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朋友买不起房子,我应该和他结婚吗?

男朋友买不起房子,我应该和他结婚吗?,第1张

现在结婚都必须要有房,有车,有存款,如果你的男朋友买不起房子,只要他是真心的爱你,我想你还是应该和他结婚。

毕竟房子是身外之物,只要他努力工作,能挣钱,我相信他在将来一定会给你买房子的,他只要心里有你,虽然没有房子,但是他可以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给你,这才是最重要的,你可以和他一起努力挣钱,不要怕吃苦,在他最苦的时候你没有嫌弃他,他心里会一直觉得亏欠你,所以时时刻刻都想着拿最好的东西来补偿你。

有的女人,虽然她的男朋友给她买了房子,买了车子,结婚后就不着家,整天的喝得醉熏熏的,你觉得你嫁给这样的男人会幸福吗?如果你再嫌弃他,他可能还会反驳你,给了你房子,车子还不知足,说句难听的,其实你就是嫁给了房子车子,你觉得要这些身外之物还有什么意义。

人都是有思想的,恋爱时你可以什么都随她,但你一辈子都会随她的思想而活吗?你会发脾气是因为你的想法跟她不一样了,这种情况你怎么随她、宠她呢?你可以坦诚的跟她说明你的想法,彼此间要多多沟通,过度的宠爱会把她宠坏的,谁做错事情谁就该像对方道歉,而不是每次都是你道歉,就算你为了哄她先道歉了那之后也要说明这是她的不对。还有关于距离的事,如果她是真心爱你的,我想她会去你的那个城市跟你在一起,即使父母会反对,只要你真心对她好,我想时间久了她父母会接受你的。加油吧。

女生跟男生说过 "我们结婚吧" "喜欢你十年" "我上辈子欠你了" "不准走"

她一直是我的精神寄托

一星期前,她微信头像换成了很无奈的卡通表情,之后竟然封锁了我,我极度伤心

(她很少换头像,几个月才换一次)

可能是,心里依旧很爱我,但她无能为力/

可能是她敌不过母亲的阻挠,已经放弃了我

你们认为哪个可能较大 我该怎办

委屈的事情每个人多少都有,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或者情感都可能。那么,今天就说说我现在的一件让我觉得最委屈的事情。

我和我男朋友在一起差不多两个半月的样子的时候。爱情嘛,无非就是这几种,你爱他他不爱你,或者他爱你而你不爱他,最难得的就是心心相印了。因为很喜欢他,所以排除各种问题选择和他在一起。之前聊天,他也一直说自己是一个对感情专一,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虽然我半信半疑,但还是对他抱有希望的,心理暗示和他在一起应该很靠谱。

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每一天都是开心的,每一天都觉得很幸福甜蜜,一有时间就会想找对方聊天,哪怕大多数都是自己主动,也觉得没什么,毕竟喜欢呀。想到他都觉得幸福感爆棚,心情每天都是美美哒。

从五一放假,他突然告诉我他爸妈不同意我们在一起,他爸妈不喜欢我,还有距离问题等等,打视频而也从来不接,发消息也不回。本来我们说好的等他定下来,而且也没说分手,因为之前我们之前每天都视频,每天都聊天的。所以,我还是天天都很主动,即使那会儿心越来越没有底,可是他就是不理人,问题也不解决,脾气上来了还说我烦人,胡搅蛮缠。

他还说看到我的消息就害怕,直到现在也是这样。其实,每次我发消息,但凡他回我哪怕一个字我也不会这样,说实话我也讨厌自己这个样子,而他,还觉得我烦,不讲道理,我还是傻傻地等着他回应我。

这大概会是我一生最委屈的事情。女人应该多爱自己一些,别人才会爱你。我想沉淀下来之后,我也会彻底跟他说再见,让自己从委屈中摆脱出来。

请问你们谈了多久?

如果时间不长,那不用着急结婚。

如果有些时间了,那就这个男的不够爱你。

他如果爱你那会只在乎你这个人,不在乎二婚与否,也同样会劝说他父母理解你,同意你。

可他现在的态度就是模棱两可的。

你要想清楚,先不要结婚吧。

现在女性越来越独立了,女司机也越来越多,虽然只要有事故发生,旁观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女司机,但就算这样,也一点也阻挡不了我们女同胞想要开车的决心,求人不如求己,没有什么是自己学会最方便的,所以就算再难也是要坚持的,坚持是成功它母亲,我的驾考之路终于在即将三年过期报废之日成功拿下了,接下来就是各路筹款集资,买一辆属于自己的小车车,我的车子可是集全集之力量才拿到手的,我是没什么存款的,所以老爸出大头,剩下的老哥补齐,所以就算是不用我拿钱,我也是不好意思斥巨资买车的,哈哈,因为老爸说了,最多给我十万块,所以我买车真能在这个预算里面看,一开始想的挺简单,十万块,买个车还不好买吗,但后来我发现十万就是个魔咒,在看车的这段时间,给我的感觉就是,多花一点钱,车子就提升一点档次,然后就想这十万都花了,还在乎这一万多吗,然后就换了自己更喜欢的牌子,然后去到那个店里,你会发现,你在加一万多块,配置又高级一点,就这样恶性循环,没有止境,最后看上了途岳,而且高配版,一算价格,落地将近二十万,回家被老爹很批一顿,又回到解放前,后来还是老哥说,既然我喜欢SUV,他来给我介绍一款吧,他同事最近新提的一辆昂科拉,他看了感觉还不错,价钱十万,他说老爸拿十万,剩下的他给我补齐,就问我嫌不嫌弃是小型款,我当时其实还是有点不乐意的,因为我不想买一辆鸽子窝一样的车,但鉴于老哥给出另一半钱,我也就勉为其难跟他去看车了,本来在路上都想好不满意的借口了,但到店里一看,发现这个昂科拉并没有想象中的小,坐在车里面,空间感也不错,座椅调高后,视野也变得很开阔,有种女王陛下的感觉,我还偷偷的问我哥,是不是看错车了,这哪算小型SUV呀,一点都不小,老哥都无语了,后来试驾了几圈,一开始开的低配版,说实话对于我这考驾照考三年的确实有点难度,后来换了配置比较高一点的,有倒车雷达的,就感觉有信心了很多,然后老哥又跟人沟通了一番,问了一些我也听不懂的问题,什么油耗了,发动机带不带T的,什么什么之类的,然后我哥说行,问我车子我开着行不行,我说没问题,就这样交款提车,我也是一名有车一族了,合格的女司机。

车子还回家这段时间,我真是挺乐不思蜀的,我妈那句话,恨不得上个厕所都想开车去,哈哈哈,那么说我也是真没意见,也不反驳,因为事实证明,我这段时间车技确实有所提升,之前开着找停车位,感觉停进去好难,如果没有倒车雷达跟倒车影像,我是连试都不敢试的,心里没底,现在车技厉害了,胆子也大了,有时都忘了有倒车影像的存在,我下一个目标就是过年的时候带老爸老妈出去玩儿,回外省的舅舅家,到时候一定叫他们刮目相看,省的他们老是经常笑话我说学个车,学三年才毕业,把驾校教练都靠走一波,还有这车子空间一点都不小,我平时跟闺蜜聚个会逛个街的,都是能满足的,后备箱看起来不是特别大,但以我们超强的购物能力,都不会把它塞满,你就想吧,它是有多大的空间。

愿无岁月可回头,且以深情共白首。

我是一个很好奇的人。

我也是一个用情很深的人。

对于一个又好奇用情又深的人来说,其实爱一个人并不是一件难事。可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仍旧是爱一个一直变化着的人,让“新爱”不断涌出,并且跟他共同创造生命史,完成从“我”到“我们”的转变。

我想知道,为什么我对你不再好奇了

我曾经答应过你的,我要把比较禁忌的话题都好好研究一番,然后邀请你一起探讨。本周是2016年的最后一周,我已经在这一年里跟你探讨了死亡和丧失,所以最近可能还会邀请你探讨一下性。为了研究性,我让好朋友给我推荐了一部韩国情色片,叫做[爱人](看情色片的理由说得好冠冕堂皇,哈哈)。

这部**的开始,女主就被在电梯里结实的一位男性吸引了,后来两个人就发生了性关系。而女主其实马上就要跟与自己相恋7年的未婚夫结婚了,这段突如其来的“艳遇”,也让她感到不知所措。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跟未婚夫的一段对话:

女主:“欧巴,我们晚一点结婚吧,明年再结可以吗?”

未婚夫:“为什么要晚一点?我们都已经在一起7年了,你知道的,虽然我们是彼此的地狱,但是我们谁都离不开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狱,我们就结婚吧!”

女主:“可是我凭什么要成为你的地狱?”

在上周五的文章我们,到底是彼此的天使还是魔鬼?|我眼中那个“可能”的你里,我邀请你一起探讨了我们到底要成为彼此的天使还是魔鬼这个话题,今天的文章也可能是那个话题的一个延展。

女主的这句质问,一直回响在我的脑海里:可是我凭什么要成为你的地狱?

我们跟一个人从相识到相爱,到彼此亲密无间,再到了如指掌,是否就会变成彼此的地狱呢?地狱是爱情的必然走势吗?我想显然不是,但是我们如何能避免成为彼此的地狱,避免对彼此的不再好奇,不再欣赏,不再感受到自由呢?

这件事情可能要从我们不再对这个人好奇开始。

当然如果我们再追根溯源一些的话,这件事情,可能还跟我们早就放弃了对自己的好奇有关。借用一句很流行的话说:有的人在20多岁的时候就死了,只是到了80多岁才埋葬自己。

最近我的一些相亲经历,也让我看到一些男孩,他们跟我一样,都只有30岁,却把每天都过得没有任何差别。他们会告诉我:“我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可是我还能怎么样呢,所以就这样吧!”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已经对自己的在世热情不好奇了,我不好奇如果去追求我热爱的东西会有怎样的不同,不好奇还有没有对我来说更有意义的事情,不好奇我的全部天赋和才华可以怎样make a little difference,不好奇如果我每天全情投入地享受工作的那8个小时,生活会有什么变化,这些,虽然我只有30岁,但是我都不再好奇了。我就等着养老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对于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来说,这份对自己的好奇,正在一点点“死掉”。小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有“无限可能”,我们渴望看到自己“长大之后的样子”。可是等我们真的长大了,反而发现自己生命的轨迹,好像越来越狭隘;前方的路,好像都看得到尽头。

对自己好奇,是我们相信,今天的我,真的和昨天不一样,而明天的我,又会和今天不一样;在不同的情境下做着同样一件事情的我,并不一样;跟同样的人一起做同样的事情的我,每次也不一样。我好奇自己的一切,我今天小小的不一样:我对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什么对我来说最有意义和价值,所有这些事情的想法和感受,因为今天经历的事情,有了怎样的变化?什么让我觉得快乐,什么又让我难过?如果重新让我过一遍今天,我又做什么不一样的事情?今天我最欣赏自己哪里?今天我给这个世界一点什么不同?这个好奇,可以是无穷无尽的。

一个对自己没有好奇的人,最后也会对所有的关系失去好奇,不管开始的时候,这段关系带来了怎样的“新鲜”。

因为不用任何努力便能感受的“新鲜”,是十分有限的。就像我第一次跟你介绍说我的职业是心理咨询师时,你可能会觉得惊讶:“是吗,哇塞,我还从来没见过活的咨询师呢!”可是当我第二次跟你说到自己的职业时,你可能就需要一些好奇心,才能感觉到新鲜,因为你已经知道我是咨询师了。

当所有容易看到的“新鲜”都被看到后,当我们从彼此陌生,相互探索的阶段,到了后面彼此熟悉的阶段,是否还能带着好奇去探索对方呢?

也许你要反驳我说:可是我的确就是很了解伴侣了呀,她/他还有什么可了解的!

可你知道吗?这就是生而为人最奇妙的地方:如果你愿意坐下来,安住于当下,好奇地,全身心地听一听对方想说什么,你就会发现,就算是再无聊的生活,你也总能用自己的好奇问出一些从前你不知道的东西,因为探索一个人,本就是无穷无尽的。

这种不可穷尽就在于首先我们是非常复杂的,复杂到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做出某个选择或者突然间有某种感受。其次,我们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包括我们跟彼此的关系。这个变化的过程多数情况下是缓慢的,有的时候是戏剧性的。

所以并不存在我们把一个人“探索完了”,这个人也包括我们自己。

但今天除了好奇,我还想邀请你走得更深入一些:除了好奇和欣赏,我们要怎样在对话中,让彼此在爱情里更加自由,而不是成为囚禁彼此的地狱?

我想给你一双翅膀,让你逆光,也能飞翔

我想每个人都是向往自由的。那么亲密关系是否是自由的“枷锁”呢?

如果不是,我们又要如何给予彼此足够的空间,让对方在我们的爱中,也能拥有最自由的空气?

在这里我想再讲一个小小的故事。

**[革命之路],被很多人戏称为[泰坦尼克号]的续集。因为莱昂纳多和凯特在时隔11年之后又聚到了一起,这次他们过起了夫妻生活。

当他们第一次见面,他是高谈阔论的有志青年,她是向往成为名演员的未来之星。而如今,婚后的他们变了。他变成了在公司做不喜欢工作的无聊上班族,她成了不入流的糟糕演员。在一次演出后,丈夫Frank与妻子April大动肝火,两人多年的积怨终于爆发。

悲痛的April整理照片,发现Frank年轻的照片,想起他曾经描述的“美好的巴黎”,她提出了一个计划“全家搬到巴黎”,以拯救这个家庭。但是,这看似遥不可及的计划,却成为了催化剂,将两人推向婚姻更痛苦的深渊。

Frank并不愿意搬去巴黎,而对生活无比失望的April却意外发现自己怀孕了。April不愿意要孩子,而堕胎在当地又是违法的。**的最后,April因为自行堕胎而不幸身亡,Frank也在绝望中搬离了他们住的,那条叫做革命之路的巷子。

April曾对Frank说:“你只是让我陷入生活的圈套,让我感受你所让我感受的。”

这个故事不禁让人唏嘘:这对被住在革命之路的其他邻居视为金童玉女的夫妻,怎么就婚姻成了彼此的囹圄,甚至是真实的坟墓呢?

**的悲剧固然发人深省,但导演并没有给到我们,如何在对话中,给予彼此最大自由和尊重的出口。我想在这里用有限的文字,尝试着邀请你一起去做这样一个探索,然后看看我们会走到哪里。

1我不用任何“历史”来定义你的现在和未来(I don’t define your present and future with your history)

心理学里有个词,叫做身份认同,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标签。

很多时候我们的身份认同并不完全由我们来决定,这就好像是一个蝴蝶效应:开始的时候,这个别人对我们的身份认同来自于我们与别人互动的结果,我们在其中也建构着自己的身份,但渐渐地,这种身份认同就像自己有了生命,开始反过来定义我们是谁。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写作是一个我的“在世热情”,开始的时候,我的确是在写作中被一些朋友认识,大家也会给我很多关于写作的反馈。但渐渐地,“作家”这个身份开始有了它自己的生命:不管是熟悉的还是素未谋面的朋友,在我没有写作的那段时间里,会经常来询问我:“Joy,怎么你最近没有写东西呢?”或者如果他们认定了我的写作是某个风格,如果有一天我写的东西跟平时的风格不太一样,他们也会来告诉我说:“Joy,我不喜欢你现在的风格,能不能多写写你原来那样风格的文章?”

也就是说,我们创造了我们自己的身份认同,而这个在社会中的身份认同,会反过来定义我们。

一个从前是“小偷”的孩子可能决定不再偷东西了,但是其他人对他的身份认同已经形成。于是,别人在丢东西的时候,还是会在第一时间怀疑是他偷的。这个决心不再偷东西的孩子,很可能因为别人对于他“小偷”角色的认定,而重新开始偷东西,这就是我说的,身份认同,会反过来定义我们是谁。

我想如果在爱情里,我们要给彼此最大的自由,就要学会不用任何“历史”去定义的现在和未来,不给对方来自我们“标签”的枷锁。

在这里,我又想起了李安的最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林恩在战场上解救战友的过程,无意中被战地里的摄像头拍到,休假回国期间,他顿时成了全民英雄,虽然很明显地,他很有可能得了创伤后综合症(PTSD)。林恩也很害怕回到那片可怕的战场,并且他姐姐因为担心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一直希望这次休假之后他就不要再回去了。

可是最终他还是回去了,临走前的一个细节意味深长:

林恩在休假期间认识的一个美女啦啦队员,在他临走时,含情脉脉地来看他。他激动地对她说:“我差一点就不想回去了,想跟你逃走。”

美女望着他,脸上并没有不舍或者幸福,而是疑惑地说:“逃走?可是你不是全民英雄吗?”

林恩那个时候到底有多失望,我无从知道,但他只是默默地说:“是啊。”然后默默回到了送他回战场的车上。也许在那一刻冰冷的现实让他意识到,原来爱情只是一个幻影,美女爱的,是他“全民英雄”的身份,而不是他。

我想最自由最有力量的爱,首先是尊重彼此,让彼此自己定义此刻和未来的她/他是谁,而不是用我们的判断来定义他们。并且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建构他们自己喜欢的身份认同。

举个例子:假设我的男朋友从前约会时迟到过几次,但其实他自己也非常不喜欢迟到,不希望自己是一个经常迟到的人。那么我要做的,可能不是评判他的迟到,说他“就是一个爱迟到的人”,并且问问他,我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更守时。并且在他守时的时候,欣赏他,好奇地询问,他是怎么做到守时的。

1984年,30岁的李安结束了在纽约大学**制作研究所的学业,开始了为期6年的“在家闲置”生活。他阅读、看片、写剧本,包揽了所有家务,但是他一心想建构的身份,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导演身份。当时,家庭开支则完全靠仍在攻读伊利诺大学生物学博士的妻子林惠嘉支持。林惠嘉并没有用“家庭煮夫”的身份定义李安,而是帮助李安建构他喜欢的导演身份。6年后,36岁的李安完成了[推手]的剧本,并且拿到了40万元奖金,这笔钱,让他从此有了独立执导影片的机会。

不让我们过往的“标签”定义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也不用过往去定义我们的伴侣,放下“我们希望他们成为什么人”的期待,然后帮助彼此成为我们各自喜欢的样子,也许就是爱情就美好的模样吧!

2避免任何形式的独白(avoiding monologue of any kind)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对话进入一种“僵局”或者“死胡同”里的时候。你们总是因为同一个问题不停争吵,却从来没有过任何结果。

当我们的对话进入到了一种“僵局”时,那几乎就可以说明一件事情:我们根本不是在对话,而是在各自的世界里独白。

那么到底什么是独白呢?哪些对话看似是在交流,而实际上却是在独白呢?在这里,我想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列出下面几种可能性,但实际的情况可能并不限于这些可能:

试图让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争辩,或者试图说服对方。

把对方曾经暴露的脆弱当成是攻击她/他的武器。

用对方的过往来定义和解读她/他此刻的行为,而不是真正对对方此刻行动背后的动机好奇。

滔滔不绝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不给对方回应的机会。

在对话中陷入到对问题的关注里,看不到对方的努力,不容易和值得欣赏的地方。

带着预判,预设,和对方“应该”怎样的评判,没有好奇。

在对话结束之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没有任何变化。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最后一点:当你结束一段对话时,如果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没有因为对话而发生任何改变,那么你很可能就是在独白。因为对话的本质,就是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果这种流动发生了,你们一定会彼此影响,并且共同创造出一些从前没有的东西。

欧文亚隆曾经小说里,这样嘲笑一名“资深”的咨询师说:他骄傲地宣称自己在一个10年的小组里,是唯一一个没有任何变化的人。可是我为他感到悲哀。一个人怎么可以在10年的小组里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呢?真正有效的交流,一定是相互改变的。

我们要如何做到避免独白呢?

在我整个心理学和咨询学习的历程里,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反思和觉察了。

我们开始好奇地问自己:咦,刚刚的对话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是怎样一个过程?我在这个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有变化吗?如果没有变化,那么刚刚我“独白”的动机和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是怎样陷入到这种独白中的?如果我想要避免这种不断重复的独白,可以做些什么不同的事情?我对对方有好奇吗?我刚刚是否带着自己的预设和评判,而不是试图理解对方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当我们开始停下来反思和觉察时,就是我们独白停止的开始。

而学会放下所有的预设,评判,担心,焦虑,恐惧和“应该”,或者即使我们无法放下,至少我们可以觉察到它们,并且跟对方公开化自己内心的这些预设,评判,担心,焦虑,恐惧和“应该”,都是一份对话的邀请。

我一直相信,爱是一个相互影响,共同创造的过程。我们所说的“不断创造新爱”,就是在这个共创的过程中产生的。而爱的消亡,也从我们的“独白”开始:我们不再对彼此好奇,不再能放下自己的预设,评判和偏见去全心聆听,不再欣赏和好奇我们跟彼此的不同,不再关注对方在过程里所做的努力,不再想要暴露自己真实的脆弱。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把自己囚禁在了自己的宇宙中,没有流动,就不可能有“新爱”产生。

3不断扩大对话空间(enlarging dialogical space)

另一个给予彼此自由的对话方式,就是不断地扩大对话空间。

那么啥叫对话空间呢?打个比方,刚刚我们已经说了避免独白的重要性,反过来说,就是让对话流动起来的重要性。这个流动,就像一条河流。河流的流动是需要空间的,同样,对话要不断流动下去,也需要更大的空间。

这个空间通常是依靠我们全心投入,用情专注的聆听,陪伴,好奇,以及欣赏造就的。在上一篇文章里,我已经跟亲爱的你,逐一讨论了这一点,并且同时探讨了扩大对话空间这个话题。

但是今天我想继续邀请你探讨:我们要如何在亲密关系中,给予彼此更大的对话空间,尤其在对话进行的很艰难的时候。

后现在合作对话创始人贺琳安德森(Harlene Anderson)曾经提出,如果要扩大对话空间,我们就不仅仅要关注对话的内容本身,还要关注对话过程。

当我们能够跳脱出对话的内容(“你为什么就不能早点回家?”或者“你为什么就不能每周给我多做爱几次?”),看到整个对话过程:看到我们是带着怎样的意图开始跟对方的对话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是独白,还是我们容许自己去聆听和理解对方,我们的想法和感受在这个过程里是否有变化,我们是否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们的对话结果是否令彼此满意,等等,当我们能看到整个过程,我们就不会再深陷在“问题”里无法自拔。

昨天中科院心理所的一位朋友采访我,讨论我在咨询中的成功和失败案例,我突然在这个过程里清醒地意识到:从前所有我觉得很艰难的对话,都是因为来访者深陷在“问题”或者内容里,而我并没有帮助她/他很好的打开对话空间。

我想举个例子。比如可能一位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不停跟我抱怨他的老婆如何不好,并且深陷这种委屈,愤怒,悲伤和怨恨中。如果我发现我的提问并没有让他开始反思和觉察自己,那么可能我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断他的独白,然后询问他:“刚刚你表述的这个过程里,你的想法和感受有什么变化吗?你为什么想要讲这段话呢?”

甚至如果我发现我们的对话没有任何进展,我会坦白地跟对方说:“我发现刚刚我们的对话有些艰难,你是怎么看待这个过程的呢?这些话是你最想让我听到的吗?你还希望我听到什么,我再多听到些什么,可能对你更有帮助呢?有什么是你想告诉我,但是憋在心里没有跟我说的吗?”

我想在爱情中,我们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如何让彼此在艰难的对话中,可以打开更大的对话空间,让对话能够持续进行?

我想尝试着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些回应:

不仅仅关注对话的内容本身,同时关注整个对话过程和变化。内容和过程,同样重要。

反思和觉察每个艰难的对话过程,觉察自己是否在独白。

让对话慢下来,给反思和内在对话流出空间。慢既是快。

在觉察到自己已经陷入到内容和所谓的“问题”中时,能够再次回到过程上,对过程好奇。

尝试着转换角度,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情。

关于最后的“转换”角度这一点,我还想再做一些说明。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彼此理解,是因为我们都太坚定地站在了自己的解读和立场上,无法从对方的意义地图出发去诠释同一件事情。

那么这个时候,从更多元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就会为我们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讲一个我生活中的故事。

之前好朋友跟我讲他一直想辞职,却无法跟父亲开口,害怕父亲的评判,也害怕他的不理解。于是有一天我邀请他跟我做一个“角色扮演”:我扮演他,他扮演他父亲。

在十几分钟的对话之后,他竟然奇迹般地,在父亲的角色中,同意我这个“儿子”辞职了。后来他跟我说,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两点体会:一个是他从我身上学习到了如何跟父亲有不一样的交流方式和表达,另一个是也许他的父亲没有他想象的那么不通情达理。

这就是转换视角的力量。同样一件事情,如果我们可以跟伴侣交换视角,会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是我们的一个共同的好朋友看到这件事情,她/他又会怎么说呢?如果是一个我很敬佩的人,比如贺琳安德森,她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呢?

不同的视角,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过程,这是空间打开的一个特别有效的方式,也是为什么,有些时候第三方反而看得更清楚的原因。就是我们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从“我”到“我们”:营造一种具有“生成性”的对话过程(facilitating a generative dialogical process)

刚刚我们说到,任何真正的对话,都是一个相互影响,共同创造的过程。我们管这样的对话,叫做生成性对话。

在爱情里,我们总会从“我”变成“我们”。这个“我们”,就是彼此共创出来的生命史。生命中大大小小的决定,我们彼此的梦想和担忧,希望与恐惧,期待与失望,快乐和悲伤,都需要彼此的见证和陪伴,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共同创造出从前没有的美好。

贺琳安德森曾经说过一句平凡而动人的话,她说:对话是每个当下自然,自动发生的活动。她又提出了以下几个有趣的特征:

你可以准备对话,但是不能提前计划或者设定结构。

对话不能设定步骤,对话过程不是线性或者可重复的。

对话不能被实施,被操控和管理。

对话像根茎,网络状。没有所谓的正确的入口或者出口。

对话是随机发生的,它漫游,带来惊喜,会在不可预期处转向。

对话不必是连续的,但必须是持续的(可以不断发生)。

前3条跟我们曾经提到的不预设和不评判有关。现在我想说说后三条。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语言就像一个迷宫,哪里都是出口。所以贺琳也会提到“对话像根茎,网络状。没有所谓的正确的入口或者出口。”意识到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既然语言并没有正确的入口和出口,那么我们就不用计较所谓对话的“结果”如何,也不用计较我们开始对话的方式是否足够“正确”。可能你要问了:如果不计较结果,那我对话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就像我刚刚说到的,对话是一个相互影响,彼此改变,彼此共创的过程。所以只要你们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改变,对话就已经在流动了。这个流动是在我们对话结束之后仍旧在持续着的一种力量,也是为什么很多来访者在这次咨询结束,下次咨询还没有开始的一个星期里,能够持续有很多反思和觉察的原因:因为我们的对话虽然结束了,但是它却打破了我们原来内心的独白,我们的内在对话也开始流动起来了,有了新的变化。

所以对话的目的是让变化发生,在相互影响中,打破从前的内心独白。

这个过程可能会带我们到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里,自由地做“时空遨游”:回到过去,安住于当下,或者探讨未来。你甚至会神奇的发现,我们还可以一起重新改写过去,共创此刻和未来。

我想到从前自己跟闺蜜的一次对话,发现自己在过往的岁月中,虽然没有正式地谈过恋爱(曾经我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却仍旧在爱情中做了很多宝贵的探索。在这些探索中,我一次次发现自己的勇敢,善良,一次次看到自己的成长和不同。我们一起改写了我一直觉得自己“感情空白”的标签,看到我是如何在这些对爱情的探索中,不断地成熟睿智起来,温暖而坚定地修炼着爱的艺术,而且不止是在爱一个人,而是爱整个世界。

愿无岁月可回头,且以深情共白首

在结婚的时候,我们对彼此的誓言,也许是同甘苦,共患难的白首不离。

可是这份白首出了缘分的成全,和我们开始拥有的深情之外,也需要我们历练出足够的智慧。

我们,如何在一份“旧”的关系中,不断创造出“新爱”?

我们,如何在婚姻中给予彼此飞翔的翅膀,而不是精神的囚牢?

这份智慧,需要在每天的生活中修炼。

上面的讨论仅仅是一份邀请你探索的开始,它是我探索到现在为止,可以叫出的一份答卷,而我相信,它也将随着我不断探索,不断演化出新的想法。那么你的答卷是什么呢,你持续的探索,又给了你怎样在对话中,去创造“新爱”的启示呢?

爱的最终意义是融于生活,而不是占据生活。

愿我们,都能在对话中,学会爱的艺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818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