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济文言文

王济文言文,第1张

1 文言文翻译

呵呵,都是作业卷

〖译文〗-------------------------------------------------------------------------- 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纸写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简要评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窘迫变成了一场闹剧、转危为安的。从侧面烘托出诸葛恪的聪明。可以看出诸葛是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著称、聪明、机智的人。 〖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的面对,换一种方法和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4 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卖鳝鱼面,他每天要杀近千条鳝鱼。有一位(店里的)女佣心生怜悯,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一部分鳝鱼,由后门抛入河中,就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店里发生火灾,女佣仓皇逃出,被火烧伤,她很疲倦地躺在河边,到半夜睡着了。等到醒来以后,发现不但痛苦减轻了,连灼伤的部位也全好了。有河中的污泥堆积在伤口,而地面留下鳝鱼走过的痕迹。她才知道是从前所放生的鳝鱼来救她。高怀中被女佣的行为所感动,于是停止行业。拆除锅炉,下面有洞,将洞中的数十条活的鳝鱼,全部放到河里。

启示 从婢的角度来说:好人有好报,应当乐于助人。 从鳝的角度来说:别人对你有恩,应寻找合适时机报恩。

2 尺布斗粟文言文翻译

《晋书·王济传》

(原文)帝尝谓和峤曰:“我将骂济而后官爵之,何如?”峤曰:“济俊爽,恐不可屈。”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不?”济答曰:“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耳。”帝默然。

(译文)皇帝曾经对和峤说:“我想骂王济然后给他封官进爵,怎么样?”和峤说:“王济豪爽,恐怕不能委屈他。”皇帝于是召来王济,狠狠地责备他,然后说:“知道惭愧吗?”王济回答说:“兄弟间因一尺布、一斗米引起的纷争竟不能相容的谣言,我因之常被陛下耻笑。别人能让亲人疏远,我不能让亲人亲近,为此我愧对陛下。”皇帝默然不语。

摘自在线文言文

3 关于吴起的文言文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一、

昔吴起出遇故人②,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龙门子凝道记》)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子之(战国燕王哙的宰相)为燕相时,有一天坐在厅堂上假装说:“刚才走出门的是一匹白马吗?” 左右亲信都说没看见,只有一人追出门外,回来时禀报说:“确实有一匹白马。”子之借这事知道了左右对他的不诚实。 子之为燕相,应该用诚实信用来教化国人,为什么要使用诡计呢?以正道来教导(国人)尚且都有人不听从,何况用诡计呢! 这只能扰乱国人啊。凡是那些扰乱国人的,都那些喜欢耍巧弄诈玩弄智谋的人。

二、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子之为燕相,应该用诚实信用(来教化国人),为什么要使用诡计呢?以正道来教导(国人)尚且可能不听从,何况用诡计呢。何以用这个来扰乱一个国家的。那些扰乱国家的,都是机巧狡诈的人。

4 有哪些关于李贽文言文

童心说(明)李贽 龙洞山人叙《西厢》[1],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2],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

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3]。

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4],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5],又变而为传奇[6],变而为院本[7],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8],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9],更说什么《语》、《孟》乎[10]!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

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11],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 [1]龙洞山农:或认为是李贽别号,或认为颜钧,字山农。

《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 [2]见:通“现”。

[3]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 [4]《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5]近体:指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6]传奇:指唐人的传奇小说。

[7]院本:金代行院演出的戏剧脚本。 [8]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文章,也就是八股文。

[9]六经: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 [10]《语》、《孟》:指《论语》、《孟子》,《四书》中的二种。

[11]道学:指道学家。 译文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有识之士不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就知足了。”

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儿童,起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水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

久而久之,做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

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班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

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雍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雍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列。

5 汉人俭啬文言文译文

俭啬第二十九 和峤性至俭 原文 和峤[1]性至俭,家有好李,王武子[2]求之,与不过数十。

王武子因其上直[3],率将[4]少年能食之者,持斧诣园,饱共啖毕,伐之,送一车枝与和公。问曰:"何如君李[5]?"和既得,唯笑而已。

注释 [1]和峤:字长舆,生性吝啬,因此受到世人的讥讽。下文王武子是他的妻舅。

[2]王武子:即王济。 [3]上直:入官署值班。

[4]率将:带领。 [5]何如君李:跟李子树比,这车树枝怎么样。

译文 和峤本性极为吝啬,自己家有良种李树,王武子求他给些李子,只给了不过几十个。王武子趁他去值班,带着一班喜欢吃李子的小伙子,拿着斧子到果园里去,大家一起尽情地吃饱以后,把李树砍掉了,给和峤送去一车树枝,并且问道:"和你家的李树相比,哪个好?"和峤收下了树枝,只是笑一笑罢了。

评析 和峤为官清廉,但是家里很有钱,不过有个毛病就是太吝啬。他家里有一些很好的李子树,他小舅子王济问他要李子,他却只给了他几十个,于是王济便趁和峤不在的时候带人去他的果园里大吃了一顿,最后连他的树也给砍了,把树枝送还给和峤并讥笑他,和峤也只有苦笑不语了。

王戎俭吝送单衣 原文 王戎[1]俭吝,其从子[2]婚,与一单衣,后更责[3]之。 注释 [1]王戎:字浚冲,生性吝啬,极爱聚敛财物,世人常常以此讥笑他。

[2]从子:侄子。 [3]责:索要回来。

译文 王戎很吝啬,他的侄儿结婚,只送一件单衣,过后又要了回去。 评析 王戎生来就在大富大贵的家庭里长大,并位高爵显,却一点不像别人那样奢侈享受,反倒是异常的吝啬。

他侄子结婚,他小气得仅仅就送一件单衣,而且还在等侄子结婚之后又把衣服要了回来,等于是什么也没有送,真是让人难以接受。 王戎烛下散筹 原文 司徒王戎[1],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2]之属,洛下无比。

契疏鞅掌[3],每与夫人烛下散筹[4]算计。 注释 [1]王戎:即王安丰。

[2]水碓(duì):利用水力舂米的工具。 [3]契疏:地契、文书、农具等。

这里统指农庄的经营。鞅掌:繁多的样子。

[4]筹:又叫筹马、筹码,计数用的工具。 译文 司徒王戎,既显贵又富有,房屋、仆役、良田、水碓之类,洛阳城里没有人能和他相等。

契约账簿很多,他常常和妻子在烛光下摆开筹码来计算。 评析 出身显贵的王戎凭借着家族的地位和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但成就了自己的地位,而且也已经成为了洛阳首富,在洛阳无人能比。

但是他做事仍然还是亲力亲为,经常和妻子两个人在烛光下算账,一方面不放心把账目交给别人管理,另一方面可以每天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进出账目。而且他还自我感觉良好并乐此不疲,给人的感觉简直是个典型的守财奴。

王不留行 原文 卫江州在寻阳[1],有知旧[2]人投之,都不料理[3],唯饷"王不留行[4]"一斤。此人得饷,便命驾。

李弘范[5]闻之,曰:"家舅刻薄,乃复驱使草木。" 注释 [1]卫江州:即卫展,字道舒,晋河东安邑人,官历鹰扬将军、南阳太守、江州刺史、廷尉。

寻阳:县名,故址在今江西九江西,是江州州治所在地。 [2]知旧:故交;老友。

[3]料理:照顾;安排。 [4]王不留行:一种药草名,也称王不留。

卫展送此物,暗示他不留友人。 [5]李弘范:即李轨,江夏人,官至尚书郎。

当据《晋书》本传作"李弘度"。李充,字弘度,官至中书侍郎。

译文 江州刺史卫展在寻阳时,有故交和老朋友投奔他,他一概不帮助,只是送一斤"王不留行"。这些人得到了礼物,就起身走了。

李弘范听到这件事,说:"我舅父太刻薄了,竟然役使草木来逐客。" 评析 卫展已是江州刺史,本来也该算得上是有名有利了,但是碰上以前的朋友去投奔他,他不但没有以该有的热情去接待,反倒以"王不留行"的草药送人,虽然名义上是送,但是只要人不傻,谁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朋友一见就明白卫展的意思,便马上坐车走了。卫展这样的做法也就把他的小气和势利显露无遗了。

庾亮务实 原文 苏峻之乱,庾太尉南奔见陶公[1]。陶公[2]雅相赏重。

陶性俭吝,及食,啖薤,庾因留白[3]。陶问:"用此何为?"庾云:"故可种。

"于是大叹庾非唯风流,兼有治实[4]。 注释 [1]"苏峻"二句:参见《假谲》。

南奔,此时陶侃在浔阳(今江西九江西),庾亮自建康(今江苏南京)去见他,因浔阳在建康西南,所以说南奔。庾太尉:即庾亮。

[2]陶公:即陶侃。 [3]白:指薤的地下根部分,色白,可以吃,也可以再种。

[4]治实:务实之风。 译文 苏峻叛乱时,太尉庾亮南逃去见陶侃,陶侃很赞赏并重视他。

陶侃本性吝啬,到吃饭的时候,给他吃薤头,瘐亮顺手留下薤白。陶侃问他:"要这东西做什么?"庾亮说:"仍旧可以种。

"于是陶侃极力赞叹庾亮不仅风雅,同时有治国的实际才能。 评析 陶侃从小家境贫寒,在那样的环境里养成了节俭勤劳的习惯。

苏峻叛乱后,庾亮因为抵抗不过,便逃往浔阳,见到了陶侃。陶侃见庾亮风流儒雅、气度不凡,并对他产生好感,留他做客。

吃饭的时候,节俭的陶侃并没有什么好的饭菜招待,就给他吃薤头,庾亮并没有嫌弃,反而在吃完薤头的时候把根部给留下了。陶侃觉得奇怪,便。

6 翟汝文文言文

宋史第一百三十一翟汝文列传原文翟汝文,字公巽,润州丹阳人。

登进士第,以亲老不调者十年。擢议礼局编修官,召对,徽宗嘉之,除秘书郎。

三馆士建议东封,汝文曰:“治道贵清净。今不启上述三代礼乐,而师秦、汉之侈心,非所愿也。”

责监宿州税。久之,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

皇太子就傅,命汝文劝讲,除中书舍人。言者谓汝文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出知襄州,移知济州,复知唐州,以谢章自辨罢。

未几,起知陈州。召拜中书舍人,外制典雅,一时称之。

命同修《哲宗国史》,迁给事中。高丽使入贡,诏班侍从之上,汝文言:“《春秋》之法,王人虽微,序诸侯上。

不可卑近列而尊陪臣。”上遂命如旧制。

内侍梁师成强市百姓墓田,广其园辅。汝文言于上,师成讽宰相黜汝文,出守宣州。

召为吏部侍郎,出知庐州,徙密州。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

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

悉纵之。密岁贡牛黄,汝文曰:“牛失黄辄死,非所以惠农,宜输财市之,则其害不私于密。”

上从之。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改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

建炎改元,上疏言:“陛下即位赦书,上供常数,后为献利之臣所增者,当议裁损。如浙东和预买绢岁九十七万六千匹,而越州乃二十万五百匹,以一路计之,当十之三。

如杭州岁起之额盖与越州等,杭州去年已减十二万匹,独越州尚如旧,今乞视户等第减罢。”杨应诚请使高丽,图迎二帝,汝文奏:“应诚欺罔君父,若高丽辞以大图假道以至燕云,金人却请问津以窥吴越,将何辞以对?”后高丽果如汝文言。

上将幸武昌,汝文疏请幸荆南,不从。绍兴元年,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除参知政事、同提举修政局。

时秦桧相,四方奏请填委未决,吏缘为奸。汝文语桧,宜责都司程考吏牍,稽违者惩之。

汝文尝受辞牒,书字用印,直送省部;入对,乞治堂吏受赂者。桧怒,面劾汝文专擅。

右司谏方孟卿因奏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罢去以卒。先是,汝文在密,桧为郡文学,汝文荐其才,故桧引用之。

然汝文性刚不为桧屈,对案相诟,至目桧为“浊气”。汝文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篆籀,有文集行于世。

7 关于李士谦的文言文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以事母孝顺出名。有一次母亲呕吐,他怀疑是食物中毒,所以跪在地下尝呕吐物。伯父李王易任魏朝岐州刺史,深为赞赏李士谦的行为,每每称赞说:“这孩子是我家的颜回啊!”十二岁时,魏朝广平王赞提拔他任开府参军事。齐朝吏部尚书辛术召他出任员外郎,赵郡王睿又推选他为德行,都借口有病没有就任。和士开也很看重他的大名,将要告诉朝廷,提拔他为国子祭酒。士谦知道了,坚决推辞,得以免去。隋朝拥有天下后,立志不再做官。

家里很有钱,但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经常赈济、施舍别人,州里有死了人家里无法安葬的,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的需要供给财钱。有时兄弟分家产没有分平均,两人打上官司,士谦听说后拿出自己的钱,补给那个分得少的,让他和分得多的一样多。兄弟二人都很惭愧,互相推让,最后成了行善之人。有一头牛践踏了他的农田,他把牛牵到阴凉处喂它,比牛的主人照顾得还好。老远地望见有个小偷在偷割他的庄稼,一句话不说反而避开了。他家里的仆人曾经捉拿偷庄稼的人,士谦安慰开导他说:“这人是因为穷困逼的,不应该责怪他。”于是命令放了他。他的仆人和同乡人董震因为喝醉了酒发生斗殴,董震扼住了他的喉咙,那个仆人死在了他的手下。董震很害怕,到士谦这儿来请罪,士谦对他说:“您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为什么要来道歉呢?然而您应该跑得远远的,不要被那些当官的捉住。”他性格宽厚,做事都象这样。

开皇八年,死于家中,时年六十六岁。赵郡的老百姓听说后,没有不痛哭流涕的,说:“我们不死,反倒让李参军死了啊!”参加他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李景伯等认为士谦的善行闻名于乡村山野,录述了他的行为、事迹,到尚书省请求给他追赠谥号,事情搁置下来没有办成,于是大家一起在墓旁边立了一块纪念碑

8 漱石枕流文言文翻译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翻译:

晋代有个叫孙楚的人,(年轻时看不惯世俗的凡庸无聊,)想要隐退山水之间,就对他的好朋友王济说自己将“枕石漱流”,但口误说成“漱石枕流”。王济听后,问“水流可以枕着、石头可以用来漱口吗?”。孙楚顺口就解释说:“我之所以要枕流,是想洗耳;之所以漱石,是想磨砺牙齿。”

9 文言文翻译

出自《旧唐书》刘晏传,原文节选:

是月庚午,晏已受诛,使回奏报,诬晏以忠州谋叛,下诏暴言其罪,时年六十六,天下冤之。家属徙岭表,连累者数十人。贞元五年,上悟,方录晏子执经,授太常博士;少子宗经,秘书郎。执经上请削官赠父,特追赠郑州刺史。

节选译文:

建中三年(782)七月,有诏命宦官处死刘晏,享年六十五岁。死后十几天,处死刘晏的诏书才发出,并宣布了他的罪状,他家亲人被发配到岭南,朝中受牵连的有几十人,全国都认为冤枉。当时杨炎兼任删定使,提议没收家产,众人认为不应该,才不提了。

但已经命官员清点了家产,只有各种书两车,粮食几斛,人们都佩服刘晏的清廉。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上奏说杀刘晏太过分,没有验证事实,先杀后下诏,全国人都吃惊惋惜,请求把他的妻子儿女接回来。没有答复。

兴元初年,皇帝渐渐醒悟,才准许她们回来安葬刘晏。贞元五年(789),又任命刘晏的儿子刘执经为太常博士、刘宗经为秘书郎。刘执经捐出官职,请求追赠父亲,皇帝下诏追赠刘晏为郑州刺史,又加封为司徒。

扩展资料:

刘晏:字士安,唐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东北)人,中国古代杰出的理财专家。开元时以神童授太子正字,天宝年间办理税务,因政绩显著,官至侍御史。

唐肃宗时,先任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事。后任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充度支、铸钱、租庸等使。

唐代宗时,为京兆尹、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等使。不久,提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身居宰相地位,仍领使职。

广德二年贬为太子宾客,很快又进为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

大历时,先与户部侍郎第五琦分管全国财赋,后与户部侍郎韩晃分领关内、河东、山东、剑南道租庸、青苗使。升为尚书左仆射,重登宰相之位。

唐德宗即位后,刘晏总领全国财赋。建中元年,因杨炎所陷被害,家中所抄财物唯书两车,米麦数石而已。

刘晏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担任财务要职,管理财政达几十年,效率高,成绩大,被誉为“广军国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的著名理财家。

陕北信天游以炽热的情感和独特的西北风情,风靡大江南北。由吴起长征艺术团创排的大型陕北信天游歌舞剧《山丹丹》讲述的是民国初年,发生在陕北地区的一对青年男女山丹和石柱之间生死不渝、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该剧通过炽热悠扬的陕北信天游音乐和刚柔相济的舞蹈,突出表现了陕北人民执著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风貌,折射出“爱情和黄土文化与天地共存、人性和民族精神与日月同辉”这一深刻主题。

舞台上,不仅有陕北的窑洞、剪纸、唢呐、白羊肚手巾、红灯笼、山丹丹,还有丰收在望的红枣密林、欢乐喜庆的陕北婚俗……浓郁的陕北文化氛围扑面而来;而这些黄土风情都通过舞蹈表现出来:群舞里蕴含着阳刚欢乐、双人舞里交织着悲欢离合,因此该剧称得上是“舞在歌中、歌中有戏、戏中有舞”。

该剧在音乐方面也有创新:著名作曲家张千一大胆地将大量的陕北音乐和现代交响乐完美地结合,使原有的民歌特色得以整合,令黄土雄风带着新的音韵精彩呈现于舞台,时尚又不失泥土韵味。《绣荷包》、《赶牲灵》等经典民歌也为本剧增色不少。

剧情简介

民国年间,陕北某山区。一对恋人山丹丹和石柱,在结婚的当天,地方武装头领大黑将石柱和同村青年狗蛋抓走。月余之后,狗蛋突然逃回,带回噩耗:大黑的人马在黄河边与仇人交火,石柱中弹掉进黄河,生死未卜。山丹丹闻讯悲痛欲绝。她不相信石柱会撒手而去,故女扮男装,千里寻亲。可是,石柱在山丹丹走后数日侥幸生还,得知山丹丹去找他,心急如焚,转身追赶山丹丹。他俩各自翻山越岭,险渡黄河,步履荒漠,搏风击浪。他们以朴素执著的爱情,赢得了感天动地的大团圆,谱写出一曲如诗如画的优美诗篇。

吴起长征艺术团介绍

吴起长征艺术团是延长石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的文艺表演团体,在原吴起采油一厂、二厂艺术队的基础上于2008年4月成立的。

目前艺术团共有演职人员78人,设舞蹈队、声乐队、曲艺小品队等。近年来,艺术团完成各类大型文艺演出,赴基层慰问演出近百场。艺术团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级的比赛,均获奖项。特别是2007年创排的陕北信天游歌舞剧《山丹丹》在延安公演后获得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2008年,该剧参加陕西省第五届艺术节,获得开幕式演出的殊荣,并荣获此次艺术节歌舞类“优秀剧目奖”等七项单奖。

  吴起长征艺术团坚持从黄土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求创新,坚持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坚持把陕北的民情、民风、民俗通过精美的陕北民间艺术形式传向大众。

1 守在古文中的意思

守〈名〉 1(会意。

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

合起来表示 执行法度。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2同本义 [duty;post] 守,官守也。

从门,寺府之事也。——《说文》。

寺,廷也;府,文书藏也。 五载一巡守。

——《书·舜典》 王巡虢守。——《左传·二十一年》 均地守。

——《周礼均人》。注:“地守,衡虞之属。”

纠其守。——《周礼·内宰》。

注:“宿卫者。” 虽守者益。

——《荀子·王制》。注:“谓地也。”

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左传·隐公五年》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

——《孟子·公孙丑下》 3节操;操守 [high moral principle] 妾为情缘,葳蕤之质,一朝失守。——《聊斋志异》 4秦代郡的长官名,汉代更名太守。

后时作州、府地方长官的省称。被委任在某一方或某一区域负责实施法律或管理的 主要官员 [magistrate] 守者,秦置也。

秦兼天下,置三川守。伊、河、洛也。

—— 蔡邕《独断》 吾(袁可立)奈何以上台故诬贤太守?——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5又如:郡守;吴起为河西守。

差徭驿递最繁苛,公(袁可立)贻书郡守。—— 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6州郡地方 所在地 [government place] 维梁之西,其蔽曰某山,某守曰兴州。

—— 唐· 柳宗元《兴州江运记》 7原则,规范,准则 [principle]。如:有为存守;喜之以验其守 守〈动〉 1遵守;奉行 [observe;keep;abide by]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

——《吕氏春秋·察今》 荆州守文,岂能作意表行事。——《世说新语·识鉴》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2又如:守官箴(遵守为官之准则);守古(遵守古训);守数(恪守法规) 3坚持,保持;保守 [stick to;keep] 守成上文,遭祸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汉书·公孙弘传》 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估读勤苦,幸获名成。

——清·周容《芋老人传》 田横,齐之壮士,犹守义不辱。——《资治通鉴》 4又如:守一(执一,专一);守经(固守经典之义);守常(遵循惯例,固守常法);守义(固守义理,笃守正道);守孀(守寡。

孀:寡妇);守着老一套;因循守旧;守恶(坚持邪恶);守求(坚持索求);守故(守旧;保持原状);守成(继承和保持前人已有的成就和业绩);守阙(承继皇位);守真(保持真元;保持本性);守拙(以拙自安,不愿做官。拙:拙于应付世务) 5看守,看管 [keep watch] 汤为儿守舍。

——《史记·张汤传》 如今我抬举你,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水浒传》 后汉使复至 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使。

——《汉书·李广苏建传》 6又如:守钱虏(守财奴;财多而吝啬者);守喜婆(接生婆);守生(守候接生);守梓(守灵);守庚申(在庚申日吃斋、静坐不眠);守制读礼(守丧并阅读有关丧祭的礼书) 7保卫;防守,与“攻”相对 [defend] 俾守我王。——《诗·小雅·十月之交》 横野将军徐晃守 江陵。

——《资治通鉴》 乃使蒙恬北筑 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8又如:守把(把守;掌握);守备(明清所设武官名称,负责城堡守卫及营房粮饷等事);守政(关于防守的事务);守口(把守关口);守要(把守要隘);守境(守卫边境);守舍(看守门户) 9掌管 [be in charge of] 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

——《商君书》 10收捕 [arrest] 昭应闻此,必劝 楚王益兵守 雍氏。——《战国策》 11依靠;依傍 [depend on]。

如:守亲(指新婚夫妇婚后一个月须在新房里,时常厮守) 12请求 [ask] 数守大将军光,为 丁外人求侯。——《汉书》 13守侯;守护 [guard]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清· 林觉民《与妻书》 14做郡的知州 [be governor] 滕子京谪守 巴陵郡。

—— 范仲淹《岳阳楼记》 编辑本段常用词组1—3 1守备 shǒubèi (1)[perform garrison duty]∶守御戒备 加强守备 (2)[fitle of military officer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清时代武职官员名 2守兵 shǒubīng [soldiers who perform garrison duty] 负责守备的军队或士兵 3守财奴 shǒucáinú [miser;money-graber] 有钱而吝啬的人 他开始显得老态龙钟,可是守财奴的脾气依旧由本能支持在那里。——《守财奴》 4—6 4守车 shǒuchē (1)[caboose]∶货运列车上车长办公用的车厢,在列车的末尾,车身较短 (2)[brake van]∶内部设有操纵制动阀的设备的铁路车辆或专用间 5守敌 shǒudí [defending enemies;enemy garrison] 守备据点的敌人 全歼守敌 6守法 shǒufǎ [abide by the law] 遵守法律或法令 奉公守法 7—9 7守分 shǒufèn [be law-abiding] 安分;守本分 务农守分 8守宫 shǒugōng [house lizard] 壁虎 9守寡 shǒuguǎ [remain a widow;live in widowhood] 妇女死了丈夫以后不再结婚 年轻守寡 10—12 10守恒 shǒuhéng [conservation] (数值)保持恒定不变 热量守恒 11守候 shǒuhòu (1)[expect]∶看护;护理 妈。

2 文言文中“守”是什么意思

守〈名〉

1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说文》。寺,廷也;府,文书藏也。

五载一巡守。——《书·舜典》

2节操;操守

妾为情缘,葳蕤之质,一朝失守。——《聊斋志异》

4秦代郡的长官名,汉代更名太守。后时作州、府地方长官的省称。被委任在某一方或某一区域负责实施法律或管理的 主要官员

守者,秦置也。秦兼天下,置三川守。伊、河、洛也。——蔡邕《独断》

5州郡地方 所在地

维梁之西,其蔽曰某山,某守曰兴州。——唐·柳宗元《兴州江运记》

守〈动〉

1遵守;奉行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吕氏春秋·察今》

2坚持,保持;保守

守成上文,遭祸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汉书·公孙弘传》

3看守,看管

汤为儿守舍。——《史记·张汤传》

如今我抬举你,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水浒传》

4保卫;防守,与“攻”相对 [defend]

俾守我王。——《诗·小雅·十月之交》

5掌管

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商君书》

6收捕

昭应闻此,必劝 楚王益兵守 雍氏。——《战国策》

7请求

数守大将军光,为 丁外人求侯。——《汉书》

8守侯;守护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9做郡的知州

滕子京谪守 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守即古文意思

即 jí,

部首: 卩 部首笔画: 2 总笔画: 7

(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同本义〖eneartoeat〗

即,就食也。——《说文》

席末取粮即稻。——《仪礼·公食礼》

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易·鼎》。高亨注:“《说文》:‘即,就食也。’此用其本义。”

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near〗

将即席。——《礼记·曲礼》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卫风·氓》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范缜《神灭论》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柳宗元《童区寄传》

又如:若即若离

登上;走上〖ascend〗

公即位。——《春秋·桓公元年》

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即阼(即位。皇帝登极叫即阼。因古时新天子登基,有升登东阶而主祭的仪式,所以叫即阼。阼:东阶);即真(正式就皇帝位。后世以官职由代理而改为实授,也称即真);即禽(打猎,在野外猎取禽兽);即祚(皇席即位登基)

虽然〖though;although〗

小即小,天生的口不曾合。——《西厢记诸宫调》

假若〖if〗

即有不称。(如果不能称将军之职。意即打败仗。)——汉·刘向《列女传》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汉·贾谊《论积贮疏》

即使〖evenif〗

公子即合符。(即,即使。)——《史记·魏公子列传》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汉·贾谊《论积贮疏》

即谋单于。——东汉·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即捕得三两头。——《聊斋志异·促织》

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即或

同“则”。那就〖then〗

即患秦兵之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死即已。——《史记·陈涉世家》

死即举大名。

即更刮目相待。(即,就。)——《资治通鉴·汉纪》

就在某时某处;乘,趁〖while〗

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史记·项羽本纪》

即时诛灭。——《汉书·李广苏建传》

即如前年…一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即忙(连忙;赶紧);即拜(就在所在地授予官职);即早(及早;趁早)

当〖as〗

即此风云佳,孤觞聊可命。——南朝齐·谢朓《赋贫民田》

又如:即此(就此;只此)

一…就〖assoonas〗。如:气断即死;闻过即改

随之立刻就〖then〗。如:降即免死;即早(及早,趁早)

立刻,当即〖atonce〗

王即临之。——晋·干宝《搜神记》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处即刺杀虎。——《世说新语·自新》

即书诗四句。——宋·王安石《伤仲永》

又如:即速(立刻;赶快)

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is;namely〗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即此爱汝。——清·林觉民《与妻书》

即如忠烈遗骸。——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身外即战场。——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即是

4 吴起守信 文言文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一、

昔吴起出遇故人②,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龙门子凝道记》)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z/q656052451

子之(战国燕王哙的宰相)为燕相时,有一天坐在厅堂上假装说:“刚才走出门的是一匹白马吗?” 左右亲信都说没看见,只有一人追出门外,回来时禀报说:“确实有一匹白马。”子之借这事知道了左右对他的不诚实。 子之为燕相,应该用诚实信用来教化国人,为什么要使用诡计呢?以正道来教导(国人)尚且都有人不听从,何况用诡计呢! 这只能扰乱国人啊。凡是那些扰乱国人的,都那些喜欢耍巧弄诈玩弄智谋的人。

二、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子之为燕相,应该用诚实信用(来教化国人),为什么要使用诡计呢?以正道来教导(国人)尚且可能不听从,何况用诡计呢。何以用这个来扰乱一个国家的。那些扰乱国家的,都是机巧狡诈的人。

5 求温柔攻强受型古文~~最好是HE哦~~谢谢啦^

殿大还有 很经典,也是BE。

古代~耽美~虐心~HE~经典文: 小楼传说--老庄墨韩 穿 强推虽然很长,建议有时间看看吧 这本书让我很感动,体会到人性中的善良纯真包容,阿汉的纯真,容谦的包容,劲节的不羁,轻尘的任性,每个人物都那么鲜活,仿佛有了生命,看了那么多耽美文,唯一让我哭到心都会痛的文 钢金属的教皇: 虐心HE:膜拜~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独具匠心,此乃妙文一篇~ 陈小菜: 小受开始很天真活泼,小功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好几次害小受 瑞者: 为剑卿的付出叹息,还好结局是HE 公子欢喜: 公子这文也是让人看了难忘,两个人的痛苦纠结,出书版是HE 易人北:HE 北北的文都很虐,虐完了HE最喜欢路人 秋叶影: 这位大大的文我觉得有点为了虐而虐,太折腾了,不过还不错 水虹扉: 虐身+虐心HE + + 水大的古文文笔好故事好值得一看 闲语: 喜欢侦探小说的千万别错过,大大的文悬念迭起很精彩 生子文我看的不多,印象比较深的 亦域: 好文要有耐心的看 南风歌: 十世: 写生子文专业户(PS大大自己说的>_<) 发了几个请查收~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6 守道在古文中的意思

(1)坚守某种道德规范。《左传·昭公二十年》:“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韪之。”《后汉书·桓帝纪》:“杜绝邪伪请托之原,令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 唐 岑参 《送费子归武昌》诗:“勿叹蹉跎白发新,应须守道勿羞贫。” 宋 王禹偁 《殿中丞赠户部员外郎孙府君墓志铭》:“而公守道退默,未尝自陈,竟以列庶僚,典远郡而终身焉。”

(2)防守之道。《墨子·备梯》:“ 禽子 再拜曰:‘敢问守道。’ 子墨子 曰:‘姑亡,姑亡。’”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9分

小题1:A小题1:A小题1:C小题1:①刘邦率一百多名随从通过项伯赴鸿门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

(4分)②项伯常常像屏风一样遮挡着沛公。(3分)③我连死尚且都不推辞,怎么会只是一杯酒(就推辞)呢!(3分) 小题1:B屏蔽:像屏风一样遮挡着,屏:名词作状语;C暴师:使军队暴晒;D遗老:活着的老人小题1:①由,通过;②趁机。

B都是连词,来。C没有人。

D都表修饰关系小题1:②③④⑤都是,用排除法小题1:①重点解释“从”“因”“谢”② 屏蔽:像屏风一样遮挡着,屏:名词作状语。③“且”“特”,语气。

大概意思正确,重点词答对就给全分。

纵览全部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时间,封异姓王比较多的是唐代,而且大部分要在唐代后期才出现的,所以在封建社会建国前期封异姓王是极其少见的,首先推荐是汉朝刘邦建国之时。那时候刘邦重赏给自己打下江山的元勋,特意册立了八位异姓王,但是最终安度晚年的就只有一位!

刘邦的开端比较低,在秦末农民起义以前仅仅一个小亭长。他能够一路战胜项羽,奠定大汉江山,除开自身的水平外,与他人的协助也是有摆脱不掉之间的关系。为了能笼络这群人,刘邦对他们封侯拜相,依次分封制了八位异姓王。这八人各是:齐王(后改封楚王)韩信、燕王臧荼、韩王信、梁王彭越、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

所以这八位异姓王,有七位也被刘邦和他的妻子吕雉找各式各样的借口处决,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芮。都觉得“斩草不根除,春风吹又生”,吴芮也不是刘家人,刘邦为什么会放了他呢?下边就听小编为大家慢慢道来。

最先,吴芮政治信仰恰当,在楚汉相斗时积极投奔了刘邦。吴芮是吴王夫差子孙后代,在吴国亡国后,吴芮的祖先四处避灾,他的爸爸吴申于公元前248年贬谪鄱邑居住。吴芮在年轻时喜爱科学研究《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常带上本地民众和南进士兵的后代演习阵形。

为了保护父老乡亲不会受到损害,吴芮机构恶奴亲兵四处抵御贼寇。因而,她在当地声望愈来愈高,归顺者愈来愈多。18岁了,他已统领着一支一万七千多人将兵。之后秦代封吴芮为鄱君,命他统辖全部鄱阳湖地域。何进吴广起义时,吴芮是第一个举兵回应的秦吏。何进吴广起义失败之后,吴芮又追随项羽再次反秦。秦朝灭亡之后,吴芮凭战功被项羽封为衡山王。之后吴芮认识了张良,在张良的劝说下,他舍弃项羽,改成拥戴刘邦。因此刘邦诏封吴芮为长沙王。

次之,吴芮在张良的指使下低调行事,独善其身。作为一个异姓王,要让刘邦彻底坚信,那是不可能的。针对吴芮,刘邦曾经我也三番两次地测试。张良与吴芮交下,肯定不想让老朋友死在了刘邦的大刀下,便嘱咐他低调行事。

吴芮依照张良的计谋,起先把自己的绝大多数领域让给了刘邦的子女,接着又将自己手下的那一部分精英战士分得刘邦堂兄荆王刘贾的帐下。最终,又分配自身第五子吴元带上一部分亲属回到浮梁瑶里日常生活。刘邦看吴芮地界变小,人也少了,便放下杀心。自然,最主要的是吴芮本来就没有谋反的欲望。

最终,吴芮的封国地处偏僻,朝中整治成本高。刘邦立国后采取的是“郡国并行制”,对于一些边远地区,由封国自主执政。而吴芮的长沙国显而易见就这样。长沙国坐落于今日的江西、湖南一带,东接吴国,西接蜀国,南面是越、闽、粤部分地区,那时候大多数都是未开化的地方,整治难度系数很大。刘邦存着吴芮开发设计南方地区、看管百越之地,比杀死他更有好处。因此吴芮才躲过一劫。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战国七雄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并加以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三十三篇。,姚宏、鲍彪、吴师道皆有注本。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所以说,此书的确有残缺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越王勾践毙夫差,追杀夫差家人。吴国王子王孙四散避难。公元前 248 年,吴芮的父亲吴申,被贬番邑(今鄱阳)定居,后迁至余干县善乡龙山南麓(今社庚乡),吴芮即出生于此。

吴芮十分聪颖,青年时,常研究《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带领族人和南下军士的后代,演练阵法。当时正处于战国年代,社会动乱,灾害频仍。

任职县令

秦王朝末年,统治严酷,徭役繁重,修筑万里长城、阿房宫、秦皇寝宫郦山大墓,使百姓妻离子散,田园荒芜,哀鸿遍野,散兵游勇四处抢劫吴芮为保卫乡亲不受伤害,就组织家丁亲兵抗击流寇。他为人宽厚,只要是不袭扰百姓的散兵,一律给予出路,队伍因此不断壮大。他十八岁时就统制兵马一万七千多人,分布在鄱阳、余干、浮梁的各处要道,部队军纪严明,很受百姓拥戴。吴芮母亲梅氏为人贤慧,建议藏兵于民,兴农兴商,所以吴芮的部队不缺给养,他派出自己队伍中的得力骨干到四乡发展,其势力范围北到安徽祁门,东到赣浙边界,南到福建,西到都昌、鄱阳。他大胆革除弊政,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制定一系列鼓励农耕的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鄱阳县,是秦王朝首次在江西设置的县,吴芮被乡亲们举荐为番邑(今鄱阳)令。

公元前207年2月,秦国面临各地义军武装割据的局面,为稳定南方,阻止百越地区背叛,采纳左相李斯谏言,封吴芮为番(同鄱po)君。“番”义即土著种田人之意,“君”意指用竹子做的束发帽子“冠”,即给吴芮管理整个番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职权的封号,不给财政支持也不收税。吴芮很希望象祖辈一样,找个类似太湖的地方发展,祖父给他一张“太衍水”(昌江河旧称)流域图,希望他借朝廷给予的合法身份去打天下。吴芮带队伍从水路进入鄱阳湖后,靠岸建城,立为据点,即为今鄱阳县。吴芮采用强硬手段铲除鄱阳盗匪劣徒势力,积极开通航运,发展渔业,推广农业。一年间,吴芮不仅在鄱阳湖流域行仁政发展经济,而且势力范围扩大了数倍。

响应起义

秦始皇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公元前209 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安徽宿县大泽乡揭竿而起。八月,第一个起兵响应的秦吏就是吴芮。番阳令吴芮深得江湖民心,号“番君”,后又支持项羽,起用刑徒(脸上剌字的犯人)带兵,出兵横扫赣、湘、桂一带,威镇江南,各地群众纷纷投奔,秦朝一些官吏也率部下归附。如:闽越王无诸、越东海王驺摇,均为越王勾践后裔,皆领兵归属吴芮。其中有淮南义军首领英布及同乡梅m。当时英布已有数千人队伍,作战英勇,吴芮将女儿嫁给他,命其出兵攻秦。吴芮先是跟随项羽,南征北战,在攻占咸阳后,项羽以吴芮战功卓著而封他为衡山王,建都于邾(今湖北黄岗县西北)。其女婿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同乡梅m也封为十万户侯。

封长沙王

其后,在洞庭湖一带巡视时,吴芮结识好友张良,在其劝导下,改拥刘邦。项羽失败后,吴芮以吴王之后的身份,与韩信等人拥刘邦为帝,刘邦也诏封吴芮为长沙王。

公元前204年,吴芮取下长沙后,在滨临湘水的沃土上,建起长沙古城。当时北方兵荒马乱,吴芮辖区相对平静,吸纳了大量商家南下长沙。吴芮以德政稳定民心,真心实意为百姓谋利,占领南越后,派出大量农业技术人才在南越推广“芮”稻,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宣传“重民”理念。吴芮又以示好措施,在广西、越南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和平共处政策,帮助其发展生产,受到百姓尊敬。

汉高祖刘邦一共封了八个异姓王,均为战争需要收买人心之举。刘邦帝业一定,就和吕后用种种方法消灭异姓功臣。七个异姓王,皆因各种罪名被杀被废。唯独吴芮及其子孙世袭的长沙王善始善终,成为其后仅存的异姓王(历五代因无嗣而止)。但其实刘邦并未解除他对吴芮的疑心,屡屡试探吴芮。张良辞官隐居后,在吴芮家中小住。吴芮按张良计谋,保存实力,开始低调行事,把自己大部分领地让给刘邦子女,又将自己的部分精锐亲兵分到荆王刘贾(刘邦堂兄)帐下,并安排第五子吴元(姬妾所生子)带部份家眷回浮梁瑶里生活。

英年早逝

公元前201年,吴芮与同甘共苦多年的爱妻毛苹(著名女才子)泛舟湘江,庆祝自己四十岁生日。吴芮望着远山,思念家乡瑶里。面对明月,毛苹吟咏:“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吴芮听罢心潮澎湃,留言:我死后要回家乡瑶里五股尖仰天台,观看天门的朝日夕阳。同年,夫妇双双无疾而终(又说:吴芮奉命率兵攻占闽地,行至赣南金梭山(今宁都县翠微峰)时,因患病而逝),合葬长沙城西。其衣冠冢有多处。谥为“文王”。

人物评价

汉高祖刘邦:“长沙王忠,其定著令。”

汉·班固《汉书》:“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与两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咸得裂土,南面称孤。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张耳以智全,至子亦失国。唯吴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绝,庆流支庶。有以矣夫,著于甲令而称忠也!”

南宋学者王十朋曾到余干县社庚乡邓墩村五彩山吴芮故居凭吊,写了一首《游五彩山》的诗,被收录在余干《吴氏宗谱》里。诗云:“吴芮当年生此山,此山彩色锦官城。如今不爱繁华地,松林森森一青青。吴芮初为番邑令,深得民心尊‘番君’”。

宋人华镇路经鄱阳,特地到“番君庙”缅怀吴芮吟咏道:“秦吏方摇毒,君王独得名。国虽为地小,忠亦自天成。秘殿似容悴,立堂草木荣。兴亡何足道,青竹有嘉声。”

清才子蒋士铨在鄱阳十八坊毛家巷凭吊“番君庙”(吴芮庙),写了一首长篇七言古诗叙述吴芮的一生:“汉定天下封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称忠只一长沙王,生都临湘死庙食。暴虐当时苦秦政,独有番君重民命。抚字能仁杀贱勇,汉家名将秦时令。婚姻早识骊山徒,择婿忍教孙贤……丈夫功业立天下,生王死神宁苟且?江湖民心亦易得,在尔鄱阳后来者。”

家族成员

吴芮是吴王夫差的后裔。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重修的《鸿源吴氏宗谱》及鄱阳鸡峰的《吴氏宗谱》载:吴芮应是夫差的第十一世孙,吴国始祖泰伯的第三十三世孙;《上饶地区志》(1997年版)称为第七世孙。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国,越王勾践毙夫差,追杀夫差家人。吴国王子王孙四散避难,太子鸿和王子徽及其子女,随吴国南溃兵马,分别从安徽休宁翻过虎头山和婺源鄣公山,隐匿到浮梁的瑶里、九龙、金竹山、蛟潭、福港等偏僻地区生存下来。公元前 248 年,吴芮的父亲吴申,被贬到番邑(今鄱阳)定居,后迁至余干县善乡龙山南麓(今社庚乡)。

吴芮的妻子为著名才女毛苹,女婿为秦末汉初名将英布。吴芮的祖父吴厥是吴友的长子,擅长医术,乐于治病救人。母亲梅氏。

吴芮共有五个儿子,长子吴臣后留居长沙,世袭长沙王位,其余四子四散发展。长孙吴回,曾孙吴右,至玄孙吴差无后人,至此长沙王传国数世绝。

庙堂墓地 庙堂

历朝历代,鄱阳县都为吴芮修建了番君庙。据《江西通志》卷一○九载:“吴文王庙在鄱阳毛家巷,祀汉长沙王吴芮,祠在州治内,宋知饶州范仲淹迁治西。”公元1913年,元代朝廷感吴芮功德,为番君庙立碑,由翰林学士明善撰文,中书舍人高日方篆额,赵孟\书帖册。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夏天,岳飞奉诏去杭州临安,从九江过鄱阳,特地到鄱阳毛家巷番君庙凭吊吴芮。岳飞在吴芮的神像前感慨题楹联:“机关不露云垂地,心境无遐月在天。”

余干县邓墩马桥(今社庚乡)有五彩峰,传说吴芮出生时,龙山有五彩祥云,故名,建有芮王殿。

吴芮墓

吴芮墓位于婺源城西四十八公里的镇头镇冷水亭村西南角的鸡山上。鸡山上并列有三座土堆,即王墓所在。封土堆宛如冈峦兀起,封土间距约百米。一墓前立碑石二方,一方为“雍正十一年岁癸丑孟冬月吉立”,中刻“延陵郡三十世祖汉长沙王讳芮溢文吴公墓”字样;一方为“乾隆二十八年秋月”所立,上刻“汉初吴文王芮墓”字样。该墓室前有封门石,左右方石加固,周围为青石罗砌。

一、毛主席爱兵如子让担架

长征初期,毛泽东大病初愈,组织上给他制作了一副担架,配备了坐骑。但他很少用担架,不是让给生病的警卫员,就是让给冻脚的小战士。坐骑更是秘书、警卫、勤杂人员轮流使用。渡赤水河时,警卫员黄泽九因肚子痛掉队了。

毛泽东马上将担架留给他,自己和战士们夜行军走了100里山路。尽管很疲劳,他们一路上还给战士们讲笑话,鼓舞大家。

一天,红军来到雪山脚下,机要秘书黄有凤又突然得了疟疾,打摆子发高烧。毛泽东亲自找卫生员给他服药治疗,又让他躺在担架上,一再鼓励他要坚持下去。

可毛泽东自己却拄着拐棍,迎着刺骨的寒风,一步一滑地向着雪山走去。黄有凤躺在暖暖的担架上,望着毛泽东那举步维艰的身影,感动得热泪盈眶。

二、求知不求钱

一天,毛泽东和表哥文运昌在书房里读书,毛泽东却在看《三国演义》,看了几页睡着了。表哥文运昌看《水浒传》,看了一阵,也懒得看了,从袋子里拿出一串铜钱去玩。表哥玩铜钱弄出响声,惊醒了进入梦乡的表弟毛泽东。

两个人正玩得热火的时候,二舅舅文玉钦进来了,看见他们在玩铜钱,一边制止他们,一边说:“两兄弟书又不看,到这里玩钱。钱可买到书籍,可买不到头脑。”停了一会说:“来,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毛泽东听说舅舅要讲故事,把玩了的铜钱丢给表哥,端端正正坐下来听故事。

毛泽东的二舅舅文玉钦语重心长地说:“古人说,邪起于不禁,欲生于无度,这个取经的僧人与‘万袋衣’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欲望,没有欲望,世界就不会前进,问题的关键是,人生欲望该如何把握,使之不涸不渴、不盈不溢、不泛不滥、不垮不倒!

你们还是小孩,要养成求知的欲望,求知时不去求知而去求钱,你们将和这个僧人一样,会半途而废”。毛泽东听了二舅舅这个故事后,求知求学的欲望更浓了,听完课后,还要看书、写字。

每天晚上,舅母挂灯切猪菜,做针线活时,他也搬条凳子到油灯下看书写字,他小小年纪在五年时间里,《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全部学完,会背出课文,还会默写课文,还看了《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深得外婆家舅父母、表兄称赞。

三、数荐不纳

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就同周恩来商量,要周恩来筹备建立国家文史研究馆,以便安排那些德高望重、生活困难的老先生们。不久文史馆就建立起来了,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时的校长符定一被聘为首任馆长,柳亚子、叶恭绰、章士钊一起被聘为副馆长,一批各界名宿成为首批馆员。

很显然,当时毛泽东建立文史馆的目的,就是为这些名宿安排一个领工资的地方,或者说是国家养士的地方。可以领工资,又享受很高的社会地位,自然有许多人心向往之。

这个时候,杨开慧的朋友、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时在长沙任中学教员的李淑一托人找到了毛泽东,也想到北京去当文史馆的研究员。

李淑一大概没有想到,她给当时的毛泽东出了一个难题。毛泽东在1954年3月2日就这件事情专门给秘书田家英写了一封信说:“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

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她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给以帮助也说得过去。请函询杨开智先生转询李淑一先生,请她表示意见。”

四、陕北吴起镇,毛泽东痛哭红军子弟兵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吴起镇。为迎接新的伟大斗争,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走上讲台,首先看了看在座的红军将士们。目睹眼前这些衣衫褴褛、憔悴疲惫、面黄肌瘦的红军干部,他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悲喜交加的泪水。

他含泪说道:“我们虽然丢掉了中央根据地,遭到了失败,但到了陕北,毕竟还是胜利了!我们的队伍少了许多人,损失是惨重的。但走过来的同志经过千锤百炼,都是革命的种子!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前途是光明的。现在我们要从头做起!”

五、抢板凳

毛泽东的舅舅文玉钦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文才不俗,附近农户家的婚丧喜庆、撰联写对,少不了他。他还在家里开了个启蒙馆,附近有10多个学生在这里启蒙。在这启蒙馆还发生过毛泽东抢板凳的故事。

毛泽东3岁时,就喜欢认字,一字连认三遍,他就记住了。一天,舅舅开的启蒙馆开学了。他听到蒙馆里读书声,甩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没有追上,他跑进教室,就去抢与一个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生的板凳。

这学生只得向先生告状:“先生的外甥坐了我的板凳。”他舅母追到这里,双手去抱外甥,见外甥毛泽东双手抱着凳子不肯,大舅父去抢,差点把舅父的眼镜打掉。

文玉钦见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想要读书,只得另找一条板凳放了一个简易桌子,让其旁听。从此,毛泽东成了启蒙馆里的旁听生,并养成了好学、好问、勤写、勤练的习惯。

-毛泽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696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6
下一篇2023-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