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婚前程序及习俗
固原回族男女青年在举行婚礼前,从相识、相亲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程序,这些程序为:
(一)提亲 固原回族青年男女到婚配年龄阶段时,父母乃至整个家庭、家族都很重视。父母为督促子女成家,会经常性地与他人谈论此事,或自己或委托他人物色合适人选,并将了解到的各种情况不失时机地给子女讲明白,以期征得本人同意。子女听了情况后若有意,男方父母就请媒人前去女方家提亲。媒人择日带上礼品前往女方家向其父母说明来意,详细解说男方家的情况,包括姓氏、住处、家庭经济情况、社会影响、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女方家也同样请媒人到男方家观看家庭状况,并反馈给女方父母。男女双方家长若无反对意见,媒人就适时安排小伙子与姑娘非正式见面。若男女双方同意,男方母亲就会高兴地带上儿子和礼品,由媒人陪同前往女方家让未来的亲家验女婿,并让男女青年正式见面,相互观察。男方见到女方后要赠送见面礼,女方若收下,常常意味着本人接受了这门亲事。因此,“媒妁之言”在回族青年定亲时有着重要作用,正如下面这首“花儿”所唱的那样:
天上的咕噜雁向南飞,
要有个头雁者领哩;
咱两个再好白着咧,
要有个红线者拉哩。
这首“花儿”中的“红线”实质就是媒人。在今天,媒人虽说不起决定性作用,但如无他们的“牵线搭桥”和亲自“证明”,则一门婚姻常给人美中不足之感。
(二)定亲 俗称“插花”,表示给姑娘插上一朵美丽的花,寓意“明花有主”。固原回族对这一仪式非常重视,届时要隆重庆贺。是日,男方家要请一名阿訇来带领,由父母、长辈、兄嫂、姐姐和媒人等组成一班定亲人马,带上聘礼、化妆用品、衣料及其他物品,浩浩荡荡来到女方家。女方家也要请阿訇或长辈恭候迎接,见面后互道“色俩目”。男方进到女方家稍微休息后,就要由双方媒人出面,送上聘金,摆出所带礼物并逐一交代。在固原农村,尤其要说的是“四大百”或“五大百”(即大米、小麦、红砂糖或白砂糖、肉四样各百斤,有的另加一百斤清油为五种)。之后,女方家设宴款待所有来宾和前来祝贺之人,有的家庭还要过“尔麦里”,请阿訇诵念《古兰经》。在宴席完毕和男方定亲队伍请求返回时,女方家要给男方赠送礼品,包括象征性地退回一部分彩礼和给男方准备的一套服饰(主要有帽子、内外衣裤、袜子和鞋等),有的给男方父母也要回赠衣料。这时,定亲队伍即可告辞。
(三)说“色俩目” 说“色俩目”,即“定茶”或“道喜”。因固原回族在提亲之后,男女双方父母采用说“色俩目”的形式,商定子女的婚姻大事。说“色俩目”一般有两项内容:一项为简单仪式,就是选择主麻日或其他好日子,由男方本人和父母、媒人等一起带上礼物和“糖份子”与“茶盒子”前往女方家,女方则要设宴席招待。宴席完毕后,双方要当着众亲戚朋友的面,互道一声“色俩目”,表示这件婚事已定,不能有所反悔。另一项内容就是商定女方家索要的聘礼和物品。聘礼,也叫彩礼或财礼,是婚姻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伊斯兰教认为,婚约要有合理聘金,没有是不合法的。聘礼及物品商定后,由男方家筹集齐全,待定亲之日送上。
二、婚礼程序及其习俗
在双方确定结婚吉日后,男方首先要收拾“新房”,房内张贴喜字(因教派不同有异)。其次,要提前几天“会和”人,即召集邻居和亲人,共同商讨完婚期间的各项事宜,安排布置“吃茶”和招待任务,强调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商讨如何招待好送亲人马、如何款待好前来道贺之人等事宜。另外,要在婚礼前几天“动锅灶”,即择日要提前做好蒸馍、炸油香、炸馓子、炸萝卜菜等系列饮食和宰羊、宰牛。结婚前要把肉煮熟,到婚日那天只在锅里烩菜,其余都是吃现成的。女方家在婚前几天,就要接待来道喜的亲戚朋友、乡亲邻里,来宾都要给新娘“填箱”,即送衣料、鞋、袜子、围巾、被面和钱等。
(一)扯脸 扯脸也叫“弦脸”或“开脸”“绞脸”等,即是请有资历、有威望的老年或中年妇女用交叉的丝线绞掉新娘脸上的汗毛。一般在出嫁的头一天晚上,弦脸者用准备好的线和鸡蛋(煮熟的)来扯脸:第一步是先用细线绞去新娘(还不算新娘,等念完“尼卡哈”之后才算)脸上的汗毛,绞得越干净越好,表示着由“毛女儿”(俗称未婚的姑娘)向“新媳妇”过渡;第二步就是用煮熟的鸡蛋在脸上“滚”一遍(或剥开皮儿滚一遍),表示新娘的脸由此会更加白白净净、漂漂亮亮,祝福她永远年轻美丽快乐,新娘如将“滚完”脸后的鸡蛋吃掉,就会更加吉祥。因地域与习俗不同,有些地方是新娘到婆家之后才扯脸,但基本程序相同。
(二)娶亲 到结婚之日,男方要派出娶亲人马,人员一般由堂姐夫带头,另派2~3人组成,一些地方还要请一位德淑贤惠完婚不久的新娘陪同娶亲,意即加喜。在解放前,娶亲人马可谓“精兵简从”,大多派数人用毛驴迎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固原回族群众开始用毛驴套架子车娶亲,新娘能够“坐车”了,比单人骑单驴情景要壮观得多。20世纪80年代后,因城乡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大部分人开始用手扶拖拉机、家用农用车等交通工具来娶亲。今天,无论城乡都普遍租用面包车和大小轿车娶亲。娶亲人马在途中要认真负责,保证新娘平安到家。家门口有接亲的队伍,由受人尊敬的长辈、父亲和贵宾组成,一长辈手端盘子,里面放三个干果碟子,分别装有瓜子、核桃、花生,其余人跟随着。一些地区则要求接新娘的车不能直接开到门口,要由“扮妆”后的大伯子(新郎的哥哥)去“拉”到门口,这是大家表示喜庆的一种玩法。新郎则披红挂绿,由姐夫陪同快步迎上前去向送亲宾客道“色俩目”问好。然后恭请送亲领头(俗称“宴席头儿”)下车,与接亲队伍互致“色俩目”问好。送亲领头象征性地“口到”(吃)果碟中的东西,接着所有宾客下车,徐徐进入男方家门。这时负责给新房门上挂门帘的人(一般为新娘的弟弟或妹妹),要把准备好的门帘挂上,新郎家要给“挂帘钱”(一些地区则为开箱钱)。新娘由嫂子或姐姐搀扶陪伴进入新房,陪嫁物、陪嫁箱子等也抬进院子放在预先指定的地方。等客人都入位后,并不急于摆“宴席”,而要进行回族婚姻中最重要的“尼卡哈”仪式。
当阳
当阳婚俗,历经变革。清朝至民国,男女婚配,大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说媒到成婚,有一套完整的礼节:
说亲 男方以厚礼请媒人到女家说亲事。
问名 女方父母承诺后,媒人询问女方生庚八字。
纳吉 将男女双方的生庚八字弄清后,到庙里抽签或请算命先生推算吉凶,吉者称“纳吉”,也叫“合八字”。
纳八字 纳吉后,由女方父母同意,将女儿八字由媒人送到男家。
过门 纳八字后,男女双方父母第一次来往。
求肯 男方请女方商量结婚日期。
辞年 准备结婚的当年年关,男家备厚礼送到女家,也称“填庚报期。”
完礼 结婚前男家向女家送去彩礼。
升号匾 新婚前一天晚上,新郎姑舅姨为新郎挂一匾,上书新郎新娘名号,标志新郎已成“大人”,挂匾者要边上梯子边念赞词边喝酒。
陪十兄弟 俗称“陪号席”。婚礼前一天,以童男九人陪新郎的宴席。
陪十姊妹 婚礼前一天,女家以九个姑娘陪新娘的宴席。
上头 婚礼前一天的中午,待嫁女面朝“喜神”方向,用细线绞脸上的汗毛,俗称“扯脸”,梳发为髻,戴勒插花,装扮一新。
迎亲 新郎带领乐队、花轿及迎亲队伍,来到女家,先拜岳家祖宗及岳父岳母,然后发亲;新娘上花轿,由哥嫂弟妹相送,向男家而去。一路鼓乐鞭炮声,十分热闹。
拦车马 花轿进男家大门前,由“礼生”带新郎、乐师接轿。新郎面向花轿烧香纸;礼生念祷词:“诸神回避转轿升堂”,向轿顶投撒五谷、茶叶;乐师鸣金开道,鼓乐鞭炮迎接花轿入堂。
行大礼 即“拜堂”。又称“拜天地”。堂屋左右各站一个礼生,新郎、新娘由人陪至堂上,礼生发话:“堂下新郎、新娘于历代宗祖之神位前就位。行庙礼,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此时乐师皆随礼生生话音以唢呐应落。随后拜父母,拜亲戚朋友。新郎新娘入洞房。
回门 婚礼第三天,新郎伴新娘回娘家。
住对月 婚后一个月,娘家接新娘回家小住。
嫁妆 一般有抽屉、双衣柜、衣架、镜台、大柜、方桌、茶几、木椅、木盆、火盆、脸盆、床上用品等。
1950年,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随后颁发《婚姻登记办法》。当阳建立了完善的婚姻登记制度。封建包办婚姻从此废除。男女自由恋爱成婚,依法履行结婚登记手续,勤俭办婚事。公职人员的婚礼,多在会议室以茶话会形式举办。居民及乡村青年成婚,则邀亲朋好友聚餐,撒糖果放鞭炮,热闹一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婚礼更加热闹隆重。乡村也采用小轿车队迎亲,时尚婚纱照,新婚家俱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城镇青年婚礼多在宾馆酒店举行。有专门司仪人员主持,庆典仪式吸取了西方婚礼元素,婚礼时男着西装,女着婚纱立誓,喝交杯酒,交换新婚戒指。同时也继承民族传统。拜天地、父母、宾客、夫妻对拜。婚礼仪式结束后新娘换上旗袍为宾客敬酒。姑舅姨要吃新娘从娘家带来的鸡蛋茶,吃茶者要给新娘送“茶钱”。
在“三拜”的时候,你看那女的蒙着“红盖头”,男的走在前面,用一条“红绸子”扯着女的,进入“洞房”——当然现在是“椒房”。你知道它原来是什么意思?那是“抢婚”的“再现”和表演。“红盖头”是当时套在头上的麻袋;“红绸子”是绑人的绳子;在绑前是要把女方打晕的,打晕的工具就是掀起“红盖头”的小木棒。古代的“抢婚”大多是痛苦的,演变到今天成了一种“甜蜜”。
有学者认为,中国旧制婚俗里,仍有抢亲的遗留。比如男方迎娶女方,女方要蒙红盖头,据说原始意思是为了防止女子半路伺机出逃,或者,妨止她们记下回家的路。这一手,跟土匪绑人,用黑布蒙其眼一个道理。学者们这样一推测,叫我看来,婚姻仪式里好多勾当都象抢亲了,比如,乡下迎亲仪式中,前有火铳开路,紧随其后的是十几个半大小子,手举各色小旗招摇,新郎身后更有众多的弟侄等青壮年护卫,咋看咋觉得象抢。而女人臂弯上所戴手镯,我们不妨把它想象成手铐。至于某些山区的哭嫁习俗,更是让人怀疑,新娘子是被人抢走的。到后来,抢亲成为一种仪式。广西云南僳僳族,娶亲时,双方约好地点,抢那么一番。男方结伴持刀,女方假装呼救,女伴亲属佯救,男方扔钱财,女方亲属拾钱归。这个,估计就是现在乡下迎亲时,新郞所扔的红包。
抹黑的真正的起源应该是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是起源于人们对火神的崇拜,小两口结婚过日子人们当然希望的是红红火火,所以很早的人们娶亲时是要点着火把的,点着火把难免会弄到脸上黑的,
二是起源于古代的抢婚。为了避免被抢,故意在娶亲的时候抹一脸的黑,这该是最现实的做法。
三是驱邪避凶,保佑平安的意思。
为什么现在人们还要抹黑呢?
一些主持婚礼的人们,大都说图个喜庆和热闹。总结了一下大概的说法有三个:
1,新郎到女方家,女方的嫂子们或其他的姊妹抹黑,说明新娘在家和大家的关系好,新娘在家有地位,嫂子们也很羡慕姑娘找了个好郎君,所以抹上黑不能让你太英俊了。
2,给新郎抹了黑后,就会有人问新郎洗喜不洗喜,新郎一定会说洗喜,本来就是喜事,所以人们就是图个喜个吗。
3,现在办事的时候,男方家的小辈们也会给新郎的父母也抹上黑。而女方家的小辈们也会给女方家的父母也抹上黑,这里除了图个喜子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让来取亲一眼就能认出女方的父母。同时女方家送亲的人们一眼也能认出男方的父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记号了。
很多人已经对以前的农村老习俗遗忘了。但民间的婚丧嫁娶,兹事体大,一直以来都是很受重视的。其中的婚庆礼仪,更是有很多的细微环节,比如姑娘出嫁之前的“开面”和“上妆”。
开脸的时间不一样,我国大部分地区一般在新娘出嫁之时,由女方家开脸,也有一些地方在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由男方家安排开脸。
我老妈曾经跟我说过,开脸也是很有讲究的,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给出嫁的姑娘开脸,给姑娘开脸的人需要属相能够合得来,而且还要家里儿女双全,在村子里口碑比较好的。,开脸就相当于现在的婚礼,开脸也意味着少女时代的结束,也是即将为人妻、为人母的开始,所以说开脸只能是在出嫁的当天来进行,开脸以后女孩的皮肤会显得更加白净。
古代婚俗颇为庄重,较现在来讲,仪式更加繁琐。“三书六礼”从商朝就开始实行了。在过去的农村,还有一种特别的仪式--开脸,“一线开当面,二线盖两边,三线生贵子,四线生个状元郎”,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是古代女性出嫁的时候修面的时候要给出嫁的女子唱的歌。
是没有现在的礼仪化妆师的,姑娘出嫁上花轿之前,都会有“开面”和“上妆”的环节。说白了就是新娘子的梳妆打扮,不过确实有专业的“开面师”的。结婚这一天,当然要整个发型,以一个全新的方式来迎接新的生活。农村人说的"男娃结婚要剃头,女娃结婚要扯脸″就是这个意思。
女孩子没出嫁前都在娘家生活,是家里的千金宝贝,有什么要求,想做什么事只要一开口或是一撒娇,就心想事成了,但是结婚以后就不同了。
我是贵州的,让我带你了解一下我们这儿的习俗:
1、请媒
请媒从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请媒婆提亲了。
男女双方谈情说爱,到了要计划的这一步,父母就要备上一份礼物请媒人为其提亲。也有媒人主动上门求“生意”,被称为啃猪脑壳。一般是男家备办一桌酒菜,封个红纸包,恭恭敬敬地请媒人到堂,由男家长辈陪同媒人吃喝,意即犒劳媒人起步动身去说媒。在吃喝摆笑中,媒人便将将男方家境、意向、要求及亲朋关系等社会背景跟女方亲属叙说。
2、提亲
媒人带上一份礼品(糖果1斤,面条1把),谓之“开口茶”,到女方家,谓之“提亲”,女方家听媒人介绍男方情况后,如不同意这门亲事,就会说“我家女儿还小,还要跟大人多住几年,学点见识。”若是女方父母有意思,就会留媒人吃饭,礼物却不收。只说:“这事我们还要征求舅家及亲房大人们的意见。”则表示可再提亲。此后女方家就要通过媒人对男方进行口头“考察”,女方对男方满意,就要“放话”,收下茶礼。这样,提亲就算成功。
3、看人户
若是女方对男方有意思。便选一黄道吉日或利用场天,媒人约起姑娘及其母亲,到男方家“考察小伙人品、长相,家境等。女方到男方家不需备礼品,但男方必须要大酒大肉地热情接待。回家时,男方送给姑娘一套衣裳,如果女方接受,便向男方索取鞋样,以便缝一双新布鞋送给男娃儿,这亲事也就成。
4、递书子
经过媒人促合,男女双方都同意。男方就用红纸折叠成信封式的书子,内写”天桥已架,鸿沟已清,谨听媒介,一允千金“这样的句子,表示婚事认可,谓之”准书“,由媒人将书子和礼品(糖、果、肉、衣料)送交女方,祖父母、外祖父母及伯叔等内亲均有一份。递书子,便建立亲家关系,若有大事小务,或农闲时节,互相走动。逢年过节,准女婿也必须携带礼物敬奉女方父母。
5、讨庚
讨八字叫”讨年庚“或”讨庚“。男方家请阳阳先生看个黄道吉日,把吉日告诉女方家,取得女方家同意。讨年庚时,男方家挑着酒、肉、面条、衣物等礼品去女家,送过礼物后,再递上用红纸写的贴子,里面左边写上吉语和”乾造“及男方的生庚八字,然后女方在右边写上”坤造“,也写上女方出生年月日。这就是讨庚的”庚书“。若女方给的”假八字“,则意味要推迟婚期,若给真八字,就要立即请算命先生把”年庚“算出,择吉日成亲。
6、打嫁奁
在女儿出嫁时,无论贫富,做父母的都要尽力打发一套像样的”全堂嫁奁“。全堂嫁奁一般是内房、火堂屋、堂屋的一应摆设家具。内房:一对花柜,一对楠木箱子,一对床柜,大小柜子各一个,四个独凳,一个圆盒,铁夹蚊帐,被条,其被盖至少要五床以上。火堂屋:碗柜,小方桌,四张小木椅,洗脸架、脸盆,大脚盆、火盆锅;堂屋:大四方桌,长板凳。有的人家还陪送农具,诸如晒席,锄头,犁耙等。做嫁奁家具时,要看日子,行仪式祭鲁班,谓之”开黑“。木制家具漆成红色,象征红火、喜气。
7、打婚床
打婚床的木匠,必须是父母健在、儿女聪慧的”福人“,床枋木一般为枣子树,意为早生贵子;柿子树,象征多儿多女;柏香木,标志贵气。梨子木意为”立志成人“,亦象征夫妻和美。且梨木硬性,木质、花纹均佳。土家人喜欢架子床,这种床平实,稳当,便于挂帐帘和蚊帐,存放箱,衣物。讲究的婚床,一架床要花上几百个工日。如存放在思南周家盐号的婚床就很代表性,床分三层,均有图案,做工讲究,雕刻精细,流畅,物象生动、传神。婚床长宽不离”六“,即长六尺六寸,宽四尺六寸,含”福禄“之意。婚床完工后,要用红色花纹涂料打底,油上生漆,明亮如镜,木匠还要赐封主人几句吉语,主人为讨得这几句话,要给几张喜钱,还要以围腰、公鸡等礼物相赠。
8、哭嫁
姑娘在婚前半月就要”开声“进行”哭嫁“,以悲切的哭声,淳朴的感情、叙事的内容,诗歌的形式,聚众的场合举行。在哭嫁仪式中,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媒人,哭姐妹和哭祖宗等等。是一场女方家亲朋族友天然汇合倾诉怀念和思亲离别之情的”大合唱“。民间认为,哭嫁是一种吉祥如意的预兆,不哭不体面,不哭不闹热,不哭不兴旺发达。在富有音乐性的”哭词“中,姑娘可随机应变,触景生情,互相勉励,出口成词。哭嫁时,新娘用一手帕掩面而哭,另有伴娘牵手端盘子,被哭嫁的亲朋丢上三、五元钱,以示谢意。
9、开脸
要做新娘,必须把独辫子绾起来,扯掉眉毛,绞掉脸上汗毛,土家人称为”开脸“。帮忙”开脸“的人,必须要是父母健在,夫妻成对,儿女满堂的婶娘或嫂子。以求得个美好的兆头。开脸是先将姑娘的辫子松开,将头发在后脑勺处束拢,扎上红头绳,并以此为中心,用男方送来的黄杨木梳子把头发梳顺,再盘成圆圆的一坨。称为”盘龙髻“。用麻丝将眉毛绞成柳叶状,后绞尽面部的汗毛,这样”开脸“才算结束。
10、花圆酒
结婚前一天,为女方的”花好月圆“之日,亲朋好友带着一份礼物上门祝贺,吃”花圆酒“。礼物多为布匹、服饰、盆、碗、箱子、钱币等,干爹、亲歌嫂也要送被条、服饰。亲戚中数舅舅最亲最尊,故开宴时,要等舅家坐”头班席“。新娘要到席间对客人逐一哭谢,称之”游哭“。因为这一天客多,无法尽情哭,多是应酬几句。但遇上长辈奉劝几句,说到伤心处。新娘反倒伤伤心心地痛哭起来。
11、露水衣
新娘临上轿前穿戴的红色的衣、鞋、帕、裙、伞为露水衣。穿上露水衣,新娘在路上能避免邪神野鬼的骚扰。传说,古时候,地方上有一个十分霸道的土司,不论谁家接亲,他都要行”初夜权“。有一年中秋,有一个名为星星的姑娘要出嫁,生怕土司来抢亲,就大声痛哭起来,哭声惊动天上的仙女,仙女便搭红帕、穿红衣,打红伞来到人间制服土司。人们都说仙女是穿露水衣制服的邪恶,得到的幸福。之后,新娘出嫁时,都要穿露水衣,久而久之,就成土家的一项重要婚俗。
12、拜堂
拜堂,也就是拜天地,也是结婚的最后一个步骤了。
在一片爆竹、唢呐声中,”牵娘“挽扶着新娘走进堂屋中央。祖宗牌位前燃着一对龙凤烛。烛光旺盛,意味夫妻一生顺畅,百头偕老。大桌前折叠着一床新被条。新郎新娘并排而立。拜堂开始,执事人首先朗诵吉语,然后大声叫喊:”奏大乐!开炮,拜天地,拜祖宗……“最后喊:”男女老少,内外帮忙人等辛苦!“新人向上周拜一礼。”才算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