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是很多人一生中的大事。虽然现在不想结婚的人很多,但是也挡不住家人的催促。毕竟长辈的想法总是和年轻人不一样。但是,即使想结婚,现代人想结婚也是很难的,在结婚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路障。但是,古人结婚不一定那么简单,尤其是在宋代。为什么?他们有和我们一样的问题吗?
1同姓不婚,甚至上升到法律层面。
同姓男女不能结婚,这是中国的传统禁忌。从周朝到秦汉,从魏晋到唐宋,中国一直有不得同姓通婚的习俗,甚至把这种习俗上升到了法律层面。比如宋朝的法律规定:“凡同姓之人结婚,各两年。”如果一男一女同姓结婚,被政府发现,要判两年监禁。
当然,法律和现实往往是脱节的,纸面上的规定在现实中也不一定都能执行。
查:“君有爱妾,钱塘妓女,知书,君人品,等等。”相传南宋大将张浚娶了杭州妓女章农为妻,而章农学识渊博,受过良好的教育。张浚的日常公文和信件由章农处理。
张军姓张,姓张。他和她同姓,但他已经结婚了。
你可能觉得同姓结婚仅限于娶妻,不仅限于嫔妃。张君娶同姓小妾并不违反传统习俗。但被儒家视为传统习俗的《圣经》《三朝北盟会编》明确规定:“娶妻不同姓,不知其姓,可买妾。”不能娶同姓的老婆,不能娶同姓的小妾。如果你在战乱风化之时娶了一个妃子,而你又无法知道她姓什么,那你就要请神仙帮忙,好好占卜一下。如果占卜结果显示虞姬与你同姓,那她还是不能结婚。
宋代的文官武将多如牛毛,违反不娶同姓习俗的更是凤毛麟角。到目前为止,只发现了一例张军。但是,在普通人中,有很多已婚同姓的人。宋哲宗在位时,礼部官员魏说:“同姓通婚是法律所禁止的,但闽中愚民不知礼仪,同姓通婚者甚多。”虽然政府禁止同姓结婚,但在福建违反禁令的人很多。
2表亲通婚可以提升宗族利益。
中国古代反对同姓通婚,但不反对堂兄妹通婚。在这里,你可能会认为贾宝玉娶了他的表妹薛宝钗,陆游娶了他的表妹唐婉。事实上,虽然在古代表亲之间通婚非常普遍,但陆游和唐婉根本不是表亲。
很多朋友认为陆游的母亲姓唐,唐婉也姓唐,所以唐婉应该是陆游的叔叔和表哥。陆游母亲姓唐,但唐婉与陆游母亲娘家没有血缘关系。陆游的母亲是北宋大臣唐杰的孙女。他是一个懂政治的官员,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籍贯湖北江陵。唐婉是唐红的女儿。这个唐红决不是陆游的叔叔。他是浙江绍兴人,陆游老乡,北宋末年一个小京官的儿子。他和唐杰的家庭没有任何关系。
许多历史学家误认为唐婉与陆游关系肤浅。其实这是误读史料的结果。唐婉与陆游离婚后,改嫁给了一个叫赵士程的男人。是皇族的儿子,的第六代孙子,的第十个女儿秦公主的侄子,
中国古代不反对表亲通婚,反对同姓通婚,与优生优育无关,只与宗族利益有关。
表亲联姻可以增进宗族利益。使得这个家族和那个家族的联系更加紧密,扩大了宗族规模,稳定了宗族网络。
结婚同姓怎么办?是在部落内部进行的,不能从外部关系上对部落作出贡献,所以古人支持表亲通婚,反对同姓通婚。春秋时期,人们认为“同姓通婚不是好生活”,说同姓通婚会导致庄稼歉收,牲畜死亡。这是一种迷信的观点,是通过鬼神禁忌来限制同姓通婚,从而促进部落间通婚。
3姑娘难嫁,苏辙“破家娶女”
俗话说,没有嫁不出去的姑娘。不管女儿是鱼是鹅是蛤蟆眼,只要到了适婚年龄,就会有成群结队的媒人来提亲。男生可苦了。在广大的农村,任何一个文化程度低、技术差、外出打工挣不了大钱、父母不是商人也不是村干部的年轻人,都难免要为自己的婚姻发愁。
即使是那些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村小伙子,娶个媳妇也没那么容易,因为这几年彩礼越来越重。比如我老家,订婚的时候不出30多万红包,女方和父母肯定不同意。女方进门的时候带一张大床,一台电视,一辆电动车,一个红漆的马桶,一个梳妆台,花不了多少钱。所有嫁妆捆绑在一起,上限两万。
然而到了宋代,情况完全相反。那时候娶个媳妇不需要多少彩礼,娶个姑娘却要一大笔嫁妆。
在宋徽宗的最初几年,苏辙的女儿要出嫁了。为了给女儿准备嫁妆,苏哲特意把自己在开封郊区购买的一块地卖了,卖了9400元,全部让女儿带进婆家。此时已是北宋后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但一致购买力仍相当于现在的300元。9400元相当于现在多少钱?三百万!苏辙在日记里说自己是“破家娶女”。也就是说,为了给女儿拿嫁妆,他差点破产。
南宋人袁彩说,一个平民家庭,如果不是特别有钱,必须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为女儿的嫁妆做打算。也就是说,你要趁早攒钱,不能等到女儿出嫁了,才发现积蓄不足,拿不到像样的嫁妆,只好把房子卖了。但是袁彩并没有说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给儿子准备彩礼,这说明相对于女孩的婚姻,男孩的婚姻并不会给父母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宋朝很多平民家庭都出不起嫁妆,只好把女儿留在家里待嫁。例如,南宋初年,四川花城县的柯发现,在他的统治下有数百名未婚的老姑娘。这些老姑娘之所以嫁不出去,不是因为长得丑,而是因为“娶了女人就要对自己的财富负责,穷女人老了才能嫁”。男方父母一定要让女方出厚厚的彩礼,穷人不行,所以他们的女儿嫁不出去。
为什么宋代会有浓浓的婚姻之风?因为宋代女性有一定的财产权。
按照大宋的法律和社会习俗,女人有财产权,但只有嫁妆。也就是说,对于婚姻期间的财产,妻子不能和丈夫平分,只能支配自己的嫁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使用衣服、珠宝、家具、房契、地契、女仆和女佣、她的姻亲、她的丈夫和她的家人。如果她和丈夫合法离婚,可以把这些新娘都抢走,这对公婆来说自然是个不小的损失。为了财产,聪明的公婆绝对不会虐待儿媳妇ea
宋朝的女孩子陪嫁那么多,结婚那天甚至给迎亲队伍发红包。宋剧本《华阴侯老师墓志铭》描绘了迎亲队伍讨要红包的场景:
迎亲队伍到了门口,男傧相先念了一首诗:“玉钩挂在高滚珠帘上,香车宝马到门口。李鸿城赏多,富贵荣华过百秋。”红利市场是一个红包。伴娘、媒人和轿子的份额是每个人的。谁会寄给他们?新娘那边。
好在新郎躲不清闲。当轿子抬到新郎家时,司仪、乐队和端茶送酒的执事会在大门口拦住轿子,不让新娘进来。他们必须等到男方给他们红包后才放行。年:“迎客到男家门口,时候到了。乐官、妓女、茶、酒等。会互相念诗,拦门逐利。”新郎见此,便叫人念《窦娥冤》:“君子从来不差钱,此意更深。欲亲广谈,不厌其烦介绍半天。”我们一边读诗,一边发红包,在门外撒小米、豆子、糖果、铜钱,供围观的人争抢。
新娘上门,新郎撒豆谷,可见宋代高成编《答拦门诗》。据说婚礼当天,门口会有三个恶魔拦住新娘。哪三个恶灵?乌鸡、青羊、青牛,三种动物成神。鸡吃五谷,牛羊吃草,汉唐古人结婚,播种五谷和草料。粮食尚可,草料太寒酸,宋人改撒豆谷、糖果、铜钱,就像现在的喜糖一样。
新娘的轿子抬进门,伴娘念诗,执事放鞭炮,号手吹曲子,媒人扶新娘下轿子。按照北宋中原的习俗,新娘的脚不能着地,所以要踩着蓝地毯进新房,坐在床上等待结婚仪式。大嫂、孩子、上了年纪的邻居都挤进新房,观看、评论新娘的坐姿。但是他们看不到新娘的脸,因为新娘的头上已经蒙上了一层红色的面纱,只有拜天地之后新郎才会揭开。
拜天地没什么可说的,只是新郎新娘一身红衣,手拿同心结,在男女傧相的带领下,第一次拜家庙,第二次拜高堂,夫妻参拜,送进洞房。在祭拜家庙时,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尊重,伴娘们会用秤杆轻轻挑起新娘的面纱,让死去已久的祖先看到新媳妇的脸。
拜完天地,新娘在新房等候,新郎要出来答谢客人,参加婚宴,向长辈、亲友、女客敬酒。欧阳修《事林广记》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新婚之夜,两把椅子背对背,放一个马鞍,丈夫奉命坐在上面,妻子发三张请柬才下去。是结婚典礼,意味着高座。”婚宴上新郎的座位很特别。它是两把背靠背的椅子,上面有一个马鞍,这样新郎就可以跨坐在马鞍上,喝三杯酒。之后,女方客人三次邀请,他才能下来。
马鞍平放在椅背上,寓意“平安”;新郎跨坐在椅背上,表示“升官”。事实上,道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趣和刺激。当大家都捉弄新郎的时候,婚礼的气氛就会变得非常热闹喜庆。这和现代婚礼完全一样,主持人拿着一根细线,在线的末端系上一个苹果,让新娘和新郎一起咬。
因为清平乐的曹皇后穿的是皇后的礼服,并不是出嫁要穿的绿色嫁衣。知否和清平乐都是以宋代时期为背景的,然而其中的出嫁场景,两位新娘的嫁衣颜色却是不同。其实曹皇后穿的并不是婚服,而是皇后的礼服,用来觐见皇帝的朱服。曹皇后与宋仁宗的婚礼,并没有根据正规的皇帝迎娶皇后的婚嫁仪式。
而知否中新娘的绿嫁衣才是正确的婚嫁服饰。因为宋代时期认为男子为主,女子为辅,体现在婚嫁服饰上,就是男子穿红衣、女子穿绿衣。但是严格来说,一开始女子的婚服应该是青色的。从唐朝开始,婚服的规定就是男子穿红衣,女子穿青衣。但发展到了宋代,女子的婚服逐渐变为了绿色。
清平乐的曹皇后与宋仁宗的婚礼比较特殊,曹皇后并不是按照婚嫁的仪式嫁入皇宫的。在剧中曹皇后嫁入皇宫已经是她的第二次婚姻了。当时是宋仁宗的前任皇后因为嫉妒妃子,误伤了皇帝被废,很多朝臣就推荐了曹丹姝为新的皇后。宋仁宗对此其实略有不满,却也无法拒绝,于是便答应迎娶曹皇后。可曹皇后确实是二婚,不宜大肆举办婚礼,自然也就没有用婚嫁的仪式。
这其中也有宋仁宗不待见曹皇后的原因。在清平乐这部剧中,宋仁宗根本不愿意迎娶曹皇后的原因是,有位臣子在他面前说曹皇后长得丑陋。若是一般的皇帝,也都知道娶妻娶贤的道理,对皇后的样貌并不太在意。偏偏宋仁宗是个颜控,一听说皇后长得丑,对皇后的态度就变差了。所以故意在结婚当晚晾着曹皇后,这也可能导致宋仁宗不愿意以迎娶皇后的礼仪来娶曹皇后。
综上所述,曹皇后穿的并不是婚服,而知否中的婚礼上新娘穿的绿色礼服才是真正的婚服。
在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有这样一个惹人争议的桥段:盛家六女盛明兰嫁给了顾廷烨,顾廷烨穿的是一身绯红色长袍婚礼服,而盛明兰穿的婚礼服却是青绿色的,并不是传统女子所穿的大红色,这引起了追剧爱好者广泛的讨论。
其实电视剧中的礼服颜色是正确的,不是导演不用心,而是宋代的婚礼服就是"红配绿",在中国古代,婚礼服的颜色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变化,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而人们喜闻乐见的大红色,是明清时期才流行的。如果你对此仍然感到疑惑,那么就跟我一起走进古人的世界,看看他们的婚嫁礼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知否》剧照
周代:玄纁之色,以天地为色
敬仰天地,以玄纁为婚礼服色熟悉历史的人应该都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越是离我们久远的人,就越崇拜天地,每当国家遇到大事都要祭天拜地,最有名的"泰山封禅",就是远古人民表达对天地敬意的一种方式。因为对天地无限尊崇,所以他们自然而然的把这种尊崇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周代婚礼服的色彩,就恰如其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周制婚礼
周人认为天为玄色,就是尊贵的黑色,地为纁色,就是浅红色,所以《仪礼士婚礼》中记载:周代婚礼服是"玄纁之色"、"天地之色",即为上身纯黑色,下身浅红色,黑色为主,红色为辅,这种颜色表达的是对天地的最高敬意。男女结婚的时候,男子头戴爵弁、身穿玄端礼服,体现男人的顶天立地,女子身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体现女人的端庄大气。
黑红相间,彰显婚礼的庄重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影响的还原了周代男女婚礼的场景:以战国为背景的《麦田》中,璐邑城主剧葱大人和佳人骊结婚的时候,穿的就是纯黑的礼服,只有一点红色的点缀。
《芈月传》中楚国公主芈姝出嫁时,婚礼服整体以黑色为主,红色为衬托,将王后的母仪天下完美的展现了出来。但是有一点和电视剧不同,那就是周人的礼服虽然雍容华贵,神圣不可侵犯,但是他们的婚礼并不热闹,《诗经郊特牲》中记载:男女结婚是不敲锣打鼓,不讲究排场的,一切都很低调,一般就是两个人同喝一杯酒,婚礼就算完成了。
玄纁色礼服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人们今天常说的"黑色百搭",以黑色为基础的玄纁色婚礼服,可以很好的衬托红色,而且"黑色显白",可以有效的遮盖肤色问题,让人看起来神采奕奕。黑色也可以掩饰人们年龄上的尴尬,怎么穿都显得年轻大气,"低调奢华有内涵"。
周制婚礼
魏晋南北朝:纯白无瑕,仙气飘飘
玄纁之色从周代开始就一直是婚礼的流行色,流传了将近一千多年,到了魏晋南北朝,人们认为这种颜色太古老又太深沉,是时候应该换一种颜色了。但是魏晋的人似乎有着"穿越者"的眼光,他们把婚礼服设计成了纯白色,和今天的婚纱差不多。
魏晋古书《东宫旧事》中写到:"太子纳妃,白纱、白绢衫。"两个要结婚的人穿着洁白的婚礼服,仿佛是两位仙人,如果脚底下有一朵云,他们就真的可以修仙了。
白色在今天的人看来没有什么,但是在极为重视婚丧嫁娶的古代可是大忌讳,自古以来都是白丧红娶,魏晋之人结婚时穿着自身白嫁衣,是在诅咒自己么?
魏晋风范
事实并非如此,古代也是有时代划分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司马氏专权,杀害了很多铁骨铮铮的士大夫,人们看到世风日下,兴起了一种玄学之风,其指导思想为老子的"清静无为",追求纯真自然和返璞归真,而白色恰好可以用来体现他们心中的纯净无暇,于是白色婚礼服就应运而生了。
隋唐宋:红配绿,百年流行色
繁荣的文化,开放的婚礼服色隋唐一改魏晋流行的纯白色,采用了大胆的红绿配色,这种婚礼服配色一直延续到了宋代。结婚时男子穿绯红色长袍,新娘穿青绿色衣袍,也就是《知否》中盛明兰结婚时所穿的绿嫁衣。男人之所以穿绯红长袍,是因为隋唐诞生了科举制,科举中榜的男子一般都要穿上红袍子骑马游行,享受众人的崇拜,结婚时穿红袍子也是为了彰显男人的地位,女子穿青绿色,是因为绿色象征着春意盎然,春回大地之时正是结婚的好日子。
喜庆大红
隋唐宋服饰的艳丽与当时的文化发达有关,隋朝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八年,但是它的统治者隋炀帝并不是像史书上说的那样,是一个昏暴凶恶的人,他治理下的隋朝富庶安康,也是万国来朝,外国人都赞叹中国人精美的珠宝华服,是他们从来都未曾见过的华丽。唐宋的文化就更加发达了,那些奇装异服的百姓,都是当时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缩影。
那个时候的女子尤其开放,她们平时就喜欢穿藕粉色、石榴红、草绿色这些鲜艳的颜色,男子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穿的一直都是绯红色,平时都穿的这么珠光宝气,婚礼的时候就更加雍容华贵了。《新唐书车服志》中记载:唐代举行婚礼时,男子身穿红色纱袍,女子身穿衣花钿礼服,颜色为青绿色,鞋子、袜子、腰带也都是青绿色的,头戴金银琉璃花钗,看起来美若天仙。
唐朝婚礼
变幻莫测的青色红绿配色一直是隋唐宋的婚礼服的"主流色",其中的红色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有浅红和深红两种颜色,但是青绿色这种色彩却是变化多端的,它经历了由绿色到蓝色、再到青绿色的转变。"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前者是男子衣领的颜色,在先秦时期青色就是绿色,是人物的象征。后来人们又认为青色代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所以应当在"万物青青"的时候举办婚礼,只是当时染色的技术有限,制作不出来人们想要的青绿色。
青色一直没有出现在婚礼服中,主要是因为它最初的颜色是复杂多变的,青色经常和其他的颜色融合在一起,比如青**,成语"青黄不接"就是这两种颜色的组合,而且以前也没有"青"这个词,我们今天所说的"青色",在隋唐以前就是绿色。青色与蓝色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青色是从蓝色中分离出来的。
宋朝民间
古人为了冶炼青铜,需要用到蓝铜矿和孔雀石,一个为蓝色,一个为绿色,两者的原料比例如果控制不当,就会出现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的颜色,人们觉得这种颜色神秘莫测,于是就把它叫做"青色",最初的青色很不稳定,大多数都是深蓝色的,有时候也可能是深绿色。
隋唐时代衣服染色技术发展,青绿色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青云直上、平步青云"这些以青色为色彩的褒义词,也让大家觉得青色是贵重的颜色,于是大家都穿青衣,在婚礼中穿青衣颜色未免淡薄,于是华美艳丽的青绿色婚礼服才正式诞生。青绿色婚礼服经过了这么久的发展,在婚礼中当然是"氪金大佬"一样的存在,比男子的红袍子更加惊艳,也能衬托出女子的美丽婀娜与仪态万方。
《清平乐》大婚剧照
明代:鲜艳明丽的大红色婚礼服
从皇家专用红色,到"全民皆红"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霸道总裁",他认为自己出身贫寒,能坐拥天下完全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所以洪武朝废除了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皇帝一个人处理所有政务,虽然辛苦了一些,但是从此可以政由己出,将国家权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服饰制度作为区分平民和统治者的工具,当然也要进行垄断,朱元璋明确规定:平民百姓从此不可以穿**,士人娶妻可以穿九品礼服,但是颜色不能过于鲜艳,民间女子结婚只能穿紫色、绿色、桃红色婚礼服,不许穿大红色,并且不允许镶嵌金绣,以免混乱尊卑秩序。
明初只有皇家成员结婚时才能用大红色,外穿红罗长裙、大红色袖衣,里面穿红褙子,头戴红盖头,脚踏红绣鞋,一身红色,喜气洋洋。当时的老百姓看到皇室成员结婚如此气派,那种鲜艳的红色好像一团篝火,散发着火热的气息,比起隋唐时的青绿色婚礼服,显得更具有高级感。奈何皇帝不准百姓穿大红色婚礼服,他们也只能垂涎三尺。
明代婚礼
明朝后期对婚礼服的约束从有到无,皇帝根本就没有心情去管平民结婚所穿衣服的颜色,于是大红色婚礼服开始光明正大的在民间流行,不仅在婚礼中可以穿,平常生活中也能穿红衣,红色渐渐成为了整个社会的流行色。明代婚礼服比起隋唐宋,来了一个"大反转",从之前的"红男绿女"变成了"红女绿男",男子结婚时穿青绿色状元服,女子披红盖头,身着红罗裙、红褙子、红裤子、红绣鞋。
自明代开始的"中国红"中国古代女子从很久以前就喜欢红色,唐代的女子喜欢穿大红色的襦裙和色彩鲜艳的石榴裙,一度引领了时尚潮流,红色本身就具有美化身材和引人眼球的作用,没有哪个女子会抵御得住红裙的诱惑,而让她们穿上一身的正红色,风风光光的嫁为人妻,那更是她们梦寐以求的事,所以这种单纯的对色彩的喜欢,在明代逐渐转化为对红色的一种无法割舍的感情,这种浓烈的喜欢同样影响着和他们一起步入婚姻殿堂的男子,为了适应妻子的喜好,到了清代,男子的婚礼服也成了大红色。
一直到今天,红色结婚礼服都是中式婚礼中的主题,和大红色礼服一起诞生的,还有红鞭炮、红灯笼、红对联、红苹果,红色自从明代成为婚礼服的主色之后,就成了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颜色,并且逐渐变成了中国人认同感最高的颜色,那一抹带有"中国红"的大红色,就是红色所带有的喜庆意义转化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中国红无可替代
结语
从周代的玄纁色,到魏晋南北朝的纯白色、唐代的绯红色和变化莫测的青绿色、明代的大红色,每个朝代的婚礼服都独具特色,有着与众不同的美感,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宗教、文化、政治的发展,也是历代先民不同审美情趣的最好见证,无论是威严庄重的玄纁色,还是纯洁无瑕的纯白色,或是鲜艳如火的大红色,都是每对甜蜜夫妻生命中最重要的颜色,这种颜色无与伦比,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在中国人的传统婚俗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