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润面膏是什么?

古代女子润面膏是什么?,第1张

在古代,还有一个字也常指护肤品,这就是“膏”宇。一般来说,用于敷面和唇的护肤品,呈凝结状的称为脂,至液态的称为膏。《礼内则》“脂膏”唐孔颖达疏:“凝者为脂,释者为膏”。

面脂,是一种敷而用的白色油膏,有护肤滋润的作用。通常以牛油、矿物蜡、香酒及各种植物科学配制而成。北魏贾思锯《齐民要术》中记录了古代面脂制作的方法:“合面脂法,牛馈(牛髓少者用牛脂和之,若无髓,用脂可也)温酒,浸丁香、着香二种,煎法一同合泽。亦著青篙以发色。绵滤著瓷漆盏中,令凝。”

  

  面脂在江推以北被称作“面泽”,南朝宋刘又庆《世说新语》(佚文)说:“江谁以北,谓面脂为面泽。”大概常用面脂,使脸部有光泽,所以称面泽。若用兰革汁与油脂调和而成的面脂,则称为“兰泽”,敷面后,不仅护肤助容,而且兰香袭人。这种有香气的面脂还有“香雪”等品种。张论《消瘦花》词:“娇艳轻盈香昌腻”,则为证。如果在制作时加入紫色素、则称“紫雪”;加入红色素,则称“红雪”;加入绿色素,又称为“碧雪”。这终特制的面肥多用于冬季,男女都适用,有防裂护贩的功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石部》记:“唐时,腊日赐群臣紫雪、红雪、碧雪”。

  

  家喻户晓的杨贵纪,是唐代的大美人,她常用特制的“太真红五膏”敷脸,脸色如红玉。太真是杨贵肥的别号,所以称她专用的面膏为“太真红玉膏”。它是以滑石、轻粉、鸡蛋清加脑康等香料调制而成。宋人陈元舰《事林广记后集》记下了它的制作方法:“太真红玉膏:杏仁、夫皮、滑石、轻粉各等份为末,蒸过,入脑爵少许,以鸡子清调匀,早起洗面毕傅之,自日后色如红玉。”

  

  敷面的护肤品,如果呈液态状,称为面膏或面油,涂抹于颊,润肤效果很好。宋代有种“玉龙膏”。传说为宋太宗所制。因被盛于雕有龙纹的五盒之内,所以称“玉龙膏”。宫中摈纪用于涂颊,以助姿容。宋庞元英《文吕杂录》记载了这一故事:“礼部王员外言:“今谓面油为玉龙膏,太宗皇帝始合此药,以白玉碾龙合子贮之,因以名焉。”宋代还有一种“驻颜膏”,为护肤润面的油膏,能防止皮肤衰老。还有“却老霜”,为一种护肤的面霜,以植物为主要原料。宋陶谷《清异录》载:“却老霜,九炼松枝为之,辟谷长生。”

古代还有一种“孙山少女膏”,足一种妇女洗面用的膏,内含药物,长期使用有助容颜。宋人陈元规(事林广记后集》记:“孙山少女膏:黄柏皮三寸,上瓜根三寸,大枣七个,同研细为膏,常早起化汤洗面用,旬日,容如少女。”这似乎类同于现代的营养性洗面奶。

古时候的粉盒就是胭脂盒,是古人为了打扮自己而常用的物品。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在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物。胭脂的引进,也在这个时候。

在古代,“脂膏”的意思是油脂、脂肪、脂膏、松脂、脂油,常用来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或富庶之地。

“使饿狼守庖厨,饿虎牧牢豚,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斵生之骨髓。”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一锹复一杵,沥尽民脂膏。”

闻一多 《红烛》诗:“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出快乐的果子!”高级饱和脂肪酸与甘油组合的酯类,在常温下为白色固体者,称为「脂肪」。为牛油及猪油等的主要成分,可制造肥皂。

主要由碳、氢、氧三元素组成,有些并含有磷及氮。不溶于水,能为人体消化及吸收。亦可储存于体内,作为未来热能的来源。

在古代,“脂膏”的意思是:脂肪、油脂,常用来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或富庶之地。

当“脂膏”的意思为“脂肪、油脂”时,该词出自贾思勰所写的《齐民要术·荏蓼》,原句如下:“荏油色绿可爱,其气香美,煮饼亚胡麻油,而胜麻子脂膏。”

当“脂膏”的意思为“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时,该词出自《后汉书·仲长统传》,原句如下:“使饿狼守庖厨,饿虎牧牢豚,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斵生之骨髓。”

当“脂膏”的意思为“富庶之地”时,该词出自《魏书·自序》,原句如下:“子建自出为藩牧,董司山南,居脂膏之中,遇天下多事,正身洁己,不以财利经怀。” 

第一步:敷铅粉

铅粉是重金属,虽然涂在脸上会增白,但长期使用会让皮肤发青、发黄,妙龄少女最后变成黄脸婆。古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

不过这也吓不跑爱美的女性,她们在铅粉中添加辅料调和使用: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第二步:抹胭脂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来语。因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种名为“红蓝”的花朵中提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胭脂带回中原,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饰面。张骞带回胭脂之后,中原女子稍作改良,加入了牛骨髓制作成粘稠的红色脂膏,装于金玉陶瓷等材料的器皿中。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胭脂的制作工艺更趋成熟,既有便携式纸片状的“金花胭脂”,即将胭脂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还有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的“棉胭脂”,类似现在的腮红液,工艺已非常现代。

第三步:画黛眉

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女子们就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也有一种是用青色的柳枝点着稀释后的颜料画眉。

第四步:点额黄

这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形状有圆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鸟、鱼、蝴蝶、鸳鸯等,颜色主要是红、绿、黄三色。

第五步:画面靥

面靥妆始于宫廷,起初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一种特殊的标记。当某个后妃来例假时,不能被帝王临幸,又羞于启齿,就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红点,女史见了不会列名安排侍寝。后来,面靥逐渐成为一种装饰,流传到了民间。

第六步:描斜红

斜红始于南北朝,是在眼角两旁用胭脂各画一条红色的月牙形,涂抹的深浅、粗细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宫廷中颇受女性欢迎。

第七步:点口脂

唐人以蜂蜡代替前人的动物脂膏,又掺以朱砂、紫草,终于调试出红色、粉红、红褐色等不同色号的口脂。古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女孩子们先用白色打底以覆盖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画出唇形。

中新网-古代女子化妆道具奢华 西汉口红2000年后仍鲜艳夺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886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