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的时候,除了一些至亲要坐在上席的,还有男方的舅舅也要坐在上席。
我们这边办婚礼有一个习俗,就是在男方家办一次,女方家办一次。女方家办的时候就请女方的亲属,男方就请男方的家属。
所以在男方家办婚礼的时候,请男方的舅舅坐在上席,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有一句俗话说得好,亲就如父。舅舅是男方母亲家的娘家人,而且舅舅也是母亲的哥哥。长兄如父,所以舅舅在这婚礼上的地位其实也特别的高。
以前古代社会的时候,男人的地位就特别的高。舅舅,作为母亲家的男人,管家里的一切,可以说就是一家之主。
舅舅也是可以为女方撑腰的一个男人,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看到如果女生受了什么委屈的话,肯定会跟哥哥哭诉。那个时候哥哥也就变成了保护自己妹妹的一个重要的人,有什么事情一定会为自己的妹妹撑腰。
自己就是妹妹的娘家人,如果自己不为妹妹撑腰的话,那么妹妹还可以依靠谁呢?两夫妻有什么问题的话,或者吵了架舅舅也是可以出面调解的。所以在这里这就就像一个法官一样,是具有权威性。
而且结婚的场面巨大的话,也是需要一个人来维持秩序的。就在这个时候,以他的权威性也可以来帮忙。毕竟具有这么大的权威性,别人也都会听他的。
上席是一个最重要的位置,所以必须要给舅舅留一个位置。就算是外公的话,可能也会让舅舅坐上这个位置,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习俗。
在宁波地区,有一种传统习俗称为"做舅老爷"。这是在婚礼上,新娘和新郎的同辈亲戚或朋友会被选出来扮演舅老爷的角色。舅老爷在婚礼上扮演的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会负责给新娘新郎送上祝福和祝福礼物,并在婚礼仪式上起到协调、引导和热闹气氛的作用。
舅老爷通常会在婚礼开始之前,穿着礼服或传统的宁波民族服饰出现。他会在仪式上为新人献上诚挚的祝福,表示祝福新人幸福美满的生活。同时,舅老爷也会给新人送上拜堂红包或礼金,以示对新人婚姻的祝福和支持。
除了起到主持婚礼仪式和祝福的作用外,舅老爷也会在婚礼期间给新娘新郎提供一些婚姻生活经验和建议,比如婚姻的责任和义务等等。他还会引导婚礼现场的气氛,组织婚礼上的一些娱乐活动或表演,让整个婚礼更加欢乐和热闹。
总的来说,舅老爷在宁波地区的传统婚礼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是祝福与热闹的象征,以及新人婚姻生活的引导者。
按民间传统,新娘打扮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婚礼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南北民间都流行着古色古香的沐浴更衣、“上头”、“开脸”的礼仪习俗。
开脸,亦称开面。所谓开脸就是用刀剃掉、或用两根线互相绞合,用以绞尽脸面上或脖子上的汗毛,修齐鬓角。开脸必须在婚前一日进行,而且必须有儿女双全的有福的妇人来完成。近、现代某些地区仍有这样的礼俗。巴金先生的小说《春》曾写过这样一个细节,蕙要出嫁了,周氏来给蕙开脸,她一面用丝线仔细地绞拔蕙脸上和颈上的汗毛,一面絮絮地对蕙讲了一些到人家去做媳妇的礼节。开脸之后便是蒙上“盖头”,或坐轿、或骑马前往夫家了。
浙江绍兴一带新娘在娘家中举行沐浴仪式。仪式均由两位夫妻双全,多子多女的中年夫妻主持。一人手拿畚筛,筛上放些染红的喜果、鸭蛋、下面用大脚盆接着,另一人用热水从畚筛淋到脚盆中,再用毛巾蘸水让新人连续揩三次。新娘子沐浴后行“开脸礼”。当地风俗未婚女子称“毛脸”,婚前是第一次开脸,请一老媪用线绞除脸上汗毛,修眉毛,整理鬓角,并拔下新娘的头发7根与新郎的头发混合搓成线,供新娘扎发髻,寓意“结发夫妻”。
湖州一带,男家在向女家发“上头盘”,即送上轿衣的同时,还要送上“开脸盘”。“开脸盘”共有6个盘,分别盛肉、鱼、鸡、喜果、炮仗红烛、胭脂花粉。女家收到开脸盘后,即由舅母等女性长辈给新娘开脸。滑稽的是有些地方开脸后由喜娘给新娘涂上厚厚的一层水粉,直到眉毛都看不出为止。
广东东莞一带旧俗在结婚前夕,择好良辰,新娘在娘家举行“落阁礼”。请一位好命妇人,摘一些柚子叶烧水给新娘沐浴,浴后换新衣,然后用红绿丝线替她绞去面毛,并把原来的辫子改梳成“上轿髻”。沐浴、开脸,梳头完毕,母亲端上煮熟的—只全白羽毛的鸡,俗规鸡头,鸡屁股一定要吃掉,取意“好头好尾”。
有些地方特别讲究新娘的“上头”和“开脸”。在江苏高邮一带,姑娘出嫁前夕先行“上头仪”。是日姑娘沐浴更衣,面对梳妆台端坐,点上红烛,先喝两口茶,俗称“闭口茶”,意为从此已成新娘子,不能多嘴多舌乱讲话,俗规要到夫家吃了开口茶后才能开口。然后请二位福命妇人来替她“上头”。他们先把姑娘的发辫拆开,连同刘海一起梳向脑后盘成发髻,脸搽上胭脂花粉,再用两盘叠成双层的红纱带,从前额箍到脑后,要紧紧地箍上12道,俗渭“十二月太平”,表示教诲新娘学会耐性子。按俗规即使头勒疼了也不能喊叫,一定要忍着。传说只有这样,到了婆家遇着不遂心的事也不会发脾气。开脸要到夫家后的第一天进行,是日婆家特请“换新妈”为媳妇开脸。新媳妇早早起床,梳洗完毕便端坐着,换新妈拿起两只事先煮熟染红的鸡蛋,在新媳妇脸上滚几下,用红纱带将额前头发往上抹,再用挑簪把短发向下挑齐,涂上香粉,拨去短发,用双股棉绒绞去脸上的汗毛,把眉毛修成细细弯弯的。
浙江丽水举行婚礼之前,女方要请梳头娘,为新娘梳头,梳头娘要选择父母双全、子女众多的大娘。由于打扮新娘一般都在夜晚进行,所以女方还要请来一对命好的未婚姑娘为新娘掌灯,梳头娘除梳头外,还要为新娘穿戴。打扮好的新娘,头戴凤冠,身穿宫装,外披霞帔,腰横玉带,下着大红裙,全身挂满饰品,俨若娘娘。
在河南地区,嫂子给将嫁的妹妹梳头,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梳成髻,即媳妇头,意味着妹妹将成为人家的媳妇。一是还按闺女的发式梳,即梳长辫子,意即妹妹是待出阁的闺女,等到婆家后,再由婆家嫂子或者婶子大娘挽成髻。给姑娘梳头时有歌。在豫北长坦县,其歌词为:“前拢七,后拢八,婆家娘家一齐发。婆家发了二顷半,娘家发了二顷八,走到半路发庄嫁。”
新娘的穿戴十分讲究,可说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光彩的时刻。近代以后,城市男女结婚时,新娘皆披兜纱,长长的白裙拖地尺余,行步,两小孩在后持之。这是欧美国家婚礼习俗影响的结果。装饰方面,现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新娘一般都用金银珠宝等饰品来装扮自己。
新娘服饰,以江苏吴县一带最为讲究。按当地俗规,凡新婚女子必须有三套服装在举行婚礼时和婚礼后穿戴。第一套:棉裤,俗称“帖肉棉袄夹裤”,是男方迎亲时送给新娘穿的。这套衣服除结婚日穿以外,翌日回门时可穿,婚后第一个春节回娘家拜年时可穿,参加母亲50岁以后“念佛开斋堂”仪式时可穿,参加同辈至亲好友的婚礼时可穿。第二套:头上戴珠冠,粉红色绣凤穿牡丹等花纹的花衣,花裙,是与花轿一起租来的。这一套仅在轿上和举行婚礼仪式中穿戴。第三套:土布衣,靛青色土布包头巾,靛青色土布加衫、蓝地白花印花土布裤,靛青色土布长襦裙,裹小腿的桃红色印花土布卷绑,蓝印花土布袜,绣花板趾头鞋,这一套在婚后劳动时穿。新婚期间的新娘子穿的鞋子也很讲究,同样要备三双。举行婚礼仪式时穿“玉堂富贵”纹样的鞋;上轿时放在“轿前盘”糕上的鞋,俗称“踏糕鞋”,上面绣着福寿齐眉纹样,随接新娘的花轿抬到男家;第三双是婚后替换鞋,绣着梅、兰、竹、菊的纹样。
民间还有一种“催妆衣”的奇俗。所谓“催妆衣”,就是大红棉袄。这种风俗的形成当然与喜事多在冬季举行有关,所以冬天穿上大红棉袄结婚当然暖暖和和,这本不为奇。奇的是江西一些地方的新娘子,即使是在赤日炎炎的夏天结婚,上轿时也非穿“催妆衣”不可。因为当地风俗,当新娘入门后由叔、伯长辈抱进厅堂。此时亲朋邻舍,不论长幼,皆可持木棒打新娘的背,如果不穿棉衣难以承受。当地还有一种不可理解的怪俗,即在新娘子的大红新棉袄上,加上一件临时向苦力工借来的、污浊不堪的破衣服,不知何因浙江一带也有新娘上轿必穿棉袄的风俗,略有变通之地,即若在六七月的热天结婚,可以让新娘不穿棉袄而以在上衣口袋中放一团棉花代替,俗渭:“新娘身上无棉,老公不值钱(不爱)”。
新娘穿新嫁衣也有俗规俗习。在浙江富阳一带,当花轿抬到女家,放在簸箕上面时,新娘才开始化妆换衣,换好小衫裤后,要立在蒸桶上面穿红棉袄和红棉裤。有趣的是头上戴好凤冠,准备穿大红裙时,要拿12个鸡蛋从裤腰里放下去,从裤脚下滚出来,俗传这样可使新娘婚后不论哪个月生孩子都如母鸡下蛋一般,快当,顺利。
福建泉州旧俗新娘在出嫁前的打扮叫“笄礼”。花轿到来时,新娘在送嫁娘的伴引下到厅中梳妆,俗谓“对轿梳妆”。由一被称为“宾”的有福的妇人为她加冠笄,然后由送嫁娘为新娘服背子,“宾”为新娘穿肚裙,肚裙用红布做成,裙内有袋子,袋里放入皂荚,铁采尾,泥孩子,猪肉片等18样东西。
江苏扬州新娘的打扮非常现代,上轿时还要戴一付有色眼镜。不明根由的人感到奇怪,其实此俗源于一种迷信风俗。当地俗规认为新娘子的目光是犯穷的,穿上了婚嫁衣的新娘看到哪里哪里穷,看多远就穷多远,看到媒人媒人穷,看到婆家婆家穷。于是便立了一条俗规:新娘穿好新嫁衣上了轿后,就必须闭上眼睛,一直要到入洞房坐上床后才允许睁开眼。但在繁杂的婚礼过程中新娘实在很难坚持。后来聪明人想出一个办法,用戴眼镜来代替闭眼,果然方便了。
婚礼上的新娘是最美的,最耀眼的。她不仅会得到周围人的欣赏和赞美,也可能招徕鬼神的羡慕和嫉妒。因此,为避免乐极生悲,新娘的梳妆打扮往往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这就使得新娘的装饰风俗犹如万花筒,干奇百怪,无奇不有。
广西苍梧一带新娘出嫁须穿黑衣、黑裤、黑袜,黑鞋,奇特得令人咋舌。浙江嵊县山区,新娘须穿素服上轿,到了男家才换吉服举行婚礼。江苏靖江一带的新娘出嫁,也是—身朴素的打扮:土青布衣、土青布裙,俗称“掸草衣、掸草裙”直到现在穿得再时髦,再讲究的姑娘,到结婚时也非得设法做一套土青布衣裙来穿上。
陕北一带旧俗新娘子的打扮很是滑稽。准备上轿的新娘,穿上了红衣,绿裤,花鞋,头上戴了鲜花,干娇百媚,可是俗规要用锅黑把新娘漂亮的脸蛋涂得黑漆漆的,与花枝招展的服装形成了大反差。迷信传说,假若不这样做,在迎娶途中新娘要被鬼怪截去。
浙江湖州、安吉一带新娘在娘家开脸后,专门烧一缸浴汤给她洗澡。洗好后从里到外全部穿上男家送来的衣服,为此当地有“男家浴缸里捞人”的俗语。旧俗这时新娘还要罩上一件大袖红袍,腰间束一根带子,背上缠一丛万年青。俗信这样可防止妖怪来抢新娘。
从古至今,舅舅的地位就一直很高。更是在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天上有雷公,地下有舅公”,在各种喜宴酒席当中,舅舅一直都是要坐在主桌的上席,所以可见舅舅的地位是多么高而不可撼动的,或许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这篇文章就总结了几点舅舅地位为什么这么高的原因,看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古代至今流传着两种社会制度,一是以母系为主的母系系统,二就是以父为主的父系系统。由于历史的原因,舅舅的地位非常高就体现在这两种制度的结合中,在母系社会的时候,大家都只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所以对于父亲是并没有什么概念的,这个时候这种感情便会融入到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兄弟当中,兄弟便充当着父亲的一种职位,发挥着父亲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医疗水平并不是那么高,所以,人的平均寿命都不是很长。所以,当女儿出嫁的时候,父亲可能已经老去,而正当年壮的就是女方的兄弟舅舅这时候由于男性一般占主导地位,所以,在女性的婚姻中往往兄长就起到非常大的决定作用,这也是长父如兄的一种体现。
亲戚的戚是指女性那边的亲戚,特别是舅舅就可以称之为戚。而我们的酒席当中为什么不让叔叔伯伯这些与更亲近的人去做上桌呢?正是因为这些都是家族里面的人,所以对于财产方面的继承和争夺是有一定竞争的,而舅舅作为外戚是不可以分到家里的财产的,所以自然关系就会更亲密一些。
同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舅舅的辈分更大,让舅舅坐上桌也是符合我们的礼仪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