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可以结婚哦?

什么时候可以结婚哦?,第1张

法律分析:1、满22周岁的时候

我国大陆的法定结婚年龄是22周岁,所以第一步要先满22周岁,然后才可以去领证结婚。

2、对象满20周岁的时候

男生自己满22周岁还不行,和男生结婚的女孩子也要满结婚年龄才可以,我国大陆女生年满20周岁才可以领证结婚。

3、自愿结婚的时候

我国结婚是自愿的,所以满了结婚年龄,却还不愿意结婚的小伙子就不要去领证了,等自己琢磨明白了,自愿结婚的时候再去吧!

结婚的意义,是给爱的人一个承诺,彼此扶持相伴到老。

彼此扶持相伴到老这就是爱情千万年以来最好的模样也是夫妻相处最佳的模式爱情假如脱离了形式会变得容易流失与不稳定。

一、结婚的真正意义是过更幸福的生活

结婚的真正意义是两个人共同组建一个家庭之后,去过更幸福的生活。如果结婚后的生活不幸福,那么就失去了婚姻的意义所在。

结婚的真正意义应该是幸福的美满的,是比之前单身一个人的时候更幸福快乐的生活。婚姻存在的本质就是让人们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所以结婚后必须要过得更好,才是找到了结婚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结婚的真正意义是共同抵挡风雨

结婚的真正意义是两个人一起共同抵挡生活中的各种风雨,遇到困难你们一起携手面对,走过风雨之后你们就一起拥抱最灿烂的生活。结婚的真正意义就是让两个人在经历风雨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最终不断包容与理解,两个人成为最默契的战友。

三、结婚的真正意义是认同彼此认同爱

结婚的真正意义是认同彼此,认同你们之间的爱。没有爱的婚姻肯定没有真正的意义,当两个人做出结婚的选择时,你们一定是对彼此充分认同的,你们也一定是深爱着对方的,这样的结婚才是有意义的。结婚后的生活才能每一天都过得非常有意义。

岁月变迁:土家婚 俗 从没落走向回归

山高黔江城,最美一江水。黔江,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区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这里群山环绕,碧水西流,母亲河阿蓬江深情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这片古老厚重的土地上,居住着土家、苗、汉等各族儿女,其中土家族苗族人口占比超过70%。

作为一个土家女孩,生命中的前二十年,我的人生轨迹主要在学校和老家之间,生命向上,时光向前,亲眼目睹了这座城市的嬗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黔江的发展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

不可否认,现代文明的发展,冲淡了年轻一代对故土的情怀。但留存在脑海中的传统土家婚俗,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任时光流逝,历久弥新

从提亲到结婚 , 每个流程都充满 仪式感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改革开放的浪潮还未能席卷至内陆山区。那时候,在黔江的广大偏远山区,农村青壮年大都在家务农,脸朝黄土背朝天是常态,更没有电视,小孩子也没有动画片可追。唯一喜欢且老少咸宜的,就是看热闹。

彼时的农村,大家都忙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又到哪儿去“看热闹”呢?除了婚丧嫁娶,追热闹的场景也非常有限。这些仪式,暗藏着生与死,以及成家立业的祖训。传统婚俗的礼仪,主要是提亲礼、定亲礼、认亲礼、花园酒、拜堂礼、回门礼。

“谁家要嫁女儿了”“哪个小伙子要娶媳妇了”,在相对封闭的农村生活环境下,这些日子都被四邻八方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当这些日子来临时,除了有热闹可看,还有流水席可以吃。

当年的婚礼,不像现在有专门的婚礼车队接送。迎亲头一天,对于女方来说,是“花园酒”,招待亲朋好友参加女儿的出阁之喜,四邻八湾的村民们都汇聚到家中,看热闹、沾点喜气。

当夜,由“押礼先生”带队,带着一整头破膛的鲜猪、盐茶米豆、金银首饰等到新娘家“过礼”。迎亲当天,一大早,由临近村组青壮年组成的迎亲队伍带上夹杠,在一片吹吹打打声中出发,走路到新娘家娶亲。吉时已到,新娘跪拜祖宗,辞别父母,拿上嫂子递来的筷子,向门前撒去,寓意“快快生子。”再由新郎背着新娘上花轿,或者背着走一段路,直到离开自家院坝。

而新郎家里的人则翘首以待,一旦村口传来唢呐和号锣的声音,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新人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我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呼着:“新姑娘,你莫哭,转过湾湾就拢屋。”新娘的嫁妆经过后,就会看到彩旗招展,簇拥着新郎新娘走来,新娘的颜值、衣服、头饰,便成为大家争相讨论的焦点。

到达家中,两位新人入户拜堂,随即送入洞房,错过的亲属就会到洞房见新娘。最重要的就是农家的流水席,偌大的院子里,十来张木桌一字排开,亲友族戚相继落座,“九盘十大碗”(9个盘子、1个大碗,寓意十全十美)通过专属茶盘端上桌,供远近乡邻享用。

那时候的婚礼,嫁女的一方一般会摆两天流水席,而接媳妇的一方则前后要摆四天流水席。送礼也很简单,一般都是送谷子(水稻)和包谷(玉米),关系好一点的亲戚,会在谷物之外再送上几尺布、一个八磅水壶等礼品。

传统走向没落,现代婚庆备受新生代推崇

那时,媒婆是促成婚事的重要媒介。我的奶奶就是经过媒人介绍嫁给爷爷的,奶奶说,在上门提亲取得父母同意之后,爷爷会在端阳、中秋等节日接她去家里共度佳节。她也会把自己缝制的阳雀鞋垫、布鞋送给未婚夫婿。

奶奶说,她当年的闺房坐落在吊脚楼的东侧,结婚前一夜,不忍分别痛哭不已,俗称“哭嫁”,看似大哭,实则表达对父母、亲友、族人的眷念。如今,数十年过去了,奶奶对当年“哭十姊妹”记忆犹新。

何为“哭十姊妹”?就是土家山寨十里八湾相好的妹子都会前来闺房“陪哭”,称之为“哭十姊妹”。泪随情涌、情随歌生,相拥而坐、掩面而泣,“哭爹妈”“哭哥嫂”“哭兄弟”等,用哭歌来表达离别之情。

奶奶回忆道,当年她出嫁头一夜的“花园酒”礼,就是她的奶奶为她“上头”、“开脸”、“戴花”。奶奶说,哭过再梳妆的新娘,犹如带露的桃花,显得格外漂亮。

老家的红木箱子、双阳雀花纹穿衣柜、雕花洗脸架等都是奶奶的嫁妆。盖的花铺盖,在土家语里叫做“西兰卡普”,也是她的妈妈亲手缝制的。旧了破了奶奶也舍不得丢,风风雨雨陪伴奶奶几十年,给予家人温暖,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我的爸爸和妈妈却是自由恋爱,他们在中学期间认识,后来走到了一起。爸爸妈妈的婚礼相较于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已经简化很多了。妈妈说,她没有“哭十姊妹”,但碗柜、衣柜等嫁妆还是外公请木匠师傅打造的。

到了现在,很多人恋爱不再通过媒婆了,出门打工认识、手机微信成了交友恋爱的主要方式。不过,在结婚时,还是会象征性地安一个媒人。结婚的流程也简化了,不再像以往的吹吹打打闹几天,许多人选择在城里办酒席,就是一个西式婚礼流程,一顿饭的时间,就完成了传统意义上的结婚仪式。

条件稍好一些的人家,对于婚礼的形式和场地可实现“私人定制”。草坪婚礼、教堂婚礼,在黔江也逐渐流行起来,在乡村院坝上的传统婚礼越来越少。新式婚礼上,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敬酒时换上红色旗袍敬酒,甜蜜的笑容让人感动,却再难见到手工缝制的婚礼喜服了。

现代时尚的婚庆演艺取代了以前的“吹八仙”。架子鼓、吉他、歌手、舞者的组合,热情劲爆的表演,相比只是吹奏听觉的“吹八仙”,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许多吹八仙的师傅,随着年龄增加,请他们的人越来越少。在那些“吹八仙”的师傅眼中,他们的这门手艺或许再过几十年,就会被彻底遗忘。

工业文明的发展,促进了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现在结婚用的物品、嫁妆都是从商店买来的。以前手工打造的碗柜、衣柜、洗脸架等日渐被车子、房子、电器取代。传统土家婚礼,亲友们送花布、被子、玉米、稻谷等,现在基本都是送红包。

提亲、定亲等婚前礼仪虽然繁琐,但却是农耕时代背景下人际往来的重要方式,如今现代生活方式把这些流程冲淡了。婚礼流程的简约化,虽然大大减少了主人家的劳累程度,但对于生长在新时代的年轻人而言,总觉得少了一种传统婚礼的仪式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借力旅游东风 , 传统土家婚俗 文化 走向 回归

进入新世纪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尽吹神州大地,农村的青壮年除了在校读书,几乎都出门打工挣钱,并撂荒了耕耘许久的土地。现在的农村,剩下的就是“386199”部队(妇女、老人、小孩),几乎代表了村民生活的现状,并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问题。

随着乡村空心化,乡村没落在所难免,传统条件下仪式感十足的土家婚礼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日渐消亡。传统的婚礼着装、婚庆流程、习俗禁忌等都变成了古董,在文化馆、博物馆才能见着了。

土家婚俗中的重头戏“哭嫁歌”,以前的土家姑娘都会唱,唱得越好越让人落泪感动,说明这个女孩品德越好,越有孝心。可是如今,土家姑娘们也变得越来越时尚,很少有人会倾听奶奶、外婆那辈人的哭嫁歌和哭嫁故事,也不再有人学习这体现着乡土深情的眼泪仪式了。

庆幸的是,黔江近些年的旅游发展火力全开,如火如荼,生态旅游、民族旅游的兴起,也让走向没落的土家婚俗重见生机。时下的年轻人,通过这种体验式民俗旅游,既达到舒心开怀的目的,也重新认知了丰厚的传统土家婚嫁文化。

以黔江濯水古镇为例,在近些年的旅游开发中,由政府牵头、市场主导、企业搭台、文化唱戏,打造了“土家女儿会”“最美土家妹评选”等系列民俗旅游活动,并形成了一个知名度高、游客反响好的旅游品牌,吸引了远近游客的到场观赏。

原生态的真实的结婚仪式,变成了舞台上的表演,这让当地人还是有些失落和感叹。“时代变了,以前的结婚习俗看不到咯!”一些老年人感叹着。也有一些年轻人对此赞赏不已,通过这些表演活动,才知道我们的父辈、祖辈曾经走过的路,经历的事。

在旅游景区,很多年轻人从沿海城市打工到回归老家,靠吃旅游饭发家致富,在土家十三寨经营餐饮和民宿的90后青年小郭表示:“老前辈的婚俗太麻烦了,不过作为民俗表演能挣到钱,也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处撒。”

对于游客来说,寻求刺激、陌生化的异域文化,是旅游的主要动机。很多游客到访黔江土家十三寨,就是冲着当地以“哭嫁”为代表的土家婚礼去的,在此期间,原生态绿色无污染的土家美食,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朋友告诉我:“没想到土家族人结个婚这么隆重啊,可比现代婚礼有趣味多了。”有趣、有意思、有特点,这是土家婚礼在他们眼中的形象。依山傍水的吊脚楼群,也让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对土家民居环境沉醉、痴迷。

后记 :

现代文明正是从古老的习俗中汲取了营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岁月流逝,传统土家婚俗从没落走向回归,也让人真切感到这一文化形态相传至今不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尊重土家先辈们隐藏在婚俗背后的那种情感和思维方式。它连接着土家儿女的心,应该得到认同和保护。越是民族的,越是宝贵的,保护和振兴传统土家婚俗,也是丰富中国民族文化内容、提升文化向心力的重要途经。

服饰

苗族的服饰,女装式样最多,达130多种。仅贵州就有一百零几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古老形式,大领或大襟衣,着百褶裙,比较华丽,内容丰富多彩。仅头饰就有几十种,在头饰上以挽发髻盘扎于头顶,上插木梳及其他装饰物,类似云髻为多。其中也有差异:如安顺、镇宁有的挽偏髻于头右上方,黔东南挽髻于头顶中央,黔西南有的挽螺旋于额顶,贵阳地区有的扎蓬髻类似盘边帽,有的扎成狭长的船形髻,有的则在头髻中扎上两头向上的大牛角梳。第二类,头上包头帕,大襟衣配长裤。衣缘、衣袖、裤脚都镶“花边”。衣服两肩及胸前、背肩上也绣“花边”,胸前再系上绣花围腰一幅,服饰多为青色或蓝色,也有的用深灰色或黑色。贵州境内的苗族服饰可分四型24式,简述如下:

黔东型:主要包括台江式、黄平式、舟溪式、雷公山式、黎从榕式、丹都式、丹寨式。妇女除改装外,着传统衣裙的都是藏青色、大领衣(少数为大襟衣)、不分截的百褶裙,多数挽椎髻,少数盘发包头巾。它包括贵州省内苗语黔东方言的全部苗族。

黔中南型:主要包括罗泊河式、花溪式、惠水式、安清式、宁安式、安贞式。属苗语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妇女服装多为大领对襟,少数为左、右衽,着大襟衣的占少数。百褶中裙,长裙较少。衣裙多数以挑花、刺绣、蜡染为饰,少数无花。

川黔滇式:包括威宁式、毕节式、赫纳式、安盘式、普枝式、织金式、安普式、江龙式、望安式、仁怀式、普定式。川黔滇式分布在苗语川黔滇方言的滇、黔、川、桂四省。妇女服装的基本款式为对襟或大襟短衣,部分附有后披领,着百褶多截中长裙,前系裙围,后垂飘带。

黔东北型:包括松桃式、晴隆式、天柱式。此型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和遵义地区东部,黔东南和黔西南自治州也有少量分布。妇女服装为大襟短衣、长裤,极大多数缠头巾。缠头巾的青年着盛装时,多数佩戴多件精制银饰。

女装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 或短不 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女子服饰式样最多,有130余种,仅贵州就有101种。在贵州、云南、川南、广西、海南岛等地,穿百褶裙,但长短不一,以黔东南差别最大,有的到脚面,有的超过小腿肚,有的过膝,有的仅30厘米左右,但以裙到小腿肚最为普遍。颜色为青、蓝、白,裙面有绣花、挑花、镶花,也有蜡染或素净的。上衣有大襟的,也有大领的。在湘西、黔东北、鄂西等地,在清乾、嘉时期,因民族暴动失败后,被迫改装,穿长裤、大襟右任上衣,农边、袖口、裤脚都镶花边。在接龙时才穿裙子,平时不穿裙。每逢节日妇女们走亲访友,头部、颈部、手腕都佩戴样式繁多的银饰。

男装

男子服装式样比较简单。贵州各地男子一般上身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也有穿右大襟短衣的),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冬天小腿部裹绑腿。在黔西北地区则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毡。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不论哪种衣饰,从备料到成衣,都是由妇女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自绣而成,费工较大。近年来,由于发展商品经济,部分地区苗族服装也成了商品而进行生产,不少青年妇女多从市场购买成衣。

住所

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少数居住在山间平旷之地。湘西、鄂西、川东、黔东北、湖南的城步、靖县和广西龙胜等地区,一般住在山麓、河边或田坎边。

黔东南和广西融县等地区,多住在河边、田坎或山腰的梯田一侧。贵州中部以西到云南、川南等地的苗族,一般多住山腰,少数住在山顶或平坎、河谷地方。

住房的形式各地不一。黔东南、湘西南、川东、桂北的苗族住房有平房和楼房两种。在坡度较大的山坡,多半建吊脚楼。

贵州中西部及桂西一带,瓦房、草房都有。安顺、平坝、镇宁一带为薄石板盖房。云南文山苗宅四壁多用竹条编织,抹上泥土,屋顶盖草。

建筑

苗族民居建筑,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黔东地区多为木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湘西及贵州松桃等地,多以瓦木或砖木构成平房。贵州中部地区多为木结构房屋;黔西北和滇东北多是土木或草木构成的平房。这些类型,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营造而成的特点。

苗族的公共建筑颇具民族特色。如寨门,在黔东南地区,不少较大的苗寨,都建有公共寨门。在湘西、黔东南等苗族村寨,有公共水碾和水车。在苗、侗杂居的黔东南部分地区,也有风雨桥和鼓楼。

交通

苗族地区的交通可分为水陆两道。水道以各式大小船只顺自然河道运输。湘西地区的水道主要有沅江上游的酉水、武水和辰水;黔东南地区的水道主要有清水江、都柳江、氵舞阳河等。另外,黔西南的南北盘江和黔南的蒙江、广西融水的融江等也是苗族地区较为重要的水道。在河宽水深处设有渡船,渡船分为公渡、私渡两种。

苗族地区陆道过去普遍为崎岖小道。从明朝中叶至清初,把湘西的陆道分为官路、营路、民路、苗路四种。旅行的人大多骑马乘轿,货物由人力挑运。这普遍反映了过去整个苗族地区的陆路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苗族地区的交通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至1956年先后建成炉(山)-雷(山)、锦(屏)-黎(平)-榕(江)、镇(远)-台(江)-剑(河)三条主要公路干线。此后,又陆续多次拨款修路,至1983年底,黔东南州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124千米,其中柏油路面有320多千米。建有桥梁751座。随着公路的修建开通,运输事业迅速发展,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目前,有两条铁路干线跨越黔东南自治州境内。1959年黔桂铁路麻尾至贵阳段建成,通过自治州的麻江县境28千米。1970年动工兴建连接京广线的黔湘铁路,经过自治州的凯里市和镇远县城及施秉、黄平、麻江县3个境内的8个镇。总的来说,黔东南自治州现在已形成了以凯里为中心,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路纵横交错,国家公路和乡村公路互相连接的交通运输网,极大地改变了过去落后的面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婚姻、家庭

苗族的婚姻严禁同宗族者婚配,一般是异姓通婚,同姓不同宗有的也可通婚。婚姻缔结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自主婚姻是男女青年在跳月、跳场和其他相会场合中认识,自己掌握婚姻主动权。毕节地区和云南屏边等地,结婚一般都是新娘步行到夫家,不拜堂。但湘西地区是坐轿,威宁地区是坐轿或骑马。宣恩新娘到夫家时,必须从侧门进入洞房,并由陪伴的未婚姑娘端盘请新娘新郎喝交杯酒。贵州黔东南的一些地区,夫家要准备一对熟鲤鱼给新娘掐鱼祭祖,表示她已成为夫家的成员。

婚后,新娘有住夫家或暂住娘家两种情况。湖南、湖北、川东、贵州松桃、天柱和晴隆的部分苗族中,新娘出嫁以后就长住夫家。其他地区多是结婚后当天或次日,新娘即回娘家,每逢节日和农忙季节,或夫家有婚丧之事时,才去住一段时间,如此数年以后,才长住夫家。离婚,男女任何一方都可提出。

苗族历来实行一夫一妻制,在家庭中,夫妻的地位基本平等。大多数苗族都实行小家庭制,儿子结婚生育后即自立门户,家庭成员一般不超过三代。有些人家要所有兄弟都结婚后才开始分居。云南部分地区要父母死后才分居。

拔雉毛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半路“抓亲”

此风俗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姑娘结婚时,由六个年轻姑娘和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组成送亲队伍。迎亲队伍由六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组成。两支队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发,相会后,迎亲队伍把挑来的糯米饭交给送亲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篮交给迎亲的姑娘,然后起把糯米饭给大家吃。这时迎亲的一个姑娘说:“婆婆,谁是我家嫂嫂啊?”话音没落,送亲的姑娘将新娘紧紧围在中间保护起来。迎亲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就设法去“抓”新娘。最终新娘还是被“抓”走了,送亲的也便完成了任务。迎亲的带走新娘,双方道别而去。

半夜搬家

是云南祥云县茶朗哨乡苗族的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旧社会半夜搬家是为躲避财主的债务,如今已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活动了。不论谁搬家,村里人都来帮忙祝贺。他们把要搬走的东西放在院子中间,吹芦笙、吹唢呐,弹三弦,大家围着家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给客人敬酒。把家具搬放在新房院后,再次围成圈跳起欢快的舞蹈。跳舞的圈子十分讲究,中间一圈是小孩,象征苗家的希望和未来;第二圈是姑娘,象征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伙子,象征着苗家兴旺坚强;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儿女在老一辈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

踩脚

也叫“踩妹脚”。是广西桂北大苗山一带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方式。苗族青年在传统节日里,通过跳芦笙、踩堂舞、对歌等形式选择了意中人,但当众难以启口,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时,脚尖轻轻踩女青年的脚,以试其态度,若女青年也如法回报,就表示接受求爱;否则,也不会责怪对方。经过“踩脚”确定了恋情,便可频繁幽会,互赠信物,然后就由双方父母商定婚期。

草标

苗族民俗,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年男女传递爱情用草标作纽带。草标形式各异,却很讲究,都传递着美好的愿望。有的用几根小草,表示几天后相会;有的将草扎成圆圈,表示团圆有望;有的青草夹黄,黄示称场再相会。传说以前有个苗族小伙子阿本和苗族姑娘阿贝相爱,不料,阿贝姑娘被寨主看上并被抢走,当阿本来到的约会地点时,却不见阿贝的踪影,只见路旁有个草标,知道大事不妙,便按草标指约方向,到寨主家救出了阿贝姑娘。从此,他们离开家乡过上了幸福日子。草标的妙用也就从此流传了下来。

吃年

苗族人民自称过年为“吃年”,意思是说“年”被大家吃掉了,过去了。“吃年”期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各地开展吹芦笙、斗牛、踢毽子等丰富多采的娱乐活动。“吃年”过去后,就要把铜鼓、芦笛收起来,开始春耕。苗族分布较广,“吃年”时间不同,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有的在正月,而雷公山一带的苗族"吃年"分三次过,九月吃初年,十月吃中年,冬月吃完年(又称放牛年)。

聪明卡

“卡”是被卡住不让通行。苗乡有时一对对男女青年聚集在路边、树林、小溪旁对歌。见有过路的就以对歌进行考问,这就是被“卡”住了。被卡住的人要以歌还歌,实际上这是比聪明、比智慧的考试。如果客方赢了,主方要赔礼送行;如果主方赢了,客方要承认自己输了才放行。如果不分胜负,主方要款待客方,然后再继续对歌。直到分出胜负为止,或另约时间,再次较量。

分鸡心

苗岭山区的苗族,有“分鸡心”的习俗。每逢佳节,主人便把客人请到家。吃饭时,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就会把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但客人不能独自享用,必须与在座的老人同享。这样说明你大公无私、办事公道,愿为他们服务,是靠得住的朋友。否则,就会失去威信,也不会得到他们的帮助。苗家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品,而鸡心、鸭心又是最贵重部分,把鸡心让给你,就说明已把“心”交给你了,而在座的人也等着你“心”交给他们,这样便于一道工作,互相帮助。

花带与超带

苗族青年表示爱情的信物。云南昭通、大吴、彝良、永善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相爱后,要互赠信物。姑娘送小伙子一根用彩线编织成的花带,长约1米,宽3-4厘米,上面绣着山川花草图案,寓意为“千里姻缘一线牵”。小伙子回赠姑娘一根线吊子。双方定情时,姑娘要送对方一根用雪白麻织成的长约1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抄带,寓意为将纯洁的爱情献给对方,对方回赠一把梳子和一个圆镜,表示终身相爱,白头到老。

坡会

传说很久以前,龙牙寨有个山青水秀的马蹄坡。每年春天都有许多姑娘、小伙子在这里放牧。一天,一个主官路过这里,见苗家姑娘漂亮,便叫随从去抢。小伙子见状,一齐吹响牛角,唤来了手握大刀、锄头的苗族人民,他们拥上马蹄坡,赶走了土官。为了庆祝胜利,他们在此唱歌跳舞。从此以后,便形成了传统的坡会。现在每逢节日,人民穿上节目的盛装,汇集在芦笙坪上赛歌、跳舞、爬竿、斗牛,利用这个盛会唱歌今天幸福的生活。

  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婚嫁习俗也异彩纷呈,特别是凉山彝族的婚礼习俗。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起大渡河,南及金沙江,东抵云南昭通,西接甘孜州;自治州辖17个县市,幅员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400余万。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主体民族——彝族,自称“诺苏”、“尼苏”、“纳苏”、“倮倮”、“撒尼”等。它的婚礼习俗极其特别、有趣。

  订婚

  订婚,彝语叫做“吾让木”。是双方正式结缔婚姻的主要标志,彝族谚语云:“祖灵可戏,婚事不可戏”,一旦举行了定婚仪式,双方便不得再反悔婚约了。定亲仪式要泼水、抹锅烟子、杀猪宰羊。当男方使者要来的时候,女方家便喊来邻居妇女,藏好了一桶桶、一盆盆的水,并在手上抹好了黑黑的锅烟子,等待客人的到来。当定亲的客人一来,四面八方的妇女们峰拥而来,向客人泼水、抹锅烟子,客人则须表现得勇猛、顽强,用衣服或擦尔瓦蒙着头,迎着“暴风骤雨”勇往直前,冲破姑娘们的一道道防线,猛冲进屋,姑娘们则会紧追不舍,尾随进屋乱泼,把客人泼得一个个像落汤鸡,一张张的白脸全变成了黑脸。泼水和抹锅烟子时,客人不能生气,客人和主人可以相互进攻。

  泼水、抹锅烟子过后,给客人敬酒、敬烧肉(彝话为“舍府则”)。主人用双手恭恭敬敬地把装有烧肉和酒杯的木盘端给客人中的一个,客人也伸出双手接受,先渴酒再尝烧肉。杯中的酒可以喝完,但盘中的肉不能吃完。因为能喝酒是好汉,能吃肉是狗熊。当客人喝了酒尝了烧肉后,从包里掏出钱放在木盘中。装在盘子中的钱,就是“吾让则”(定亲礼),一般都是单数,但更多的是“九”数,如九千九百元,一万九千九百元等。“九”在彝语中为“古”,“古”为久远、牢固的意思。所以,凉山彝族喜欢九这个数。此外彝族婚礼中也很喜欢被习惯认为是不吉利的“四”,比如彩礼是四万、定亲时四点钟去等,因为“四”在彝语中为“尔”。“尔”为要的意思,即男方是真的要女方,并且以后会好好对待她,一辈子都只要她。

  订婚仪式上,还要订下结婚的日子,结婚的日子一般地说都由男方测定,但要听女方的意见,主要看双方属相和不和,要请毕摩测算。

  婚前

  彝族以解手为羞,(尤其是异性之间),女人出嫁时结亲、送亲的是男人,且路途一般比较远,为避免路途中和婚礼上在父老兄弟众目睽睽之下有解手之要求,婚前几天,新娘要禁食,每天只吃一两个鸡蛋,喝几口水,或吃一小片荞饼,出嫁那天还要禁水。彝族的风俗中认为,新娘减食的时间越长,便越显得懂礼节,有毅力。此外部管你是真的想嫁还是不想嫁,都要表现出伤心难过得样子,一说到嫁期将至便哭哭啼啼更好。如果哪一位姑娘在出嫁前还显得欢天喜地、无忧无虑,不知节制饮食,那么她就会受到耻笑和非议。

  迎亲

  结婚前夜,男方家派两位聪明勇敢的人当“线木”,带去礼品及新娘婚服礼金到新娘家,陈明求婚之来意。女方村子里的姑娘们则贮水以待,到处设置障碍,向他们泼水、抹锅烟,直到把他们两个弄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才肯罢休。

  晚上,新娘的姐妹们都前来陪伴,新娘哭,女伴们也陪哭而歌,尤其是在与父母辞别时要诉女子嫁人之苦,哭号陈词,凄婉动人,依依难舍,由此衍生出来了《哭嫁歌》、《惹打》(留住)、《咒媒歌》等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

  翌日清晨,女家请一位子女多而且都健康的妇女为新娘梳头、打扮,梳毕头则戴上耳环、头饰、头罩,著新衣彩裙。鸡啼时,新娘被拥至房前的果树下坐着。她们手持树条和端着水盆,准备对前来摸亲的迎亲者进行一番痛打。这时男方派出的一名精灵的代表,在其他人的簇拥和掩护下,在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委曲中想方设法摸亲。只要他们摸到新娘头上的彩罩,新娘便算是婆家的人了,这时停止了“保卫战”,大家簇拥着新娘开始上路。送亲的都是新娘的亲戚和邻居,少则十多个,多则几十上百。所地方言区送亲的全是男性,没有女性,自古以来都这样。什乍、依诺方言区,有少部分女性参与送亲。凉山彝族送亲一般都步行,只有新娘或送亲的老前辈才能骑马,可以说跋山涉水,一路风尘。沿途居住的新娘的侄女们如果知道新娘要路过,都要在路上接待,给新娘敬油炒饭,给送亲的人敬酒。这是一种礼节,一种祝愿,一种亲情。

  迎亲时很特别的是,还要演一出抢婚闹剧,但这次不是在女家,而是在途中。抢婚带有一种表演成分,它热闹、喜庆、祥和,是彝族人民娶嫁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天,打扮一新的新娘,由娘家人将她送至半路,男方家则在半路抢亲,女方的家人和亲戚朋友则在后面象征性的追赶上来,此时,抢婚也就变成一种娶嫁的交接仪式。抢婚既是对女方的一种尊敬,也是彝族人民一种古老的娶嫁形式。

  婚宴

  送亲的队伍到达新郎家附近时便停下来休息,新郎这边男女老少都前来迎接。男方家便派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带上少许钱和烟、酒、一点盐巴、一张羊皮,向客人请安、敬烟、敬酒,然后,送亲的队伍这边又派几个精壮小伙子前往新郎家“抢肉吃”,这些小伙子大摇大摆地来到新郎家门前,走到掌管分发肉食的人跟前站定,男方这边的姑娘们则虎视耽耽站列在对面,严阵以待 , 等负责分肉的刚把一篮子热气腾腾的肉递到小伙子手中,姑娘们便一拥而上,把小伙子们团团围住,拚命抢夺他们手里的肉,小伙子们则极力反抗,护住手里的肉,不让她们抢去 , 一时间他们混战一处,扭成一团,欢笑声、呐喊声、助威声交织在一起,惊天动地,气氛异常活跃。

  这一切结束后,新娘和迎亲的队伍才进屋。新娘进门后,由一位子孙兴旺的老妇人用酒和炒食给新娘祝福,然后将她披散着的头发梳成双辫,用红头绳扎起,盘在前额上方。然后婚宴开始,婚宴上都兴吃砣砣牛、羊、猪肉,喝碗碗酒,七八个人围成一圈,席地而座。新娘和背新娘的小伙子一起用餐,其他人不得与新娘一起用餐。晚饭后,主客一同喝酒、赛歌、对谚语、猜谜语等,往往闹个通宵达旦,兴尽方休。

自2003年月10月1日《婚姻登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全省各地民政部门认真贯彻《条例》,严格执行《民政部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婚姻登记工作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是,目前有的地方仍存在对《条例》和《规范》理解不深入,执行不到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有的登记机关虽然能够按照《条例》的规定不再要求当事人提交婚姻状况证明和婚检证明,但工作方式和登记程序依然延续旧的做法,未体现当事人责任自负的新要求,也给登记效力之争埋下隐患;二是有的登记机关政务公开不到位,应当公开的内容未公开,或公开的内容不准确,服务意识不强;三是有的登记机关工作人员行为礼仪欠缺,没有体现政府执政为民和婚姻登记工作由管理变为服务的理念;四是一些县(市、区)还未以县(市、区)人民政府的名义设置和公布婚姻登记机关等。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婚姻法》和《条例》,提高婚姻登记工作水平,根据民政部的安排,从2005年4月至2006年10月,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全省婚姻登记机关开展以严格执行《条例》和《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开展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规范婚姻登记机关建设和管理

婚姻登记机关是依法履行婚姻登记行政职能的机关,必须依法设立并行使职权,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1、依法设置婚姻登记机关

《条例》规定,内地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是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便民原则确定农村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为此,经我们请示省政府同意,决定城市婚姻登记必须集中在市辖区民政部门。较大的区可设几个登记点,方便群众办理婚姻登记。但街道办事处不得办理婚姻登记工作。农村婚姻登记也要逐步集中到县级民政部门。但对于经济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利、地域范围大的县(市),仍由乡(镇)人民政府办理婚姻登记。为此,各地要以县人民政府的名义,明确婚姻登记机关的设置情况,并向社会公开。同时,要明确我省办理涉外、涉港澳台居民以及华侨婚姻登记的机关是省民政厅涉外婚姻登记处,全省其它地区均无权办理涉外婚姻登记。

2、规范婚姻登记机关名称和印章

婚姻登记机关是政府为婚姻当事人办理结婚登记、离婚登记的窗口,应当按照《规范》第七条的规定为本机关命名,并在办公楼(院)外醒目处悬挂名称标识牌,便于群众知晓,方便群众办事。

婚姻登记印章是政府公共权力的象征,各地婚姻登记机关应当按照《规范》第九条的要求自行规范印章式样。

3、加强婚姻登记机关内部管理

要建立婚姻登记印章、证书、档案以及数据等事项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婚姻登记员岗位责任制和考评奖惩制度,落实责任,做到:空白婚姻登记证书无丢失;污损、作废婚姻登记证书统一上交、集中销毁有记录;婚姻登记档案及数据齐全、完整;婚姻登记印章、证书、档案及数据安全使用,维护婚姻登记机关的信誉。今后若发生违反规定办理婚姻登记、印章失控、婚姻登记档案损失等情形的,根据《条例》规定,将对直接责任人员和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4、科学布置婚姻登记机关内部环境

婚姻登记场所内部环境和场地的布置要充分考虑婚姻登记的特点,做到结婚登记、离婚登记、排队等候分区(室)设置,布局合理,既有利提高工作效率,又有利尊重当事人个人隐私,体现人本理念。

结婚登记区(室)、离婚登记区(室)实行开放式面对面办公,方便当事人作出声明及婚姻登记员询问相关情况。

婚姻登记场所内要宽敞、明亮、庄重、整洁,排队等候区应当配备有桌椅。

5、规范婚姻登记证件

全省各地严格使用由省民政厅从民政部指定的厂家购买的婚姻登记证件,严禁擅自使用假冒伪劣婚姻登记证书,如发现有订购使用假冒、伪劣婚姻登记证件的,将根据《条例》规定严肃处理。

6、协调解决人员编制及行政经费

各级民政部门要积极向同级政府汇报,争取解决婚姻登记机关的行政编制或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落实办公经费。

7、积极推动婚姻登记工作的信息化

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计算机管理,提高婚姻登记管理水平。实现《结姻登记审查处理表》、《离婚登记审查处理表》、《补办婚姻登记证审查处理表》和婚姻登记证件等由计算机打印。今后各地要逐步对本地区的婚姻登记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

(二)积极推行婚姻登记政务公开

各地婚姻登记机关要按照《规范》第十一条和第十六条的要求,把婚姻登记的办事程序公开,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使婚姻登记机关成为宣传法律、文明执法的模范。

要从服务群众、保护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登记机关设置提示板,尽到告知的义务。要制作结婚登记告知单、离婚登记告知单。告知单应当注明禁止结婚的情形、不予结婚登记的情形、离婚登记不予受理的情形,以及如果隐瞒真实情况办理婚姻登记的后果等内容,帮助当事人了解法律规定,避免矛盾和纠纷,维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结婚登记告知单、离婚登记告知单应当提供给每位申请结婚登记、离婚登记的当事人阅知,并要求当事人签名确认。

(三)认真执行婚姻登记程序

各地婚姻登记机关要严格按照《规范》第四、五、六、七章规定的程序、步骤和要求办理结婚登记、离婚登记、撤销婚姻和补发婚姻登记证。

当事人作出的声明承载着法律责任,要通过规范的登记程序,使婚姻当事人认识到声明的重要性。婚姻登记员要认真向当事人询问相关情况,了解当事人的结婚、离婚意愿以及精神健康状况等情况,确保登记程序合法。

(四)制定婚姻登记员行为礼仪规范

婚姻登记机关要制定婚姻登记员行为礼仪规范,使婚姻登记员树立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意识,做到态度热情、语言文明、行为得体。要把规范婚姻登记员行为礼仪作为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婚姻登记员队伍打造成为一支业务精通、行为规范、执法文明、服务周到的高素质队伍。

二、步骤和方法

(一)2005年6—9月为学习培训阶段。全省婚姻登记机关要组织婚姻登记员深入学习《婚姻法》、《条例》和《规范》,深刻理解开展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掌握《婚姻法》、《条例》和《规范》的基本要求,真正做到熟练掌握业务知识。

为推动各地学习培训,省厅将在适当时候举办规范化建设示范培训班,以帮助县、乡婚姻登记机关理解和把握规范化要求。

(二)2005年10月—2006年2月开展制度建设。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登记机关应当按照《婚姻法》、《条例》和《规范》的要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现有的规章制度,可行的,应当继续执行;不严谨的,进行修订和补充;不适应形势要求的,应当及时废止。

(三)2006年3—6月进行自查和改进。各州、地、市民政局要对本地区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婚姻登记机关设置是否合法,印章、证书及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制度的运行是否正常,登记机关内部布局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政务公开和登记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婚姻登记员行为礼仪是否符合规范等,省厅将进行抽查。对各项工作均符合上述要求的登记机关给予通报表彰,对存在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登记机关要进行指导,帮助改进。

(四)2006年下半年根据民政部的安排将进行省际交流和互查。在此基础上,确定上报我省拟被民政部命名的全国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窗口单位名单,从而形成做好婚姻登记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组织保障

做好婚姻登记工作,是政府机关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各地要充分认识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以规范化建设活动为契机,积极争取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为婚姻登记机关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为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创造条件。

各地要高度重视,抓好落实。州(地、市)民政部门要制定指导性意见。县(市、区)民政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各地工作进展情况,请及时报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

关于促进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的几点建议

《民政部关于开展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的通知》(民函[2005]70号)及《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座谈会会议纪要》的要求,为全国各地婚姻登记机关现在和经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由于婚姻登记机关主要设立在全国县区、乡民政部门,加上各地政府财政基础及领导重视程度不同,全国县区一级民政局对“开展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的贯彻是不同的,最终体现在县区一级民政局领导对该项活动重要性认识上及资金投入上在全国各地也是不同的。即然有开展规范化建设先进地区,就必然有规范化建设落后地区。

由于婚姻登记机关设立在基层及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决定了基层领导及工作人员大多不可能赴各地参观学习和交流规范化建设活动经验。本着以先进带动落后,落后学习先进,比学赶帮超,促进全国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共上一个新台阶精神,特建议如下:

一、利用网络优势,宣传全国先进规范化婚姻登记机关的建设成果。

在民政部网站上开设“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专题网页。利用网站网页无版面容量限制、易于快速上传即时浏览的优点,由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安排组织全国先进规范化婚姻登记机关及示范点上传其登记场所硬件设施的数码照片(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远景近照特写展示),并配必要的文字说明。这样可让广大基层民政部门领导及婚姻登记工作人员通过上网,足不出户了解先进婚姻登记机关场所的硬件设施投入及布置情况情况,让他们对规范化建设活动的有直观地感性认识。特别可以让基层民政部门领导直观地发现和对照本局婚姻登记机关在场地及硬件设施建设与外地存在的差距,促进其重视对婚姻登记机关的硬件投入。

利用民政网络电视台制作播放先进规范化婚姻登记机关及示范点有关“婚姻登记员行为礼仪规范”的录像片,展示其办证及服务流程,促进全国婚姻登记机关在“软件”上的交流学习。

考虑到全国不是每一个基层婚姻登记机关都有上网条件,民政部可以在积累了一定照片和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制作一盘“全国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成果展示”的光盘下发全国各地民政部门。

通过“开展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专题网页的不断建设和丰富,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发展,可考虑建设象“中国民间组织”、“中国行政区划网”等专项民政工作网站规模的“中国婚姻登记网”专业网站。为各级民政婚姻登记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也便于各级民政部门领导集中了解有关婚姻登记工作的社情民意,同时也为经后全国婚姻登记联网奠定中央网站平台基础。

二、利用民政部报刊宣传优势,宣传交流全国先进规范化婚姻登记机关的建设经验。

可以说面向全国发行的《中国社会报》和《中国民政》是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必订的报刊,因此利用该一报一刊对无上网条件的基层婚姻登记机关经常了解交流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建设一支业务精通、行为规范、执法文明、服务周到的高素质婚姻登记队伍”除了必要的硬件投入,最终要靠广大一线婚姻登记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民政部可以安排组织被评为全国先进婚姻登记机关及全国优秀婚姻登记员,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婚姻登记工作、以“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为民服务全面提高婚姻登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角度出发,撰文总结本机关规范化管理和登记员个人的工作经验和服务心得发表在一报一刊上,供全国婚姻登记工作者学习交流。通过学习有关婚姻登记工作的先进思想和经验,促进广大婚姻登记工作人员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为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奠定人才基础。为了这项宣传交流先进工作能长期坚持下去,调动全国先进婚姻登记机关领导及全国优秀婚姻登记员利用一报一刊奉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服务心得的积极性,民政部可考虑在评选全国先进婚姻登记机关及全国优秀婚姻登记员时,将被评对象要在一报一刊上发表有关婚姻登记工作经验文章列入评选标准。

文/于格

2012年的时候,第一次来到六盘水这个城市,初冬的时节,空气中透着一股清冽的冷意。

那年我研三,马上就要毕业了,捧着自己不厚不薄的简历,四处投递,对于未来茫然又无措。

收到这所学校的试讲通知,我穿着一身黑西装,踩着一双小高跟,站在讲台上,带着一点紧张和莫名的兴奋,给学生们讲了四十分钟的“需要与动机”。

讲完课,回到宾馆后不久接到电话,那端的人对我说,你是为讲台而生的,来这里工作吧。

我的小心脏快要欢呼雀跃出来,故作镇定地挂了电话就拨给老爸,和他报告这个好消息,隔着话筒,仿佛能看见他眉开眼笑的样子。

就这样,半年之后,硕士毕业的我,来到并留在了这座名为“六盘水”的小城。

记得小时候,二哥经常挠我脚心,发现无论如何我都没有痒的反应。最后,他无奈地下了一个定论,你这家伙,将来一定走得很远。

这句话,一语成谶。

我所在的这所城市,距离我远在山东的家乡,足足有两千多公里的距离。我需要在卧铺车厢中晃上四十四个小时,才能从这一个端点到达另一个端点。

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不舍得儿女远行,却从未限制我越走越远的的脚步。

2015年我结婚,父母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我带着他们去逛学校旁边的湿地公园,正值秋天,公园的小路边是大片大片灿烂的格桑花。老妈像个孩子,伸手摘了一朵拿在手上,被一脸严肃加正经的老爸训了半天。

婚礼当天,我穿着婚纱,顶着浓妆和极其夸张的假睫毛,和朋友在一边打趣玩笑,一扭头,发现老妈盯着我的背影在掉眼泪。刹那间,我的眼泪像决了堤一样,止不住地淌下来。

假睫毛哭掉了一只,我想索性把另一只也扯了,被一群人手忙脚乱地摁住,一边红着眼眶,一边被贴上那只夸张的假睫毛。

婚礼进行中,面向父母三鞠躬时,我看到端坐在台下的老妈神情落寞,老爸脸上则是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克制,我的眼泪再次涌上来。

这一刻,似乎才真正发觉,自此远嫁他乡了。

我远嫁的这座城市,最高海拔29006米,人称“凉都”,夏天平均温度19°,如果哪天蹿到28°、29°,各路天气预报APP就该发出高温预警了。

这座城市不大,也很年轻,1978年才成为一个独立的省辖市,下属也只有六枝、盘州和水城三个县级市(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城。

朋友说我是一个容易知足的人,我把自己看作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

也曾向往过大城市的繁华和风情,但还是更喜欢小城市的平和与徐缓,可以安静地守着一片天地,用自己的节奏,做点喜欢的事情。

校园很美,总可以看到湛蓝湛蓝的天,雾气霭霭的群山,大片大片的格桑花,还有主教门前美极了的银杏树。

在这个地方,我交了一群性情相投的逗比朋友,我们一起聚餐K歌、玩杀人游戏、关起门来聊各路八卦。两年之后,我们陆陆续续有了自己的宝宝,偶尔怀念,却难以再现当初的炽热和疯狂。

在这个地方,我找到了带给我快乐和成就感的职业,我喜欢站在讲台上和学生分享许多东西,喜欢我能给某个人的生活带来一点点触动和感怀,喜欢在你来我往的交互中触碰出新的灵感和火花。

有一天,清晨收到学生的一条短信,说ta偶尔翻到在心理课上做的笔记,感觉很贴心,好像有一个姐姐在身边,现在的自己,可以接受很多以前不敢告诉别人的事情,可以更加自信地去接受原本觉得老天爷不太照顾的自己……

看完短信,我把手机抱在胸前,久久的觉得很温暖。

当然,我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曾经的某一个阶段,一连串的挫败碰撞到一起,觉得自己被鄙视,被伤害。

《相约星期二》中,莫里老人说过一句话,人只有在受威胁时才会变坏。

有时候,并不是“变坏”,而是受到威胁时,人首先想到的是自保,自保的同时,难免会有“误伤”。

起初也对这种“误伤”耿耿于怀,后来突然看清了,我何尝不曾在情绪失控的关头“误伤”别人呢,我何尝不曾由于言语失当和心直口快给别人带来了“威胁”呢。

越是亲近的存在,关系的张力越是巨大,越容易在日常琐碎的交互中促生各种好与坏。我们,不过是活在俗世中尚未超脱、不够淡然的普通人罢了。

其实,对人性多一些理解,对自己和别人都会少一分苛刻。

似乎也是冥冥中的一种机缘,在这段低谷时期,我遇到了卢先森。

其实,我情窦开得不算晚,初中时就有喜欢的男生,高中、大学也有关系极好的异性朋友,可我总有一种“把喜欢的男生变成铁哥们”的魔力,所以兜兜转转二十几年,喜欢过的人有三两个,恋爱经历却是一片空白。

在这段感情中,顺其自然地牵手、拥抱,有心跳,有脸红,有许多个可笑又难忘的瞬间。

再再后来,有了孩子,看着这个小小的家伙融合了两个人的外貌和秉性,看着他一天天地长大,觉得生命真是件奇妙的事情。

其实,在情感生活和亲子关系中,我都有着太过于强烈的幸福和悲伤体验,也有着太多的不成熟和任性。

亲密关系像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内心所有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所幸,学了多年心理学,多多少少还有一点觉知和内省的能力,也渐渐学着,看清自己内心的执念,一点一点去接纳和改变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在一座城市生活的久了,渐渐会有依恋的情感。

有时候,不完全是城市本身,而是你在这座城市的经历和成长,那些人与事,令你念念不忘。

现在的我,在这座小城中,有些忙碌,却也充实。

平日里,去学校里开开心心、激情澎湃地上课,喜欢自己在课堂上撒播正能量的样子。

闲暇时,拿出一本好书,细细地品读,人未远行,心却能在精神的世界中走得很远。

偶尔,有感触时,静下心来写一篇文,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用文字的方式,和别人分享。

周末,给父母打个电话,老妈催促我放假赶紧回家,她给我攒了许多许多好吃的。

有空时,钻研一下菜谱,毕竟要抓住一个男人的心,首先要抓住他的胃,哪怕这个男人只有一岁四个月……

感慨自己很幸运,在万千种可能性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路。

天气晴好的时候,走在路上,喜欢抬头看看湛蓝的天空和大片的云朵,会心地笑一下。

我在的这个小城,离天空更近。

本文正在参加 这座城市风很大征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6951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9
下一篇2023-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