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移民: 华人新娘源源不断

英国移民: 华人新娘源源不断,第1张

英国移民 华人新娘源源不断。据英国《华商报》报道,7月13日,英国内政大臣对公众发表咨询文件,计划对有关通过婚姻渠道申请永居的法律进行大幅修改,进一步削减外来移民人数。究竟有多少华人与英国人结婚,他们完婚情形又是如何?这个极有可能在明年初实施的法律规定对华人有多大影响?

永居华人三成是嫁到英国的妇女

按照英国1970年的移民法,凡取得英国配偶签证的外国人只要在英国生活两年,每年在国外时间少于90天,即可申请永居身份(即绿卡)。

根据边境署的统计,以与英国人通婚取得英国永居的外国人占永居总人数的17%。但从华人来看,远远高于这个数字,2009年中国人(包括台湾)有9370人获得英国永居,其中结婚签转永居的占32%,几乎是英国平均数的两倍。

过去5年以配偶签证申请英国永居的华人人数明显增长,不少结婚多年没计划在英国长居的都在近期申请永居。英国近年移民政策频繁变化使华人担忧将来的法规会对自己不利。

从男女比例来看,嫁到英国的华人女性占绝对多数,过去十年的男女比例关系一直是9:1。2009年和2010年与英国人结婚的中国大陆(包括台湾)华人中有92%是女性。记者了解到,她们中接近三分之一是离异,12%带着孩子,新娘中31岁以上的占52%。

平均每年2000华人与英人结婚

根据边境署的统计,在过去的10年间,每年有数千外国华人与英国人(有英国白人,更多的是英籍华人)结婚,其中多数来自中国大陆。

2009年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有2220名华人与英国人完婚,取得配偶签证,占英国这类签证总数的3%。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人与英籍人士结婚的数量历年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历华人与英国籍成婚最多的是在2006年,共有3025人。

华人新娘将源源不断

据华人律师表示,如果以往的案例按照失业或收入5千镑划线,至少有20%的华人不可能去申请永居。如果以低于一万镑划线,则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办不了永居。但律师们也指出,明年新法律实施后,相信大部分人为了家人的身份,会积极寻找工作,最终办不了永居的可能只是极少部分。而且,华人女子嫁给英国白人的约占二成,其余都是当地华人,有来自香港的老华侨,留学生毕业留在英国的大陆华人,以及近几年获得身份的福建人等。

不久前的人口普查显示,英国的华人人数逐渐扩大,估计有60多万,急需再婚或新婚的男女人数相当可观。可以预计,英国华人从外地寻偶的现象将会持续下去,新的限制法规恐难阻止华人新娘的到来。

至于对内政部提议中修改的配偶签证两年变成五年,多位华人律师表示这些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想嫁过来的人不会因此而退缩。

新法的重点限制无业人与外国人联婚

长期居留海外的移民,不少人为了生活或出行方便,走上漫漫入籍之路。有人戏称这一过程为“蹲移民监”,熬了多年,盼来一本“可以周游世界的护照”。

7月13日公布的修改咨询文件中,内政部要求今后与外国人结婚的英籍人,如果是失业或者年收入不足5000英镑(这个数目不是最终的,内政部已指示移门咨询专家委员会提出方案)将不具备资格给外籍配偶和配偶的子女申请永居。

根据边境署向记者提供的数据,过去5年的统计分析,为配偶申请永居的英籍人中7%的收入低于5千镑,13%的收入低于一万镑,另有7%的收入低于一万五千镑。

资料也显示在过去5年中与华人结婚的英籍人就业率只达83%,平均年薪一万四千镑。与其它族群比较,失业率相当高。

英国移民部长格林在7月13日指出,与外国人结婚的英国人必须意识到,如果你不能供养你的配偶,也不要指望纳税人帮你供养。

很多英国移民纷纷想 许多中国大陆移民始终对“入籍”进退两难。中国法律规定,公民不得持有双重国籍。在取得英籍之后,虽然能够享受福利,周游世界,却在归国探亲、回国长期居留等方面有限制。因此,许多人选择永久居留权,保留中国护照,为将来“留一条后路”。

对于在绿卡和入籍之间徘徊的人,又有多少会赶着旧法规定的末班车,“被迫”放弃中国护照呢?

新法加速入籍减速永居

按照新法规定,凡未取得永久居留权或英国国籍的外籍人士,都属于暂时居留人士。在持暂居签证的人中,有三种类别的签证可以进一步申请成为永久居民或加入英籍:因工作因素而暂居英国,主要由记分制下申请tier1(高技术移民、投资移民或企业家)和tier2(技术劳工)的移民人士;因家庭因素而暂居英国,其近亲属已获得永久居留权或是英国公民;需要庇护的人士及其家属。

目前,持有英国工作签证的人,可以在工作满五年之后申请永久居留权。第二种家属移民则需要在申请永久居留权之前在英居住两年。

近年来的各项研究和统计显示,海外华人后代的异族通婚情况日趋普遍。尽管如此,但在海外土生土长的子女舍华裔而和其他族裔结为连理,不少华人家长仍难以接受——

 华人后代异族通婚日趋普遍

 近年来的各项研究和统计显示,海外华人后代的异族通婚情况日趋普遍。

 在澳大利亚,第一代华人移民只有10%到20%与异族人士结合。然而,到了第二代华人移民,异族通婚率达到40%到50%,第三代华人超过70%的人选择了异族通婚的道路。

 在加拿大的异族通婚者中,2004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最多的是黑人和白人的联姻,全国共计有442万对;其次就是华人和白人的联姻,全国共有312万对,其中温哥华的异族通婚者为最多。温哥华卓越移民中心主任狄福瑞兹表示,他对于温哥华有那么多异族通婚的现象也感到很意外,因为温哥华的两大移民族群,即华人和印度人,都是家族和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者,如今居然可以接纳异族通婚,实在不简单。

 澳洲墨尔本蒙纳殊大学人口和城市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还发现,澳大利亚这一婚姻融合比例要高于被人们称为“移民大熔炉”的美国。

 异族通婚虽然愈来愈普及,但不少观念保守的华人家长,仍难以接受在海外土生土长的子女舍华裔而和其他族裔结为连理。

 对子女的异族配偶十分抗拒

 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方伟晶称,严格地说,异族通婚并非是必然的社会现象,特别在非白人族群,如中国、韩国、阿富汗等移民社群,仍盛行单一族裔婚姻。

 多伦多华人家庭专业辅导中心总干事区慕启认为,在多伦多这样一个包容各族裔社群的大社会的客观因素,促使异族通婚的情况更为普遍及广为接纳,但多伦多华人大部分家庭仍对子女的异族配偶十分抗拒。

 区慕启称,别说异族通婚,就算华人子女在中学时与异族同学谈恋爱,不少父母都不能接受;有些父母更以脱离父子、母女关系威胁来拆散一对异族情缘。

 从中国香港来加拿大已15年的曹姓夫妇表示,他们不是种族歧视,但自己子女如果要谈婚论嫁,当然希望他们找中国人。

 随着子女的长大,子女婚恋择偶中的异族通婚成为两代华人间冲突最多的问题。

 障碍是文化差异

 通常,在异族通婚中,的障碍是文化上的差异和语言上的沟通困难。

 在老一辈华人的观念中,西方人崇尚个性、追求自我,这些往往与维系婚姻长久、家庭完整的观念格格不入。

 华裔苏姗在美国认识祖辈来自欧洲的阿壮时,这个希腊裔的后代几乎半辈子的时光是在桌球台、咖啡厅度过的。苏姗父母和朋友都反对苏姗嫁给这个过惯无拘无束生活的“洋大佬”,认为她不会有好结果。但婚后苏姗宽容豁达,勤劳持家的本色,令阿壮觉得“真正找到了人生的归宿”。现在,这个中西合璧的家庭有了一个欧亚混血的儿子,在欧裔人社区,他们的幸福家庭已颇有名声。

 在华人观念中,白头偕老才是婚姻幸福的标准,而西方社会较高的离婚率令老一代华人对子女选择异族配偶心存隐忧,尤其是华人女子选择异族男性配偶时,本应受到祝福的大喜日子里,华人父母却往往示以忧心忡忡的训诫。

 与美国人尼克结婚的台湾女子英华,婚前曾是外企公司的高层主管,收入颇丰,婚后做起了全职太太,英华母亲对此耿耿于怀,提醒英华一定得把钱抓在手上,“财权在握”以免日后“凄惨”,英华对母亲说这样的话感到心情沮丧。

 沟通上的差异,也常造成异族通婚的家庭成员间的误解。

 从中国大陆嫁到美国的小娟,把母亲接到美国同住期间,“洋丈夫”在给小娟和自己倒了果汁后,就坐在一旁,令中国丈母娘非常不满。小娟安慰母亲说,“洋丈夫”只是不懂得中国式的察言观色及思维习惯,要母亲多练习把自己的需求讲出来,“在美国,如果你自己不表达,别人是不太会揣测你的意图的。”

 应尊重子女的婚恋观

 在十来岁就到海外或是在海外出生长大的华人子女则没有太多的传统观念,他们认为白人浪漫多情,富于幽默感,有激情。而专家也说,不少异族通婚是建立在好奇与激情上的。

 目前就读美国柏克莱加大政治系的李南茜,虽然在华裔学生众多的天普学区长大,从小却只喜欢结交白人朋友。她的理由是:华人及亚裔男生都只会死读书,一点情趣都没有!

 她的母亲严莉莉则认为,白人大多浪漫多情,将婚姻视为儿戏,她生怕女儿受伤,不赞成女儿与老美约会。不过女大不中留,她管得愈严,女儿却爱得愈深。

 女儿苏珊毕业于圣塔芭芭拉加大文学系的黄氏夫妇,也很难接受女儿与白人男友出双入对的事实。黄氏夫妇为了让女儿苏姗喜欢华裔,曾将她送回台湾参加海外青年夏令营活动,没想到孩子回家表示,实在没办法接受华裔男生。她的理由是他们不够绅士。她举包水饺活动为例说,男生竟然只会坐在一旁聊天,让女孩子们从头忙到尾,让人气馁。

 对目前仍无法接受子女与异族通婚的华裔父母,专家建议,从小与子女讨论与异族通婚的利弊得失,以免子女长大时被爱情冲昏头,什么都听不进去。

 来自台湾、拥有博士学位的在美台大校友会前会长刘卓台则认为,人格特质比肤色重要。他说,他在子女小时就灌输他们若交异性朋友,除学识等基本条件要匹配外,特别要注重他们是否有一颗善良的心,对人是否友善。

 从事婚姻辅导咨询多年的北美真爱家庭协会会长叶高芳建议,如果家长担心子女未来与非自己族裔的对象结婚,不如在子女还小时就开始灌输观念,希望他们将来找的对象是能与父母及亲友相处、语言及文化上都能沟通的人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857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