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话,俗称“常熟说话”。吴语的一种,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常熟话中清浊、尖团、平翘判然有别,是一种较为独特而又颇具代表性的吴语次方言。
常熟话拥有33个声母,50个韵母,8个声调,音系是吴语太湖片中相当完善的代表。常熟话中的很多古语词汇也是吴语中的宝贵财富。 声母33个韵母50个声调8个 昆山话属于吴语方言。和同属吴语系的苏州话和上海话都比较接近,仔细辨别的话还是有差别的。
例如苏州话称呼“你”为“乃”(音nei),上海话为“侬,”而昆山话是“媆”音(nen)。
再有如我们,苏州话“嬺”(音ni),上海话“阿拉”,昆山话为“偶里”。
老昆山说话有一句有特色的就是“去”这个字,这“去”字读出来的音是“kěi”。
“东西很多很多”,城北的姑娘笑着说“浑淘淘”、正仪的姑娘文雅地说“航航寻寻”、玉山镇的姑娘说“交交关关”、最后一个说“噢哟,么事多透多透!” 江阴话分为城里、东乡、西乡、南乡四大门派,各具特色。
江阴城里话以硬著称。江阴的刀鱼特别鲜,这是江阴的特产,新上市要买1000多元一斤,不过你到江阴到处可听到与刀有关的话。原因是江阴城里话里,“什么”,上海人说“啥”,江阴人说“刀子”。比如上海人说“今朝吃啥物事?”,江阴人说“今朝吃刀子啦?”。不了解的人是要被吓坏了。又比如:上海人说“侬勒做啥啦?”江阴人说“你勒作刀子”
江阴人讲话大多数人讲话比较直,并且喉咙大。当你正静静地坐在那里,或许突然一声巨响,震耳欲聋,“××,是你哦,裱浆葛(江阴人的口头禅)“。 网上有很多慈溪话的歌曲,比如《外婆谣》、《新年到、祝福到》,慈溪人对家乡话的宣传和普及做得很到位。
《慈溪县志》对吴方言在慈溪市的源流与分布有专门的记载:吴方言有5个次方言,慈溪方言属吴方言太湖片。吴方言太湖片又分6个小片,慈溪处古越州与古明州交会之区,慈溪方言占2个小片:东部观海卫及以东原慈北、镇北部分,古属明州(宁波府),为吴语区太湖片甬江小片;桥头及以西原姚北部分,古属越州(会稽府),属吴语区太湖片临绍小片。 富阳古名富春,是三国东吴吴大帝故里。
富阳话”今天“叫”今gen朝“、”明天“叫”明men朝“、”妻子“叫”老娘“、”丈夫“叫”老子“、”小孩“叫”小兮厮“、”昨天“叫”昨日子“、”难为情“叫”倒埋“、”一点点“叫”一丢丢“、”晚上“叫”夜里“、”滑稽可笑“叫”发魇“、”晦气“叫”倒灶“、”挨打”叫“镇骨头”、“吓一跳”叫“魂石出”…… 中国陶都宜兴位于太湖西岸,宜兴话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方言。
宜兴人把未婚女子称作大小娘,把白痴叫做痴鬼,把邻居叫做夹壁夹,把这样叫做酿老,形容圆说作的溜圆,把花生仁说做生古肉,把菜刀说成搏刀,把雨鞋说作套鞋…… 张家港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张家港话即张家港居民的语言。张家港话主要有两种吴语口音,东部为虞西话(常熟西乡话),西部为澄东话和澄要话(江阴东乡话)。
张家港话拥有34个声母,42个韵母,8个声调。 诸暨话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方言。声调有8个。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等都与现代汉语共同语的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诸暨话还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无论是汉民族的发祥地中原,还是汉文化的繁荣地稿京,其语言因战乱与胡占,成了现代北方话,修正后与之相对的是官话,为政治服务的官话——北京话。
北方人的南侵,汉民族的南迁,千百年后,古越族在诸暨已音信难觅,可是,一种语言,诸暨话,却以令人吃惊的丰富内涵展现在面前,并且与汉字能如此相得益彰而令人吃惊。 金庸、徐志摩等都是说海宁话的。
金庸,一个江南人,在位于粤语区的香港生活了几十年,期间还学会了说粤语。然而,他乡音不改,依然是一口江浙口音。金庸是海宁人,海宁是说吴语的。
作为一个江南文人,金庸当然不会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吴语。
吴语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金庸这个江南人的影响是极深的。不光是说国语时带江浙口音,金庸写文章,也经常选用吴语的词汇。
例如,金庸在小说中用以代替“东西”一词的“物事”就是吴语的常用词语。
再比如,《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称呼母亲的那一声“姆妈”,就是吴语区特有的叫法。
而金庸使用得最传神的吴语词汇,非《鹿鼎记》中的那个“贼忒嘻嘻”莫属。由于韦小宝被设定是扬州人,这个词语又是从韦春花的口中说出,但这个词在江淮官话扬州话中是没有的。“贼忒嘻嘻”是吴语特有。
金庸在他的小说中还用过“眼乌珠”、“镬”、“晏”、“耳刮子”、“瞎七搭八”等字词。对于不说吴语的读者来讲,见到这些词语可能会感到不习惯,而对于吴语区的人来说,则是再亲切不过了。
金庸小说中集中展示吴语之优美的,是《天龙八部》中阿碧的对白。
兹抄录几段,以飨诸位:
那少女嫣然一笑,道:“啊唷,我是服侍公子抚琴吹笛的小丫头,叫做阿碧。你勿要大娘子、小娘子的介客气,叫我阿碧好哉!”
阿碧微笑道:“两位大爷来啊来到苏州哉,倘若呒不啥要紧事体,介末请到敝处喝杯清茶,吃点点心。勿要看这只船小,再坐几个人也勿会沉格。”
阿碧向段誉瞧了一眼,笑道:“我弹着好白相,又算啥绝技了?段公子这样风雅,听仔笑啊笑煞快哉,我勿来。”
阿碧笑道:“阿朱就是阿朱,伊只比我大一个月,介末就摆起阿姊架子来哉。我叫伊阿姊,介末叫做呒不法子,啥人教伊大我一个月呢?你用勿着叫伊阿姊,你倘若叫伊阿姊末,伊越发要得意哩。”
阿朱轻笑道:“你就是会体贴人。小心公子晓得仔吃醋。”阿碧叹了口气,说道:“格种小事体,公子真勿会放在心上。我们两个小丫头,公子从来就勿曾放在心上。”阿朱道:“我要俚放在心上做啥?阿碧妹子,你也勿要一日到夜牵记公子,呒不用格。”阿碧轻叹一声,却不回答。阿朱拍拍她肩头,低声道:“你又想解手,又想公子,两桩事体想在一淘,实头好笑!”阿碧轻轻一笑,说道:“阿姊讲闲话,阿要唔轻头?”
阿碧所说的方言,是真正的吴侬软语。书中描写阿碧与段誉、鸠摩智等人交谈的那一大段文字,韵味之足,情景之胜,直让人感叹:吴语之优美,一美至斯。 渊源流长的历史使桐乡话显得既丰富多彩又耐人寻味。在古语里面,白天就叫“昼”,所以有个词语叫昼夜不分,表示“昼”和“夜”是相对的。那时的人们为了区分上午和下午,就把中午之前叫“上昼”,中午之后叫“下昼”,这种叫法就一直延续到今天。由此可见,我们的桐乡话代代相传,不知已经延续了多少年。除了上昼、下昼,桐乡话里还有很多词保存了古语的风貌。火柴用桐乡话叫“洋火”。清朝末年的时候,中国没有火柴,火柴是从大洋彼岸的外国进口的,那时候人们把外国人叫“洋人”,所以外国进口的火柴就叫“洋火”了。由于当时中国是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从外国进口的东西还有很多,像柴油,我们就把他叫做“洋油”,肥皂就叫“洋皮皂”。原来桐乡话里还有不少的辛酸历史。从很多桐乡话里面,我们还可以了解桐乡的风俗习惯。“吃豆腐饭”是参加丧礼的意思。那么为什么把参加丧礼叫“吃豆腐饭”呢?因为以前我们江浙一带农民家里有了丧事,要把一具尸体从家里移到坟地去埋葬,是需要邀些村里的人、亲戚朋友来帮忙的。但是由于主人家都不富裕,所以办丧事的饭菜比较简拙,以豆腐为主,因为豆腐不仅价钱便宜,还是白色的。亲戚朋友忌讳说去参加丧礼,就说是去吃豆腐饭的。
桐乡话是“土话”自然也融入了桐乡老百姓的智慧,很多词语还非常形象生动,缝衣针用桐乡话叫“引线”,膝盖用桐乡话叫“脚馒头”。缝衣针的作用就是把线从这头引向那头,“引线”把针的功能说得再明了不过。再看,你的双腿上,哪里最像馒头,当然是膝盖了,“脚馒头”形象地说出了膝盖的外形特点。
“着火”“力气”“腐乳”用桐乡话分别是怎么说的? “火着”“气力”“乳腐”,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不就是倒装吗?有的时候我们还会把“我对不起你”说成“我对你不起”,把“我打不过你”说成“我打你不过”,这就是把一些话的顺序给颠倒过来了。 海门话隶属吴语,承载了很多历史文化的遗存,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特点,说来都是文绉绉的。如我们我们把“爱人”称作“娘子”,称“自己”为“吾”,称“他(她)”为“伊”,称“不”为“弗”,称“找”为“寻”,称“父母”为“爷娘”,称未出嫁的年轻女子为“小娘”,将“脸盆”称作“面锣”,将学生交的“学费”称作“学钿”,将“穿衣服”称作“着衣裳”等等。海门话有着古文的精练。“不”是“拗”,“不要吃”就是“拗吃”,“不要说”就是“拗话”,“不要开”就是“拗开”,喝酒进行到白热化阶段,在讨论是否再开酒时,凡海门人都会警觉,这是最能锻炼人的听力的。根据语言学家对声母、韵母、声调的分析,用海门话来诵读古诗文,在平仄的掌控和押韵的协调上更臻美满,尤其是仄声中入声字的处理,颇有吟唱文化的特质。我们上初中那会儿,老师们用的基本上都是地道的海门话,读古文也不例外:“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读来摇头晃脑,倒也是声声入耳,荡气回肠。
凡文化底蕴深厚的方言,莫不以生动形象为特征。海门话中有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用法,很值得玩味。如海门人将跑得很快,说成是“跳出来跑”。试想,还有什么能比跳起来离开地面跑得更快的?每听到这个词,我就不由得想起电视剧中众多武侠高手腾空飞奔的情景。海门人称“小孩”为“小官”,称“新郎”为“新小官”。“小官”是人生的起点,“新小官”是结婚后在人生旅途上的另一个起点,可见海门人对于婚姻的重视程度。再比如,海门人称“男孩”为“猴子”。男孩,好动而顽皮,这与猴子的习性相似,这一借喻手法的运用,将男孩的特征表现得入木三分。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我们将人身上的“积垢”称为“黑漆”,将“闪电”称作“忽闪”,将事情“没有进展”说成是“蟹沫无气”,将“打嗝”叫做“打急勾”,将“去年”叫作“旧年头”,把“明年”叫作“开年头”,将“干爹”和“干妈”称作“寄爷”,将“碰巧”称作“当当碰了恰恰上”等等。
方言是一个地方的注脚,如果对海门话加以仔细考察,我们从中还颇能听出些文化来。比如在农村,常称“种地”为“种花地”。原先我对“种花地”这种说法不甚理解,在一次偶翻《海门县志》后方恍然大悟。海门素有“江滨乐土、粮棉故里”的美誉,在经济作物中以棉花居多。因此,在下地时很多人都称“种棉花地”,但这种说法不免冗长,为便于表达就逐渐简化成“种花地”了。再后来,就成了“种地”的代称。“种花地”与“种地”之间仅一字之差,却诗意顿生。如果这种推断成立的话,海门人倒是有着几分浪漫的。我们海门人称“中饭”为“点心”,是海门人好客,恐中饭不丰怠慢了客人,而把“中饭”轻描淡写地说成“点心”?还是因中饭为午时,刚好为一日之中心而得名?真是不得而知了。我们还把“勤俭节约”称为“做人家”,一个“做”字,将海门人持家的细致、精巧描述得极其传神。海门常会把做事不负责任、不考虑后果的人斥之为“海蛰”,这未免让人云里雾里:“海蛰”又何以成为骂人的代名词?其实,海门有几十公里的海岸线,我们的先祖以出海捕鱼为生,而海盗常滋事扰民,“海蛰”实为“海贼”之意,表示对海盗行径的深恶痛绝。有一次和外地客人吃饭,结束时我让服务员把水果“抬上来”,客人很是不解:小小一盆水果,干嘛要兴师动众地“抬上来”?追根究底,席间竟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海门还在描述“烫”、“刺”等感觉时,还会在这些词语后面加一个“人”字,“烫人”、“刺人”,一切以人为中心,很有些以人为本的意思。
海门话中有些词的表现力更是惊人,光形容颜色的就“碧波爽清”、“绯红炽拉”、“腊扎金黄”、“花离斑烂”、“赤乌滴黑”、“灰色堂堂”、“煞白敞亮”等等,外地人要全面掌握这些词汇其难度可想而知。海门是较“土”的方言,有些话与普通话哪儿跟哪儿都挨不上边,如怕人想(怕痒)、好子客(老实本份)、有心相(有耐心)、初光生(基本上)、老油条(油腔滑调的人)、小揩面布(手帕)、泛乌百老(很多)等等。更有寻掐博(找麻烦)一词,更像是英文单词“trouble”(麻烦)的音译,让人想不到的是,中外两种语言竟能在海门话中得到如此完美的统一。
几乎所有的方言都有些让人捧腹的笑话,海门话自然也不例外。曾听朋友讲,若干年前,一个海门人在北京的大型商场买东西,营业员很热心地用绳子把一大堆东西扎好,但绳子拎的一头留得太长,于是,我们的海门老乡付完钱指着绳子对营业员说:“麻烦你帮我在上面尿一尿(绕一绕)”。光天化日之下,营业员闻之顿时满脸通红。一番口舌之后,误会终于解开,但笑话算是永久地留下了。 启东,原名外沙,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
“古有瀛洲,一名魂洲,又曰环洲。”
①何谓瀛洲?也许有人草率地认为这是在说日本,其实不然,这里所说的瀛洲是启东。
②启东一词,意为启吾东疆。而之所以古时把启东称为沙洲,原因是启东直至清乾嘉年间才基本成陆。在此之前,历代中国地图上都只能找到零星的几个沙洲。
③太平天国时期,江南居民大批北逃,迁至今通州、海门(包括启东)地区,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沙地文化。沙地文化总体上延续了江浙一带的文化传统,随着历史的变迁,沙地文化又有所发展和损益,同时也迸发出新的亮点。
启东人尽管身处江北,却从不认为自己是江北人。相反,启东人也像苏南人一样,把江淮方言人统称为江北人。可见文化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
在启东人的观念中,虽然我们地处江北,但我们是江南人,我们就得沿袭江南的风俗、江南的文化、江南的一切。 长兴话,俗称“长兴说话”,又可称之为“长兴闲话”,与周边太湖一带的方言同属于吴语太湖片。
长兴内部方言也存在差异:城东洪桥,新塘等地,擦化严重,“鸡,猪”同音,“气,次”同音;南部地区的“酸,三”同音,“官,关”同音;西部泗安、南部和平等地的“有,秋,修”字读[iY]韵;北部地区的“手”、“臭”等音读舌面音,与其余地区不同。
由于居住地域、交通、贸易、文化交流、婚姻等原因,此外和平东北部,吕山南部及西苕溪两岸与湖州沿线的长兴话带有湖州口音。白岘地区的口音带有很浓重的宜兴口音,煤山北部一带已经以说宜兴话为主。 金坛话,是吴语的一种,属于吴语太湖片的毗陵小片。吴语金坛话拥有28个声母、41个韵母和8个声调。金坛西部为太平天国战乱后的江淮移民后裔,使用的是江淮官话。
人曰宁。人无老少男女皆殿以老。如此曰葛。如之何曰那宁处,亦曰那宁达。不曰弗。问词曰爹。问何所作曰作爹特。问何等物也曰爹东西。特者指事词,又已然之词。曾祖曰曾公。祖曰耶耶。祖母曰埋埋。父曰爹爹。母曰娘。兄曰大郎。弟曰弟子。城中二读如泥,其四鄙二读如市。上读如酿,去读如磕。游谓之弗相(长言之曰弗相相)。呼取物来日捉了来。立曰跨。挟一人与俱曰孪。揭壁上败楮曰亨。以火熟物曰笃。雄卵子日子。豆腐之豆读如头,是以去为平也。凡杭州言阳平声十九为阴平声,如鱼龙猫是也。口吃者谓为之笃笃。自谓其曹曰我家,亦曰我龛。日曰聂。昼曰聂脚,夜曰夜头。式活助词也。法犹否也。勖犹休也。能够者甚词,亦至于此极之词。凡一切鬼神皆曰菩萨。 象山县隶属于宁波,对于外地人而言,宁波话和象山话似乎并无太多不同。然而,昨天,象山当地的方言权威,曾花费20多年时间研究象山方言,并著有《象山方言志》的叶忠正却能清楚分辨两者间的不同。
叶忠正说,象山话其实就是象山人自己使用的本地话,也是吴语,确切地说,是吴语太湖片甬江小区。如果要细分的话,可分十二个方言片,但总体上,大致可分为南北片,北片以丹城话为代表,人们所说象山话,实际上就是丹城话。而南片则以南浦话为代表。
丹城话是以县城丹城为中心的北片方言,使用人口为27万,占全县总人口50%。
象山话和宁波话的区别所在,主要就是在语调和音频上,音频更长的就是象山话,这与象山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关。
象山是半岛县,又有岛山之县之称,低山丘陵地貌占了全县的675%,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人们生活的环境,四周全是山,这就导致了彼此间交流,不得不提高嗓门,拖长语调,千百年来就形成了特有语言风格的象山话。 古代的临安是指临安府,即今杭州市,是南宋都城所在,有“临时安顿”之意。现在的临安是指临安市,是杭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县治史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地域文化渊源流长,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镠的出生地和归息地。
临安方言属于吴语区太湖片临绍小片。 德清人越来越发觉寻找传统、保持地方文化的重要与迫切。德清话,起着别的文化载体无法代替的作用,一种方言淡出了,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能会消亡。
越是地方的,也越是世界的。方言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和特殊的文化价值,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不可再生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条件,保护和传承好德清话,建立德清方言文化信息库,也是我们当代人的职责。 老岸话是靖江市代表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市人口的75%。通常所谓“靖江话”,一般是指“老岸话”。再说靖江话的形成。靖江话似江南话(吴语)而地域又不在江南;靖江在江北而所讲的话又不是江北话(江淮官话),这一独特的语言个体的形成与靖江地理位置与历代移民有关。靖江话清浊音、尖团音、平翘音都能区分。
靖江的语言是吴方言,文化是吴文化。从这个角度说,靖江融入苏南具有一种先天优势和文化优势。也许苏南发展更多地得益于吴文化,靖江后来居上也应得益于吴文化,用吴文化滋润我们的城市,用吴文化滋润我们的心灵,让吴文化成为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凝聚力、软实力。 嵊州话,属于汉语吴方言太湖片临绍小片。使用者集中于浙江省嵊州市。越剧舞台语音即以嵊州方言为基础。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曾以嵊州方言对省内播放节目。
嵊州话具有声母30个,韵母46个,声调8个(平上去入,并各分阴阳)。 奉化方言属于吴语方言系统中的明州小片(俗称甬语)。根据各自特点,大致可分为五个方言小片:大桥镇小片、北部平原小片、剡江上游小片、横山小片、沿海小片(象山港)。各小片间存在交叉、过渡区域。
奉化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别,主要体现在语音上,如有整套的塞音浊声字,部分含开口呼韵母的音节时口腔相对开的较小;有入声字,并读得明显有力;两字组、三字组连续读时,首字多数读的较重,等等。这些特点也是奉化方言在明州小片中显得“硬”、“拗”。 (1) 三等韵逢知章组多数读洪音。如:尝、烧、首。
(2) 大部分地区流摄大多不读[u]尾。如:手、狗、周。
(3) 效摄不读[u]尾。如:包、烧、小。
(4) 麻韵三等精章两组不同韵。
(5) 见系二等开口字有文白读,白读多读[k]组声母。
(6) 口语“人银”同音。
(7) “鹿六绿”同音。
(8) 没有鼻音形式的儿尾。“囡儿”“筷儿”在苏州等地除外。
(9) 单数第三人称多作“伊”,毗陵小片和杭州小片多作“他”,甬江小片多作“渠”。
(10)“事情”多说“事体”,“今天”多说“今朝”,“抽屉”多说“抽斗”或“抽头”,“乘凉”多说“乘风凉”或“吹风凉”。
(11)多数地点没有“人客,豆腐生”这样结构的词,没有“大粒豆,小张纸;买本添,买本凑;你走先,你走起”这样的语法结构。 (1)澄母多读[dz]。如:茶、迟、缠。
(2)大部分地区臻摄合口三等知章组字多保持合口。如:春、出。
(3)唐阳江三韵非庄两组字带鼻尾。如:方、庄
(4)歌戈韵与模韵(明母除外)不混。如坡≠铺、多≠都、搓≠粗、河≠湖。
(5)麻韵开口三等章组字与二等字不同韵。如:蔗tsa\沙so、茶dzo\家ko。
(6)侯韵、尤韵(知系),除宜兴外多读[ei]。如:斗、手。
(7)“嘴”字韵母[y]。
(8)“鱼”字白读不读鼻音一类的音。
(9)灰韵不读单元音。如常州:对daei。
(10)“铁锅”多说“锅”或“锅子”,不说“镬子”,穿衣服说“穿”不说“着”,家多说家不说“屋里”,部分地区“东西”不说“物事”。
(11)人称代词第三人称说“他”。“谁”口语用“哪个”或“底人”,不说“啥人”。
(12)子尾除张家港外,都读促音。
(13)“红的、好的”除丹阳、张家港、江阴、靖江等地外,都说“红佬、好佬”。 (1)澄从两母多读[z]。如:茶、迟。
(2)臻摄合口三等知章字变开口。如:春、出。
(3)唐阳江韵多读鼻话韵。如:窗、双、张。
(4)歌戈韵与模韵多混。如:多=都、歌=姑。
(5)麻韵开口三等章组字与二等帮知庄组字同韵,与见希不同韵。如蔗tso\沙so,海盐[蛇zo\叉tso\架ka]
(6)侯韵、尤韵(知系),多数读单元音,少数不是。如:狗、手、头。
(7)仙韵合口精知组字不读[y]介音。如:船、金
(8)“嘴”字韵母[l]。
(9)“鱼“字白读多读鼻音。
(10)“梳”字多读[l]韵。
(11)咍韵与谈寒韵多混,如才和残、胎和滩。灰韵端组多读开口,如对和队。
(12)“铁锅”多说“镬子”。“家”多说“屋里”。
(13)单数第三人称代词多说伊。
(14)“红的、好的”的“的”说“个”,读[k-]或[g-]声母的入声。 (1)鱼虞两韵知章组合日母读[l]韵。如:猪、书、蛛、如。
(2)除余杭外,无撮口韵母。如:雨、选、军。
(3)除湖州、余杭外,咸山两摄开口三四等舒声(知系除外)今多读[i]。如边、天、变、线、剑。
(4)除余杭外,“尾”字白读作[m]或[n]。
(5)“洗脸”说“汏面”(湖州除外)。“稻草”说“稻梗”或“稻梗子”。
(6)指示代词部分远指和近指,“这个、那个”都说“个个”。 (1)见母开口二等只有一读。如:嫁、交、江。
(2)日母字“儿耳二”只有一读。[人zen、肉zou]。
(3)微母字[蚊ven、问ven],不读[m]声母。
(4)“鸟”字读nio。
(5)有很多带u介音的韵。如:舍碎税社醉穗双。
(6)山摄合口一二等,合口三等知章组,咸山两摄开口三等知庄章组,今读[uo]韵。如:搬、团、官、关、闩、专、展、缠。
(7)“夺”读doh,“落鹿绿”读[loh],四字同韵。
(8)其他地方说“锅子,面盆、事体”的词,本片分别说“锅、脸盆、事情”。
(9)有大量的儿尾词。
(10)人称代词是“我,你,他”,复数加“们”。
(11)否定副词用“不”和“没有”。
(12)“好的、我们的”用助词“的ti”。 (1)咸山两摄多读鼻化韵。如:贪、班。
(2)咍灰两韵端字系今同韵。如猜=催。
(3)咍韵读谈寒韵今不混。如胎≠坍,来≠篮。
(4)“歪”不读字[h]声母。
(5除临安的昌化外,“家嫁”等开口二等见母字白读为[ko]或[kuo]。
(6)单数第三人称代词除昌化、诸暨、新昌、余姚外,都说伊。 (1)“效流咸深山臻宕(限于知组)曾”等摄舒声开口风知章组字一般读细音韵母,与同韵的精见两组字同音。如焦朝招娇、酒肘帚九、津珍真巾。
(2)除宁海、定海、镇海外,其余各处“推贪”同音,“退探”同音。如推=贪taei。
(3)遇止两摄合口三等的精知章组字和日母字,止摄开口三等的知母字,许多地方今韵母读[u]。如絮书猪。
(4)“小菜”叫“下饭”。“麻雀”叫“麻将”(海宁除外)。“今天”叫今密。
(5)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用“渠”。
护照办理对象
中国公民因前往外国定居、探亲、学习、就业、旅行、从事商业活动等非公务原因出国的可以申请办理普通护照
护照办理材料
统一材料
(一)中国公民出入境证件申请表;
(二)居民身份证
✈未满16周岁的申请人,如未办理居民身份证,需提交本人户口簿;
✈居民身份证在申领、换领、补发期间得申请人,可提交临时居民身份证;
✈现役的人民解放军军人、人民武装警察,应提交军官证、士兵证或者警官证作为本人的身份证明
(三)在出入境办证部门的社会服务照相点采集出入境证件照(一年内已采集的可免)。
✈自助打印的申请表已有照片的无需再提供照片;
✈申请表没有打印出照片的须提供本人近期二寸正面免冠白底彩色照片1张。
注意:以下特殊情况办理护照,需要携带特殊材料和统一资料。
申请人未满16周岁
1、应当由监护人陪同申请;
✈还应提交能直接反映监护关系的监护证明材料,如《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簿、监护关系公证书等;
✈以及监护人的居民身份证。
2、监护人无法陪同的,可以委托他人陪同。
✈陪同人应当提交本人的居民身份证以及监护人的委托书
申请人特殊职业
1、申请人是国家工作人员、现役的人民解放军军人或者人民武装警察的(省外户籍人员除外)
✈提交本人所属工作单位或者上级主管单位出具的同意办理出入境证件的证明
申请人是本市户籍人员配偶
或未成年16周岁子女
提交本市居民的身份证件及可以证明配偶、未成年子女与本市居民关系的亲属关系证明:结婚证、《出生医学证明》、户口薄、公安派出所证明、亲属关系公证书(侨办、街道等机构出具的亲属关系证明不再认可)
外地户籍有居住证
申请人是凭《浙江省居住证》在居住地申请普通护照的(国家工作人员除外)
✈提交签注在有效期内的《浙江省居住证》。
外地户籍未满16岁,
父母有居住证
申请人是持《浙江省居住证》异地人员的未成年16周岁子女,
✈提交持《浙江省居住证》异地人员的身份证件及有效的《浙江省居住证》
✈可以证明与未成年子女的亲属关系证明:《出生医学证明》、户口薄、公安派出所证明、亲属关系公证书(侨办、街道等机构出具的亲属关系证明不再认可)
✈还需在本市有流动人口信息登记。
外地户籍
申请人是在甬就业的异地人员的
✈提交社保部门确认的在甬连续正常缴纳12个月以上社会保险证明(从申请月的上一个月开始连续往前推不短于13个月,补缴、未缴均不视为连续正常缴纳);
宁波就读学生
申请人是在甬就学(指宁波市范围内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计划内正常在读学生)人员
✈需提交就读院校出具的在学证明(加盖学校公章,出具之日起7日内有效);
定居国外中国公民
申请人是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
✈除提交第(一)、(三)项材料外
✈还应提交定居国外的有效证明和暂住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暂住证明
现场办理流程
1、申请人递交申请
2、受理(对符合申请条件,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予以受理,并向申请人出具《受理申请回执单》;
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或不符合受理要求的,不予受理,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3、审批(申请材料符合规定的,作出批准签发普通护照决定,并将相关数据推送制证部门;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作出不予批准签发普通护照决定,制作《不予批准签发出入境证件决定书》送达申请人)
4、制证(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
办理条件
我市常住户口居民
我市常住户籍人员的配偶、未满16周岁的子女
就业和就学人员及其配偶、未满16周岁的子女
居住在我市的60周岁(含)以上人员
暂住在我市的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
办理材料
中国公民出入境证件申请表
居民身份证
符合《出入境证件相片照相指引》标准的相片
办理流程
领表——填表——数码人像信息采集——复印身份证、户口簿等证件——(领号)——按序到指定窗口交表受理——采集指纹、当面签名——领取受理材料及回执——缴费——领证
办理时限及费用
受理时间:周一至周五09:00-12:00、13:30-17:00
办理时限:10个工作日
费用:护照200元、加注:20元/注
办理地点
市局:江东区宁穿路1901号 87758210
江北:清河路11号 81986393
鄞州:鄞州惠丰西路10号鄞州区政府西侧 88155300
北仑:北仑区明州路777号 86775112
镇海:镇海区中山路4号 86635171
奉化:奉化市长汀路500号 88645135
慈溪:浒山街道前应路与新城大道交叉口东北角 63331186
余姚:余姚市万年桥路莉洲中学对面 62773352
宁海:宁海县金水路1号公安局大楼一楼 65347166
象山:象山县丹城镇育才路143号公安局六楼 65856127
大榭:大榭开发区行政商务区公安局一楼 8677705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