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武功排行榜》刘邦的浪漫史刘邦的一夜情害了他心爱的女人

《中国十大武功排行榜》刘邦的浪漫史刘邦的一夜情害了他心爱的女人,第1张

翻阅古籍,注意到汉朝的记载,很容易给人这样的印象:刘邦是一个普通的阶级,是一个狡猾的叛逆者,早已完成了帝王生涯。在他的一生中,他曾经杀了一个深爱自己的美女。众所周知,吕雉和戚夫人是刘邦的皇后和妃子,但吕雉比戚夫人大很多。她和刘邦一夜情的时候,是一个18岁的少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女之一。鲁是一个不能结婚的女人。老了自然会变成“豆腐渣”,但老了就不是齐的对手了。这两个人开始打架。

起初,齐大嫂占了上风。刘邦每次出门都有大嫂齐国陪着,把吕后留在后宫。戚夫人很漂亮,能歌善舞。每天,刘邦都乐得把美女搂在怀里,冷落吕后。渐渐地,刘邦和吕后的关系出了问题,吕雉自然成了留守皇后。晚年,刘邦几次想废掉皇后之子刘英,立齐夫人之子为太子。但由于肖恩对刘英的帮助,刘英得到了当时德高望重的隐士“上善四贵族”的支持。刘邦看到这种潜力,就知道刘英的羽翼已经形成,太子地位不可动摇,不可废。齐夫人听到这个消息,哭了,刘邦很沮丧。刘邦为了解闷,让齐夫人陪她跳楚风舞,自己则唱楚歌。这首歌是这样的:“天鹅飞得很高,一口气飞了几千里。羽檩已成天下。放眼世界,什么时候可以做到?虽然有付费,肖恩还是申请了!”这说明英翅膀硬了,帮不了他。这一次,刘邦载歌载舞,不久就死了,因为在战斗中被箭射伤,拒绝医生救治。

刘邦死后,刘英继位,史称惠帝。吕雉女王卷土重来,“恶毒女人的心”被揭露。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她的对手戚夫人惩罚成奴隶,让人用钳子拔掉她漂亮的头发,让她秃顶。

冷酷无情的皇后囚禁了戚夫人,惩罚她辛苦如粟;限制在每天一石。如果少于半升,就用一百根棍子打她。然后,设计杀死赵王如意;最后,实施酷刑和虐待。(《史记吕本纪皇后》:打断戚夫人的手脚,走到她眼前,吹她耳朵,吃点药,让她住厕所,叫她‘仁璧’。"齐夫人因种玉米被罚时,曾唱过一首歌:"儿子为王,母亲为地,与死同在。“你在三千里之外,谁会告诉一个女人?”齐女士在唱《宋之歌》思念儿子》这首歌的时候,虽然预料到自己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她大概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会很快被杀,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杀得如此残忍。这篇文章的诗词很普通,但结合歌手的实际经历,让人不禁感慨良多,潸然泪下。

作为英雄和妃子,如果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大约所有女人都愿意像项羽的美女于吉那样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像戚夫人那样屈辱地死去。如果刘邦全有知识,他的悔恨可想而知。刘邦爱美的悲剧结局也说明了历史上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英雄伤美。有多少种方法可以预防或恢复?说到责任,男人可能要承担大部分责任;英雄伤害无法控制的美。美将无处可藏,无处可逃,结果将相当悲惨。如果齐夫人知道自己一夜情的悲惨命运,她还会嫁给刘邦吗?

浪漫主义

负责任的说他的创作是浪漫主义风格的

歌德和席勒的早期创作都可以说是浪漫主义的,然而随历史大潮的推进,他们又共同建立了“魏玛古典主义”。其实他们的后期创作的作品,虽然是称作古典的,却同样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精神,歌德尤甚

歌德的一生经历了德国文学史上狂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三个阶段,并且他是德国古典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然而,他的作品以及他的人生都是极具浪漫主义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

法国的专业音乐可以追溯到公元 5世纪的宗教音乐。直到8世纪上半叶,高卢人都是用高卢圣咏作为礼拜仪式用的音乐,其中含有多神教的和世俗的因素。

到 8世纪末,由于加洛林王朝采用罗马教会典礼,格列高利圣咏排挤了高卢圣咏而居统治地位。利摩日、梅斯、鲁昂等地修道院成立圣歌学校推广格列高利圣咏。诺曼底、利莫赞等地有了符号记谱法,并有专门从事音乐研究的理论家。

9 世纪查理曼大帝国崩溃和教廷衰退时期,宗教音乐中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鲁昂的瑞米耶日修道院和圣加尔修道院的僧侣创造了“西昆斯”(散文诗花腔歌调)和“特罗普”(填词花腔歌调)。这是世俗音乐对宗教音乐的渗透。利摩日城的圣马夏尔修道院的复调音乐活动,形成了欧洲音乐最初的乐派。自此至15世纪末,法国成为高度发达的复调宗教音乐中心。

从11世纪起,世俗音乐有了很大发展,在流浪艺人、民间歌手中普遍流传的是抒情独唱歌曲“埃斯坦皮耶”和舞蹈歌曲“巴拉德”。

12、13世纪,法国南方和北方的吟唱诗人成为单声部抒情歌曲的主要创作者。他们之中一类是出身于贵族的业余音乐爱好者,一类是出身于平民的专业作曲者。贵族出身的吟唱诗人由流浪艺人为他伴奏,平民出身的吟唱诗人把手艺匠、市民的特点带到这种艺术中来,所以它不仅仅是骑士的艺术。吟唱诗人演唱的多为爱情的、世态风俗的、十字军东征的内容。体裁有田园歌、晨歌、史诗歌、对唱游戏歌、埃斯坦皮耶等。北方的吟唱诗人以阿拉斯城为中心,它的代表作曲家亚当?德拉阿尔(约1250~约1306)创作了带有音乐的戏剧作品《罗班和马里翁》。

12世纪后半叶到13世纪,教会多声部音乐活动的中心从利摩日转到巴黎,出现了以莱奥南和佩罗坦为代表的巴黎圣母院乐派。这时的体裁除给格列高利圣咏曲调加上新曲调一直到 4个声部的奥加农以外,还有在圣咏曲调上加不同歌词的新曲调的经文歌以及所有声部的曲调都是作曲家新创作的“孔杜克图斯”等新体裁的出现,完成了所谓“古艺术”的发展阶段。

14世纪是所谓“新艺术”时期。法国是“新艺术”的发祥地,它已经表现出人们开始摆脱中世纪教规束缚,文艺复兴初期的世界观和美学观,音乐表现手法大大丰富了(见彩图[法国14世纪的音乐狂欢节(绘画)])。这个时期的经文歌的特征是采用了等节奏型,即固定歌调和其他声部用同一节奏型反复,大大加强了乐曲结构的统一性。Pde维特里在他的理论名着《新艺术》(约1320)中探讨了有量记谱法以及节拍等问题,他称这种新型音乐为“新艺术”。“新艺术”的大师为Gde马绍,他从事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两方面的创作。他所作的巴拉德、回旋歌多为两三件乐器伴奏的独唱曲,他所作的4声部弥撒曲《圣母弥撒曲》,是最早由一位作曲家独立完成的大型复调音乐。

15世纪,勃艮第公国的政治、经济力量迅速上升,文化繁荣,勃艮第乐派跃居欧洲复调音乐发展的前列。这个乐派的代表人物是G迪费和G班舒瓦,这个乐派主要从事复调音乐风格的探索和实验,因而大型复调音乐体裁得到发展。这个时期标志着从“新艺术”向文艺复兴风格的过渡。

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 16世纪,在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法国音乐得到繁荣发展。代表法国人文主义精神的音乐体裁是世俗的歌谣曲。歌谣曲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爱好,确立了法国音乐的民族性,有意识地不再模仿后期尼德兰乐派的繁琐的复调技法,向主调音乐演变,并恢复了法国式的简洁流畅和描绘性。它的代表人物是C雅内坎。他的着名作品有《马里昂战役》、《狩猎》、《鸟之歌》、《巴黎的喧哗声》等。歌谣曲流行全欧,后来意大利以它改编的器乐曲称作“法国坎佐纳”,是巴罗克时代飞跃发展的器乐的萌芽。这时的主要乐器是琉特、六弦维奥尔琴等,当时小提琴还是纯民间乐器,它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渐成为主要乐器,这过程反映了平民文化与贵族文化的尖锐斗争。

17~18世纪上半叶,法国史学家称为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称为巴罗克风格时期,此时盛行代表法国宫廷审美趣味的洛可可风格。在路易王朝的君主专制下,宫廷音乐兴盛起来。同时,由于与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数次联姻,也带来强大的意大利影响。1659年,上演了R康贝尔(约1627~1677)的宫廷歌剧──田园剧《伊西》。1671年他的5幕田园剧《波莫娜》,在第1座法国宫廷歌剧院的开幕式上演出佛罗伦萨人J-B吕利是法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人。他的歌剧《阿尔米达》、《忒修斯》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和历史英雄故事,具有抒情悲剧的特色。有许多舞蹈与合唱场面,戏剧性的独白──朗诵调吸收了法国古典悲剧的朗诵特点,从而表现出法语诗歌的韵律。吕利还设计了由慢、快、慢 3部分组成的“法国序曲”形式,对欧洲器乐发展有很大影响。吕利以后,法国歌剧向娱乐方向发展,抒情悲剧变成了嬉游演出。

18世纪中叶,J-P拉莫的田园诗般的牧歌式风格的歌剧问世。他的歌剧显然是受到当时流行的洛可可风格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是《妩媚的异乡》、《卡斯托耳和波吕丢刻斯》。拉莫还创立了关于和弦、和弦转位、基本和声功能的学说。他和F库普兰是法国哈普西科德学派的完成者,这个学派的风格以优美、典雅、运用民间舞曲素材、描绘日常生活情景、富于装饰音而着称。他们创造了舞曲性组曲和标题小品,并预示了近代钢琴的织体手法。

启蒙运动影响下的法国歌剧 18世纪中叶,意大利趣歌剧传入法国,在音乐界引起激烈争论,史称“丑角论战”。实际上它是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平民知识界与贵族艺术代表之间、平民美学观点与贵族美学观点之间的斗争,结果产生了法国歌剧的新体裁。它的第1部作品就是 J-J卢梭的《乡村卜者》。剧中主人公不再是神话传说中的英雄而是平民百姓,以对白代替朗诵调。1702年巴黎建立意大利喜歌剧院,经常上演法国喜歌剧。

从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一直到H柏辽兹以前,法国民族音乐处于衰落时期,在法国乐坛上起主导作用的都是外国作曲家,如CW格鲁克、L凯鲁比尼、G斯蓬蒂尼、G罗西尼、G迈耶贝尔等,他们长期居住在法国,许多作品都在法国创作和上演。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以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为基础的,特别是他在巴黎时期创作的歌剧《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它的抒情场面和世态风俗的场面,显然是借鉴了法国的歌剧传统。他的歌剧也影响了法国歌剧创作。

法国前夕,出现了一种严肃喜歌剧。它宣扬人的高贵与卑贱不取决于它的出身,而取决于个人的品质,为法国时期的“拯救歌剧”作了准备。它的代表作曲家是比利时人A-E-M格雷特里。他善于运用交响性的描绘手法,采用了后来称为主导动机的手法。他的着名作品是《狮心王理查》。

法国时期 法国使音乐的社会性起了根本变化。为帝王宫廷和贵族沙龙所垄断的音乐,现在走向街头广场,出现了革命群众庆祝活动的露天演出。这时最流行的革命歌曲有:《就这么办》、《卡马尼奥拉》,这两首都是民间曲调填词歌曲。C-J鲁热?德利尔的《马赛曲》,其旋律充满号角和呐喊声的音调,具有鼓舞性和号召性,节奏铿锵有力,充满英雄气概。这时的合唱和康塔塔为欢庆胜利、哀悼烈士、颂赞共和的革命活动服务;歌剧多为人民起义的、革命的题材所占领,并出现了“拯救歌剧”,其代表作有J-F勒絮尔的《山洞》,凯鲁比尼的《洛多伊丝卡》和《两天》等。法国时期音乐的群众性、社会性和伦理性,给后来的音乐艺术以巨大影响。

拿破仑专政时期(1797~1814),法国音乐处于停滞状态。表面上慷慨激昂、富丽堂皇,实质上装腔作势、华而不实的所谓“帝国风格”的作品充斥歌剧舞台。只有斯蓬蒂尼的《贞洁的修女》能够保持格鲁克歌剧的传统。他运用音乐的交响发展手法,着重刻划人物的激情和戏剧矛盾的冲突,为法国大歌剧,尤其是迈耶贝尔的创作开辟了道路,对柏辽兹的创作也有所影响。

浪漫主义时期 19世纪10~20年代法国喜歌剧开始浪漫主义化。它的代表作曲家之一是FA布瓦尔迪厄。他的喜歌剧《白衣姑娘》的主人公接近当时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运用了富于色彩的管弦乐手法(如采用了竖琴),在旋律上使用了苏格兰的音乐语言,从而使这部歌剧面目一新。19世纪30~40年代,在DFE奥贝尔、A亚当、EL阿莱维等人的喜歌剧中加强了抒情因素,运用了民歌素材。奥贝尔的喜歌剧《弗拉?迪亚沃洛》、《黑斗篷》、《青铜马》等,犀利机智,充满了法国式的俏皮。他的大歌剧《波蒂奇的哑女》是以1697年那不勒斯人民起义为题材,配合了当时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它在布鲁塞尔的首演(1830),激发了比利时人反抗荷兰人的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国音乐进入繁荣期在歌剧创作方面有阿莱维的大歌剧《犹太女郎》,亚当的舞剧《吉赛尔》,以及创立了法国浪漫主义歌剧艺术的迈耶贝尔,他的代表作有《恶魔罗贝尔》、《胡格诺派教徒》、《非洲女郎》等。在器乐方面,作曲家H柏辽兹对法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创立了标题交响曲。柏辽兹的交响音乐的特点表现在突出其舞台效果和标题性;他发展了拉莫、格鲁克、勒絮尔、斯蓬蒂尼在序曲方面的成就,并把维吉尔、莎士比亚、拜伦、歌德等古典文学大师笔下的人物形象带到音乐中来,恢复了法国时期的群众性、民主性的艺术传统。柏辽兹是配器领域的革新家,他使管弦乐队具有了现代的编制和表现力,着有《配器法》。

30~40年代的巴黎是欧洲音乐文化的一个中心,许多国家的音乐家如FF肖邦、N帕格尼尼、G罗西尼、F李斯特等都被吸引到这里来。法国小提琴学派从19世纪初起,对欧洲发挥了影响。它的鼻祖是J-M勒克莱尔。后来意大利小提琴家GB维奥蒂从1782年起在巴黎住了10年,他与他的弟子P罗德、R克鲁采和P巴约的演奏形成了法国小提琴学派的风格。40年代末,法国歌剧受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出现了抒情歌剧。其中浪漫曲、谣唱曲、叙事曲、咏叙调等比较生活化和室内性的形式代替了大歌剧的庞大结构,合唱与重唱得到发展抒情歌剧的题材多取自文学名着,如C古诺的《浮士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A托马的《迷娘》和《哈姆雷特》,J马斯内的《维特》等。这些作品大都把爱情主题提到首位,而未能充分展示出原着的社会的和哲学的意义。有些则取材于东方,如G比才的《采珠人》,L德利布的《拉克美》等。

法国抒情歌剧的现实主义手法,在比才的歌剧《卡门》中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可说是19世纪法国歌剧艺术的顶峰。它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逼真而生动,戏剧结构严整紧凑;世态风俗场面的音乐色彩丰富。但是比才的现实主义成就在以后的法国歌剧中没有得到发展。由于意大利真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使法国歌剧创作出现了自然主义的倾向。

芭蕾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在法国盛行,那时的成就是亚当的《吉赛尔》。到70年代,德利布把完整的戏剧结构和广阔的交响气势带到芭蕾中来,他的代表作是《葛蓓莉亚》和《希尔薇亚》。

50年代末出现了新的音乐戏剧体裁──轻歌剧。J奥芬巴赫的轻歌剧题材多样,但中心主题都是描绘当代风尚,针砭当时的资产阶级道德,同时却又纵容了当时的轻佻低级的趣味。奥芬巴赫的抒情风格在他最后一部创作──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得到充分发挥。

巴黎公社和民族乐派 巴黎公社时期法国文化生活曾发生了重大转变。公社提出“艺术面向群众”的口号,号召艺术家们到群众中去。FS达尼埃尔成为当时杰出的音乐活动家。他任巴黎音乐学院院长期间,曾拟定了一个教育改革方案,但由于公社失败,他被枪杀而未能实施。1888年,在里尔的一个工人节日上,第 1次唱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歌《国际歌》,歌词作者为诗人鲍狄埃,作曲者为法国工人作曲家P狄盖特。这首歌曲已经被全世界革命人民看作是国际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宣言。

普法战争以后,法国加强了复兴民族音乐传统的运动,促进了器乐的发展。1871年成立了民族音乐协会,它的组织者之一是C圣-桑斯他的器乐作品力求和谐严谨,艺术趣味纯正,风格典雅优美,但有时流于只求形式完美而忽略了内容的深刻性。从1886年起任民族音乐协会会长的是F普朗克。他力求把法国浪漫主义音乐和古典主义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充满了悲壮崇高的情感,独居自省和欣喜若狂的情绪形成鲜明对比,并用半音和声和七和弦、九和弦形成浓重强烈的色彩。这一时期的器乐作曲家还有E拉洛、E肖松、E夏布里埃以及有“法国舒曼”之称的G福雷等等。

20世纪的音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C德彪西受到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戏剧的影响,在民族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东方音乐的因素,创造出崭新的风格,使音乐的表现力大大丰富,他的创作倾向于描绘性,缺乏更深刻的思想性。德彪西在和声、调性、题材和配器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对现代主义音乐有重大影响。印象派的另一位大师M拉韦尔,他和德彪西具有同样敏锐的色彩感和细腻的审美趣味。但德彪西是任凭想象力的自由驰骋,而拉韦尔更注重形式的严谨,喜好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尤其是西班牙的旋律和节奏。这一时期对法国音乐有所贡献的还有P迪卡斯、福雷、C科什兰、V丹第、A鲁塞尔等。

20世纪初,法国音乐界异军突起,E萨蒂举起反对印象主义的旗帜,他的代表作是舞剧《炫技表演》。在萨蒂的影响下,被称为“六人团”的D米约、A奥涅格、普朗克、G奥里克、L迪雷、G塔耶费尔(1892~1983),他们在创作上和思想上并没有统一的原则,只是在反对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共同立场上联合在一起。其中最多产的是米约,他醉心于各种手法的创新,一直到运用多调性的写法。奥涅格是瑞士人,他的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使他名震全欧,他的最有价值的作品是清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和交响乐作品。年纪的迪雷是法国***员,作有大提琴协奏幻想曲、弦乐四重奏曲等,他根据毛泽东的诗词谱写了由男高音、合唱与乐队的《长征》。奥里克是萨蒂的继承人,他头脑敏锐,天性幽默,音乐写得俏皮而富于独创性。普朗克的创作把古典的明晰和泼辣的讽刺结合在一起,晚年转为严肃的新风格,表现在歌剧《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和弦乐定音鼓协奏曲中。塔耶费尔是位女作曲家和钢琴家,作有钢琴协奏曲、钢琴叙事曲等。

1936年法国出现了一个新的青年作曲家团体“青年法兰西”,参加的作曲家是O梅西昂、A若利韦等。他们公开声明拥护唯灵论,用现代的音乐技术宣扬天主教教义。梅西昂是现代西方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钻研印度音乐,研究鸟的歌唱,又深受19世纪C-A弗朗克作品的薰陶,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若利韦探求西方音乐与非洲、波里尼西亚、远东音乐的综合。他为电子乐器“马特诺电琴”和管弦乐队写的协奏曲,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A勋伯格和Avon韦贝恩的学生R莱博维兹以自己的创作和理论着作宣扬十二音技法。他的学生P布莱兹从韦贝恩的创作原则进一步演绎成整体序列的创作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P谢菲尔(1910~  )和P亨利(1927~  )试验创作具体音乐,他们的作品汇入了20世纪“先锋派”的潮流。

德、奥等国的宫廷历来崇尚意大利歌剧、继而是法国歌剧,直到19世纪,德奥的歌剧院舞台和重要职位仍被外国剧目和意大利作曲家所占据。韦伯立志改革并创作德国自己的歌剧,当时德国的民族歌剧仍是“话剧加唱”的歌唱剧,德国的有识之士对这 种状况十分不满,韦伯力主在艺术上德国人应该与意大利人有同样的权利,他的学生马施奈也畅想过,组织创作出一批德国歌剧再集中进行演出。

早在18世纪下半叶,德奥作曲家就在探索自己的民族歌剧,尝试利用已有的德语歌唱剧形式写作,莫扎特是罕见的艺术天才,他所创作的歌剧无论是意大利风格还是德国风格,都达到了十八世纪末期欧洲的最高水平,甚至预示着十九世纪音乐戏剧的前景,《后宫诱逃》和《魔笛》是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在他去世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无论是德、奥,还是意、法这些主要产生歌剧的国家,很少能很少能产生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平都与莫扎特的歌剧相近的作品来。除了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770——1827)的《费德利奥》 的德语对白及人道主义主题,使它成为德国民族歌剧的财富,可称为不朽之外,其他几位伟大的作曲家如弗朗兹·舒伯特(1797——1828)、 罗伯特·舒曼(1810——1856)、菲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1847)等人尽管在交响乐、室内乐、钢琴音乐和艺术歌曲方面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在歌剧方面却没有值得一提的业绩,只有门德尔松写了几部杰出的清唱剧。在歌剧方面作出突出成绩者只有卡尔·玛丽亚·冯·韦伯(1786——1826)这位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杰出代表和瓦格纳乐剧的先驱,他以病弱之躯在短促的一生中为世人贡献了十部歌剧,还有大量的器乐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要推《魔弹射手》(1821)和《奥伯龙》(1826)。

真正属于19世纪浪漫精神的歌剧,要举1816年在柏林上演的《翁迪妮》(Undine,又译《水妖》),E.TA.霍夫曼(Hoffmann,1776 —1822)的这部歌剧预示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萌芽,它的音乐虽属传统风格,但选材却促使韦伯萌发写作《魔弹射手》的念头。《翁迪尼》取自中世纪的德国民间传说,充满了神奇与魔幻,由德国浪漫诗人弗里德里赫·富凯(F.Fouque)写词。德国文学诗歌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对超自然的神怪现象备感兴趣,因为其中的直觉感受具有情感的刺激性。当时所搜集到的德国民间故事,无论是格林兄弟的童话集,还是中世纪的传说《尼伯龙根尼伯龙根指环》,都是活跃在德国阴暗浓密森林里的神怪故事,这与18世纪古典主义的审美观有很大区别,法国或意大利歌剧总是以希腊、罗马神话或圣经故事作为题材。

同年(1816)在布拉格首演的施波尔(Ludwig Spohr,1784-1859)的《浮士德》(Faust),歌剧题材与同时期歌德的韵文诗剧相同。浮土德这个传说中的人物,早就以民间木偶剧的形式为德国人所熟知,浮士德与魔鬼定约,以自己的灵魂为代价去换取世间的幸福,这是德国基督教文化中的永恒主题:上帝与魔鬼之间的较量,通过世间的人物体现出肉 体与灵魂、物质与精神、诱惑与被拯救的对立和斗争。德国童话中《冷酷的心》、韦伯的《魔弹射手》、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甚至《汤豪塞》的的主题都与此有关。施波尔的歌剧除去题材的选择,还尝试歌唱剧的形式,并利用和声手段增加其戏剧性,这对韦伯以至后来的瓦格纳都有影响。

因此韦伯的歌剧《魔弹射手》与其说受莫扎特、贝多芬的影响,不如说是继续走霍夫曼、施波尔的路,它不是英雄性的现实主题,而是来自德国古老的民间传说。韦伯选取了条顿民族的传说故事为题材,而不是像意大利歌剧常在古希腊、罗马的故事中寻找素材,德国的观众对此感到亲切。在音乐方面,韦伯在德国民歌和民间舞曲的基础上再吸收意大利歌剧擅长旋律的优点,加上德国器乐曲结构严谨、配器丰富等等长处使自己的歌剧音乐比前人大有提 高。和当时那种卖弄歌唱技巧、追求华丽辉煌效果的意大利和法国式歌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德国人民备感清新、亲切。1821年6月,他的歌剧《自由射手》(Der Freischütz)也叫《魔弹射手》(Freischutz)在新建的柏林大剧院首演,获得巨大成功。这是他的10部歌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这部歌剧艺术形象及音乐语言都来自于德国民间,富于浪漫主义气质,被公认为德国的第一部民族歌剧,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很快就风靡整个德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时间,韦伯的名字和《自由射手》成为街谈巷议的中心,甚至连小学生都会唱《出嫁时的花圈》(《自由射手》插曲),还出现了“自由射手啤酒”和“自由射手女装”等时髦物品。韦伯几乎成了民族英雄!

《魔弹射手》是弗莱德里克·金德根据阿佩尔和劳恩合著的《灵书》中的故事编的剧,剧中主要人物有山林官首领库诺、库诺的女儿阿加特和她的表妹安馨、青年山林官马克斯和猎人卡斯帕尔、魔法师萨米尔,奥托卡王子等。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中叶的波希米亚。歌剧讲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青年猎人马克斯必须夺取射击比赛的冠军,才能和自己的恋人阿加特结婚,并成为未来的守林官,因此接受了猎人卡斯帕尔的诱惑,去密林狼谷炼造魔弹;而卡斯帕尔早已将灵魂出卖给森林凶神萨米尔。最后马克斯的怯懦所带来的噩运,由于阿加特纯洁的爱情和善良隐士的帮助才得以解脱。这种超自然的神怪力量与人的善良:爱情之间的争斗的题材,实际上正是德国浪漫主义所迷恋的典型主题。

韦伯的歌剧运用了多方面的手段,突出这个德国民间传说的民族性和浪漫特征。1821年歌剧首演的舞台布景与服装,是德国森林狩猎区的房屋、猎人们带羽毛的帽子和乡村姑娘的花边裙,展示的是简朴的德国乡间生活情境。歌剧音乐中充满浓郁的民间生活情调:猎人雄壮的进行曲、农民粗犷的兰德勒舞蹈、村姑的民谣式合唱以及女伴安馨的短歌。歌剧最诱人之处是营造出浪漫主义虚幻色彩的“狼谷”一场(第二幕),在舞台上显现出阴暗茂密的森林与野兽出没的山谷,伴着各种管乐器、定音鼓、弦乐震音及尖锐不协和的和声,音乐细腻而形象地描绘出马克斯和卡斯帕尔制造7颗魔弹的全部过程,管弦乐队音色的充分发挥,烘托出大自然神秘诡谲的气氛,门德尔松因此而赞叹韦伯的音乐“像一个浪漫主义的武器库”。

这部歌剧另一个突出的成就是它的序曲。过去的歌剧序曲常常只起“开场锣鼓”的作用,即使是如《费加罗的婚礼》那样的艺术精品,其序曲在音乐形象上与后面的歌剧音乐也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在《魔弹射手》前五年上演的罗西尼的《塞维里的理发师》序曲竟是张冠李戴的作品,是作者从他另一部歌剧《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那儿移来的,只是因为情绪比较相符,人们便接受了。在序曲中将典型的音乐主题贯串全剧,也是从韦伯开始作得完善、规范的。韦伯有意识地运用主题、调性、和声、织体、音色等多方面的对比手法,使这首序曲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将逻辑严密的奏鸣曲式结构与歌剧的剧情结合起来,让幕前序曲预示全剧的冲突和结局。慢板引子暗示出两个世界,利用圆号的音色表现幽静的森林景色,定音鼓与黑管、大提琴低音区阴暗不祥的动机,即歌剧中萨米尔每次出现时的象征;呈示部也基本是两个形象、两种材料的对置,主部和连接部与受到诱惑的马克斯相连,主部主题来自第一幕马克斯冲动而绝望的咏叹调:《是什么阴暗的力量把我缠住》连接部用第二幕“狼谷”中炼造第7颗子弹,就是最后射向白鸽(阿加特灵魂)子弹的音乐材料,副部和结束部与纯洁真情的阿加特相连,副部主题采用第二幕阿加特虔诚的祈祷,结束部用的是同一段音乐的后半部分,即阿加特的激情倾诉:“我的心潮汹涌澎湃”;展开部篇幅不长,基本是第一类材料的展开,象征阿加特的材料微弱而影绰地显现;再现部进行了特殊的变化处理,萨米尔动机代替副部出现,似乎印证最后一幕开启时的善恶未决,突然休止之后引入阿加特激情的主题作为结束部,象征歌剧的光明结尾。序曲中c小调属于萨米尔的世界,而阿加特与降E大调及尾声 的c大调相连。歌剧序曲与剧情联系如此紧密是韦伯《魔弹射手》所独有的,而且序曲里运用了“主导动机(Leitmotiv)”手法,以特殊的减七和弦象征萨米尔的魔力,并将这种动机含义贯穿整部歌剧。

韦伯在歌剧音乐方面的一大成就便是主导动机的运用。他将一些有典型效果的音乐短句代表剧中主要人物形象或特定的戏剧环境,只要它一出现就能引起观众对这人物或戏剧环境的联想。另外,在歌剧乐队方面,韦伯也将乐池中的声部排列作了更合理的调整,同时他也是现代歌剧指挥法的创始人。在以前,歌剧演出的指挥常常由作曲家本人坐在乐池中执行,他一面弹奏古钢琴伴奏宣叙调,一面指挥全体乐队的演奏及舞台上的演唱,当年亨德尔、莫扎特都这样做过,在罗西尼早年与歌剧院签订的合同中甚至还写着:“创作某某歌剧并担任古钢琴伴奏”。但是这种指挥方式,对于浪漫主义及 其以后的乐队编制愈来愈庞大、感情变化幅度更激烈的歌剧,就难以控制全 局了。尽管韦伯本人的键盘演奏水平很高,他也决心把自己从琴凳旁“解放”出来而站在乐队前边,面向舞台以便呼应自如,统帅全局,而起初拿在手中 挥动的一卷乐谱,也逐渐演化成为今天小巧、美观的指挥棒了。

德国的歌剧艺术家们一向比较重视作品中音乐、戏剧甚至舞台美术等各种因素的全面合谐统一,实际上从格鲁克、莫扎特的创作实践中便开始体现 了,到了韦伯的时代便更加发展完善,并且有了明确的理论概括。他在评论 E·T·A·霍夫曼的歌剧《女水仙》时便写着:“对于歌剧——当然是德国人希望的歌剧,是一种自觉的完整的艺术作品,在其中相关的合作的方面揉合 在一起、消失,并在消失中形成新的天地。”韦伯的理论与实践成了日后瓦格纳所倡导的“全面综合的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的先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70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