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年经历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张爱玲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廷重(张志沂)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黄逸梵(黄素琼)是新式女性。
1923年,父亲在津浦铁路局谋得一英文秘书职位,父母和姑姑张茂渊由上海搬到天津。
1924年,开始私塾教育,母亲与姑姑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
1927年,在私塾读诗背经的同时,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还写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快乐村》。
1928年,父亲带着张爱玲姐弟由天津回到上海。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文学作品。
1930年,在母亲的坚持下进美国教会办的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同时改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协议离婚,张爱玲随父亲生活。
1931年,在小学写了第一部具有完整情节的小说,在同学中传阅。同年秋,进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就读。
1932年,首次发布短篇小说《不幸的她》刊载于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总第12期,并不时有读书评论等文章见于校外的《国光》等报纸杂志。
1933年,在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上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随后陆续发表了《秋雨》《牛》《霸王别姬》《论卡通画之前途》等文章。
1937年,夏,从圣玛利亚女校毕业。
1938年,年底参加英国取伦敦大学远东地区入学考试。
2步入文坛
1939年,张爱玲考取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成行,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不久,在《西风》月刊上发表她的处女作《天才梦》。
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随后与好友炎樱返回上海,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却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于是,开始为《泰晤士报》和《20世纪》等英文杂志撰稿。
1943年,张爱玲在《紫罗兰》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小说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此后,张爱玲一发不可收拾,陆续了发表《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
1944年,初春,张爱玲因小说《封锁》与胡兰成相识、相知、相恋。不久后,便与其结婚。然而,这次婚姻只维持了两年。这段没有结果的婚恋是张爱玲人生中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也是让她饱受非议的一段经历。同年,张爱玲不仅创作了《花凋》、《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还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集《传奇》以及散文集《流言》,并且《苦竹》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回应傅雷的批评,张爱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
1947年,张爱玲应邀创作了**剧本《太太万岁》和《不了情》。
1951年,张爱玲以“梁京”的笔名发表的小说《十八春》。
1952年,张爱玲赴香港,供职于美国新闻署的驻港办事机构。
1954年,张爱玲两部带有政治倾向的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先后在《今日世界》连载。
3旅居美国
1955年,秋,张爱玲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赴美国。
1956年2月,搬到纽英伦州,遇见了美国剧作家赖雅。同年8月,张爱玲与赖雅相识半年后结婚,两人共同生活到1967年赖雅逝世。
1958年,获加州韩廷敦哈特福基金会资助半年,在加州专门从事写作,发表小说《五四遗事》,为香港电懋**公司编写《情场如战场》、《桃花运》、《人财两得》等剧本。
1960年,张爱玲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
1961年,应香港电懋影业公司的邀请,张爱玲去台湾收集资料后赴香港创作**剧本《红楼梦》、《南北和》及其续集《南北一家亲》、《小儿女》、《一曲难忘》,回美国后还创作了《南北喜相逢》。
1962年,张爱玲在英文《记者》杂志发表访台记事《重回前方》。
1966年,张爱玲把中篇旧作《金锁记》改写为长篇小说《怨女》在香港《星岛晚报》连载。[2]
1967年,张爱玲任纽约雷德克里芙女子学院驻校作家,并开始英译《海上花列传》。
1969年,张爱玲将旧作《十八春》略做改动后,易名为“半生缘”在台湾出版。同年,得陈世骧教授之识,任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继续《红楼梦未完》之研究,两年后离职。
4晚年岁月
1972年,张爱玲移居洛杉矶,开始了幽居生活。
1973年,张爱玲在《皇冠》发表《初评红楼梦》,张爱玲的一些散文,小说也由台湾重刊。
1974年,张爱玲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谈看书》与《谈看书后记》,在皇冠发表《二详红楼梦》,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未出版,后来因为搬家遗失译稿)。
1976年,张爱玲出版自己的第二部散文集《张看》,同时发表《三详红楼梦》。1977-1993年,张爱玲陆续完成了《色戒》、《惘然记》、《对照记》的创作,并出版了《红楼梦》评论文集《红楼梦魇》。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家中寓所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享年75岁。生前指定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9月19日,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张错、高全之、张绍迁、许媛翔等人携带出海,撒于太平洋。
扩展资料:
张爱玲(1920930—199598),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
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参考资料:
张爱玲其实为名门之后,20世纪50年代家道中落,当然还是有不错的家底。父母关系不合并离婚,父亲与继母脾气暴躁,经常对其进行打。上学期间喜欢上文学,开启了自己的文学之河。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张爱玲的童年,她的祖父叫张佩纶,张佩纶是名人,有一定的文学造诣,他的岳父叫李鸿章。张佩纶的妻子叫李菊耦,就是李鸿章的女儿。后来张佩纶生了一个儿子,叫张廷重,又生了一个女儿,叫张茂渊。张茂渊就是张爱玲的姑姑,一直到晚年,张爱玲跟她的关系都很好。张廷重就是张爱玲的爸爸。
张廷重娶了黄素琼,黄素琼是黄翼升的孙女。当时有一个新设立的部门,叫长江水师,黄翼升就是首任的提督,所以黄素琼也算是名门之后。
张廷重那时候已经变成遗老遗少了。天津是遗老遗少集中的地方,他在天津的英租界里获得了一个工作,担任天津津浦铁路局的英文秘书,基本上是一个闲职,没什么事做。尽管他们家流落天津,但是依然有很多保姆,有汽车、有司机。
张爱玲的爸爸,吃、喝、嫖、赌,这些事他全干,她爸爸跟她妈妈的关系特别糟糕。最重要的是他一直都有抽鸦片的习惯,所以小时候张爱玲就没有看到过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她是在1920年出生的,出生的时候父母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小煐。1921年,她的弟弟出生,叫张子静。
在4岁的时候,张爱玲的妈妈就离开了她,去哪儿了呢?张爱玲的姑姑要出国留学,她妈妈也想去,就以陪她姑姑读书的名义离开了这个家。张爱玲4岁就跟她的妈妈分开了。他们家保存了一张那时候的照片,张爱玲说:“我喜欢我4岁的时候怀疑一切的眼光。”
妈妈走了以后,姨太太就进门了。这个姨太太是她爸爸在妓院里认识的人,叫老八,老八脾气很坏,但是对张爱玲还不错。由于经常和他爸爸打架,吵闹,最后没办法,就把老八请走了。
张爱玲8岁的时候,张廷重失去了工作。因为他在家里养妓女的事被大家知道了,再加上他烟瘾很大,所以他失去了一份工作。但是不要紧,他们家很有钱,于是他们就来到上海。
张爱玲8岁的时候,有一天妈妈回来了,她妈妈和姑姑从海外回到上海来探望他们。此次回来她的妈妈要跟爸爸离婚,他的爸爸再试图挽留无果后选择了协议离婚。
她妈妈相当于净身出户,没有带很多财产。她们当时住在一个公寓里,后来张爱玲也一直喜欢住在公寓,她觉得这个很平静,很难被人打扰到。
张爱玲的妈妈是一个“学校迷”。在当时大家思想还比较传统,有钱势的大户人家都是请的私塾来家里,他的爸爸不愿意自己孩子抛头露面去上外面的学校。但是她的妈妈一直坚持,最后她的爸爸选择妥协。
在报名上学的时候要填写名字。她妈妈觉得张煐这个名字实在不好听,太普通了。所以她妈妈随口就给张爱玲起了一个英文名字,叫作Ailing,其实是烦恼的意思。然后根据这个Ailing的译音,把她的中文名字定为爱玲,这就是张爱玲这个名字的来源。
她的妈妈把她送到了西式的学校里以后,张爱玲10岁时,她的妈妈又走了。等于张爱玲4岁的时候妈妈出国,她觉得这个家破碎了;8岁的时候妈妈回来,让她看到了希望;但是10岁的时候,妈妈又走了。好在张爱玲开始在学校里上学了。
后来她的爸爸娶了孙用蕃。孙用蕃是晚清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官员孙宝琦的女儿,孙宝琦曾经给慈禧太后做过翻译。后来才知道,孙用蕃也有抽鸦片烟的瘾,所以找不到更好的人家,就跟张廷重结婚了。
结婚了以后,继母就常给张爱玲穿旧衣服,就是给张爱玲穿自己穿剩下的衣服。所以她后来反思说,自己这一辈子为什么是个衣服狂,到晚年她都一直要买好看的衣服穿,总是穿得非常漂亮,原因就在于小时候受过这样的刺激,老穿二手衣服,觉得受不了。
她那时候上的学校叫作圣玛丽亚学校。那里有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叫汪宏声。她认为是汪宏声先生启发了她对于写作的兴趣。有一次她写了一篇文章,叫作《看云》,就显示出了文学的才华,老师看了以后非常高兴,在课堂上当着所有人的面朗读。你会发现,对一个孩子的最好的激励,就是让大家看到她的才华。当这个才华被展示出来了以后,张爱玲对文学更加有兴趣了。
但是张爱玲这个人有一个天生的弱点。根据别人的回忆说,张爱玲总是忘交作业,别人跟她说话的时候,她总是在画画。而且她完全不会独立生活,整天邋里邋遢。
她根本不在意自己的生活这一点,张子静能够理解。张子静说,我们俩小时候生活在天津时就从来没有干过任何家务,每天身边都跟着两个保姆,所有的事都交给别人干,所以我们的生活能力几乎为零。她就是这样“畸形”发展的一个孩子。
那个时候留下了一份非常重要的资料。当时的洋派学校会办很多校刊,有一个校刊叫《风藻》。《风藻》做了一个高三毕业班的专辑,对全班的35个同学做了一个调查,叫作“一碗什锦豆瓣汤”。这个“豆瓣”,就是指他们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都要在毕业之前,写下自己的人生爱好。
比如说“豆瓣张爱玲”,“豆瓣性格”,这里提出一系列问题。比如最喜欢吃什么,张爱玲说“叉烧炒饭”。然后最喜欢的人是“爱德华八世”。爱德华八世,就是那个典型的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英国国王,他辞掉了国王的职位,因为他爱上了一个美国女人。
然后她最怕什么呢,张爱玲写“死”,最怕死。最恨什么呢?她说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据说那时候张爱玲有一个同学,在她看来是很有才华的,结果后来结婚了,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所以张爱玲说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常常挂在嘴上的话是“我又忘了”。拿手好戏是“绘画”。这是17岁的时候,张爱玲给自己画的一个自画像。在今天看来,可以说有很多回答反映了张爱玲后来的人生状况。
那个时候,张爱玲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呢?她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她说:“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在中学毕业之前,她所期待的人生是这个样子的。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得她的生活变得不那么简单:她和她的继母之间发生了很严重的争吵。有一天她跑去看她妈妈,从她妈妈那儿回来以后,继母和张爱玲发生了争吵,后面互相扭打了起来。最后爸爸知道后也打了张爱玲,并且将她关了起来,不让她出去。
张爱玲当时痛苦得要死,就是又哭、又被吓、又被暴力殴打,之后又得了病,就是拉痢疾。这个病导致她每天发烧、拉肚子,尽管如此她的爸爸不让她看医生,说让她死了算了,
慢慢地等她的身体开始好转以后,逐渐地走过秋天、冬天,到了春天,她每天就悄悄地观察警卫换岗的时间。因为他们家是有警卫的,她就观察那个警卫什么时候在岗,什么时候换岗。有一天她瞅到了一个空隙,于是就决定逃家。她是扶着墙出去的,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就是扶着墙,一步一步地挨到大门口,然后趁着周围没有人,一下子跑到了马路上。
张爱玲在她的作品里记载了这一段经历,她说:“没有风,只有阴历年左近的寂寂的冷。街灯下只看见一片寒灰,但是多么可亲的世界呀!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她觉得自己能够逃离魔窟一样的旧式家庭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
她跑去投奔了自己的姑姑和妈妈。这时候她的弟弟也逃了出来,说:“我也要跟妈妈一块儿住。”妈妈说:“我没办法,我没有钱,我养活不了你们姐弟俩。”所以只有爱玲留了下来,子静就被劝回了父亲家。
她开始在她妈妈身边复习考试,她的目标是要考到英国的大学。后来她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伦敦大学。但是在这个时候,二战已经发生了。所以伦敦大学就给了她一个通知,说你可以改上香港大学,从此张爱玲就离开了自己的家,因为她开始漂泊的求学之路。
胡兰成,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胡积蕊,小名蕊生,浙江嵊县人,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年轻时曾在燕京大学旁听课程,擅长写作,后追随汪精卫,抗日战争时期出任汪伪政权宣传部副部长,因其为汪精卫执笔而被列为著名汉奸。
胡兰成之于女人,就如同贾宝玉之于女人一样。一样的懂得,一样的爱惜,一样的成为女人命中的魔星。他与张爱玲,是于千万人当中相遇并且性命相知的,所以才令张爱玲在梦中喊出“兰成”二字。张爱玲对胡兰成,是完全倾心,没有任何条件的,哪怕胡兰成在赞美她的时候,也一样的赞美着她的好朋友炎樱;甚至胡兰成与她在一起时,还偷着与苏青密会,被她撞个正着。虽然心头酸楚,但也罢了,因为眼前这男子,是说过要给她现世安稳的。1944年胡兰成与张爱玲结婚。胡兰成给张爱玲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婚姻承诺,有效期只有四年,最后她称这个男人为“无赖人”。 1947年胡兰成与张爱玲离婚。
胡兰成走进了张爱玲的内心。胡兰成明白张爱玲,书信字行间无不透露出张爱玲的心声。爱一个人,就是要懂得对方在想什么。胡兰成懂张爱玲,许多事往往知道张爱玲的想法。而张爱玲正好出生在缺乏爱的家庭,她从小看尽世间百态,体会不到亲人的关爱,所以渴望被关注,渴望被他人呵护,而胡兰成正好给了她这样的感觉。所以说,张爱玲真心甘愿为他,低到了尘埃里去。看完才知道胡兰成有多会撩,虽然他是一个渣男,但是他却知道女人最需要什么,所以才会撩得才女张爱玲这么爱他。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滩,各类报纸杂志多如牛毛,造就了一大批以写作为生的女作家,张爱玲和苏青属于其中的佼佼者。
当时的苏青离婚后拖着几个孩子,又办着一份杂志,忙得不可开交,而张爱玲正大红大紫。苏青便向张爱玲约稿,希望张“叨在同性”的分儿上给她的杂志赐稿。张爱玲看到苏青如此快人快语,当即给她寄了一篇小说《封锁》,没想到这篇小说让胡兰成大为赞叹,跑来找苏青要张爱玲的地址,结果一场倾城之恋轰动上海滩,也给后世留下说不尽的话题。
其实张爱玲与苏青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女人。张爱玲是名门之后,一向遗世独立。苏青来自浙江宁波,虽然家境富有,但是丈夫李钦后死要面子,不想伸手向家里要钱。有一次家里揭不开锅,苏青伸手向李钦后要钱。李钦后当时失业在家,正窝了一肚子火,看到讨钱的苏青,抬手就是一巴掌:“你也是文化人,你为什么不自己挣钱”这一巴掌打碎了这对金童玉女的婚姻,也把苏青打上了职业女性之路。她的职业就是卖文。
胡兰成与张爱玲经苏青介绍相识时间不长,两个人的倾城之恋就在上海滩人尽皆知,这让苏青极不开心。苏青早于张爱玲认识胡兰成,并且两人早就有了一段地下情。
对于胡兰成,苏青是才貌俱佳的美人。他曾经公开说过,苏青“鼻子是鼻子,嘴是嘴,无可批评的鹅蛋脸,俊眼修眉,有一种男孩的俊俏——在没有罩子的台灯的生冷的光里,侧面暗着一半,她的美得到一种新的圆熟与完成”。
苏青一向写不来虚构的小说,她的文字大都写实。在1949年秋天出版的《续结婚十年》中,她以“谈维明”来影射胡兰成。以苏青一向为人直爽、口无遮拦的个性来看,《结婚十年》乃至《续结婚十年》都是她的人生实录。这个谈维明“当过什么次长,也做过什么报馆的社长”,“他虽然长得不好看,又不肯修饰,然而却有一种令人崇拜的风度。他是一个好的宣传家,当时我被说得死心塌地地佩服他了,我说他是一个宣传家,那是五分钟以后才发觉的,唉,我竟不由自主地投入了他的怀抱”。
这个男人明白无误就是胡兰成。
而张爱玲不知道他们两人之间的隐秘之情,那时候她才20岁出头,不懂人情世故。当时胡兰成因文事坐牢,苏青认为张爱玲名气大,是当红作家,说话有影响力,便带着她来到汪伪政权行政院院长周佛海家,想通过周佛海说服汪精卫释放胡兰成。
苏青和周佛海的妻子杨淑慧是密友,张爱玲插不上嘴,就看周家的古董。周佛海凑上来说:“这是端砚,鱼脑冻和胭脂晕,是最好的两种,都出自大西洞。张**是大作家,想必对文房四宝是有研究的。”
张爱玲摇头发笑:“我们这一辈用的都是派克钢笔。”
周佛海点头说:“是啊是啊。”
杨淑慧和苏青从内室里出来,杨说:“你这木渣渣的脑袋,也好跟人家才女攀谈”
周佛海说:“我看人家张**对砚台有兴趣。”
张爱玲夹在中间有点难堪,解嘲说:“中国真是,连砚台的名字都叫得这样好,鱼脑冻、胭脂晕。古人的好,今人是永远追不上的。”
苏青说:“所以你把老清装都穿上啦。”
周佛海说:“**们穿穿是新鲜,我们要是穿上,那可就是搞复辟啦。”
杨淑慧听到此把脸一沉:“三句话不离本行,我倒要问问你,胡兰成犯的'是什么罪,要把他关起来没事就把人家给放了,你们这些人,老虎打不动,苍蝇倒拍得勤。”
周佛海坐着,低头喝茶,末了说:“也没什么大事,不过是汪先生要找他谈谈。”
周太太补了一句:“不可能一谈就谈了一个月吧”
就这样,胡兰成被放了出来。
胡兰成出于对苏青“救命之恩”的感谢,有事没事总是撇开张爱玲来看苏青。后来他在《今生今世》中写道:“当初有一晚上,我去苏青家里,恰值爱玲也在。她喜欢在众人面前看着我,但是她又妒忌,会觉得她自己很委屈。”在女友家相逢老情人,张爱玲立刻泛出醋意,一时不及掩饰,被胡兰成看了出来,苏青也看了出来。不知道这件事最后如何收场。胡兰成像只夜猫子,总在黄昏天黑时分蓦然出现在苏青的家。苏青在小说中写道:
“然而不久,我终于遇到一个知道我的人,叫作谈维明。他的脸孔是瘦削的,脑袋生得特别大,皮肤呈古铜色,头发蓬乱如枯草,是不修边幅的才子典型。然而他却有着惊人的聪明,加以博学多能,于社会、经济、文学、美术等无所不晓,这可使我震慑于他的智慧,心甘情愿地悦服了。他天天到我家来,坐谈到午夜,浓浓的茶叶、强烈的香烟味,使两人兴奋而忘倦。”
“露水妃子”与“文艺姘头”
苏青的妹妹苏红在晚年对来采访的记者说:“我姐姐和张爱玲好得很,经常一同逛街,一同看**,还互相换裤子穿。”两个女人好到换衣裳穿的程度,这是女人间不太多的友谊,民间形容两个人要好,就说“好到穿一条裤子”。
当时由于报纸杂志业繁荣,《中国女性文学史》作者谭正璧提议举办一次女作家聚谈会。
在聚谈会上,主持人问苏青哪一位女作家的作品最好,苏青当着众多女作家的面堂而皇之地说:“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看,只看张爱玲的文章。”
主持人随后又问张爱玲:“我们再听听张爱玲女士的意见。”张爱玲说:“古代的女作家中我最喜欢的是李清照。近代的最喜欢的只有苏青,苏青之前,冰心的清婉往往流于做作,丁玲的初期作品是好的,后来略有力不从心。踏实地把握住生活的情趣的,苏青是第一个,她的特点是‘伟大的单纯’。经过她那俊洁的表现方法,最普通的话成为最动人的,因为人类的共同性,她比谁都懂得。”
两个人如此露骨地惺惺相惜,引起在场一大批女作家的愤怒,散会后众人均不理她俩,可她们两个人照样谈笑风生。
这时候苏青尚未创办杂志,她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写作。但是她的笔不如张爱玲勤快,稿费时断时续,这便让她的生活有时十分难堪。
她的一篇《谈离婚》让上海市伪市长陈公博大为赞叹,认为她将离婚男女的心态写活了。得知苏青急切地想得到一份工作养家,陈公博便主动提笔给苏青写了一封信,请她做市府专员,帮着整理文件。苏青也没有犹豫,欣然接受了这一切。
过了一段时间,她突然收到一封密信,一位好心人提醒苏青,这样的生活对她来说太危险,须提防有人暗中下毒手。
苏青看了信后非常害怕,陈公博也看出她的苦恼,便暗中寄给她10万块现大洋,让她创办一份杂志。
当时印报纸杂志的白纸十分紧张,陈公博又为她弄到了两车皮白纸。苏青片刻不想等待,立马行动,注册了天地出版社和天地杂志社。
去运纸的那天,苏青起了个大早,跟着卡车司机亲自去押运。满满一卡车白纸,苏青就坐在纸堆上,车子开得飞快,大风将她的头发吹起来,纸堆有弹性,摇摇晃晃的,她招摇过市,得意扬扬。
这时候,上海的小报上关于苏青是陈公博的“露水妃子”、张爱玲是胡兰成的“文艺姘头”正在风传。
苏青将小报拿给张爱玲看,张爱玲推开说:“我从来不看这个。”苏青其实也不看,是朋友特地给她留着的,她一把火将一沓小报全烧了,却再也无法摆脱陈公博。
两年后的某一天,一个叫姜贵的人来看她,给她带来了一张报纸,上面正是陈公博被处决的照片。苏青吓得面无人色,将一张银行存折交给姜贵说:“全给你,你帮我处理吧。”上面的钱全是陈公博打给她的。
曾经的闺密不再提
陈公博被处决后,大街上什么说法都有,到处人心惶惶。苏青深居简出,她尽可能低调,不想再惹出任何麻烦。但是要想恢复到成名前的平静怕是不可能了,总有男人不请自来,这姜贵便是其中一位。
当时姜贵看到苏青的小说,心生向往,两个人来来往往,后来同居。陈公博被枪毙后,姜贵怕引火烧身,住到无锡不再回上海。偶尔,姜贵会赶晚上的车到上海,在斜桥弄苏青的公寓里住上半宿,只住半宿,天不亮就赶早班车回无锡。每次过来,他都打电话通知苏青,她就早早把孩子们安排在地板上睡觉。深更半夜,姜贵走进去,地板上横七竖八睡的都是孩子。姜贵左一脚右一脚跳跃着从地板上走过,小心又小心,生怕一脚踩到孩子。在昏暗的灯光下,苏青一个人寂寞地坐在藤椅上等着他。
后来姜贵和苏青渐行渐远。苏青后来把她与姜贵的交往全写进了小说《续结婚十年》中,这完全是一部纪实小说,所有与苏青有过交往的人物全部可以从其中找到对应,除了曾经的闺密张爱玲。多年以后,张爱玲的纪实小说《小团圆》出版,所有她结交过的人物也写了个遍,就是不提苏青。
一对歧途佳人
苏青的最后一部小说叫《歧途佳人》,其实她与张爱玲才是真正的歧途佳人。或出于某种目的,或因为少不更事,她们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结识了不靠谱的男人,分别在两条歧途上走了很远,最后殊途同归:都穷困潦倒,抑郁而故。不同的是,一个死在国内,一个死在他乡。
1949年以后,张爱玲冷静地观察了一段时间,还亲赴乡村参加土改。看到当时许多的口号和过激的做派,她无法忍受,认定自己在国内前景不容乐观。满大街统一的蓝或黑的人民装在她眼里是那么难看,她对弟弟张子静说:“这样的衣裳打死我也不能穿。”她后来借口去香港大学复读,从深圳罗湖出关到香港,最后又前往美国。
与张爱玲相比,苏青的适应能力要强得多,她在一夜之间就顺应时代潮流穿上一套女式“人民装”,混迹在人流中,根本看不出她曾经是老上海当红的女作家。她最后选择留在大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活下去,也相信不管什么人当政,柴米油盐的日子总是要让人过,无非就是找一个挣钱养家的职业。苏青后来做了编剧,“反右”时受“胡风事件”牵连被判刑入狱。出狱后工资停发,苏青生病时连两块钱的出诊费都掏不出,于1982年冬天含恨而故。
13年后的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遗体被人发现,在遗嘱中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察看我的遗体,不要举行任何仪式,将骨灰随便抛弃在荒漠无人处……”
张爱玲生长在显赫的大家族,却尝尽了人情冷暖,她笔下的人物总是尖刻的冷静,如白流苏、如佟振保、葛薇龙……他们在无可奈何的形势下,知道如何克制自己,获得最后的成功,但事实却还是人物在强大的人性面前,不得不妥协,后来完全背弃了自己的克制,释放天性着着实实的疯狂了一把。
但因为他们都在内心里有所求,放逐自己后多少是有些不甘的,刺痛不时扎着自己的心。所以葛薇龙泪流满面地对丈夫乔琪乔说,陪笑女是为生活所迫,而自己却是主动选择;所以佟振保荒唐放纵几年后,她又回归了正常,而白流苏最终因为一座城的倾覆成就了她的所求,但她的生活里不再有爱情,范柳原婚后尽可以把他的那些殷勤、情话投给外面的女人了。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其实就基于女人以结婚为目的的求生欲望,不如说婚姻只是女人的坟墓,而对旧社会的男人而言,爱情在婚姻里埋藏了,他们大可以去外面找,或收几个有点爱情感觉的姨太太。
《鸿鸾禧》是张爱玲少有的专门描写结婚场面的小说,从结婚前新娘与新郎妹妹们一起试礼服,讲到婚后亲家相聚,新娘以“很好”回答公公“结了婚觉得怎么样”的问题时,大家一派喜气的哄堂大笑。
这看似一出喜剧,却实质上一出无可辩驳的悲剧。在这皆大欢喜的背后,不仅仅有家族成员间表面的岁月静好后的暗潮涌动,更有一个女人对不得不走进坟墓的悲凄。
这让我想起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由于丈夫一家好吃懒做,打算靠儿子结婚时发点小财,可我只是贫家女,并未能为他们带去什么,所以在生了孩子之后,母子被他们弃于房内,不管不问,后来好不容易熬到出了月子被接回娘家,我就计划着离婚事宜,可我婶婶听说后劝我:“你离了,将来埋到哪里,你是不能埋回来的哟。”
原来女人结婚只是为了买个坟墓,将来有个埋的地方。虽然现在可以说何处青山不埋骨,但在过去,确实一个女人为了一个牌位是会奋斗一生的。
而这部《鸿鸾禧》虽然写的是皆大欢喜的结婚场面,张爱玲却写出了坟墓般的鬼魅,我看了,晚上竟有睡不着觉的害怕。
《鸿鸾禧》写的是娄家大儿子大陆娶凋落大户出身的邱玉清为妻的事情。一开篇,娄家两个妹妹二乔和四喜作为女傧相,去指定的祥云时装公司试礼服,她们在门店逛的时候,两人之间就有这样一番聊天:
我们虽然说可以不顾及未婚女因渴望婚姻对即将步入婚姻的女人的恶毒,但从二乔“可怜的哥哥,告诉他也没用,事到如今”欲言又止的神情,就可以想见邱玉清以后的婚姻生活。
如果将来邱玉清被大陆嫌弃、冷落,到底是不值得同情的,因为“可怜的是她们的哥哥”,邱玉清是罪有应得的。
而更重要的是,张爱玲毫不留情,一开篇就点到新娘是“白骨”,不得不让人觉得毛骨悚然。然而,这还不是最要紧的,张爱玲在结婚典礼的最高潮竟然写道:
都说吉时吉语,可张爱玲把美丽的新娘说成在“复活的清晨还没有醒过来的尸首”,这是何等狂言猖语,简直是大逆不道!
这还没完,在婚礼行毕,次日两亲家连同新婚夫妇一起吃饭的时候,饭后,他们在一起传看着新人拍的照片,张爱玲再次不留情面的写道:
这些有意无意的描写,贯穿婚礼前、婚礼后、婚礼进行中,真是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阴冷感觉,这哪是结婚呐,分明是一个鬼魅在阴间里行走的样子。
这些对婚姻生活的暗示,都是从作者的立场来写的,那么作为当事人的邱玉清又是怎样的感想呢?在书中,张爱玲对邱玉清走进婚姻坟墓里的心情作了细致的描述:
女人因为婚姻,不得不和过去说拜拜,不得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融入到某一个男子的陌生家庭,这种决然勇敢不异于一个男子告别家人去上战场。但女人的战场不同于男人的战场,是流热血抛头颅,是痛痛快快地决杀,而是流泪不流血的细水长流,是憋得难受得要死了却死不了的尴尬。
归根结底,婚姻于她们不过是一座坟墓,用来理藏自己的青春,用来与过去的生活告别。
玉清还是当时的时尚女青年,与大陆结婚看起来也是通过自由恋爱的,但仍不免有一种决绝的悲凉的悲哀,而大多数寻常家庭里的普通女子呢?更是不好说了。
在这个结婚典礼里,虽然邱玉清才是结婚的主角,可张爱玲寥寥数笔轻轻带过,而为那个一无是处的婆婆娄太太着墨甚多。
首先因为一双鞋子引出了这个婆婆。娄太太不会当家主事,儿子结婚头等大事,作为主家人她里里外外该有多少事要料理,可就因为行礼过后预备要换上红旗袍的新媳妇没有合适的鞋子配,这个踩不到重点的婆婆却在一团乱糟糟的忙乱中,正在一处静静地为媳妇做花鞋。
大户人家,在大事上这点小事都不能处理妥当,当然是得不到众人的看重的,就连她的儿女也是很瞧不起她的,别说惯于应酬的娄先生和家里一众见风使舵的姨太太们和下人了。
因为做鞋,被两个女儿在心里埋怨,自己的母亲是有多上不了台面,被丈夫像哄小孩似的责怪“百忙里还有工夫去弄那个,不要去做它好不好”;因为小夫妇买东西超过预算忘了买床,她提议把自己房里的两张床搬过去一张,被女儿们反对,被丈夫吼道“去年我看见拍卖行里有全堂的柚木家具,我说买了给大陆娶媳妇,那时候不听我的话”;因为意料之外的一个宾客来贺没写请帖,被丈夫训“这些事全要我管!你是干什么的?家里小孩写个请假条子也得我动手”……
总之,娄太太在这个家里,说什么都是错做什么都是错,这让她在这个家里不免觉得孤,凄。但转念一想,娄家一家大小,漂亮的、要强的人都是她在这个世上最心爱的人,他们是她的丈夫、她的孩子,她能发飙吗?
但凡父子、儿女之间有点不和的苗头,深恐他们闹意见,娄太太要出口的话便又咽了回来,还要为了大局揽下责任,承认是自己的错。这个家就是她的坟墓,有别人来埋她,也有她自己对自己狠心的埋。
娄太太只有在某些安静的间隙,想起她小时候。所以她在大家的一致反对下去做鞋,只不过想躲到童年的回忆里去,她会在为亲家太太点烟时,恍惚进入儿时看大人们迎亲的场景。
多少年过去,三十多的婚姻生活倏而一过,却从没有在她的心里留下些什么影子,想要一点属于自己的回忆,只能到童年的梦里去找寻。
而在她的家里,在她们现实生活里,她的丈夫、她的孩子时时刻刻联了帮的试验她,一次一次重新发现她的不够,她也一次又一次愈发认识自己更多的不够。
被诸多现实的事务缠得纷扰不开的娄太太,很少有顾及到自己的时候。让她难过的人,那都是她爱的人,让她难过的事,都是她必须为了她爱的人去做的事,种种难过,都只能引起一阵阵温柔的牵痛,不能说,不能怒,牵痛过去了,她还是那个为不断他们付出的人。
娄太太替亲家太太点烟的当儿,看见正午的太阳照在玻璃桌面上,那耀眼的光让她想起了小时候看别人迎亲的情景,虽然她自己已经结了婚,而且大儿子也结了婚,但她知道这和她印象中的结婚完全不同。
印象中的结婚是被一排排,一片片广大的华美和喜悦摇摆着、震撼着,但她却只有一小点一小点温柔的牵痛,而且她知道那根本不是所谓的幸福。
张爱玲用婚礼女主角邱玉清写出了一个女人在婚礼中进入坟墓时幽灵般的模样,让我们惊惧、害怕;用婚礼筹办的女主人娄太太写出了婚姻里坟墓般生活,让我们觉得憋闷、透不过气来;这让我们明白表面一派喜气“鸿鸾禧”是何等的讽刺,它和鲁迅的《祝福》一文如出一辙的尖刻。
娄太太和祥林嫂都是受命运摆布的小人物,娄太太受娄先生步步高升的影响,慢慢过起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可是她也如祥林嫂一样悲凄,她不擅长应酬,不懂上流太太们的风雅,不会说俏皮的话,这不仅让她的丈夫嫌弃,也让她的儿女瞧不起她,在这个热闹的家庭里,她虽表面上是女主人,但在她的内心却感到无比的孤独,如住在一个低矮的坟墓,看不到光亮,吸不到新鲜的空气。
而祥林嫂,因为丈夫死的死,绝的绝,被迫嫁了两任丈夫后仍然家破人亡,她再次回到鲁镇做工后,受到了老东家的嫌弃和众人的嘲弄,也只能在新年万家团圆的祝福里孤独的死去。这种人间的窒息,虽然娄太太与祥林嫂一富一贫,但压抑和孤独感却是相同的。
然而,结婚女主角邱玉清真的是像小姑说的、爱玲写的这么阴森不堪吗?其实不然。
邱玉清高挑娴静,自有一种广告画里“高尚仕女”的味道,她懂一切房间装饰与个人打扮,与爱聊时政的公公也能聊得来,可见是一位由内到外散发着馥郁的气质女孩。
为了不把大陆衬得不太矮,在结婚时邱玉清是放弃高跟鞋穿平底鞋的。而大陆呢,一张甜净的小脸,长着一对招风耳朵,生得像《白雪公主》里的哑子却话很多。
其实就外在条件来讲,大陆并不很配得上玉清,但大陆是男子,玉清总归是要嫁到娄家,靠着大陆才能在娄家有个安身之所,于是总是不免自惭形秽,总是要忍受些小姑小叔的无故刁难。
而在这个个个牙尖嘴利、长袖善舞的家庭里,唯有一个结婚三十多年的妇女――娄太太,她可是说什么都是错、做什么都是错的。
娄先生虽是读书种子,却是在近年才发迹的暴发户,他的儿女们浅薄而又虚荣,他的夫人粗俗而又笨拙,但偏偏他这个一家之主长袖善舞,结的这门亲在凋落大户出身的玉清眼里看来也是体面的。但玉清仍免不了感到悲凄和对未来的惶恐。
旧时的婚姻对女子来说,确是一个牢笼,但也不至于像张爱玲所以为的那样是一座阴森森的坟墓,没有丝毫的幸福可言。不过,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婚后的生活与婚前的生活确实是两样了,玉清那种莫名的期待和难舍的复杂情感也是能让人理解的。
走进婚姻,融入一个陌生的家庭,对一个女子来说,确实需要勇气,但又有哪个待字闺中未婚女子,对一段不可预知的婚姻不充满期待呢?那毕竟是在严格的教养下,她们唯一一次自由的冒险。
飞蛾扑火也罢,凤凰涅槃也罢,是她们自己的选择也是她们无从选择的选择。一个女人的一生,或许可以没有爱情,或许可以没有幸福,但终究是需要一场盛大的婚礼吧。就算一切是结束,也该让它热烈一点吧。
过去或许女人的一生太过卑微,唯有一场婚礼证明她们曾来过,所以她们紧紧的抓住这一刻盛放,然后在每一个庸常的日子里把自己深藏。之后便是为了丈夫,为了孩子,为了那个所谓的家,终是没有了半点自己。
《鸿鸾禧》,一场婚礼,便是一个女人的一生,就算收获的是诋毁、诽谤、嫉妒,也要挺起胸膛,做出最勇敢的样子,装出最幸福的模样,让我们成为人们眼中永远带有圣光的标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