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习俗

荣成习俗,第1张

春节,过去叫“年”。它的出现,和历法的出现紧密相联。根据历法。十二个月为一年。当十二个月过完之后,新的一年的头一天叫“年”。所以,过春节也叫过年。因为新年伊始,古代又称元旦、元日、元正、元朔、三元等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改行公历。为避免与公历的“年”相混淆,就把阴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但在荣成,无论是机关职员,还是普通百姓,仍把春节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年,仍然习惯叫春节为过年。荣成的存节列为三大节日之首,非常隆重,也非常讲究,持续的时间也长。整个节日可分三个阶段,即节前准备、正式节日、节日延续。

过小年

过完腊月二十三日小年之后,便拉开了节前准备的序幕,从这—天起,就意味着进入过年的阶段了。过小年的主要活动是辞灶,也叫祭灶。祀灶原是古代五祀之一,时在夏天。相传汉代阴子方腊日见灶神,祭以黄羊。因成巨富。因而把祀灶口改在腊月,唐宋时定在腊月二十四日。到了明代,祀灶日改成“军三民四”或“官三民四”就是说军队和官府二十三日祭灶,平民百姓二十四祭灶。当时荣成地界驻军很多,除两卫两所外,县地大都是卫所的屯田,许是受到驻军的影响,荣成的祭灶日定在腊月二十二。

灶王,又称灶君、灶土老爷,据传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察善恶的神,就本质而言,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户的奸细、坐探,从年首到岁末.始终守在各家各户,监视这家人的一言一行,到了腊月二十三日便升天向玉皇密报,报告这家人的善恶。而玉皇大帝呢,则偏听偏信,根据灶王的密报,把这一家在新一年中应行的吉凶祸福交给灶王带回。因此,人们既敬畏灶王是“一家之主”、“东厨司命”,又有点瞧他不起,甚至捉弄他,这点在祭灶仪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祭灶之前,要请一张新“灶马”,荣成俗称“灶马头”,实际上是一种木刻印刷的年历。“灶马”除印有灶王神像外,还印有一年的日历。日历的内容,随历法的不断完善而有所增删。

祭灶前,先用白泥浆把锅灶粉刷一遍,意思是给“灶王老爷”洗洗脸,修修面,免得他埋里埋汰的。吃过晚饭后,在灶前摆好供品——米饭、饺子、酒菜等,但麦芽制成的糖瓜和秫面制成的黏糕是必不可缺的,有的家还放上一碗用地瓜拌好的酒糟。吃了糖瓜嘴甜,见了玉皇大帝净拣好听的话说。至于黏糕和酒糟则是为那些不受贿赂的灶王准备,把嘴给粘住,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嘴。吃了酒糟的灶土,醉得东倒西歪,昏昏欲睡,哪有心思告密呢供品摆好后,一家人跪在灶前,焚香叩拜,并将旧“灶马”取下,用“格登棒棒”(即高粱秸)把灶马夹好,在香火中焚化,灶王老爷也就骑马上天了。此时,男主人一边烧一边祈祷:“上天言古庆,下界保平安。”

旧灶王升天,新灶王便鸠占鹊巢,升为“一家之主”,贴在旧灶土的位置卜。荣成灶王的位置,一般贴在正面东锅台上方的墙上,也有贴在东里房西山墙上,少数人家的“灶马”两旁贴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更多的人家对灶王采取实用态度,除过小年外,平日并不恭敬,“灶马头”实际只起到日历的作用。

辞灶以后,诸神上天,百无禁忌,长期被各种礼仪、禁忌压抑的人们,突然被解放了,便“肆无忌惮”地准备过年。杀猪宰羊、搬物动土,全不受礼仪和禁忌的束缚,完全自己说了算,大概这也是一种宣泄吧。

打扫灰

即彻底的大扫除。俗话说:“辞灶辞灶,年节来到。”过完小年之后,第一件重要日程是打扫灰。时间上,可以从腊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三天中,选一个风和日丽的暖和天。因为在一年的时间里,由于各种禁忌和习惯的约束,很少进行彻底的大扫除,所以扫灰这天,全家一齐动手,凡能搬动的东西,或者由于禁忌而没有搬动过的东西,包括桌椅板凳,箱柜衣物,全部移位,有的搬到院子里,有的移位于屋中间。全家人扫的扫,抹的抹,把屋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彻底清扫干净,几明窗净。桌椅板凳或锅碗盆瓢,如有积垢,要用碱水洗刷,使具焕然一新。最后,将扫起的灰尘用簸箕盛起,倒在村头或路边的水沟里,让水冲走。打扫灰的意义不仅是清洁卫生,也预示着将一年的晦气、苦恼和贫穷像灰尘那样,扫净、倒掉,以迎接新一年。打扫灰的习俗在荣成山来已久,深人人心,有很多岁时节日中的习俗被逐渐淡化,但打扫灰的习俗却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即使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也乐此不疲,不仅农村,就连机关、厂矿,春节时也要把办公室、车间清扫干净,门窗擦得光可鉴人。

杀年猪

一般在腊月二十六七进行,也有提前至二十五日的。过去,农民生活很苦,一年难得吃几次肉。平日喂猪攒粪,年底猪也肥了,加上过年,便将猪杀掉,补偿一年付出的劳动。杀年猪时,充满节前的欢乐。一户杀猪,全村人赶来围观。特别是孩子更为兴奋:由于是年猪,猪的主人大都将猪血留做食用,荣成称为“接猪血”。因为是留做自家食用,接猪血也有一定讲究;首先在盆里放少许凉水、盐、白面,屠刀抽出后让血稍流一会儿再接。这样接下的猪血干净,凝固得快,开水煮后血块中呈蜂窝状,有咬劲,好吃。境内杀猪,无论是否年猪,均剥皮。人们在欢乐的气氛中,看杀巴(屠夫)鼓气、开膛、剥皮;而杀巴们也格外卖弄精神,一边说笑一边操作。干到兴奋处,随手把猪尾巴、猪尿泡割下来,丢给围观的孩子们,让他们烧了吃。猪的主人不仅不嗔怪,甚至白搭柴草。虽说杀年猪是为自家食用,但一般人家只留半扇猪肉,另半扇则略低于市价,分给杀不起年猪的亲戚邻舍。自己留的半扇,割下年节时所需,剩余部分暂时用猪皮裹好。猪皮里面撒少许盐,以防变质。这样处理后,存放在闲屋里,春节时需要则割下一块,不需用则待节后盐制,供平日食用,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农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后,猪肉实行计划供应,平日由国营食品站供应,春节则由生产队屠宰集体饲养的肥猪,记账分给社员过节。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猪肉也敞开供应,杀年猪反倒不合算,所以私户杀年猪的现象基本绝迹,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牛羊肉及海产品的追求。

磨豆腐

一般在腊月二十七,打扫完灰以后进行。过去,农民备年货时十分节俭,能不花钱的尽量不花,以节省下来充做来年的生产资金。那么调剂节日生活的上要副食品,首推豆腐,做豆腐便成为节前准备的主要内容。做豆腐费工费时,程序复杂,邻里间便相互串通、相互帮助,一边说笑一边于活,倒也增添了节前的喜庆气氛。做豆腐首先要用干磨,把豆粒碾成 二至四瓣,俗称“拉豆碴子”。“豆碴”拉好后,加水浸泡,直到豆瓣全部泡透、放开,才能上磨去磨。豆腐磨俗话叫水磨或湿磨,不常设,都是临到年节附近几家邻居商量,用旧磨支架起来。磨床上不搭磨盘,直接支磨。磨床下面放只大盆或者旧锅,磨豆碴时,一边推磨—边用勺子连豆带水舀进磨眼,磨好的豆粕儿,直接落进大盆或锅里。如果大盆豆粕满了,另一个人便舀进桶里,倒进家中的锅里。豆粕全磨完,便用热水稀释,然后舀进面袋反复揉搓,荣成土话叫“纳豆腐”。这样,豆粕变成豆浆和豆腐渣。“纳豆浆”是在锅上的豆腐床上进行的,豆浆直接落进锅里,当豆粕全部“纳”完后,把豆浆烧开,舀进非常洁净的缸里,准备用“湛”。荣成靠海,点豆腐都用卤水,俗话叫“湛子”。下“湛子”点豆腐。十分讲究技术,首先要掌握浆的温度,其次掌握用“湛子”的数量。卤水加早了,加多了,豆腐老,粗涩.口感不好,颜色泛黄,出豆腐也少;卤水加晚了,加少了,豆腐嫩,易碎,切不成块,口感同样不好。所以,“湛”豆腐一般都请有经验的老年人操作。下“湛”后,操作人密切注视着缸内变化,全家人也屏声敛气,仿佛喘口气会殃及豆腐似的。直到缸里豆腐变成豆腐脑,大家才喜笑颜开。连那些躲在炕上、两只小眼目不转睛地盯着地下的孩子们,此时也咧开小嘴儿。家长们便毫不吝啬地满足孩子们的期望,每个人一碗豆腐脑儿。当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时候,大人将豆腐脑舀进铺好白包袱的筐里,盖上盖,压上石头,一家人在浆水的滴嗒声巾酣然入睡。

蒸供儿

腊月二十八日,家家户户蒸供品,荣成俗称蒸供儿。供品的种类很多,包括家堂供儿、天地供儿等等,而且大小不一。最大的,当属家堂供的饽饽,底部直径起码一尺,高六至七寸,顶部三开,插枣,每个少说也在五斤左右,俗称枣饽饽。少数买不起枣的人家,可以蒸光头饽饽,蒸熟后在顶上打个红点儿,俗称点饽饽点儿,以示鲜亮,但大小同枣饽饽一样,数量也都是十个。这样大的饽饽,光用头罗面蒸,连富户人家也蒸不起。过去,农民全年的使费,主要靠卖小麦和花生,所以蒸大饽饽只好偷工减料。发面时,头罗面二罗面同时发。做饽饽时,先把发好的二罗面团成团儿,在外面裹上一层头罗面,顶部厚些,底部薄些,因为摆供品时,都是底部朝下,第四个虽然朝上,但又被第五个底部遮住,没人看得见,不过,饽饽蒸得太好,顶部笑得露出黑面,人们也见怪不怪,家家如此,谁也不笑话谁。天地供儿小,比拳头大点,俗称小枣饽饽,因为个头小,全用头罗面。年糕蒸成板状,俗称板糕,有插枣的,有不插枣的,在糕面上点红饽饽点儿,鲜亮、美观。当供品的,切成大小一致的方状两块,摞在一起,,家堂供儿个头大,蒸时加屉,烧火计时用香。一炷香尽.饽饽蒸熟。

蒸供儿最忙,劳动强度大,特别揉面更累。邻舍间的主妇们乐于互助,谁家面先开,先帮谁家。甚至孩子和老人也排上用场——插枣儿;供儿蒸好后,邻舍间相互看供儿笑得好不好,如果是新媳妇做的供儿,笑得又好,人们不约而同夸她手巧,新媳妇会美得合小拢嘴儿。

供儿蒸好后,先放在盘子上、簸箕里,待凉透了,再拾到柳条笸箩里,上面盖好红包袱,以待过年祭神用。如果凉不透.饽饽之间会粘皮,不美观。

办年菜

腊月二十九日足节前准备最后一天。此前,供品及人们节日食用的主食已准备就绪,所剩的只是办年菜了。年菜分两种:人食和神供。人食的蔬菜,包括白菜、萝卜、菠菜、葱、香菜等。白菜扒去老叶,萝卜切成萝卜丝儿,菠菜、香菜也择去黄叶儿。神供蔬菜,除上述外,沿海人家还备有染成红色的龙须菜。腊月二十九日这天,除把人食和神供的菜肴制成半成品外,主要是油炸食物。荣成人过年或遇有喜庆事,很讲究吃“化鱼”,就是把老板鱼干或鲨鱼干用水泡软,剁成小块,加鸡蛋面粉调成糊儿,拌匀.人油锅炸熟,然后与白菜一起烩食,实际就是烧溜鱼块。既然要炸鱼,索性把想炸的东西全炸了,如炸小丸子——猪肉丸子、萝卜丸子、豆腐丸子等,甚至连走亲戚、压包袱用的面鱼儿、麻花扣也一起炸了,这一天,孩子们都不愿上街玩,而是围着锅台瞅。母亲们心疼孩子,总是把那炸老了或炸得不漂亮的,塞给他们。等到吃晚饭时,这些小家伙们早已嗝饱胀气了。

年三十

腊月三十包括小尽二十九,荣成习惯地称为大年三十。这一天最忙,主要活动有:

贴对子 荣成俗称贴春联为贴对子,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贴对子与贴春联略有差异。贴对子是在清晨,做妈妈的把新衣新帽准备好,放在子女枕边,子女醒后,穿戴一新,端着糨糊盆同父亲一起敞开大门,先放鞭炮,轰走晦气和贫穷,后贴对子。“对子”的内容有强烈的时代感。清代多用“一元复始,万象回春”、“向阳门第春常在,富贵人家庆有余”之类,连袁世凯当政时,也“国徽翻五色,民帜定八方”。建国后,“对子”的内容,多为歌颂党的恩情,如“春风绿万里,党恩泽九州”,“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对子”之所以贴得早,与“年”有直接关系。传说“年”是个凶残的妖怪,每年除夕都要吃人害命。有一天,它刚到一个村庄,准备行凶,忽听“叭”的一声脆响,“年”以为是炸它的,拔腿便跑。其实,那是村里人赛牛鞭的。“年”喘息未定.跑到另一个村门,突然眼前红光一闪,向它打来,吓得它抱头鼠窜,这次是个闺女晒红袄,恰巧抡在“年”的眼前,从此人们知道“年”怕响怕红,就发明了鞭炮和春联,“年”再也不敢进村伤害人了。但荣成贴“对子”,和催债讨债有直接关系。过去,贫苦人家遇有红白喜事或灾病,往往向有钱人家借债。年终岁末,债主清理债务,就派人到各借债人家里讨债,踏进腊月门,讨债逼得更紧,无法还债的借债人便躲,只要躲到大年三十,门上对子一贴,讨债人看见对子扭头便走,借债人可以安稳地过年。正是这个道理,荣成的对子都是一大早便贴好。民国年间章村一位老人更绝,他因还不起债,“过小年”那天贴对子:“刀枪剑戟来要账,针尖削铁不能还”,横批:“来年论计”。然后把门一锁躲债去了,不到过年不回家,债主们无可奈何。

春联不同,可以等吃完早饭再贴,大年三十早饭,崖头以南吃烫面包子,菜很讲究,褶儿细密,非常漂亮,不次于城市里的三鲜蒸饺,取其平安富足之意。崖头北喝面条,谓之钱串,预示来年钱财滚滚而来,必须提前准备穿钱的绳子。

早饭过后,家长们忙着敬神的事务,子女们则在家里贴春联,如迎面墙贴“抬头见喜”,箱柜贴“招财进宝”,米囤贴“五谷丰登”,畜栏贴“六畜兴旺”、“骡马成群”等等。“福”字不仅贴在门纂上,而且到处可贴,并且故意将“福”字倒贴,谓之“福到了”。至于小姑娘们则贴窗花,什么盛虫(小龙)啦,合和二仙啦,年年有余、喜上眉梢啦,尽其所能,花样不断翻新。若家中成年死者不满三周年,不贴红纸对子,如贴应用素纸。贴春联的习俗不仅延续到今天,内容也有所增加。从抗日战争时间起,荣成百姓出于对保家卫国的军人及为国捐躯的烈士家属的尊敬,每逢大年三十都敲锣扑鼓地给烈军属贴春联,挂红灯,挂光荣牌,以示崇敬和慰问。

供桌 早饭过后,男主人便摆供桌,供桌一般摆在客屋家,如果没有客屋家,则安置在堂屋正位。供桌擦洗干净,围上绣花桌衣。供桌摆正后,将家谱从阁龛里取下,面南悬挂在供桌北面墙上,两旁配有对联。因为是家谱,不是祠堂,所以对联一般不追溯家族的由来,而是带有家训的含意,如“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读书得真味,饮酒肆狂言”。家谱悬好,将神主从阁龛取下,在家谱下面按世次排列,但不摘神主套(过去叫启椟)。同时,将祭祀神主的专用器皿,如酒盅、茶盅、碗、盘、碟、香炉、蜡台等洗净抹干,按次序摆好。摆好后,该斟酒的斟酒,该斟茶的斟茶。香炉装沙,以便插香。蜡台的蜡扦上插上描金的火红蜡烛。当主妇将供品、菜肴办好后,男主人按次序摆放。从神主向外延伸:第一行酒盅、茶盅、筷子;第二行米饭、水饺交替摆放;第三行菜肴,四盘四碗,四盘是鱼(必须是有鳞鱼)、鸡、猪或猪头 (过去有很多人会用猪肚加细绳系成小猪,里面楦上萝卜丝儿,涂上糖色,酷似烤乳猪)、锅塌豆腐。四碗—般是炸小丸子、化鱼、扣肘子、粉条,办供品时,主妇们大搞形式主义,特别是大碗,里面全是熟萝卜丝,只在上面摆上薄薄的一层做好的菜,另将整棵的香菜、红色的龙须菜加以点缀,显得非常好看。第四行是菜碟,包括四水果碟:苹果、金枣、白果、核桃或柿饼。以前,荣成不产水果,买的数量有限,一般是两个苹果、六颗金枣、白果、核桃。四点心碟:桃酥、江米条、燎花、麻花扣。儿,第五行正中是香炉,香炉两侧是蜡台,蜡台两侧摆枣饽饽,每摞五个。下面仨呈品字形,正放;第四个倒扣在品字上,第五个放在第四个底部。这样摆放,比较牢固平稳,即使受到震动,也不致滚落。大概神们不食人间烟火吧,供品中饭莱大都半生不熟。那只鸡顶多在开水里打了个滚儿便装盘上桌,老爷老婆能否咬动,似平没人理会。

午夜饭 从前农业生产到了月日便地了场光,进入农闲时期,荣成百姓也从这天起吃两顿饭,晚饭叫“两顿夜饭”,时间在3点半到4点之间。年三十的晚饭,便叫“年夜饭”。荣成年夜饭很讲究,酒菜丰盛。不同的是富庶人家质量好些,贫苦人家质量差些,但必须满盘子满碗,数量以双数为吉利,而且各有名称:四个菜叫“四季发财”,六个菜叫“六六大顺”,八个菜叫“四平八稳”,反正都是吉利词儿。年夜饭有个规矩,—律不招待客人,也不邀请客人,吃饭时邻舍间也不串门,只有—家人坐在热炕头上,吃团圆饭,喝团圆酒。主食是大米干饭,没煮熟之前,舀出部分留待发纸用,然后煮熟自食。凡是年饭,包括早晨的包子、晚上的干米、初一的饺子都要多做,全家人吃饱吃好还有剩余。剩饭一定存放在粮囤里,盖上红色包袱,寓意“年年顿顿有富余”。

吃完年夜饭,主妇们忙着包发纸的饺子,男主人便领着孩子,端着香纸供品盘子,扛着木锨,提着灰篓子,到场院祭场。祭场时,先焚香纸。酹酒叩拜。拜毕,男主人用木锨铲草木灰,在场院上撒上圆圈,圈内十字交义,在十字中心点上放上撮粮食,谓之“打粮囤”。圆圈旁边用灰撒成梯状,谓之粮梯。意思是粮圈太满太高,只有踏着梯子才能够得着。粮囤扑好后,再焚烧纸燃放鞭炮,磕头叩拜。祭场回来,又在各自的门前撒一粮囤,放上五谷,预示来年五谷丰登。走进街门顺手将早已准备的桃木棍横挡在门槛前,叫“挡门棍”,挡住财宝,防止外流,同时又能阻挡厄运进门。放下香纸盘子、木锨、灰篓。男主人便将一种纸制的几何形、长条刻纸品,插在自己的屋檐下,荣成土话叫“吊贯”。挂上“吊贯”,等于宣布过年正式开始。因为挂上“吊贯”后,除寝膳事务外,禁止一切劳务活动,并有诸多禁忌,如不耕不织,不浆不洗(指衣服),不缝不补,不罗(雀)小捕(鱼),不推(磨)小捣(碓),不搂(草)不挑(水)。不锄(草)不扫,不泼(水)不掏(灰),禁说不吉利的话。

请神 也叫请神灵,实际是一种祖先崇拜。吃完年夜饭、祭完场之后,天擦黑儿,男主人领着儿子,端着香纸盘子和供品,提着灯笼,到祖墓请祖先回家过年。首先摆好供品,提上灯笼,按世次高低,绕每座坟转一圈。荣成称奶奶为婆,转时嘴里要虔诚地念叨:“请老爷老婆回家过年,请老爷老婆回家过年……”每座坟都照完,收拾起香纸盘子和供品,提灯前面引路,路上仍要念叨,直到把“老爷老婆”引导到摆供桌那个屋,俗称伺候神主的家,才停止念叨,禀告“老爷老婆”到家了。然后,将灯笼别在供桌左手桌面上,男主人先把神主套揭下,古代叫启椟,再点烛上香,焚纸叩头。这套程序完成后,方能将引路的灯笼熄灭移开。请神之前,家庭成员及供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人不团圆,财不完整,这也是年夜饭必须全家人一起吃、不招待外人的理由。此后,供桌上的烛火常明,香火缭绕,每日三时烧纸叩拜祖先,香台前的纸灰不能扫掉。同时,神灵请来,后辈必须严守规矩,供桌两旁座位,任何人不得擅坐,免得和祖先争位。不得吵嘴骂阵,以免惊动祖先,或对祖先不敬。不得把自己喝剩的水泼在地上,混淆浇奠。祭神时不得大声呼唤小孩的名字,以免门外的野鬼游魂听到而索命,使小孩不好养。

神主牌位只祀太、高、曾、祖、父五世,太祖以下者入家谱,悬挂祭祀。逝世未满三周年者,不能当神供奉,因此不入家堂,而是单独设供桌供奉,供品可以比家堂简略些。

发纸 除夕晚上,发纸、迎则财神、辞岁,都在半夜子时进行,兴许这就是守岁的由来吧。发纸,在天地桌前进行、除夕白天,在庭院正南方位设天地供桌,为走路方便,天地桌一般用六仙桌或饭桌,供品不如神主桌兴盛、齐全,供牌上写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君之神位”,祭祀时间在晚饭前。祭祀时焚香酹酒,磕头跪拜,祈求天地老爷保佑。最后,烧道黄表才能起来,说是“送钱粮”。此神也许是玉皇大帝,要不,普通百姓为什么要给它纳“皇粮国税”呢这叫祭天地。

请神回来以后,全家围坐在热炕上,开始守岁。过去年岁,一般都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到了半夜子时,各家各户在天地桌上摆好供品:饽饽、水饺、米饭、酒、菜等等。家长带领全家人焚香烧纸,鸣放鞭炮,先叩拜天地神,再按顺序叩拜门神、灶神、家堂,最后祭祖,在进行这些仪式的同时,家庭主妇将一棵白菜拦腰切开,口中念道:“切白菜,(家)发得快!” 切完白菜,接着切开一个方瓜,念道:“切方瓜,打的粮食触(荣成方言念“促”)屋笆!”谓之“借口彩”。发纸的饺子,煮时要烧苞米或谷秸,发时口中念念有词:“烧得壮,庄稼人丁都兴旺。”日广过得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发纸时,语言要谨慎,严禁不吉利之词,对儿童及刚过门的媳妇,家长再三叮咛。发纸后到家堂祭祖,祭祖起来,顺手将预先放在供桌旁边的升拿走。端上香盘子,按“灶马头”所示当年财神所处方位,到村外焚香叩拜。然后顺手摸起一块石头(不一定是石头,凡是手最先触到的硬物,如泥块、柴棒等,摸到什么拿什么),轻轻放进升里,扭头回家,路上严禁说话。回家以后,将升放在供桌下面,升上盖以红布。有些地方在家里专设财神供桌,悬挂财神像,摆下供品,焚香祭祀。这叫“迎财神”。财神要比祖先祭祀的时间长,从迎财神起,到正月十六日大祭一番,才能将升从供桌下拿出来。因为“十五”已过,百事俱兴,财神也就负起责任,保证一家财运亨通。

当男人迎财神的时候,主妇在家里包饺子、煮饺子。过去,辞岁饺子和初一的饺子,要包成元宝形,俗话叫“元宝馉扎”。即将捏好的饺子,两角交替捏在一起。迎完财神后,全家围坐一起,吃辞岁饺子,也叫辞年饭。农业合作化以后,这些习俗逐渐消失,守岁也流入形式,一般是全家人坐在一起,象征性地摆摆样子,既不发纸,也不迎财神,便各自安寝。这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加上电视机的普及,电视节目的新颖、吸引力强,守岁、辞岁饺子重新兴旺起来。看完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已是深夜一二点钟,老年人和孩子们兴许睡了,青年人哪有心思睡觉发纸被鸣鞭炮所代替,从半夜12点,一直放到大年初一早晨,而且

结婚了。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张君婷结过婚但是已经在2019年,丈夫就已经去世了。张君婷,女,截止到2022年6月23日,任天津荣程祥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天津市荣程普济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定居在文登和荣成都各有优势,具体选择哪个地区取决于个人的需求和偏好。

文登是威海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人口数量较多,生活便利程度高,工业基础好,就业机会较多。同时,文登也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如海岸线、山川河流等,是一个较为宜居的城市。

荣成是威海下辖的一个县级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市内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生活便利程度仍然很高。荣成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周边自然风光优美,是一个以渔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城市。

在选择定居地时,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来权衡文登和荣成的优劣。例如,如果您更喜欢城市的繁华和便利,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文登。而如果您更喜欢宁静的海滨生活和丰富的自然风光,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荣成。

本人不是威海的,但我建议你可以跟你女朋友商量,我们要做的是投其所好,不能以地方论。比较威海荣成人每个人的喜好不可能是一样的。你完全没必要舍近求远的问网友,直接和有意向结婚的女朋友沟通就好。想当初我第一次去女朋友家,真心没买什么,也没有钱。我就一屌丝。我只是很随性的跟自己家里一样。进门直接含"爸妈",饭点直接动手帮忙切菜炒菜。吃完饭我看地上掉了几粒米饭很随意的弯腰捡了问她们家有没有养鸡拿去喂鸡了。当然以上例子不是要你照抄,毕竟每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不一样。不过我觉得没必要做作,与其一开始打一百分后面无力保持让人失望,不如实实在在展现自我,慢慢成长让人欣喜欣慰。

查《李秉衡集》,首先提到荣成布防情况的,是1894年12月27日(甲午年十二月初一日)李秉衡致总理衙门的电报。李秉衡在汇报中讲到:新调集的兵力共16营,“只泰靖、精健两营系旧营,余俱新募”,且“泰靖、精健两营并马队一哨”已经“驰扎荣成”。12月30日,李秉衡报告说“前十日”阎得胜已兼统精健营。1895年1月7日(甲午年十二月十二日),李秉衡说:他“拟将亲军营及五台山所扎二营调扎文登县,约半月后可以拔队。”五台山在宁海(今牟平)境内,此“二营”当为赵得发的河成左营、戴守礼的河定左营,而文登、荣成在当时人眼里的区别并不是十分严格的。1月8日,李秉衡令成山电局将电报送交“凯臣兄”(阎得胜),并转告济字右营的徐抚辰。 以上情况说明了什么呢?一,至1895年1月8日(甲午年十二月十三日),荣成县的山东巡抚辖属的东兵,有副将阎得胜的泰靖左营、都司叶云升的精健前营和巡检徐抚辰的济字右营;二,此时,阎得胜并不是驻荣成东军的分统。 到1895年1月11日(甲午年十二月十六日),情况有了变化。11日这一天,李秉衡同意威海卫绥巩军统领戴宗骞拉荣成沿海渔船上岸的建议,并电报通知“荣成济右营锡太守”,请其就此事“与荣成杨令及徐管带商办”。锡太守,即锡良,乃李秉衡在山西为官的同僚,李秉衡抚鲁,特调其来委任“总理行营营务处”;杨令,乃荣成知县杨承泽;徐管带,即统带济字右营的巡检徐抚辰。第二天,李秉衡致电戴宗骞,又再次告知拉渔船的进展。1月17日(甲午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李秉衡致电“成山局送阎分统凯臣兄”:“倭、俚岛等处务派马队昼夜了望、传信,切勿稍懈。”同日,李秉衡将此部署通报戴宗骞:“驻荣五营已早饬派马队了望、传信”,并令他们前往倭岛、俚岛一带“查看形势,拨三营前往分驻”。倭岛,乃今荣称寻山半岛一带。 以上情况又说明了什么呢?一,戴、赵两营11日尚未到荣成,该两营的到达时间在12~16日间;二,锡良代表李秉衡来荣成作短暂部署后,16日前离开荣成,而阎得胜是在锡良离开荣成后,才“分统”荣成东军的;三,1月17日,阎得胜、戴守礼并未前往倭、俚岛;四,此前荣成东军的布防,李秉衡是知情的,因为有锡良随时电报。 1月19日(十二月二十四日),即日军龙须岛登陆的前一天,李秉衡电“成山局送阎分统、徐管带”:“前函商请以三营分扎倭、俚,是否开拔?请即电示。或拨两营留三营亦可,请酌。”第二天(十二月二十五日),倭寇上岸,李秉衡急电戴宗骞、张文宣::“今日黎明立电饬开往倭、俚岛五营折回援应成山。”这里的“五营”,当为“开往倭、俚岛三营”及留荣成二营。 这些电报可以说明什么呢?一,阎得胜、戴守礼是接李秉衡18日电报,才开往倭、俚岛的。开拔的时间应为19日,因为若18日接电当天出发,阎得胜可以电报(成山局电线被切断,是20日9时后的事情),就不会有李秉衡19日的电询了;二,20日,李秉衡已经得到阎得胜、戴守礼开往倭、俚岛的报告。 至此,我们已经清楚了驻荣成东军调拨的脉络。接下来,我们该看看这些东军的驻防情况。 根据《日清战争实纪》报道,进入荣成县城(成山卫)后,日军询问当地居民,有“城内原驻步兵二千余人”的说法。“两千余人”,正是“五营”之数。小小的成山卫城,能否一下容纳“两千余”士兵,是很可疑问的。更多的可能是,这些队伍迅速分散到城外驻扎,而徐抚辰的扎地离城最近或在城内,从李秉衡电“荣成济右营锡太守”并请“与荣成杨令及徐管带商办”拉渔船上岸一事,可以看出来。 戚其章先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调查,有人回忆说:阎得胜统率四营兵进驻荣成,城南两营,城东两营(沙寨子一营,落凤塂一营)。另一人说:荣成驻了四营兵,东门外沙寨子以东两营,南门外二营。这是什么时间的驻防情况呢?我曾说过:乡人不可能正确区分远道而来的军队的具体情况。查荣成地图,沙寨子不是一个村庄,应是指成山卫东南海滨的沙丘。我们从此仅可以得到的信息是,成山卫城东南、南门外驻扎过东兵。而日军进程后,出南门外“出城数町”,击溃了“步兵约500名,骑兵五十余”,可以证明,南门外的这一个营,距城很近。 1935年印行的《中日甲午战争纪要》说:十二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此间中国派遣在荣成附近诸营中,巩军之中营三哨,在落凤岗及大西庄任龙须岛及成山角附近之警戒,又济字右营、河成左营及荣成团练,驻在荣成之南门外。精健前营及泰靖左营在姚上附近,河定右营在里岛,任附近海岸之警戒,均受阎得胜节制。”此前的甲午史著包括姚锡光的《东方兵事纪略》,均未有此记载和详细的描述。《纪要》是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所编,以期地位和势力,必有所据,他们可能掌握了大量的日本资料和中国方面不为一般人知的资料。所以,我们排定东军五营在荣成的部署,还是可以采纳《纪要》的说法的。 这里可以稍作修正或补充说明的是,“巩军之中营三哨”,实为绥军2哨、巩军中营1哨;“济字右营、河成左营及荣成团练,驻在荣成之南门外”,当有1营扎卫城之东南“沙寨子”;“姚上”,当为“窑上”(戚其章先生《中日甲午威海之战》指为“肖水河”,未指明所据);可以疑问的是,戴守礼的“河定右营在里岛”,是何时抵达?戴守礼难道不是和阎得胜同期出发的吗?何以阎得胜仅走到离县城仅10几里的窑上村?是他并未行动而是原来就驻扎于此?窑上村的说法自何而来?这些个问题,我得承认,我还没有发现更进一步的资料,只能姑且存疑了。 1月23日(十二月二十八日),当日军占领荣成县城之后,李秉衡在向朝廷的汇报中,介绍了荣成县城失守的情况:城中本无营驻扎,其原扎附近之徐抚辰。赵得发两营开队应敌,奋力抵御,势不抵,伤亡颇多。阎、叶两营先后赶到,被倭炮轰及,抵敌不住。倭遂蜂拥入城。 1月28日(乙末年正月初三日),李秉衡再次向朝廷汇报:荣成所派驻五营,内阎得胜。叶云升两营派防倭岛,戴守礼一营派防俚岛,仅徐抚辰、赵得发两营扎荣成西。二十五日,倭人由落凤塂登岸,直扑县城。徐抚辰等两营向东迎战,倭众我寡,势太不敌。迨阎得胜两营赶到,被倭炮猛击,抵敌不住,倭遂蜂拥入城。 李秉衡显然是得到东兵的报告,才作了上述描述的。其兵力布防情况大体与《纪要》相当;《纪要》的说法有些也是来自李秉衡的报告,如戴守礼一军。至于“奋勇抵敌”等说法,未免有些夸张,在所难免。我们也没有理由责备这些东兵,因为他们“本系河工,未习战阵”。这些平日手操箕锔锹镐的“土夫”,如何与近代化装备的倭寇对阵! 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件事。一,荣成县杨令承泽,日寇进攻前,即组织了团练,树起了“荣成海防总团”的大旗,看来还算是以为负责的官员。二,东军西逃时,走到不夜村附近,见跟踪而来的日军人数很少,即停步插旗还击,而日军侦察兵并无战斗任务,遂折马而回。说明清兵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敢于一战的。

结婚支锅是结婚生火做饭开始过日子的意思。

支锅,就是从大锅中分出来,重新搭建一个锅灶,意即自己另过日子,而温锅是亲戚朋友祝贺你支锅的一种形式,多送些碗、瓢、盆之类,现在干脆就是送钱!

支锅,荣成方言,就是儿子结婚后小两口在新家自己开始做饭吃了。通常也就是说,儿子同父母分家开始单过了,所有的财物都开始分开了。当然也有的人家是不分家的,房子在一个院里,在一起做饭吃,挣的钱物回来交由长辈统一支配,不过不管怎样,父母都是为子女积攒的,辛辛苦苦一辈子不都是为了下一辈过的比自己好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6234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7
下一篇2023-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