族布依族古老的婚姻制度有关,因为早婚“不落夫家”,实际上只是订婚。所以参加“浪哨”活动,对未婚者来说是初恋,对“巳婚”青年来说,如果他(她)对父母包办的婚事满意,那只是来炫耀唱歌的才能,反之,则表示对包办婚姻的反抗。“浪哨”中除唱情歌外,还唱苦歌、告状歌和逃婚歌等。过去有的青年男女对歌多年,情投意合,于是双双逃离家乡去远处安家;有的逃不出封建制度的罗网,便双双以死殉情。
结亲过程颇为讲究,一般要经过“择偶”、“订婚”、“要八字”、“结婚”四个环节。少数民族布依族青年男女,不论是自由择偶还是经媒人说合,缔结婚姻必须举行订婚仪式。一门亲事一经谈定,男方家马上择定日期邀请二三人携带礼物去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称为“吃订亲酒”。 解放前,少数民族布依族有过“不落夫家”和“戴假壳”的习俗。即新娘在婚后,回娘家长住,有的住一两年或三五年,有的长达十几年。每年在农忙时节,回到夫家。如此往返,直到妻子怀孕,或长大成年,之后才到夫家定居下来。“戴假壳”是丈夫为了及早结束女方“不落夫家”生活的一种方法。用一种撮箕形状,内衬笋壳,外包青布的帽子往妻子头上戴,如果妻子被戴上了假壳,即可到夫家定居。这种婚俗,主要存在于扁担山区。
十五、少数民族布依族的丧葬
少数民族布依族实行木棺土葬,人死后,丧家即向至亲好友报丧,有的要立即鸣放三发火药枪。都要请本民族“濮摩”先生择吉日举办丧事。有的地方舅权比较突出,如死者是女性必须待舅家人员到场亲视入棺,方能安葬。丧礼规模视家庭经济而定。停柩期间,丧事之家一律素食,出丧之后才能开荤。下葬前二天,寨邻亲友携礼前来吊唁。出殡后第三天,要到坟上祭扫。届时用小猪、鸡、豆腐等供奉,烧化香亭、纸马,谓之“复山”。丧事到此便告结束。以后每年清明全家备祭口到墓前祭扫。
十六、少数民族布依族的节日
春节:过去,少数民族布依族以11月或12月为岁首,后来逐渐改为以正月为岁首。每到年底,家家户户忙着酿酒,打糯米粑,腌制腊肉,做血豆腐或缝制新衣。除夕以丰盛酒菜敬供祖先,燃放爆竹,合家守夜直到天亮。正月初一天刚亮,姑娘们都争挑第一担“新年水”回家,名曰“聪明水”;男孩子则争先到土地庙旁,用绳子牵来小块石头放在畜圈之中,意为“六畜兴旺”。春节期间,青年们相邀外出“浪哨”;中老年人彼此拜年祝贺,共同饮酒为乐。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以后,才下地干活。举行铜鼓、唢呐、歌舞、踢鸡毛毽、打陀螺、掷石头等等比赛,参加者多达数万人。还有些地方有玩龙灯、耍狮子、跳地戏、唱花灯娱乐活动。
三月三:是祭社神和山神的节日。社神是一村或邻近几个小村共建社祠供奉,有的还有基金,用基金或临时集资购买猪、牛宰杀供祭。供祭之日,禁止外人入村。这一天,有些地方的少数民族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饭。这天或次日,又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布依族的扫墓日。罗甸祭社神可在三月三这天,也可在十三日举行。紫云在三月三日只祭祀祖先,祭社神则在七月十五日举行。惠水的九龙一带,少数民族布依族青年们在这天群集歌唱玩乐,进行摔跤比赛。盘县等地的青年男女,这天是他们的社交活动日,全寨都要休息,有的地区休息三天。册亨县南部过这个节日,还意味着农忙季节已经到来,须开始投入农事活动了。望谟、册亨县的一些地方,这天要杀狗、杀猪请客。
四月八:又称“牛王节”、“牧童节”、“开秧节”,是纪念耕牛的节日,与农事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天,让牛休息,要用粑粑拌糖、盐喂牛。家家吃“牛王粑”和糯米饭。在有些地方,还要给每个孩童一只蒸熟的公鸡,让他们挑到河边洗澡,抓小鱼、吃鸡肉、晒太阳。青年人则相邀进行对歌、“赶表”等活动。
六月六: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俗称“祭盘古”,有的村寨称过小年。各地少数民族布依族过“六月六”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很多地区要用纸剪成三角旗或纸人、纸马插在田中,供上酒肉和粽子等。有的地方将犁耙等农具放在堂中神龛下供奉祭祀。还有一些地方每家每户拎来公鸡在田坝的水口边举行“祭水口”仪式,祈求祖先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的地方还利用这机会,制定乡规民约。除了这些包粽粑、杀猪、宰牛、杀鸡、祭神敬祖、制定乡规等活动外外,男女青年借此农闲季节进行娱乐活动,尽情欢乐。
七月半:是少数民族布依族祭奠亡灵的节日。在七月十四日举行。有的少数民族布依族村寨要“祭山神”,连续祭三天。有的地方杀鸡、杀猪或杀牛祭祖。有的村寨用各种鲜果来祭祖。十四日做“搭联粑”供祖。十五日晚到河边放冥船,任其随水漂流。十五、六日年青人和儿童聚集在大榕树下,或荡秋千,或打陀螺,或去游泳。有些地方集中于古桥堡对歌,跳粑棒舞和铜鼓舞,同时进行唢呐比赛。
十七、少数民族布依族的禁忌
“扫寨”时不准外人进寨;“戊日”、“甲子日”忌生产,忌出行;正月初一至初三不能动土,十五不能动刀、干活,四月初八不能让牛犁田;每年第一次打雷后的几天之内,不能种地;少数民族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到少数民族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也不得在供桌上摆放东西;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锅耳要顺着正梁方向放置;妇女不能回娘家生小孩,产妇不准走过堂屋,且产后未满月不能出门;未出嫁的姑娘死后不能从正门抬出;死在外面的人,尸体不能抬进家等等。建国后随着科学文化和思想觉悟的提高,这些禁忌巳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且正在逐步消失。
十八、少数民族布依族的风俗
宴客食俗:少数民族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宴席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
杰出人物
韦朝元(1768—1797) 清贵州南笼(治今安龙)人,又名德明,号七绺须。少数民族布依族。善拳能医。由于不满土官、流官、地主、高利贷者对少数民族布依族人民的残酷压迫,在乾嘉苗民起义影响下,于嘉庆二年(1797年)2月,联合王阿崇等共同发动反清起义。义军势力全盛时期,占领了西北至今威宁、黔西,西抵云南边境,半个贵州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嘉庆二年7月,由于湘系、黔东北的少数民族苗族起义被镇压,使得清政府能够腾出手来对付韦朝元的少数民族布依族农民起义,从这时候起,起义军开始处于劣势。由于采取了错误的“贞坚死守”的战略战术,尽管义军在韦朝元等人的领导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洞洒、当丈寨被清军攻陷。同年8月韦朝元、王阿崇等人被俘,十一月在北京就义。
《尚书正义》二十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毛诗》、《仪礼》,皆依疏本子卷计数,《孝经》亦依疏分卷。)相台岳氏本《古注五经》。(宋岳珂校刻。明翻刻宋本。武英殿翻刻本附考证,江南翻刻本,贵阳翻刻本,广州翻刻本,成都翻刻本。)《易》九卷,王韩注,附《略例》一卷。《书》十三卷,孔传。《诗》二十卷,毛传、郑笺。《春秋左氏传》三十卷,杜集解。《礼记》二十卷,郑注。(便文可称相台五经。)永怀堂古注《十三经》。(明金蟠、葛鼒同刻本,今江宁书局补足印行。又杭州局刻本。诸经注,即明李元阳刻注疏本。《孝经》题汉郑氏注,实是唐玄宗注。)《易》九卷,附《略例》一卷。《书》二十卷。《诗》二十卷。《仪礼》十七卷。《周礼》四十二卷。《礼记》四十九卷。《春秋左传》三十卷。《公羊传》二十八卷。《谷梁传》二十卷。《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孝经》九卷。《尔雅》十卷。稽古楼单注巾箱本《十三经》。(星子干氏刻本。皆古注,《论语》并刻朱注,《毛诗》间采孔疏。)明监本宋元人注《五经》。(明经厂本,扬州鲍氏刻本,南昌万氏刻本,又江宁局本,又崇道堂本,又武昌局本。通行杜氏巾箱《六经》单注本,尚不谬。
坊本音注,皆不可据。)《易宋朱子本义》四卷。
《宋程子传》四卷。(江宁本本义,依《朱子》原本十二卷,兼刻程传,他本无。)《书》宋蔡沈集传六卷。《诗》朱子集传八卷。(武昌局本附序。)《春秋》旧用宋胡安国传,乾隆间废,改用《左传》杜注三十卷。(江宁本左传有姚培谦补注,鲍本合刻三传,附《春秋传说汇纂》。)《礼记》元陈澔《集说》十卷。(崇道堂本兼录御案。新刻《五经》,江宁本最善。)明洪武定制,试士经义,用注疏及此数本。《春秋》兼用《左》、《公》、《谷》、胡、张洽五《传》。《永乐五经大全》成书后,即专用此本。国子监雕板,因至今沿称“监本”。今明监本希见,姑以旧名统摄之。
《四书章句集注》十九卷。(明经厂大字本,扬州鲍刻本,南昌万刻本,武昌局本,皆合五经刻。)以上正经、正注合刻本毛郑《诗》三十卷,(《诗谱》一卷,《毛诗音义》三卷,附《毛诗校字记》一卷。嘉庆甲子木渎周氏校刻本。)重刻嘉靖本(《周礼》郑注十二卷,附《札记》一卷。顾广圻校。黄丕烈刻士礼居丛书本。明嘉靖徐氏有翻刻相台岳氏三《礼》单注本,今偶一见,不录。)福礼堂《周礼注》十二卷。(周氏刻本,张青选清芬阁重刻本。郑注,附《释文》。)影宋严州单注本《仪礼》十七卷,附《校录》一卷。(士礼居校本,武昌局翻黄本。郑注。)影宋景德本《仪礼疏》五十卷。(苏州汪氏校刻本。)影宋抚州单注本《礼记》二十卷,附《考异》二卷。(张敦仁校刻本,武昌局翻张本。郑注。)惠校本《礼记注疏》六十三卷。(惠栋依宋本校。和氏刻本。)影宋单注本《公羊传》十二卷。(汪士钟刻本。何注。)校宋本《孟子》赵注十四卷,孙奭《音义》二卷。(孔继涵刻微波榭遗书本。)附《释文尔雅》单注本十卷。(清芬阁校。郭注。)武昌局刻《周礼》、《仪礼》、《公羊》、《谷梁》、《孝经》、《尔雅》单注大字本。(皆古数。卷数仍旧。)仿宋本《周易本义》十二卷。(曹寅扬州诗局刻本,武英殿重刻宋大字本。)重刻宋本《周易本义》十二卷,附《吕氏音训》。(宝应刘氏校刻本。宋吕祖谦《音训》。《音训》别有金华丛书本。)《周易传义音训》八卷,附《易学启蒙》。(程传、朱本义,宋董楷合编。
《吕氏音训》新附。高均儒校。盱眙吴氏望三益斋刻本。)《书传音释》六卷,附《书》序。(蔡传,宋邹季友音释。高均儒校。吴氏望三益斋本。)翻刻宋淳佑大字本《四书集注》二十六卷。(国朝刻本。)璜川吴氏仿宋本《四书集注》二十六卷,附《考》四卷。(吴志忠校。嘉庆辛未刻本。)以上正经、正注分刻本(注疏乃钦定颁发学官者,宋元注乃沿明制通行者,四书文必用朱注,乡会试五经文及经解,古注仍可采用,不知古注者,不得为经学。)古香斋袖珍五经四书。(康熙间内府刻。无注。《春秋》无传。)秦氏巾箱本九经。(秦镤刻。有音无注。《易》三卷,《书》四卷,《诗》四卷,《礼记》六卷,《周礼》六卷,《春秋左传》十七卷,《孝经》一卷,《论语》二卷,《孟子》七卷。)计树园《十一经读本》。(全文无注,直音。嘉庆元年万廷兰刻。无《论语》、《孟子》,经文皆依殿本注疏,胜于旁训,惟《公》、《谷》无传之经文未录。)《春秋四传》合刻本三十八卷。(《左》、《公》、《谷》、胡,元失名人编。通行本。)《周礼读本》十二卷。(袁櫆校刻本。)得斋校本《周官礼注》六卷。(殷盘校刻本。郑注间采贾疏及宋人说。)《周官精义》十二卷。(连斗山。通行本。不能得单注本者初学止可读此。)《仪礼章句》十七卷。(吴廷华。乾隆丁丑、嘉庆丙辰两刻本。阮元编录《皇清经解》学海堂刻本,极善。)《仪礼易读》十七卷。(马之駉。通行本。便于初学,惟字太小。)《左传读本》三十卷。(道光间敕撰。殿本,贵阳官本,清河官本。)以上诸经读本附——右正经正注◎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第二(空言臆说、学无家法者不录。)《郑氏易注》十卷。(汉郑玄。卢见曾刻《雅雨堂丛书》辑本,又广州刻《古经解汇函》本三卷,附《补遗》一卷。)《周易郑注》十二卷。(丁杰辑补。陈春刻湖海楼丛书本。)马王《易翼》一卷。(问经堂辑本。)陆氏《周易述》一卷。(吴陆绩。《古经解汇函》重刻孙堂辑本,又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三卷。)子夏《易传》一卷。(孙冯翼刻《问经堂丛书》辑本,又张澍《二酉堂丛书》辑本,又玉函山房辑本。此唐以前人依托,今通志堂、汉魏丛书所收十一卷本,乃宋以后人伪作。)《周易集解》十七卷。(唐李鼎祚。雅雨堂本,《古经解汇函》重刻卢本,明毛晋刻《津逮秘书》本,张海鹏照旷阁刻《学津讨源》本,又明木渎周氏刻本,仁和叶氏刻周本。)李氏《易解賸义》一卷。(李富孙。顾修刻《读画斋丛书》本。)《周易口诀义》六卷。(唐史徵。孙星衍刻《岱南阁丛书》本,《古经解汇函》重刻孙本。)汉魏二十一家《易注》卷。(孙堂辑。刻本。)孙氏《周易集解》十卷。(孙星衍。岱南阁别行巾箱本,伍崇曜刻《粤雅堂丛书》本。)《周易虞氏义》九卷,《虞氏消息》二卷,《虞氏易礼》二卷,《虞氏易事》卷,《易言》二卷,《易候》一卷。(张惠言。《茗柯全集》本。学海堂本无《易事》、《易言》、《易候》。刘逢禄《虞氏易言补》、《易虞氏五述》,李锐《周易虞氏略例》,未见传本。)《周易郑氏义》二卷。(同上。)《周易荀氏九家义》一卷。(同上。)《易义别录》十四卷。(同上。孟喜、姚信、翟子元、蜀才、京房、陆绩、干宝、马融、宋衷、刘表、王肃、董遇、王廙、刘瓛、子夏。)《周易姚氏学》八卷,《周易通论月令》二卷。(姚配中。汪守成刻本。)《卦气解》一卷。(宋翔凤。自著《浮溪精舍丛书》本。)《周易补疏》二卷。(焦循。《焦氏丛书》本,学海堂本。)《易纬》十二卷。(八种。武英殿聚珍版本,杭州、福州重刻本,《古经解汇函》本。目列后。凡言聚珍版本者,福州皆有重刻本,杭州亦重刻第一单三十九种小字本。)《乾坤凿度》二卷。(伪。)《乾凿度》二卷。(艺海珠尘亦刻。)《稽览图》二卷。(珠尘亦刻。)《秋终备》一卷。《通卦验》二卷。《乾元序制记》一卷。(伪。)《是类谋》一卷。(珠尘亦刻。)《坤灵图》一卷。
(纬与谶异,皆古经说,纯驳不一,宜分别观之。)《易纬略义》三卷。(张惠言。《茗柯全集》本。《钱塘易纬稽览考正》一卷,未刊。)《乾凿度郑注》二卷。(丁杰辑补。雅雨堂本。)《读易别录》三卷。(全祖望。鲍廷博刻《知不足斋丛书》本。)《周易义海撮要》十二卷。(宋李衡。纳兰性德编刻《通志堂经解》本,广州书局《重刻通志堂经解》本。)《易小帖》八卷。(毛奇龄。《西河集》本。)《易例》二卷。(惠栋。周永年、李文藻刻《贷园丛书》本,张海鹏刻《借月山房汇钞本》,钱熙祚刻《指海》本。)《易笺》八卷。(陈法。京师贵州馆刻本。)《易图明辨》十卷。(胡渭。钱熙祚刻《守山阁丛》本,粤雅堂本。)《易图条辨》一卷。(张惠言。《茗柯全集》本。)《春秋占筮书》三卷。(毛奇龄。《西河集》本。)《易音》三卷。(顾炎武。《顾氏音学五书》本,学海堂本。)《京氏易传》三卷。(汉京房。《津逮秘书》本,《学津讨源》本。此书多言占候,故四库列术数类,惟汉学家多与相涉,未便歧出,姑附于此。)《易汉学》八卷。(惠栋。单行本,毕沅刻《经训堂丛书》本。孟、虞、京、干、郑、荀。王保训辑《京氏易》八卷,严可均校补,未刊。)《易象钩解》四卷。(明陈士元。守山阁本。)《仲氏易》三十卷。(毛奇龄。《西河集》本,学海堂本。)《易说》六卷。(惠士奇。家刻本,学海堂本。)《周易述》十九卷。《易微言》二卷。(惠栋。卢氏刻本。)《周易述》补四卷。(江藩,自刻本。二书皆有学海棠本。)《易确》十二卷。(许桂林。自刻本。)《易话》二卷,《易广记》三卷。(焦循。《焦氏丛书》本。)《太极图说遗议》一卷。(毛奇龄。《西河集》本。)《河图洛书原舛编》一卷。(同上。)《周易本义辨证》五卷。(惠栋。常熟蒋光弼《省吾堂汇刻书》本。)以上易之属(杂道家言者不录。魏关朗易传,唐郭京《周易举正》,皆伪书,不录。)《尚书大传定本》八卷。(汉伏胜。陈寿祺校注。广州原刻本,《古经解汇函》重刻陈本,又雅雨堂本三卷。)《尚书马郑注》十卷。(孙星衍辑。岱南阁别行本。龚自珍《尚书序大义》,《尚书马氏家法》,未见传本。)《古文尚书疏证》八卷。(阎若璩。家刻本,吴氏天津刻本。)《尚书今古文注疏》三十卷。(孙星衍。平津馆本,学海堂本。孙胜于王。)《尚书后案》三十卷。(王鸣盛。原刻单行本,学海堂本。周用锡《尚书证义》,未见传本。臧琳《尚书集解》一百二十卷,臧镛堂补,未刊。)《尚书释天》六卷。(盛百二。学海堂本。)《尚书地理今释》一卷。(蒋廷锡。借月山房本,《指海》本,学海堂本。)《禹贡锥指》二十卷,图一卷。(胡渭。原刻本,学海堂本。程瑶田《禹贡三江考》,在《通艺录》内,又学海堂本。)《禹贡郑注释》二卷。(焦循。《焦氏丛书》本。)《禹贡集释》三卷,附《锥指正误》一卷。(丁晏。六艺堂自刻本。)《尚书补疏》二卷。(焦循。《焦氏丛书》本,学海堂本。)尚书说》一卷。(宋翔凤。浮溪精舍本。)《尚书余论》一卷。(丁晏。自著《六艺堂诗礼七编》本。)《太誓答问》一卷。(龚自珍。吴县潘氏滂喜斋刻本。)《古文尚书撰异》三十三卷。(段玉裁。自著《经韵楼丛书》本,学海堂本。)《尚书中候郑注》五卷。(《学津》辑本。)《禹贡会笺》十二卷。(徐文靖。徐氏六种本。)《古文尚书考》二卷。(惠栋。省吾堂本,学海堂本。明梅鷟《古文尚书考异》,已括阎、惠、王诸家书内。)《尚书集注音疏》十二卷,《尚书经师系表》一卷。(江声。原刻篆书、真书两本,学海堂本。)《尚书王氏注》二卷。(魏王肃。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之一。止标列近古尤要及辑本独详者数种,余具总义类原书中。)以上书之属(不知今古文之别者不录。)《毛氏传疏》三十卷。(陈奂。单行本,丛书本。)《毛氏传笺通释》三十二卷。(马瑞辰。道光十五年刻本。)《毛诗后笺》卷。(胡承珙。《墨庄遗书》本。许桂林《毛诗后笺》八卷,未刊。)《毛诗稽古编》三十卷。(陈启源。单行本,学海堂本。钱大昭《诗古训》十二卷,未刊。)《诗经小学》四卷。(段玉裁。经韵楼本,学海堂本。)《毛郑诗考正》四卷。(戴震。《戴氏遗书》本,学海堂本。)《毛郑诗释》四卷。(丁晏。六艺堂本。)《诗广诂》三十卷。(徐璈。刻本。)《毛诗补疏》五卷。(焦循。《焦氏丛书》本,学海堂本。)《诗礼征》十卷。(包世荣。家刻本。)《校正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丁晏校。六艺堂本,《古经解汇函》重刻丁本,又《津逮》本。)《陆玑疏考证》一卷。(焦循。《焦氏丛书》本。)《诗经稗疏》四卷。(王夫之。《船山遗书》本。)《续诗传鸟名》三卷。(毛奇龄。《西河集》本。)《诗地理考》六卷。(宋王应麟。《玉海》附刻本,《津逮》本,《学津》本。)《毛诗地理释》四卷。(焦循。)《诗氏族考》六卷。(李超孙。别下斋本。)《毛诗识小》三十卷。(林伯侗。《修本堂遗书》本。)《诗本音》十卷。(顾炎武。《音学五书》本,学海堂本。)《毛诗韵订》十卷。(苗夔。自刻本。)《毛诗证读》卷。(翟灏。刻本。)《诗音表》一卷。(钱坫。钱氏四种本。)《诗经廿二部古音表集说》卷。(夏炘。自著《景紫堂全书》本。)《诗声类》十二卷,《分例》一卷。(孔广森。轩所著书本。)《毛诗王氏注》四卷,《义驳》一卷,《奏事》一卷,《问难》一卷。(魏王肃。玉函山房辑本。)《毛诗异同评》三卷。(晋孙毓。)《难孙氏毛诗评》一卷。(陈统。)玉函山房辑本。
《毛诗指说》一卷。(唐成伯玙。通志堂本。)《毛诗通考》二十卷,《郑氏诗谱考正》一卷。(林伯桐。修本堂本。)《毛诗重言》一卷,《毛诗双声叠韵说》一卷。(王筠。鄂宰四种本。)《鲁诗故》三卷。(玉函山房辑本。)《齐诗传》二卷。(玉函山房辑本。近人别有《齐诗翼奉学》一卷。)《韩诗故》二卷,《韩诗内传》一卷,《韩诗说》一卷。(汉韩婴。玉函山房辑本。邵晋涵《韩诗内传考》,有刻本,未见。)《韩诗薛君章句》二卷。(汉薛汉。玉函山房辑本。)《韩诗内传征》四卷。(宋绵初。刻本。严可均辑《韩诗》二十一卷,附《鲁诗》、《齐诗》、《汉人诗说》,未刊。)《韩诗外传》十卷。(汉韩婴。赵怀玉校本,周廷寀校注本,吴氏望三益斋刻周赵合校本,《古经解汇函》本,又《津逮》、《学津》、通津草堂三本,皆逊。陈瑑《韩诗外传疏证》十卷,未见传本。)《三家诗考》一卷。(宋王应麟。《玉海》附刻本,《津逮》本,《学津》本。)《诗考补注》二卷,《补遗》一卷。(林伯桐。修本堂本。)《诗考异字笺余》十四卷。(周邵莲。嘉庆元年刻本。)《三家诗异文疏证》六卷,《补遗》三卷。(冯登府。道光十年自刻本,又学海堂、《续刻经解本》二卷。别有《三家诗异义遗说》二十卷,未刊。)《三家诗遗说考》十五卷。(陈寿棋。家刻本。)《四家诗异文考》五卷。(陈乔枞。自刻本。)《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宋吕祖谦。钱仪吉编刻《经苑》本,明嘉靖陆釴刻本。)《诗缉》三十六卷。(宋严粲。明刻本。)《诗说》三卷,《附录》一卷。(惠周惕。家刻本,借月山房本,《指海》本,学海堂本。)《某溪诗经补注》二卷。(戴震。《戴氏遗书》本,学海堂本。)《虞东学诗》十二卷。(顾镇。刻本。)《诗古微》卷。(魏源。自刻本。
魏所著有《书古微》、《公羊古微》,未见传本。)《三家诗拾遗》十卷。(范家相。守山阁本。)《毛诗写官记》四卷,札记二卷。(毛奇龄。《西河集》本。)《毛诗义》二十四卷。(李黼平。广州原刻本,学海堂本。)《毛诗古音考》六卷。(明陈第。《学津》本。)《毛诗名物图说》九卷。(徐鼎。乾隆三十六年刻本。)以上《诗》之属(诗家与四家《诗》皆不合者不录。子贡《诗传》,申培《诗说》,皆伪书,不录。)《礼说》十四卷。(惠士奇。原刻本,上海彭氏重刻本,学海堂本。)《周礼疑义举要》七卷。(江永。原刻本,守山阁本,学海堂本。)《周礼汉读考》六卷。(段玉裁。经韵楼本,学海堂本。徐养原《周礼故书考》,沈梦兰《周官学》,未见传本。)《周礼故书疏证》卷。(宋世荦。台州丛书本。)《周官礼郑氏注笺》十卷。(庄绶甲。马宗梿《周礼郑注疏证》,未见传本。)《周礼释注》二卷。(丁晏。六艺堂本。)《周官禄田考》三卷。(沈彤。《果堂集》本,学海堂本。)《周礼军赋说》四卷。(王鸣盛。学海堂本。)《考工记图》二卷。(戴震。《戴氏遗书》本,学海堂本。)《考工创物小记》一卷,(《磬折古义》一卷,《沟洫疆理小记》一卷,《九谷考》一卷。程瑶田。在《通艺录》内,学海堂本。)《车制图考》一卷。(阮元。揅经堂本,学海堂本。较钱《坫车制考》尤核。朱鸿《考工记车制参解》,未刊。)《考工轮舆私笺》二卷。(郑珍。)附图一卷。(今人。同治戊辰莫氏刻本。)《肆献裸馈食礼纂》三卷。(任启运。《钓台遗书》本。互见。)《周官记》五卷,《周官说》五卷。(庄存与。《味经斋遗书》本。)以上《周礼》之属(疑经者不录。)《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附《监本正误》一卷,《石经正误》一卷。张尔岐。通行本。吴廷华《仪礼章句》
隋朝作为中国结束了长期动乱的一个朝代,礼节上有了很多成系统的说法,其中就包括婚礼:
=============婚礼前======================
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三书:
后世谈婚论嫁,“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三书”非周制昏礼的内容: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信(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婚前礼 纳采 纳采即议婚,男方遣使上女家求婚。采用雁作为贽见礼物。 以雁为礼有三种象征意义: 1、雁为候鸟,秋天往南飞,春天北归,来去有时,从不失时节,所以用雁来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 2、雁为随阳之物,大雁行止有序,雁群在迁徙飞行时成行成列,领头的是强壮之雁,而幼及弱者追随其后,从不逾越。将这个原则用于嫁娶,长幼循序而行,不越序成婚。 3、雁雌雄一配而终,象征忠贞和白头偕老 (后来有所发展,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
问名
男家征求女家同意后,这时接着进行问名之仪节,以便回来后占卜成婚与否、吉凶如何。问名一般是女子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及时辰等,发展到后世,称换庚帖。这一过程也相当于订婚。古语“男子称名,女子称字”,女子的名是不能轻易示人的。问名的意义可见非同小可了。
纳吉
问名的目的,是为纳吉作准备。《仪礼士昏礼》载: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就是说,男方问名后,以龟甲来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得到吉兆,将占卜吉利的结果, 周制婚礼
派使者带着雁到女方家报喜,后世称为订盟,仪式如同纳采。纳吉之后,婚姻就算正式确定。后来民间把纳吉改叫合婚了。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肖及生辰八字合一下,看生肖是否相克,八字是否相配。纳吉和纳采一样,也用雁。
纳征
纳征礼往往是婚姻六礼的关键,《仪礼士昏礼》载:“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意即派遣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周朝聘礼“凡嫁女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士大夫以玄纁束帛,天子加以毂圭,诸侯加以大璋”。周制昏礼的聘礼取其象征意义,不像后世那样看重经济价值。币,意为彩色丝,后世所谓的“彩礼”就源于这个典故。可见先秦的彩礼是很简单的,士大夫仅仅只用不过五两彩丝加上一对鹿皮。但到了后世,彩礼的内涵就要实际多了,还包括饰物、绸缎、牲畜或现金等物。聘礼开始成了地位拼比的物事,难有定数。至此,周礼取聘礼的象征意义变为取义取利兼图。隋唐聘礼固定为九种,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各项物品皆有祝福夫妻爱情永固的意义。
请期
定成婚吉日的礼,由男方决定,然后正式通知女方。后代婚礼在演变中发展出来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 父亲醮子,新郎接受赐酒一饮而尽,便动身去迎娶自己的新娘。女方家长在家庙设筵,在门外迎新婿。婿以雁做贽礼。彼此揖让登堂,女婿再拜。 周制昏礼亲迎婿及妇都用马车,宋代时逐渐开始婿骑马妇乘轿。出了家庙门,把新娘坐车驾好,在新娘上车时,还要亲自把上车用的引手绳递给新娘,照顾她上车。然后新郎亲自驾着马车,让车转三圈,才把马车交给车夫,自己乘坐另一辆马车走在前头。到了家门口,新郎先下车来等候,新娘车到达后,新郎带领新娘进入家中,新娘入宅,婚前礼即告一段落。
====================婚礼中=================
婚前中拜堂→对席→餕余设袵
拜堂
周制昏礼没有夫妇拜堂之礼。司马光《书仪》:“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祖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可知宋代交拜之礼已经流行。元代拜堂,于夫妇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礼,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后夫妇交拜。这就是如今流传下来的三拜之礼。 指新人入席前的洁手洁面。汉族传统礼仪非常强调洁净的意识。周制的沃盥礼节是用匜和洗配套使用。
对席
新婚夫妇交拜礼毕,要相对而坐,谓之对席。对席的位置,男西女东,意以阴阳交会有渐。 “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合卺是指夫妇交杯而饮,注意——是交杯,只是交换了杯子而已,并非很多误导人的古装剧那样挽着胳膊喝的“交擘酒”。合卺本意指破瓠(瓜)为二,合之则成一器。剖分为二,分别盛酒。最初合卺用匏瓜,匏是苦的,用来盛酒必是苦酒。匏既分为二,象征夫妇由婚礼将两人合为一。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永结同好 周制婚礼,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这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合卺礼流传到后世,发展成酒筵。“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由简到繁,但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
餕余设袵
这是通常所说的合床礼,正式成为夫妻。新娘脱服由女侍接受,新郎脱服由男侍接受,新郎亲脱新妇之盖头,此时侍人持烛而出。此后男女双方正式结为夫妇。 婚后礼 婚后礼,使新妇成为男家的一分子,与男家的亲族融合在一起,所以又称“成妇礼”。成妇礼主要有三: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 妻称丈夫的父亲为“舅”,称丈夫的母亲为“姑”,成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就早早起床、沐浴,新妇拿着盛着枣、栗和腶修等物的竹器到公婆的寝门外等待。盛有“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婚后===================
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妇馈舅姑
根据《礼记》,“妇馈舅姑”之礼是随着“妇见舅姑”之后的,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之后有“舅姑飨妇”之礼 另有一说,“妇馈舅姑”指的是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房烧饭做菜,以馈舅姑。 周制婚礼
以示自此后将主持中馈,以尽孝道。唐代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的描述。该俗应是后世的演变发展。 “妇馈舅姑”之后,公婆为新妇安食漱口,并以“一献之礼” 酬新妇,以示长辈的关怀。 一献之礼: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称为“献”;次由客还敬,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或爵后,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着饮,称“酬”,这么合起来叫作“一献之礼”。在“献”的环节中,有洗爵的步骤。公公在洗爵于南,婆婆洗爵于北。 一献礼成后,本别下阶。《礼记•昏义》记:“厥明,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至阼皆,以着代也。”按照旧时的民居结构,西阶为宾位,阼阶为主位,新妇从阼阶下来,表示从此之后授之以室,代理家政。
庙见成妇
庙见礼为“新妇祭行于祖先”——婚后三个月,夫家择一日,率新娘至宗庙祭告祖先,以表示该妇从此正式成为夫家成员。自此,成妇礼(暨“婚后礼”)完成。 “成妇”“成妻”之辨 “成妇”是指成为男家的媳妇,“成妻”则指作为一个男人的妻子。 汪中,郑珍,等清儒仔细考证了《仪礼•昏礼》的仪节和称谓,又从《曾子问》分析订婚和解除婚约的种种可能性,目的在于探究:婚姻关系何时成立?因为他们关怀的是一个当时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室女守贞”。“室女守贞”就是所谓的“望门寡”。当一个女子订了婚,还没过门,未婚夫就死了。这样的一个“许嫁女”,能否另许夫家?还是得嫁去夫家奉养公婆,过继个孩子承继香火?与该男合葬?基本上,主张室女守贞者,表示他们认为成妇重于成妻,一旦订了婚(纳聘),婚姻就成立;反对者则坚持有亲迎合体之实,婚姻才成立,翁姑媳妇关系才成立。在清朝,因“室女守贞”获颁牌坊的数量很多,经考证,“夫”之称谓的出现,得等到亲迎之夜,婿入妇之寝房、妇言“若非我夫,焉入我室”时才出现。换言之,“夫妇”一词的成立要等到行过亲迎礼、喝了交杯酒、有“合体”之实时才成立。既然没有夫妻之实,又何来守寡、殉葬、侍养公婆?(节选自台湾学者 张寿安《我的清代礼学研究》 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5辑) 实际,直至宋代,女子在婚姻上都具有相当的地位。
=================================================
关于衣着
隋代女服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隋朝居住在北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多穿小袖袍、小口裤。民间妇女穿青裙。妇女外出戴幂罗,把面部罩住。这类打扮,都吸收融合了南北朝时期胡服的艺术特色在内,对唐代女服有很大影响。隋代官员穿南北朝裤褶服可以从驾。隋女服饰多小袖高腰长裙,裙系到胸部以上。发式上平而较阔,如戴帽子,或作三饼平云重叠、额部鬓发剃齐,隋贵妇所披小袖外衣多翻领式。侍从婢女及乐伎则穿小袖衫、高腰长裙,腰带下垂,肩披帔帛。头梳双髻。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辞海》1989年版)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有《乐章集》。(《辞海》1989年版)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韩愈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
究心古训,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25岁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36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50岁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的诗歌有独创成就,对宋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韩愈的集子,为其弟子李汉所编,外集为宋人所辑。现存韩集古本,以南宋庆元魏怀忠所编刻的《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它保存了不少原本已失传的宋人旧注,今有影印本。南宋末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经明代徐氏东雅堂翻刻后,最为通行,系全录朱熹《考异》和节录五百家注而成。廖氏原刻今有影印本。诗集单行注本,清代有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 2种。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的,宋代有方崧卿《韩集举正》、朱熹《韩文考异》,清代有陈景云《韩集点勘》、王元启《读韩记疑》、沈钦韩《韩集补注》、方成□《韩集笺正》,近人有徐震《韩集诠订》。韩愈生平事迹,见于皇甫□《昌黎韩先生墓志铭》、《韩文公神道碑》和李翱《韩公行状》,这是最原始的材料。新、旧《唐书》本传,朱熹并有《新唐书》本传的详注。编为年谱、年表的有好几种,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方崧卿《年谱增考》即合刻在洪谱各条之后。研究著作,王鸣盛《蛾术编》、郑珍《巢经巢文集》、俞□《俞楼杂纂》诸书有关条目或文章,具有学术价值。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诗文的代表著作。单篇论文,以近人陈寅恪《论韩愈》为最著名。
贵州天台山天龙屯堡
在今天的贵州安顺,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
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这里的居民由于都是古时屯堡军户的后裔
电话:0853-4295548
贵州黔灵公园
黔灵山位于贵阳市西北约15公里处,集贵州高原灵气于一身。素有“黔南第一山”之称。由象王岭、檀山、白
象山、大罗岭等群山连结而成,面积达300多公顷,解放后辟为公园。山上古树参天、泉石奇特。有1500多
电话:0851-6823039
遵义海龙屯景区
遵义海龙屯位于遵义市北30公里的遵义县高坪区太平乡白沙村。海龙屯众山簇拥,峡谷幽深,龙岩山高耸入
云,峡谷中有白沙水,方圆约5公里,四周有铜柱关、铁柱关、飞龙关、飞风关、朝天关、飞虎关、万安关、西关
娄山关
以全国文化名城遵义为中心,景区以人文景观取胜,文物古迹众多,既有举世闻名的遵义会址,又有300多年前
播州土司杨民的各类城堡古建筑。由乌江渡、播雅天池、红花岗区、凤凰山、海龙囤、娄山关、天门洞、夜郎镇等
贵州翠微阁
翠微阁与城南甲秀楼相毗邻,是一组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占地40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
年一1505年),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拱南阁造型敦朴生动,翠微园端庄秀丽,淡花空翠园修竹婆
贵州阳明祠
阳明祠,位于市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此祠是为纪念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1
472年一1528年)而建。以后几度重修,现为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合院结构,主体建筑为享堂(大
贵州福泉洒金谷
福泉洒金谷位于福泉市城郊,是鱼梁江、诸梁江、沙河三道峡谷和三江汇合后形成的麻哈江的总称,得名于诸梁江
上游的一座古石拱桥——洒金桥。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总面积10余平方公里。
贵州贵阳观凤台
观凤台下临南明河,又名观象台。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建寺庙、亭阁在山上,登阁可览贵阳全景。相传蜀
汉诸葛亮南征时,大将马忠曾在山上驻兵。清代贵阳文人阮仲明题有一副对联:“河上此高台,樽酒谈兵,汉武乡
贵州贵阳乌当
乌当地处贵阳市东北部,区内有巴喇谷风景区、情人谷风景区、渔洞峡风景区和香纸沟风景区,风景迷人,是贵阳
人周末旅游度假的去处,对于外地人来说,乌当的依旧保持的原始景观是最具吸引的地方。
贵州贵阳环城林带
贵阳市已经建成了长70公里,宽17公里,总面积136万亩的第一环城林带,形成了全国省会城市中独有的
森林景观省城五年内再添"绿腰带"第二环城林带工程已经启动。
贵州黄平飞云崖
飞云崖座落在黄平县城东南12公里处的黄平至镇远的公路干线旁边。这里古村参天,楼群典雅秀丽,是贵州省著
名的风景名胜。清代雍正年间,鄂尔泰至此,曾手书"黔东第一胜景"。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民族英雄林
贵州岜沙苗寨
别的寨子要看女人,到了岜沙则要看男人。 岜沙是南部侗族风情区中为数不多的苗族风情景点之一。
黔东南少数民族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除了重大节日之外,平时只有女子一身本民族装扮,而男人
贵州黎平天生桥
黎平天生桥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黎平县境内,在黎平县城德凤镇东北16公里处,距贵州省会贵阳460公里,清水
江支流福禄江穿流而过。天生桥与八舟河景区和黎平城关人文景区(历史文化名城)紧密相连,是黎平侗乡风景名
贵州下司古镇
嘉庆13年(公元1808年),下司被辟为商埠,到民国时发展为闹市,有水陆码头,是黔东南重要物资集散地
。 当时镇上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巷,彻夜营业,被誉为“小上海”
贵州高增侗寨
有六百多年历史的高增侗寨有三座鼓楼,分属上寨、下寨和坝寨三座寨子。其中两座17层,高近30米,另一座
13层,高20多米。三座鼓楼都有醒目的攒金宝顶,全部用柱枋凿穿,相互交插而成,不用一钉一铆,工艺精湛
贵州小黄侗寨
小黄包括小黄、高黄、新黔三个寨子,有600多户、3000多人。小黄的侗歌在侗乡中很有名,侗语称之为“
嘎小黄”,即“小黄的歌”。 “侗歌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清泉闪光”,无论这些名号
贵州增冲鼓楼
1997年6月,国家邮电部曾发行《侗族建筑》一套四枚邮票,其中有一枚就是增冲鼓楼。由此可见增冲鼓楼在
由数不清的鼓楼、花桥、戏台和吊脚楼构筑的五彩缤纷的侗乡建筑中所占的地位。 增冲鼓楼是侗乡最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世居者均为苗族,自称“嘎闹”。
外人来到西江,尚未进到寨内,无不为其巨大的规模与恢宏气势所震撼:与其说这是个村寨,不如说是一片森林
贵州隆里古城(隆里生态博物馆)
隆里古城因为极其古朴的风貌,成为黔东南地区除堂安以外的又一个生态博物馆,也是贵州四个生态博物馆之一。
明洪武年间,明朝廷在这里设“隆里千户所”并屯集重兵、建造城亘,迅速形成了“城内三千七,城
贵州朗德苗寨
郎德位于凯里市东南27公里的苗岭腹地,分上下两自然寨。对外开放的是上郎德,因此正规一点的叫法应该是“
朗德上寨”。作为全国第一个民俗风情村寨游览地这里是有名有实:吊脚楼、芦笙堂、风雨桥一个都不少。节日期
贵州丰登、宰荡侗寨
这两个都是风景非常美的寨子。 宰荡的侗族属于榕江侗族六大支系中的苗兰宰洞族支系。深处大山之
中的宰荡,四周林木葱茏,景色十分秀丽。寨中有建于清代的古楼和花桥,巷道则用青石板拼砌,十分古朴。更为
贵州地坪风雨楼
这是贵州省最大、造型最美的风雨桥。 长达50多米的地坪风雨桥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
4年,1959年毁于火灾,1964年重建。整座桥不用一钉一铆,而运用杠杆力学原理,将大小不一的柱、枋
贵州旧州古镇
距黄平县城25公里,原是黄平县城所在地。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汉且兰国
邑,在今贵州黄平县西之老黄平,系贵州东部最大之一湖迹平原,农业发展在黔东南地区为最早,故秦汉时已能建
贵州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
博物馆的建筑形式颇有民族特色,中央塔楼采用侗族鼓楼重檐形式,东西塔楼采用苗族吊脚楼形式,以外观来强调
黔东南是“苗侗之乡”。一楼作了家具城,陈列馆在二楼和三楼,由“黔东南概貌馆”、“少数民族风情馆”、“
贵州民族风景区
贵州的民族风情,以凯里市的苗族、侗族风情更具特色。凯里市附近的青曼、翁顶、麻塘、上郎德、西江、施洞、
报京、反排、铜鼓9个苗、侗等民族风情的主要游览点。这里各少数民族服饰绚丽多彩,民族节日名目繁多,吊脚
贵州排卡苗寨
这里是芦笙制作之乡,排卡的芦笙做工精湛,音色素雅,音质圆润,远近闻名。80户人家中有12户是芦笙制作
的“专业户”。在这里可以看到芦笙的整个制作过程。 如何前往:排卡距离雷山县城大约3公里,在
贵州苏元春公馆
在县城北40公里的施洞镇。苏元春(1844-1908),号子熙,广西永安(今蒙山县)人。单武出身,同
治六年(1867年),随席宝田率湘军人黔镇压张秀眉领导的苗族农民起义。时任总兵,后升提督,驻防施洞修
贵州翁项苗寨
这里的女子们无论是平时还是节日,都穿传统的服饰,而且身上的衣服大多出自自己的手,制作衣服的工艺十分精
细,远近闻名:她们自种、自纺、自织、自染,然后自制、自绣,经反复捶打、晾晒、绣制,历三年两载才成就一
贵州铜鼓苗寨
铜鼓苗寨的女子心灵手巧,其他苗寨常见的纺织、刺绣她们样样能行,而别个苗寨无法模仿的,便是这里精彩绝伦
的苗族农民画。或朴素,或豪放,或细腻,或粗犷,无拘无束的笔法与技法叫人惊叹;有田间耕作,有吹笙跳月,
贵州舟溪苗寨
这最有名的是苗族女孩的节日盛装和黔东南最大的芦笙堂,舟溪芦笙节场面很壮观,时间固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
六至二十日。此外,这里制作的芦笙和织锦花背带也非常有名,人称“舟溪二宝”。
贵州青曼苗寨
这里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随意到一户苗家做客,都有可能亲眼目睹苗族传统服装从生产到制作的整个过程。传统
服装的衣料以自种、自纺、自织、自染的家织布为主。当地流传的《棉花歌》,唱述了找棉种、选种、开荒、播种
贵州重安江铁索桥(三朝桥)
在重安镇口,有全国独一无二的“三朝桥”,可以说是桥梁发展史的实证。在相距不到50米的距离内,分别建
于三个朝代的三座桥梁平行横跨于重安江上。第一座是清代的铁索桥,桥长365米;第二座是抗战时期的石墩
电话:0855-2351069
贵州金泉公园
金泉公园位于市区东南面的小高山脚下,主要景点有金泉湖,面积达130多公顷,是凯里最大的公园,由金泉湖
、鼓楼、芦笙厂、峡谷森林、水上乐园、民族度假村、烈士陵园等组成。 园中茶山之顶高耸的侗家鼓楼,
贵州反排苗寨
反排也称“方白”,意为“高山上的方姓苗族支系”。正是这些深处苗岭大山中的苗民,带着他们世代相传的木鼓
舞,出现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出现在远隔重洋的异国他乡。 反排木鼓舞有着鼓声节奏强烈、舞
贵州掌坳苗寨
掌坳在苗语中意为“生长八月竹的地方”。掌坳最负盛名的是这里的铜鼓舞(这里是铜鼓舞的发源地)。
舞蹈风格古朴、奔放热烈,男子跳舞强悍、豪迈,女子舞步则轻曼、明练。跳铜鼓舞已成为这里的风俗,无论
贵州从江侗寨风雨桥
风雨桥也叫花桥,分为亭阁式和鼓楼式两种。 亭阁式风雨桥,桥面上亭阁秀立,雅致玲珑。鼓楼式风
雨桥建在较宽的河面上,大桥长廊之上,加盖几座鼓楼式建筑,十分美丽壮观。 侗寨风雨桥,桥身全
贵州麻塘革寨
麻塘最吸引人的,是有着鲜艳色彩与精致图案的亻革家蜡染。当地的女子从八、九岁就开始学着点花,十五六岁时
已成为点蜡能手,从身上的衣裙、背带、围腰到家中的窗帘、被面、桌布无一不以蜡染装点,因此来到麻塘,也就
贵州施洞苗族风情
施洞又名施洞口,位于清水江畔、台江与施秉两县交界处。施洞古来便是苗家人烟鼎盛的福地,沿江蜿蜒密布着数
不清的苗族吊脚木楼。当地人称施洞为“展响”,意思是贸易集市,由此不难想象这里商业的发达。旧时清水江航
贵州南花苗寨
在这里主要看苗族女子的服饰。南花苗寨的女子多穿长裙,被称作“长裙苗”。这里的百褶裙长达80厘米。节日
时的牛角银饰是另一个特色,“大牛角”长达1米左右。 因为交通方便,距离凯里比较近,这里的旅
贵州黎平县城
黎平县城所在的德凤镇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可算是数百年的古镇,因此县城虽然大多已被钢筋水泥建筑物所占领,
但仍不难寻觅古镇的踪迹。
贵州晚寨侗寨
到晚寨一趟非常辛苦。好不容易走完几公里曲折不平的山路,紧跟着便是上上下下的千级石阶,体力不太好的,
此时就只能望着对面山腰上的一片吊脚木楼哀叹了。然而待到真的进到寨中,你的耳朵就会告诉你实在不虚此行。
贵州茅贡侗乡、高近侗寨
茅贡乡腊洞村的吴文彩是侗戏的鼻祖。茅贡乡共有侗戏队19个,仅腊洞村就有5个,全乡侗戏师傅演员加在一起
有400多人,真是个庞大的戏班子。演出的剧目通常有《秦娘美》、《李旦凤姣》等几十个。 这里
贵州报京侗寨
报京大寨是报京乡的中心寨,周围有松柏、极有、白岩、龙奔等十几个侗族村寨。 报京侗族属北部侗
族的一个分支。因为这里的交通闭塞,所以保留了较为古老而独立的生活方式:有独特的侗语,独特的服饰和独特
贵州红二、六方面军纪念碑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左侧的将军山腰,前临横河。1934年5月,贺龙、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
军由四川彭水西渡乌江,迅速攻占沿河、德江、印江、松桃、酉阳、秀山等6县的广大毗连地域,建立黔东特区政
贵州遵义他山
在余庆县西南松烟铺的蒲村。明末永历年间(1647—1661),右金都御史钱邦芑(字开少),因拒绝与孙
可望共事,长期隐居于此。曾辟百亩柳湖以自娱。中有72泉,时涌连珠粒粒而上,堤柳数百章,大可合抱;春夏
贵州遵义会议旧址
遵义会议旧址位于遵义市老城红旗路(原子尹路)80号,老地名叫琵琶桥。 会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
二层楼房,为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上盖小灰瓦,歇山式屋顶上开一“老虎窗”,有抱厦。整个建筑分主楼、
贵州遵义飞鸽林场
在习水县内。是一个人工营造的杉树林场。林场风光秀丽,未入林便可先听到林涛澎湃的声音。进入林中,只见曲
径回环,步步通幽,的确是一个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贵州遵义陈公祠
陈公祠位于新城风朝门东侧(今健生路口),始建于清嘉庆初年,原为蚕神庙,供祭西陵螺祖。清乾隆三年(17
38年)山东历城人陈玉臀来守遵义,从山东引种柞蚕,教民养织,三次往返,终获成功。于是,遵义府绸争价中
贵州遵义仁怀国酒门
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是国酒茅台的产地,这里的镇大门叫国酒门,主干道叫国酒路,仁怀镇还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酒
文化博物馆——国酒文化城和一个也许是世界最大的国酒酒瓶雕塑。 茅台酒厂就在著名的红军三渡赤
贵州遵义桃溪寺
桃溪寺原为播州土司杨氏庄园中之家庙,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战乱中被焚毁,随后重建,该寺距今
已有400多年历史。 桃溪寺为木结构四合院式建筑,山门两侧为八字墙,门上匾额横书“桃溪寺”
贵州遵义夜郎镇
贵州遵义郑莫祠
郑莫祠位于市区老城现在的十一中学校内。建于1930年,座落在校舍左侧荷花池畔。 郑莫祠是清
代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贵州最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郑珍、莫友芝的祠堂。他俩不仅在学术上
贵州铜仁太子石
在梵净山老金顶南麓,牛尾河源头处,耸立着一座海拔17482米,如剑劈斧砍成的石山,远远望去,俨然一
巨人正在仰望,相传为皇太子所化,故名太子石。 太子石是梵净山一个奇特的景点。牛尾河从脚
贵州六洞岚光
六洞是靠近县城的第一泉,其味甜而透凉,其水可供百亩田的灌溉。那地方树木成荫,水雾弥漫,并建有一亭子用
来祭祀泉神,在那里祷告求雨非常灵验。其处石头上刻的“天乳真源”四字,是清嘉庆年间的太守王湛恩留下的。
贵州万笏朝天
据府志载:沿锦江顺流东下,右岸有一座山,下面丰大,上面尖削,其山巅突兀地生出一石柱,高高地直插云霄,
四周已没有可陪衬的东西,其形其势就像上朝用的笏一样。古时的“金茎承露”也不足以来形容它的奇特。
贵州两江春色
大、小两江流汇于城南,夹岸多有桃树、李树。每当春天来临,和风拂煦,春水方起,花香柳绿,万紫千红,看上
去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样,春满人间。铜仁春天的景色,两江春色是最美的。
贵州周逸群故居
周逸群烈士故居在铜仁市区共同路12号,原街名大公馆。 周逸群故居座北朝南,呈四合大院,总占
地面积1162平方米。清道光年间,周逸群祖父始建后楼两幢。左楼上下各三间,烈士在此楼出生和结婚。右楼
贵州镇远古城
镇远县位于贵州东部,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地图上看,东邻的湖南湘西中部有一凸出部分,恰像一个楔子
,插入贵州东部凹处。镇远县就处在这个凸凹结合部上。不知哪朝哪代哪位先生称镇远为“湘黔门户”,确是慧眼
贵州新桥聋子河大溶洞
在镇远县,距青龙洞约4公里。洞长20公里左右,已开辟部分,有高2—20米的大厅3个。钟乳石倒垂如冰凌
,直立如石林,气象万千,烟霞缥缈。举凡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山川田园,亭台楼阁,日用器皿,人物图像,琳
贵州政治部旧址
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在遵义老城杨柳街的天主教堂里。这座教堂由经堂和学堂两部分组成。经堂在北端,是一座“罗
马式”建筑,空斗砖墙栗色木柱,穿斗屋架,伞状拱顶,由纵深四排32根7米以上的圆满4柱支撑,两列边柱承
贵州遵义公园
贵州中共负责人遵义寓所
中共中央负责人遵义寓所在遵义新城古式巷。是一幢一楼一底洋房,距遵义会议会址约1公里。1935年1月上
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的部分负责人在这里住宿和办公。楼上3间自左至右是毛泽东
贵州杨粲墓
杨粲墓位于遵义市东南部,北距遵义市约10公里。四周群山拱卫,一水环绕,松篁茂密、风景绮丽。是全国重
点保护文物。该墓室南宋播州安抚使杨粲夫妇合葬的一座大型石室墓穴,墓内遍雕文官武士、人物花卉、龙床龙椅
贵州遵义海龙囤
海龙囤又称龙岩囤。在遵义县太平乡龙岩山东。海龙国居群山之巅,四面陡绝,左右环溪,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之势。仅山后民径一线可以攀登。播州土司杨应龙的祖先利用地形,在宽广约5公里的山顶上围筑土城、月城三重
贵州香火岩
香火岩总面积35平方公里,位于开阳县境内,距贵阳60公里。景区内峰峦垒嶂,怪石峥嵘、飞瀑流泉、蔚为壮
观。峡谷由三段明谷和两段暗谷组成,分光明河、营河、香火岩瀑布群、香火岩等7个景区。其中,香火岩瀑布群
贵州贵阳甲秀楼
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明万历年间(1573—1
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天启元年(1
贵州修文阳明洞
阳明洞在修文县城北1.5公里的龙岗山。明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刘瑾为排斥异己,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
铣等20余人下狱。兵部主事王守仁(字阳明)挺身而出,抗章救援,被廷杖四十,滴为龙场驿丞(今修文县城即
贵州青岩古镇
青岩古镇是贵州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形成于明洪武年间,历明清两代,迄今6百余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文化氛围极为浓郁。因附近多青色岩峰而得名,古为屯田驻兵之地。
贵州龙图侗寨
龙图位于贵州省从江县东北部,距离县城从江40公里。那里群山环绕,纵横交错,高低起伏,形如一条沸腾的苍
龙,龙图因此而得名。 这里是典型的侗族山村,村中大小道路全是水泥路,新式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和古老
贵州渔洞溶洞
各位朋友,今天我们要去的游览点是渔洞溶洞。该洞位于凯里西部龙场镇内的丛山峻岭之中。洞前,一条清澈的小
溪流过,两岸林木茂繁,郁郁葱葱。洞内总长700余米,分为6层5厅8段。其中,暗溪纵横,流水潺潺,波光
贵州占里侗寨
在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从江县,有一个侗族的自然村落叫占里。它隐身于海拔380米的都柳江沿岸四寨河口北
上的山谷间,距从江县城仅20公里,土地面积大约为1597平方公里。
贵州苗王庙
榕江是苗侗文化的发源地,榕江县城里的这座苗王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供奉苗族始祖的庙宇,被称为
“苗族天下独一庙”。在贵州省内外、在东南亚,甚至远至欧洲都有一定的影响,法国巴黎博物馆还有古州苗王庙
贵州张秀眉塑像
张秀眉是苗族反清英雄,台江县翁岗掌就村人。从清咸丰五年到同治十一年的18年间,带领苗族和侗族的军队转
战黔、川、湘,最后在长沙就义。 2000年4月18日,张秀眉的家乡台江为他树立了一座塑像,
贵州枫香革寨
在重安江周围,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落,这个群落因人口少,装束别致,风俗习惯独特而著称,它就是革家人。革
家聚族而居,多为一姓一寨。有廖、罗、李、王、杨、兰、吴、高等20个姓氏,枫香寨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支
贵州大阁公园
大阁公园,位于凯里城北的龙山上。龙山顶部建有魁星阁,又名文昌阁,俗称“大阁”,公园因此得名。
大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曾为学宫、考殿,是培育选拔人才的地方。1982年,凯里市人民
贵州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
堂安完好地保留了侗族自然、原始的生活状态,在2002年10月第二届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上,堂安作为生态
博物馆被隆重推出。 堂安寨依山而建,民居绝大部分为吊脚楼,有三分之一民居的屋面仍用杉树皮覆
贵州新桥苗寨
新桥的苗族女人通常穿一种仅长5—7寸的百褶裙,被人戏称为“超短裙”。具体的穿法是,平时穿两条裙子,节
日盛装的时候穿三四条裙子,但不管穿多少裙子,长度总也不会增加;裙子里面穿窄腿长裤或打绑腿,裙子外面罩
贵州苗族鼓楼
在台江县城东南方20公里的排羊乡九摆村上寨中间,楼旁古木参天,苍翠绿郁。鼓楼为三重檐歇山顶屋面,木结
构建筑,覆盖小青瓦,其下层呈平面四方形,空间宽敞。楼高11米,占地52平方米,整个建筑结构以中间独柱
贵州加鸠乡苗族风情
这里至今还沿袭着古老的农耕方式,在荒山上开垦出层层梯田,以植水稻为生,从而保存了中国最古老的稻作文化
。因此到这里来,就要看梯田,了解中国最古老的稻作文化。 每年逢"谷雨"后的第一寅日,由全村
贵州望坝革寨
望坝亻革寨是了解亻革家民风民俗的重要地点,有上望坝与下望坝之分。上望坝建在山上,下望坝建在山间谷地
。下望坝规模要大的多,有280户,重大事情都在下望坝商议解决。望坝的祖鼓依俗在寨中村民家里轮流祭拜,
贵州何腾蛟墓
在贵州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黎平县德凤镇,有许多与何腾蛟有关的文物古迹,最为重要的是神鱼井、南泉山、
玉带桥、何公祠及何腾蛟墓等。 何腾蛟(1592—1649),字云从,黎平人。明天启元年(162
贵州纪堂鼓楼
纪堂鼓楼是侗乡造型最美的鼓楼之一。 纪堂分上寨下寨,各有一座鼓楼,由十二根大杉树原木支撑而
起。塔身分八角,而顶层却变化为四角攒尖顶花重檐。鼓楼周围的地面和民居的走道上都以卵石镶嵌成象征喜庆吉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眲叟,贵州独山人。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家世传业,通文字训诂之学,与遵义郑珍并称“西南巨儒”。
一、祖居兔场莫氏祖居独山兔场,自六世莫佳能始,为莫友芝曾祖父。友芝父莫与俦(字犹人),于嘉庆十年(1805年)离四川盐源知县任返家复丧,后以奉养高龄老母为由不复职,在家乡以授徒讲学为业,并主讲独山紫泉书院。
二、友芝出世莫友芝,字子偲,号郘亭,晚号眲叟,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五月初三时降生贵州独山州(今独山县)城北三十里的兔场上街家中。
三、耕读传家友芝降生时,家中有祖母及三个兄长,三个姐姐,加上长嫂,全家共计十二口人,耕读传家,颇为兴旺。
四、草堂春暖友芝自幼聪慧,三岁能识字。其课读的草堂在住宅后院,环境优美。有时父亲赴独山书院讲学时,家中便由三哥方芝代为教读。
五、影山得意友芝七岁时已能背诵不少诗词。一天,他看到草堂外竹林深处,隐现出远山的影子,忽然想起晋代诗人谢眺(字元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便请父亲将他们读书的草屋取名"影山草堂"。从此"影山草堂"远近闻名。
六、就学紫泉友芝九岁时,祖母去逝。父与俦仍在紫泉书院讲学,友芝随读,结识不少师友,受益非浅。
七、八岁出众八岁时,除《六经》外,增读《四书》并开始学《苍雅》文字之学,由于他聪慧,记忆力强,进步很快,常受到长辈嘉奖。加上自小尊老爱幼,深得乡里好评。
八、嘱咐订亲一天,父亲的同年好友夏鸿时来访,见友芝在读《尚书》,于是举书中成语命对。友芝所答深称夏意,当即答应将其三女许配给友芝为妻。这年,友芝十一岁。
九、移家遵义友芝十三岁,父莫与俦被选区为遵义府学教授,友芝与母亲及弟妹共八口人随父到遵义上任。嫡母及兄长仍留在兔场家中。
十、棠荫攻读教授署内有一“堂荫书屋”,友芝在这里读书时结识了比他大五岁的郑珍(字子尹),在父亲提倡朴学精神,实事求是研究文化遗产的严格教育下,饱览群书,打下了做学问的基础。
十一、回乡考学道光六年(1826年)春,友芝回独山,考补州学弟子员(秀才),颇有文名。在家乡拜望亲人和学友后,友芝仍返回遵义继续攻读。
十二、乡试中举 1831年,友芝21岁,在省城贵阳参加辛卯科乡试,考取第十一名举人。其试卷深受荐卷房师胡芸阁(字达源)同考官吴雪兰(字蒿梁)的赏识。
十三、迎取芙衣 1832年春,友芝与夏鸿时季女夏芙衣结婚。在父亲影响下,淡漠科举功名,着力钻研许、郑之学,劳及列史,诸子百家,诗古文辞。
十四、初次授徒遵义县学训导胡秉钧(字退思,号理轩)是友芝父亲同年举人,因十分赏识友芝的学问,故特将儿子胡长新送到莫家拜友芝为师,友芝时年24年。
十五、郑莫齐名郑珍、莫友芝常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尤其在朴学方面,互相砥励。“由是,遐尔知名,道光中,黔中言学者,人以郑、莫两名并称。”
十六、会试落第道光十六年(1836年),友芝在京参加恩科春试不中。落第归来后,父不在意,鼓励他应潜心治学,方成大器。
十七、两次进京道光十八年(1838年)郑珍、莫友芝再次进京,参加戊戌春试,由于不愿奔走钻营,而双双落榜,通过这场考试,增加了他们对科举制度不满。
十八、编著生涯回到遵义后,适逢贵州巡抚倡议各府州修志。遵义知府平翰久慕郑、莫之名,特聘请两人共同主编《遵义府志》。由此友芝才过了几年既繁忙,又安定的采访编纂生涯。
十九、禹门题壁 1839年秋,友芝,郑珍等人采访资料时到遵义沙滩禹门寺内小坐,受到寺僧的热情招待,应邀在崖壁上作书。友芝写的是隶书,落款“紫泉莫友芝”(此摩崖至今尚在)
二十、忧国忧民鸦片战争中方的失败,表露了清廷的腐败无能。友芝在一篇文中说:“庚辛以降,海波方扬,水衡告匮,半壁东南,无宁日”。可见其忧国忧民之心。
二十一、友芝执教 1841年,友芝与郑珍合纂的《遵义府志》完稿付刻。而友芝父、母也相继去逝,全家生活重担落在友芝肩上。1832年秋,友芝受聘继其父主讲湘川书院,步入执教生涯。
二十二、麻哈省亲 1845年冬,友芝夫妇回到麻哈(今麻江)高枧探望久别十年的岳父母,愉快地直坐到次年春节后方依依不舍地返回遵义。
二十三、曾莫订交 1847年春,友芝第三次在京参加春试,仍未考上。一天,在琉璃厂书肆跟翰林院侍讲学士曾国藩(字涤生)相遇,偶然谈起汉学门径,国藩大惊,叹道:"黔中固有此宿学耶"逐订交结为友好。
二十四、营建新居 1850年夏,友芝一家被迫搬出租赁十年的破旧官屋,在遵义碧云山下借贷另建几间茅屋居住。新屋落成后,友芝仍用“影山草堂”之名并亲书匾额悬于檐下,表达了对家乡的一种怀念。
二十五、高枧吊唁 1852年,友芝岳母、岳父相继去逝,友芝两下高枧祭奠,感慨良多,是年,友芝的《郘亭诗钞》和郑珍的《里经巢诗钞》问世。
二十六、诵读围城咸丰四年(1854年),桐梓县斋教领袖杨风起义,攻占桐梓,仁怀后,大举围攻遵义城。“围城数月,友芝读书其中,镇定自若。”他在《遵乱纪事》二十六首诗中,对官兵残害百姓,腐败无能和对起义军的军纪严明,作了如实的反映。
二十七、草堂被毁咸丰五年(1855年),贵州各地农民起义相继爆发,友芝家乡兔场于八月被焚烧,影山草堂及房屋均化为灰烬。友芝次年方得信息,悲痛不已。
二十八、执教贵阳 1857年,贵阳知府刘书年经郑珍介绍,聘请友芝到贵阳府署当家庭教师。其时,六弟庭芝也在贵阳教私塾,友芝只身到贵阳后,和六弟共住,加上东家的敬重,心情感到很舒畅。
二十九、京师会友家教一年半后,友芝携次子绳孙再次进京参加春试,此次虽未录取,但其文章才华都震动了京师,不少当代名人如翁同和,张芝洞、郭松涛等争相与友芝交往。
三十、避乱出都友芝在京一年,目睹内忧外患日深,英法联军又已进逼天津塘沽,时局紧张。打听到九弟祥芝正在安徽怀宁任职,遂题诗赠众师友离京南下。
三十一、独树怀人友芝父子出京后,途宿河南独树驿站,沿途见村村绿林中结满金黄柿子,绳孙不识,误以为江南桔,引发了友芝思乡怀人之情。写下了《独树寄芙衣》五绝六首,以寄托相思之情。
三十二、兄弟相聚 1860年11月,友芝于大雪节到达怀宁县临时治所石牌,见到了一别三年的九弟祥芝。看到治所社会秩序稳定,足见祥芝治理有方,感到十分欣慰。
三十三、太湖叙旧湖北巡抚胡林翼,早年曾在贵州作官,向慕郑、莫之名。知友芝在怀宁祥芝处,遂相邀到太湖作客,友芝只好将次子绳孙留在怀宁,只身来到太湖行营与湖共叙离别之情。
三十四、武昌校书数月后,友芝随胡林翼回到武昌,应胡之邀请入住抚暑丛桂园,为胡校刊《读史兵略》。先编成先秦至五代部分共四十六卷,交付工匠刻印成书。
三十五、曾幕作客 1861年7月初,友芝父子由武昌乘船沿江东下,到达东流大营,会见阔别十年的老友曾国藩。曾因友芝不愿为其搞文稿,故留友芝在幕府作客卿,以便早晚得时相见。
三十六、夫妻重会同治元年(1862年)秋,友芝移居安庆,十月初,长子彝孙奉其母、婶、携弟、妹逃乱,经重庆沿江东下,辗转抵达安庆,友芝终于会见了阔别多年的妻小。
三十七、安庆团圆祥芝家小也同时抵达安庆,从此,友芝,祥芝两家妻子儿女得以团聚,皆大欢喜。十月中旬,友芝妹婿黎庶昌(字纯斋)也来到安庆大营,得以与友芝相聚,令友芝喜出望外。
三十八、寄寓金陵同治三年(1864年)秋,友芝一家迁居金陵,并将他的书斋仍题名《影山草堂》,以示对故乡的怀念,安静地过读书写作的青灯黄卷生涯。友芝同时被曾国藩聘为金陵书局总校勘。
三十九焦山感世友芝安居金陵后,即到镇江、杨州两地搜寻遗书,途中游览了饱受战火摧残的金山市以及林木葱郁,寺庙未遭破坏的焦山游览胜地感慨良多,写下了《金山》、《焦山》怀古长诗,以扬情怀。
四十、遍历苏杭在寻访古旧遗书中,友芝数次历经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常熟、苏州、上海、杭州等地,收获不小。同时也留下了几十首记游诗篇。
四一、失子伤怀 1869年冬,湖北巡抚何璟及学使张之洞在武昌创建“文昌书院”,来信邀友芝任山长。次车春,友芝到武昌,谢绝了担任文昌书院主讲的相邀。返回金陵后,得知长子彝孙已于半月前病故,年仅28岁。致使年迈体弱的友芝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
四二、病逝兴化同治十年(1871年)秋,友芝感冒风寒,医药不治,遂于九月十四日末时卒于舟中,享年61年。
四三、魂归青山友芝逝后,灵枢暂停金陵莫愁湖畔,曾国藩等好友亲到灵前祭奠。次年春,弟祥芝辞去江宁县令,偕侄儿绳孙扶枢亲送到遵义青山归葬。
四四、名垂青史友芝在学术和文学艺术上多方面的成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影山文化,对贵州文化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后人誉人“西南巨儒”而名垂青史。
(望采纳,谢谢)
日本江户时代婚礼全过程真不知道,不过可以参考下中国汉代婚礼过程
(一)汉族婚礼基本仪程
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是经典的六礼结构,但后世时有增简。增则多在“六礼”环节的基础上添加副仪节及杂俗,如催妆、送妆、铺房等;简则多简并了几项正婚前的礼仪,如宋代朱子撰《家礼》,因时俗将六礼并为“纳采”“纳币”“亲迎”三仪。
婚礼结构: 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
完整的婚礼仪节:
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
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三书:后世谈婚论嫁,“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三书”非周制昏礼的内容: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信(过大礼)时用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华夏婚礼基本仪程释义:
婚前礼
纳采 纳采即议婚,男方遣使上女家求婚。采用雁作为贽见礼物。
以雁为礼有三种象征意义:
1 雁为候鸟,秋天往南飞,春天北归,来去有时,从不失时节,用雁来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
2 雁为随阳之物,大雁行止有序,雁群在迁徙飞行时成行成列,领头的是强壮之雁,而幼及弱者追随其后,从不逾越。将这个原则用于嫁娶,长幼循序而行,不越序成婚。
3 雁雌雄一配而终,象征忠贞和白头偕老 (后来有所发展,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
问名 男家征求女家同意后,这时接着进行问名之仪节,以便回来後占卜成婚与否、吉凶如何。问名一般是女子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及时辰等,发展到后世,称换庚帖。这一过程也相当于订婚。古语“男子称名,女子称字”,女子的名是不能轻易示人的。问名的意义可见非同小可了。
纳吉 问名的目的,是为纳吉作准备。《仪礼士昏礼》载: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就是说,男方问名后,以龟甲来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得到吉兆,将占卜吉利的结果,派使者带着雁到女方家报喜,后世称为订盟,仪式如同纳釆。纳吉之后,婚姻就算正式确定。后来民间把纳吉改叫合婚了。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肖及生辰八字合一下,看生肖是否相克,八字是否相配。纳吉和纳采一样,也用雁。
纳征 纳征礼往往是婚姻六礼的关键,《仪礼士昏礼》载:“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意即派遣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周朝聘礼“凡嫁女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士大夫以玄纁束帛,天子加以毂圭,诸侯加以大璋”。周制昏礼的聘礼取其象征意义,不像后世那样看重经济价值。币,意为彩色丝,后世所谓的“彩礼”就源于这个典故。可见先秦的彩礼是很简单的,士大夫仅仅只用不过五两彩丝加上一对鹿皮。但到了后世,彩礼的内涵就要实际多了,还包括饰物、绸缎、牲畜或现金等物。聘礼开始成了地位拼比的物事,难有定数。至此,周礼取聘礼的象征意义变为取义取利兼图。隋唐聘礼固定为九种,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各项物品皆有祝福夫妻爱情永固的意义。
请期 定成婚吉日的礼,由男方决定,然后正式通知女方。后代婚礼在演变中发展出来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 亲迎 父亲醮子,新郎接受赐酒一饮而尽,便动身去迎娶自己的新娘。女方家长在家庙设筵,在门外迎新婿。婿以雁做贽礼。彼此揖让登堂,女婿再拜。
周制昏礼亲迎婿及妇都用马车,宋代时逐渐开始婿骑马妇乘轿。出了家庙门,把新娘坐车驾好,在新娘上车时,还要亲自把上车用的引手绳递给新娘,照顾她上车。然后新郎亲自驾着马车,让车转三圈,才把马车交给车夫,自己乘坐另一辆马车走在前头。到了家门口,新郎先下车来等候,新娘车到达后,新郎带领新娘进入家中,新娘入宅,婚前礼即告一段落。
正婚礼
正婚礼是指新娘被接到男方家以后,所举行的正式结为夫妇的仪式。主要有拜堂(周制昏礼没有这一项)、沃盥、对席、同牢合卺和馂余设衽几项。
拜堂 周制昏礼没有夫妇拜堂之礼。司马光《书仪》:“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祖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可知宋代交拜之礼已经流行。元代拜堂,于夫妇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礼,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后夫妇交拜。这就是如今流传下来的三拜之礼。
沃盥 指新人入席前的洁手洁面。汉族传统礼仪非常强调洁净的意识。周制的沃盥礼节是用匜和洗配套使用。
对席 新婚夫妇交拜礼毕,要相对而坐,谓之对席。对席的位置,男西女东,意以阴阳交会有渐。
同牢合卺 “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合卺是指夫妇交杯而饮,注意——是交杯,只是交换了杯子而已,并非很多误导人的古装剧那样挽着胳膊喝的“交擘酒”。合卺本意指破瓠(瓜)为二,合之则成一器。剖分为二,分别盛酒。最初合卺用匏瓜,匏是苦的,用来盛酒必是苦酒。匏既分为二,象征夫妇由婚礼将两人合为一。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永结同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这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合卺礼流传到后世,发展成酒筵。“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由简到繁,但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
餕余设袵 这是通常所说的合床礼,正式成为夫妻。新娘脱服由女侍接受,新郎脱服由男侍接受,新郎亲脱新妇之盖头,此时侍人持烛而出。此后男女双方正式结为夫妇。
婚后礼
婚后礼,使新妇成为男家的一分子,与男家的亲族融合在一起,所以又称“成妇礼”。成妇礼主要有四: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
妇见舅姑 妻称丈夫的父亲为“舅”,称丈夫的母亲为“姑”,成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就早早起床、沐浴,新妇拿着盛着枣、栗和腶修等物的竹器到公婆的寝门外等待。盛有“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妇馈舅姑 根据《礼记》,“妇馈舅姑”之礼是随着“妇见舅姑”之后的,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之后有“舅姑飨妇”之礼 另有一说,“妇馈舅姑”指的是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房烧饭做菜,以馈舅姑。以示自此后将主持中馈,以尽孝道。唐代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的描述。该俗应是后世的演变发展。
舅姑醴妇 “妇馈舅姑”之后,公婆为新妇安食漱口,并以“一献之礼” 酬新妇,以示长辈的关怀。
一献之礼: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称为“献”;次由客还敬,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或爵后,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着饮,称“酬”,这么合起来叫作“一献之礼”。在“献”的环节中,有洗爵的步骤。公公在洗爵于南,婆婆洗爵于北。
一献礼成后,本别下阶。《礼记·昏义》记:“厥明,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至阼皆,以着代也。”按照旧时的民居结构,西阶为宾位,阼阶为主位,新妇从阼阶下来,表示从此之后授之以室,代理家政。 庙见成妇 庙见礼为“新妇祭行于祖先”——婚后三个月,夫家择一日,率新娘至宗庙祭告祖先,以表示该妇从此正式成为夫家成员。自此,成妇礼(暨“婚后礼”)完成。
“成妇”“成妻”之辨
“成妇”是指成为男家的媳妇,“成妻”则指作为一个男人的妻子。 汪中,郑珍,等清儒仔细考证了《仪礼·昏礼》的仪节和称谓,又从《曾子问》分析订婚和解除婚约的种种可能性,目的在于探究:婚姻关系何时成立?因为他们关怀的是一个当时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室女守贞”。“室女守贞”就是所谓的“望门寡”。当一个女子订了婚,还没过门,未婚夫就死了。这样的一个“许嫁女”,能否另许夫家?还是得嫁去夫家奉养公婆,过继个孩子承继香火?与该男合葬?基本上,主张室女守贞者,表示他们认为成妇重于成妻,一旦订了婚(纳聘),婚姻就成立;反对者则坚持有亲迎合体之实,婚姻才成立,翁姑媳妇关系才成立。在清朝,因“室女守贞”获颁牌坊的数量很多,经考证,“夫”之称谓的出现,得等到亲迎之夜,婿入妇之寝房、妇言“若非我夫,焉入我室”时才出现。换言之,“夫妇”一词的成立要等到行过亲迎礼、喝了交杯酒、有“合体”之实时才成立。既然没有夫妻之实,又何来守寡、殉葬、侍养公婆?(节选自台湾学者 张寿安《我的清代礼学研究》 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5辑)
实际,直至宋代,女子在婚姻上都具有相当的地位。而按照后世的逻辑,若新妇在未告庙之前去世,只能归葬于娘家,既然得不到夫家成员的地位,那么“室女守贞”“殉夫尽节”“未嫁奉养夫家”等习俗,不就非常没有道理吗?清代大行其道的“贞洁牌坊”不是成了黑色幽默么?这种陋习,实为中国文化中的变异成分,并不合乎华夏礼义。
(二) 汉族婚礼的两种典型风貌
虽然婚礼仪程的结构保持稳定,但就婚礼的风貌演变来看,变化还是相当明显的,故此,本文将按照两种风格将它们分类区别:
『蓝本型』的周礼婚制——庄重典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周制婚礼,承启上古至夏商,集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发扬于君子风范的春秋战国,稳定于华夏诸族最终形成汉民族的时候,在漫漫三千年里始终为华夏婚礼之蓝本,最终蔚成灿烂的云霞。
那时候的婚礼还叫做昏礼。没有奢侈的聘礼,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喧闹的筵席。昏礼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繁杂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而后携手入洞房。次日拜见舅姑,三月后告见家庙,从此,新妇正式融入夫家家族。那时候的昏服也不是现在人们误解的大红一片,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着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着思念双亲的新娘……整个仪式宁静安详。但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映照出一个久违的文明气息——那是纯正、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发展型』的后世婚礼——喜庆热闹
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 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 唐 陆畅 《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 此类是指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的后世汉族婚礼。其中混杂了许多非汉族来源的婚俗礼仪,有诸多变异,故此称为“发展型”。 婚礼是什么时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经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因为汉代以后的战乱,夜晚不安全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感染了胡俗习惯,再加上后来的婚礼排场逐渐变大,时间变长,也就逐渐放在了上午,这样,欢庆的仪式往往持续一天。
与后世婚礼不同,先秦至两汉昏礼,女父迎婿于门外,礼节甚重,更别说刁难女婿的事了,唐《封氏闻见录》6卷五云:“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自从昏礼有了贺客和婚宴开始,婚礼的世俗欢庆气氛就逐渐扩展。婚礼的欢庆的气氛本是生民常态,同时也来自华夏周边的风俗浸染。胡俗婚礼多喜庆,后世婚礼的许多杂俗,比如闹洞房,是契丹的婚俗。跨火盆,则来自满族。根据周礼,婚礼是没有盖头的,但红盖头却成了世俗婚礼的象征。仪礼中的婚礼不举乐,无酒筵酬宾的仪节,只在新房中为新郎新娘专设一席。到后世,宴众宾客会成了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项,闹房也成了保留节目。也许,我们更加熟悉的婚礼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
纵观以上两种汉民族传统婚礼的模式,不难看出:历史的悠久,国土的辽阔,文化基因变异的程度自然不会小,毕竟,没有交流的民族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在婚礼的发展上,华夏民族的婚制婚仪,吸纳了许多外来民族的习俗。历经多次主动的、被动的民族间交流,经历多次国运纵横起伏,华夏婚礼在漫长的时光中慢慢流变。 耐人寻味的是,从历代礼书的修订,可以看出古人对这种现象的态度:对周礼婚制的偏好,对世俗婚制的宽容。于是,理想与世俗便两不相悖,各有市场。这也许就是华夏文化的特点之一吧,古人已经给出了适宜的处理方式,不必苛求统一。我们今天倡议恢复传统婚礼,作为撰写者的我,坦率地说我本人偏好周制昏礼,但在这里并不苛责新人们的任何选择。所以,我们将以并行的方式,认真地写出这两种婚礼的具体方案。各花入各眼,任由人们选择好了。
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理想型”的周制昏礼详解 (礼服、妆饰、礼器、礼物、仪程等) 婚服 我们今天最熟悉的汉族婚礼礼服恐怕就是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大红盖头了,恐怕很少人知道,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同时也是我们要探究的华夏婚礼的源头,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并且这种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前。我们今天熟悉的大红婚服其实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颜色是心态的反应,从婚服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华夏婚礼风貌乃至整个文化风貌的演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