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恶有恶报吗?

你听过恶有恶报吗?,第1张

1

1996年的严打期间,各地公安干警均加强打击力度。

一天,河南省伊川县鸦岭派出所的干警在走访群众时,了解到一条犯罪线索:鸦岭乡韩洼村10岁幼女吴晓莉(化名,太多人问孩子为什么不姓田这个问题,我不得不在这里说明一下,原始资料对她名字就有修改,我又修改了,你们非得好奇她为什么不姓田干什么,明确告诉你们是化名了!遇到这么惨的事情,你们却只想在这里当什么名侦探柯南吗?没见过你们对悬案这么上心!)

去年曾被其老师强奸,吴晓莉的母亲张群香曾带她到县医院看过。

得知这一线索,干警们非常重视,他们及时到县医院妇产科查阅病历,询问有关人员。一位医生回忆说,一名来自鸦岭乡韩洼村的妇女曾于去年秋季带着9岁的女儿来看过病,小女孩是因被人奸污导致阴道发炎。当时他就非常气愤、骂道:“糟蹋这么小的孩子,真是畜牲!”

那位妇女也没搭腔,看完病就匆匆地离开了。深入调查后得知,那个小女孩就是吴晓莉。

案情证实后,义愤填膺的干警们马不停蹄地赶往韩洼村,他们要把那只披着人皮的色狼揪出来。

没想到,当干警赶到张群香家了解情况时,张群香却矢口否认女儿被奸一事,还对干警们撒泼打横,说:“你们给我女儿泼污水,毁人名节,让她今后怎么做人呀!”

也许做母亲的有难言之隐,干警们并未灰心,而是秘密接触了吴晓莉本人。

面对干警们询问,瘦小的吴晓莉面露恐惧之色,迟迟不肯吐露真情。经过干警们几个小时的耐心开导,吴晓莉终于说出了真情:去年秋季的一天,她正在地里干活,继父田治立走了过来看到四下无人,便把她按倒在地里,任她怎样哭叫哀求,继父田治立还是将她蹂躏了。事后,母亲张群香还一再告诚她:“家丑不可外扬!”

干警们得知这一消息后极为震怒,1996年6月10日,干警们果断出击,将睡梦中的田治立抓捕归案。经过3天的突击审讯,田治立供述了强奸继女吴晓莉的犯罪事实。

2

6月13日上午,鸦岭派出所干警到县局办理对田治立的刑事拘留手续,伊川县公安局赵红现局长在认真听取案件全面汇报后,凭着多年的刑侦工作经验,敏感地意识到该案并非如此简单,其中定有复杂的背景。

他仔细询问破案经过后,认为该案有三个疑点:

首先,张群香明知亲生女儿被强奸,却一直隐瞒,且案发后询间张群香时,张仍百般为其丈夫遮掩,这有悖于常理。是什么原因驱使张群香置母女深情于不顾,包庇田治立?

其次,田治立现年24岁,张群香现年37岁,年龄悬殊较大,二人结婚时,张群香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群众反映在张群香前夫田仁娃失踪之前,两人就关系暧昧。

其三,田仁娃失踪至今5年有余,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对田仁娃神秘失踪,应该画一个问号。

高度的责任感,使赵局长下定决心,成立专案组,揭开田仁娃神秘失踪之谜。把这个无人报案,又无证据,长达5年的疑案查个水落石出!

6月13日夜,专案组在反复研究后,制订了侦破方案:一、立即以包庇罪嫌疑传讯张群香,在她身上寻找突破口;二、深入群众,了解田治立的为人处世情况;三、认真调查了解田仁娃失踪前后的全部情况。

没想到,次日凌晨,干警们前去拘传张群香时扑了个空,找遍了她所有亲戚家,均不见其踪影。通过深人走访群众和突审田治立,得知张田二人以前曾在洛阳郊区西下池村租房做过生意,专案成员立即奔赴西下池村,费尽周折,终于查到了二人所租房屋,但仍不见张群香的影子,干警抱着一线希望,顶着酷暑及蚊虫的叮咬,蹲点守候。

72个小时后,张群香终于露面,守候干警立即将其带回伊川。对田治立的外围调查,也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群众普遍反映,田治立不务正业,好逸恶劳,整日东游西逛,偷鸡摸狗,本村大部分人怀疑田治立和张群香早就不清不白,也有人怀疑二人合谋杀害了田仁娃,只是没有真凭实据,大家都不敢说出来罢了。

对田仁娃失踪一事的调查,更是获得了令人振奋的线索,调查得知,田仁娃忠厚老实,会开车,经常在外跑运输,家境比较富裕。1991年春天,田仁娃的父亲患了偏瘫病,田仁娃与几个姐妹轮流照看。

据田仁娃的姐姐反映,有一天晚上,她去叫田仁娃商量伺候父亲的事,张群香拒不开门,推说田仁娃到县城办事未归,此后就再也没有见到田仁娃,田仁娃失踪后,家人找遍所有地方,都没有找到。

就在这时,张群香突然收到一封寄自广东韶关的信,信中称田仁娃与人到广东做生意,途中遭到抢劫,下落不明,同时将田的身份证寄回,收到这封信后,一向对寻找田仁娃持冷淡态度的张群香突然表现出异常的热情,积极筹款让田的兄弟到广东寻找,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专案组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很快找到了这封信,发现该信落款是广东韶关,但邮戳却是河南洛阳。连夜对信进行文检,排除了张群香、田治立所写。

专案组经分析研究认为,虽然该信不是张,田二人所写,但也不排除雇人书写的可能性。种种情况表明,田仁娃被害的可能性很大,必须把突破口放在张群香身上,必须加大侦破力度。

3

专案组在突审张群香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的外围调查取证工作。田仁娃失踪后,张群香不是积极寻找,而是多次找公婆大闹,说田仁娃没良心,一个人跑到广东去,丢下她们不管。1993 年她又主动提出与失踪的丈夫离婚,之后不久就与田治立结了婚。田治立奸*继女,张群香知道后,两人吵骂一夜,但事后不久即言归于好,田治立被拘留后,张群香将其女儿痛打一顿,用手将吴晓莉掐得昏死过去,并骂道:“你可把我们两个坑害苦了!”

而被带到派出所调查时,张群香又百般阻挠,之后又携幼子外出。张群香和田治立谋杀田仁娃的嫌疑越来越大,专案组针对张群香怀抱幼子抗拒审讯的伎俩(这一点有点像孙海波老婆),赵红现局长表态,由公安局出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

没了孩子的掩护,张群香的精神防线很快崩溃了,她在嚎啕大哭一场后,供认了伙同田治立害死田仁娃的犯罪事实。

张群香出生在豫西山区的一个音通的农民家庭,应了那句“深山出俊鸟”的老话,当她10多岁时,就出落得亭亭玉立,是远近闻名的一枝花。1971年秋的一天夜晚,张群香到邻家去玩,适逢女主人外出未归,在男主人钱物的利诱下,年方12岁的张群香就被男主人诱奸了。

14岁时,她瞒着家人离家出走,后在偷越边境时被边防人员发现,被遣送回家。张群香的父母也为这个女儿大伤脑筋,只有时时提防,严加看管。

1982年,23岁的张群香嫁到鸦岭乡韩洼村,丈夫田仁娃是个忠厚老实的农村青年,新婚后,夫妻也曾是你恩我爱。田仁娃懂技术,会驾驶,经常外出干活,家境比较殷实。张群香是个懒散惯了的人,嫁了这么个勤劳朴实又会挣钱养家的男人按说是该知足了,可是,张群香因丈夫挣钱而冷落了她,便整日涂脂抹粉卖弄风骚。村里妇女都严禁丈夫与张群香亲近。百无聊赖的张群香又开始在那些未婚小伙子身上打主意。只是,那些正经人家的小伙子见了她也都绕着走。

同村的田治立初中毕业后回家,好逸恶劳不务正业,整日东游西逛,偷鸡摸狗,是个人见人烦的浪荡子。自从田治立看到了张群香的几个媚眼后,就开始心猿意马起来:1990年农历腊月初的一天夜里,18岁的田治立走进了张群香的卧室。1991年3月29日夜,田治立和张群香正在家中鬼混时,被外出干活返家的田仁娃发现。二人奸情败露,就跪在田仁娃面前 求饶,田仁娃态度十分强硬,说等第二天解决。

第二天上午,二人见田仁娃外出买烟机,就趁机密谋杀害田仁娃。田仁娃返回后,二人假装继续求饶。乘田仁娃不备,田治立从背后用布将田仁娃勒倒,张群香上前用毛巾捂住嘴。将其勒死后,把尸体藏在田仁娃家红薯窖内。

次日夜里12时许,二人将尸体红薯窖中拖出,用架子车拉到鸦岭村西路边,扔进一口废弃的机井中。之后,张群香谎称田仁娃到县城办事,事隔三个月,二人见其家人四处寻找田仁娃,唯恐事情败露,遂共同伪造一封谎称田仁娃与他人一同到广东做生意遭劫失踪的信,由田治立到洛阳雇人抄写后发到田仁娃家。

4

6月24日,公安干警分别押解张群香,田治立在不同时间指认抛尸地点,二人均把干警带到鸦岭村西一口废弃多年已经填平的机井处。经走访了解,该机井于1988年打到127米深时因水源不足废弃。两名犯罪嫌疑人1991年抛尸时,机井估计有四五十米深,目前机井已被完全填平,挖掘尸骨的工作成为摆在干警们面前的一个最大的难题。

为把这个案件办成铁案,为死者申冤,局党委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把尸骨挖出!干警们不破此案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当地群众。25日上午,200余名群众自发带工具赶到现场,帮助挖掘,数十名群众自发送水送饭,自发买来饮料、面包和方便面送到现场。群众的支持使挖掘工作进展迅速。6月27日晚上,当人工挖掘20米深时,井周围出现渗水现象,根据当地土质情况,一经渗水即可能出现塌方,人工挖掘不能保证安全。

赵红现局长和张立政委于28日凌晨2时许赶到现场实地考察后,立即在现场召开局长办公会,出于安全的考虑,决定停止人工挖掘,向水利部门求援。

7月1日下午,洛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宋周寿,市公安局副局长高兴(这个地方看来是我的原始资料的错误,有朋友指出,不是高兴地副局长,而是高兴副局长,我查了洛阳市公安志,确实是有一位洛阳市公安局党委叫高兴,因此我觉得的重新修改一下,看看这一次是否确实准确)专程赶到现场听取汇报,指示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将尸骨挖出,把这个案件办成铁案。7月2日上午9时许,打井队在从井底挖出的泥土中发现一块下颌骨,于是,田仁娃深埋井底达5年之久的含冤尸骨终于重见天日,现场群众看见被挖出的尸骨,无不潸然泪下,人群中田仁娃的三个孩子披麻戴孝,放声大哭,并抱着公安干警的腿长跪不起。事后,张群香与田治立都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张学良的故居可多了。住过一段的都算。你说的应该是,但不是著名的故居。

  这是他儿子跟女儿的一些报道。你可以看看、。

  长女张闾瑛“要嫁就嫁给布衣”

  张闾瑛是张学良的第一个孩子,她1916年出生,在英国留学期间与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生陶鹏飞相识。闾瑛婚前,曾有人把闾瑛介绍给孔祥熙的儿子。但张闾瑛不为孔家的财势所动,说:“要嫁就嫁给布衣”。张闾瑛与陶鹏飞结婚后,在美国定居。

  1961年,陶鹏飞、张闾瑛夫妇去台湾参加“阳明山华裔学人研讨会”。趁此机会,张闾瑛向台湾当局提出探望父亲的请求。没想到,台湾当局不予理睬。张闾瑛只好找到张学良的密友张群帮忙。在张群的斡旋下,张闾瑛终于被允许与父亲张学良见面。1934年,张学良与闾瑛在欧洲分别时,闾瑛还是一个小姑娘。二十多年过去,张闾瑛已为人妇,有了孩子。而张学良已头发花白,步入暮年,父女俩见面,相拥而泣,在场人无不感慨万千。这也是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女婿陶鹏飞。但由于当局的严格限制,见面的时间仅仅一个多小时,就不得不再次分手。

  1990年,张学良重获自由,自此张闾瑛每年都飞回台湾看望父亲。现今已90多岁的张闾瑛居住在美国。

  三个儿子早逝

  长子闾珣从小聪明而又淘气,深得爷爷张作霖的喜欢。有一次,闾珣悄悄跟在张作霖身后,张作霖到哪,他跟到哪。后来被张作霖发现,揪住鼻子,问:“你不去玩,跟着我干吗?”闾珣认真地说:“我在数,你一天能说几个‘妈拉巴子’。”张作霖听了,抱起闾珣哈哈大笑。原来张作霖在家里和熟朋友面前爱骂“妈拉巴子”,没想到小闾珣起了好奇心。

  1933年张学良下野出国考察,闾瑛、闾珣和闾玗也一同前往,并留在意大利学习。后来,由于意大利承认伪满洲国,张学良愤而携子女离开意大利,转往英国。在英国期间,德国法西斯残酷的空袭,导致张闾珣的精神出现严重的问题,1954年逝世,年仅37岁。

  次子张闾玗生于1918年。他继承了张学良的运动天赋,从小喜欢骑马、跑步、打网球。1929年第十四届华北运动会上,闾玗在万众瞩目之下和张学良表演打网球,球技精湛,令时人大为赞叹。1958年,张闾玗在美国因车祸重伤,不治身亡。

  三子张闾琪生于1919年,从小聪明伶俐,文思敏捷,格外受父母的宠爱。1929年,闾琪染上了肺结核。虽然张学良遍请名医,可还是无力回天。1931年,张闾琪死于沈阳,张学良痛苦至极。

  张闾琳成航天专家

  张闾琳是张学良和赵一荻所生的唯一儿子,1930年出生于天津。闾琳10岁那年,赵一荻要去陪伴囚禁中的张学良,便把他送到美国,托付给与张学良情同手足的美国人伊雅格。

  为了不让张闾琳身份暴露,伊雅格为张闾琳改了美国名“克尔”。很快,张闾琳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把中国话渐渐忘得一干二净,到后来,连父亲张学良的名字都不会说了。

  由于张闾琳天资聪慧、学习勤奋,中学毕业后便考取了加州大学,攻读航天专业。大学毕业后,张闾琳终于成了一名航天专家。

  1952年,在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帮助下,赵四**终于找到已多年没有音讯的闾琳。1956年,张闾琳第一次到台湾。从此,张学良、赵四**终于和自己不会说汉语的儿子有了往来,共享天伦之乐。

  张闾琳之妻陈淑贞是“南天王”陈济棠的侄女。夫妇共育有两个儿子居信、居仰,名字是张学良所起。老大张居信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主攻电脑工程。次子张居仰,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主攻新闻学。张居仰小时候就聪慧非凡,成绩优异。上中学时,就曾在电脑方面取得一项发明,被美国科技当局认可并发奖鼓励,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金。当时他才十几岁,就被周围的人们誉为“神童”。

  1994年5月,张闾琳和妻子陈淑贞第一次回沈阳探亲。张闾琳代表父亲凭吊祖父张作霖的“大帅陵”。为了能让远在大洋彼岸的父亲放心,张闾琳用摄影机拍下了陵区的全部景物,带回美国。

上篇:

张群雁今年六十五岁了,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还有个左耳失聪的丈夫,这些年,儿子女儿都长大了,有出息了,在城里都买了房子,可是两个老人却一直在乡下,守着这一亩三分地,没人愿意接他们去城里。

“都说养儿享福,我这辈子享了个什么福?”张群雁在地里做事的时候,时常就这样想,年轻的时候,因为计划生育,她生下大儿子后,怀了孕就只能躲着。那时候计划生育查的多严啊,经常有人来敲门。听见敲门,刚睡着的张群雁就睁开眼睛,从后门往后山跑去,等检查的人走了,才敢出来,两个超生的孩子啊,都是这样出来的,生二儿子的时候,她甚至连医院都不敢去。

“早知道,就不要把他们生出来了。”张群雁经常叹气,想着自己以前为了三个孩子吃过的苦,她就十分不甘心。那时候家里没钱,养三个小孩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可她宁愿自己不吃,都要把饭给孩子吃。天下没有不疼爱孩子的母亲,每次他们有个病有个灾,她自是比谁都要痛苦。

记得在一个大冬天,大儿子生病发烧了,那时候外面正下着大雨,路也是泥泞小路,张群雁却毫不犹豫地穿上筒靴,披上雨衣,把大儿子背在身后,带着他去公社找医生,总共有二三里路啊,又下着大雨,可是张群雁却只走了半个小时就到了。到了公社后,诊所关门了,她又去医生家里找人,最后折腾了半宿,这才把儿子的烧退下来,之后她又背着孩子从公社回来,一回来,儿子是好了,她却病倒了。

二儿子娶媳妇儿的时候,张群雁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拿了出来,给儿媳妇做彩礼,不多只有几万块,但这已经是老两口这些年,所有的积蓄了。虽然有些心疼钱,但看着儿子开心的笑容,张群雁却又觉得值了。

“妈,你孙儿要娶媳妇儿了,这房子…他们要用,您看您和我爸什么时候搬出来?”想着几天前大儿子打电话说的事,张群雁就忍不住老泪纵横“我这是造了什么孽啊,怎么生下这几个不肖子孙,我从前对他们也不差啊,如今怎么就变成这样了!”闻言,张群雁的丈夫就道:“你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他们要把我们赶出去,那我们就出去,不稀罕住他们的房子!”现在张群雁老两口住的房子,是儿子们在乡下修的,原本以为可以在此养老,却不料儿子半途要把他们赶出去。

“说的好听,离开这里,我们又住哪里?”张群雁怒气冲冲的道,丈夫就说让她们给我们在城里租房子住,张群雁顿时骂他“你是老糊涂了吧,他们平时一分钱都不舍得拿回来,还想让他们给咱租房?丈夫说:“我平时爱看新闻,知道现在儿女都必须给父母养老,这是他们应尽的义务,若是不给钱,咱就去告他们!”张群雁愣了一下,询问是不是真的,听着丈夫很肯定的回答,她才放了心。

不多时,儿子又打电话来:“妈,你们东西收拾好没有,冬子一个月后就要结婚了,过几天女方就要看房了。”张群雁听见儿子的话就来气“我们搬走,你让我们住哪里?”儿子就说,你让二弟他们想想办法嘛。“让他们想办法,他们能有什么办法?你爸说让你们一家出点钱,给我们在城里租个房子。”儿子听见母亲这样说,当下就急了“妈,你们又不是不知道我们的情况,冬子结婚用了十来万,我们现在还欠着一屁股债呢!”

“你们再不好,个个又把子力气能挣钱,我们要被你们赶出去,就只得喝西北风了,你们要真让我们活不下去,那我就去你们单位门口吊死,我看你工作还做不做的下去!”看见妻子一直在跟儿子说这说那,丈夫火了,抢过手机就开骂“到时候,我倒要看看你那儿媳妇,还嫁不嫁过来!”闻言,儿子愣了愣,很无奈的道:“爸…你别这样啊!我这是真的困难!”

父亲便冷笑道:“困难,有多困难,我跟你妈两个才是真的困难,我半只耳朵都聋了,一脚也踏进了棺材板,你妈也老了,眼睛也看不清楚,我们没让你们伺候就已经很好了,你们竟然还想一分钱不给,把我们赶出去,这是国家规定的吗?”儿子听见父亲说这些话,心里十分烦躁,扔下一句“那行吧,爸,你既然这么说了,如果二弟和三妹愿意给钱,那我就给钱!”说完,便挂掉了电话。听着电话那头的忙音,父亲气了个半死,但还是给二儿子去了电话。

把事情的经过给二儿子一说,二儿子就开始哭天喊地的嚎,自己才是真困难,因为做生意欠了不少外债,现在亏的哪里还有钱啊…

父亲气的挂了电话,又给三女儿去了电话,三女儿就说“我在这里过得这么困难了,爸妈你们竟然还想要我拿钱,那婆婆不得骂死我,不行,不行!再说了,我都是嫁出来的女儿了,爸,你守着两个儿子,这点小钱还出不起吗?就让大哥二哥出,我这边确实不行!”

等打完电话后,跟老伴一说傻了眼,没想到孩子们一个个这么狠心,父亲气的当时都把手机摔了,接着就进门收拾东西,边收边说:“我要去告他们,我看他们还敢不敢不养老。”妻子张群雁也跟了进来,说我跟你一起去。丈夫就点了点头,两人收拾好东西后,就一起进了城。

周恩来去世时间:1976年1月8日。所处时代:现代。出生地:江苏省淮安市。主要作品:《无题》《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次_如夫子伤时事原韵》《送蓬仙兄返里有感》《送蓬仙兄返里有感》等。主要成就:党的创建人之一和核心领导成员人民军队的创建人和***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党的统一战线巨大贡献中国特色外交的奠基人。

关于周恩来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周恩来的诗词

《无题》、《送蓬仙兄返里有感》、《春日偶成》、《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春日偶成》、《送蓬仙兄返里有感》、《次_如夫子伤时事原韵》、《送蓬仙兄返里有感》、《大江歌罢掉头东》、《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东风催异客》、《春日偶成·樱花红陌上》、《送蓬仙兄返里有感·同侪争疾走》。

二、生平年表

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1910年春,随伯父离淮安,先后在奉天省银州(今辽宁铁岭市)银岗书院和奉天(今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读书。1913年春,到天津。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6月,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9月,赴日本留学。1919年4月,离日本回国。参加并领导天津爱国学生运动,参与发起成立觉悟社。1920年1月,领导天津学生运动。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春,加入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八个发起组之一)。1922年参与组织旅欧中国少年***。1923年2月,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之部”书记。1924年9月,奉调回国抵广州。后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5年1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四大。2月和10月,先后参与两次东征的领导工作。8月,与邓颖超结婚。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力主出师讨伐蒋介石。7月,任中共临时中央常委。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1928年夏,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当选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常委,任常委秘书长兼中央组织部部长。11月,回调上海实际主持中央工作。1930年9月,同瞿秋白等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1931年12月,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1932年10月,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1933年春,和朱德等领导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1934年10月,参与领导中央红军长征。19《生活》杂志拍摄的照片(19张)35年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此后,与毛泽东等率红一方面军西进、北上,于10月到达陕北。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出使西安,与张、杨二人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1937年7月,起草《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2月到武汉,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1938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1939年1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8月,赴苏联疗伤,翌年3月回延安。1941年1月,在《新华日报》上为皖南事变题词,怒斥国民党反动当局。1943年7月,回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和中共七大筹备工作。1944年5月,出席中共六届七中全会。11月,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8月,和毛泽东等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0月,和王若飞代表中共在《会议纪要》上签字。1946年1月,同马歇尔、张群谈判达成停战协议。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5月,中共代表团迁往南京。11月,率中共代表团返回延安。1947年3月,和毛泽东、任弼时等撤离延安,转战陕北。8月,为中面军委副主席,兼代中央军委总参谋长。1948年4月,中共中央机关迁至河北西柏坡。从9月起,在此协助毛泽东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3月,和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4月,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谈判。6月,主持进行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关于《共同纲领》问题报告,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0月1日,出席开国大典,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随后又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0年1月、2月,和毛泽东在莫斯科与苏联***会谈,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0月,协助毛泽东组织领导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和陈云等***开始主持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月,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法起草工作。1954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6月,访问印度、缅甸,同印、缅政府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9月,出席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12月,当选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1956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阐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9月,出席中共八大,作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当选中央委员、政治局常委和副主席。12月至次年2月,出访亚、欧十一国。1957年8月,在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党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和政策。1958年1月,出席南宁会议。3月,出席成都会议。勘察三峡大坝坝址。5月,出席中共八大二次会议。8月,出席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59年4月,在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7月、8月,出席庐山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1960年4月、5月,访问亚洲六国。8月,主持制定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年4月、5月,在河北邯郸农村调查研究。1962年1月、2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讲话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工作作风。3月,在广州向全国科学工作会议和戏剧创作座谈会代表作报告,赞成为广大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同月,在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9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11月,主持领导发展尖端科技的中央专委会工作。1963年1月,在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12月至翌年2月,访问亚非欧14国,提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宣布中国政府关于核武器问题的承诺和建议。12月至翌年1月,出席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完整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战略。再次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1965年3月至7月,先后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欧洲、亚洲、非洲八国。1966年春,担任北方八省、市、区农业小组组长。3月、4月赴河北邢台地震灾区视察并指导华北抗旱。8月,出席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会后实际主持中央日常工作。9月,在红卫兵“破四旧”、“大串连”中宣讲党的政策,保护党内外干部,坚持抓生产、抓业务。1967年1月,坚持不迁出中南海,反对揪斗党和国家***。2月,在不同场合强调应坚持党的领导、保护广大干部、保持军队稳定。8月,制止外交部“夺权”,果断处置王力、关锋、戚本禹(翌年1月)。1968年夏,主持起草制止武斗文电。10月,出席扩大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1969年4月,出席中共九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常委。9月,在北京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会谈。1970年出席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庐山会议)。1971年4月,会见应邀来华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主持召开中央批陈整风汇报会。7月、10月,两次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9月,和毛泽东一起领导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政变阴谋。林彪事件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2年1月,安排并出席陈毅追悼会,致悼词。2月,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中美发表《联合公报》。5月,确诊患膀胱癌。5月、6月,主持召开中央批林整风汇报会。8月,提出要进一步批判极左思潮的意见。9月,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会谈,中日发表《联合声明》。1973年3月,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恢复邓小平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决定。8月,出席中共十大,作《政治报告》,当选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1974年6月,离中南海住院治疗。10月,在四届人大筹备期间,支持邓小平与“四人帮”斗争。12月,抱病飞长沙同毛泽东商定四届人大人事安排问题。1975年1月,出席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四个现代化”目标。四届人大确定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班子。5月,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支持邓小平主持政治局会议批评“四人帮”。6月,抱病出席贺龙骨灰安放仪式,并致悼词。冬,嘱咐叶剑英等注意不使大权落入“四人帮”手中。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三、社会评价

周恩来同志50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缅怀周恩来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周恩来同志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这是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周恩来同志说:“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他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他说:“***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人的品质。”他在确立革命理想信念的过程中,既有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又有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既重视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又注重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科学理论;既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又注意吸取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他的革命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是坚如磐石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誓言。周恩来各时期一(14张)周恩来同志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逢年过节,他总是关心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能不能吃上一顿饺子。他多次奔赴抗洪前线、地震现场,哪里有灾情,哪里群众有困难,他就及时出现在哪里。1973年,他重返延安时,目睹群众生活仍然贫困的情景,禁不住潸然泪下,痛心地自责对不起老区人民。1975年,大手术之后,他依然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锡矿工人的健康。他一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即使在病重住院的生命最后时期,他还抱病操劳国事。他说:“死我并不怕。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现在这种状况去报到,总感到内疚、羞愧。”逝世前,他交待说:“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周恩来同志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最真挚的感情。周恩来同志始终顾全大局、光明磊落,集中表现为他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周恩来同志深知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始终顾全大局、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他把增强党的团结、反对个人主义提到“对党、对人民、对共产主义的事业都具有决定意义”的高度,特别告诫:因为我们党是胜利的党、执政的党,尤其要警惕种种破坏和危害党的团结的行为。他坚持民主集中制,强调“特别是要在高级领导同志中间加强集体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来保证我们党的团结”。他把维护和巩固党的团结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有利于党的团结的话和事就说、就做,不利于党的团结的话和事就不说、不做,讲党性不徇私情,讲原则不讲关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把个人荣辱置于身外。他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何派别思想、小团体习气、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从不搞小圈子、小集团,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方面堪称楷模。周恩来同志始终实事求是、严谨细致,集中表现为他求真务实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际工作。他一贯倡导实际工作者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强调“单靠多读几本马列主义的书是不行的,问题在于实践”。他善于把革命胆略与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既有超人的大智大勇,处变不惊,善于化解错综复杂的矛盾,善于应对险象环生的局面,又能够极为周密和细致地考虑和处理问题。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复倡导要“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要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可能性结合起来,干劲要大,步子要稳,既要有雄心壮志,尽快赶上先进水平,又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步登天。他高度重视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注重总结实践经验,考虑问题时总是力求在分析、综合、比较上多下功夫,主张“一切当从多方考虑,经过集体商决而后行”。正因为如此,在组织领导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过程中,周恩来同志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党和国家各项重大决策创造性地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深得毛泽东同志的倚重。周恩来各时期二(16张)周恩来同志始终虚怀若谷、戒骄戒躁,集中表现为他谦虚谨慎的精神。周恩来同志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但功劳越大,他越是虚怀若谷。他常说“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过去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没有党和人民,就既不会有过去的成绩,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他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认为做工作“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戒慎恐惧”。他认为“不仅要教育群众,还要向群众学习。因为领导者本身知识还不完全,经验还不够,领导地位并不能使你得到知识和经验”。他善于启发和倾听不同意见,即使是普通干部或群众讲的意见都认真考虑。他说:“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要多听不同的意见,这样才利于综合。”他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充分发挥每个同志的聪明才智,自己却从来不居功、不诿过。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真诚同各界人士广泛交往,从不以领导者自居。他经常说:“一个人站在领导地位,不虚心,不平易近人,自以为了不起、什么都懂,只要有这种思想并且在作风中表现出来,就危险了。”周恩来同志以其谦虚谨慎、广纳善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风范,赢得了党内外由衷的信赖和爱戴,是中国***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优良作风的最好榜样。周恩来同志始终严以律己、廉洁奉公,集中表现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周恩来同志毕生严以律己、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思回报。他说:“对自己应该自勉自励,应该严一点,对人家应该宽一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经常告诫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始终保持***人的政周总理珍藏彩色画册(20张)治操守和优良作风。他对自己的工作,总是经常进行反思,自觉开展自我批评、自我总结、自我考察、自我完善,从不文过饰非。他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殊化,凡要求党员和群众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说:“精神生活方面,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这样,我们的政治责任感就会加强,精神境界就会高尚。”“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他睡的是普通木板床,他的衣服补了又补。他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给他们订立了“十条家规”,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他和邓颖超同志一生中的全部工资积蓄都交了党费,他的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他说:“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是***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范。

四、纪念馆

周恩来纪念馆于1988年3月在周恩来故乡江苏省淮安市兴建,1992年1月6日落成对外开放。1998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又增建了仿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厅和周恩来铜像广场。周恩来纪念馆馆名由邓小平题写。周恩来纪念馆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淮安区桃花垠整个馆区由两组气势恢宏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所组成。馆区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70%为水面,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纪念馆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有瞻仰台、纪念馆主馆、附馆、周恩来铜像和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等纪念性建筑。此外,还有岚山诗碑、海棠林、海棠路、樱花路、五龙亭、怀恩亭、西厅观鱼等景点。周恩来纪念馆馆区平面图呈等腰梯形,俯瞰全景,纪念岛和三个人工湖构成汉字忠字形。它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总设计。设计曾获国家设计大奖,工程质量获国家建筑最高奖——特别鲁班奖。周恩来纪念馆(16张)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崇高威望,独具特色的纪念性建筑,丰富的馆藏文物,优美的馆区环境,规范的管理服务,使周恩来纪念馆成为周恩来故乡淮安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成为江苏省和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旅游胜地。开馆以来,周恩来纪念馆每年接待中外观众近100万人次,免费和优惠接待青少年学生团体和军人50万人次,1995年被中国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1996年被中国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1997年被中国人事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998年被中宣部确定并公布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9年被命名为江苏省文明单位;2000年被命名为江苏省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主馆分为三层,一层展厅共分八个部分,通过丰富翔实的文献史料和珍贵的文物以及5台电视显示屏,展现了周恩来光辉的一生。二层瞻仰厅置放着周恩来坐像。这尊汉白玉塑像高32米,基座高15米,展现的是周恩来总理手握长卷,微笑凝视着前方的伟人形象。纪念馆正面隔湖望去,南面是观景台,它由廊厅和两座高达16米的剑碑组成,象征着周恩来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从这里乘游艇,可直达周恩来故居。整个馆区由两组气势恢宏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所组成。馆区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70%为水面,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纪念馆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有瞻仰台、纪念馆主馆、附馆、周恩来铜像和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等纪念性建筑。此外,还有岚山诗碑、海棠林、海棠路、樱花路、五龙亭、怀恩亭、西厅观鱼等景点。如今,周恩来纪念馆已经免费对外开放,吸引了更多海内外游客的到来,瞻仰伟人的风采。周恩来纪念馆开放以来接待了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李鹏、习近平、贺国强等众多党和国家***。每到清明的时候,淮安的每所学校都会去周恩来纪念馆来瞻仰我们这位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他当时那种胸怀和精神,能让世界上每个国家对我们的总理有着敬佩的感情。

1、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2、竺可桢努力读书的故事

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东关镇。小名叫阿熊。镇上的私塾先生为他起了个大名叫可桢,意思是应该做一个坚实的柱子、国家的栋梁。小可桢1岁半,父亲就教他认字。有一天,父亲外出,走前对竺可桢说:“可桢,今天不教你认字了,放你一天假。”正在母亲怀里吃奶的小可桢,硬要父亲教他认几个字再走。竺可桢3岁时,已经认识不少的字,而且会背诵好多唐诗。

竺可桢5岁进了学堂。学习可用心了,门门功课都是成绩优良。他的哥哥是乡里的秀才,平时经常指导竺可桢写字做文章。有一次,哥哥教他学造句,一直到天亮,鸡叫了他才肯回房睡觉。这么肯学的孩子,还真不多。小竺可桢身体瘦弱矮小,有的同学嘲讽他:“好一个寒酸小矮子,准活不过20岁……”这几句话刺痛了竺可桢,他发誓要锻炼身体。连夜订了个锻炼计划,每天早晨鸡一叫就起床跑步、做操。他坚持了一段时间,体质明显增强。同学们再也不喊他“小矮子”了。

3、少年拿破仑的坚持

拿破仑小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追求成功,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

小男孩们之间总难免发生“战争”。有一次,上四年级的拿破仑和一个大他两岁的男生“狭路相逄”了。拿破仑身材矮小,怎么能是大男生的对手呢,不一会儿,他就被大男生打成了熊猫眼,正巧的是,上课铃响了,拿破仑就跑去上课。下课以后,他又跑去找那个男生,但是这次更惨,嘴巴都变成了“腊肠”。拿破仑可并没就此罢手,他每次下课都去找那个男生,直到那个男生都被他缠烦了。

“你为什么老来找我你明明打不过我吗!”那男生终于忍不住问拿破仑。拿破仑像个骄傲的小公鸡,他理直气壮地说:“你惹了我,必须对我说对不起!不然我会一直和你打下去的!直到你说对不起为止!”大男孩也许是被拿破仑的话语震撼了,也许是已经厌烦了和拿破仑这个弱小的对手打架,他踌躇了半天,终于向拿破仑说了“对不起”三个字。

拿破仑虽然被打得伤痕累累,不过他听到“对不起”三个字后,还是心满意足地走了。

4、鲁迅酷爱读书的故事

鲁迅年轻的时候,家里条件很不好。为了读书,他揣上8元钱上路了。就这8元钱,还是母亲多方设法为他张罗来的。在南京,他进了江南水师学堂,这是一所免费的学校,然而,鲁迅很快发现这里校风不太好,他转入另一所陆师附设的矿路学堂。矿路学堂是新办的,不仅免费,学生津贴也多一些,这样鲁迅就可以多买一些书籍和文化用品了。

鲁迅酷爱读书,在当时,正是西方文化引入时期,几乎每一月都有优秀的西方著作出版,为了买到这些书籍,鲁迅省吃俭用,节衣缩食,饿肚子现象时有发生,寒冷的冬季,他还穿着单薄的夹衣。鲁迅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却是成绩最好的一个,他有着极强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平时学习又刻苦,所以几乎回回得第一。

矿路学堂有着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每次小考成绩优异的,都发给一个三等奖章;若干个三等奖章,可以兑换一个二等奖章;积够若干个二等奖章,就发给一个头等奖章。头等奖章是金质的,很值钱。鲁迅是班里唯一一个荣获过金质奖章的人,他把奖章变卖了,换回许多优秀的图书。

有些同学觉得不可理解,金质奖章在同学中可是无限的荣耀呀。在鲁迅看来,图书比奖章更有用,他不需要任何满足虚荣的物品,鲁迅把这一谦逊的品格保持了一辈子。鲁迅一生写成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他的作品往往内容深刻,笔法冷峻、简练,深受老百姓喜爱,有人把这一成就说成来自鲁迅的天才,还有些当面盛赞鲁迅是天才的文学家,鲁迅却很有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

5、孔融让梨的故事

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6、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7、周恩来远大抱负

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让人为咱们敬爱的周总理竖起大拇指,据说这是在他12岁就发出的远大抱负哦。

周恩来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写毛笔字。他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每天完成功课后,还要练习写一百个毛笔字。 有一次,他和蒋妈妈去串亲戚。回来时,天色已经很晚了。好心的蒋妈妈催他快睡。当他走到床前时,突然大叫起来:“呀,我的大字还没有写呢!”说着便又回到书桌跟前。

蒋妈妈见了,忙上前说:“算了吧,今天不写,明天写二百个不就补上了吗?” “不行!”小恩来用恳求的目光望着蒋妈妈说:“不,今天的事情今天做,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恩来说完,便坐在书桌前认真地写了起来。

8、鲁迅珍惜时间

鲁迅应该是我们中国学子的老熟人了。他对人们所做的贡献相信不用琪琪多说大家也都了解。而鲁迅这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时间对他来说半点都不可浪费。

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他常说: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想挤,总是会有的。鲁迅一生多病,但是他每天都会学习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8、居里夫人专心致志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9、林肯永不放弃

纵观林肯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竞选八次落败,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 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并没有如此,也正因为 他没有放弃,才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林肯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是贫困总是阻挡不住他对书籍的热爱,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类下常读书读到深夜。

“英雄难过美人关” ,自古以来,豪杰均是如此,许多英雄的梦想就是可以与美人把酒言欢,又能掌握天下权利,这对于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张学良来说,简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走上人生巅峰实现了大多数男人都没有实现的梦想,但张学良无论是民国将军亦或是倜傥才子身份,同样也是难过美人这一关。

说起张学良的年轻风流事,那可能说上个几天都说不完,张学良的结发妻子是于凤至是通过父母媒妁之言定的娃娃亲,于凤至作为张学良首位的妻子,尽管有些包办婚姻的问题,但还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 而赵一荻,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四**,原先是少帅秘书,但却是陪伴张学良最长的时间, 无论是危险的战争生涯,还是在被软禁的时间里,她都倍加照顾张学良各方面,但张学良素来风流,于凤至和赵四**乃至其他没有名分的众多女朋友,貌似都比不过蒋**在他心中的地位。

1924年年岁24岁的张学良参加好友母亲的生日宴会,那个夜晚,张学良邂逅了美丽的蒋士云**,蒋士云**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北洋政府外交官,因为地位特殊,所以蒋士云从小耳濡目染,在很小的年纪就跟随父亲走南闯北。曾经她在外国留学,除了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审美品味也不一般,长大之后的蒋**出落的举止文雅,不仅外貌长得漂亮出众,而且外语样样精通,尤其是擅长英语法语,而且她与赵四**在当时并被称为 “北京四美人” 。

语言上的天赋让蒋士云在各大重要场合都能够惊艳亮相,觥筹交错之间成为了受人追捧,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名媛 ,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女人,这位名媛眼光甚高,即便有众多的倾慕者对她表白,她依然委婉拒绝,可是即便是再高傲的玫瑰,遇到自己心里喜欢的人,也甘愿低下头颅,因为她心中早已经住上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张学良。

刚开始注意到张学良的时候,蒋士云年龄比较小,看到面前这个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男人,她的少女心被抨击着,作为一个羞涩的南方女孩,她并没有勇敢的向张学良坦开自己的心扉,而因为过于羞涩,张学良也并没有过于注意到蒋士云女士,张学良还不知道这位默默开放着自己花朵的会是自己的菜。

随后时间慢慢过去,两人再次见面的时候,蒋士云成了轰动京城的名媛,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多才多艺,当时追求的人众多,也因此吸引到了张学良,二人刚开始只是暗恋,谁都没有挑明心意,在张学良回到沈阳之后,蒋**开始对张学良日思夜想,这日子太煎熬,于是她觉得即便自己再高傲,也不能够错过这个心中最喜欢的男人,于是开始主动给他写信,在信中二人聊到天南海北,有着很多共同话题,他们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

风流的少帅被蒋士云女士打动,开始爱慕并敬重眼前的这朵幽香的玫瑰,他们朝夕相处,过着神仙眷侣的生活,可惜蒋士云有更高远的志向,她不甘心留在国内,而要出国留学,可惜缘分不够,待蒋士云回国之后,少帅身边有了赵四,最后两人没能在一起。

张学良一生阅女无数,除开自己的妻子、情人和秘书,他亲口承认自己还有一些露水姻缘,与自己一生中相处过的女人至少有11个。

娃娃亲,于凤至。 于凤至是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是张作霖朋友的女儿,张作霖认为曾经受到朋友的恩惠,现在富贵了没有啥能报答,就想着结为亲家,这个事情说定之后,张作霖托人拿到于凤至的生辰八字,认为其命格好,与张学良般配,于是紧锣密鼓把这门娃娃亲给定下来,但张学良浪荡习惯了,而且那个时候正在学习洋文,思想更加开放,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所以一直就没给过于凤至好脸。张作霖许下了很多条件,哄着张作良把婚给结了, 婚后,张学良才发现于凤至的好,都说女大三抱金砖,于凤至一嫁过来,张学良就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而且张学良母亲死得早,很依赖自己的姐姐,姐姐出嫁之后,正好于凤至嫁过来,张学良感觉安稳,实际生活中,张学良还真把于凤至当做了姐姐,所以感情虽说好,但一直不温不火。

随军夫人,谷瑞玉。 谷瑞玉是张学良的第二位夫人,因为谷瑞玉的两位姐姐都嫁给奉军的高层,凭着这个关系,谷瑞玉与张学良的偶遇机会还是挺多的,但两个人真正认识是因为在天津一同学习英文,由同学转为知己从而结下的缘分,当时张学良英俊潇洒,平时风度翩翩,加上家世惊人,难免不吸引佳人,两个人从英文口语练习开始,逐渐有了好感。张学良后来帮助冯庸筹办东北空军,准备从国外采购一批飞机,谷瑞玉正好是翻译,两人再次邂逅,自此情感萌发,二人情爱的书信不断。后来张学良在一线作战,双方对峙数日,也是久攻不下,谷瑞玉依旧给张学良写信,而信件内容深深鼓舞着张学良,而且谷瑞玉不顾反对直奔前线,打动了张学良,后来战役结束,张学良获胜,张学良想着给谷瑞玉一个名分,于是娶她做了姨太太。

随身秘书,赵一荻。 因工作原因,张学良流连各大城市,在各种场合出入,经常与各种美女打交道,而张学良本身也风流倜傥,还自带光环,也深受名媛们的倾慕,张学良与赵一荻相识于一场舞会,之后便是陷入爱河而不可自拔,尽管张学良也在赵一荻父母面前表现的很好,但两人真要在一起,却迎来了反对,而反对的最大因素,就是两家的政治立场问题。赵一荻家世显赫,兄弟姐妹也都是上流社会赫赫有名的人物,其父亲更是北洋政府的高管,而张学良的父亲是入关调停国家事务,两个家庭不是一个阵营,所以赵一荻爱上张学良之后,这让她的父亲大动肝火,曾经扬言要和赵四**断绝一切来往,但赵一荻的父亲成全了自己女儿的幸福,赵一荻去东北之后,他直接登报说自己女儿私奔了,并且自己请辞隐居, 而赵一荻到了东北很是乖巧,认于凤至做姐姐,还不要姨太太名分,做了张学良的贴身秘书,无怨无悔陪伴张学良72年。

可以说在这几位女人中赵一荻跟张学良的感情是最是深厚的, 赵一荻一生无怨无悔和张学良在一起数十载,张学良也曾说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她,因为张学良的爱,她把自己坠入深渊低到尘埃里, 甚至在张学良被囚禁的时候,曾经家世显赫双手不沾阳春水的赵家**竟然穿上粗布粗衣跟他一起吃苦,虽然生活艰苦,但赵四**也过得很幸福,赵四**去世之后,第二年张学良也去世了,两人合葬在了一起。

张学良一生戎马,曾经为了国家大义发动西安事变,促成抗日统一战线,但自己也牺牲很多,导致被蒋介石软禁, 1959年3月,蒋介石认为对张学良的惩罚已经足够了,终于下令解除了对张学良的监禁管控, 这只被囚困的猛虎应该被磨灭了性子吧,囚禁23年之后,他是不是要重获自由?

对于虎将张学良来说这是最煎熬的时光,毕竟一生戎马,曾经有着伟大的志向,囚禁之后,手里的枪变成了锄头,这让谁都受不了,被解除管控禁令的当天,当张群告诉他这个好消息的时候,张学良甚至有点不敢相信,他当时都没有反应过来,觉得是朋友在跟自己开玩笑,可是看到张群满脸喜悦之色,没有丝毫撒谎的痕迹的时候,他才相信了蒋家结束了对自己的“管束”。

张群话音刚落,屋子里面的人也不知道作何反应,寂静得连根针掉下都能听到,过了许久,赵四**赵一荻忍不住哭泣起来,打破了这令人压抑的寂静。张学良终于回过了神,早已浑浊的眼睛里好像闪过了一丝光,那代表着激动和对自由的向往,这位被囚禁了二十多年的虎将泪流满面,他慢慢地从椅子上站起来看,看向窗外,喃喃道:“自由了,自由了。”

当众人问张学良有何打算时,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随声附和着,被囚禁了这么多年的张学良,最大的愿望就是去享受自由,其实张学良好想去美国,去探望自己的亲友,更想着去见一见他心中曾爱过的蒋士云,既然已经重获自由,那就要亲自去告诉她这个好消息,但因为当局猜忌张学良,尽管解除了监禁的管控,不代表解除监禁,最后在1990年,张学良才真正重获自由。

1990年,对于张学良来说,是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重获自由,1991年,他和赵一荻踏上了去美国的路,想着看望儿孙,并亲口告诉他们自己重获自由这个好消息,张学良举手投足之间都表现出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毕竟他重获自由,不再像之前那样抑郁了,就好像重获了新生一样。

到了美国之后,先去看望了最爱的女儿,发现女儿在那里生活一切顺利,之后,张学良开始打起了心里的小算盘,准备一个人去纽约,

他当时急迫的举止,连赵四**都有些不理解,张学良为了能够顺利出行,就跟赵四**说要去纽约见一个老朋友,并且很坦诚地说是一位女性朋友。赵一荻看张学良如此坦诚,还以为他是去找宋美龄,也便打消了疑惑,因为蒋介石不杀张学良,就是宋美龄吹枕边风救了张学良的命,所以张学良一家子人都特别感谢宋美龄,当时宋美龄也在纽约定居,赵四**没有什么怀疑,就让张学良去了。

为什么张学良这么念念不忘呢?其实两个人当时没能在一起,还是张学良当时没把话说明白,张学良当时完成东北易帜,曾经给蒋士云写过信,想蒋士云回国,由于蒋士云学业未能完成,就没有成行。 其实,如果张学良直白一些,说“我娶你啊”,估计蒋士云直接回国了, 后来蒋士云回国之后,一听赵四**的故事,想着张学良的风流性格,第一是身边有新人,第二是也没有名分,终归在一起比较尴尬,于是就远离默默祝福。

张学良想必是懊恼当初为什么不明说,结果错过一个人,当时张学良知道虽然蒋士云结婚了,也有了孩子, 但这不会影响他和蒋士云叙旧,他们之间或许还有单纯的友谊,张学良在纽约和蒋士云女士一共住了三个月,他们每天生活散步,看报弹琴,过着颐养天年的老年生活,没有任何人打扰,最近几十年的空白,都好像在这短短的三个月内填补上了。 在这个期间,蒋士云还给张学良过了90岁的生日,虽然二人都已是耄耋之年,但是即便错过了几十年的年轻时光,在晚年的时候享受一下又有何妨这段日子也是张学良比较畅快的时间,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三个月之后赵一荻来接他了。

虽然离开的时候张学良心里有万分不舍,但是想想在自己将死之前能够度过三个月浪漫幸福无忧无虑的时光依然是值得了,在人生的最后路程里能遇到这样的红颜知己,弥补年轻时的遗憾,张学良已经感到很幸福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990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