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民俗风情
河南省位于祖国中东部的中原腹地,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
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与冀、晋、陕、鄂、皖、鲁6省毗邻,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跨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7位。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简称"豫",又有"中原"、"中州"之称。河南省的民俗风情较多,下面先介绍几个供大家浏览。
1 葛记焖饼
葛记焖饼馆的创业人葛明惠先生,是清朝满族镶黄旗人,生于1882年,他10岁进北京珂王府做事,曾给王爷赶车,颇得王爷欣赏。他勤快好学,闲时常到王府膳食房帮厨,熟谙烹调技艺。当时,王府中有一种主食千层饼,还有一种菜肴名称坛子肉。有一天,王爷回到府中,感到腹中饥饿,葛明惠便越俎代庖,用坛子肉为王爷焖了一盘饼,又用榨菜、芜荽沏了一碗汤,饼软肉香,清汤爽口,王爷大加赞赏。民国初年,战乱纷纷,葛明惠携两子来河南谋生。危难中想起被王爷赞赏的坛子肉焖饼,于是,经朋友帮忙在郑州火车站附近开了“坛子肉焖饼馆”,葛明惠亲自站灶,两个儿子打下手。解放后,葛明惠和他的次子先后去世,长子葛云祥继续经营,他继承发扬父亲的烹调技术,使烹制的坛子肉一开坛便香气溢,达二里之遥,经其多年苦心经营,遂使葛记焖饼成为闻名遐尔的风味小吃。
葛记坛子肉焖饼是用饼和特制的坛子肉加青菜焖制而成。其饼是用软面烙成千层饼,放凉后切成帘子棍形备用;坛子肉选用带皮五花猪肉。切成2厘米见方的方块,先放入锅内添水煮开,撇去浮沫杂质,捞出肉装入坛内,下足八大料,外加香腐乳,倒入肉汤封口,大火烧开后,改用文火慢炖,炖到烂熟。开坛时浓香四溢,过往行人闻香止步,素有“开坛香”之美誉。焖饼时,锅内用青菜铺底,放上饼条和坛子肉,加高汤稍焖即成。其肉香味醇厚,肥而不腻, 其饼柔软适口,老少皆宜。焖饼时配菜除用绿豆芽外,更多是用四季鲜菜,如蒜苔、小白菜、四季梅、茭白等。焖饼用的汤。除猪肉汤外,还用鸡汤、鸭骨汤。因此焖出的饼软香不腻,鲜美可口。
2 旱船
旱船,顾名思义就是在陆地上玩的游戏,它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开封的旱船,大多用竹、木、秫秸扎制而成,外边用彩布蒙住,船内装一双假脚。玩时将船套系在化了装的表演者腰间,表演者两手提着船的两边,走着碎步,晃晃悠悠,尤如坐在船上,另一人或两人,扮作船公,手拿划浆,在船后或船两边,边走边划,如同行船于水上。玩旱船,一般由几只旱船编为一队,配上锣鼓和小曲,跑舞起来热闹有趣。50年代前,扮演者多是男子,在船里坐的小媳妇、大姑娘也由男子扮演。后来,女子也加入了划旱船的行列。每逢节庆日子,往往是旱船、高跷、大头人,锣鼓等混编成队,同时演出。
3 开封二月二
开封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为中和节,民间传说二月二龙从沉睡中苏醒,抬头升空,行云降雨,故民间又称“龙抬头”。开封一带历来春季多旱,水贵如油。旧时,开封城乡都建有龙王庙,祈求龙王降雨,以保夏季农粮丰收。因此,二月二敬龙的习俗在开封相沿不衰。每到二月初二,家家吃饭时都要吃“炒凉粉”,其意为干旱寒冷的冬季即将结束,温暖多雨季节即将来临。二月二开封当地还有食烙馍的食俗,吃时当中卷入鸡蛋、肉丝、大葱、甜酱等,认为食油煎、火烙的食物可防止各种毒虫的侵害。
4 豫剧
豫剧郑州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积淀当数被列为中国十大戏剧剧种之一的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朝阳沟>等剧目风靡全国,家喻户晓。在不同的时期,豫剧都有一些水平较高的代表作,如50年代前期有《小二黑结婚>、《罗汉钱>、《新条件>、《刘胡兰>、《赶脚>等;50年代后期有《朝阳沟>、《掩护>、《冬去春来>等。60年代更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现代戏剧目。80年代虽然戏曲陷入困境,但河南的现代戏却是出现了《金鸡引凤>、《倒霉大叔的婚事>等一批较有影响的剧目。喜爱现代戏的观众也越来越多,在不少地方,现代戏观众人数超过了古代戏观众的人数。同时,豫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了常香玉、阎立品、马金凤、牛得草、王善朴、魏云、马琳、高洁等一大批艺术造诣很深的表演艺术家,他们都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精湛的表演艺术为人们所称道。
5 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
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每年9月1日至9月5日,郑州都会举办以“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的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武术节期间,除了举行规模宏大的迎宾仪式外,还会举行大型文体表演、少林武术精英擂台赛、文艺演出、旅游观光等活动。
其作品散见《读者》、《意林原创》、《国际日报》、美国《侨报》、《美华商报》、《越南华文文学》、《环球人物》、《格言》、《辽河》、《金山》、《金田》、《花洲》、《幸福》、《哲理》、《感悟》、《才智》、《名言》、《思路》、《可乐》、《男视》、《真倩》、《至爱》、《博爱》、《品读》、《党课》、《社区》、《半月谈》、《文学报》、《知识窗》、《青春潮》、《知天下》、《大阅读》、《小读者》、《南飞燕》、《老来乐》、《天下石》、《三省坡》、《意林12+》、《北方人》、《中国青年》、《青年作家》、《辽宁青年》、《当代青年》、《现代青年》、《东方青年》、《青年学苑》、《青年博览》、《教师博览》、《知音女刊》、《打工知音》、《风流一代》、《名人传记》、《商业故事》、《财富人物》、《启迪人生》、《创业天下》、《感动人生》、《启迪人生》、《成功之路》、《半月选读》、《东南西北》、《时代发现》、《时代商家》、《致富时代》、《财会月刊》、《非常关注》、《特别关注》、《特别关注·爱你》、《家庭保健》、《爱你·健康文摘》、《人民文摘》、《大众文摘》、《海外文摘》、《知音文摘》、《今日文摘》、《党员文摘》、《爱人文摘》、《青年文摘》、《报刊文摘》、《感动文摘》、《时尚文摘》、《特别文摘》、《生活文摘》、《阅读文摘》、《江淮·文摘》、《火花·最文摘》、《党建文汇》、《***员》、《当代党员》、《晚报精华》、《晚报文萃》、《文萃周末》、《智慧博览》、《天下阅读》、《经典阅读》、《精品阅读》、《幸福·悦读》《开心辞典》、《华文摘》、《润文摘》、《最文摘》、《文摘报》、《读友报》、《读者报》、《文摘周刊》、《报刊精粹》、《国画收藏》、《小品·美文》、《新智慧·故事》、《新智慧·文摘》、《中外健康文摘》、《中外妇女文摘》、《知识窗·往事文摘》、《读书文摘·经典》、《中国人物传记》、《中华传奇人物》、《中华活页文选》、《作文素材快线》、《恋爱婚姻家庭》、《党员干部之友》、《新智慧财富版》、《读者俱乐部》、《做人与处事》、《思维与智慧》、《启迪与智慧》、《智慧与成功》、《阅读与鉴赏》、《卫生与生活》、《科学大观园》、《南方企业家》、《杂文选刊》、《经典杂文》、《小品文选刊》、《当代文萃》、《现代交际》、《作文素材》、《作文通讯·阅读》、《作文通讯·个性阅读》、《语文导刊》、《作文周刊》、《满分阅读》、《妙笔:作文》、《雨花·青少刊》、《作文与阅读》、《新语文学习》、《故事party》、《情感读本》、《古今故事报》、《江门文艺》、《四海文艺》、《通山文艺》、《微山湖》、《大阅读》、《经营者》、《九头鸟》、《天堂滩》、《百家湖》、《年轻人》、《西江月》、《金虹桥》、《时代青年哲思》、《时代青年·月读》、《家》、《道》、《友报》、《金报》、《今晚报》、《新周报》、《团结报》、《长寿报》、《长征报》、《南翔报》、《西湖报》、《闵行报》、《泾县报》、《华夏酒报》、《意林少年版》、《中华家教》、《儿童文学》、《孩子》、《家教世界》、《学苑新报》、《智慧少年》、《优秀作文》、《学习博览》、《成才之路》、《学习周报》、《特区教育》、《中学语文报》、《中学生语文报》、《中学生阅读》、《小学生阅读》、《初中生阅读世界》、《学生阅读世界》、《小学生阅读世界》、《天天爱学习》、《百柳:简妙作文》、《班主任之友》、《青春期健康》、《恋爱婚姻家庭》、《科海故事博览》、《微型小说选刊》、《科海故事博览·作文素材》、《民间故事选刊·秘闻》。《中国广播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社会报》、《中国质量报》、《中国电视报》、《中国花卉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安全生产报》、《国土资源文学》、《农民日报》、《国家电网报》、《人民代表报》、《现代交通报》、《江苏工人报》、《河北工人报》、《天津工人报》、《陕西工人报》、《河北青年报》、《东方烟草报》、《海峡都市报》、《都市资讯报》、《广州日报》、《安徽商报》、《福建侨报》、《北方新报》、《义乌商报》、《江汉商报》、《今日晚报》、《发展导报》、《劳动者报》、《经理日报》、《甘肃日报》、《宁夏日报》、《民族日报》、《南京日报》、《太原日报》、《郑州日报》、《青岛日报》、《安吉日报》、《蚌埠日报》、《无锡日报》、《清远日报》、《济宁日报》、《巢湖日报》、《益阳日报》、《淮安日报》、《潮州日报》、《济源日报》、《昆山日报》、《宝安日报》、《邢台日报》、《宝钢日报》、《嘉兴日报》、《江门日报》、《生活日报》、《揭阳日报》、《贵阳日报》、《乌海日报》、《达州日报》、《泰州日报》、《鄂州日报》、《咸宁日报》、《桂林日报》、《河源日报》、《闽西日报》、《番禺日报》、《乐山日报》、《荆门日报》、《武威日报》、《临汾日报》、《长兴日报》、《贵港日报》、《海门日报》、《遵义日报》、《汉中日报》、《鹤壁日报》、《陇南日报》、《定西日报》、《聊城日报》、《丹阳日报》、《邯郸日报》、《焦作日报》、《信阳日报》、《常德日报》、《四平日报》、《通辽日报》、《少年日报》、《渤海早报》、《南京晨报》、《江淮晨报》、《鲁中晨报》、《齐鲁晚报》、《羊城晚报》、《拉萨晚报》、《金陵晚报》、《洛阳晚报》、《牛城晚报》、《常州晚报》、《辽沈晚报》、《青岛晚报》、《城市快报》、《城乡导报》、《珠江商报》、《兰江导报》、《现代快报》、《伊犁晚报》、《钱江晚报》、《盐城晚报》、《淇滨晚报》、《泰州晚报》、《南昌晚报》、《武汉晚报》、《颖州晚报》、《钦州晚报》、《南阳晚报》、《邯郸晚报》、《常德晚报》、《乐山晚报》、《合肥晚报》、《苍梧晚报》、《赣州晚报》、《北海晚报》、《牡丹晚报》、《皖江晚报》、《恩施晚报》、《绵阳晚报》、《大江晚报》、《宿迁晚报》、《威海晚报》、《库尔勒晚报》、《扬中快报》、《三门峡日报》、《攀枝花日报》、《黔东南日报》、《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张家港日报》、《黄河口晚报》、《盐阜大众报》、《南国都市报》、《广州文摘报》、《大兴安岭日报》、《呼和浩特日报》、《甘肃经济日报》、《永平新闻信息》、《襄樊周刊》、《佛山广播电视报》、《南阳广播电视报》、《滁州广播电视报》、《唐山广播电视报》、《今日隆安》、《今日婺城》、《今日赣榆》、《今日宁国》、《TCL动态》等中外媒体。
文章收录入《生命的暗示》等近百文集。
现任职于江宁区一民企。闲来舞文弄墨、养儿育女,是为一乐。
入选文集
《换一种思维》入选中国散文鉴赏《美文大全》;
《成功就是不断地站起》入选《智慧博客》;
《秦淮古意》入选《行吟大地--中国国土资源散文60年》;
《成功就是不断站起》入选滕刚先生主编的《小学生励志故事朗读本——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
《上帝只给他一支画笔》入选滕刚先生主编的《小学生哲理故事朗读本——点滴就是大海》;
《像流水那样活着》入选滕刚先生主编的《最受小学生喜爱的100篇散文》;
《朱德庸:上帝只给他一支画笔》入选滕刚先生主编的《最受中学生喜爱的100篇人物故事》;
《秦淮古意》入选滕刚先生主编的《最受中学生喜爱的100篇散文》;
《我可以登上太空针塔》入选滕刚先生主编的《最受中学生喜爱的100篇杂文》;
《上帝只给他一把梳子》入选江苏可一集团策划出版的《天下阅读》第四辑图书;
《蜗牛的壮举》入选江苏可一集团策划出版的《天下阅读》第四辑图书;
《从细微到极致》入选江苏可一集团策划出版的《天下阅读》第四辑图书;
《我可以登上太空针塔》入选《青年文摘激励人生的182个励志故事》;
《像野草那样活着》入选《中学生励志故事晨读本》;
《上帝只给他一把梳子》入选《这辈子难道就这样吗》;
34篇文字入选《培养孩子勤奋坚强的励志故事》;
《母爱的颜色》入选《穿越时光的思念》;
《在心头植一棵树》入选《这辈子难道就这样吗》;
《有一种爱,叫做放弃》入选《穿越时光的思念》;
《从细微到极致》入选《天下阅读》第四辑之《才≥财》;
《蜗牛的壮举》入选《天下阅读》第四辑之《聆听智语》;
《上帝只给他一把梳子》入选《天下阅读》第四辑之《带着伤痕飞翔》;
《不是每一只打火机都叫Zippo》入选《中考语文经典素材》;
《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入选《别怕,黑暗一捅就破》;
《成功不是偶然》入选《别怕,黑暗一捅就破》;
《上帝只给他一把梳子》入选《别怕,黑暗一捅就破》;
《卖给你童年的记忆》入选《作文素材精华版》第四辑;
《秦淮古意》入选《最受中学生喜爱的散文全集》;
《像流水那样活着》入选《最受小学生喜爱的散文全集》;
《母爱的颜色》入选《母爱的花蕊》;
5篇文字入选《别为了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把生意做上月球》入选《火花最文摘》(高考特刊);
《成功就是不断地站起》入选《智慧的人生不寂寞》;
《把每一只水饺追溯到个人》入选《让你的性格更完美》;
5篇文字入选《谁都可以创造奇迹》;
9篇文字入选《带着智慧远行》;
9篇文字入选《永远不要找借口》;
6篇文字入选《最美好的时光》;
4篇文字入选《一粒种子的思念》;
《用海鸥对付潜艇》入选意林少年励志馆13《笨鸟先飞早入林》;
《成功不是偶然》入选《智慧背囊》第一辑;
《金字塔顶上的蜗牛》入选《火花·作文素材·我在》;
《卖给你童年的记忆》入选《作文素材·2010下半年时文精粹》;
《金字塔顶上的蜗牛》入选《疯狂阅读·励志卷珍藏本》;
《橡皮筋中的大学问》入选《生活原来如此》丛书之《点石成金》;
《用海鸥对付潜艇》入选《生活原来如此》丛书之《撬动地球》;
《用海鸥对付潜艇》入选《趣味无穷的历史传奇》;
《让汽车穿过你的餐厅》入选《意林励志书》超值典藏版;
《用海鸥对付潜艇》入选《作文素材精华本(备考2012)》;
《像野草那样活着》入选《让阅读像彩虹一般绚烂》;
《用海鸥对付潜艇》入选《高考作文必备押题素材》(备考2012);
4篇文字入选《意林优秀作者十年珍藏版》;
10篇文字入选中考美文作家作品精华《爱上生命中的不完美》;
《上帝只给他一支画笔》入选《越读越聪明的智慧故事大全集》;
7篇文字入选《和生命拉钩》;
7篇文字入选《做一朵花的知己》;
《一块铁的学问》入选意林原创·5年典藏成长卷《启航·阳光稚少年》;
《成功就是不断地站起》入选《世界如此浮躁,你要内心淡定》;
《成功就是不断地站起》入选《光明让我们仰望》:
15篇文字入选《职场里的江湖》;
《妈妈是绿色的》入选《恩始于心立于行》;
《母爱的颜色》入选《疾风劲草练少年》;
《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入选《高薪网管之路》。
入选试卷
《像野草那样活着》入选苏教版试卷;
《母爱的颜色》入选黄冈市中考试卷;
《母爱的颜色》入选莱阳市中考试卷;
《母爱的颜色》入选扬州市中考试卷;
《山田的乌丝面》:命题作文“出格指导”及优秀考场作文;
《母爱的颜色》入选2010年春九年级语文综合复习;
《秦淮古意》入选苏教版八年级44期语文导刊;
《聆听春天》入选初中语文拓展阅读
《母爱的颜色》入选随州历山八年级语文第三次段考试题;
《母爱的颜色》入选郴州市中考试卷;
《秦淮古意》入选2011年度八年级人教课标版第八期;
《母爱的颜色》入选浙江省慈溪地区2011-2012学年第一次阶段性练习九年级语文试卷。
《像流水那样活着》入选2011年射阳外国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节选);
《秦淮古意》入选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苏州市立达卷);
《母爱的颜色》入选苏州市八年级语文阅读训练;
《母爱的颜色》入选七年级现代文阅读习题;
《母爱的颜色》入选胥江实验中学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
《母爱的颜色》入选贵州清镇市鸭池河中学2012初三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母爱的颜色》入选2012贵州省清镇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像野草那样活着》入选初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
《蜗牛的壮举》入选朝阳市2011高三模拟试卷;
《母爱的颜色》入选初一期末考试试题;
《母爱的颜色》入选记叙文阅读金钥匙文题解读;
《母爱的颜色》入选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下)试卷;
《母爱的颜色》入选2012年中学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卷。
获奖部分
1、微型小说《驼背的变迁》、《我曾是个正常人》入选1989年《青年作家》文学讲习刊授学校教材,并有幸获得第三届“优秀学员”称号;
2、《像野草那样活着》获得新浪“洁云杯”有奖征文优秀奖,并入选苏教版试卷;
3、《三十年三扇门》获得《都市晨刊》“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一等奖;
4、《六十年》获得“坚持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家园”征文优秀奖;
5、《流动中的秦淮河》获得《南京日报》“可一杯重读南京”征文一等奖;
6、《秦淮古意》获得2010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二等奖;
7、《我可以登上太空针塔》获得2010年“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赛三等奖;
8、《我可以登上太空针塔》获得2010年“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三等奖;
9、《母爱的颜色》获得台湾白象文化2011年母亲节征文特别奖;
10、《三扇门的故事》获得“健康岛”杯全国文学作品大奖赛优秀奖;
11、《表姐春花》获得《TCL动态》2011年度优秀作品;
12、《秦淮古意》获得“美文天下”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二等奖;
13、《有一种爱,叫做放弃》获得2011年“感恩人生”全国纪实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
14、《流动中的秦淮河》获得2011年“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赛一等奖;
15、《我可以登上太空针塔》获得第三届“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二等奖;
16、《有一种爱叫做放弃》获得2011年“感恩人生”全国纪实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
电视广播
1、江西台配乐朗诵《蜗牛的壮举》
2、接受江西台记者彦磊、嘉萌的采访
3、青年学苑7月精品节目《母爱的颜色》
4、莘苒朗诵《像流水那样活着》
5、莘苒朗诵《秦淮古意》
6、江西台配乐朗诵《六十年三扇门》
7、《江宁新闻》方益松的励志人生路
8、江西台配乐朗诵《又到屋檐飘香时》
9、江宁台专访《方益松:一只“蜗牛”的励志之路》
10、接受《天下阅读》栏目记者王巧法的访谈
11、《天下阅读》之名家专栏
12、《北京网视》播出《母爱的颜色
13、磊明朗诵《秦淮古意》
14、磊明朗诵《那个叫月儿的女子》
15、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财经夜读播出《比黄金更贵的是智慧》
16、磊明朗诵《像流水那样活着》
17、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播出《比黄金更贵的是智慧》
18、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播出《像流水那样活着》、《像野草那样活着》
19、与南京城市记录者方青松接受南京交通台的采访
媒体报道
见到方益松,会很自然地想起一句话:眼因多流泪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他的笔名方董,就是历经磨难方懂人生的意思。方益松清楚地记得,在他的初中毕业留言册上,一位叫做米静的女同学这样写道:作家的成功,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幸运儿,一篇佳作问世,即可名扬文坛;而另一种则恰恰相反,他要经历成千上万次的失败,才能换来一个大器晚成。一语成谶,方益松成了后一种作家。
方益松的励志人生路 文/盛兰玲
前不久,一篇名叫《蜗牛的壮举》的励志散文刊登在了《故事party》上,刊出后,引起了美国《侨报》、《意林》、《格言》等20多家国内外主流报刊杂志的疯狂转载。文章的作者就是方益松,对他来说,这种事情早已经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在全国励志散文学界,方益松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07年开始,他有近500多篇原创励志散文刊发在了全国性的大刊物上,获得过很多省级、国家级大奖,还有不少文章入选了苏教版试卷。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方益松,只是岔路口中驰路青松超市的老板,他过着一名普通收银员的生活。为人低调,从不喜欢张扬自己,邻居们都不知道他的另一个身份——作家。
一
方益松是一个很清瘦的男子,身上有一种儒雅的气质。方益松曾在博客里这样概括自己走过的路:千辛万苦之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唯有一片凄凉。
70年代,方益松的父亲作为知青被下放到了沭阳,与当地一名女子结了婚,1971年,方益松作为家里的长子出生了。
“那时候家里很穷,条件很差很差。”小时候的方益松觉得最好的日子就是能吃饱饭。在物质贫瘠的少年时代,方益松最美的记忆就是每次作文课上文章被当做范文在全班朗诵传阅,他还获得了沭阳县初中作文竞赛获得一等奖,“那个时候我就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要当一名作家。”
家境的贫寒和作为长子的压力,90年技校毕业后,方益松担起了养家的重任。“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在90年到93年,方益松在玻璃厂做过拌料、干过装卸,在冰棒厂包过冰棒,在澡堂传过毛巾……
“在影剧院前卖过夜饭的经历,我终身难忘。”方益松曾拉着两轮的平板车卖过一冬天的夜饭。那个冬天,方益松在用蛇皮口袋缝制而成的小帐篷里,避开所有的熟人,就着一个火炉,包饺子、煮面条,从下午5点忙到凌晨3点,一个月的收入也只够养家糊口,“天太冷了,四肢都冻麻木了,生病了还要硬挺着,根本没有多余的闲钱看病!”
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方益松最光亮的记忆就是写文章,初中毕业留言册上那位女同学的话语也时时回响在他的耳畔。
二
也许是生活的贫困,又也许是颠沛流离的生活,方益松不愿意多谈93年就走向破灭的婚姻。感情受到重创后,方益松离开了沭阳,在离沭阳200多里的某农场找了一份工作,几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一天工作8小时,领着200多块钱的工资,三餐都在地里解决,这样一干就是6年。
在去农场之前,方益松从来没干过农活,用锹把土疙瘩敲碎成了最痛苦的记忆,一天干下来,满手都磨起了血泡。用方益松的话说:“栽过稻、插过秧、吃过糠……6年什么农活都学会了。”
97年,方益松的父亲终于等来了知青返城的政策,举家回到了南京,方益松又在南京百货站当了两年的送货员。2001年方益松用打工攒下的钱,向亲朋好友借了点钱,开起了青松超市。
命运的捉弄并没有停止,“夫妻双方应该是互帮互助的,而不是为了柴米油盐的事情天天吵架。”2006年方益松的第二段婚姻再次走向终点,关于这段过往,他只有四个字:沉痛打击!一怒之下,方益松一把火烧掉了之前所有的文稿。
一把火烧掉了书稿,也烧掉了过往,之后就是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不久后方益松遇到了人生的真正的伴侣。07年,可爱的女儿出生后,他的创作进入了巅峰。
三
白天看顾超市,晚上进行创作,是方益松的生活模式。
“他是一个产量高、质量高的作家。”这是文友对方益松的评价,他一个月有15篇左右的文章出炉,近百次转载量。而这些创作的灵感都来自于以前的苦痛经历和如今安详幸福的生活。说起自己的家庭,方益松一脸满足,“女儿出生那天,听见她呱呱坠地哭声,我开始感恩生活,也激发了我无尽的创作灵感!”
“结婚那天,我们在南京晨报上登了两张照片庆祝。”方益松的妻子说,他是一个浪漫而感性的人,在网上看到一句外国的谚语:能登上金字塔的只有老鹰和蜗牛,于是有了《蜗牛的壮举》;上街办事,看见银行的墙上爬满了蔓藤,于是有了《像爬蔓一样活着》;从没有去过大海,就在小区门口的水池边,他几次带着女儿,痴痴地看着,由此,他写下了《像流水那样活着》……
在4年近500篇创作中,方益松最喜欢的文章是《像流水一样活着》,文章里有他最喜欢的一句话:人,活着,就应该像流水,能屈能伸,不要惧怕暗礁险滩与高山危巅,遇到困难,不妨效仿流水,理智的思索一下,绕过去,总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时候。
我的故乡在江苏北部。有楚汉风韵,不是鱼米之乡。无水无山,冬日寒冷,有平原和花木,玉米和小麦。说中原官话,不讲江淮官话。
幼时,村庄前有湖。村庄不是血统纯正的江淮村庄,湖更不是温润的江南湖。“湖”,字面上是指陆地上聚积的大水。在我们的村庄,湖,不仅是指大水。庄稼人说,“下湖”,就是说“下田”,说这话时往往肩扛着铁锨。我听闻鲁皖某些地区也这么说话,方言在此刻相通了。我还见过作家石灵文中提及“下湖”,一查,发现石灵正是苏北人。他还在文中提过“旱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据说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鲁中乡村都还延续着烧旱魃的仪式,苏北与鲁地的习俗,也相通了。
田地是“湖”,真正有水的湖泊也叫“湖”。村庄前有一片湖,也有一个湖。我现在要讲的,是有水的那种湖。这个湖很小很小,不可能出现在地图上的那种小,没来由地就出现了。周围的村庄都没有湖,所以我们村前的小湖就显得突兀而珍贵。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湖边玩耍长大的,仿佛它就是该天经地义出现在我们生命里。四季轮转,湖水时而充盈时而干涸,像会呼吸一般。
这个小湖出现了很久很久,有多久呢?传言黄河还流经江苏境内时,它便存在了。这个传言是奶奶告诉我的。奶奶是旧社会的童养媳,年纪比新中国还要长上二十岁。她早年丧夫,一人拉扯大四个儿子,勤勤恳恳一辈子,年至九十还每天生火做饭、缝缝补补,尽管她切的方瓜很大块,针脚也很大。村子是毕竟不是先进发达的村子,奶奶毕竟是旧社会养大的女人,她不愿上桌吃饭,“男人上桌吃,女人不上桌”。以往家里的男人们也不强求,象征性招呼她一声,就围一桌自顾自喝酒去了,直到近年,才悟到什么一般,春节时怎么着也要让老太太上桌吃饭。
这样的老太太,用一种你能想象出的,老年人讲述奇闻怪事的语气说,古时候那湖是和黄河相通的,有“龙气”,保佑我们村子!她加上了自认为令人信服的例证——“你看,就我们村子年年都出大学生,还都是好大学的,其他村子没湖,也没大学生”。
其他村子自然也是有大学生的,但没我们村子“量多质高”不假。但把这归因于村前的湖,奶奶是唯一一个人。奶奶是村里最长寿的老人,却并不是那么见多识广,说出的话也没多少人信服。但我信。年幼时只因她是我奶奶,我是她孙女,所以她说的话我信;长大后,我用一种幼稚的理智来分析奶奶的话,还是很相信。如今许多人甚至不知黄河曾过江苏,不识字、没文化的奶奶却道古代黄河正流经附近,那么,她说出来的话定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传言依据的。我查阅资料后得知,家乡附近几条河道,均为古泗水支流,其中一条河的入海口就叫“黄河口”,因其曾是废黄河入海处支流。这样一来,奶奶说的“湖和黄河相通”不无道理,而那个湖,大概存在成百上千年了,是村中最老的老人。我也和奶奶一样,相信村前那湖有“龙气”,将村中多出大学生归因于古老黄河的庇佑,这是种多么美好的信仰。
前面说了,这个小湖会呼吸。春天深呼一口气,呼出满满一湖水。冷天来临时,水就干了,像被吸到地底下。露出湖底,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湖不仅小,而且浅,我幼时以为与黄河相通,须得是湖底有个洞口通到远方的黄河那,可望着湖底却找不着想象中的大洞口在哪,百思不得其解,又自我宽慰道既然是有神迹的湖,定然是有神秘法子与黄河连接。湖底上真的没有洞口,只那潮湿的土上散布着歪歪壳。歪歪壳是湖里本来就有的东西,小孩子们顺着小坡就冲到底下捡起歪歪壳,当作玩具。
我打小就与歪歪壳相熟。“相熟”这词可能不恰当,说得我们像个老熟人一般。可它何尝不是老熟人呢?一年又一年,歪歪壳总是静静躺在湖底,等着我将它拾起。拿在手里,比我手还大得多,两瓣壳儿粘连着。壳的外面层是黑灰色,花纹一圈一圈像树的年轮,我数不清有多少圈,更探不出它有几岁了。壳内层是荧白光洁的,隐隐的彩色,光滑的手感,让我想起母亲的珍珠项链,她说那是她结婚时的项链,叫嫁妆。她嫁来时,村人说她长得像电视上《封神榜》里的苏妲己一样漂亮,还是个善良心肠。她说珍珠是海里贝壳磨砺吐出的,很珍贵,而那条项链是出现在这个村子里的第一条珍珠项链。
后来我长大成少年,随父母搬离村庄,去城市读书。才从书上知道,方言中的“歪歪”,其实是指河蚌。歪歪壳,便是河蚌的壳。一刹那就觉得惊异了,觉得和“河蚌”很陌生,上的河蚌里有丰厚的肉,有的图上的河蚌里还有珍贵的珍珠!这才不是我所相熟的歪歪壳。我可从没见过歪歪“活着”的样子,只知有壳,不知有肉,不知能吐珍珠,不知它是活的,不知它像湖一样会呼吸吐纳。如果歪歪竟是活的,那它岂不是每年冬天都随干涸的湖水一起死一遭,太可怜了;可就像湖水来年春又生一般,歪歪壳总是在冬日准时而至,占领干涸的湖底,仿佛从未死去。
我又觉得这是神迹了。村前的湖,湖底的歪歪壳,都将在古黄河残余的气息之中,一年复一年地死而复生,生生不息。
有个老人,总是坐在家院门口,闭眼拉着二胡。村落只是普普通通的村落,长着不粗不细的白杨,养着不多不少的土狗,普普通通的村落里有这样一位不俗的老人,懂得阳春白雪般的二胡。二胡两侧有斑斓花纹,不知是谁吓唬我说那是蟒蛇的皮制成。方言里把蛇称为“长虫”,但那人跟我强调,不是“长虫”,是“蟒—蛇—”哦——那二胡愈加威严得让我不敢靠近了——长大后我才知道那不是吓唬,那的的确确是蟒皮制成。年幼的我在湖边玩耍时能清晰地听见二胡的声音,在心底隐隐觉得这种古老拉弦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些怆凉,与秋冬日萧索的村落是多么契合。某一年某一个冬日带来了严寒与萧索,人人不以为意,却发现冬日离开后,严寒离开了,萧索没有离开。
我年近二十的某一天,忽然陷入对家族与村庄的怅惘。我问父亲,“我们家,有族谱么?”父亲咂着白酒,漫不经心地说,“有,当然有,我们还是王羲之的后人呢!”我自然是不信的,虽说正好姓王,且村人习书法,但从史料看,即使沾亲带故也隔了十万八千里。人都爱附庸风雅,而千百年前祖宗的事,总是难以对证的了,但蹭关系无妨。见我不信,父亲又说,“真的,不信你去翻族谱,在你老太(爷)那”。
农村的关系错综复杂,人人都有点血缘亲戚关系,我反问,“哪个老太(爷)?”
“就是会拉二胡的那个。”
原来是他。原来是他收管着村庄的族谱。也只有他那拉二胡的双手,足以提笔在族谱上添字加句了。他如今该如何苍老了,他之后,又该由何人接过族谱。我很想见一见族谱,看一看在这个村庄生老病死的所有族人都叫什么名字。村中礼制是按字辈取名,我父亲兄弟四人便是“学”字辈,我本应是“淑”字辈,但我父亲未遵照。从我这一辈起,基本无人按照字辈取名了。字辈和族谱一样,都是古老的传统的家族遗物,虚弱如烛光般摇晃易熄。
八月里我们一家还乡。我早已不复是当年幼童,村中老人见我都说,长高了,长变了。老年人见到每个孩子都会这么说。怎么回事,村中全是老人了。时光一年年逝去,人当然是会变老的,再老一点,就会死。那生呢?对这个问题,村庄沉默许久,回答太沉重无法倾吐。当年玩伴早不知去向何方,我孤身奔向村前的湖。远远地我心中便有了不详的预感,我再也见不到歪歪壳了,再也见不到了。不是因为寒冬未至,而是因为湖中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我的湖,村庄的湖,也再也见不到了。眼前只剩如冬日般干涸的湖底,上面散布的不是歪歪壳而散发异味的枯枝败叶。我不解,这些年来,村人越来越少,无人破坏这个并没有什么存在感的湖,为何它就成了这般模样。去年有人想建在湖(田)边建化工厂,村里在外读书的大学生听闻后举报制止,此事还登了报纸。你看,没有污染,没有破坏,真的没有。
但也——没有了“人气”。人们带着孩子到城镇定居,留下来守着老宅院的人越来越少。人犹如此,湖何以堪。没有人气,徒留龙气何用呢?我更笃信这是个有神性的湖了。我明白了,它的存在是为人而存在。它曾随四季呼吸,孩童在湖边长大,生生不息的歪歪壳是它赠予孩子们的玩具,它送走了好几个离家求学的大学生,也送走了一波又一波去过新生活的村民,还有谁人需要它庇佑。终于再也没有老人给孙女讲湖的故事,新生儿不再在湖边长大,也不再按祖先传承的字辈取名。二十年间岁月长,长到人烟散尽,长到湖也寂寞。满载古黄河水的湖叹了口气,咽了气,不知它是觉得使命圆满,还是抱有遗憾。我倒愿它不要悲伤,万事皆如此,总要奔东流。湖是被二胡曲送走的,此后也再没有二胡曲飘在秋风中了。
湖,终于不再眷顾这个村庄,去追随早已离去的黄河。
历史典故--千里走单骑
建安五年(公元二百年)曹操作了丞相,更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国舅董承自从看了皇帝写在衣带上的诏书,又苦无对策除掉曹操,心里愤慨、忧虑,便病倒了。献帝让太医吉平来给他治病。吉平看了皇帝密诏,决心要除掉曹操。两人便合议设下了计谋。
不料隔墙有耳,董承的家奴秦庆童因与董承的小老婆有暧昧关系,被董承杖打四十,因此怀恨在心,他听见了此事,便向曹操告发了董承、吉平。
曹操假装有病,请吉平医治,吉平亲自煎药送上,曹操却让吉平先尝。吉平知事情已败露,硬要将毒药灌入曹操口中,曹操用手一推,药碗摔在地上,药水中的毒使砖头都裂开了。
曹操抓了吉平,逼吉平招出同伙,吉平不从,只是一个劲地叫骂,曹操命人将吉平的手指砍掉、舌头割下,吉平一头撞在石阶上自杀了。
曹操将董承、王子服、吴子兰、种辑四人全部处死,又杀了董承已怀孕五个月的女儿董贵妃,连皇帝、皇后求情也无济于事。
曹操知道刘备也参与了董承他们的阴谋,便领二十万大军,分五路杀向徐州要捉刘备。
刘备派谋士孙乾向袁绍求救,袁绍因小儿子生病命在旦夕,不愿出兵。只答应刘备不如意时可投奔他。
曹操兵马攻到城下,刘备无计可施,听了张飞的话,连夜去曹营劫寨。谁知却中了曹操埋伏,刘备、张飞各自走散了,刘备一人骑马投奔了袁绍,张飞则逃到芒砀山暂住。
袁绍听说刘备来投靠,带领部下出城三十里迎接。
曹操攻下了徐州,又来攻下邳,关羽保护着刘备妻子等家小,被曹操军马包围在一座山头上。
张辽上山劝关羽投降曹操,关羽思考再三,答应降曹,但有三个条件∶一、只降汉朝,不降曹操;二、用刘备的俸禄养他的二位嫂子;三、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便要去寻找他。
张辽将关羽的条件告诉了曹操,曹操最后终于答应了。关羽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随曹操往许都,途中曹操故意让关羽与二位嫂子同住一室。关羽一手拿着烛火,一手拿刀,通宵站于户外。曹操非常敬佩。
曹操对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送美女和金银财宝无数。关羽让美女服侍嫂嫂,财物则交嫂嫂暂时收藏。
曹操又将吕布的赤兔马送给了关羽,关羽再三拜谢。曹操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以前得到东西从不感激,而今天却再三拜谢。关羽说有了这千里马,他便可早一天找到他的大哥刘备。曹操听了之后,感到非常后悔。
袁绍起兵攻打曹操,曹操领五万兵马迎战。袁军先锋颜良勇不可挡,连斩曹将宋宪、魏续。谋士程昱建议曹操改派关羽迎战颜良,让袁绍仇恨关羽而杀了刘备。
关羽感谢曹操的照顾,便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第二天又斩了袁绍的另一大将文丑。曹操大胜。
袁绍知道是刘备的二弟杀了颜良、文丑,便叫人绑了刘备。刘备说∶“曹操故意先让关羽杀两将以激怒你,再借你的手来杀我。我马上写信让关羽到河北来投靠你,如何?”袁绍听了非常高兴,便不杀刘备了。
关羽见到刘备的书信,便向曹操告辞,曹操故意避不见面。关羽将曹操过去送他的财物、美女全部留下,将自己的汉寿亭侯大印挂在营中,留给曹操一封书信,护着二位嫂嫂找刘备去了。
曹操想到以前曾答应过关羽的条件,便赶去为关羽送行。关羽怕曹操有鬼,便在马上用刀尖将曹操赠给他的锦袍挑过来披上。曹操的部将认为关羽太过无礼,几次要杀关羽,但都被曹操制止了。
关羽保护二位嫂嫂来到东岭关,守将孔秀说没看见曹操的文书,阻拦关羽过关,便被关羽杀了。
洛阳太守韩福又拦阻关羽,牙将孟坦向关羽挑战,被关羽砍为两段,韩福用暗箭射中关羽左臂,关羽用口拔掉箭,飞马斩了韩福。
关羽到了汜水关,守将卞喜在镇国寺埋伏刀斧手二百人,约定以摔杯子为暗号,要杀关羽。寺中主持普净和尚是关羽的同乡,将卞喜的阴谋告诉了关羽,关羽大怒便斩了卞喜。
关羽到了荥阳,荥阳太守王植是韩福的亲戚,要杀关羽为韩福报仇,所以暗中准备要放火烧死关羽。王植手下的胡班将王植的阴谋告诉了关羽,关羽急忙上路,王植带兵追来,被关羽杀了。
关羽到了黄河口,守将秦琪不放关羽渡河,又被关羽杀了。过了黄河,是袁绍的地盘,在那遇上了孙乾。孙乾告诉关羽,刘备已去了汝南,要关羽与二位夫人到汝南相见。
关羽与孙乾重新渡过黄河向汝南出发,曹操部将夏侯�爆领兵追到,与关羽展开厮杀。正在此时,张辽赶到传达曹操命令,才让关羽一行人马走了。
关羽继续前行,中途收得一员猛将周仓。走到古城时,占了城的张飞认为关羽投降了曹操,不肯相认,举枪便刺关羽。
这时,曹操部将蔡阳杀来,要为外甥秦琪报仇。张飞要关羽在三通鼓后斩了蔡阳,才肯相认。关羽在一通鼓未尽前便斩了蔡阳。
张飞这才明白了关羽的一路辛苦,便放声大哭,跪在关羽面前谢罪。谁知刘备这时又跑到河北袁绍那儿去了。关羽与孙乾又赶到河北关家庄才见到了刘备,兄弟相见,抱头痛哭。关羽收关平为义子。
刘备怕袁绍追赶,与关羽直奔张飞驻守的古城。路上经过卧牛山时,遇到了赵云,便一同前往古城。
刘备与两个弟弟重新团聚,又新得赵云、关平、周仓三人,于是大家杀牛宰羊庆贺团圆。但刘备考虑古城太小,便率领人马驻扎汝南,招兵买马,另谋大事。
http://baikebaiducom/view/61308htm
胶东冬季的习俗有很多,从冬至开始有腊八节、过小年、年除日、春节、元宵节。
1冬至
古代对冬至十分重视。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从汉代以来都举行庆贺仪式,到了宋代,达到顶峰。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长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作至后。节日三天,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三日歇市,学生放假,民谣说“冬至大似年”,所以旧时利津、夏津等地又称冬至为亚岁、小年,同春节差不多,只是没有拜年这一条。济南、济阳、福山等地,官府庆贺如同春节,读书人也相互赠送贺片。莒县的士大夫阶层举行酒会,叫做“消寒会”,画“消寒图”。邹城则画九九图,同时亲朋之间互相赠送御寒用具,农家儿童则做“拿寨”、“打瓦”的游戏,少年开始学武术,叫做“看冬”,但是没有拜贺的习惯。据说孟子死于冬至日,乡人非常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仪式。山东其他地区普遍有学生拜老师和晚辈拜长辈的习俗,农家有祭祖的习俗。临沂民间认为,冬至是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户户用火纸剪制衣服,焚于墓前,尔后添土。莒县则祀祖于祠堂,仪式十分隆重。崂山县旧俗,冬至分两天过节,第一天叫
“鬼冬”,摆供祭祖,吃水饺;第二天叫“人冬”,吃包子。临沂、历城、临朐等地的妇女,习惯回娘家,庆云、无棣从这天开始窖菜,妇女开始做针线。邹城开始筑地窖、织席和纺线。日照民间传说冬至日如果云迎日出,云迎日落,则来年大吉。即墨民间根据冬至日期在当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来预测当年冬天的寒暖,民谣说:“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
2腊八节
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古代腊日没有定期,到了晋代以后,都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为腊八。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于这天成道。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北宋东京(开封)各大寺庙都在这天举行浴佛会,做七宝五味粥,这种粥叫腊八粥,又叫佛粥。后来民间也做腊八粥,甚至朝廷也做腊八粥,以赠百官。山东各地腊八日吃腊八粥极为普遍。德州的腊八粥用八种粮食和果品制作,其中必定有枣,象征吉祥。腊八粥的枣是“早“,栗是“力”,就是早下力气,争取明年五谷丰收。要把腊八粥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连”的谐音,意味着连年丰收。黄河口垦荒人家,家有新妇,腊八日用黄米、红枣制糕,名为“吃碗糕”。即墨把腊八节作为农家的节日,据说取自“七人八谷”,是对谷的纪念。
腊八节正是隆冬季节,天气寒冷,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旧时,邹平等地的地主为了表示对长工的仁慈,过了腊八节才行辞退,临走时,赠送几个腊八糕。
3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为“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称为送灶、辞灶、醉司命。
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胶东地区灶神画像贴在正屋东面的锅灶墙上,两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时,摆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汤,然后烧香叩头,把旧灶神揭下烧掉,这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了。烧时要加一些谷草和杂粮,好给灶王喂马。过去有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山东通常都由男人致祭,但在恩县、博平等地却是妇女率儿童焚香拜奠祀灶。旧灶烧了以后,有的把新灶当时贴上,有的则到除夕再贴,所以对联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的词句。
祀灶多用甜和黏的食品。普通用的是糖瓜、枣等,临朐还用羊枣、柿饼,威海用糯米饼、小糖瓜,无棣、恩县、博平、招远、日照等地加用黍糕或枣糕,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或者是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所以成武等地称此为“涂神口”,有的还真在灶神的嘴上或锅灶门口粘上一小块糖。也有的在灶门口抹点酒糟或酒,谓“醉司命”。
供品除糖瓜之类外,有的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供面条,有的还供上用秫秸插成的灶马、灶鸡,好让灶王爷骑马上天,一路顺风。祭祀之后,还要举行欢送仪式。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一边磕头一边烧掉旧灶王像和一匹纸马,同时老年人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那些迫切需要生儿育女的则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这样就算把灶王爷送走了。淄川、招远等地在辞灶之后还有卜灶的习俗,即悄悄外出听人说话以卜吉凶。
辞灶后,据说是诸神上天,百无禁忌,民间家贫不能成礼者多在此时嫁娶,谓之“乱岁”。古代称大寒后10日为阳宅乱岁,嫁娶无禁。现在农村还多在年底结婚。
4年除日
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除夕零点为两年的分水岭,俗语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除日的活动很多,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响(放鞭炮),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守岁)。
5春节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邹城则有捣鼠洞的特殊习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商店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春节期间开展娱乐活动,在山东民间极为普遍。秧歌、龙灯、狮子舞、跑旱船、武术表演、球赛等形式多样。正月初二至十六日,曲阜城内有鼓楼门会,并开放孔庙。会上,有花鼓、瞎腔等地方戏表演,有曲艺表演,有卖玩具、卖花炮、卖花、卖油炸糕等诸种摊贩。此会以十四日为最盛,乡下有不少人进城赶会,俗称“赶逛会”。孔府的**、太太为观赏会中热闹场面,在孔府大门里面墙边筑台搭棚,悬灯结彩,在台子临街一面挂起竹帘,隔帘观光。
6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因元宵是节日食品而得名,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观赏灯火,所以又称灯节。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合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的中元、下元为三元,分属天地水三官的诞辰。民间一般习惯称作正月十五,或称过十五。曲阜、邹城、泗水一些地方称正月十五为“过小年”、“小年”。十五是继春节之后的一个比较重大的传统节日,至今城乡仍然普遍庆祝。
山东的花灯种类繁多,各有特色。胶东、鲁中和鲁西南地区习惯用豆面和玉米面做成生肖灯,照家庭成员属相,每人一盏属相灯,节日晚上共置一盘中点燃,俗传谁的灯燃亮的时间长,谁必长寿。有的做全部十二生肖灯,寓意在于消除病灾,使人丁兴旺。此外做代表十二个月的月灯,用于祈祷各该月收获的农作物、水果和蔬菜取得丰收。做狗灯摆在门口,做牛灯、马灯送在牛棚、马棚,做鸡灯放在鸡窝上,做金鱼灯放在水缸里,做荷花灯、寿桃灯、娃娃灯放在居室各处。乳山等地做一盏“看场佬”灯,形为一肩扛各种农具的老人,节日晚上由家中男孩点燃送到打谷场园中间,燃尽之后由家中长者据燃烧情况预卜当年各种作物的丰歉。也有的地方,元宵节傍晚,人们插上灯芯,填进食油,然后庄重地点燃。据说从灯芯燃烧后的形状可以得到各种“信息”。如六月灯的灯芯烧成米粒状,就预示小麦将获得丰收。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除百病。所以人们往往端着灯互相照照脸庞,还要照一照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诸城的习俗与胶东相似,不同的是女主人等家人入睡后,端着面灯逐个地照一下肛门,边照边念:“豆面灯,豆面灯,照照腚眼不招虫。”据说,这样做可以防止肠道传染病。
元宵节这天,一些地区庙会十分热闹。费县玉皇庙会在元宵节这天举行“送驾”仪式。送驾队伍由八杆彩旗前导,继而是锣鼓队,高跷、旱船、狮子舞等尾随其后。进了庙宇,焚香献供,载歌载舞。最后将立春时做的“春公鸡”纷纷撒下,兴尽而归。曲阜、邹城、泗水交界处的尼山,是孔子诞生地,正月十五有夫子洞庙会(又有“圣庙会”、“夫子洞会”等名称),会期三天,会场设在尼山孔庙门前,参加者多为年轻妇女与儿童,会中有卖玩具、小吃的摊贩,有唱戏等文艺活动,赶会的人常多达数万人。滕州的元宵节“打花”更是令人倾倒。人们用铁锨端着铁水,向树林中扬撒,火树银花,飞珠溅玉,令人拍手叫绝。
五月十三送羊
邯郸漳河两岸有一个习俗,农历五月十三这一天,外公和舅舅要给小外甥送羊,古时送的是活羊,现在则送白面蒸的面羊。此习俗与神话传说中沉香劈开二郎神用来压住三圣母的华山有关,沉香劈山救出母亲,要去砍二郎神的头,但三圣母顾念兄妹情,不让沉香去,沉香给二郎神送去2只羊剥皮吃肉,杨二郎知道此事后,就送2只活羊给沉香,此时正是农历五月十三日。此风俗后来就在漳河两岸兴起,送羊还有送阳寿的意思,所以此风俗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六月六敬谷神
在邯郸西部,武安、涉县一带流传着农历六月六敬谷神的习俗。太行山山区种谷较多,且种植时间较早,如果遇到老天关照,春季雨水好,往往到了农历六月初谷就出了穗。所以当地的农民每到六月六望到自己地里一片片金黄的谷苗,心里就乐开了怀。农历六月六这天,当地家家蒸馍,蒸豆包,而最时兴吃的好饭是裹卷。敬谷神是为了感激上苍赐给人们粮食,同时也是因传说中人们担心五 谷神收回人们享用的粮食。到了农历六月六,当时的农民要带上香和自家蒸的馍,去自家种的田地祈祷,祈求五谷神不收回人间的粮食,祈求五谷神赐给自家好收成。
二月二乞巧节
每逢农历二月初二,磁州附近山村有姑娘们过乞巧节的习俗。这一天,姑娘们可自由结伴,穿上好衣裳,带好小米、白面、油、盐及锅、碗、盆、勺等工具,一起上山野餐,这就是磁州古时流传下来的"姑娘二月二吃乞巧饭"习俗。姑娘们上山后,找一野餐的合适地点,然后垒灶、安锅、煮饭,焖小米饭、包水饺、熬米粥均可。饭煮好后,姑娘们还需到山坡的灌木丛里摘回一种野生植物的红色圪针尖儿,然后就或五、六人或十几人合围坐在野餐锅边,进行乞巧仪式。乞巧仪式很有韵味,合伙而来的姑娘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进行,大家用布遮好某一个姑娘的眼睛,让她把七个圪针尖儿丢在饭锅里,再让她用筷子在锅中搅三搅,然手用筷子夹起饭吃,只能吃七口,每人均如此进行,每人夹饭吃前都要补足七个圪针尖儿,以示公平。在这种仪式中,凡是能够吃到圪针尖儿的姑娘,就成为巧姐或巧妹,会备受村里人的赞赏,上门求亲的人就多。当乞巧仪式结束后,姑娘们才开始正式的野餐和一天的娱乐。
河北梆子是从山陕梆子逐渐演变而来,到清道光年间天津城乡已出现河北梆子的演出活动,当时称为“秦腔大戏”。河北梆子在天津繁衍和发展很快,经过几代人艰苦努力,形成了以何景云(何达子)、魏联开(元元红)及女伶小香水、金钢钻等人为代表的“卫梆子”(天津卫)表演风格。当时天津戏曲舞台上河北梆子风靡一时,连京剧都相形见拙。河北梆子女伶在天津唱红后,影响了一批人,人才辈出,唱响了全国,外地纷纷来津邀角,北京、上海、河北、东北、江苏、湖北、山东、新疆、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都留下了天津河北梆子女伶的足迹。到了三、四十年代,河北梆子在天津逐渐衰落,有的演员到农村"跑帘外",有的则改行干其他行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