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关于武侠的资料

求教关于武侠的资料,第1张

  词语释义旧指有武艺、讲义气、专打抱不平的人。 茅盾 《子夜》十七:“近来 学诗 也喜欢什么武侠了;刀呀,枪呀,弄了一大批!”

  中国古代武侠作品即使是不提先秦诸子、史记汉书以及志怪、唐宋传奇、话本、民俗、戏曲之侠义人物和文艺,单就古典明清(尤其是清代以后到近代)侠义、公案文学,著名的就不胜枚举:《水浒全传》、《包龙图公案》、《海刚峰公案》清代后期:《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施公案》、《彭公案》、《海公大红袍》、《海公小红袍》、《永庆升平全传》、《绿牡丹》、《圣朝鼎盛万年青》、《刘公案》、《狄公案》、《林公案》、《白牡丹》《正德下江南》、《英雄大八义》(大宋八义)、《小八义》(梁山后代)等侠义公案小说。还有民国以后出现的《明清八义》、《三侠剑》、《雍正剑侠图》(童林传)、《五女七贞》等等,尽管从年代划分不属于“古典文学”,但也都属于传统侠义小说,多以曲艺说书形式流行到了当代,由于小说、影视、戏曲、曲艺的发展,传统武侠文学被改编为评书、评话、弹词等各种形式的作品,不断丰富发展,续书也很多,比如《金刀黄天霸》、《白眉大侠》等。中国现代武侠的分派武侠小说之所以有新、旧两大派的说法,大抵是由新、旧文学之分而来。故范烟桥著《民国旧派小说史略》特加点明:“旧派”主要是指章回体小说。然而此一 界定对於武侠小说而言,并无太大意义;因为凡是长篇武侠小说必分章回,无论其 为对偶、孤句或是长短不一的回目,皆不例外。那么所谓“新派武侠”小说究竟何所指?笔者认为理应以作品的内容所表达的 新思想、新观念及新文学技巧而定,且缺一不可。新派武侠诞生客观上反映了中国作家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文关怀的思想,因此题材更加广泛、更加精彩,人物形象也脱离了以往武侠一味求“侠”的风尚,更加贴近读者,表现了侠骨柔情的精神内涵。新派武侠因为其作者生活时代,在情节安排等方面抛弃了封建思想,也脱离了真实的历史背景,使作品更像是在一个架空的却与现实紧密相连的世界。如新派武侠开山之作《龙虎斗京华》,就融入了义和团。在写作技巧上,新派武侠融入了西方小说的写作手法,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自梁羽生、金庸先后崛起香江,武侠小说即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 所发展。香港方面,除梁、金二子外,另有蹄风、金锋、张梦还、牟松庭、江一明 、避秦楼主、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而台湾方面则声势浩大,计有郎红浣、成铁吾、海上击筑生、伴霞楼主、卧龙生、司马翎(即吴楼居士)、诸葛青云、孙玉鑫、龙井天、墨余生、天风楼主、醉仙楼主、独抱楼主、蛊上九、古龙、陆鱼、上 官鼎、东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萧逸、古如风、向梦葵、 陈青云、柳残阳、司马紫烟、秦红、独孤红、温瑞安、贾羽等等(以上大略按其出道先后 排序);云蒸霞蔚,极一时之盛。最近大陆新崛起的武侠小说作家有步非烟、凤歌、闲云绿柳,沧月、藤萍等等,对武侠小说的境界做了新的探索。步非烟的作品玄幻气、脂粉气较浓,如《华音流韶》。凤歌学习金庸的痕迹较重,如《昆仑》,带有明显的《射雕英雄传》的影子。闲云绿柳是夫妻二人的笔名合在一起(闲云、绿柳),坚守传统武侠路线的同时,侧重于给武侠小说加入更多社会小说的元素,着力塑造了另类武侠人物宇文诚、隋云逸等,代表作是《剑影茗香》。沧月在武侠中加入了其它各种如动漫等元素,有听雪楼系列和鼎剑阁系列,文风空灵飘逸,比较华丽。藤萍的《香初上舞》,以上诸人都广受读者欢迎。中国武侠作家“名士派”武侠先驱——梁羽生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一九二五年生,广西蒙山人。岭南大学经济系毕业,曾任 《新晚报》副刊编辑,文史造诣颇深。一九五四年陈氏以”梁羽生“为笔名,初于《新晚报》发表中篇武侠连载小说《龙虎斗京华》;其所用楔子、回目、笔法无一 不旧,甚至部分故事情节、人物亦明显套自白羽《十二金钱镖》。继写《草莽龙蛇传》,亦复如是。然与当时流行的广派武侠小说相较,却令人有一新耳目之感——这大概是标榜新派唯一能成立的理由。 梁羽生对此并不讳言,自承:白羽的小说写民初各阶层人物,因为作者本人 入世极深,写来细腻,最合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看。可是我受生活经历的限制,气质 又完全不同;要走正统道路吗?肯定不成功。于是只好自己摸索,走一条浪漫主义的路了。因有《七剑下天山》之作。 《七剑下天山》据说是梁羽生取材於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牛虻》中的部分情节 ,而写天山派凌未风、易兰珠等男女弟子闯荡江湖、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全书共 三十回,都四十余万言;由於其楔子所提到的少侠杨云骢出场便死,疑云重重,乃另作《塞外奇侠传》交代,是为前传;而书中又提及武当大侠卓一航与玉罗刹之间 的情孽纠缠,曲折离奇,不遑细述,遂再作《白发魔女传》以补述前情。於焉这三 部小说形成系列作品,而《七剑下天山》(一九五五年)则迈开了梁羽生《浪漫武侠》的第一步。严格说来,《七剑下天山》受到「北派五大家」的影响很深,无论是演武、写情或江湖切口、独门暗器,在在有脉络可寻,甚至还生吞活剥地大段抄袭白羽《十二金钱镖》。但梁羽生随机生发、借力打力,亦有不同前人之处;并由此建立其小说创作基型,兼具三大特色:

  一、开名士派武侠新风-------从其处女作《龙虎斗京华》起,每书卷首例置一阙 词以寄慨;至《七剑下天山》则进而以名士派、才子(女)型人物为书中主角。从梁羽生小说即专写文武全才的英雄儿女,无不爱好诗词歌赋(有时未免浮滥);卒使书剑交融成一片,成为其作品最大特色。

  二、结合历史与武侠而发思古之幽情--------梁羽生首先掌握小说的基本时代背景,再配合故事情节发展而将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一一穿插其间,或予以伐毛洗髓、脱胎换骨。如《七剑下天山》写顺治、康熙、多铎、纳兰容若、傅青主、冒浣莲 (委托冒辟疆之女)等等。其事虽非历史之真,但经过文学处理后,却得「艺术之真」。从此梁羽生小说即与「历史武侠」结下了不解之缘;上起隋唐,下迄明清,形成其作品第二特色。

  三、一贯以「天山派」武学为主流--------过去还珠楼主曾撰有《天山飞侠》一书,但高处不胜寒,未曾创立天山派。而自梁羽生《七剑下天山》起,如《塞外奇侠传》、《江湖三女侠》、《冰魄寒光剑》、《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冰河洗剑录》等系列作品,无不以「天山派」武学为正宗、主流而贯穿全书。这种独沽一味的写法,实为武侠小说所仅见,由是形成其作品第三特色。虽然如此,但《七剑下天山》仍不足以称新派,只能说是开创了名士派或诗情画意派武侠小说;因为作者所用的文字、笔法、章回、素材以及思想、观念——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传统式」的;与旧中国北派五大家血脉相通,没有太大区别。相形之下,《塞外奇侠传》取材於蒙古民歌中女英雄飞红巾的传说,以作者自制的哈萨克民歌开场;仿朱贞木文白夹杂、不规则之小说回目,运用新文艺笔调写杨云骢、飞红巾、纳兰明慧的三角恋爱故事,反而不落俗套,清新可喜。

  梁羽生一共创作了三十五部武侠小说,自认《萍踪侠影录》、《女帝奇英传》及《云海玉弓缘》三书是平生代表作。

  《萍踪侠影录》以明朝土木堡之变为时代背景,写忠臣于谦孤军抵抗蒙古的悲剧;并穿插张士诚后裔张丹枫与宦门侠女云蕾之间的爱恨冲突。全书气势浩瀚,布局奇巧;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名士派大侠张丹枫这个角色,藉由张丹枫个人侠士性格的自然发展,而彻底扭转了一家一姓争夺帝位的观念。作者将张丹枫这种面临民族大义与累世深仇非此即彼的心理挣扎,刻划得淋漓尽致;终而使其生命情操升华、净化,完善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典型。

  《女帝奇英传》以唐代武后(则天)临朝为时代背景,写宗室李逸为兴复唐室,落拓江湖,广交天下豪杰,而与才女上官婉儿、英雌武玄霜所交织的爱怨情仇故事。作者曲曲描述上官婉儿对武后由恨生敬、内掌诏命的过程;大胆为历史翻案,肯定武则天的施政「有益於国家百姓」,在传统观念上又是一项突破!而写李逸置身宫廷斗争、异族入侵的交相凌逼中,何去何从?亦超越了前人的格局与成就。此书以轻快的比剑对白开场,而以李逸身死收场,益发动人心魂。

  《云海玉弓缘》以放荡不羁、亦正亦邪的金世遗为主角,描写他周旋在侠女谷之华与魔女厉胜男之间的爱情大悲剧。本书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惟最成功之处却是作者运用近代心理学的手法,来刻划金世遗那种愤世嫉俗的特殊精神状态,因此在金世遗身上有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影子;而厉胜男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自由,亦活脱是卡门的化身。金世遗一心痴想名门正派出身的谷之华,却在魔女厉胜男临死前的一刹那才觉悟:原来自己真正深爱的人是厉而不是谷。正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极限!无疑具有高度文学价值。

  总之,梁羽生不论是写张丹枫、李逸、金世遗或其他小说主要人物,都充分现出中宵看剑楼主所题名句:「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俗流。洵可称之为名士派武侠先驱而无愧。虽然他向西天取经较白羽晚了十七年,但却能自出机杼,更上层楼;以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带动武侠小说的巨轮前进,在剑气箫心中洋溢著一片历史感,而将历史武侠小说推向另一个高峰。

  集综艺武侠之大成者——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镛,一九二四年生,浙江海宁人。早年曾先后於中央政校、东吴大学研读法律;历任《东南日报》记者、《大公报》编译、《新晚报》编辑以及长城**公司编剧、导演。一九五九年查氏在香港创办《明报》,获得读者广大欢迎,却是与他写武侠小说驰誉中外分不开的。

  一九五五年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继梁羽生之后,在《新晚报》发表武侠连载小说《书剑恩仇录》。他巧妙地运用民间流传清帝乾隆疑系海宁陈世倌(曾任文渊阁大学士)后人的说法,又杜撰出「红花会」(反清复明组织)总舵主陈家洛,作为乾隆的同胞兄弟。于是小说即在这样两极冲突、满汉对立的野史布局下展开;再穿插了陈家洛与霍青桐、香香公主之间的悲欢离合,极尽波谲云诡之能事。《书剑恩仇录》(新版改名《书剑江山》),共二十回,都六十万言;虽然仅只是金庸的武侠处女作,但文采斐然、对白传神;处理群戏场面,繁而不乱。啼声初试,即一鸣惊人!与梁羽生同时创作的《七剑下天山》比较,二人均善於结合历史传说而虚构人物故事;而金庸运笔不测,尤饶奇趣!其小说声口之佳,直逼白羽,且骎骎然有后来居上之势。

  如果说《书剑》是金庸迈向成功的一小步,则越过虚实相映成悲、反讽农民起义的《碧血剑》(一九五六年),挟著史诗般大格局、大气魄的《射雕英雄传》(一九五七年)即一跃而登武侠小说的顶峰,不作第二人想!《射雕》是南宋末年天下大乱为历史背景,描写长春子丘处机为保全忠良义士遗孤郭靖、杨康(暗嵌「靖康之耻」),而与江南七怪打赌传艺所引发的一连串可歌可泣的故事。作者布局绝妙,以种种阴错阳差,安排郭靖自幼即随母远居大漠,刻苦自励,始终不忘家恨国仇;而杨康则随母进入金国赵王府,认贼作父,安享荣华富贵——这分明是脱胎自元代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戏剧架构,却更有出奇的变化与发展。而就丘处机与江南七怪的所作所为来看,其一诺千金、不顾死生的精神,恰好构成一幅侠气峥嵘的《八义图》;便知作者寓意所在,用心良苦!

  诚然,以通俗文学所要求的可读性与趣味性而言,《射雕英雄传》除若干情节未能自圆其说外,无疑具备了一切成功的条件——其故事之曲折离奇、人物之多种多样、武功之出神入化乃至写情之真挚自然,均为同辈作家所不及;即或偶有败笔,亦瑕 不言而喻。在这部罕见的钜著中,金庸将历史、武侠、冒险、传奇、兵法、战阵与中国固有忠孝节义观念共冶於一炉;信笔挥洒,已至随心所欲的地步。全书浩然正气,跃然纸上,民族大义融贯了每一章节。是故,金庸乃以《射雕》一书而成不世之名,建立了他在当代武侠小说界的权威地位。虽然他自己并不满意这部「开宗立派」之作——七十年代初曾大事修改,增删为今传之四十回新版本,都百余万言,颇失原味——但持平而论,此后他力求自我突破、创新的武侠名著,尽管各有声华惊海宇,然以通俗文学所要表达的生命意义、价值及其整体规模、气象来看,均不逮《射雕》之博大精深。

  《神雕侠侣》写至情至性的师生恋与大侠由偏入正的成长过程;

  《连城诀》(原名《素心剑》)写尽人性之丑恶与贪婪之害;

  《倚天屠龙记》写名实之辨与正邪错乱;

  《天龙八部》写芸芸众生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与民族仇恨所造成的悲剧;

  《笑傲江湖》写权力令人腐化与政治斗争之残酷无情,等等。

  这些作品纵或在某一方面超越了《射雕》的文学成就,但因刻意描写人性极限情境的种种变态行迳,遂不自觉地失去了《射雕》那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亲和力;而太多情理之外的特例,亦难免流於为变而变,令人匪夷所思;以致显得不真实、不自然。直到《鹿鼎记》(一九六九年)问世,以一个仅识武功皮毛而不学有术的小杂种,竟将天下英雄、历史人物玩弄於股掌之上;乃开中国武侠小说前所未有无剑胜有剑的新境界。金庸《鹿鼎记》之反武侠与塞万提斯《魔侠传》之反骑士最大的不同,在於两者创作动机:塞万提斯因痛愤当时西班牙人沉迷於骑士文学的浪漫故事,遂用反讽现实的手法写小人物狂想曲,教吉诃德到处碰壁,梦幻成空。而金庸却是出于向自我挑战心理,乃一反武侠传统,打破世俗观念,彻底解放人性;教韦小宝斗智不斗力,为了争取生存机会,无所不用其极!其实这正合孙子兵法所谓上兵伐谋之道,因而武功在此尽成虚妄;韦小宝机诈百出,到处招摇撞骗,竟无往而不利!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武侠无用论的明证,实则不然!正由于《鹿鼎记》写韦小宝运气太好、际遇太奇,万事绕不过一个「巧」字;加以又充满笑料,逸趣横生,遂自然而然淡化了反讽现实或反讽武侠的冷隽意味。它所表现的是浪漫文学之极致,「无」为「有」之用,在这部书里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迄至一九七二年九月《鹿鼎记》在《明报》上连载完毕,金庸宣告封笔(实则展开另一波全面修改旧作大工程)为止,他一共创作了十五种长、短篇武侠小说;但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仍无过于《射雕英雄传》。该书博采还珠、白羽、王度庐、朱贞木各家之长,取精用宏,推陈出新,乃造就了金庸一代武侠宗师地位。其影响於当世者,大致有以下数端:

  (一)《射雕》融合历史、侠情、武功、文艺、趣味於一书,建立了新一代武侠小说综艺」风格与典型。

  (二)《射雕》统一用四字文句分章回;促使六十年代以后台湾武侠作家群起效尤,蔚为风气。

  (三)《射雕》虚构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等奇特人物及提法,悉为台、港武侠作家所宗,后更衍演成歌诀式江湖顺口溜。

  (四)《射雕》在各地版本之多与伪续书之乱,亦令人叹为观止。

  总而言之,金庸所建构的入世武侠神完气足,刚柔并济;与早年还珠幻设的出世武侠前后辉映,亦同臻雄奇壮美之境。特别是金庸灵活运用还珠小说中的奇妙素材,含英咀华,所过皆化;再采取西洋文学技巧及**手法予以捏合,乃使武侠小说脱胎换骨,焕发新姿,普遍获得世人肯定与重视。凡此绝异成就,当然是跟金庸本身兼具深厚的文史素养与卓荦才华息息相关。正因如此,其同辈及后起武侠作家或以主观条件不足,便难乎为继;泰半只能遵循既往「帮会技击派」的路数,在江湖仇杀中讨生活了。

  新派武侠宗师古龙

  古龙祖籍江西,原名熊耀华,幼年迁居台湾,生长于破碎的家庭,1952年父母离异,古龙独自住在台北县瑞芳镇,造成他的浪子个性。

  少年时期嗜读古今武侠小说及西洋文学作品,古龙说“我喜欢从近代日本及西洋小说偷招”,师大附中初中部、成功中学毕业,淡江英专(即淡江大学前身)毕业后开始从事小说创作。

  1949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

  1960年始尝试写武侠小说《苍穹神剑》。当时,台湾侠坛卧龙生、诸葛青云、司马翎三人名噪一时。

  1964年出版《浣花洗剑录》,是古龙武侠小说的一个里程碑,代表著他武侠创作的成熟期。

  1967 年所写的《铁血传奇》(首三部楚留香传奇),集武侠、文艺、侦探、推理于一身,阅读起来有如“福尔摩斯探案”。一生创作大量武侠小说,其中《浣花洗剑录》、《楚留香传奇》、《多情剑客无情剑》(也就是香港无线电视剧《小李飞刀》的原著)、《绝代双骄》、《萧十一郎》、《七种武器》、《陆小凤传奇》、《三少爷的剑》、《欢乐英雄》、《白玉老虎》等作品,广受读者欢迎。到了创作后期,他依然不断求变,多次说“武侠小说到了要变的时候”;曾在小说中渗入散文的句法,写出《天涯明月刀》等小说。然而,这类作品并不为读者与批评家所欣赏。

  古龙嗜酒,常牛饮,1970年代末年染上肝病,健康逐渐走下坡路。

  1980年代初在北投吟松阁饮宴时遭人砍伤,失血2000cc。

  1982年5月,古龙与华视签了两年的制作人合约。

  1985年9月21日因肝硬化引起食道瘤大出血,撒手人寰,享年49岁。出殡时,友人林清玄在他的棺材里放了48瓶XO酒(威士忌)陪葬。其中一副挽联是:“小李飞刀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

  古龙生前情归多处,学生时代即与舞女郑莉莉同居,后来又迷上舞女叶雪,不久又跟高中生梅宝珠结婚,最后以离婚收场,第二位夫人是于秀玲,长伴至古龙病逝。古龙的大弟子丁情说:“因为古大侠寂寞,所以他便追求新奇,所以他的婚姻不能长久。古大侠生性是浪子。” 古龙与49瓶XO共葬于台北极北之地北海明山墓园。

  古龙去世后,小说的版权纠纷开始由法院审理。

  2005年,台湾淡江大学举办第九届文学与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为武侠小说,集中讨论古龙的作品。之后林保淳编了一部论文集,由学生书局出版:《傲世奇才一古龙:古龙与武侠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影视改编方面,古龙多部小说极受导演青睐,不断改编成电视、**,当中包括《楚留香》、《多情剑客无情剑》、《绝代双骄》、《陆小凤》等。在邵氏年代,楚原拍摄的古龙作品最多。

  “清宫派”武侠名家——蹄风及其他

  蹄风本名周叔华,上海人,生卒年不详;原为「广派」武侠老作家之一,但地域色彩并不甚浓,曾写过《血战古兜山》、《勇闯十三关》及《海南侠隐记》等短篇武侠小说。在所谓「新派」武侠崛起之际,蹄风亦别走偏锋,以边疆民族传说为题材而撰《猿女孟丽丝》、《天山猿女传》等书,由是声名渐著。嗣后,从一九五六年起,蹄风陆续推出《游侠英雄传》(即台版《四海英雄传》)、《游侠英雄新传》、《龙虎恩仇记》、《清宫剑影录》及《武林十三剑》等系列作品,紧紧扣住「反清复明」的故事主题;演叙青龙会联合天下剑客、奇人,与江南八侠共同对付「魔王」雍正之始末,以及清宫诸皇子为夺帝位、尔虞我诈之内斗,长达百余万言。由於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武打紧张热闹,乃轰动一时。蹄风挟此「清宫派武侠」和金庸、梁羽生早期作品互争雄长,几有鼎足而立之势。《游侠英雄传》显然深受郑证因「帮会技击派」小说影响,故一开场就大谈中国武术源流,兼论内外家功夫之长短;书中对於清初秘密帮会活动情形,缕述甚详。此一系列小说旁参野史、传说,原本格局甚大;惜因作者缺乏新文学技巧,从头到尾都以旧氏说书人的口吻「说书」;故个别情节虽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然整体看来,不无枝蔓杂生之感。其未能获得较高评价,症结在此。

  此外,又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高峰等以武侠小说鸣世,亦值得一提。

  金锋本名张本仁,一九二七年生,原籍广东。初以毛聊生为笔名,杂抄北派五大家作品撰广派武侠小说,成书不计其数,但俱无可观。后改笔名为金锋,自出机杼,写下《虎侠擒龙》等十五种长、短篇武侠小说,多半具有历史背景;其中尤以《西域飞龙传》、《天山雷电剑》、《冰原碧血录》、《子母离魂剑》四部曲为代表作。然此一系列穿插清宫秘辛与香妃故事,乃至描写边疆风情等等,或多或少都曾受到金庸、梁羽生及蹄风同类作品之影响,殆无可疑。而作者以「抄书」成名,实为异事。

  张梦还本名张扩强,一九二九年生,原籍四川;系中央军校二十二期炮科毕业,因故留港而以写作为生,曾任《明报》编辑。一九五七年张氏在《武侠小说周报》发表《沉剑飞龙记》,以明初学士方孝孺后人方龙竹复仇故事为经,武林门户之争为纬;文情跌宕有致,状声状物均极见精神。此书分为二十三回,都四十万言,堪称杰作;可惜结尾还珠化,令人突兀,未免美中不足。在香港众多武侠作家中,张梦还的文字功力直追金庸,而与梁羽生在伯仲之间。同时他也是最迷还珠(梦还),并善於提炼《蜀山》奇妙素材之佼佼者。惟其所受影响太深,故继作《青灵八女侠》、《十二女金刚》等书,便明显有《蜀山》峨眉派诸女的影子在内,此亦无可讳言。张氏迄今已结集成书的武侠小说共有十二部,水平殊不一致;然以争夺武学秘笈而导致各大门派对立的写法,则别开生面,领先潮流,当与金庸首创争夺「天下第一」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此后这种「花招」被人一用再用,已流於公式化之滥套矣。

  牟松庭生平不详,文笔古茂洗练,博闻广识,仿佛平江不肖生。一九五七年左右,写下《关西刀客传》、《红花亭豪侠传》、《张文祥刺马》等书。其中尤以《红花亭豪侠传》(台版改名为《洪门英烈传》)之演武叙事、重情尚义、行军布阵、反讽世态,无不精彩纷呈!作者兼有《水浒》与《三国》笔法之长,行文不测,豪气迫人!惜其作品不多,否则成就当在梁羽生之上,而可与金庸比肩。

  高峰(非高小峰)生平亦不详。观其《高原奇侠传》、《蟠龙剑客传》、《五岳豪侠传》诸作,文情不俗,略似蹄风清宫派小说。至於香港其他武侠作家如专写女侠传奇的江一明,以及风雨楼主、避秦楼主、石冲等,俱乏善可陈。而谓新派竟出现将古人诗赋意译为白话文者,则其荒唐程度不言而喻,也就无深论了。

  之后又出现了玄幻武侠时代。创始人黄易。

  代表作家-黄易、莫仁。代表作品《大唐双龙传》、《星战英雄》。

  新武侠时代的热潮渐渐冷却,古龙去世,金庸封笔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武侠文化进入低谷。玄幻时代悄悄的来临了。

  玄幻的武侠作品开始广泛的应用气势、预测、环境衬托等手段将武功的能力再次放大。尤其是莫仁的作品《星战英雄》系列中描写的对内力(能量)进行压缩以及对人体经脉的扩张等创新被广泛应用

清沿旧制,通告跪拜礼。先作一揖,然后双膝着地,腰前曲,额头接近地面,腰曲一次为叩。节日祭神祀祖或庆悼时之跪拜礼通常有一叩、四叩,吊唁祭奠有八拜、十二拜、二十四拜。亲友平时相见,先作一揖,然后叙话。晚辈或下官双手垂下恭敬站立,然后叙话。熟人路遇,抱拳拱手致意。富家妇女见客,有的双手合拢置前腰间,上下连动三次,称为“拜”;有的见长辈客人双手并拢置于右腰,稍屈右腿微下蹲、上身略向前弯。

辛亥革命后,官府中禁止跪拜,民间在年节、庆悼时仍行此礼。建国后,鞠躬和握手逐渐盛行。

称 谓

清代,称谓繁琐,书面称谓尤甚。主要有以下几类。同族称呼:远房,在主称谓之前加“族”字,如“族伯(叔)”、“家兄”;称父母为“家父、母”或“家严、慈”。去世的改“家”为“先”字。对外称弟或晚辈加“舍”字,如“舍弟”、“舍侄”;称儿子为“犬子”或“小犬”。称妻子为“内人”、“贱内”,“拙荆”,农村称“家”或“家里”。

亲戚称呼:对至亲,有的书面称“外祖父(母)”,口头喊“姥爷”、“姥娘”。对远亲,书面称谓带“姻”字,长一辈的称“姻伯(叔)”,同辈称“姻兄(弟)”,晚辈称“姻侄”。姐夫、妹夫之兄弟亦称“姻兄(弟)”。岳父称女婿为“贤婿”,自称“眷生”;女婿称岳父为“泰山”或“岳丈”,自称“门婿”或“子婿 ”,未过门的自称“聘晚”或“眷晚”。亲家间称“姻兄(弟)”,未过门的自称加“忝”字。对亲友的亲属,主称谓之前加“令”字,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爱”。

建国后,称谓有改变。凡有亲族邻友关系的按行辈称呼。有些村庄,对不同宗的世谊祖辈不称“爷爷”而称“老爷”。近年来,称岳父母为爹娘或爸妈的渐多。无亲族邻友关系的称“大爷”、“大姐”,今仍盛行。干部职工的子女,对父母的同事、朋友,男的称“叔”,“大爷”,女的呼“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青年工人对年长者称“师傅”,渐流行。

回族称谓:称叔父为“达达”,姑母为“妈”,近年来多已改称“叔”、“姑”。其他称谓与汉族同。

婚 姻

清代,男女结婚必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双亡的由其他长辈作主。换了庚贴,即为定婚,男女本人均无自主权。婚后,男女不平等,男方如不愿与女方同居,写张“休书”,便解除婚姻关系;女方则无此权利。民国时期,仍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950年5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至法定年龄双方持工作或居住单位的介绍信,到区公所民政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经审查符合婚姻法规定准予登记,发给《结婚证》即为正式夫妻。

上世纪五十年代,乡村中或多或少地保留了换庚帖、坐轿、拜天地等旧时的形式。七十年代,婚礼大为简化。结婚之日,新妇或坐车、或骑自行车至男家,男女双方向主婚人和新友致敬后,婚礼即告成。有的机关单位和农村举办集体婚礼。现在,城镇多用喜车四、六至十辆不等,首车扎彩,或雇佣礼仪团体,专人主持婚礼,于饭店中喝喜酒。农村亦租找车辆,喜酒或在家中,或饭店专车送来。

丧 葬

历史上,汉族实行木棺土葬,丧葬礼仪繁琐。人死之后,要经过“小殓”(换上衣服冠履,将尸体移至灵床上)、“大殓”(将尸体移入棺内)。治丧之前,发讣告,亲友举行吊唁,送祭席、挽帐、挽联,或折仪。

建国后,施行丧葬改革。丧葬礼仪简化,仍沿用木棺土葬。1975年,在全县推行火化,礼仪更简。人死后,一般当日即行火化,通知亲友吊唁日期。举行吊唁仪式后,孝子捧骨灰盒,亲友护送至田间深埋。有的村设“骨灰堂”或公墓。对人民有重大贡献者,骨灰安放在烈士陵园。

回族丧葬:回族丧葬不置冥器,不焚纸箔。亡者净身后,以白布裹尸,请阿訇诵经,殓以清真寺公用“经匣”,外加棺罩。一般死后二、三日出殡安葬,埋入“拉亥”套坑内。最后用24块坯土封门,聚成长方体坟头,阿訇诵经成葬。还为已故亲人做“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等。

节 日

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龙抬头、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一“鬼节”、腊八、辞灶等。新节日有元旦、国庆节、国际劳动节等国内通行的节日。还有庆生辰、祝寿等习俗。

回族节日有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

传统文艺体育

东平民间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主要有民间曲艺、音乐舞蹈等。这些民间艺术有的产生于远古时期,有的产生于近代,集中反映了不同时期东平人民对文化艺术的爱好和精神风貌,形象地刻画了东平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情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民间艺术在东平名目繁多,各个地方的传统艺术又各有千秋。民间曲艺类有山东琴书、坠子、山东快书、渔鼓、莲花落子、大鼓等。著名快书艺人周同宾技艺高超。他表演的《武松传》、《三侠剑》、《杨家将》等段子,脍炙人口,堪称一绝。山东琴书艺人李洪贞以他精湛的说唱表演,名扬鲁西南。他的《呼延庆打擂》、《铁道游击队》等曲目,深受群众欢迎。

民间舞蹈在东平源远流长。主要形式有龙灯、狮子、敬河神,高跷、旱船、人头娃娃、摔二鬼、抬脏官、老汉推车、倒骑驴、秧歌、赶毛驴等。州城镇牌坊、北门等村民间艺人狮子舞的高超技艺,令人拍手叫绝,1933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邀州城“同乐社”赴济表演舞蹈、武术,一行二十五人,演出二十天,誉满泉城。老湖镇渔民的舞蹈《敬河神》相传产生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与其它民间艺术比较,东平的民间吹打乐更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较著名的有吴桃园、马代村、花篮店、贾村、焦村等五个民间乐队。吴桃园民乐队盲艺人陈本田擅长唢呐,能口噙双唢呐,同时吹奏。其音色丰满,音质优美,被群众誉为“盖三县”(指东平、梁山、汶上)。他演奏的精彩曲目有《百鸟朝凤》、《打金枝》、《陈州放粮》等。腊山道庙音乐,相传于明正德八年。在漫长的岁月里,道士们除为烧香拜庙演奏外,还参与红白喜事、化缘等。根据表演的内容,他们自己创作了上百首曲子,并利用自己制作的稀有乐器桐木大管子(用梧桐树枝干做筒,用芦苇作哨子)为主,配上云锣、大木鱼、铛子和锡管、笙笛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除上述民间艺术外,东平民间戏曲类还有解放初期的四夹弦、枣梆等。民间剪纸、泥塑、杂技也有悠久的历史。

东平武术最初起源已难以考证,但从东平出土的画像石中的打斗图,有两角斗士,一人头戴高尖帽,身着紧身衣,腰束带,鼻部呈长尖鸟嘴状。双手举锤于脑后,左腿抬起欲前跨,体稍前倾;一人身披折衣长袍,腰束带,面呈怒目张口状。唐代,东平人民还为唐王朝的建立起了一定作用,斑鸠店人程咬金便是代表,后被封卢国公。驻驾村岳氏家族中至今流传有“岳(飞)家拳”。元代会通河的开凿,又使东平习武之师走出东平,到清代时,更是鼎盛时期。著名的少林派老拳师牛启山、宋文林被当时的北京双狮子胡同“双胜镖局”聘选做保镖。清朝末期,宋文林积极兴办各级武术组织,吸收东平籍徐成德、常丙义、陆家灿、靳文增、谌祖文等二十余人为徒弟。到民国初期,其所授的徒弟均被山东省组建的武术队聘请选为教官,后来各位教官又赴全国各地成立武术馆。其中郭行兰任东平馆馆长,常丙哲到成武县任馆长,陆传昌任南京馆馆长等。韩复榘成立山东省国术馆,由窦来更任馆长,常丙章、陆家灿、胡秀山担任教练。

东平有规模的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湖西,具有代表性的是戴庙、岱程、淹王沟、郑屯、金山、山嘴、荫柳棵等村。武术拳种有少林拳、梅花拳、埋伏拳、通臂拳、螳螂拳、查拳、猴拳、百步拳、八卦掌、地趟拳、太极拳以及六角四、四通四臂、截打、短打、罗汉十八手等。近现代著名的武术家有戴庙人刘金家,善使双力、小洪拳。

自民国十五年开始,东平就组队参加山东省武术擂台赛,多次获得高奖。第一届“山东武术擂台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第二届郭行兰获第一名,韩复榘奖其刻有手印的剑、刀各一把;第三届,常丙哲获甲等奖,奖银圆20牧,另奖王秉信、谌祖良等五人衣服各一身;民国十八年,谌祖安在杭州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奖大刀一把。民国十七年,举行“济南民间武术擂台赛”,取得优异成绩,韩复榘奖其剑一把、衣服一套;民国时期,宋文昌被河南省聘请参加“民间武术表演艺术表演”表演,取得第一名;徐英才,徐把什村人,善刀、棍、二郎拳,淹王沟村武术就是由他创办兴起的。仍然健在的戴庙村89岁的徐英弟老人,他是宋文林的大弟子徐成德之子,自幼习武,熟悉各种拳术,尤精少林拳,善使大刀、双钩、长矛。1959、1960、1962年分获菏泽地区、济宁地区、山东省武术比赛一等奖,1989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农村体育工作先进个人”。至今授徒2000多人,弟子遍布全国。还有阮氏同,石庙村水浒英雄“阮氏三雄”的后人,精通太极拳,闻名当地;岳传清,驻驾村人,精通岳家拳,善七节鞭、大刀等。另外,古老的州城亦有不少武术名家。

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东平人民把武术当作集竞技技术、健身活动及表演技艺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数以万计的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机关干部、离退休人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武术锻炼,各种形式的训练辅导站、点遍及全县各地,戴庙武校、淹王沟武校、精英武校、棘梁山武校、少林武校、柳林武校等相继成立。更出现了许多优秀武术人才,如刘万振,岱程村人,精通数种拳术,器械中尤以三节棍最为拿手,1988年在“山东省农民运动会”武术比赛中表演的三节棍获得第一名,1989年,任全国煤炭系统武术比赛裁判员,现为东平县武术运动学校教练、副校长;阮兴峰,石庙村人,水浒中阮氏后人,现年24岁,善地趟拳、双鞭和刀、棍。自幼习武,毕业于山东体育学院,数次随该院组织的武术队出访德、法、瑞等欧洲国家。1994年、1998年分别获“山东省‘希望杯’武术比赛”、“中国武术邀请赛”个人全能第一名,2001年,获“山东省高校武术运动会”一等奖。1987年,为发展中华武术运动,宏扬和挖掘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东平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东平县武术运动学校”,并聘请徐英弟之子青年武术专家徐明泉为校长,使东平武术更加发扬光大。该学校至今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优秀武术人才300余人,在全国各类武术比赛中获第一名的20余人。其中赵庆建获“2002全国甲级武术锦标赛”全能冠军和“中国第九届运动会”长拳全能第二名,另有39人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40余人被武汉、上海、北京体院等高等院校破格录取为本科生。1996年组团26人赴澳大利亚访问表演,其武术功夫被誉为“武林之巅、盖世无双。中国国宝,澳洲登陆!”该校数次被省市授予先进单位。

饮 食

建国前,农民以粗粮为主食。平原产麦地区,从芒种至处暑吃麦面,余皆粗粮。忙时有干粮,农闲时山区喝地瓜糊粥,或煮上几个窝窝,多让给老人、劳力吃,家庭妇女靠糊粥、干菜度日。菜味以咸为主,间食酸辣,很少吃甜。农家很少吃菜,平时以咸菜、辣椒或葱蒜佐餐,节日吃水饺改善生活。富裕之家待客席筵丰盛,上等筵席为“两大件”,用鲤鱼、海参、鱼翅等名贵菜做主菜,每道主菜随配菜四个。中等席面为八碟八碗,下等席面为四碟八碗。喜事待“新贵客”,必有鲤鱼,取“鲤鱼跳龙门(登科)”之意。

建国后,人民生活逐年提高,广大农民粗细粮混吃,肉、禽、蛋、菜的消费量逐年增加。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般农民每餐多有蔬菜,适量饮酒者渐多。筵席讲究色、香、味、型、器和营养价值,数量也增多。讲究排场之风渐盛。现在,喜事、请客多安排在饭店,按所订标准上菜。

东平的佳肴、名吃繁多。如“霸王别姬”、糟鱼、甲鱼汤、红烧鱼、油卷、重炸鱼、炒鱼片、炒鱼丁、炒虾仁、串鱼丸子、清蒸填鸭、扒鸡、东平粥、烧饼、银丝、水晶包、佛手包、罗汉饼等,不下几十种。

服 饰

清代,除官吏及有“功名”者按制穿着。乡坤富商的男子,夏穿长衫,冬穿棉袍,春秋穿夹袍,或外罩马褂。头戴帽垫,足登绸(布)袜和缎(布)鞋。女子穿右襟上衣,下系长裙,平时家居则不系裙,间有穿旗袍者。饰物有钗、簪、锁、链、耳环、帽花、帽幅、戒指、手镯等,质多银、铜,金制品较少。农民的衣料以家织棉布为主,稍富裕者做件细布外衣,供外出应酬时穿着。

建国初期,男青年陆续着“中山装”、“国防服”,女青年多穿“列宁服”。70年代中期,化纤织品增多,80年代男青年多穿新颖入时的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单排扣和双排扣的西装等10多种;女青年多穿列宁服、青裹领上衣、飞燕领上衣、戗驳头西装、连衣裙、西服裙等20多种;男女童装款式更多。在农村,穿皮鞋、戴手表的人数大增,以为时髦。现在,服饰基本无明显特色,随时代季节变化而变化,服饰多样,色泽绚丽。

单田芳

单田芳(1934年12月17日—2018年9月11日15时30分),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中国评书演员、作家。

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1979年5月1日,重返书坛。1995年,成立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1年,出版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2012年,在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2018年9月11日15时30分,单田芳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逝世,享年84岁。

单田芳是中国评书事业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评书作为传统艺术,在他的实践当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中文名:单田芳

别名:单传忠

国籍:中国

民族:汉

星座:射手座

血型:O型

身高:174cm

出生地:辽宁省营口市

出生日期:1934年12月17日

逝世日期:2018年9月11日15时30分

职业:评书演员、作家

经纪公司: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代表作品:三侠五义、白眉大侠、隋唐演义、三侠剑、童林传、乱世枭雄、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

主要成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

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开评书走向市场之先河

2012曲艺演员公众形象调查第一名

人物经历

单田芳原名单传忠,1934年12月17日出生于辽宁营口。幼年随父母奔波于哈尔滨、长春、沈阳、齐齐哈尔等城市演出。最终定居沈阳,6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他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虽然如此,但是他的父母却希望他不要从事这种“下九流”的职业,希望他读大学,光宗耀祖。

1953年,他从沈阳27中毕业,怀着当工程师的梦想,考入了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不久,他因为痔疮,接连动了三次手术,病虽治好了,但功课落下了很多。又因生活艰难,他被迫辍学,但他仍坚持完成了辽宁大学历史系的函授学习。

1954年,和妻子来到营口,于国庆期间拜评书演员李庆海为师,按曲艺行排辈分,他属于“田”字辈,李庆海为他起了个艺名——单田芳。其间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学习。

1955年,从营口市来到了鞍山市,正式落户到鞍山市曲艺团。后来在西河大鼓赵门创始人赵玉峰鼓励下,单田芳找到鞍山市曲艺协会的会长张树岭,申请登台说书。几个月后,单田芳的申请经过有关部门的研究之后,正式批准了,但不是说正场,而是说“板凳头(中场到夜场之间的空白时间)”。

1956年大年初三,单田芳首次在鞍山市内的茶社登台亮相,说的书是《明英烈》,成为辽宁省当时仅有的具有大学文凭的评书艺人。

他先后说过传统评书《三国》和《隋唐》等十多部,诸如《林海雪原》以及后来的《平原枪声》等。

1958年,曲艺团走上正轨,由个体转成集体,单田芳变成了正式演员。

1962年,单田芳说了《草原风火》等30部小说。

1966年,“文化大革命”缓缓地拉开了序幕,单田芳也成了众矢之的,遭受了痛打。此后两年多时间,他的听力嘈杂模糊,几乎什么都听不清。

1968年冬天,单田芳在鞍山市委党校“改造”。

1969年4月,被下放到营口的干于沟。

1970年2月2日,单田芳无罪释放离开鞍山。

1979年5月1日,单田芳重返书坛,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第一部评书《隋唐演义》(《瓦岗英雄》),此后与其合作十余载,先后录制播出了三十九部评书,风行全国大江南北几十家广播电台。其中《天京血泪》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听众多达六亿。

1981年至1986年,先后出版了近四十部评书,由他播讲的评书《大明英烈》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1987年,出版了《童林传·前传》上下册与《燕王剑侠》。

1988年,继续出版了《童林传·后传》上下册与《白眉大侠》。

2000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了《单田芳评书全集》,同时由他播讲的评书《白眉大侠》和《宏碧缘》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播出。

2006年1月,单田芳的传记《且听下回分解——单田芳传》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各地上市;5月28日,参加廊坊人民广播电台举行建台三十周年和戏曲频道开播文艺晚会;9月29日,加盟演出相声晚会《空中笑林》的十周年庆典晚会。

2007年1月26日,宣布收山,《老店风云》为其收山之作;9月1日,致电祝贺田连元再收高徒。

2008年06月21日,开讲电视评书《红色将帅传奇》。

2010年7月,再度出山,录制的现代电视立体评书《羊神》日前在北京杀青,并在电视台播出。

2011年1月,编写的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出版。

2014年7月,为庆祝单田芳从艺60周年,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10部《单田芳自选集》在京首发。

2015年,在辽宁卫视的春节晚会表演互动评书《老潮人》,与田连元、刘兰芳合作;5月,录制的60集评书《千山传奇》于5月5日在鞍山广播电台新闻广播进行首播。

2018年9月11日下午15时30分,单田芳因病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去逝,享年84岁;9月15日上午,单田芳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个人生活

家庭

单田芳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母亲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父亲单永魁是个弦师;大伯单永生和三叔单永槐分别是西河大鼓和评书演员。

1950年初春,单田芳的父亲单永魁因为帮助了“反革命”罪犯佟荣工(化名王子明),被判了六年刑,拘押在北京。一年零三个月后,单家收到了单永魁的信。母亲一狠心和父亲离了婚,丢下他和几个妹妹一去不复返。不久,母亲改嫁他人。

爱情婚姻

1953年冬天,单田芳跟着师父李庆海回到营口,开始学习说书。1954年10月1日,单田芳和王全桂在营口正式结婚。婚后,单田芳仍旧在营口的家中赋闲,生活靠妻子演出的收入维持。

1992年,单田芳的妻子因病离开人世。

晚年生活

单田芳几十年如一日,早晨5点就起床,先沏杯花茶,开始静思一天要做的事,然后读书、吃早点,接着就是准备些评书段子,下午则几乎安排的都是外面活动。

主要作品

实体书

电视评书

综艺节目

获奖记录

艺术特色

单田芳的评书艺术作品来自生活、源自民间,把握艺术气脉、跟随时代发展,以鲜明的大众化语言特色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评书文化。

单田芳评书的最大特点是生动、准确、鲜明。他的嗓音特殊,剑走偏锋,常常收到奇效,机智幽默,诙谐。他的“包袱”连连,既有平,也有爆,能够起到异峰突起的作用。

单田芳懂得评述,精妙贴切的点评,虽只是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可留下的却是警喻、幽默的无穷回味,是一种再创造。他表演时,不但有大量拟声词,也有很多手势。他一个人,就可以演出千军万马,演出不同英雄好汉的性格,给人很好的画面感。

单田芳的语言魅力打通了地域、文化和年龄的界限,让评书这门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单田芳博采众长,勇于创新,探索前人不敢涉足的评书题材,形成了独特的“单式风格”。

人物评价

单田芳的声音辨识度太高了,沧桑,浑厚。他一张嘴,那就是沙场,就是江湖,所有的历史演义风云变幻,都在他一个人的声音里。(文化学者于丹评)

单田芳个儿不高,但底气足,虽然嗓音沙哑但极为好听,他几句话就能马上把听众带入到情境之中,而且他的作品形式多样,每一部书都能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特别接地气。(相声演员李金斗评)

单田芳录制的评书内容包罗万象,纵横古今,艺术水平高超,题材广泛,数量很多。(大河网评)

外婆和姥姥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指的是自己妈妈的母亲。在中国,对于自己妈妈的妈妈的称谓,不同的地域和文化,有着不同的叫法。一般来说,北方人叫姥姥,同时也是对老年女性的尊称,即便是一个不相识的老年人也可以尊称为“姥姥”。而南方人对应的称呼是外婆。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少地方的语境里,姥姥会用在骂人的话里面,而外婆则很少被使用。

一、论年纪,外婆比姥姥要大得多

外婆作为外祖母这个意思的词语最早出现在唐代,释道世的《法苑珠林》中就写道:我是汝外婆,本为汝家贫,汝母数从我索粮食。

而姥姥这个复音节词,在元代之前并不存在。最早它只是以姥的形式出现,读音也不是lǎo,根据《广韵》注音,姥,莫补切,也就是mǔ。

到了元代,姥姥这个复音节词才出现,最早见于《全元南戏·高明·蔡伯喈琵琶记》,只见老姥姥和惜春养娘舞将来做甚幺这里的姥姥是嬷嬷的异形词,是老妇、老女仆的意思。

而一直到了明代,有书面文献证实的表示外祖母的姥姥才明确出现在沈榜的《宛署杂记》中,外甥称母之父曰老爷,母之母曰姥姥。在这之后,姥姥表示外祖母意思的用法才在文献中多了起来。

二、论含义,姥姥比外婆更复杂

姥姥的意思很多。

除了称谓以外,北方口语中使用较多的两个词义,一是表示反驳、生气、愤怒等感情色彩,比如去你姥姥的,有点骂人的意思。二是表示任何人,比如姥姥来了也不好使。

另外姥姥还有接生婆的意思,比如清代《侠女奇缘》这部小说中写到,她就给她找了个姥姥来瞧了,瞧说是喜。

也可以与消息组合,形成名词短语,表示消息人。比如清代张杰鑫在《三侠剑》中写道:二位贤弟,只知难进九龙山,谁知还有消息。若知有消息,闸口外现有消息姥姥,为何不叫他来?

相比于姥姥一词的复杂,外婆的词义就很单一了,从出现开始一直到现在,它都只有外祖母这一个意思。

三、论分布,姥姥和外婆各有主战场

姥姥这个称谓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至河北、山西北部,另外,在山西南部、河南的北部和东部地区也有分布。

外婆这个称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南方方言地区,四川省和陕西省的大部分区域的叫法也是外婆。

姥姥的女儿:姨母/茙母/姨妈。对称:甥女/甥男。

姥姥的女婿:姨父/茙父/姨爸。对称:姨女/姨男。(大姨子/小茙子之子)

姥姥的儿子:舅父/舅爸。对称:甥女/甥男。

姥姥的儿媳妇:舅母/舅妈。对称:姑女/姑男。(大姑子/小姑子之子)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仁义的作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仁义的作文1

 “唐宗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之家”。《书剑恩仇录》一书打响,“金庸”作为一个神话由此诞生。金庸作为近代最为著名的武侠大家,仍然本着“艺精靠磨炼”的道理作文做人。他的大半生都是在武侠小说中度过的,随书中的人物一起涉险江湖,独霸武林。他虽然文章情节写得波涛汹涌,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但他的性格却只是平静如一杯水。

 他的得意之作《射雕英雄传》中,刻画人物各有性格,独成一体。即使他们屡逢凶险,屡遭奇遇,但表达的仍是一个人生价值观:做好人,做好事,勤奋努力,不强求,上天自有安排。金庸笔下的文章离奇曲折,武侠奇遇历险共冶一炉。忠厚仁义的郭靖一边对杨康不离不弃,一边和俏黄蓉上演着血色江湖中的爱情故事,一边又行走武林,对师傅洪七公等,尽忠尽孝;对兄弟杨康等,仁至义尽;对爱人黄蓉,柔情似水,即使再危险,也要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尽职尽责。金庸笔下的江湖早已灰飞烟灭,但正直仁义的性格却能永恒。

 《三侠剑》一书中,情节更是扣人心弦,足见金庸先生文笔娴熟。在这部小说中,圣英的平淡仁义、飞天玉虎蒋伯方的豪爽急躁,诙谐老人张平化的义薄云天,贾铭的幽默可爱。即使在凶险迭出的武林中,每个人依然能保持独立性格。圣英步步小心、寸寸留意、招招谨慎,而蒋伯方却能“艺高人胆大”的笑傲江湖,没什么能耐的贾铭却能大大咧咧行走其间,分外紧张时,他和所谓的“干巴鸡杨乡武仍能成为大家的开心果。

 金庸先生创造了武侠小说的奇迹,为我们送出一幕又一幕的片段,这种艺术上的成功正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仁义的作文2

 大张小张家,世代都是农民。家里也比较穷。当村里较为富裕的人家都盖起了漂亮的楼房时,他们家还住在土房里。父母主要靠种地为生,一家人的生活过得紧紧巴巴。那年,大张考上西安一所重点大学,一家人在高兴之余,着实为供大张上学的事情犯难。坐在一起商量,开学就要上高中的弟弟小张首先开了言。他说自己从小就学习一般,看来也不是上大学的料。他愿意出门打工和父亲一起供哥哥上学。哥哥大张当时虽然心存内疚,但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先这样办。

 就这样,弟弟放弃了上高中上大学的机会,初中毕业后早早就步入社会,到建筑工地当小工。挣下的工资他一分钱都不乱花,全部交给父亲资助哥哥上学。此间,也曾有人对他说:“你这样痴心地供你哥上学,傻呀!就是你哥记着你的好,但将来有嫂子管着,你能得到回报吗?”可不管别人怎么说,小张都不为所动。

 他想,既然是一家人就应该多奉献,少索取。为了自己家人做事理所当然,怎么能求回报呢。在哥哥上大学的四年间,父亲也没闲着。他除操劳地里的农活,照顾常年身体不好的妻子外,农闲时间几乎天天出门做小生意。卖鸡蛋,收废旧塑料,只要能挣钱,什么都干。就这样,一家人齐心协力艰难地供哥哥大张到大学毕业。

 大学毕业后,为了谋得一份收入较高的工作,哥哥大张远走他乡在南方一家金融机构就业。凭着农家子弟能吃苦的精神,他年年被评为先进,几年后每月就有七八千元的稳定收入。自己生活好过了,他没有忘记几年间为自己做出牺牲的弟弟。每当想到弟弟为了自己在工地上天天汗流浃背地劳作时,他心都在流泪。他发誓要回报弟弟,改变弟弟的现状。回家后,征得父母亲的同意,他好说歹说地把弟弟从建筑工地上拖回来,送进了一家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水电安装技术。学制三年,三年间他包下了弟弟学习生活的全部费用。弟弟毕业后,由于学的专业对路,弟弟没费什么劲就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现在日工资三四百元,也不比大张少多少。

 就这样又过去了若干年,哥哥大张在广州贷款买了房,买了车,并且结婚成家。弟弟小张日子过得也不错,在县城里买了房,还娶了妻子,家里原有的土房也早已被漂亮的楼房所代替。屋里有自来水,有燃气灶,有洗澡设施,有空调,家用电器更是一样都不少。兄弟俩争着掏钱,让父母这几年逛了不少地方。父母亲深深地为他们生养的两个儿子自豪。乡亲们也都为大张小张这仁义哥俩的事迹所感动,将他们作为活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后代。

仁义的作文3

 提起关羽,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许多人都在心里敬仰他。当然我这个痴迷于《三国》的人,也是打心眼里敬佩他。哦,我听到你问了,是怎样喜欢关羽的。别急,听我慢慢讲来:我是从《三国》的其中三回悟出了关羽的性格从而喜欢上关羽的。

 从《三国》的第五回(温酒斩华雄)中悟出了关羽“神速”的作战风格,书曰:“其人身长九尺,丹凤眼,卧蚕眉,迎战华雄也,眼间,手起刀落,关公已提华雄首级提入帐营中矣。”不仅如此,还悟出了他不夸大功劳,而且不狂妄,书曰:“关公提华雄首级来到营中,曰:“吾此将华雄斩于马下,只将首级提来,小弟束是无能。”关羽是多么谦虚啊,这对于我的学习也受益匪浅。关羽的'第一次战斗出场便在我的脑海中定了一格。

 还从《三国》的第二十八回(古城相聚)中悟出了关羽精忠报国的精神,虽然在魏国吃香喝辣,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国家,在孙乾的劝告之下,关羽回国的决心更大,于是他带着孙乾保二嫂赤兔行千里向汝南进发。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到了蜀国,碰见了多月不见的张飞,书曰:“关公望见张飞到来,喜不自胜,付刀与周仓接了,拍马来迎。只见张飞热泪滚滚,兴奋至极。”关羽是多么忠厚啊,他既能身在曹营却不忘桃园三结义。他是多么赤心报国啊。他的作风对我们也受益终生,于是关羽这个勇谋大将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又攀升了一格。

 也从《三国》的第五十回(义释曹操)中悟出了关羽仁义的精神,虽然曹操是自己的敌人,但关羽把曹操的位置放的很重。在关羽诈降到魏国时,曹操为了留住他,日日大型款待,关羽的赤兔马,便是曹操所赠送的。后来,关羽虽然回国了。但他也很仁义,不忘曹操所赠送的每一件物品。所以,当曹操败走华容道时,关羽这个仁义汉,放过了曹操。这就等于放虎归山啊,可是关羽这个仁义将,就是白白将虎归了山。有些人说:“关羽真是个愚蠢的大将。”我却极不认同这种说法,虽然三国相争,拼杀各不相让。但总是一个世界啊,我想:刘备也该在心里高兴,因为有了一个仁义的大将,他都能对敌人仁义如亲,还愁对义哥不仁吗??读到这,关羽这个忠义大将在我心中的位置彻底攀升到了顶层。

 关公这个有胆有识、赤胆忠心的将军,他忠心耿耿、殉节报国的精神,感动着无数人。在这里,我想说一声:“关公,你的英雄形象会被无数人所倾佩的!!”

仁义的作文4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中国好家风》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仁义礼智信。”

 何谓仁?仁者,是指凡事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汉宣帝时期的丙吉大度地原谅了他的车夫,车夫日后报答了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而不是嘲笑他人的短处,不是对他人的问题揪住不放。正是丙吉对车夫的宽仁,才换来了车夫日后的报恩。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即为义。元朝初期,地主恶霸诬陷百姓造反,专使把他们的名字登记在册,准备上报朝廷。刘濠为了拯救无辜百姓的性命,焚宅毁册。在现今生活中,很多人也是舍小家为大家:在暴风雨中依然坚守岗位,为了城市交通畅通,指挥交通的警察叔叔;假日里不能和亲人团聚的环卫工人,为了环境的美丽,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还有那些有着最美背影的消防员叔叔们,为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义无反顾地冲入火场。

 何谓礼?己弯腰则人高,敬人即为有礼。韩信之所以能够为刘邦献犬马之劳,替他征战多年、平定天下,是和刘邦以礼相待密不可分。待人以礼,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待人以礼,礼在“礼节”,对于有才能的人要不计身份的去结交;礼在“礼貌”,对长辈、同辈、晚辈都要彬彬有礼;礼在“礼让”,遇事要尊老爱幼,待人友善。

 何谓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智。诸葛亮使用空城计骗过了司马懿,不伤一兵一卒,智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诸葛亮临危不惧,化解了一场危机,可以说,全凭他的智慧。他的智慧来源于日常的积累。我们如果也想像他一样聪慧,平时就要多读书,读好书。

 何谓信?诚实守信即为信。宋濂去拜访老师,等到出门的时候天降大雪。为了准时赴约,他翻过大山来到了老师的住处。老师见此称赞道:“像你这样守信好学的年轻人,将来必成大器。”信是做人之根本,无信则无忠,不可立于世。只有言必行,行必果,才能立足当下。

 “仁义礼智信”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遵守的准则。

仁义的作文5

 唐朝时,每逢朝廷有什么喜庆活动,各地的地方官都要给皇上送礼,礼品主要是各地的特产。

 有一年,有个叫缅伯高的南方官吏,受到太守的委托,送一只活天鹅到京城去给皇上进贡。因路程遥远,还要照顾天鹅,缅伯高一路上很是辛苦。

 当他走到一个大湖边时,觉得很疲倦,就决定休息一下,洗个脸再走。他下了马,洗了把脸,觉得精神好了许多。他又把马牵过来让他也喝了点水。他见那只天鹅身上灰扑扑的,就把天鹅也拿到到水中洗洗,天鹅下了水,异常兴奋。缅伯高一时疏忽,那只天鹅在水中游了两下,忽然翅膀一抖,飞了起来。缅伯高一见,汗都吓出来了,急忙伸手去抓,哪还抓得住,只是抓掉了天鹅的一根羽毛。

 缅伯高看到天鹅跑掉了,心里非常忧虑。回去重拿吧,时间来不及,空手进京也肯定不行,怎么办呢?他低头看着手中的鹅毛,灵机一动,心想,也只有这样了!于是就把手中的鹅毛收好继续上路了。

 缅伯高到了京城,正好赶上皇帝召见各地使者。大家都带上礼品,去朝见皇上。各地送的礼品都是珍奇异宝,只有缅伯高与众不同,他两手托着一根羽毛,恭恭敬敬地呈献给皇帝,说:“我们路途遥远,太守派我千里跋涉,专程送来一根洁白的鹅毛。礼品虽然很轻,但我们尊敬皇上的情意和大家一样,是很真诚的。”

 皇帝听了,很高兴地收下了鹅毛,还给了他很丰厚的奖赏。

 从这个故事我体会到了,对待朋友或长辈,送的礼物不一定要贵重,只要用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们就好了。

单田芳在最后一回说有《续三侠剑》《再续三侠剑》,其实他从来都没有录制过。

我告诉你,蒋伯芳最后拜修为师,武功更上一层楼,闯荡江湖,但是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一直属于胜英的保镖。

秦尤杀死胜英以后,蒋伯芳心灰意冷,基本就隐居了。好像还和欧冶芳结婚了。

在《连环套》里面,黄三太成了南七北六十三省的总镖头,蒋伯芳也帮助黄三太,但是蒋伯芳和展昭比较像,年轻的时候功夫了得,老了功夫越来越差,在皂角林比武的时候败给了 威震山东铁罗汉窦尔墩了

我生长在鞍山,鞍山也是评书之乡。小时候耳闻目染的都是评书,甚至琅琅上口的段子也有那么几个,这其中写侠义的就占大部分。而金镖呢,则又是多数侠士剑客惯用的制敌暗器。所以本书是以“侠义金镖”四个字命名。不过不单单这么简单。因为本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他们一一对应的正是侠、义、金、镖四个字。这四个人物的命运怎样揉合交织在一起,他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又是如何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都尽在这部《侠义金镖》之中。说起来这样的四条线,对于我个初出茅庐的写手来说算是相当大的考验,希望我能拿捏得当,写出一部值得一读,读罢尚能玩味一下的小说。

本书写的是侠,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清朝乾隆年间。主要内容是依托那时刚兴起的镖局行当来讲述众多仁人侠士锄强扶弱惩恶扬善的故事。

先说说什么是侠。侠,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太相同。官方给的基本字义是:仗着自己的力量帮助被欺侮者的人或行为。这里的力量可以理解成能力,因为不单单的是指体魄雄健或武功高强。单田芳口下的房书安,只能挥动一尺来长小片儿刀,武功可说稀疏平常,却也能屡立奇功,他靠的就是智谋和胆识。《水浒传》里小旋风柴进,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也算侠者一份,他靠的是钱财和品德。所以我认为什么是侠,就是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我最欣赏的侠是金庸老先生笔下的郭靖(当然是结婚后的郭靖)。在朝廷昏暗,无有外援的情况下,硬是靠着自身的威望和能力统帅襄阳城军民,与数倍的蒙古军抗衡达三十年之久(就是小说中的1243年蒙古军攻打襄阳,郭靖、黄蓉率武林志士援助,将蒙古军击退到1273年襄阳城破,郭靖、黄蓉阵亡),虽然他有黄蓉等相助,但作为一城甚至全国抗元志士的绝对领袖来说,郭靖堪称侠之典范。不怪有人评价郭靖为浩然正气,直贯长虹,他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是大侠的一生。侠之大者,助国为民。

好,说完侠,我再谈谈镖局。镖局,早些时候叫镖行,也有叫做标行。这种行业就是凭借过人的武功,专门为别人保护财物或人身安全的机构。在乾隆中后期到嘉庆年间。镖局逐渐的兴盛起来。那时候民族资本已经从萌芽期过度为成长期。清朝一百多年的社会稳定和科技生产力的长足进步,使得民丰商富资本剧增。货币的流通,财产的运输,无形地加快了镖局行当的快速发展。在当时,不仅是民间的货物财物流通需要借助镖局来保驾护航,就连一些达官贵胄,他们的大批财物和自身安全也都需要借助镖局来保护。一些侯爵亲王甚至雇佣上百的保镖卫士并给与官爵厚禄来守卫自己及惹人的财产。单田芳老先生的《童林传》里镇八方紫面昆仑侠童林童海川,就是作的当时还是四皇子雍正帝胤禛的保镖。而这种居于庭院保护主子的镖师,也算是镖局行当的一种,俗称“护院”。而靠运送财物人事的称作:“走镖”。这里有段故事:相传有师兄弟三个人在艺满出师时,却不知道要以何谋生。其中一个想要占山为王,坐地分赃二八下账。以为来钱痛快。可他的师兄弟听后就反对,说:“你当了山大王,必然会打家劫舍,强抢来往。如果我们二人一个护送行商,一个为人护院,那时你怎么办!”由于他们终究是同门师兄弟,又不忍心互相残害,于是就约定了一些规矩和行话。他们把走镖定为响挂,称“占一线之地”,护院定为内挂,称“占一塔之地”,绿林的称为“老合”就是朋友。如果以后见面时能讲出这些套话、搬出这些规矩,就是一家人,那就千万不可以耗子动刀伤了和气!虽然这个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他们这套规矩和行话,被世世代代传了下来并被一直严格遵守着。说到这可能要问:怎么土匪强盗却是保镖的朋友了?

答案是肯定的。保镖的镖师和土匪强盗应该算是朋友,至少是畸形的朋友,用句现在的词叫做互生互利。保镖的因为土匪强盗横行而产生,而土匪强盗因为镖局暗里的门迎而维持稳定收入。反正都是出来混口饭吃,目的都为了挣点安稳钱。谁也不想整天的脑袋掖腰里瞎拼命。经常在小说或是评书里出现的互道黑话,登门拜山等情节,就是为了描绘这一畸形友谊。说白了就是个“利”字让两个本该对立的身份站到一起。

不过,江湖大乱斗,不是每帮土匪强盗都讲江湖道义。遇到“吃生米儿”的也就是不称“老合”(朋友)不跟你讲“盘道”(道上套话)举手就打,瞪眼宰人的,镖师们就得亮“青子”(兵器)与之动手过招了。所以,没有过硬的武术根底,丢镖甚至丢命的也不在少数。

因此,一个武艺高强的镖师团体才是撑起镖局的硬件基础。而大部分的镖师团体成员都师出各个武学门派,有的甚至是名门正宗。像会友镖局的创始人宋彦超镖头,他生平绝技乃是三皇炮捶拳。源顺镖局的王子斌,曾拜李凤岗为师,习练的是六合拳法。(说王子斌可能不少人会不知道,他因为排行第五,刀法惊奇,又名“大刀王五”)。

不过,光是能打能杀,道上朋友多也不够。因为镖局是买卖,是企业,所以与官府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有个资料:“张黑五,山西人。镖师之鼻祖。此人面黑,兄弟排行第五,因武功盖世,威名远播,人称“神拳无敌”张黑五。从乾隆年间,张黑五是乾隆皇帝的一位武术师傅,他在乾隆皇帝的说服下,成立了被朝廷肯定的第一个镖局--兴隆镖局。”可见最早的官准镖师竟然是这么的有“背景”。在那个官本位的时代,不巴结权贵,不结交官绅,今天封了镖局,明天镖师下大狱,估计什么挣钱的买卖也干不长。一个能通吃黑白两道,见人遇事能和气生财,有事有坎沉得稳镇得住,遇事奉险能摆事平险的镖师团体才会长久的兴盛下去。当然本书也需要涉及到一些乾隆时期的皇族和官吏,从另一角度描绘这个被人写臭了街的大清朝廷。

而当时镖局的营生业务是什么?有人总结归纳后大致可以分为四大项:走镖、护院、坐店、保护库丁。走镖就是跑运输拜山送货,护院就是镇宅邸防贼防盗,这些上边提到过。坐店呢就是维护一家买卖防外人滋事勒索或是找茬闹事,有点像现在的“看场子”。保护库丁其实就是现在的防暴运钞人员,不过不是运钞,而是保护那些掌管库府的库丁。为什么要保护他们呢?呵呵这个先留个扣子,会在小说中写到。

好了,镖局方面就介绍这么多。再来说说侠和镖局的关系。各位看官看了半天了,迷糊了半天,看你说了这么多,到底侠和镖局有什么关系?是了,它们的两者是条件关系。只有侠士的参与,镖局的行当才能经营下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存在了五百年之久的镖局故事,其实就是一辈辈侠客志士的光辉血泪史。像传统书《三侠剑》里,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三侠(神镖将胜英、震三山萧杰、九头狮子孟凯)、三剑(古今圣人艾莲池、红衣女剑穆少秋、大头剑客夏侯商元)替天行道,扬善除恶的故事。而本书的书胆:胜英胜子川,正是一位享誉绿林的镖师。他自身行侠仗义,轻身犯险,不为自己事单为他人忙。所以他的“南七北六,十三省总镖局”才能日进斗金,誉满华夏。我这个小说也采用的这一模式,时间年代上也和它差不多。《三侠剑》是康熙时期,我的这个写的是乾隆时期。算是新瓶旧酒之作。不过,酒嘛还是沉的香。在这个满是穿越YY的文学时代,我这个古作武侠小说,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愿买它的账。

最后,透露些本书的看点。除了武侠掌故、爱情故事、镖局经营、官场行走、打斗招式、利刃暗器外,我还准备着力于写些“春点寸点”,也就是江湖行话黑话。像“并肩子”就是朋友的意思,“瓢把子”就是头领的意思。还有的就是他们一直沿袭下来的绿林规矩。像何为亮镖,为什么要亮镖,何为喊镖,哪里能喊哪里不能喊等等。因为在下并没有真从事过这个行当(镖局行业于上世纪20年代就消失了,那时根本还没有我…),所以创作时可能有些断章取义古语新解,还望精通此道的老合们谅解一二,呵呵,毕竟对于你们在下是得罪不起的。

这里也给一部叫《镖局春秋》的天书宣传下,该书详细地阐述了镖局的历史和运营内容,在春点寸点介绍上也很全面。可说没有这部书的参考,没有古彧大大书中的学术详解,单凭我写这部小说,真是难上加难。感谢,无论在下的小说是否能成,这里先真心谢谢。

好了,衷心希望这个小说可以写的顺利,读者大大们也能读的愉快,如果可以凭这部小说交到一些好朋友那是再好不过了。多交流,多进步,一同加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5890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6
下一篇2023-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