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本穿越小说,主角姓李,写的是隋朝后期到唐朝的事,小小年纪官居太尉,与长孙无忧结婚,长居龙门。

好像是本穿越小说,主角姓李,写的是隋朝后期到唐朝的事,小小年纪官居太尉,与长孙无忧结婚,长居龙门。,第1张

大业九年,年仅十二岁的长孙氏嫁给了李世民,婚后长孙氏回永兴坊省亲,舅舅高士廉的小妾张氏在长孙氏居住的地方看见了一匹高头大马,而且鞍勒等物准备得一应俱全,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于是高士廉令人占卜了一番,占卜的人说:“此女贵不可言。”果然不出所料,不久之后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元武德,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册封其妻长孙氏为秦王妃。

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与李世民的长子诞生于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不过承乾有着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所以此二字虽为宫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时却有着无比深意,是以“承乾”一名当为唐高祖为这个孙子亲赐。

武德三年,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第二子,取名李泰。同年六月,李承乾与李泰分别被册封为恒山郡王与宜都郡王。

武德四年,长孙氏为李世民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丽质——天生丽质难自弃,单从这名字中就可想见李世民对这个宝贝女儿的喜爱之情。同年,唐高祖又将宜都郡王李泰进封为卫王,加授上柱国,以继李元霸之后。原本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渊却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并授予上柱国的勋官,这对李世民一家来说是莫大的恩宠。

这一年的七月十日,唐高祖废五铢钱,发行开元通宝。唐高祖特别准许李世民可以自己铸三炉的钱,据唐玄宗时的大臣郑虔所说,欧阳询奉上蜡样时,王妃长孙氏曾不小心在蜡样上留下了一点指甲的痕迹,于是开元通宝铸造完成后上面便有了一缕“掏文”。

武德五年,李世民将长孙氏的侄子、长孙炽之孙长孙家庆任命为长子李承乾的侍读。

武德七年,唐高祖将恒山郡王李承乾徙封为中山郡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同年,李世民又将长孙氏的另一个侄子,也就是长孙家庆的胞弟长孙祥任命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又因为妻子长孙氏的身体不太好,李世民在经过太原的时候想到妻子曾经在玄中寺聆听钟声并修葺寺庙一事,便特意到玄中寺拜会寺中的高僧道绰大士,供奉了大量珠宝,以此为妻子祈福。

随着大唐江山的统一,李世民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京城,又因为功高震主,秦王府与太子李建成的摩擦积怨也日渐加深。长孙氏便充分发挥了自己身为女眷的优势,时常进宫侍奉高祖与他的后宫嫔妃,尽力弥补彼此之间的嫌隙。

武德九年,秦王府与东宫的局势越来越紧张,长孙氏与房玄龄“同心影助”,共同辅佐李世民。最后,李世民为了自保不得不率先带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人在玄武门埋伏,长孙亲自为将士们分发盔甲,勉励众人,将士们都感激万分。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成功诛杀了李建成与李元吉后,被唐高祖立为皇太子,而长孙氏也被册拜为皇太子妃。

八月二十一日,唐太宗登基后的第13天,就将自己的妻子长孙氏册立为皇后,并追赠自己的岳父长孙晟为司空、齐国公,谥曰献。十月癸亥,又立嫡长子中山郡王李承乾为皇太子。

贞观元年,唐太宗将玄武门之变中功勋第一的长孙无忌袭爵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又因为长孙无忌与自己年少时就是好朋友,如今又是外戚与功臣的双重身份,唐太宗对他格外重视,经常让他出入自己的居室之中,又授予了尚书右仆射的要职。三月癸巳,长孙皇后举行了亲蚕礼。

同年,长孙皇后的叔父长孙敞因为受贿被免官,唐太宗却因为长孙敞是妻子叔父的缘故,经常命人送绢给他,供他开销,不久又让他以宗政卿的官衔退休,又加授了金紫光禄大夫的散官,以及正二品平原郡公的爵位。

十二月,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薛国公长孙安业与李孝常、刘德裕、元弘善等人谋反事泄,按罪当死,但长孙皇后却流着泪向丈夫求情:“安业之罪,万死无赦。但他早年将我和母亲赶出家门,此事天下皆知,如果杀了长孙安业,世人必然会认为我是仗着陛下的宠爱报复兄长。”于是别的主犯全部被诛,甚至李孝常的几个儿子也因连坐全部被杀,惟独长孙安业得以免于一死。

贞观二年,长孙皇后反对哥哥长孙无忌担任要职,常常对丈夫说:“我身为一朝皇后,尊贵已极,实在不愿兄弟子侄都在朝廷之上。汉朝的吕家和霍家外戚正是前车之鉴,希望陛下千万不要任命我的哥哥为宰相。”唐太宗一开始并没有听从妻子的意见,坚持给了长孙无忌高官厚禄,于是长孙皇后私下让哥哥主动辞去这些职位,直到唐太宗最终不得不答应,只加封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衔,长孙皇后这才喜笑颜开。

五月,卫王李泰改封越王。李泰因为是长孙皇后所生的缘故而宠冠诸王,唐太宗令其遥领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封地竟然有22州之多!比同时受封的亲王封地多了近两倍。

六月庚寅,长孙皇后在丽正殿生下了第三个儿子李治,唐太宗欣喜异常,不仅大宴五品以上的官员,赐帛有差,还下令只要是在这一天出生的人都可以领取粮食。据说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后的“洗三朝”时,长孙皇后将当年丈夫从晋阳宫中得来的玉龙子与缀满珍珠的朱红襁褓一并赐给了这个小儿子。从此,这枚“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的玉龙子就成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们代代相传。

同年,长孙皇后的长女,年仅八岁的李丽质被册封为长乐公主,食邑三千户。

贞观五年正月庚戌,唐太宗封长孙皇后之子李治为晋王。同年,唐太宗召法师元琬于苑内德业寺为长孙皇后写藏经。

贞观六年,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特所钟爱的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唐太宗特别下令让有司准备比长公主多一倍的嫁妆,然而不久之前御史大夫韦挺刚刚上表批评过时风:“今贵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极欢宴;唯竞奢侈,不顾礼经。……若不训以义方,将恐此风愈扇。”结果唐太宗竟然“顶风作案”,要为自己的爱女准备的嫁妆甚至比长公主还要多许多,此举自然而然招徕了魏征的严厉制止。

魏征认为嫁妆比长公主多一倍不合礼法,极力谏止,唐太宗下朝后将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感叹道:“我知道陛下器重魏征但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今天才知晓原来魏征果然是于社稷有益的肱骨之臣,而魏征作为臣下却能够秉直上谏,这份品行实在是难能可贵。”于是下旨赏赐了二十万钱与四百匹绢给魏征,并特意嘱咐道:“我希望郑公能够一直将这份敢于直谏之心保持下去,认为不对的就直说,不要因为君臣之礼而有所讳言。”

三月,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到九成宫避暑。四月癸卯,夫妻二人在散步时,发现丹霄殿西面有片土地略感湿润,于是用手杖通导,即刻便有泉水涌出,随即用石槛围住,将之引伸为一个水渠。又因泉水出自丹霄殿之西,唐太宗便在丹霄殿置酒宴请诸位大臣,并赐帛各有差。而由魏征撰稿、欧阳询正书的《九成宫醴泉铭》,记叙的正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散步时发现醴泉的这件趣事。

几个月后,长孙皇后所生的小公主满月,唐太宗十分欣喜,大宴群臣于丹霄殿。九月丙申,太子李承乾来九成宫朝见,唐太宗高兴之余大宴东宫官属,又赐帛各有差。

十月乙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自九成宫回到长安,唐太宗亲自侍奉太上皇李渊,与长孙皇后一起献上饮食服饰等,直到夜深了才离开。唐太宗想要亲自送太上皇回去,太上皇不肯答应,让太子李承乾代为相送。

贞观七年,在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后,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爱女长乐公主出嫁,而驸马不是别人,正是长孙无忌的嫡长子,未来的赵国公,现在的宗政少卿长孙冲。同年,长孙皇后的幼子晋王李治遥领并州大都督一职,那么并州又是什么地方呢?

根据史书的记载,并州即太原府,也就是说李治得到的是太原这块封地。但凡对唐朝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知道,有唐一代,太原贵为北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可谓是地位全面超然。因为太原不仅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镇,更是李唐的龙兴之地!而唐太宗却轻描淡写地将晋王这个封号给了李治,又将地位如此独特的太原封给了他,唐太宗对妻子所生的这个小儿子的宠爱之心也由此可见一斑。

同年,越王李泰也在遥领鄜州大都督及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的同时,又被授予了左武侯大将军、雍州牧等职位,而在别的同龄皇子已经远赴封地上任的时候,李泰不仅仍旧留在父母的身边没去封地上任,唐太宗甚至还下令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

贞观八年三月甲戌,太上皇李渊在两仪殿大宴西突厥使者,唐太宗与长孙皇后亲自奉上膳食以及衣物等,全部都是奇珍异宝,长孙皇后又亲自为唐高祖梳头,为他戴上冠冕,并感慨道:“至尊年事已高,头发都全白了。”众人无不伤感流涕,一家人如同寻常百姓一样。

庚辰,长孙皇后与唐太宗一起驾幸九成宫,一天夜里柴绍匆忙前来上报说有急变,唐太宗不得不穿上盔甲离去,而同床共眠的长孙皇后虽然正抱病在身,但也坚持要一同前往,宫人纷纷劝止,长孙皇后却说:“陛下如此震惊,我又如何能够安心养病?”

贞观九年三月,长孙皇后举行了亲蚕礼。同年长孙皇后身体不适,唐太宗担忧之下接连请了昙藏法师、法常法师等诸位得道高僧进宫为妻子受戒祈福。后来昙藏法师逝世于会昌寺,长孙皇后与太子李承乾皆派人前往为其吊丧,唐太宗又下诏安葬了昙藏法师。法常法师也因为为皇后受戒的缘故,得到唐太宗的旨意有幸成为了空观寺上座。

贞观十年,随着长孙皇后病重,李承乾为母亲的病情十分忧心,想要大赦天下以此为母亲祈福,但长孙皇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并说道:“死生有命,非人力所能改变的。何况赦免囚犯是国家大事,崇尚佛教又是陛下所不为之事,怎么可以因为我一介妇人而乱了天下的法度呢?”承乾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了房玄龄,唐太宗与朝中大臣十分感慨,大臣们纷纷请求大赦天下,但是长孙皇后坚决拒绝了大赦一事。

唐太宗虽然不忍违逆妻子的意思,没有大赦天下,但是却另辟蹊径,想到了用别的方法来为爱妻祈福。

四月,唐太宗下诏说:“皇后虚风日久,未善痊除,修复废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胜有七塔者,并依旧名置立。”唐太宗下令大修天下392所废弃寺庙,希望佛祖能够保佑妻子早日康复。相州的修定寺,益州的善寂寺,皆是因此得到修复的寺庙,大名鼎鼎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此亲自撰写了《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一文并流传至今。而明明崇尚佛教本是自己所不为之事,但是为了从死神手里抢回妻子的生命,唐太宗还是为了。

然而,尽管唐太宗想方设法想要从死神手里将爱妻的生命夺回来,却天不遂人愿,这一年的六月己卯,长孙皇后抛下了少年时代相伴至今的丈夫,抛下了刚刚弱冠的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抛下了出降不久的爱女长乐公主以及更为年幼的4个儿女,崩于长安太极宫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盛年而逝,留给丈夫、儿女的是无尽深重的哀痛。唐太宗面对妻子的离世悲恸万分,诸位皇子公主也悲伤异常,尤其是晋王李治,哀慕感动了周围的人,唐太宗亦十分心疼,于是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举动: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一双儿女晋王李治与晋阳公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自抚养皇子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位亲自抚养公主的皇帝!

试想中国上下五千年有过多少位皇子,有过多少位公主,又有几个能有这份殊荣被皇帝父亲亲自抚养?而长孙皇后的儿女并没有因为母亲人走茶凉,反而享受到了这等殊荣,这实在是唐太宗这个性情中人情之所至下的惊世举动!

九月丁酉,长孙皇后将要安葬昭陵,虞世南为此撰写了一篇《文德皇后哀册文》,而提到长孙皇后的谥号“文德”二字,又是说来话长。

皇后有谥号是从东汉开始的,但直到隋朝,所有的皇后都只有单谥而不是复谥,只不过史官为了便于区分,才将她们的谥号和皇帝的谥号合在一起。如唐高祖即位的时候,追谥窦皇后为“穆皇后”,唐高祖死后合上他的谥号即为“太穆皇后”。而长孙皇后却在逝世后直接被唐太宗上了复谥“文德”。

根据春秋礼法,单谥为正,双谥非正,在古人看来,只有当单谥不足以道尽逝者的美好品德时,才会用上复谥。所以复谥极为罕见,纵观贞观十年长孙皇后逝世之前,也就只有刘感这位忠君死节的烈士被唐高祖李渊赐了复谥“忠壮”,除此之外再没有人有过复谥。

而长孙皇后的“文德”这两个谥号皆为美谥,尤其是“文”这个字。唐人认为“文”是最好的谥号,“为美无以尚也”,就算是在美谥里,也没有哪个谥号能比文还要美好。可见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只有“德”这个单谥并不足以表现出妻子的美好,只有再加上唐人最为尊崇的“文”这个谥号,才能表现出长孙皇后的盛德。

十一月庚寅,长孙皇后安葬昭陵,唐太宗亲自为妻子撰写碑文,特别提及了长孙皇后临终前曾百般嘱咐过要“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的心愿,所以唐太宗亲自选定了九嵕山为帝陵墓址,因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馀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以完成妻子的愿望。

长孙皇后下葬时,唐太宗又特意挑选了名声嘉美、英俊可爱、博通诸艺、富于才情的于尚范、袁公瑜、齐世武、独孤士餮、宋思真、陆绍、崔玄籍、郭敬宗等少年为挽郎。

就在这段百官为皇后服丧的期间,又发生了一件事。中书舍人许敬宗看到欧阳询的相貌丑陋怪异,大笑出声,唐太宗知道后十分生气,立马将许敬宗贬为了洪州司马。许敬宗不仅一下子官职连降3级,而且还从京官被贬为了地方官员,罚得极重。

而唐太宗对妻子的追念远远不止于此。长孙皇后逝世后,唐太宗度人在宗圣观出家,为皇后追福。

又根据史书的记载,长孙皇后安葬进昭陵的玄宫后,唐太宗下令让人在五重石门外修建栈道,令宫人起居供养一如皇后生前。而这条栈道直到唐太宗驾崩后合葬昭陵玄宫,这才拆除。

唐太宗又因为十分思念妻子,在上苑中建了层观以登高眺望昭陵。一次,唐太宗和魏征一起登上层观,唐太宗指着昭陵让魏征看,魏征则回答说:“臣老眼昏花,看不清,臣以为陛下是在让臣看献陵(唐高祖帝陵),如果是在看昭陵,那么臣看到了。”唐太宗闻言潸然泪下,不得不流着泪毁掉了层观。

事实上在这个百善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唐太宗如此张扬地思念妻子被魏征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唐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给魏征的回诏中,公然向大臣倾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如此一字一血泪,当真令人唏嘘不已。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定为祭祀长孙皇后时用的庙乐。

按照惯例,只有当皇帝驾崩后,皇后才能跟随丈夫一同配享太庙,但唐太宗却早早将长孙皇后配享太庙,并且连指定的庙乐也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这需要唐太宗何等的深情与重视,才会让妻子与自己的祖先们一起享受同等级别的祭祀?

贞观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唐太宗令律宗南山宗初祖释道宣为妻子写了《大般涅盘经卷》作为供养经,以此为长孙氏追福,这部经书后来由清末民初的收藏家李盛铎所收藏。

同年十一月辛卯,魏王李泰发愿为母亲长孙皇后所造的龙门山三龛落成,唐太宗驾幸伊阙,亲自检阅佛龛。而伊阙佛龛之碑上的《三龛记》则是由岑文本撰稿、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书写,是龙门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字画奇伟,名垂千古,其工程之浩大,装饰之宏伟壮丽,乃至“有金银之语”,足可见李泰对母亲长孙皇后的一片孺慕之心,更可见唐太宗对此佛龛之重视。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在太平观内为长孙皇后建造了一尊元始天尊像,为已逝世的爱妻追福。

同年八月二十日,唐太宗将年仅8岁的小女儿封为衡山公主,食邑三千户。衡山郡即是衡山所在之地,衡山自古以来便是五岳之一,位在名山之列,而《唐六典》中则有言:“凡名山、大川及畿内县皆不得以封。”唐太宗却大方地将衡山作为封邑,封给了这个嫡出的小女儿。

贞观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意欲谋反的事情败露,而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

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只是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是大错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更不想让逝去的妻子伤心,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于是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可现在唐太宗却当着众大臣的面公开询问要怎么处理李承乾之事,很明显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杀了李承乾。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儿子的一条性命。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纵然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因为夺嫡而双双被贬,唐太宗也因此伤透了心,但为了同时保全这三个心爱的儿子,唐太宗果断立了年幼但性格温和的幼子李治为太子,并说了这样一段话:“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而意欲夺嫡的魏王李泰所得到的最大处罚,也不过是降了一级爵位,只被贬为了东莱郡王,后又改封顺阳郡王。

李承乾作为谋反案的主谋保全了性命,只被废为庶人,但身为从犯的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却依旧难逃一死。杜荷死后,唐太宗心疼女儿,于是亲自为她挑选了薛瓘作驸马,而为了让城阳这一次的婚事再无缺憾,唐太宗特意令人占卜了一番,卜文则显示:“两火俱食,始则同荣,末亦双悴。若昼日行合之礼,则终吉。”

按照当时的惯例,婚礼应于傍晚时分举行,不过根据占卜的结果,婚礼需要白天举行才会吉利。于是唐太宗决定破例将城阳的婚礼改在白天举行,但此举却遭到了马周的强烈反对,唐太宗不得不作罢。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城阳与薛瓘的婚事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夫妻二人婚后感情十分和睦,他们的儿子薛绍正是日后唐高宗爱女太平公主的驸马。

八月,正值青春少艾的长乐公主病逝,唐太宗对爱女的早逝悲痛异常,下令让长乐公主的墓使用了三道石门的规格——这不仅是在昭陵现已发掘的陪葬墓中独属一份,即便是在整个已发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就只有“号墓为陵”、按天子等级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同属这一情况。

然而皇家的不幸并没有就此戛然而止。唐太宗一直亲自抚养在膝下的晋阳公主也因病逝世,年仅十二岁。唐太宗悲伤不能自己,甚至一个多月都不能正常饮食,每天要哀伤数十次,身体也因此变得羸弱不堪。大臣们纷纷进谏劝慰,唐太宗则答道:“我又怎么会不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如此悲伤根本无济于事呢?只是情不能自禁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无法控制自己的悲恸。”

最终唐太宗只得强忍悲伤,下诏给有关官员,将晋阳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于她的墓旁修建佛祠,以此为不幸夭折的爱女的往生祈祷,同时也希望能够借此给予自己一丝丝的安慰。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李承乾逝世于黔州,唐太宗为此辍朝,并以国公礼安葬了他。

贞观二十年,高士廉生病,唐太宗亲自到他的府邸看望他,提及往事时不禁潸然泪下。

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壬辰,高士廉薨于长安崇仁里,唐太宗带着病体执意要亲临宅邸吊丧,并对前来阻拦的房玄龄说:“我这次前往,不只是为了君臣之义,更是为了当年允婚的情谊,士廉也是我的舅舅,姻戚义重,你不用再劝我了。”于是唐太宗带着数百骑士兵从兴安门出发,一直到了延喜门,长孙无忌上前说道:“陛下圣体抱恙,此时前去吊丧是大忌,陛下念及亡舅的旧情,臣很感激,但亡舅临终前曾说过:‘陛下对我恩情甚重,我死了以后也许会亲自前来吊丧,而我只不过是朝堂上很普通的一员,活着时对陛下没什么帮助,怎么可以死后还要让陛下如此劳烦,如果我泉下有知,一定会十分愧疚的。’”长孙无忌跪在唐太宗的马前流着泪极力劝止,唐太宗这才答应回宫。

同年十一月,唐太宗将顺阳郡王李泰重新进封为濮王,食邑一万户。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太子李治为了纪念母亲长孙皇后,修建了一座被唐玄奘评价为“壮丽轮奂,今古莫俦”的大慈恩寺。如此宏伟富丽的大慈恩寺,面积之大甚至占据了整个晋昌坊的半坊之地,共修建了10多座院落,1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十分奢华,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和允许,即使是太子,也没有这个能力与胆量这么做,而《诏建大慈恩寺》这封诏书也证明了这座规模宏伟的寺庙得以修建,正是出自唐太宗本人的旨意。

十二月大慈恩寺落成,唐太宗下诏令太常卿李道宗带领九部乐,万年令宋行质、长安令裴方彦等人各率县内音声及诸寺幢帐,务必要让大慈恩寺显得庄严肃穆,并下旨度了三百名僧人,请了五十名得道高僧。随后,唐太宗又带领太子李治与百官在安福门楼执香炉,目送高僧与各种佛像、经卷、舍利等依次奉进大慈恩寺,各种奇珍异宝“眩日浮空,震耀都邑”,甚至一眼都望不到尽头。

贞观二十三年二月六日,就在长孙皇后的生辰这一天,唐太宗将妻子所生的小女儿衡山公主下嫁长孙诠,唐太宗还因此特意将长孙诠的父亲长孙操升为岐州刺史——岐州即扶风,与京兆尹、冯翊并列为三辅,地位非同一般。唐朝将州县分为八个等级,岐州位列第二,仅次于雍州、洛州、并州,中晚唐时更是一度被定为了西京,所以长孙操身为一介臣子,只因儿子尚主便被提拔为了岐州刺史,唐太宗对衡山有多重视可想而知。但是公主出降的仪式极为繁琐,所以遗憾的是直到唐太宗驾崩,婚礼仍未完成。

五月己巳,唐太宗崩于九成宫含风殿。八月庚寅,唐太宗下葬昭陵玄宫,与长孙皇后同穴而葬。

随着唐太宗的逝世,一代贞观帝后的故事似乎就此落幕。其实不然,从古至今各种关于贞观帝后的传说一直屡出不穷,至今未歇,比如长孙皇后怀孕患重病,孙思邈引线诊脉传颂千古;又比如唐太宗为产后体虚的爱妻访求一种名为蜜碗的美食;再比如唐太宗亲自酿了葡萄酒与长孙皇后共饮等等。

而关于长孙皇后的种种事迹,也历来为世人所喜闻乐见,如长孙皇后所作《春游曲》,唐太宗对妻子的这首诗是“见而诵之,啧啧称美”,但偏要有老学究认为长孙皇后作为一代贤后却“作情艳,恐伤盛德”;又如长孙皇后一双保存至宋时的岐头履,“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为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中有两系,首缀二珠”——这双岐头履由鲜艳光灿的羽毛织成,黄金珍珠点缀其中,后来传到宋代秘库中。此履制作精细绝伦,宋朝画家米芾奉命为文德皇后履作画题字,后又流传到明代,亦被时人当做国粹来保存,有人欲出数万钱只为看一眼,主人仍不许。

而这只遗履的出现,也使长孙皇后“布衣补丁”求贤德的说法不攻自破。一双鞋子尚且如此华丽,那么衣饰的华丽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事实上史书记载的也是长孙皇后对这些衣饰物品的态度是够用即可,杜绝不必要的铺张浪费,而不是说她苛求自己,只穿破旧或打着补丁的衣服。而这双饰金缀珠、丹羽织成的遗履也恰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长孙皇后灿若丹羽,金裹珠耀的华丽一生。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唐太宗的后宫那么风平浪静,是长孙皇后的宽容慈悲感动了这些嫔妃吗?不,当然不是!宽容慈悲并不能阻挡争宠出头之心,史书中不乏善良的皇后被得宠的妃子踩下去的例子,能让后宫风平浪静真正平息了争宠之心的只有皇帝本人。也正因为唐太宗只爱长孙皇后一人,后宫中这些除了生育皇子外再无记载的无宠嫔妃们并不会蠢笨到以卵击石自寻死路,只能安分守己,后宫中自然也就没有任何争风吃醋的事情发生。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为什么不妒忌后宫,为什么会善待后宫?原因很简单,后宫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并非唐太宗才有,何况历数唐太宗后宫的嫔妃,基本上除了因为生育皇子而被记载了一笔外再无更多的记录——对于早已三千宠爱在一身的长孙皇后而言,这些无宠后宫又有什么值得她妒忌呢?这个世上锦上添花者也许不多,但更多人也还不屑于落井下石,面对已无力还击的这些弱者,长孙皇后照顾她们,善待她们一些又何妨呢?

很多人奇怪,魏征明明阻挠皇帝给长乐公主加嫁妆,长孙皇后却重赏魏征,这是在假装贤德吗?她难道就不想亲生女儿嫁得风光些?答案很简单,因为她的女儿一直很风光,“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公主”,这句话已经胜过了世界上的任何奇珍异宝,这句话就是长乐公主最为珍贵的嫁妆。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临终前为什么要说“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难道她不想家族荣耀吗?理由很简单,当一个皇后不用去担忧人走茶凉,反而担心皇帝莫要赏赐太多时,必然是因为皇帝已经对自己的家族实在太好了。

短梦惊回,北窗一阵芭蕉雨。雨声还住。斜阳明高树。起望行云,送雨前山去。山如雾。断虹犹怒。直入云深处。——元代·程文海《点绛唇 原无调名,兹据律补 永乐大典卷一万》 点绛唇 原无调名,兹据律补 永乐大典卷一万 短梦惊回,北窗一阵芭蕉雨。雨声还住。斜阳明高树。起望行云,送雨前山去。山如雾。断虹犹怒。直入云深处。程钜夫(1249年—1318年),初名文海,因避元武宗海山名讳,改用字代名,号雪楼,又号远斋。建昌(今江西南城)人,祖籍郢州京山(今属湖北)。元朝名臣、文学家。程钜夫少与吴澄同门。南宋末年,随叔父降元,入为质子。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于江南推荐赵孟頫等二十余人,皆获擢用。丞相桑哥专政,程钜夫上疏极谏,几遭杀害。延祐五年(1318年)去世,年七十。泰定二年(1325年),追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諡号“文宪”。程钜夫历事四朝,为当时名臣,其文章雍容大雅,诗亦磊落俊伟。有《雪楼集》三十卷。

程文海

古迹琳宫堪作计。桧柏青青,宛有长春气。直待功圆方济会。无心默默符天意。幸得安然清静地。终日逍遥,方寸无萦系。老大不堪心自退。——元代·尹志平《凤栖梧 太平兴国观作》

凤栖梧 太平兴国观作

古迹琳宫堪作计。桧柏青青,宛有长春气。直待功圆方济会。无心默默符天意。幸得安然清静地。终日逍遥,方寸无萦系。老大不堪心自退。云里高唐观,江边楚客舟。上升峰月照妆楼。离思两悠悠。云雨千重阻,长江一片秋。歌声频唱引离愁。光景恨如流。——元代·赵孟*《巫山一段云 上 峰》

巫山一段云 上 峰

云里高唐观,江边楚客舟。上升峰月照妆楼。离思两悠悠。云雨千重阻,长江一片秋。歌声频唱引离愁。光景恨如流。都门花月蹉跎住。恰做了白发伧父。酒微醒曲榭回廊,忘却天街酥雨。晓钟残红被留温,又逐马蹄声去。恨无题亭影楼心,画不就愁城惨处。——未知·冯子振《鹦鹉曲 都门感旧》

鹦鹉曲 都门感旧

都门花月蹉跎住。恰做了白发伧父。酒微醒曲榭回廊,忘却天街酥雨。晓钟残红被留温,又逐马蹄声去。恨无题亭影楼心,画不就愁城惨处。

在原著中作者并没有具体的交代武大郎和潘金莲结婚后为什么一直没有子嗣,所以我们也只能从原著中找寻一些线索来进行推测了。

第一种原因就是武大郎和潘金莲结婚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潘金莲没怀孕也算是一个正常情况。其实从原著上武大郎和武松的对话来看,他们两个人也就一年左右没见面,而且武大郎是在武松出逃后的一段时间才娶的潘金莲。所以,按道理来说当时武大郎和潘金莲可能也就结婚几个月而已,没怀上孩子也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情况。

第二种原因就是年轻貌美的潘金莲压根就看不上身材矮小的武大郎,根本不愿意与武大郎同房。如果潘金莲想有子嗣,那按道理来说肯定是要与武大郎同房才行。但是,潘金莲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自身的条件也不差,最终也只是没有办法才被迫嫁给武大郎的。所以,可能是潘金莲一直就看不上武大郎,不愿意与武大郎亲热一番。

第三种原因就是潘金莲的生育能力有问题,可能已经生不出来孩子了。因为潘金莲在嫁给武大郎之前一直都是在大户人家做丫鬟的,可能被大户人家买卖过很多次,遇到过很多对她心怀不轨的男人了。而那时候的潘金莲可能就被一些人给摧残了,直到玩腻了才又转卖给其他人。而那时候的潘金莲的身体,可能已经被摧残的无非生育了。

第四种原因就是武大郎自身有问题,先天性的发育不足影响了他的生育能力。参考武松的身高体型来说,一奶同胞的武大郎在身体发育这方面确实是不尽如人意。而这种身体发育的不正常情况也极有可能影响到了武大郎传宗接代的能力。所以,也有可能是武大郎的原因才导致了潘金莲和他结婚后一直没有子嗣。

一、中国宗教的现状和改革的方向

中国宗教,经政府认可取得合法地位的,目前包括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道教。此外,在学术界中,认为可以体现中国宗教精神的,还包括已没有任何教团组织及活动的儒教和虽有零星会道门活动却无合法地位的民间宗教,以及不容忽视的“新兴宗教”的社会倾向。

中国宗教之现状,是继承了数千年的传统、近百年的历史而形成的。

数千年的传统,主要是多神信仰。中国本土的神,大致有两种来历:一是血缘神,即从祖宗崇拜而推演至公众普遍信仰的神,如黄帝、炎帝;另一是自然神,即从自然崇拜而推演至无所不在、无所不是的神,如天帝、雷公、风伯、山神、水神、树神。前者带有浓厚的民族情感,后者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这两者又并非截然分开,往往一神兼二性。譬如天帝,既是大自然中天的象征,但又有名有姓有籍贯有简历,是个地道的中国人。

所有这些神,中国人都曾信过。但中国终归是礼仪之邦,信归信,还是要对神做些等级的分别。所以,中国的传统神祗,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是人世间等级制度在彼岸世界的一个倒影。中国的多神崇拜,并不像望文生义所想象的那样因“多”而杂乱,那样缺乏“专一性”。这种崇拜的对象虽是许多个体,但这些个体都整合于一个整体之内,其基本精神和宗旨是一以贯之的。所以,当“辞灶”拜灶王时,其最高崇仰还在天帝那里,并不因眼前的形式而改变内在的精神。凡是游离于这个整合体之外的神鬼,都被称为“*祠”,即没有被信仰的合法地位。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祠”是个屡禁不绝的社会问题,但也无妨正统大局。

中国传统的多神信仰发生过几次巨变。第一次在西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同时,以孔子为教主,重新整理了中国的神系。此后两千余年的中国神,始终以此为基本体系。

第二次巨变在东汉之初。佛教的传入,带来另一个完整的神系。从东汉到隋唐,历时800余载,中国人逐渐接受了当时的“西方”佛教神系,并将其与本土儒教神系结合起来,同时在其刺激下,完善了道教的神系。此后大约近千年的时间,中国人完善了“儒释道”的信仰体系,“三教合一”,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三教各自的高层知识精英在理论上相互吸收。折射到平民百姓那里,虽然有时能分出谁尊谁卑,但常常还是分也分不清楚,甚至达到“模糊”、“混沌”的程度。“宁可拜错,不肯放过”是不少信徒的心态。随着封建时代的结束,传统意义上的“三教合一”已经彻底完成了“合一”的历史使命。“三教合一”是以“儒”为主体而进行的,背后是封建的皇权。皇权倒了,神权也就失去靠山,从此只有分而不会有合。重合,是遥远未来的另一层面的事。

第三次巨变是鸦片战争之后实现的。西洋的神随着西洋人和西洋枪炮一齐降临到中国大地上。中国人突然发现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之外又多出个现实的“西方”,而这个“太西”的西方诸神从一出场就十分强悍。尽管其后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基督之爱”的滋味像蜜一样浸润开来,但许多中国人仍然怀疑高鼻子白皮肤的上帝会不会平等地对待矮鼻子黄皮肤的“罪人”。新旧神系的并存,在中国已是现实,但要让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农民,像看待佛那样看待上帝,不是短短苦干年所能做到的。

一、佛教

就生命力和信众及中国化程度而言,在中国最强的还是佛教。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佛教,是中国一亿多信教人口中大部分人的崇仰对象。佛教改革,其要点有三:

(-)教义及经典的现代译释。如重修大藏经及择要译释,并编印普及读物。

(二)僧团成员的学历学识培养。如建立佛教大学和各级佛学院。

(三)寺院建设及管理的现代化。如对寺院经济的研究和探索。

以上三点,可以概括为佛教文化、佛教教育、佛教经济三个方面,可以说与太虚大师提出的“教理革命、僧制革命、寺产革命”一脉相承,只不过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家危亡的情况下未能实现,1949年之后历经运动也未能实现,只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才能重弹此调。但是,比起太虚的时代,在这三方面的改革,从本质到形式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第一方面,实质是建立佛学研究暨佛学思想的现代体系,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要在大量吸收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信仰,要以信仰去激活建立人间净土思想在社会中的推广应用,以出世精神成就入世事业。在保持佛教基本要素的前提下,使佛学重返人间、贴近社会、服务人生。这需要一整套新的理论准备。但是,对于佛教界来说,学术化不能与信仰冲突,否则就失去了宗教精神。

在第二方面,仍要坚持佛教“戒、定、慧”的原则。在这方面,光沪兄在《论纲》中提到的“入世化(如允许僧道婚娶家居……)”是十分刺眼的。在这一点上,中国佛教决不能向日本佛教学。出家人的超越性,与其无妻无子无家有直接联系。也可以说,僧人如果婚娶家居,在“舍身奉法”这一点上,失去了令人敬仰的理由,佛教僧团也就土崩瓦解了,甚至像一部分日本僧人那样成为职业化的骨灰守护人都没有可能,因为中国人当今并没有将骨灰入寺院保存的风俗。道教之不兴旺,与群众对“正一派”道士的婚娶家居有所鄙视是不无相关的。

中国佛教是否能现代化.是否能面向社会、服务人生,关键并不在僧人可以婚娶。若僧人娶妻则佛教大兴,则不妨一僧一妇,只怕佛教不因此而兴盛反因此而衰乱。

在这方面,关键是深化教育,提高才干。目前,从北传、藏传、南传三系来看,从戒律角度讲,汉地僧人应多向南传上座部派遣学僧。出家人,他们中的领袖人物应该是政治观点鲜明、宗教立场坚定、文化修养出色、奉献精神彻底的杰出人物。出家人要具备常人所具备的学识本领、学历、学位,还要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戒行悟解、法腊法愿。在中国,若有十位海内外知名的大德,百位教化一方的高僧,千位定慧双修的僧众,佛教何愁不兴?而且洋洋13亿人口之中,出现这样一批人物又有什么不好?

与第二方面相关的,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

一是居士佛教。一百多年来,居士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处于不可忽视的地位,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在中国佛教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居士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就居士整体而言,其中一部分造诣颇深,堪为师表;而大部分诚信有余.知解不足,与某些僧众一样,需要教育和提高。没有居士作为僧团的基础和护持,僧团就缺乏活力和后劲;没有僧团作为居士的核心和前导,居士就容易流于空谈和狂妄。佛教之改革,居士佛教务须重视。

二是比丘尼众。比丘尼众在佛教历史上虽代有奇人,但依据佛教传统,地位不高。进入现当代以来,世俗社会中妇女地位的改变,对佛教内部有相当影响。比丘尼众自身的品性特点,也促成了她们的作用日益重要。由于某些社会因素,今后一段相当的时间里,比丘尼众的数量将会有所增加。如何教育、提高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特别的课题。

在第三方面,要改革的内容更为丰富。简单说来,基本上可以吸收基督教的某些建设特点和管理经验。譬如新建殿堂不要再一律延袭旧模式,殿内昏暗狭小,容人甚少,易出事故,有损庄严,不利大众。应以光明宽敞为主导思想,建设21世纪的新式佛殿。

特别应予指出的是寺院经济,如何在与世间法相协调的情况下,除接受布施之外,提高自养能力和济众能力,都要有新思路。目前,传统佛教戒律所规定的僧众个人不得私储财物的戒条基本打破,而新的财务制度尚不完善,不少寺院已成为个别人聚敛财富的捷径。此弊不革,神圣遭到亵渎,清净遭到污染,僧团遭到腐蚀,祸莫大焉!

二、道教

道教能否像佛教那样复兴?我执怀疑观点。关键在于道教思想的两极化:一极是极神,即实实在在的各种各样的神,令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无法接受。另一极是极不神,即实实在在的各种各样的养生术,接受倒容易,但与世俗又何别呢?

因此,依我孤陋之见。道教从教义上要强调神的象征意义,神而不神,使现代人能接受;从实践上要强调养生的超越意识,不神而神。

我附带要说的是关于神秘主义。我认为只要人类还有未知晓的领域,神秘主义就不会消失。没有一种宗教是没有奇迹的,没有一种宗教不保留着一个神秘的端点。因此,宗教有一点神秘色彩,不足为怪,应属正常。当然,神秘失去了控制,招摇撞骗,则另当别论。

三、伊斯兰教

作为宗教的具体改革,文化、教育、经济即教理、教团、教产三个方面都是不可少的,对于伊斯兰教,我想补充一些话。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也堪称久远,且与许多少数民族结合密切。由于伊斯兰教教义的严格规定,如“认主独一”和“厚养薄葬”等,与汉族习俗有诸多不同,所以虽然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了一千多年,汉族人皈依伊斯兰教的并不多。因此,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仍有一定的封闭性,其兴衰对汉族地区的社会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则举足轻重。伊斯兰教在民族团结、国家统一、领土完整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如果说伊斯兰教也要改革的话,除了上文提到的五个前提之外,还可以在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维护祖国统一完整方面多发挥自身引导教徒的优势。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怀西方之学问,习东土之儒书”的“回儒”,他们以宣扬伊斯兰教为己任,“会通诸家而折衷于天方之学”,为中国宗教做出过杰出贡献,也推动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这个优良的传统在当今的改革中应得到继承和发扬,使中国伊斯兰教成为更具中国特色的,与中国当代社会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以爱国为“伊玛尼”(信仰)的现代宗教,为带动少数民族与汉族一道迈向现代化做出贡献。

四、天主教和基督教

我把天主教与基督教放在一起谈,仅仅因为它们都来自西方。作为“洋教”,它们比其它宗教更容易具备现代色彩,但据我所知,与当今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相比,中国的两教却保存了相当浓厚的传统特色。要实现适应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两教仍需努力。两教的教徒近年来有所发展,于是也就出现提高教徒素质的问题,针对两教而言,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的专业是研究佛教,所以对于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改革,我只能讲这么几句朦朦胧胧的话,如果有关专家能提出更实际的见解,我愿洗耳恭听。

在这里,我还要谈到不在改革之列的三种宗教。

一是儒教。首先要设定它算是一种宗教。是不是可以复兴呢?我看不可能了。但我认为其中不少因素很有价值,值得再思。

首先应论祭祖。从散布于世界的华人传统社会来看,这是维系民族信念和情感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不能没有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八个字,语重心长,引伸开来,有一点宗教的意味,起码是庄严肃穆。所以,黄帝陵要祭,每家的祖宗也不能忘记,民风、民德的培育,还要从这里做起。儒教还有许多可取之处,这里不多讲了。

二是民间宗教。民间宗教并不都是邪教,但荒诞不经者居多,且容易吸引信众。对它也谈不到改革,但光靠行政命令取缔也不行。因此,首先要提高信众的文化水平,扩大其知识面;其次是扶正斥邪,鼓励正统的宗教吸收分化这些民间宗教的信众,改迷信为正信。

三是新兴宗教。新兴宗教是将传统与现代杂揉成一片的能手,最擅长臆造新理论,也最具危险性。必须对其防范于未然。“宗教改革”,搞得不好,恰恰会滑向新兴宗教,这是务必加以清醒关注的。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我也是个读书人,尽管有一些社会调查和实践,毕竟有限,上述文字,仅仅是数年来个人的一点想法而已。我之所以很想讲出来,是因为在某些方面与光沪兄具有同样的紧迫感。我们既然来研究宗教,就有责任讲几句切实的感受。

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和约。

基督教历史(九):天主教的改革

天主教究竟是不是「异端」?这问题有两极的看法:有人认为天主教不但是离经叛道的异端,更是启示录17章所提到大*妇,就是敌基督。有人认为天主教不是异端。在过去的历史中,都是天主教来定别人是异端,现在居然是别人要定他们为异端。也有人年轻时把天主教看为异端,但后来改变立场,他说:「年纪可以改变对宗派的看法,也许当我们对宗派的知识增加的时候,就可以澄清过去的误会。」所以,不能用中世纪天主教最腐败的情况,来认定天主教是异端,毕竟每一个宗教团体都不断的在改变中,从错误中记取教训,持续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反省。宗教改革并没有使天主教萎缩,反而更加发展,影响整个世界。

一 罗马天主教的反省

改教运动对罗马天主教领导阶层来说,是个很大的震撼,他们痛定思痛,深感教会需要改革。教皇保禄三世於1534年委任数字红衣主教,深入了解教会内部的问题并推动更新运动。经过深入调查、反省,在1538年完成一份报告,对教会各种的流弊作出详尽的分析及检讨,更提出更新教会的建议,便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他们在罗马组成「神爱会」,立志改革教会。以祷告、读经、敬拜来操练敬虔,然后透过他们生命的影响,引发教会的属灵更新。这些人日后很多成为天主教的***物。此外,不少修道院也分别清理门户,提高属灵的素质。

1 恢复中古时代的敬虔:中古时代向往与神契合的情操渐渐扩散,产生新的神秘主义,很多圣职人员及平信徒都追求与神契合的经历。同时,中古时代的修士常视贫穷、服事贫病无助的人为属灵操练的必经历程。这一种生命的理想及情操沉寂多时,现又再成为一股属灵的动力。另一方面,因中古时代对教会的传统极度尊敬,恢复中古的敬虔亦即恢复对传统的尊敬。於是一股完全与改教派反对传统的不同潮流,在天主教中兴起,他们比中古信徒更尊崇教会的传统。亦因为这缘故,天主教中的更新运动也被称为「复古运动」。

2 检讨传统的神学体系:他们当中虽有不少人赞同路德提倡因信称义的道理,但另一些人固执於中世纪的神学架构。这两派人相互影响,使天主教在神学方面出现新的发展。大致上他们的神学依然是固守中古的架构,但中古神学的斤斤计较逻辑思辩,及钻牛角尖的倾向被修正过来。他们开始注重圣经的教导,传统的阐释及生活的实践。虽然经院学派的气味依然很浓厚,阿奎纳的神学依然是天主教神学的主导,但新兴的经院学派对於时代的需要更适切,不再像过往的经院神学远离人群。同时,对阿奎纳的神学也作出新的诠释,经过重新注释,使阿奎那的系统神学更切合时代与本土的需要。

3 与基督教人文主义合作:他们与基督教人文主义携手,合力发展文化,企图产生一种新的文化融和,就像中古时代一样,基督教信仰成为文化建立的基础。现在中古文化崩溃了,他们扶助人文主义的发展,以便在文化的各层面取得领导的地位,产生文化更新的动力。在文化重建这方面,天主教比改教派更有成就,因为他们没有像路德一样摒弃基督教人文主义,反而与他们结合,於是很多重要的科学家,思想家成为天主教很大的助力。

4 鼓励并发扬宣教的热忱:一股宣教的热忱在天主教内兴起,成为教会扩展的基础。宣教的热忱最初是针对那些改教派的范围,这些修士们想把改教的人回归天主教的信仰。后来他们扩大了工作的目标及范围,以至十七世纪时,天主教向外宣教活动便快速展开了。反而这时的改教派因为内部纷争,使得向外宣教停滞不前。因此,改教派宣教运动的开展比天主教迟了几乎两个世纪。。天主教虽在欧洲失利,但在其他地方的宣教得到非常大的成果。

二 天特会议

天特会议是保禄三世为在急变时代中,重新确定教会的身份及方向而召开的。天特会议断断续续的在1545至1563年之间召开三次会议。前后共召开过25场讨论,用了近18年的时间。共有3位教宗、25位大主教、129位主教、7位修道院院长、7位天主教特别团体领袖,10位检察官与欧洲一些天主教国家的大使联合起来,共同签署这个大会所通过的繁多谕令。庇护四世当时卧病在床,他回应这个大会的结论时说:「这一切都是神的灵所感动出来的成果。」一位主教曾这样描述:「在教会史上,没有任何大会决定过这麼多问题,确立过这麼多教义,或者制定过这麼多法规。」天特会议讨论教会中的流弊及改革的步骤,一方面把教会中一些败坏、流弊清理过来,另一方面却在信仰上使天主教教会变得更保守,更封闭。天特会议是近代天主教神学的一个前身与模式,在这个会议中,有一些重大的决定。

1 圣经:仍以拉丁文的武加大译本为最高的权威经典,另外还承认次经的传统权威,传统与圣经同有灵感、同有权威。当两者有冲突时,则诉诸至高无上教皇的决定。

2 教皇:天特会议重新确立了教皇的权威,认为只有他才可以解释教会传统的信条及谕令。

3 圣礼:他们认为合法的圣礼有七个。除了洗礼跟圣餐礼以外,又加了坚信礼、婚礼、受职礼、告解礼、还有临终抹油礼。那麼基督教只接受圣餐礼跟洗礼。

4 圣餐:是在圣餐上主张化质说,认为饼和杯在神父祝祷后,就变化成为耶稣的身体和血,这个很靠近信义会马丁路德的立场。

5 炼狱:他们仍然坚持有炼狱。肯定为炼狱中被困的灵魂祷告是有效的;也肯定赎罪券的功效,但对於赎罪券所引致的种种弊端亦加以指责。或许更重要的是,天特会议重新确立了教皇的权威,认为只有他才可以解释教会传统的信条及谕令。

6 禁书:他们编了一套禁书的目录,凡是马丁路德的作品,或者是宗教改革的领袖的书籍,都成为禁书,不但禁止阅读,而且要焚烧掉。他们把马丁路德定为异端。

7 异端裁判:继续异端裁判所。这个恶名昭彰的异端裁判所,有点类似国际秘密员警,很多严酷的刑罚都在这裏进行,所以常常成为教皇压制异己、排除异己的工具,以前十六世纪的科学家伽利略,或者是哥白尼都曾经被异端裁判所定为异端。

8 称义神学: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称义的神学。称义与行为合作,这是天特会议最艰难的任务,一方面重新澄清天主教的神学立场,一方面也是回应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a 强调人在道德上的预备,人要存心归向上帝,来接受上帝的感动。

b 信主不代表得救,信主以后仍然要恐惧战兢,作成得救的功夫,所以没有得救的确据。对於改革宗一向秉持为教义的永远救赎神学观念,天特会议颁布:「若有人说,一但称义便不会失去救恩,因此,跌倒犯罪的人从来就没有称义过!这人是可咒诅的。」

c 天特信经,拒绝归算的称义,他们拒绝宣告式的称义。我们都知道宣告式的称义,是马丁路德独特的发现,但天主教拒绝宣告式的称义,而说称义不仅是罪得赦免,也是内心的成圣与更新;他们区分理智的信心,以及使人生发爱心的信,而唯独后者才有功效,才可以满足称义的要求。所以信主以后,行为要与信心合作使义更加添。

9 总论:天特会议显出教皇制度的成功,肯定了教皇的最高权柄。同时纠正许多教会弊端,为圣职人员预备更好的教育。对神职人员有些规定:在大城市教会中,规定要向会众讲解圣经及得救之道;教士要驻在任职,不得兼任数职等。总而言之,天特会议给罗马天主教在往后的四个世纪有一个明确的信仰立场,巩固了中央领导中心,对即将展开的布道宣教工作,属灵追求,及宗教战争都起了最高指导原则。

三 罗耀拉与耶稣会

对天主教内部的更新运动有莫大贡献的另一因素,就是「耶稣会」的成立及扩展。耶稣会在教导平信徒、办学及宣教方面有极高的成就,也是近几百年来天主教中,发展最快的修会。著名的宣教士沙勿略,和来华宣教士利玛窦,就是属耶稣会的修士。

1 早年生涯:1491年,罗耀拉生於西班牙富有的家庭,年轻时向往军旅生涯,满怀著军事野心。30岁时在一场战役中腿部受到重伤,使他变成残废,不能再从军。在极度痛苦中,他读了「圣徒传记」,使他的灵性得著复兴,就决志要作基督的战士。他得著一个定论,若要完全奉献与神,首先要学习的便是绝对的服从,这对出身军旅的他是没有什麼困难。而服从神,最具体的表达,便是服从神在地上的代表,就是教皇。

2 属灵经历:1522年 效法过去的圣徒过著苦修的生活,那年秋天,当他坐在河边祷告默想,突然间,灵眼悟性被神开启,神让他明白了许多真理和亮光,他按著所领受的亮光,写成「灵性操练」一书,这是一本具体的灵修指南,也像操练士兵的教战手册。

3 学院装备:1532年他去耶路撒冷传道,发现自己才疏学浅,无法胜任。於是决心在服事前要好好装备,便从基础课程读起,直读到巴黎大学的神学硕士。在校认识六位元同伴,同有负担传福音。1534年他们在巴黎成立耶稣会,立誓守贫、独身,到普世传福音。1537年他到罗马,途中看见一个异象,见耶稣背著十字架,旁边是圣父。圣父对主耶稣说:「我要你带这个人做你的仆人。」耶稣对罗耀拉说:「我要你事奉我们。」他就开始以基督为中心的事奉。

4 耶稣会:1540年,耶稣会得著教皇保禄三世的批准成立,他们要扩张神的国,这国度在罗马教会内,以教皇为代表,凡偏离罗马教会的都是异端。他们是天主教的宣教团队中最有创意及活力的一群,在十八世纪时人数最多曾高达二万二千多人。教育也是成果丰硕,到1749年,他们建了800所学校,培养出许多社会菁英。他们激进的宣教策略很有果效,但被其他修会嫉妒,导致1773年一度被教皇勒令解散,造成宣教事工的顿挫。但后来又被准许复会,至今在宣教和教育上,仍有极大的影响力。耶稣会的使命有四项:

四 航海探险与宣教

1 大探险时代:十五世纪,由天主教国家葡萄牙与西班牙所掀起的大探险时代,因著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而白热化。为避免两天主教国家爆发严重的利益冲突,因此由教皇介入,给予两国保教权,双方都誓言要在各自新发现的土地上宣扬基督教教义。遂在1494年和1529年分别签署托得西拉Tordesillas和查拉钩查Zaragoza两个条约,确认葡萄牙的势力范围为亚洲、东印度群岛、巴西和非洲;西班牙则为美洲、太平洋诸岛,和菲律宾等地。两国有义务提供传教经费和交通支持,教皇在任命主教或成立新教区时,须经当事国同意。

2 各修会的竞争:1585年,成立不久的耶稣会显出异常壮盛的企图心,私下向教皇将中、日两国划为其传教特区,将其他传教会排除在外。葡萄牙王得知,大表不满,认为侵害了他的保教权,於是允许其他修会进入日本。在各方修会的努力下,在1606年时,全日本共有约75万教徒,除耶稣会之外,还有方济会、道明会,和奥斯定会。到中国的传教士以葡萄牙的耶稣会士居多,另外方济会、道明会、奥斯定会也陆续抵达中国。

3 传信部的成立:各传教会之间因对解释教义的松紧,以及传教方法的运用常有不同,以致屡有一些摩擦。再加上其与各天主教国家间错综复杂的政教关系、彼此对传教势力范围所抱持的本位主义以及保教权所引发的权益冲突,均令天主教在亚洲的传教努力出现严重的内耗。为求直接掌控所有的传教工作,免得受国家与地区政府的干预,教廷於1622年时,成立了传信部(Sacred Congregation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Faith)。该机构有权力处理世界各地与传教相关的事宜。到17世纪末叶时,在亚洲地区的传教士,除耶稣会、道明会、方济会、奥斯定会会士之外,都是由传信部直接派来的。

4 来华宣教的修会:耶稣会士沙勿略虽积极尝试入华宣教,但未能如愿。1552年,病逝於广东外海的上川岛,他的去世引发天主教对入华宣教的重视。在此后的30年间,耶稣会、方济会、奥斯定会和道明会相继派出会士,但却无法进到中国。直到1583年,耶稣会士罗明坚与利玛窦首度成功地在广东肇庆建立教堂。此后,许多会士陆续入华传教,发展成明末清初在华影响力最大的天主教团体,至1773年教皇下令解散该会为止,共有472位耶稣会士先后抵华传教。半世纪后,道明会、方济会和奥斯定会才接踵派人至中国传教。

五 天主教的奥秘派

天特会议时代,天主教产生许多的灵修运动,这时期产生大量的灵修著作,除了罗耀拉之外,还有以大德兰与十架约翰为中心的加尔默罗修会改革运动,他们运用灵修神学的方式、生命内在的体悟,来表达传统的神学语言,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基督信仰的内涵。

1 加尔默罗修会(Carmelites):又称为迦密山会或圣衣会。创立於1206年,属托钵修会,1521年。圣衣会出现不少奥秘派属灵圣徒如十架约翰、大德兰、小德兰,和劳伦斯弟兄。

2 大德兰:大德兰是西班牙的光荣,是加尔默罗修会的改革者,1558年,她决心革新修会,在已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回复到起初以默观为基础的修院,著重祈祷、行善、甘愿贫穷等,单纯的生活方式。她对神的爱感染了许多人渴慕爱主,也吸引许多人愿意学习她的教导。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德兰关於祈祷的观念和方法不但席卷了西班牙,更影响了整个欧洲。她写的灵修书籍在天主教中有极大的权威,四世纪来,许多人因她的著作,灵性得著帮助。

3 十架约翰:十架约翰与大德兰合作推行修会改革,成效非凡。十架约翰所流露的是西班牙神秘特性的灵修,不仅是一位精深的默观者,更是一位洞悉人心灵的灵魂导师;他的生命不仅标记出「十字架」的真义,更为世人留下信心经过试炼后,心灵得著超越的典范。

元文宗泛指元朝第八任皇帝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据说古代元朝皇室关系混乱是怎么回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校易搜吧!

元代皇室关系的混乱:姑姑成为妻子

元文宗是元代汉族家族中文化素养较高的皇帝,对元代文化传承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皇帝,他的皇后自然会得到大家的关注。那么谁是元文宗女王呢?她的家族史呢?

网络图

元文宗女王的名字叫弘吉剌卜答失里,在梵语中是“佛的好运”的意思。她是洪吉拉部落的一员,父亲是刻卜拉的许马鲁王。而她的母亲是鲁的公主,所以按辈分,是的姑母。但是除了汉族,古代很多外族的亲家都很乱。

卜世礼很早就与元文宗结婚,元文宗登基后,被封为皇后。后来,当元文宗的禅位让给元明宗时,她的地位也降为太子妃。直到元明宗生病,她才再次成为女王。成为皇后的布达十里与宦官合作,焚烧并杀害了明宗皇后。

在的第三年,死了,李被尊为太后。但她害怕年轻时的所作所为会遭到报应。尤其是他们让大儿子做了太子之后,不到一个月大儿子就死了。卜世立非常害怕,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后来,她与总理讨论让元明宗的长子继承他。但严铁木立了明英宗的次子皇帝。

结果孩子在位不到两个月就死了。为了控制国家大事,严铁木尔让失答之子做皇帝,但拒绝这样做。最后,直到严铁木尔去世,慧远宗才继位。元文宗皇后布达李思的最终结局是被宗流放,死于权臣的干涉。

元文宗的性格评价:

清代历史学家邵元平评价说:“书上说:应对突发事件,不要拼命;虽然封绶带没了,但太阿已经被操了;学车,烛影斧声;从来没有疑似病例,大多是兄弟。"

网络图

清代历史学家魏源《元史类编》评论说:“元朝的皇帝都不学汉语,所有的篇章都是翻译的。他学韩没有翻译家,但前朝太子才是真金,他学的是王允和王勋。但是,后文皇帝文宗到了府邸,学会了汉语。字,文宗在大宅时,叫画家方大年给他看京城万岁山。念念没来他处,文宗拿了笔和布画位,马上摆好,命念念按稿画。这是大年初一的手稿,由工匠管理。虽然是学专精,但也没那么好。知文宗多才多艺。实践后,开张奎馆,招儒官,编《元史新编》百卷,大纲宏大,礼、乐、兵、农,辉煌地开始了一代文明的统治。就是它的*荡和节俭远超武宗,这不是主所希望的!使其遇明宗之日,就如仁宗退守东宫,次日明宗就如吴宗之传仁寺,如此一代人将战胜万物。再见,阴人虽是兄弟姐妹,为何住在这里?,说‘建国将传宗接代,小人不用。’文宗位大也,与严铁木尔;得罪了永恒世界,也带走了阎铁木儿。说:‘治天下之能臣,乱世之奸臣。’文宗没有落入太平王之手,也是万幸!”(魏源说,“元朝的皇帝都不学汉语,所有的篇章都是翻译的。“这件事不符合史实,和他不知道很多相关书籍有关。事实上,金真王子和元文宗确实具有很高的中国文学水平。此外,元朝的许多皇帝都有很高的地位

清代史家曾炼评价说:“元自文宗,始于郊祀,以礼相待。尊圣贤之典,益于盛世,开张奎阁则通儒官,学文章,治道,勤于访问,可用于写作。然而,它沉重而尖锐,也抑制了吴苡婷的流动。他的话,泰定帝同则臣,密谋取甘保之位,唉!文宗不会让它自以为是的!而兴晋帝,天天有盟书,那么纣王最终会变成泰伯?文宗内心深处是让他忍着,然后巩固他的魏府,岂不是很危险!生命欺骗了别人,死亡还在装饰着他们,老地方打碎了它的主人。春秋时,夷伯庙震。所谓隐士?”

网络图

清末民初,历史学家屠呦呦《书画谱》评价说:“汗流浃背老在外工作,多才多艺,善于写作。我在康康盖隐宅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史静的万岁山,就叫画家方大年来画。大年还没到就辞了职,为自己的笔捏了一把汗,把画位摆好,马上摆好,命大年照稿。这是大年初一的手稿,由工匠管理。虽然是学专精,但也没那么好。即位后,先建张奎阁,撰帝制,集儒阁中谋士,编《经世大典》,保存一代制度。在性的仪式上,如果要改变世俗,就要向王冠低头,拜郊庙。他在用刑上也是慎之又慎,去枢密院尝了两个云南逃兵的死刑。可汗说:‘逃避战争不如去死。如果他不逃离战争,他就该死。“为什么他认为人类的生活是容易的?”并且杆流动。当初王都是不服从命令的,所以面对意外都被打死了,其他去流氓的事后都被叫回来,或者还在受雇。至于严惩贪官污吏,尊老爱幼,节约王将军赐马的钱财,消灭方盈僧徒多余的粮食,素为。一切设施,实代以主之礼俭也。但国不正,家不隐,又授权严铁木的儿子做得太多,未能取得大的成功。"

民国官方修订史《易》柯少文的评价是:“严铁木尔挥主之权,专权。文学挂在上面,什么也做不了。日本人和中国人只是平静地写着。昨天汉灵帝出了好言,叫等诏洪都门,蔡邕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谏阻,斥之为绝好的例子。书画有什么乐趣?因此,一个绅士知道元佑的悲伤。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秦汉之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汉武帝发兵南下平定南越,然后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础上设置了九郡,其中就有闽中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烽火连天。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民众,纷纷往南迁移,正所谓“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三国时,曹魏曾采用招致边民内迁的政策,延至西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臣民南渡,即“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罗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称:“迄晋武帝统一中国,以见及三国割据的由来,而尽罢州郡兵权,边州因而空虚。会八王相继作乱,国力因而削弱,边区内徙的部族,便得相继乘机而起,于中国内地的一部分,建立他们的割据政权。晋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迁到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内地的人民有迁移力量的,或有迁移的机会的,都相率南迁,当时称为‘流人’。”当时,福建地处东南海滨,局面较为稳定,因此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碧村)一带,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一部分则由赣北向赣南散居各邑。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闽越族、畲族逐渐融合,成为汀州早期客家人。唐朝二年,闽粤之间有少数民族不满政府的压迫,聚众反抗。朝廷命左郎将陈政为岭南行政总管,统率大军入闽镇守。唐咸通年间,驻军因故反叛,以庞勋为首,率军进攻中原,后黄巢起义,十几年动乱,使得中国各地人民分头迁徙。其后,黄巢部下朱温弑唐昭宗,改国号梁,开始了五代纷争的割据局面。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当时中原氏族入汀者数以千计。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在此期间,中原氏族流亡入汀者日众。据说陈朝皇室陈元光裔孙陈叔明共有九子,成为巨族,奉谕巨族分居,乃散布九州。“九子分九州,满子封汀州”的陈魁(其实为第六子),字参琬,敕封大夫,携带家室97口迁汀州,为汀州陈姓始祖。汀州宁化石壁寨是当时江西入闽和闽北南来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原人入闽的中转站和客家许多姓氏先祖的居留地。就在此时,“散居于汀州、邵武各属的客家人,再迁梅州”。客家人从中原迁徒到中国南方,以及出海至南洋群岛乃至世界各地,有一大部分都经过了汀州宁化石壁。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旋又南下,史可法殉难,南都失守,福王出降,腥风血雨,遍于国中。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至贵州南边及西康之会理。此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明末清初张献忠农民起义失败后,四川一带遭兵火之灾,田园荒废,地广人稀。康熙年间诏命农民迁往开辟垦殖,这是清代有名的一次大迁移,所谓:“移湖广,填四川。”。

  清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于广东南路与海南岛、台湾、香港、澳门、南洋群岛,甚而远至欧、美各洲。这是第五次大迁徙,是太平军失败以后的属于世界范围的迁移。

  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地,北起并州上党,西届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上党在今山西长治县境,弘农在今河南灵宝县南20公里境上,淮南在今安徽寿县境内,新蔡即今河南新蔡县,安丰在今河南渭川固始等县附近。客家先民未必尽出于此,然此实为他们基本住地,欲考证客家源流,不能不注意及此。

商武丁的妻子是谁?在中国古代史上,皇帝的老婆肯定不止一个。据说,武丁有六十位老婆,其中皇后是妇好。商高宗武丁前后立过三个王后,妇好是他的原配。

值得注意的是妇好并不和武丁住在一起,而是经常待在自己的封地里。这种现象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不过在当时这似乎是个普遍的现象。武丁手下的老婆兼女将除了妇好至少还有好几个,有名字记载的还有一位妇邢(她的名字是左井右阝,这个字在字库里找不到,但通邢,所以用邢代替了。)地位仅次于妇好,也曾多次率师远征,同时为武丁管理农业和内政。她被封在井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

妇好,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妇好墓于1976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墓中的谜团目前正在不断发掘之中。

武丁封妇好为商王朝的统帅,妇好率领军队征讨四方,前后击败了北土方、南夷国、南巴方,以及鬼方等20多个小国,为商王朝开疆拓土立下了不朽战功。

武丁对妇好论功行赏,给她划分了大片的封地。女人被封为一方王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非常少见的,可见妇好在武丁心目中的地位。在自己的封地内,妇好独立掌管着农林牧渔与部队,并作为商王朝的属国,按照国王和诸侯的礼仪向丈夫武丁进贡。妇好墓中发现了几千件精美的青铜器、玉器和近7000枚的贝壳货币,表明妇好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力。

妇好是谁?

妇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尽管是商武丁的皇后,但这都不妨碍她出去打战。而且妇好也是伟大的商朝中兴之王武丁一生中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妇好并不姓妇,当她嫁给武丁成为王妻之后,武丁给了她相当丰厚的封土和士民,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尊称为妇好,或者后妇好。妇好的庙号为辛,商王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公元前12世纪时,正是中国殷商之期。由于频繁的战乱,商王朝留给今人的痕迹已经非常稀少,但是就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遗物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一位特殊的女人——妇好。

在现存于世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一万余片甲骨中,她就出现过两百多次!而且武丁在这些占卜中向上天祈告的内容,包括妇好的各个生活侧面:征战、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状况如何。足见武丁对妇好用心之深。

妇好就是武丁的第一位王后。她嫁给武丁之前的身份,应该是商王国下属或周边部落的母系部族首领或公主,有着非同一般的出身和见识。妇好十分聪明,也有着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智慧。商王朝武功最盛的君王武丁是她的丈夫,而武丁时代的赫赫武功中,有着妇好相当一部分的功劳。商王朝带着浓烈的母系氏族遗风,这几个形容词用在商王后的身上,一点问题都没有。

妇好臂力过人,她所用的一件兵器——大斧重达9公斤,足见她的身体强壮,更可见她的骁勇。

妇好和武丁,是一对真正志同道合的好夫妻。刚刚结婚的时候,武丁对妇好领兵作战的能力还不是非常了解。某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外敌入侵,派去征讨的将领久久不能解决问题,妇好便主动请缨,要求率兵前往助战。武丁对妻子的要求非常犹豫,考虑很久之后,还是通过占卜才决定让王后出征。

没想到,妇好一到前线,调度指挥有方,而且身先士卒,很快就击败敌人,取得了胜利。

武丁从此对妻子刮目相看,封妇好为商王朝的统帅,让她指挥作战。从此以后,妇好率领军队征讨作战,前后击败了北土方、南夷国、南巴方,以及鬼方等二十多个小国,为商王朝开疆拓土立下了不朽战功。

其中,在对羌方一役中,武丁将商王朝全国一半以上的兵力都交给了她——一万三千余人。这场战役大获全胜,也是武丁时期出兵规模最大的一次。妇好为武丁和商王朝立下的最伟大战功之一,就是率领一万三千人的大军,征讨西北的内蒙古、河套一带的敌军之战。这场战争对于殷商王朝乃至于整个中华历史,都具有伟大的划时代意义。

这是一场自卫战,在妇好出战之前,商王朝困于西北边境的战乱骚扰已多年,始终不能胜利,而妇好一役毕全功,取得了最后也是最强大的胜利,并且得到了敌人的归附服从。这是一场奠定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的决战。史学家认为,妇好此战的意义,不亚于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之战。

每当妇好单独出征,凯旋的时候,武丁总是抑制不住喜悦,出城相迎。有一次一直迎出八十多公里。当这对夫妻带领着各自的部属,终于在郊外相遇的时候,久别重逢的激动使他们忘记了国王和王后的身份,将部属们甩在后面。两人一起并肩驱策,在旷野中追逐驰骋。武丁将妻子看得无比重要甚至于既爱且敬,这一次浪漫的并骑留在了史料中,而没有见诸文字的恩爱自然更多。琴瑟和谐,羡煞后人。

除了率军作战,妇好还掌握着商王朝的祭祀占卜之典,经常主持这类典礼。她是名副其实的神职人员,最高祭司。

武丁是一个非常有见识的君王,他并不因为妇好是自己的妻子,就认为她理所应当要无偿为自己的国家奉献。

在妇好立下赫赫功绩之后,论功行赏之时武丁没有忘记她,给她划分了封地。

妇好在自己的封地上,就是一切的主宰,她主持封地范围内的一切事务,拥有田地的收入和奴隶民人。她还向丈夫武丁交纳一定的贡品,一切都按照国王和诸侯的礼仪来办理,绝不因私废公。妇好的封地一定是商王朝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因为在她的封地上,她拥有自己独立的嫡系部队三千余人——在那个年代,普通小国的全部兵力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这个数目。

由于经济独立,妇好能够为自己铸造大规模的青铜制品,现存于世的妇好偶方鼎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妇好33岁就死去了。虽然相对于那个时代,她的享年已经不短,但是相对于她享年长达59年的丈夫武丁,却太短暂了。

妇好是因为什么原因去世的?从已经翻译过来的甲骨来看,有好几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因为难产而去世,还有可能则是因为战役而亡,至少也是战伤复发,而那年头的战争,其实就是大规模的械斗,想要不负伤,是不可能的。

从历史记载可以发现,妇好去世多年之后,武丁仍然对她念念不忘。

关于吴王李恪的生母杨妃,整部《旧唐书》中只有一句话:“恪母,隋炀帝女也。”读来真正有用的只有六个字。可即便只有这六个字,在各位才华横溢的编剧妙笔生花下,这位连封号都不确定墓葬也不明的杨妃,与唐太宗在荧幕上不断上演着各种天雷与狗血并存的悲情恋多角恋暗恋虐恋……史书上只给了这位杨妃六个字,但后人却附会演绎出了无数故事。我们还是依旧从史书出发,看一看究竟史实为何吧。

杨妃虽然为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曾记载。杨妃没有公主封号,极有可能都不曾正式册封过——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见杨妃的生母身份比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且众所周知的是,隋炀帝常住洛阳又一向爱外出玩乐,登基后极少住在长安,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至武德二年初入的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唐太宗后院的一员。可见这位杨公主虽为帝女,却也并不得隋炀帝的宠爱。

何况想想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有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哥遗忘在长安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

想来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李建成,而不是塞给至少当时看起来与皇位无缘的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八年前还是储君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即便是给李建成做妾,以后怎么说也能混个皇帝的妃子当当,而给别的亲王做妾,日后最多也只不过是个正五品的孺人。

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可见这位杨公主若非本身身份就不高且不得宠的话,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杨贵妃,贵妃的封号应该是死后追封,可见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号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贤妃升为德妃的,原因是阴德妃之子李佑谋反被诛,阴德妃也由此被降为了嫔。还有一位郑贤妃,应当是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所以虽然可以肯定杨妃是正一品的妃位,但由于其生卒年不详,也无从推断出这位杨妃确切的封号了。所以更有可能的是,这位杨妃早在武德末年或贞观初年便过世了,而“妃”的称号是死后追封。这样一来,杨妃的具体封号不详、墓葬不明的情况也便很好解释了。

另外,隋炀帝唯一有封号的女儿为南阳公主,南阳公主同样也是隋炀帝诸女中唯一在史书中成传的女儿。

南阳公主出生于开皇六年,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南阳的生母为谁,但是从其出生的时间来看,南阳当为萧皇后嫡出的女儿。

隋文帝开皇年间,杨广被封为晋王,为了将自己的哥哥杨勇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杨广费尽心机讨好自己的母亲独孤皇后。而独孤皇后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悍妇+妒妇,不仅不准自己的丈夫纳妾,就连朝中大臣和自己的儿子宠爱家中的小妾,都会遭到她的诋毁。杨广正是摸准了自己老妈的这个心理,于是“后庭有子,皆不育之”——他的后院中姬妾虽然众多,唯独只有嫡妻萧氏能够生儿育女,杨广便是以此来取媚独孤后的。而鉴于南阳公主正是于开皇年间出生的,此时的杨广为了自己的夺嫡大计并无庶子庶女出生,所以南阳公主为萧皇后嫡出,是确凿无疑的。

杨广对自己的这个长女是宠爱非常,这一点从南阳公主能够时时跟随父亲一起出游巡幸便能看出来。

根据《马夫人墓志铭并序》上的介绍,这位马夫人是南阳公主的女师,与公主之间的感情相当深厚,所以大业十年四月杨广为了征高丽驾幸北平郡时,马夫人也“扈从銮驾往北平郡”,跟随南阳公主的銮驾一同上了前线。等到义宁二年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杀时,南阳公主也与萧皇后一同被宇文化及带到了聊城。由此可见杨广无论是东征还是南巡,都将自己的爱女带在了身边,否则南阳不会在杨广死后被宇文化及带走。

同时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六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不足一年,绝大部分时间杨广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可见南阳公主能够与父母一同出游而不是被留在长安,的确是深得父亲的宠爱的。这于南阳而言更是幸事一件,正因为如此,后来李渊在长安称帝,南阳公主才没有同其他那些被父亲遗忘在长安的女儿孙子般,沦为战利品被李唐wang朝随意打发。然而和父亲一起出游,同样也是南阳半生凄凉的肇始。

开皇十九年,南阳下嫁许国公宇文述的次子宇文士及。初为人妇的南阳公主并没有恃宠生骄,而是孝顺非常,公公宇文述病重,南阳不仅亲自打理饮食,还侍奉汤药亲力亲为。夫妻二人也感情和睦,育有一子,取名为禅师。只可惜世事难料,亲手将南阳挚爱的父亲缢杀的不是别人,正是驸马宇文士及的胞兄宇文化及。

或许是因为有着如此国仇家恨,也或许是在南阳心中最为念及的始终是父女情深,所以当宇文化及为窦建德所败后,窦建德要将宇文家的人斩草除根,只不过考虑到禅师是南阳公主之子,于是窦建章表示“公主之子,法当从坐,若不能割爱,亦听留之”,然而南阳却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儿子交了出来,任由窦建章将其杀害。

国破家亡,夫离子丧,南阳在重重打击之下,心灰意冷削发为尼。不过没过多久,窦建章的割据势力就被李唐wang朝消灭,于是南阳与曾经的驸马宇文士及在洛阳城中不期而遇,而此时的宇文士及早已投奔了李唐wang朝。

宇文士及请求与南阳相见,南阳并不愿见他,于是士及只得站在门外恳求南阳与他重归于好,南阳对此自然是严辞拒绝,并说道:“我和你是不共戴天的仇人,现在我只恨不得亲手杀了你,只不过考虑到当初谋逆的事情你并不知晓,所以才没这么做,你若想死的话,那就进来吧!”宇文士及无奈之下,只得拜别离去。后来宇文士及出仕秦王李世民,因功进封郢国公,唐高祖李渊又将寿光县主嫁予其为妻,而士及的胞妹亦被纳入唐宫,李渊对其宠爱非常,甚至一度想过要立宇文昭仪为后,对其所生的两位皇子也十分宠爱,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关于南阳公主本人的事迹便就此戛然而止,史书中并没有明说她晚景如何,不过可以想见的是,已经无亲无故孑然一身的南阳除了皈依佛门外再无别路可寻,这样的景况将是何等的凄凉。然而,如果说南阳前半生的风光是其显赫的出身先天所决定的,那么她后半生的凄凉,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其太过刚烈的性格所造成的——若没有狠心将自己的儿子禅师交与窦建章杀害,若是宇文士及请求复合时南阳能够答应,或许南阳的列传,未必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收尾。

以上史料出自:

《马夫人墓志铭并序》:“至开皇十九年,南阳公主出降许门,妙择女师,精搜保姆,以夫人贤能妇礼,堪任匡侍。……大业十年四月中旬,扈从銮驾往北平郡。”

《隋书·列女传》:

“南阳公主者,炀帝之长女也。美风仪,有志节,造次必以礼。年十四,嫁于许国公宇文述子士及,以谨肃闻。及述病且卒,主视调饮食,手自奉上,世以此称之。及宇文化及杀逆,主随至聊城,而化及为窦建德所败,士及自济北西归大唐。时隋代衣冠并在其所,建德引见之,莫不惶惧失常,唯主神色自若。建德与语,主自陈国破家亡,不能报怨雪耻,泪下盈襟,声辞不辍,情理切至。建德及观听者莫不为之动容陨涕,咸肃然敬异焉。及建德诛化及,时主有一子,名禅师,年且十岁。建德遣武贲郎将于士澄谓主曰:“宇文化及躬行杀逆,人神所不容。今将族灭其家,公主之子,法当从坐,若不能割爱,亦听留之。”主泣曰:“武贲既是隋室贵臣,此事何须见问!”建德竟杀之。主寻请建德削发为尼。及建德败,将归西京,复与士及遇于东都之下,主不与相见。士及就之,立于户外,请复为夫妻。主拒之曰:“我与君仇家。今恨不能手刃君者,但谋逆之日,察君不预知耳。”因与告绝,诃令速去。士及固请之,主怒曰:“必欲就死,可相见也。”士及见其言切,知不可屈,乃拜辞而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6469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