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和过节的特点是什么呢?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和过节的特点是什么呢?,第1张

在这里,我先介绍几个民族的特点和苗族的民俗: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庙山、海南岛以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的边境地区,人口97万。苗族历史悠久。在中国古籍中,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关于苗族先民的记载,即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语族苗语支。

苗族生活在高山上,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为旱稻。玉米、荞麦、土豆、豆类,经济作物是大麻,一般都是自己种自己织。苗族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词、情歌等。苗族也擅长跳舞,芦笙舞最受欢迎。蒙古族:蒙古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中的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意为白月。蒙古族的节日也叫“白节”或“白月”,与牛奶的洁白密切相关。

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奈节等等。苗族习俗,苗族人非常注重礼仪。游客来了,会杀鸡鸭待客。如果是远道而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喝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给客人中的长辈,鸡腿要给最小的客人。有些地方有分鸡心的习俗,即家中年龄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给客人,客人自己吃不了,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场的老人。

如果客人酒量小,不爱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如果主人不勉强自己,却吃不饱喝不饱,就被认为是看不起主人。朝鲜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两个家庭节日,即节(60岁生日)和回族婚典(60周年结婚纪念日)。第一个结婚日和第二个结婚日,孩子、亲戚朋友、邻居都祝福和庆祝老人的生日。苗族踩华山节是中国苗族的一个盛大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举行。在苗族聚居的每一个县,这几天都要竖起花杆,举行盛大的活动踩花山。这不仅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族一家人,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笙,玩弹,跳鼎,耍大刀,斗牛,摔跤,打画眉,爬花杆。

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 0 0 0 多年的历史。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远在唐代时期,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就开始制作芦笙,并涌现了不少的优秀芦笙吹奏家。古代进京朝贡者,就曾带着芦笙到宫廷演奏过,得到朝廷官员的高度赞赏。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卢沙瑶人乐,状类萧,纵八管、横一管贯之”。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瑶人之乐有芦沙、铳鼓、葫芦笙、竹笛。……芦沙之制,状如古萧(按指排萧),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其声。”明代卢沙写作芦笙。明代钱古训《百夷传》:“村甸间击大鼓,吹芦笙,舞干为宴”。明代倪辂《南诏野史》载云南滇中苗族“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此外,明代邝露《赤雅》、清代田雯蒙斋《黔书》等均有记述。到了清代,文人陆次云在其所撰的《峒溪纤志》一书中写到:“(男)执芦笙。笙六管,长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则酣飞畅舞,交驰迅逐矣。”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到清代时,贵州少数民族的芦笙吹奏技巧和芦笙舞蹈动作精彩极了。也可以看出芦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不过根据各地区习俗的不同,芦笙的演奏也有所差异。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的踩芦笙,规模宏伟,芦笙高大,芦笙队伍演奏的芦笙,音乐丰富,乐声雄厚,气势磅礴,动人心魄。芦笙手们一边吹,一边熟练地做出倒立、滚翻、吊挂、倒背、爬竿、叠罗汉等高难动作。有的地区则以芦笙独舞和双人舞见常,旋律明快,节奏自由,技巧娴熟,引人入胜。有的地区芦笙较小,男吹女舞,节奏平稳舒缓,耐人寻味。这些不同风俗的芦笙技艺,汇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代代相传,永不衰退。

另外,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成婚的重要媒介。通过它能使豆蔻年华的青年,互相了解,产生爱慕,结为伉俪。每当风清月夜,有情的小伙子手捧心爱的芦笙吹一首婉转悠扬的爱情曲,姑娘们闻声,就心领神会,以清脆的歌声相对,这种恋爱方式,外行人是听不懂的,内行人,一听自明。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离不开它。

芦笙被苗族人民视为密友良伴,苗家男子人人会吹,女子个个能舞。每逢劳动之余或婚嫁喜庆之日,都要吹奏芦笙和跳芦笙舞,逢年过节时,数十支甚至上百支芦笙齐鸣,雄壮而洪亮的乐声十余里外都清晰可闻。

在苗家,每年都要举行几次盛大的芦笙节(苗语称基别,为汉语爬高坡之意)。节日里,苗族人民盛装前往,各寨芦笙手云集芦笙坡,平时寂静的青山翠谷,顿时汇成芦笙歌舞的海洋,满山遍野,一望无际。在黔东南的谷陇地区,每年的农历9月27日—29日,要举行三天芦笙节。这已成为苗族的传统节日,参加芦笙节的苗家男女达几十万人,不仅本地的芦笙手竞相参加,就是附近几个县、百余里以外的邻州邻县的芦笙手,也披星戴月、带着干粮赶来参加献艺。在欢乐的节日里,芦笙的吹踩声,男女的对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在一起互诉衷情,赠送信物;老年人笑谈丰收,妇女们尽情歌舞,而最吸引人的要算是芦笙乐队的竞赛了,几十个芦笙队,每两队一组进行比赛,既有个人表演,也有集体吹跳,芦笙手边吹边舞,舞步时而活泼有力,时而诙谐风趣,时而旋转如飞,一曲紧接一曲,芦笙不停,舞步不息,无新曲者败北,曲多音亮的芦笙队获胜,他们的芦笙被挂上红色缎带,得胜的寨子和个人受到人们的尊敬。芦笙节期间,还同时举行斗牛、赛马等娱乐活动,更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芦笙在苗族青年们的恋爱生活中占有一定位置,苗家后生与芦笙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当他们约会姑娘时,芦笙便是“红娘”,当他倾吐爱慕之情时,芦笙又成了一种美妙的“语言”。往往姑娘们劳动归来,掩上窗户在灯下绣花,忽然听到了一种熟悉的芦笙音响,就会一跃而起,穿户踏月而出,向那发出音响的地方疾步奔去…… 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的形状和演奏技巧,除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外,有了新的改进。如今的芦笙有六管、十管及十二管的,其长度有二尺、五尺及一丈多的;其芦笙曲调,除保持原来的古朴、悠扬之外,曲调多变,节奏明快,特别是伴之深沉、雄浑的芒筒声;使芦笙的声响和音量加重,格外委婉动人。其跳和舞姿的变化更大,不但跳步踢腿刚健有力,而且舞姿潇洒自如,动作优美。早在五十年代,贵州少数民族优秀芦笙选手们就先后到苏联、波兰等国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风靡了国外。少数民族地区的芦笙会更是规模空前,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十几万人。十里外,便能听到嗡嗡悠扬的芦笙吹奏的声音。每逢重大喜庆节日,数以万计的群众自发相聚吹芦笙、跳铜鼓、斗牛、斗鸟、对歌、赛马,盛况空前。吹奏芦笙,已成为节日期间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或男吹女跳,或自吹自跳。

在芦笙堂吹芦笙,一般为每套6支同吹,芦笙音域宽阔,乐声悠远,笙歌宏亮,令人回味;吹芦笙自然要6人,踩(跳)芦笙的苗族姑娘数十、数百人不等,她们穿着以银角为代表的银饰盛装,随着芦笙曲调翩翩起舞,尽情欢跳,场面壮观动人,形成银色的海洋,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苗族舞蹈有两个特点男歌女舞、上下肢灵活舞动特点。

1、男歌女舞特点

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摆动着身体绕圈而舞。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众人(多为女性)尾随其后围圈而舞。

2、上下肢灵活舞动特点

跳舞者上下肢动作随领舞者吹奏的曲调而灵活舞动。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

扩展资料:

苗族舞蹈一般在每年过“花山节”时跳,这是男女青年联欢和选择配偶的佳期,这天所跳的舞,多在月明风清之夜进行。有这类习俗的苗族山寨,一般都设有“跳月”的月亮场或“跳花”的花场。这类舞尤以黔东南地区盛行的“讨花带” 和黔中地区盛行的“牵羊”较有代表性。

早在北宋年间,苗族的歌舞已经名闻遐迩,《宋史·南蛮曲南蛮传》载:“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数十人联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事实上,从它那原始、古朴的风貌即可看出,许多舞蹈都与丧葬祭祀、恋爱婚姻和生产、生活有关,只不过因远古没有记载,自明代起才见诸史籍。

——苗族舞蹈

苗族婚礼有其特别的习俗,这是肯定的,但不是全部一样,苗族有很多分支,各个分支的习俗都不一样,但约亲约戚,盛装出席,载歌载舞,吹芦笙打鼓是少不了的,婚礼颇为状观(一般人很多,涉及三亲六戚,三朋四友,因为他们平常也乐于人客走往),抛砖引玉,望采纳

1 关于吹芦笙的诗句

关于吹芦笙的诗句 1描写芦笙的诗句

1 天风吹出掖垣声,浏亮缑山午夜笙。

2 仙人吹笙期子来,碧桃花下应相待。

3 何处笙歌留粉黛,几家楼阁绚青红。

4 晞发扶桑露气新,三花树底坐调笙。

5 奔腾骇涛濑,窈眇韵笙磬。

6 秦筝间赵舞,吹笙复鼓簧。

7 惨惨笙歌合,遥遥望眼迷。

8 鹤笙鸾驾隔苍烟,天上那知更有天。

9 日中斗鸡驰道塞,日暮捶鼓纷吹笙。

10 巧添绮绣丛中景,浓污笙歌窟里尘。

11 灯烧菡萏膏烟结,瓶沸笙簧水火争。

12 翠裙红烛坐调笙,一曲娇歌万种情。

13 笙歌吴苑酒,裘马雒京尘。

14 步出居庸关,水石响笙竽。

15 止将文酒销戎隙,懒把笙歌贮画堂。

16 笙歌前路拥,拜舞接光辉。

17 吹笙捣药皆厮品,要作蓬山骂坐人。

18 梨花疏点贴窗流,斜月笙箫处处楼。

19 不知何处笙歌起,传得新愁上客心。

20 芦笙含风满簟花,出门葭菼川麻麻。

21 枕上笙箫听渐近,杨梅卢橘过江来。

22 清音刘亮天颜喜,弹罢还教合凤笙。

23 灯月交光照绮罗,元宵无处不笙歌。

24 却忆旧时风景好,琉璃光里听笙箫。

25 知是六宫妃子至,殿前嘹亮奏笙簧。

26 几处笙歌鸣别院,不知圣御在谁家。

27 促织絮寒霜气白,隔墙谁弄紫鸾笙。

28 月华淡淡清无暑,笑把瑶笙学凤鸣。

29 银台绛蜡何煌煌,笙歌劝酒催华觞。

30 玉笙低引紫箫长,不许商音断客肠。

31 吹彻瑶笙人更寂,桃花洞里日初长。

32 图书披箧笥,词赋入笙簧。

33 松中漻漻呼我出,耳中微吟白玉笙。

34 玉女鸾笙时下来,前头四足神鱼舞。

35 云间双鹤下,疑听紫鸾笙。

36 方士房中龙虎鼎,侍儿花底凤凰笙。

37 晓来别院递笙歌,百子池头长绿荷。

38 曾从海上栽若木,吹笙更截昆仑竹。

2关于吹笙的诗句

听邻家吹笙

凤吹声如隔彩霞,

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

疑有碧桃千树花。

《秦宫诗》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楼头曲宴仙人语,账底吹笙香雾浓。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飞窗复道传筹饮,午夜铜盘腻烛黄。秃衿袖调鹦鹉,紫绣麻霞踏孝虎。折桂销待晓筵,白鹿青苏半夜煮。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凉屏生色画。开门烂用衡线,卷起黄河向身泻。皇天厄运犹缯裂,春宫一生花底活。鸾篦夺得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

花影吹笙

雪随风,风无痕,风起雪舞。 月伴花,花有影,花好月圆。君吹笙,笙无声,人生已醉。妾拂琴,琴有情,新晴未眠。(御剑奥雪的原创)

吹笙引

娲皇遗音寄玉笙,双成传得何凄清。丹穴娇雏七十只, 一时飞上秋天鸣。水泉迸泻急相续,一束宫商裂寒玉。 旖旎香风绕指生,千声妙尽神仙曲。曲终满席悄无语, 巫山冷碧愁云雨。

~~~希望能帮到你~~~~~~~~~~~~~~

3关于吹笛的诗句

吹笛

作者: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带有笛的诗句如下:

一、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原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译文:

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二、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闻笛》李白

1、原诗: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译文:

一旦成为贬滴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三、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上听吹笛》高适

1、原诗: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2、译文:

译文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春夜闻笛》李益

1、原诗: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2、译文: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4关于吹箫的诗句

1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代: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 绮怀

清代: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3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宋代: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4 满江红·敲碎离愁

宋代:辛弃疾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5 过垂虹

宋代:姜夔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5关于吹箫的诗句有哪些

《满江红·敲碎离愁》

宋代:辛弃疾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

译文:

仿佛要把我满怀的离愁敲碎似的,纱窗外,阵阵清风把翠竹摇得簌簌作响。自从他走了之后,悠扬的玉箫声也从此听不到了。我倚在高楼上苦苦思念着,有多么孤独冷清!

眼前已是暮春三月,到处飞絮落花,令人怎么能够开怀。举头望去远处的群山一片碧绿——眼看夏天就要来了。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拿起他寄来的信,从头再读一遍。

倾诉相思的字句,徒然充满了信纸。可是相思之情,何时才能得到满足?哎,是什么东西滴落衣襟上?那是满把的泪水啊!但愿漫山遍野的芳草,不至于让他迷失道路。

讨厌的是簇簇垂杨,却老是遮断我眺望的视线。最凄苦的时刻,就是月亮在苍茫的暮色中升起来时,我还倚着栏杆守候着、守候着,却不知守候什么。

2、《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代: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3、《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宋代: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译文: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

《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

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 ?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4、《过垂虹》

宋代:姜夔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译文:

我自创的新调,音韵是如此和谐美妙;小红轻轻地唱着,我为她伴奏,吹着洞箫。

一曲唱完,小船已摇过了吴江县城;回望经过的水路,轻烟绿波,还有那一座座美丽的石桥。

5、《长安古意》

唐代:卢照邻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译文:

楼阁上的仕女与别人相对望而不知对方是谁,路上相逢又会知晓对方?

问她们可曾吹箫,她们答说曾经学习舞蹈度过花样年华。

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厮守在一起,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厮守在一起,愿做凡人不羡慕神仙。

比目和鸳鸯真是值得羡慕,只是君看不见他们成双结对。

6描写苗族长桌宴的诗词

长桌宴沿着古街一字摆开,旁边坐满了当地寨老和村民、从外地赶回家乡过年的农民工,还有专程赶到苗寨过大年的中外游客,共约1000余人。

刨汤、腊拼、古藏肉、苗王鱼、白切鸡、野免肉、青岩豆腐、韭菜根……桌面上摆满了苗族的传统佳肴,美味飘香,令人陶醉。

苗寨千人长桌宴

“在这个寨子里生活,没有孤独和寂寞,每天的生活过得是有滋有味。”西江寨老侯天祥说,自己80多岁了还能吹芦笙、唱民歌、跳芦笙舞,冬天下田破冰摸鱼。他参加了苗寨里的古歌队,每天按时演出,有固定收入,生活不愁吃穿

7关于吹糖人的诗句

几响清脆的锣声,划破了村庄的宁静,街上立刻忙乱的脚步。乡下的孩子一听到这锣声,就会脚板下生风,不一会儿就把小小的糖摊儿围起来。孩子们瞪大双眼,眼珠儿随着糖人师傅灵巧的双手滴溜溜地转,惊奇地看着一个个小玩意儿怎样诞生。

糖人师傅的手想在变魔术,一会儿变出个孙悟空,一会儿变出个大公鸡,一会儿是小白兔,一会儿又是老母猪······一块糖稀他捏几下,用嘴一吹,手上就托起了这些生灵。“糖人师傅的嘴,怎么这么神呢?”孩子们心里非常好奇,都伸长脖子瞪圆双眼,恨不得撬开他的嘴看个明白。一会儿几个孩子掏出母亲给的钢蹦儿,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糖人,高高兴兴地举着跑回家。没买糖人的孩子羡慕地跟随在后面,说说笑笑地走地老远,老远。

8和吹箫有关的诗句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风骖不驾缨,翼人立中庭。箫管且停吹,展我叙离情。汉乐府《七日夜女歌》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纳兰容若《鬓云松令》

一:竹溪过年习俗:

1,千家万户吃“打糖”

古往今来,竹溪人过大年的糕点,最具有地方特色的首屈一指数“打糖”。每年进入农历腊月,农家巧妇们施展独门绝活,用包谷褪皮后的珍珠米浸泡,加上麦芽,石磨推成浆,大锅熬制糖稀。在簸箩里撒铺一层炒熟的玉米面粉,把糖稀倒进簸箩冷却,上面再撒一层熟玉米面粉,以防粘连。冷却的包谷麦芽糖硬似铁,需要用锤击棒敲才破碎,便于分而食之。因此,这种相当于玉米饴糖的原始甜食品,被山民称为“打糖”,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糖果点心,吃“打糖”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农家还用“打糖”化稀,作为爆米花、芝麻糖、红薯条糖团儿的粘合剂,制成系列产品。,

2,民间歌舞“万民伞”

“万民伞”是表现竹溪地方风俗过年习惯的一种民间歌舞娱乐表演形式。伞用竹篾作骨架,比普通雨伞大三四倍。伞面由红**纱绸扎制,色彩搭配绚丽多彩,鲜艳夺目。伞盖按四方八卦缀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四季如意”、“五谷丰登”的图案,寓意太平盛世,万民喜乐,故称“万民伞”。“万民伞”制作讲究“配彩”,伞盖若是红色丝绸,就用金黄或粉绿丝穗滚边;若是**华盖,则周边滚绣火红或橙红丝穗,使人赏心悦目。

竹溪“万民伞”歌舞表演形式,据传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竹溪盛产贡米,百姓千里迢迢肩挑背驮将贡米运抵京都,不少挑夫累死病死他乡。当时在京都任兵部给事的一位竹溪籍官员,设巧计让皇帝赦免竹溪稻米纳贡,救乡亲于倒悬。百姓感恩戴德,送“万民伞”表谢忱。乡民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敬送“万民伞”。后来,“万民伞”演变成民间大型歌舞娱乐形式,传承了几百年。“万民伞”表演队伍人数不限,少则二三十人上台表演,多则百人左右游乡或场地演出。擎伞人是领队,转场游乡时,撑伞人走头阵边扭边舞边唱,表演队伍紧随其后,踏着“打长板”锣鼓点节拍,秧歌式边扭边走唱和声。场地表演时,手撑“万民伞”的人居场地中央,其余围圈牵手起舞,随着鼓乐“跑滩调”快节奏,跳跃起舞、热烈奔放,声势浩大,振奋人心,群情激昂。

3,正月十六“游百病”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这一天,竹溪县男女老少倾家出动,万人空巷,参与“游百病”文艺观赏活动,从古到今,习俗未改。游春游园游百病,看景看人看花灯,这项活动既是春节文艺活动的顶峰高潮,也是社火灯会闹新春煞尾和春耕大生产活动的正式开始。

二:竹溪传统节日主要有10个:

①、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新年伊始,三阳开泰;②、元霄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合家团圆吃汤园,祈求团团圆圆,晚上舞狮子,玩龙灯一个通霄,故称“闹元霄”。③、花朝节,农历二月初二,相传这一天为龙抬头,女子在这一天停做针线活,意在防伤龙眼。旧时女子扎耳朵、戴耳环也特意选定在这一天。④、上巳节,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后习俗为三月初三,男女出外春游谓之“踏青”,,晚上炒玉米花谓之“爆跳蚤”。⑤、端阳节(俗称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纪念屈原,食棕子,大门边靠艾蒿等以驱邪气,饮雄黄酒以防虫蛇。⑥、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秋季正中间一天),吃月饼,饼圆月圆合家团圆。⑦、重阳节(与端阳节相对应),农历九月初九,秋高气爽,登高赏菊。⑧、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各户煮粥,配齐大米、豆类、薯类、萝卜、猪肉等八样,谓之“八宝粥”.庆一年丰收,祈祷来年“八八不离发”。⑨、过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白日打扫室内外谓之“打扬尘”,晚上置糕点祭“灶神”以祈福。⑩、除夕(俗称“过大年”,“大年三十日”),农历腊月三十日(润年二十九日),家人团聚,白日置办酒席谓之“团年饭”,晚上通霄不睡谓之“守岁”,到去世亲人坟前致祭谓之“送亮”,后生拜年长者赐以钱谓之“押岁钱”。

三:礼仪交往的习俗主要有:

①送婚礼,结婚的当天给新郎家送贺礼,结婚的前一天为出嫁姑娘家送“添箱礼”。②诞生礼,亲友家出生小孩在一月内前往祝贺,谓之“送汤”。③寿辰礼,亲友过生日前往送礼以示庆贺,分别称为祝寿、拜寿。①迁居礼,亲友乔迁新居,送礼前往祝贺。⑤建房礼,亲友建房盖屋,在动工之日前往祝贺。⑥拜年礼,春节期间前往亲朋好友家送礼品以贺新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447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5
下一篇2023-10-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