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老师广西免费支教10年,为何遗憾离去?难道大山留不住人?

德国老师广西免费支教10年,为何遗憾离去?难道大山留不住人?,第1张

吕不韦:“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德国人汤若望从利玛窦神父身上听说,中国人很看重数学天文知识,感到欣喜若狂,他在1622年也作为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并且因为天文方面的知识被多尔衮器重。

除此之外,他还治好了孝庄太后的侄女孟古青的病,被孝庄认作义父,可以自由出入皇宫。他在和顺治帝的交往过程中,教授顺治一些西方科学知识,成为清朝第一个“洋老师”,顺治叫他“尊敬的老爷爷”。

汤若望在中国住了47年,不仅是将西方先进知识引进中国,还学习中国的经史伦理,架起中西方沟通的桥梁。201年,中国有1539万老师,乡村教师有330余万人,但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是欠缺老师,洋老师就更加没有。然而洋老师卢安克本来有一份不错的学历,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却在1997年深入广西大山免费教书,可教了10年之后遗憾离去,这是为什么呢?

卢安克和汤若望一样来自德国,1968年出生在汉堡,是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毕业的学生。1990年为了感受中国文化来中国旅游,在中国旅游3个月。这3个月的中国之行给了他很大印象,为了有更长的时间了解中国,他在1992年考入中国东南大学,之后转到广西农学院。也就是在广西农学院,他认识了广西的日子,他决定从事中国教育事业。

卢安克最开始在男丁一所残障学校无偿教德语,却因为没有就业证被怀疑是细作,德国大使馆交了保证金才放出来。卢安克没有因为这件事而放弃,两年之后去了广西县里的一所学校教英语。

西方人教学理念是更注重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重视教育的标准答案,所以他的教学方法是不用课本,不要考试,鼓励孩子们开口将英语说出来,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虽然卢安克的想法是好的,但现实很残酷,班里只有6个人及格,平均分考了学校有史以来最低的20几分,家长联名要求学校将他换掉,卢安克因此被辞退。

2001年,卢安克去到广西隘洞镇教书,每月花10元钱租了一间教室教书,来上学的孩子已经14-18岁,但他们有的是学习成绩非常差的人,有的是从来没上过学的人,闭塞到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卢安克没办法,一个外国人还要承担起教中国人说普通话的责任。可是,卢安克逐渐发现,这群孩子僵化的思维是他一个人无法改变的,他们只会完成交代的任务,完全没有创造性。

卢安克从隘洞镇的学生中吸取到教训,他认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才能改变他们刻板的思维模式,2003年,他走5小时山路去了广西刚深处的板烈村教书,这里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四周都被山川包裹着,几乎所有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卢安克却很好融入这里的生活,变成了一个“假外国人”,他会穿中国的农家衣服,孩子们会围在他身边打闹,他每周去不同的学生家里和孩子聊天和做农活,像亲生父子一样,有学生说他:“老卢就是我爸爸”。

有人说卢安克是隐形富豪,其实他在板烈村支教10年没拿过工资,也没拿过其他赞助,所有费用都来自稿费翻译费和父母每年寄他的5000元人民币,自费花100元钱租教师,给孩子们买文具,县里有更好的工作单位要他去,为了乡下这些孩子,他也拒绝了。

像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一样,卢安克的班级,学生一天比一天少,46人变成后来的8人,他们有的去打工,有的结婚,还有的坐牢……但这些都没能成为卢安克离开板烈村的理由,反而是他出名之后,山外的谣言逼走了他,有人怀疑他支教目的不纯,有人说他是对孩子有怪癖的人,最后他留下:“我不是本国人,却去管一些外来人不应该管的事情,我是不应该管的。”然后带着支教8年的志愿者妻子走了。

关汉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卢安克离开广西之后去了越南,现在没有太多关于他的现状,虽然大山里没有留住他,但板烈村的孩子会记得当初有个黄头发的“卢安克爸爸”带给了他们关心和照顾。

有很多的志愿者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甘愿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教师也是一个值得人们尊敬的职业,教书育人,有很多的人也是不需要工资,甘愿去到大山里当志愿教师。

有一个从国外来的老外,他来了中国十年了,一直在做乡村教师,从来都没有领过一分钱的工资,那么他的现状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和中国的缘分

这个来中国教书的外国人叫做卢安克,卢安克于1968年在德国出生。卢安克在他中学毕业的时候,曾经当过一名工人,之后还做过帆船教练,后来去了汉堡美术学院学习工业设计。

在1990年的时候,卢安克来到了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旅游,这一次的旅游,却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卢安克来到中国之后,就喜欢上了中国这个国家。为了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在1992年的时候,卢安克去到中国的东南大学留学,后来又去了广西的农业大学学习,还认识了很多的中国学生。

到了1999年的时候,卢安克再一次的来到了中国,跑到广西河池的一所学校去当中学教师。但是,卢安克在这里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滑铁卢,卢安克所带的班级成绩不是特别理想,家长们就认为是他没有教好,对他意见很大,后来还将他给开除了。

二、成为了志愿教师

在2001年的时候卢安克去了广西河池最困难的东兰县的一所小学当教师,那个小村庄真的是十分的贫困,交通不便、信号也不顺畅。但是,卢安克并不在乎这些,他还是想当一个志愿教师。

当年,主持人柴静去到河池采访卢安克,在去采访之前,柴静是万万没有想到,这里的路会那么的难走,从北京去到广西,坐车就要十几个小时,下车之后还要再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节目组一行人,走了很久的路,才找到卢安克,这个高高瘦瘦的外国老师。

卢安克不像那些西方人一样穿着西装打领带,他的穿着更多的是随意,虽然他穿的不是特别体面,但是他一点也没有觉得尴尬,反倒十分的纵容,从骨子里透露出一种教书育人的老师的气质。在采访中,卢安克表示很高兴,他说村里的孩子和村民都叫他卢老师,他认为这是一种对他的肯定。

三、最终还是离去了

卢安克在河池当教师,一当就是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在这些时间里,卢安克从来都没有领过一点工资,他平时会靠翻译和写文章获得一些收入,但是他全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只留下一小部分的钱给自己用。

在旁人眼里,卢安克或许是一个异类,他节俭不爱花钱、不抽烟不喝酒,也不谈恋爱,一切七情六欲好像都不会在他身上发生,但是他却做了最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最终卢安克还是因为自己的原因,离开了这座大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如今,中国越来越强大,有很多外国人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想切身体验一番风土人情。这些外国人来到中国,或是为了品尝美食,或是为了旅游,或是为了找工作。中国的很多高校,常常会聘请外教,来给自己的学生授课。大学有外教是一件很常见的事,但是你能想象有外国人去支教吗?

众所周知,许多山区普遍落后,没有很好的教育资源,那里的孩子很难受到良好的教育。为此,我国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鼓励大学生去支教,争取让山区的孩子们接受教育。

然而,去大山支教的不仅仅只有大学生,还有一个外国人。这个老外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后来拒绝采访害怕“感动中国”,而他最后怎样了?

历经挫折

这个去深山支教的外国人,名为卢安克。他之所以能去深山支教,源于他在中国的一次旅游。正因那一次为期三个月的短期旅游,让卢安克深深体会到中国的文化魅力。后来,卢安克先后在中国的两所大学留学,在广东农业大学学习期间,他认识到一群来自大山的学生。

就是这一次相遇,卢安克第一次知道中国山区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留守儿童。随后,卢安克萌生了在中国当教师的想法,然而他的教师之旅并不顺利。

一开始,卢安克在中国的一所学校进行义务教育,主要教授德文,但由于他没有教师许可证,被当地部门罚款。

卢安克没有就此退缩,他又去了另一所学校任职英语教师,但他对中国的标准化教育很是反感,他乐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导致他的学生的成绩远远低于其他班级。学生的成绩下降,家长很是气愤,向校方发起强烈抗议。最后,卢安克又一次被学校辞退。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卢安克虽受打击,但也没有萌生退意。也许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氛围,让卢安克对此十分着迷。

在几经辗转后,卢安克走进大山,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当起了教师,开启了另一阶段的人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卢安克这一待,就是十年的光阴。

大山支教

卢安克所在的村子,名为板烈村,是个贫穷落后的村庄。板烈村里,最常见的就是留守儿童,卢安克的工作就是给这些孩子授课。当地的孩子大多和老人生活在一起,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一年之中也很难见上一面。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卢安克和村子里的人们逐渐熟络起来。他常常穿着一身普通的衣物,然后去给孩子们上课。当地的人很尊敬卢安克,称他为“卢老师”,孩子们也喜欢和卢安克待在一起,拉着他一起玩耍。

在这些孩子的眼里,卢安克就像是父亲一样,给予他们关怀与鼓励。卢安克时常和孩子一同做游戏,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做农活,十分亲密,孩子们也会亲切地喊他爸爸。卢安克在板烈村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他终于可以自由自在的教书,不再受到他人的束缚。

而卢安克的到来,村民们也喜闻乐见。他虽是外国人,但却是个有血有肉的好人,也正因为他的来临,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希望。后来,卢安克被选为“感动中国”的候选人,但他却拒绝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拒绝“感动中国”

在板烈村支教的这些年,卢安克没有向政府讨要薪资,而是靠着写作、翻译以及父母的资助生活。卢安克不敢向政府要工资,其实他也有自己的一番顾虑。在面对柴静的采访时,卢安克坦言说,自己不敢向政府要工资,因为害怕政府管他要成绩。

诚然,卢安克无法教授出成绩优秀的学生,他的学生很少能坚持到初中毕业,大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时,或是出去打工,或是与人结婚。卢安克不喜欢强制学生,而是希望学生遵从本心,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卢安克就是如此教导学生,他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找寻自己的道路。他曾让学生在钢琴上随意弹奏,然后记下旋律,因为他觉得这就是一种创造

和大多数中国教师的理念不同,卢安克不喜欢标准化教育。他不愿意用常规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学生,他更愿意让学生追求自由,找到自己的路。

卢安克的事迹被曝光后,他被选为“感动中国”的候选人,但他却拒绝了。他写了一封信,内容为“我并不想感动中国,只是中国感动了我,请不要选我”。

有人恶意揣测,说他一肚子坏水,不安好心,也有人受到他的感染,想去山区支教。一时间,舆论四起,卢安克的生活被打乱,他不得已离开了大山。

他走时感叹了一句,说自己不应该去管中国农村的事情,留守儿童是根刺,是一件很难解决的问题,他该走了。

也许是网上的人对他的恶意猜测,彻底地伤了他的心。任是谁任劳任怨教书十年,到头来却遭人谩骂,这是谁也无法忍受的。卢安克知道自己身单力薄,无力改变现状,他的离去,已是必然。

小结

柴静曾说,面对卢安克,我土崩瓦解。因为卢安克的目的仅仅是因为教学,并没有别的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和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不同,他有着自己的坚持,即使是遭受重重磨难,也不肯放弃自己的理想。只可惜,他最终还是离开了。

卢安克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他来到山区支教是喜欢教学,而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他能抚慰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变得开朗乐观,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他没做过什么伟大的事,但在学生的眼里却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他们感激卢安克,将他当成自己的父亲,喜欢与他一同生活。卢安克虽然走了,但他已经尽力,他没法改变现状,只能离去。只希望,留守儿童的问题能真正得到关注,让他们的童年不再孤单。也希望,山区能普及教育,让那里的孩子也能受到教育。

曾几何时,一位来自安徽大别山区的女孩,用一双大眼睛唤起了无数的社会同情。那双大眼睛里充满了求知欲,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望,可她满脸泥土,教室里坑坑洼洼,甚至找不到一块平整的地方放置勉强称为课桌的桌子。

在那之后,很多人通过希望工程帮助需要的山区的孩子,每当看到这样的采访,不管是孩子自己还是节目主持人,都会用一句“走出大山”来形容这里孩子的迫切心情。可是,为什么大家都要从大山中走出去?难道大山真的留不住人?

其实不然,来自德国的小伙子在广西山区支教10年,并希望继续留在那里,可结局却让人失望,他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名德国小伙子的名字叫做卢安克,他做过许多工作,有帆船厂的工人、帆船教练等等,后来又学习了工业设计。一次偶然的机会,卢安克来到中国旅游,可是这一次旅行之后,他就深深爱上了中国。回到德国,卢安克为自己的工作收了尾,之后毅然决然地背起行囊,来到中国,准备长期在中国生活下去。

卢安克首先来到南京,与中国的学生们一起生活,之后又去了广西农学院,继续与同学们生活在一起。中国的山山水水都让他留恋不已,中国的风土人情更让他感到了深入骨髓的热情。而去了广西之后,那里特殊的地理环境更是吸引了他。至于留在广西的原因,卢安克更大程度上还是出于广西教育状况的考虑。

那是1997年,广西一些偏僻的山区还有许多孩子上不起学。哪怕家里希望孩子接受教育,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十年来,卢安克遭受的挫折数也数不清,但是他依然坚持初心。

最初他在一所残疾学校教授德文,由于他没有教师资格证,当地公安罚了他3000元钱。之后卢安克回到广西,在一所中学教书,但是由于学生的分数没能迅速提高,卢安克又被学校开除了。

为了能够留在广西,继续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贫困学生,卢安克在1999年成立了一个办事处。如此,教育局再也不能管他,他也可以专心做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了。可是他却发现,现实往往不是自己一厢情愿就会向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去发展的。

他想要给孩子们光明的未来,想要改变他们的观念,可是这谈何容易。即便他不要钱,班级里的孩子还是一天比一天少。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上学如果考不上大学的话,学习根本没用。于是,卢安克做了一个更加深入接近贫困儿童的决定,他要去大山最深处租房子,靠近那些贫困儿童,继续帮助他们。

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一位收入可观的德国人,为什么要放弃轻松舒适的工作,来到中国广西大山深入,那片当时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他吃不好,每餐只有红薯叶,他住不好,只能睡在最简单的满是蚊虫的床铺上,可他依然不忘初心,渴望通过一己之力改变那些需要接受教育的孩子们的生活。

卢安克的教学是非常贴近孩子们的,他想方设法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他引导孩子思考,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总结得出结论。他教授孩子实用的知识,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他们提供更宽广的道路。

2006年,卢安克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候选人,可是卢安克丝毫不在意。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这时候好意的赞赏与恶意的重伤同时降临到他的身上。有人说他之所以留在中国,免费教授山区里的孩子,实际上是因为他有恋童癖。

卢安克可以接受条件艰苦,可以接受困难重重,但是这种社会舆论压力是他始料未及的。2012年9月,卢安克离开了中国,前往越南,但是还有一些人在说,你看,他心虚了,他逃跑了。如今,我们早就没有了他的消息。

应该还在中国,2013年确定在中国,而且没有走的迹象和可能。卢安克老师老了,或许是长期在那种不好的环境的造成的,他,又不爱护自己,很瘦很瘦的瘦的让人心疼,又不太爱讲话。

扩展资料:

卢安克,德国汉堡人,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1990年夏天为期3个月的中国之旅,改变他的人生——从1997年至今,他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已经待了18年,辗转多处山村,过着简陋的生活。他在华支教十年,是感动中国2006候选人。

据2012年10月28日央视播出的《看见》栏目,卢安克由于家人的反对短暂离开中国,一个月后回到中国继续从事乡村儿童的教育研究工作。

这年头,似乎大家做事之前都会先权衡利弊得失,我能得到什么?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或坏处?然后在经过一番比较后选择对自己发展最有利的方向,这是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天性如此,没人能对此提出批判的,但世界上也有一股清流,愿意不为名不为利的心甘情愿奉献自己,比如今天我们故事要说的才乡村老师卢安克。

卢安克是一个德国人,1968年在德国汉堡出生,他身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光环,他早年的时候安安分分的上学,顺利拿到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毕业证书,1990年夏天,他给自己安排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中国旅行,当时的他可能没想到这次旅行会改变自己的一生。

在中国旅行一段时间后,他彻底被中国迷住,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在1992年和1993年,他曾经分别在东南大学和广西农业大学留学,在广西农业大学读书的时候,他认识了一群的来自中国农村的同学,于是他便产生了到中国乡村去搞教育的想法。

1997年,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来到广西某农村,打算开一个青年学习班,义务教孩子们学德语,只不过他没能办下就业证,所以这个班最后被勒令取消,而且还被罚了3000元,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中间他曾短暂的回了一次德国,1999年回来之后又回到了广西。

这次他去的是河池一所乡村初中,但众所周知,家长们最关心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这决定了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可是卢安克教的学生成绩一直没有什么提升,甚至在学校里面垫底,这就为家长们所不容了,一时间大家奋起反抗,不愿让他做孩子的老师,学校被逼无奈只好将他辞退,之后他在申请成立了一个办事处,继续管好自己的教育研究。

2001年,他来到板烈小学,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支教之旅,这个地方非常贫困,四处遍布着泥泞小路,但卢安克丝毫没有嫌弃,他在这里认真地开展教学工作,更确切地说,他在带孩子看世界,充当他们的长辈照顾这些孩子,因为很多孩子的父母全都外出打工了,没有时间关注他们的成长,但是他没有拿一分钱的工资,甚至还将父母寄给他的钱帖进去。

卢安克跟学生走得很近,他轮流在学生家住,一家住一天,跟他们一起生活、做家务,当地很多人家都是两层木楼,下面养牲畜,上面住人,而且他们家也没有多余的床,卢安克只能跟学生挤在一张小小的床上,但他和学生都很享受这样的生活,在学生心中他不仅是老师,更是父亲般的存在。

2006年,卢安克的事迹被曝光,他成为了“感动中国”的候选人,这让他紧张不已,他立即写信表明自己不想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因为是中国感动了他,所以才遵从本心留下来做这些事,他不希望过多受到外界的打扰。但是从那之后,关注他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2009年柴静前去采访他之后,更多媒体开始前去报道他的生活,更加深入挖掘他的私人事情,哪怕他一再拒绝都没用。

甚至有人恶意猜测他是不是有别的什么目的,不然一个正常人为什么会在大山深处一呆就是十几年?而且不拿一分钱的工资,最后卢安克被逼得离开了大山,他说,他并不是想改变中国的教育方式,他作为一个外国人管了自己不应该做的事,对此感到抱歉。

日本专家做过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实验,叫“压力面试”。一开始,面试者被要求站在一排面试官前面,只能站着不能坐。这时,面试者的双手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往哪儿放,接着无所适从的感觉开始“传染”到全身,表情很不自在,感觉屋里的空气都凝固了,有的面试者甚至语无伦次磕磕巴巴。第二次,还是同样的面试官,面试者进来后被要求坐在对面的桌子旁,桌上有一杯咖啡,和一摞报纸杂志,这时面试官很明显地感觉到,面试者们几乎没有压力感,回答问题思路清晰,气氛也很轻松。

后来,这个实验得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桌子有防御作用,能对抗来自面试官的压迫感。

台湾心理咨询师金树人在《如是深戏》一书中讲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来询者与妻子有严重的情感分歧,他与金先生做过一次心理咨询,可是效果并不好。一天,他又来找金先生寻求解决之道,问题还是那些老问题。金先生想,这一次是用叙事疗法?理情疗法?还是认知疗法?这些好像都用过了,脑海中竟一时无措,很沮丧。

金先生的咨询室建在半山腰上,十点钟的阳光透过白纱帘洒了进来,远方江面上传来船只汽笛的声响。忽然,室内光线暗了,一阵雨飘了进来,这场景让金先生脑中出现了一幅云和雨的画面,乌云密布、狂风暴雨。

这时,金先生问:“你和爱人大发雷霆的时候,心里想着什么?”

男士说:“我为这个家辛苦了一辈子,你为什么就不能体谅?”说着,男士的眼泪夺眶而出。

金先生顺着眼下的场景说:“外面下雨了……刚才你这么说的时候,我好像看到了一个画面,先有乌云,然后下雨了。你觉得你刚刚说的那个过程,什么是云,什么是雨?”

男士愣了一愣,说:“我为这个家辛苦了一辈子,你为什么不能体谅?这个想法是云,接下来的生气和难过是雨。”

金先生后来回忆说,等到他们第三次见面时,这位男士“已经可以决定让乌云留在空中,只要看着云,就不会有风和雨。后来,他可以不在乌云里面了”。

很明显,金先生放弃了正统的治疗方法,换做利用微妙的环境变化推动这位男士转念。这是心的威力,也是筑境的结果。

我有一位纹身设计师朋友,叫沈延。我一直非常好奇,为什么他能在很短时间内走红、获得大量女粉丝的喜爱(都有点嫉妒呢)。我猜,在他的画功之外一定藏着其他秘密。于是我专门去了他的画室,谜底也就在那天揭开了。

沈延的画室完全不同于我们想象中“搞纹身的”惯有的雅痞调调,而是一个小型画廊,甚至更像个茶室,古朴优雅夹杂着后现代风。一走进去,人会立刻安静下来。客厅的一角是一间房门紧闭的小屋,我推门进去时,沈延正和一位女顾客相对而坐。屋子不大,他们的膝盖离得很近,沈延手里夹着香烟眼望窗外,陷在沙发里的女顾客双手插进长发中,脸埋在双臂之间,时不时地擦拭着滑落下来的泪水。

“这是在设计纹身图案?”我问自己。

沈延后来解释说,来纹身的人都有冲动的成分,所以,他希望顾客在纹身前,能坦诚地面对自己。那间小屋,那只褪色沙发和藏蓝色墙壁构成的情境,就是顾客们爱过、错过、伤痛过的疗愈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来到画室,却能在寥寥几句后向沈延袒露心声自揭伤疤,据说还有的人只是想来这个小屋里坐一坐,什么都不说。

我根据沈延与顾客的故事制作了一档音频节目,叫《拾色纹身记》。为了保证故事的原汁原味,每一次录制我都要求与沈延坐进那间小屋里畅谈。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节目只制作了三期便停了下来,却意外收到不少网友的询问“什么时候还更新内容?”,“还会做下去吗,每个故事都那么好听!”,“不做太可惜了”……

今天旧事重提,是想说,让这档节目出彩的其实并不是我,也不完全是沈延,而是画室小屋里那只褪色沙发,那四面藏蓝色的墙壁和与之融为一体的顾客们。虽然节目听众看不见小屋的模样,却能被小屋的意境所感染。

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人都曾为一次次无功而返的沟通沮丧,不是没能说服对方,就是矛盾升级关系破裂;有时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时我们按照所谓的“沟通法则”认真推进,却唯独没意识到,或许只是选错了地方,搞坏了情境。

当然,情境绝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虚幻技法,如果一定要提炼出可供分享的干货,我想应该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排除干扰,感知身体与环境的微妙关系,适时做出调整,直到自己安全和舒服为止;

(2)顺应情境,不试图掌控或凌驾在情境之上,让自己和对方成为“场”的一部分;

(3)感受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而不仅仅依靠语言;

对物理学有过研究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虽然他没有爱因斯坦名气大,可是他在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黑洞”、“虫洞”等概念就是由他首次提出的。惠勒常说,自己思想上的变化可以分成三个时期:

一切是微粒。(everything is particles)

一切是场。(everything is fields)

一切是信息。(everything is information)

这三段论述由量子论而来,不是一看就能理解的,不过当我们试着打通这三段论述与沟通学之间的学科边界时,会发现它们竟然严丝合缝地一致。

沟通的最初阶段,人们只知道使用有声语言,有声语言就是“微粒”,无处不在;

到了中级阶段,人们意识到,脱离场景的沟通是不存在的,要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沟通最高阶段则意味着,情境中一切“信息”都可以拿来沟通,也就是无声胜有声了。

沟通的高手,永远都不是滔滔不绝的那一类,也未必是拥有真理的那一方,但一定是语言的隐士、筑境的高手。

最后,我们来品味一下惠勒的另两句话吧,它们是用来概括广义相对论的。

空间作用于物质,告诉它如何运动;

物质作用于空间,告诉它如何弯曲。

我再一次狂妄地把它们与人际沟通相结合,把这里的“空间”替换成沟通情境,把“物质”替换成语言。这样一来,是不是能更透彻地理解沟通的真谛呢?

4绝密——一招打造沟通至高境界(下)

人和环境空间的关系,是个庞大复杂且永恒的哲学话题,微观情况下,也属于风水学的范畴,而这都不是我们要谈的。

我关心的是一些有时被忽略的现象:

同样两个人,为什么在办公室一本正经,换成在酒吧却无所顾忌地聊上了敏感刺激的话题?

为什么在装修奢华、富丽堂皇的高级酒店大堂,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压低声音,措辞也变得“合乎规矩”起来?在大排档撸串喝酒,却可以肆无忌惮地有说有笑?

为什么吃火锅比吃西餐时更容易敞开心胸、无所不谈?

为什么这个家伙一直欲言又止,却在楼下街角一起抽烟时,说出了压抑已久的真心话?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为什么高尔夫球场容易结识“大人物”?

为什么音乐烛光的格调餐厅会催生暧昧?

为什么旅行中能快速了解一个人?

你或许会说,这还不简单,因为人们容易在轻松环境中卸下防备,谁也不喜欢总是一副“公事公办”的面孔,心情放松了自然很多话题可以往下聊。

这么说一点没错。聪明人善于在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间自如切换。可是在有些时候,那些我们认为的最佳环境却会突然失灵。比如咖啡馆,恋爱中的人经常光顾咖啡馆其实并不利于感情升温和爱情长久,那里反倒适合分手的时候去。

这是因为,人际关系与环境的互动存在着三个层次:借境、变境和造境。依据话题难度寻找并匹配对应的互动层次,才能实现更好的沟通效果。

(1)借境

**《志明与春娇》一开场有这样一段。

一个貌似记者的人问:“你对(香港)全面禁烟有什么看法?”

张志明的同事说:“全面禁烟成就了一些好事,就是多了一些认识女孩的地方喽。……如果公司附近多了一个抽烟的地方,大家围在一起,这样很快就热乎起来了。”

这段话就是借境的意思,借助环境的力量为沟通增添机会和话题。

不得不说《志明与春娇》的导演彭浩翔是个借境高手,整部片子故事很简单,也没有太大的起伏,却能拍得非常有趣。从头到尾看一遍会发现,全都是志明在利用各种场景为“把妹”创造机会,比如去便利店囤烟啊,在马桶里玩干冰啊……无聊的人置身于有趣的环境中,也会变成有趣的人。

不过借境是有讲究的。文章开头说到,恋人们喜欢烛光晚餐,是因为那种暧昧又私密的氛围;可是为什么咖啡厅反而不太适合恋人经常光顾呢?把分手摊牌选在咖啡厅而不是对方家里,为的是双方在公众场合可以表现得理智一些,所以选在咖啡馆分手的大多已经不想挽回了,只希望双方克制。

可见,人们印象中令人放松的咖啡馆,其实也是“情感速冻场”,能在咖啡馆里聊天的人,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彼此熟络啦。

(2)变境

做销售的人对变境很有共鸣。当他们跟客户熟悉以后,都不喜欢在客户办公室谈事情,尤其是开放的办公室,都会想方设法把客户约出来,不管吃饭喝茶,还是下楼抽根烟,一定要转换到两人都放松的环境,这样才会有“自己人”的感觉,很多不方便在办公室透露的信息才会忍不住说出来。

再拿《志明与春娇》举例子。一帮人聚在一起抽烟,志明提出要先离开,这时春娇也想走,于是两人从抽烟的状态切换到了一起步行回公司的状态。这时他们的话题突然多了起来,从春娇爆料以前遇见过志明(志明酩酊大醉在超市里搞怪)到香港发现了UFO,聊天氛围一下子热络起来,并成功互留了电子邮箱和手机号码。

为什么在大家一起抽烟的时候这些话题没能出现?因为在那个场合,只适合聊一些大家都有共鸣、不涉及个人隐私的事情,而两个人独处时,话题的边界就打开了。

其实说到变境,旅行就是一种有效的变境。一对情侣离开熟悉的城市来到陌生的地方,在兴奋、憧憬的心情下一起探索发现新奇事物的过程中,会加速探索彼此的心灵空间。所以,一般旅行回来的人无非两个结果:要么更爱对方了,要么“成田分手”了。

“成田分手”是一个日语里的词,是指很多情侣或新婚夫妇旅行回来直接在日本成田机场分手。

据说“恋人婚前应该至少旅行一次”的原始版本是从《围城》里出来的。赵辛楣的原话是:“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共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这么看,变境既是机遇,也是一种考验啊。不过不管怎么说,当你和一个人僵持在某种环境中时,不妨换一个相处的空间,定会带来一些转机。

(3)造境

造境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对环境加以重新布置或改造,比如设计和装修。不过,这里的“境”事实上包含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布置改造多是对外部环境的调整,这事不难,但凡有一定设计思维和脱俗审美的人,出于职业或身份的需要,都会将外部环境打造得更具某种风格,这种改造也更为直观。

心理治疗师常用香氛和精心挑选的光源打造环境,为了让来询者放松;在特定场合下,精心设计服饰装扮,也是一种对外部环境的改造,为的是让自己快速融入并形成某种场合需要的状态。

在上一篇文章开头,我讲到自己与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畅聊4个小时的经历。不得不说,那间大理民宿的小环境让人很有倾诉欲,而这里面有的因素就是刻意设计的。

这位朋友是建筑设计师,他对空间和陈设的拿捏很专业。他说,那间民宿不仅用来给游客住,也是他的工作室,经常需要与人洽谈业务,所以对那个空间的改造是上升到了技术层面的,比如家具的尺度、形式。他觉得客人(客户)坐在懒人沙发上与坐在长条凳上的谈话效果是不一样的,“不算太舒适慵懒的长条凳能让人适当打起精神,而房屋的装修属于原生态的,没有过多装饰不会分散人的注意力,但注意保持整洁清爽”。简约质朴回归自然的装修风格,让人觉得是在乡下老农家做客,容易放下都市里的浮躁伪装,我想这就是他的大部分用意。

不过还有一种造境,它关乎的是人的内环境。听上去有些玄妙,却是造境中最为可贵的部分,甚至是与人相处时的要害。

早些年,卢安克这个名字曾在国内引起极大反响。他是一位在广西支教了18年的德国人,后来被媒体争相报道。2009年央视主持人柴静也对卢安克和他支教的孩子们进行了一番深入采访。在柴静《看见》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事后我想,我们做对了一件事,就是放弃了平常在屋子里打着几盏灯,布置好幕布,反光板反射着脸的布景,而是把采访地点放在了卢安克常去的高山之上。这些山上除了草之外什么都没有,如果不坐在土地上,手里不能抠着地上的草茎,我觉得我心里一点劲儿都没有。”

在采访卢安克之前,柴静已经对他有所耳闻,知道卢安克是个很难采访的人,因为他从来不按媒体的预设问题回答,经常让记者抓狂。正是提前考虑到了这一点,柴静在选择采访地点时花了一番心思,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样,她试图“变境”,通过采访情境的转换达到与卢安克深度沟通的目的。柴静想得没错,很聪明,可惜她想得有点简单了。后来发生的事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从卢安克的经历问起,觉得这样有把握一些。

柴静:当年在南宁发生什么了?

卢安克:我记不起来了。

柴静:你为什么要来这里?

卢安克: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他沉静地看着我,很多次重复这两句话。

我脑子里有个嗡嗡尖叫的声音:这个采访失败了,马上就要失败了。

后来柴静又提了几个问题,卢安克仍然是答非所问,有意躲闪。柴静不得不放弃。

我不带指望地坐在那儿,手里写的提纲已经揉成了一团,这些年采访各种人物,熟极而流的职业经验,土崩瓦解。

一位经验丰富的大记者为什么会突然没招了?她到底哪里做错了?卢安克为什么不配合?为什么说柴静把这事想简单了呢?我们来看看卢安克接下来说了什么,这段话非常重要。

我们去那孩子家,那时候正烧火,你(柴静)说你冷了,他很认真的,他一定要把那个木柴劈开来给你取暖。后来他发现,你是有目的的,你想采访有一个好的气氛,有做事情的镜头,有火的光。他发现的时候,就觉得你没有百分之百地把自己交给他,他就不愿意接受你。

卢安克:你目的是好的,但是是空的。

柴静:空的?

卢安克:空的,做不了的,如果是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么了,没有用的,那是假的。

这段话太厉害了!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记者去见卢安克都铩羽而归,因为每个记者的目的性都太强,“没有百分之百地把自己交给对方”。不但如此,作为央视知名记者,柴静身上自带的优越感和俯视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刺痛了卢安克和孩子们。

这其实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改造内环境的真义,也是造境的最后一步——把自己全然交给对方。

什么叫“全然交给对方”?

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提出过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联结。

她说,越是与自己、与他人全然的、充分的联结,我们越能感觉到爱、价值感和健康,并会更加明了如何有效地解决我们的问题。

说得多好啊!这句话里道出了人际沟通中最理想的状态:爱、价值感、健康,以及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当一次谈话能在充满爱、充满价值感的健康氛围中进行,那一定是非常成功的沟通,这也正是我们所探讨的筑境的内涵,筑境所构筑的最可贵的部分是什么?

是双方的自我价值。

想要增强双方的自我价值,只要有一个意愿就行:开放自己,愿意让自己尝试新的可能。

萨提亚有一首小诗,叫“五种自由”,就是对“全然交给对方”最好的注解。

自由地去看、去听,而非考虑应该如何去看、去听。

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非思虑应该如何去表达。

自由地去感觉,而非告诉自己应该如何感觉。

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期望,而非总是等待对方的许可。

自由地根据想法去冒险,而非总是选择安全妥当的路,而不敢晃动一下自己的船。

读完这首诗,我们现在回过头看柴静对卢安克的那次采访,是不是明白了些什么?

我深知,做记者做久了,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自己的“套路”,就是不再天然地好奇,而是总在思量,应该如何去看去听去表达,以及如何去感觉。

还记得卢安克那句话吗?“你目的是好的,但是是空的。如果是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么了,没有用的,那是假的。”

在这一点上,卢安克与萨提亚是完全一致的。

不论借境、变境还是造境,都是自己对沟通情感的认同,更是对“与人联结”的追寻。正像台湾知名建筑师王淳隆所说:“建筑空间限制了我们,但也让我们产生空间认同。……如果能够利用各种因素来转化空间与我们的关系,将负面的质素转变为正面的能量,把正面的质素再加以强化,那么我们的情绪、人际关系、健康、寿命甚至智慧,都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6719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