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19任总统是谁?

美国第19任总统是谁?,第1张

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1822104—1893l17)是美国第19任总统,生于俄亥俄州。父亲瑟福德·海斯是一个小店主。母亲是索菲亚·伯查德·海斯。海斯毕业于凯尼思学院和哈佛大学。先当律师,内战中参加联邦军。1865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868年当选俄亥俄州州长。1876年被共和党提名总统候选人。选举人和候选人之间进行了激烈竞争,最后,由国民议会议员和最高法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裁定海斯获胜。但共和党应了民主党提出的先决条件。海斯就任总统后政绩平平,只是在打破“政党分肥”、实行文官制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工作,开了文官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先河。海斯任期内,美国科技有了飞速发展,1877年贝尔发明了电报,1878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次年又发明了电灯。海斯在外交方面有些成就,值得一提的是,他采取了对华友好的政策。 海斯卸任之后在黑人教育、监狱改造等方面有一定贡献。 1852年,海斯与露西·韦尔·韦伯结婚,生有七子一女。

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生于1960年,3岁开始习舞,10年后首度参与戏剧演出,处女作是查尔斯.史卓斯(Charles Strouse)的作品《I and Albert》。1976年,布莱曼首度在电视屏幕上曝光,在影集《Pan\'s People》里面担任舞者,之后又担任流行乐团Hot Gossip的主唱;1978年,Hot Gossip的作品《I Lost My Heart to a Satrship Trooper》还登上英国流行排行榜第一名。

1981年,莎拉.布莱曼20岁的时候,首度参加安德鲁.洛伊.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戏剧演出,担纲歌舞剧《猫》中的Jemima一角。自此,布莱曼和韦伯的生命开始有了更多交集,不过,韦伯第一次注意到她那飘邈细致的女高音音色,是在史卓斯的作品《夜莺》(Nightingale)里。1984年,韦伯与第一任妻子离婚,迎娶了布莱曼。他们的婚姻关系一直维持到1990年,其间,布莱曼成功诠释了《安魂曲》(Requiem)中的女高音,以及《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中的克莉丝汀(Christine),并陆续灌录了《天籁森林》(The Tree That Grow So High)和《遗忘的歌声》(The Song That Got Away)两张专辑;而这些让布莱曼备受瞩目的百老汇经典,实际上都是由韦伯为她量身订做的,才貌兼备的女高音和音乐剧之王,写下了百老汇的一段精采历史。

韦伯写下《安魂曲》这部作品,用来悼慰世界各地因战争而牺牲的亡魂。1985年年初,莎拉.布莱曼与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Placido Domingo)合作贡献《安魂曲》的首演,普遍受到各界好评,剧中的一首《求主垂怜》(Pie Jesu)并且在当年成为告示牌排行榜的榜首,可以说是整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

尽管布莱曼和韦伯终究离异,但合作关系并未因此间断。布莱曼不但在世界各地为韦伯进行巡回演出,并且在纽约、伦敦与旧金山等地演出韦伯的作品《爱的观点》(Aspects of Love),诠释萝丝(Rose)一角。1992年,她与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列拉斯(Jose Carreras)一起演唱韦伯为巴塞隆纳奥运所写的主题曲《Amigos Para Siempre》,世界各地电视屏幕前的几千万名观众都目睹了此一精采演出。然而,此时莎拉.布莱曼的生命与演艺事业也即将发生关键性的转变:她与原来的大唱片公司终止合约,只身前往美国洛杉矶,企图展开自己在音乐剧以外的独唱事业。

随着此一关键性转变而发生的,是一连串的全新尝试。她在意大利寻觅声乐名师来改造她那原本比较接近《美声唱法》(bel canto)的演唱风格,以期回归到自己的古典音乐素养与背景。另一个改变则是德国制作人法兰克.彼得森(Frank Peterson)所带来的,他以其擅长的电子音乐为莎拉.布莱曼的作品注入前所未有的音乐元素--而这也是他为德国新世纪乐团《谜》(Enigma)制作专辑时最为人所熟知的音乐类型。彼得森为她的美声提供了一个华丽浪漫、让人充满幻想的音乐背景,因此才有93年的《水》(Dive)与95年的《飞》(Fly)等两张专辑的问世。

莎拉.布莱曼说:“我对于自己多变的声音表情,感到极为自然,这种表演可以说是出于自己的本能。这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我感到所有的事物都能合而为一:我的声音、我所演唱的音乐类型、我自己的真实面、以及人们对我的印象,这一切都极为协调。过去我曾经试图为自己寻找一个定位,一种属于我自己的音乐风格。最后,我真的找到了。”Angel唱片公司为莎拉.布莱曼出过《永志不渝》(Time to Say Goodbye)、《重回失乐园》(Eden)与《月光女神》(La Luna)等三张重要的专辑,制作人都是法兰克.彼得森。这些作品也反映出莎拉.布莱曼的艺术眼光,以及她为了转型而付出的努力。当时她离开了如日中天的音乐剧事业,而她根本已是韦伯音乐剧中许多角色的代名词;经过了挣扎与自我的重新定位,布莱曼成功地走出自己的路。

《古典跨界音乐》排行榜冠军

97年的《永志不渝》是彼得森与布莱曼的经典之作。这张专辑不但在美国告示牌《古典跨界音乐》排行榜(Classical Crossover Chart)上蝉连35周冠军,在全世界拥有400万张的销售量,并且在全世界21个国家成为金唱片或者白金唱片。99年的《重回失乐园》也在告示牌《古典跨界音乐》排行榜的首位停留了51周之久,在世界各地也有两百万张的销售佳绩。至于《月光女神》这张专辑,则标志着她生涯的另一高峰:它打入了美国告示牌《流行音乐》排行榜的前20名,表示莎拉.布莱曼的音乐演出受到更普遍听众的接受。

如今,莎拉.布莱曼挟着此一演出优势,陆续推出了《喝采》(Encore)与《金选》(Classics)二大精选集。《喝采》由韦伯亲自选曲,收录了《歌剧魅影》、 《猫》、《日落大道》、《歌声舞影》(Song and Dance)、《爱的观点》等经典名剧中的歌曲,以及三首新曲。《金选》是由Angel与EMI为她联合制作,里面收录了四首全新作品,以及许多她最喜爱的精选古典作品,包括《永志不渝》、《重回失乐园》与《月光女神》等专辑中的歌曲。同时还有一首重新录制的《求主垂怜》--这首歌曲原来出自于韦伯的歌舞剧作品《安魂曲》,完全是为布莱曼那独特的歌声所塑造的。除此之外,还有两首莎拉.布莱曼与皇家爱乐管弦乐团(th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合作的著名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谁都不许睡》(Nessun Dorma)。莎拉.布莱曼在音乐上的成就,已经达到其它所有女歌手所无法企及的境地:她在流行、古典与跨界音乐等乐坛的成绩都可谓登峰造极,在世界各国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新专辑势必再度造成轰动。

莎拉布莱曼除了拥有精采歌艺之外,其实她也是一位唱片收藏家,CD收藏多达八千多张,因此透多众多不同类型的音乐欣赏,让她能够悠游地游走音乐剧、古典、跨界之间,她演出且录过的音乐剧包括「猫」、「歌剧魅影」之外,还有「夜莺」、「爱的观点」、「Granpa」、韦伯「安魂曲」等,而演出过的轻歌剧包括雷哈尔「风流寡妇」、苏利文「宾札斯海盗」。兴趣是看**的莎拉布莱曼,未来的计划除了唱歌之外,还有创作音乐以及写小说。 在众多美声演唱家中,莎拉布莱漫无非是最得天独厚的一位,除了具备天生的纯净无瑕音质外,还具备融合各领域音乐的视野,同时她在1996年正式学习正统的声乐训练,在她狂卖的专辑「Time to Say Goodbye」展现令人难忘的效果。 对於喜欢音乐剧的朋友来说,莎拉是永远完美的克莉丝汀;对於喜欢跨界音乐的朋友来说,莎拉则是允文允武的古典流行通吃美女;对於喜欢漂亮嗓音的朋友来说,莎拉更是乐坛稀有、历久弥新的美声天后。音乐圈要是少了她发声,就像森林里少掉了最会唱歌的那只黄莺,将是乐迷最大的遗憾。

在莎拉的音乐成长道路中,除了唱红了无数传世之作之外,围绕着她的还有影响她音乐与人生的四个男人的情感佳话与传奇往事。

首任丈夫—安德鲁

由于受古典音乐、芭蕾与重摇滚乐三种截然不同文化冲击交融的父母家庭背景影响,因此莎拉的音乐包容和多变。她13岁开始表演,并立志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在念皇家音乐学院时,她一头栽进流行舞团并开始崭露头角,18岁就有了第一首全英畅销单曲,却怀抱更大的雄心壮志。也就是那个时候,这个妙龄女郎与乐团经理人初尝了一段五年的婚姻。他首任老公就叫安德鲁。

第二任丈夫—安德鲁-劳埃德-韦伯

可以说,是百老汇音乐剧《猫》使莎拉的人生和事业掀起第一次狂澜。当21岁的她去伦敦应征这部巅峰之作的角色后,浪漫传奇立刻出现了。她被韦伯慧眼识珠,夺得女主角的位置,同前任安德鲁分手,延续与下一个安德鲁的爱情,那就是享誉全球乐坛的殿堂级人物、该剧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1984年,韦伯在生日之际迎娶了莎拉。更有趣的是:在相识莎拉之前,韦伯的首任妻子也叫莎拉。

和韦伯结婚之后,莎拉每走一步声名愈加大作,直到大红大紫。韦伯为她量身定做的与多明戈合作的《安魂曲》,让莎拉攀上演艺第一高峰;《歌剧院幽灵》以流行唱法唱中低音、美声演绎高音的风格征服了观众,奠定了美国音乐剧天后地位;之后韦伯指导并推出的专辑《树如此长高》,为莎拉的古典声乐演唱赢得赞誉;她与卡雷拉斯等巨星同台演唱,轰动全球。由此,韦伯和莎拉共创的登峰造极的音乐盛世,为20世纪80年代的百老汇珍藏了一段流芳百世的经典历史辉煌。

好事不成双,但谣言也随之而来。据传,因为戏剧界拒绝给莎拉应得的巨大荣誉,说她成功只因为是韦伯的妻子,靠韦伯吃饭。又因《爱的观点》票房不佳等等,使莎拉与韦伯产生了婚姻危机。在1990年,这对当时人人称羡的夫妻终于无法维持而离异。

现任丈夫—佛兰克-彼得森

莎拉离开韦伯,立志摆脱“妻凭夫贵”的阴影,走出自己的路。一开始很难,因为人们认为她只能演音乐剧。1991年的一天,她听到的一张唱片,使得莎拉找到了感觉,并迅速认清自己的音乐事业,终究回到“古典与流行相结合的歌手”的路线上。

让莎拉受打动并激发出她心中音乐灵感的,是一张以全新听觉展示给世界并风靡全球的《英尼格玛》专辑以及德国音乐人佛兰克-彼得森。这张唱片,将莎拉-布莱曼和佛兰克-彼得森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992年莎拉搬到德国,和佛兰克继续她的音乐事业。至此,佛兰克不光是莎拉自1993年以来至今所有专辑的制作人和作曲人,更成为了她的男朋友。从此莎拉的音乐和情感一同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佛兰克用他擅长的电子音乐为莎拉的作品注入前所未有的音乐元素,使她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二人也终于幸福地走进神圣的教堂。

经过近两年时间,彼得森为她的美声提供了一个华丽浪漫、让人充满幻想的音乐背景,因此才有了1993年的《水》、1995年的《飞》。1997年的《永志不渝》中她与意大利盲人歌唱家波切利合唱的《告别时刻》成为脍炙人口、风靡全球的永恒金曲,也是彼得森与莎拉的经典之作。1998年的《重回失乐园》让莎拉得到了世界上最苛刻音乐评论家的认可,再一次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如潮好评,获奖无数。2000年,《月光女神》无论是从技巧上讲,还是从古典与流行的融合上讲,都无疑堪称莎拉的巅峰之作。而2003年莎拉新概念专辑《一千零一夜》是她目前为止最独特最个性化的作品,受到全球市场的高度瞩目。

音乐知己—安德烈-波切利

如果说意大利盲人歌星安德烈-波切利的歌声被比喻为“上帝开口说话的声音”,那么称赞莎拉-布莱曼是“浴着光芒的天使”实不为过。的确他们合唱的《告别时刻》一曲,在成为1997年全球流行乐坛最热门话题的同时,也使莎拉成为融合古典与流行新音乐的杰出先锋和代言人,也让安德烈-波切利一夜成名。如此“金童玉女”的珠联璧合的完美与默契,在当今乐坛绝无仅有。而他们之后众多的合作,无时无刻都散发出人性的爱与光芒,因此不如说他们之间更像音乐的情人知己,不是牵强附会,而是众望所归。

1786年11月18日韦伯生于德国奥伊廷城。父亲是一位业余音乐家,也是一个城镇乐队和旅行剧团的领班。母亲曾是一位歌唱演员。韦伯自幼受环境的薰陶,对他后来走上歌剧创作道路有一定影响。1798年,韦伯曾在J海顿之弟M海顿门下学习理论作曲,到1800年他14岁时,已写了不少作品。他还写了他最早的几部歌剧:《森林少女》(1800)《彼得·施莫尔和他的邻居》(1802)等。这些歌剧在风格上接近歌唱剧,虽不成熟,但已看出他歌剧创作的一些特征。1803年在维也纳从师GJ福格勒学习作曲。福格勒对民歌的爱好启发了韦伯对民间音乐的兴趣。1804年经福格勒帮助,韦伯谋得在布雷斯劳的歌剧指挥职位,后因在上演剧目、乐队组织以及指挥方面的改革想法不被理解,被迫辞职。1807年他在斯图加特任该地符腾堡公爵路德维希的秘书,除进行创作和给公爵的孩子们上课外,主要是管理账目等事务工作,直到1810年才又重新全部投入音乐活动。这时期他写了他仅有的两部交响曲(1807)和歌剧《西尔瓦纳》(1810)。1820年以前他在欧洲许多国家旅行演奏和指挥演出。1813~1816年曾领导布拉格歌剧院工作,并再一次在上演剧目和指挥中贯彻他改革的设想,但仍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韦伯作为钢琴演奏家,和当时活跃在舞台上的JN胡梅尔、I莫谢勒斯、F卡尔克布雷纳以及C车尔尼等大师齐名,他的演奏风格亲切而富于技巧。由于他有一双大手的优越条件,可以毫无困难的弹奏十度内的四部和声,他在小协奏曲等作品中那些惊人的大跳和八度滑奏等,就是为适应他演奏技巧而写的。他还曾轻松自如的把他的原《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在#C大调上演奏,受到同辈音乐家们的赞扬。20年代前后正是德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年代,蒙受屈辱的梯尔齐特和约和拿破伦的侵略战争等,都曾激起广大德国人民的爱国情感。韦伯就曾为爱国诗人T克尔纳的诗集《琴与剑》中的诗篇谱曲。1815年他还写了康塔塔《斗争与胜利》等,在群众中引起很大的反响。1817年由布雷斯劳迁到德累斯顿,同年和歌唱家卡罗琳·勃兰特结婚。在德累斯顿的10年是韦伯最后的时期,也是他创作的成熟时期。著名的钢琴曲《邀舞》(1819)和《钢琴小协奏曲》(1821)都是这一时期完成的。他创作的高峰是1821年完成的著名歌剧《魔弹射手》(一译《自自射手》),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被认为是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德国民族歌剧的诞生。《魔弹射手》的出现,使韦伯获得了巨大声誉,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音乐家。1823年他又写了歌剧《欧丽安特》,1826年应英国科文特加登歌剧院的邀请,写了他最后的一部歌剧《奥伯龙》。但是这两部歌剧都没有达到《魔弹射手》的水平。自于《欧丽安特》的演出遭受冷遇和长期劳累,1826年6月5日在伦敦病逝。

1782年,在没有征得父亲利奥波德的同意的情况下莫扎特同一位曼亥姆音乐家的女儿康斯坦斯·韦伯结了婚。这位妻子是著名歌剧作家冯玛利亚韦伯的表亲。

莫扎特与康斯坦斯生育6个孩子,只有2个长大成人。

莫扎特的大儿子卡尔.托马斯.莫扎特(Carl Thomas Mozart,1786-1859),是公务员,与音乐并无关系。小儿子弗朗索瓦·格扎维埃·莫扎特(Franz Xaver Mozart,1791-1844),后来成了音乐家,著有波兰舞曲若干。 是一位没什么名气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但是近年来一本名叫《莫扎特和大公的外衣(LE DERNIER DES MOZART)》的书又将他呈现到人们的视线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004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