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最无能的君王,在外是个傀儡,为何说他在内就是个“妈宝男”?

大清朝最无能的君王,在外是个傀儡,为何说他在内就是个“妈宝男”?,第1张

这位君王是同治皇帝。同治皇帝从六岁开始就登基成帝,但是大权始终被慈禧太后掌握着。因此,人们就将同治皇帝形象地称为“妈宝男”。这样说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同治皇帝登基太早,所以慈禧太后就掌握着朝廷的权力。

清朝晚期的腐败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同治皇帝是咸丰皇帝与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咸丰皇帝一生中子女不多,咸丰去世后,留下了慈禧和同治母子二人,并且在咸丰的遗诏之中,也将同治皇帝列为了自己的接班人。因此同治就继位了,改国号为祺祥。但是慈禧太后,并不满意让同治当皇帝。

因此也就有了后来的慈禧“垂帘听政”,这实际上就说明了清朝的实际掌权者不是同治,而是她慈禧。这样的认识在朝廷上下是众所周知的,没有一个人敢违背慈禧的意愿。否则就会受到慈禧的迫害。就连身为皇上的同治也不得不屈服自己的母亲。

同治在母亲慈禧的压迫下,每天都过得非常的压抑,没有自己的生活。每天的生活起居都被慈禧太后进行严格的控制。虽然同治皇帝也曾经反抗过这样的生活,但是他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任何还手之力了。最后在同治18岁左右,同治想与自己喜欢的妃子成婚在一起,但是慈禧害怕同治结婚后就会夺权,也因此就没有同意同治皇帝的要求。而是亲自安排了一位女子与同治完婚。

谈起清代的帝后结婚,应以同治年间为最盛。仅有在继位以前没有完婚的皇上才可以举办结婚庆典。因此从顺治、康熙皇帝算起,到同治年间,大清国皇室最少有200年没举办过那样规模性的庆典了。

不论是从历史时间发展趋势的视角,或是由于那时候执政者的爱慕虚荣必须,这次婚宴,全是一个必需的典礼。尽管它的奢侈繁缛如同一个帝国的回光反照,可是在那一个内外交困的艰辛时期,不管皇室、朝野或是普通民众,都必须用那样的方法为自己冲冲喜,鼓鼓的劲头,以应对日常生活随时随地很有可能来临的,如泰坦尼克淹没一样的灭亡。

古时候的婚礼习俗有“三书六礼”,纵然是普通民众,这一路风俗习惯迤逦行来,消耗活力也许多,而皇上结婚尤其奢华,极为繁杂庄重。而清代皇宫是选秀节目规章制度,从顺治七年(1868年)逐渐的初审,到顺治十一年(1872年)最后一次选秀节目建立后位和几个妃子,用了五年。王后阿鲁特氏力压群芳,踏入中宫之职,是民心所向,实至名归。殊不知慈禧太后对这名儿媳妇却极为不满意,以致于之后越来越激烈,直到最终酿出了她和同治帝母女不和、同治帝早逝的大不幸。

阿鲁特氏是蒙古正蓝旗出生。她的爷爷是大学士塞尚阿,外祖父是郑亲王端华,爸爸崇绮是清朝唯一的旗人状元。这名王后姿容庄重,气场娴淑,一举一动已有一股温文尔雅的高贵气场,才气也尤其突显。《清宫词》里有一首咏同治皇后的诗:“慧智兰心秀并如,花钿追忆定情信初。珣瑜色调能倾国,负却宫里右手书。”含意便是专业赞扬这名中宫皇后的家学渊源浓厚,特别是在善于用右手写大字,为世人所赞叹,因而胜于了同治皇帝原来欲意的,最后封号为瑜嫔的县令崇龄之女赫舍里氏,和封号为珣嫔的大学士塞尚阿之女阿鲁特氏(王后阿鲁特氏的姑妈)这俩位容貌女人。

最初慈禧太后对这名儿媳妇的不满意也是有一定大道理。一来,慈禧太后本来欲意员外郎凤秀之女富察氏,这名富察氏年仅十四岁,系出名门,与乾隆皇帝朝的王后富察氏是同一大家族的,称得上有悠久的历史的椒房勋戚。与之对比,王后的家境又稍逊一筹,只不过近世稍得荣宠罢了;二来,富察氏容貌开朗,与年轻时代的慈禧太后性格上面有一些类似,第一印象就较为非常容易亲密接触。而阿鲁特氏早已十九岁了,比同治皇帝还大两岁,寡言少语,庄重沉稳,让慈禧太后觉得显著的不太好掌控;三来,阿鲁特氏的外祖父郑亲王端华是当初咸丰帝的顾命大臣之一,与慈禧太后是政敌,辛酉政变时,被慈禧太后处决,如今政敌的小孙女变成儿媳,她免不了对于此事心存隔阂,十分缺乏安全感;四来选秀节目定局以前她和慈安太后都搞清楚向同治皇帝提示了分别心里的王后候选人,而自身的儿子竟然和慈安一致,与她这一母亲反而离心离德,不可以不许心高气傲的她恼怒难过。

这时因为有慈安太后抑制,慈禧太后麻烦像之后一样肆无忌惮,在光绪帝的选秀节目盛典上一声断喝,强命他将玉如意交到隆裕,只能将不满意压下,愿意立阿鲁特氏为后。慈安和顺治也给她脸面,另外立富察氏为慧妃。

不幸的导火线从此种下。结婚以后的皇上就需要亲政,这就代表着两宫顺治、垂帘听政的时期终将以往。结婚后的同治帝和阿鲁特是王后配合默契,两个人相爱甚笃。阿鲁特氏善解人意,敬奉相公,又像个听话的姐姐一般照料皇上,使他体会到成熟女性的温柔。而同治帝从小失父,接任下这片残旧不因的河山,却迫不得已严母的震慑,从没真真正正的当家做主过。这时有贤妻相随,正想使出青少年理想,有一番做为。归政后庸庸碌碌产生的挫败感本已让慈禧太后无法接纳。更何况,二十六七岁逐渐守活寡的她,看见孩子媳妇儿这般和谐,触景伤情,免不了更为嫌隙。

它是慈禧太后一生中第三次觉得极大的挫折和紧迫感。第一次是在热河行宫,气息奄奄的咸丰帝差一点听肃顺的挑拨效仿汉武帝刘彻杀勾弋夫人要了她的命,之后虽然是优柔寡断作罢,但却交给慈安太后一道谕旨,待她抢班篡权图谋不轨便可随时随地封禁她,这相当于时刻悬在她头上上一柄利刃,算作让自身的老公心灰意冷。第二次是顺治八年(1869年),皇上协同慈安杀了她的亲信宦官安得海,算作被儿子和政冶小伙伴心灰意冷。这第三次,她从此不愿处在既处于被动又万般无奈的部位了。

慈禧太后觉得如今皇上在王后的激励下准备奋发图强,宫里又有慈安太后做主心骨,难保有一日不容易大权旁落,归属于自身的政治生命将要完毕,乃至确实性命也很难说。她当然不容易掉以轻心。是以她一方面抬举慧妃,另一方面抑制王后,并明里暗里纵容慧妃挑战王后的权威性。

同治皇帝对慈禧太后这类个人行为很是不满意,为表明抵抗,他非常少往慧妃宫里去,慈禧太后训戒顺治:“凤秀之女,屈为慧妃,宜加眷遇。王后青春年少,不娴宫里礼数。勿常往其宫,致妨政务服务。”她那么说,就等同于明说了王后变成自身肉中刺肉中刺的缘故,针对谨小慎微、顺势而为的王后来讲,那样严格的申饬已是不能怠慢的明确警告了。为了顾全大局,也是缓和婆媳之间的矛盾,阿鲁特氏委曲求全,经常以身体不适为由劝皇上多去慧妃的咸福宫,少来自己的承乾宫。她知道虽然身为皇后,但是与太后关系恶劣,又独擅专宠,遭人妒忌会有多么不利。更何况,她自知与皇帝情深,抱定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信念。

晚清皇帝中,光绪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1875年的1月13日,小光绪从熟悉的家里被送进紫禁城。紫禁城实在不适合一个孩子的成长。从进宫的第一天起,小光绪总是处于太后的 和训斥之中。精明强干的太后在教育上却是一个失败者。对亲生儿子同治,她任母爱泛滥,过分娇纵。而对继子光绪,她却矫枉过正。为了让小皇帝成为合格的统治者,她发誓绝不犯过去的错误,不容忍这孩子身上任何一点“毛病”,对他的每一个生活细节,都精雕细刻。

如果他在早晨四点钟时赖床,如果他在陪太后进早餐时碰响了餐具,如果他“上朝”时过多地扭动身子,如果他下跪时忘了复杂的规矩,那么无一例外,都会受到太后亲口的或者通过太监传达的批评。太后清楚地记得同治是怎么被惯坏的。甚至小光绪走路偶尔蹦蹦跳跳,如果让太后看到了,都会招来一顿训斥。太后告诉他,他是个皇帝,得有皇帝样,像普通孩子那样信马由缰,是没出息的表现。

教育学家说,刻板、教条、严厉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些孩子往往拘谨懦弱,胆小怕事,同时又固执倔强,不善变通。在阅读光绪的有关资料时,我们发现他的性格中这些特点非常明显。在太后身边,皇帝日益成长为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得了口吃的毛病,一见到太后就说话结巴,越是害怕越说不利索。他感觉自己动辄得咎。

只有在书房里,光绪能找到自信。传统的启蒙方式,很容易在第一时间就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治帝就是这样。太后和师傅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也没能把同治的牛头按到书桌上来。

和同治比起来,光绪实在是太听话了。虽然刚开始也曾“嬉戏啼呼”过几次,可是不久,这个性格柔顺的孩子就安然接受了不可违抗的命运,每天乖乖地来到书房和文字做斗争。他功课进展得很顺利,大字也写得越来越端正。虽然和历代的皇子比起来,他的成绩不过是中等水平,但是和他的前任同治比起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进宫之后第一次,小皇帝发现自己能够把一件事做得很好。这一发现,对于处于惶恐不安之中的他来说,是非常重大的一次心理转折。随着渐渐能理解书中内容,他对书本的兴趣越来越浓。在宫中演戏之时,他常常携一卷书找个没人的地方阅读。事实上,学习是他确立自我、证明自我和娱乐自我的唯一方式。从各个方面来说,他都是帝王教育的成功典型。在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看来,光绪“除了口吃这一先天不足外,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当年的同治帝”。

小皇帝的表现令帝国政治高层的所有人惊喜。师傅翁同经常得意洋洋地对人说起,小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在效法古代圣帝贤王。刚刚识字不久,小皇帝就指着书内的“财”字对师傅说:“我不爱此,我喜‘俭’字”。翁同喜不自胜,当即跪下叩头:“皇上圣德!皇上有此见识,真是天下之福!”

然而,事实上,光绪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厚厚的宫墙阻挡了时光的进入。虽然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紫禁城里却还充斥着康熙乾隆年间的空气。虽然出生在鸦片战争三十一年之后,光绪皇帝接受的教育却完全是传统的。教科书也与历代皇帝毫无二致,不过是《帝鉴图说》、《十三经》、《圣祖圣训》之类的“帝王之学”。

他的头脑中除了四书五经、“圣贤心法”,空无一物。他对世界大势缺乏了解,甚至连那些西方国家叫什么名字都不甚了了。因为在传统政治教科书中,那些都是无关紧要之事。唯一重要的是“圣人之道”,老师说,只要掌握了圣人之道,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瀛台泣血记》的作者德龄在叙述她经历的宫中生活时写道:“一个人只要在皇宫里住三五年就会变得愚蠢”。她指出,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与外界绝少交流,见闻极为有限,即使是一个天资高的人也会被束缚得失去聪明。这座宫殿之城令人森然的封闭、保守和死寂,对光绪的成长构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虽然他学习成绩良好,然而除了书本知识以外,人情世故乃至支配帝国政治的潜规则,在大脑中却完全是空白。亲政之后,经常接触他的大臣们发现,这个年轻皇帝缺乏基本的社会常识和应变能力。在复杂的晚清世事面前,他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单纯、天真。所以,在甲午战争和后来的变法中,皇帝的许多做法,都出乎一般大臣的预料。

  皇帝结婚也要进“洞房”。与民间新房就是洞房的习俗不一样,皇帝结婚的洞房并不在自己的寝室内,并没有固定的洞房,一般会在举行仪式的地方先找个房间临时用用。

  皇帝给老丈人家送多少彩礼

  为了娶媳妇,皇帝也要给老丈人家送彩礼。

  定婚送彩礼,是人之常情,也是中国古代流行习俗,到今天也未见取消。但区别还是有的,古代上门提亲,要女方的“八字”,至订婚时,正常礼物是雁,即所谓“婚礼。下达,纳彩用雁”。后时兴送金送银,现在敬送的贵重金属饰物则更高档,要白金什么的。

  皇帝的彩礼当然不会与民间一样,亲自去送,而会选择身边人临时做“执事官”当使者,一般是由相当地位的官员担任。礼送到时要宣读“纳彩制书”。

  在明代,执事官会说:“朕承天序,钦绍鸿图,经国之道,正家为本。夫妇之伦,乾坤之义。实以相宗祀之敬,协奉养之诚,所资惟重,祗遵圣母皇太后命。遣使持节,以礼采择。”

  在清代,执事官会说:“皇帝钦奉皇太后懿旨,纳某氏某女为后,命卿等持节行纳彩。”

  皇帝的彩礼对皇帝的老丈人来说,是一份真正的厚礼。如在汉代,仅黄金要送万斤以上。东汉桓帝刘志娶权臣梁冀的闺女时,照着孝惠皇帝纳后的例子办,“聘黄金二万斤,纳采鴈璧乘马束帛,一如旧典”,礼金翻了一倍。

  实际上,在完成“六礼”的每一个过程中,皇帝家都要送彩礼。如在清帝婚仪之“大征”时,要送黄金二百两、白银一万两,金茶器一具,银茶器二具,银盆二具,各色缎千匹、全副鞍辔文马二十匹。

  可见,皇帝即便想多结几次婚,也不是那么随便的,要花大价钱的。据翁同龢日记所记,清光绪皇帝大婚花了550万两白银。

  皇帝会不会上门迎娶新娘

  民间结婚,有新郎披着大红花,亲自跟着迎亲队伍前去迎娶新娘的风俗。皇帝结婚会不会去?

  皇帝结婚也有迎亲的环节,但皇帝不会亲自去,而是派适合的臣子去,有时还会让老婆娘家人送上门。

  前去迎亲的官员到达时,会宣读皇帝的制词,“兹册某官某女儿为皇后,命卿等持节奉册宝,行奉迎礼”。

  这时,新娘子要赶紧穿好皇帝给准备的嫁衣--皇后冠服。与民间一样,新娘也会再请后才出阁,随娶亲队伍进宫。至于新娘子会不会哭嫁就不知道了,想来不会哭的,高兴还来不及呢。

  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新娘子在上轿子、接受册宝前,父母也会叮嘱女儿好好为人妻。据《明史·礼志》记载,在明代时的套话是,父亲:“戒之敬之,夙夜无违。”母亲:“勉之敬之。夙夜无违。”

  皇帝结婚的洞房并不固定

  皇帝结婚也要进“洞房”。与民间新房就是洞房的习俗不一样,皇帝结婚的洞房并不在自己的寝室内,并没有固定的洞房,一般会在举行仪式的地方先找个房间临时用用。

  明清两朝皇帝结婚一般在坤宁宫举行。坤宁宫是皇宫中后三宫的第三宫,在明朝是皇后的寝宫,清朝时将东面两间设为皇帝大婚时的洞房,西面五间则改为祭祀萨满教的神堂。清朝皇帝大婚娶老婆相当隆重,也极为讲究。新娘子要从大清门抬进来,经天安门、午门,直至后宫。而妃嫔进宫,只能走紫禁城后门神武门。

  晚清贵为天后的慈禧太后,也未能从大清门走,这成了她心头一生的痛。慈禧当初仅是嫔妃,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因得咸丰皇帝宠幸,1854年进封为懿嫔。虽然母以子贵,亲儿子载淳后来做了皇帝,但也改变不了她与咸丰的婚史。所以,后来,儿媳妇阿鲁特氏,也就是同治的皇后,一句话--“奴才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惹恼了慈禧太后。同治死后不久,慈禧便逼她自杀殉葬。

  皇帝的洞房是什么样子

  皇帝的洞房比老百姓家的要高档豪华多了,但也不能免贴红双喜、喜庆对联的习俗。

  洞房的主题也是大红色,形成红光映辉,喜气盈盈的气氛。床前会挂“百子帐”,铺上会放“百子被”,就是绣了100个神态各异小孩子的帐子和被子; 床头悬挂大红缎绣龙凤双喜的床幔,帝王之家也希望“多子多福”。

  隋唐时,皇帝的洞房铺设地毯,设置多重屏障,龙凤大喜床的四周有布幔,洞房的私密性很好。

  在清朝,洞房一般设在坤宁宫的东暖阁,墙壁都是用红漆及银殊桐油髹饰的。洞房门前吊着一盏双喜字大宫灯,鎏金色的大红门上有粘金沥粉的双喜字,门的上方为一草书的大“寿”字,门旁墙上一长幅对联直落地面。从坤宁宫正门进入东暖阁的门口,以及洞房外东侧过道里各竖立一座大红镶金色木影壁,乃取帝后合卺和“开门见喜”之意。

  洞房内金玉珍宝,富丽堂皇。东暖阁为敞两间,东面靠北墙为皇帝宝座,右手边有象征“吉祥如意”的玉如意一柄。前檐通连大炕一座,炕两边为紫檀雕龙凤,炕几上有瓷瓶、宝器等陈设,炕前左边长几上陈设一对双喜桌灯。

  东暖阁内西北角安放龙凤喜床,喜床上铺着厚厚实实的红缎龙凤双喜字大炕褥,床上用品有明黄缎和朱红彩缎的喜被、喜枕,其图案优美,绣工精细,富贵无比。床里墙上挂有一幅喜庆对联,正中是一幅牡丹花卉图,靠墙放着一对百宝如意柜。

  现在故宫开放了,有机会大家可以去看看这间皇帝的“洞房”。

  皇帝与新娘要喝“交杯酒”吗

  皇帝的洞房自然是不能闹的,但礼节少不了。那皇帝入洞房后,首先要做什么?在民间,新郎新娘一入洞房可能就急不可耐,直奔主题--上床了。皇帝可不行,得把全套的活动进行完毕才能共度良宵。

  据《新唐书·礼乐志八》“皇帝纳皇后”条的记载,唐帝、后的大婚相当复杂,入洞房后先要祭拜神灵,向天、地、祖宗表达敬意。实际上,这种祭拜活动在进洞房前就开始祭了,要入同牢席,婚后数天也都要进行不同性质的祭拜活动。

  在新房东房间的西窗下设有餐桌,桌前列有象征夫妻同席宴餐的豆、笾、簋、篮、俎,这意思与民间“以后吃一锅饭”是一个意思。进入洞房后的祭拜活动在行合卺礼前进行,是夫妻俩一起祭。

  每祭一次,新人便要一起吃一次饭,这样真的到了上床前肚子也饱了,不至于食色两饥了。因为饮了点酒,还可以把双方的情趣调节到位,也算是上床前的一种调情手段。

  所谓的“合卺礼”,就是民间所谓的“喝交杯酒”。“同牢”,就是夫妻两人一起食用弄熟的牲畜肉,如一头小猪; “合卺”,本意是把剖开的瓠合为一体,古时多用之盛酒。把帝、后各自瓠内的酒掺和到一起,共饮,即是“合卺”。这种交杯酒可不是现代婚礼上互饮对方的酒杯,而是各自喝掺到一起的酒,现在的喝交杯酒形式应该是闹新房的产物。

  当然,行合卺礼后,就是喝了交杯酒后,下面该干什么?结过婚的人都应该知道了--上床。但是皇帝当新郎官,那床可不能随随便便就上的,要分先后的。唐朝皇帝纳皇后入洞房是这样上床的:

  尚仪北面跪,奏称:“礼毕,兴。”帝、后俱兴。尚宫引皇帝入东房,释冕服,御常服;尚宫引皇后入幄,脱服。尚宫引皇帝入。尚食彻馔,设于东房,如初。皇后从者皇帝之馔,皇帝侍者皇后之馔。

  从上面所记中可以看出,喝了交杯酒后,皇帝被侍寝的宫人带到房间,脱下冕服,换上便衣;皇后先被宫人引入帐内,宫人先将她的礼服脱了,这才把着便衣的皇帝引入内,与皇后睡到一张床上,共度花烛良宵。

  在清朝,皇帝大婚入洞房上床前讲究更多。清皇是满族人,信奉萨满教,但祭拜神灵也是少不了的,如还要跨火盆什么的。上床前要到洞房西旁的神堂祭拜神灵。祭祀仪式,由一名萨满老婆子主持。

  皇后入洞房不久,皇帝亦身穿龙袍吉服,由近支亲王从乾清宫伴送至坤宁宫。揭去皇后头上盖巾后,皇帝与皇后同坐龙凤喜床上,内务府女官在床上放置铜盆,以圆盒盛“子孙饽饽”恭献。这“子孙饽饽”是一种面食,就是一种特制的小水饺。

  又设坐褥和宴桌,公主、女官恭请帝、后相对而坐,由福晋四人恭侍合卺宴。合卺宴上,帝、后对饮交杯酒。这时殿外窗前,有结发侍卫夫妇用满语唱《交祝歌》。合卺礼成,然后坐帐。晚上,内务府女官、福晋等侍候帝、后吃长寿面。面吃完了,下面的事情就不用说了,享受男女鱼水之欢乐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037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