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里店京周路棚户区改造为何停滞

北京五里店京周路棚户区改造为何停滞,第1张

北京五里店京周路棚户区改造停滞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两年内没有动静:根据丰台人民政府官网发布的最新信息,五里店京周路沿线棚改项目在2021年6月14日中午12:00结束签约奖励期后,项目A区的工作仍在继续推进,但自2021年6月以来已无进一步消息。

2 未达到预签约率:有消息称,五里店A区两个村未达到预签约率,导致项目已经终止,未来三年内不会再动迁。这也可能是改造停滞的原因之一。

3 责任无法核实:丰开集团在接到相关咨询后回复称,由于诉求人未提供有效信息,棚改指挥部无法核实诉求点位是否在棚改范围内。

综上所述,北京五里店京周路棚户区改造停滞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项目进展缓慢、未达到预签约率以及责任无法核实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今已简化作钟。

一、 姓氏来源 钟姓起源共有五个:

宋桓公次子襄公系列产生钟烈系;桓公三子遨系列产生钟接系。桓公是这两支钟姓共同的祖先。烈系和接系先后起源于许昌地区。

1、源于周朝时代的宋国君偃的三弟公子烈,周赧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三国联军攻灭之后,公子烈避奔到许州(今河南许昌)改子姓为钟姓 。

桓公往上溯是宋国开国始祖微子启之弟微仲衍的十三世孙。微子启和微仲衍同是商代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分别是帝乙的长子和次子。从微子启再往上溯三十代是商代始祖契。契是帝尧的同父异母兄弟,即帝喾的儿子。帝喾的父亲是娇极,娇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轩辕皇帝。

2、源于和公子烈同宗同源的宋桓公三子遨,公子遨为宋襄公委派出使晋国,生子改姓伯名扈。他的孙子伯宗任晋国大夫,因忠直敢谏而得罪了执政的(谷阝)氏而被杀,伯宗子州犁出奔楚国,仕于楚,官太宰,食邑于钟离小国(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20里),子孙遂姓钟离。

伯州犁(五十世),伯州犁生二子:长伯(谷阝)(音细)宛,次连(五十一世),连居南阳,以其祖父伯宗的名字为姓,成为宗姓的始祖 (见《唐书·宗姓世系表》)。伯邰宛生一子:伯(喜否)(音匹)(五十二世)。伯韶仕吴为太宰,但在公元前473年,越王打败了吴国后被杀。其子笪(音抚)在家乡钟离小国以土为氏改姓钟离,名钟离(竹甫皿)(五十三世),钟离篮生一子:钟离髦(音矛,五十四世)。钟离髦生一子:钟离秩千(五十五世)。钟离秩千生一子:钟离垣 (五十六世)。钟离垣生一子:钟离(鬲+傻-亻)(音宗,五十七世)。钟离醒生一子:钟离昧(五十八世)。钟离昧生于周末,仕西楚霸王项羽为车骑将军。公元前202年楚霸王败死,钟离昧逃亡投奔在汉大将韩信府,被汉王用陈平计害死。钟离昧生二子:长发仍居九江郡(今安徽寿县一带),次接为避祸去离字单姓钟,开创了中原继钟烈姓钟以后,钟接系钟姓的新纪元(五十九世)。

3、是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宫廷乐师中,按周礼规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负责钟吕等打击乐器的属官,称钟师。担任钟师的人,其职位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故世代相袭。乐器中以“钟”为十二律之首,郧公钟仪的先祖以职业为姓姓钟。他们后代比较有名的还有楚大夫钟建以及钟子期。钟子期,因《警世通言》中有“高山流水识知音”的故事而名闻遐迩。钟氏源流始于西周,康王之子子期善知音,任康王伶官,子期之孙名建,为昭王司乐大夫,昭王以建之先世采食之地钟赐姓到东汉建公十二世孙兴甫,已延续到颖川,兴公被光武帝召拜为中郎将,敕封 为关内侯,谥赠颖川公颖川公传到四十五世维处,维处次子伯琰,自南宋绍兴年间迁居万载康乐之西,已有八百四十年(江西省万载县双桥牟村钟氏族谱谱序介绍)

4、是不少少数民族有钟姓。最多的是畲族,传说是高辛氏的后裔,他们的始祖盘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别姓盘、蓝、雷,一女名叫龙郎公主,当地一个叫钟志深的人人赘,与龙郎公主结婚,民族成分由汉为畲,姓为钟。

5、出自嬴姓,为钟离氏改钟氏。周代伯益的后人封钟离国,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国人称钟离氏。

是为安徽钟氏。

二、 迁徙分布 无论是复姓的钟离还是单姓的钟,都发源于今安徽省境内。而后,大致于汉晋之

际,则以河南为其繁衍中心,其中以迁入颖川的钟氏从一开始就著称于世。后来成为全国各地

钟氏的主要来源。先秦时期的钟氏,主要居住在楚国境内(今湖北、湖南一带)。从汉代开始

到以后得数百年间,颖川长社一直是钟氏发展繁衍的中心。所以,许多姓书都说钟氏发源于颖

川。东汉时,长社人钟皓隐居不仕,其七世孙钟雅西晋时随晋室渡江,居于建康(今江苏南

京)。与此同时,钟氏还有迁居至今浙江绍兴的,钟雅的7世孙钟屿为南朝梁永嘉县丞,他的儿

子钟宠为临海令,为避侯景之难徙居至南康赣县(今江西赣州市)。南朝末有钟士雄,曾为南

朝陈伏波将军,史书称其为“岭南酋帅”。唐初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随从将佐有钟

德兴,后在福建安家。唐代的钟氏还分布于今四川、山西、广东广州、安徽合肥一带。宋、

元、明时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宁化等地,广东的南海、南雄、蕉岭、湖州、梅州、兴宁等

地均有钟氏的聚居点。从乾隆开始,闽、粤钟氏陆续有人迁台湾,后又有人迁海外。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颖川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颖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县。相当于今河南登封、

宝封以东,尉氏以西,密县以南,叶县、武县以北的地区。

2 竟陵郡:秦置郡,治所在今湖北潜江西北,西晋时封江夏郡置,治所在石城。南朝宋

时相当于今湖北钟祥、天门、京山、潜江、沔阳等地。

堂号: 1 四德堂:春秋楚、郑交战的时候,楚国钟仪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晋国公在军府

见到了他,晋国公问:“那个被绑着、戴着楚国帽子的人是谁?”钟仪说:“楚国的

俘虏。”景公又问:“你姓甚?”钟仪说:“我父亲是楚国的大臣。”景公命令手下

的人松绑了钟离,给他琴叫他弹,他弹了一首楚国的音乐。景公又问:“楚王是一个

怎样的人?”钟仪说:“王作太子的时候,有太师教导他,太监伺候他。清早起来以

后,象小孩子一样玩耍;晚上睡觉。其他的我不知道。”范文子对景公说:“这个楚

国俘虏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说姓名二说他父亲,这是不忘本;弹琴只弹楚国的

音乐,这是不忘旧;问他君王的情况,他只说楚王小时侯的事,这是无私;只说父亲

是楚臣,这是表示对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旧是信,无私是忠,尊君是敬。

他有这四德,给他的大任务必定能办得很好。”于是晋景公以对外国使臣的礼侍他,

叫他回楚国谈判和平。

四、 历史名人:

1 钟兴 诏定春秋章句以授皇太子及诸藩王子地,敕封阁内侯,谥好曰:颖川公,原配杜氏浩封夫人,子二

文昌 文荣

2 钟瑾 字延瑜 汉建和间为博士 子一: 玺 玺后裔 秀 迁陇西

3 钟皓 字季明,汉建和年间举为孝廉,迁颖川郡功曹越数年诏授司徒府九辟不就,生平喜读经史子书

谈琴乐道啸傲林壑以陈实等齐名,当时号称颖川四长配刘氏, 子一: 繇

4 钟繇 字元常 (151-230年)魏黄初间擢为太傅善草隶二体 至今海内宗之 配吴氏,子二: 毓 会

5 钟毓 字秉衷,智慧机敏,议论侃匕,颇有文风,为魏青龙间中书令,车骑将军配荀氏,子一: 司顗

6 钟会 字士季 (225-264年)为魏镇西将军 后为邓艾争功为司马昭所害。

7 钟司顗 字异常,晋泰始六年主薄配王氏,子三:熹,焘,照

8 钟熹 字日晖,晋大康无年召为司隶校尉配晏氏,子一: 颖

9 钟焘 字星曜,西晋建兴二年为焦州刺史配司马氏后裔颛迁居山西太原府

10 钟照 字容光,东晋永昌元年授司隶校尉配陶氏,子二: 颜 项

11 钟颖 字超群,晋永嘉六年召为侍中配王氏,子二: 昭 晖

12 钟颜 字惟渊,东晋建武四年为江州司马配陶氏,后裔明迁居成都

13 钟项 字继祖,为东晋大宁三年荆州别驾,配谢氏,子一: 晟迁居凌江南雄府

14 钟昭 字纪明,晋建武二年授陈留太守,配刘氏,子一: 雅

15 钟晖 字孔光,东晋大宁三年召为俆州刺史,配司马氏,子一: 稚迁居江夏

16 钟雅 字彦胄仕,东晋咸和五年侍中累官至大中大夫配刘氏,封夫人子二: 隆英 隆武 隆武迁居

青州

17 钟隆英 字崇高,东晋隆和三年授散骑常侍配董氏子四: 景仁 景冬 景纯 景贤 (景纯迁居山西

贵阳府)

18 钟景冬 为东晋安帝元年柳州长史配徐氏后嗣志尧迁居云南大理府

19 钟志学 字尚书东晋咸兴八年授琅琊郡刺史,配阮氏迁居滇南昆阳州(其兄志元迁居广西桂陵府)

20 钟志淳 字以朴宋文帝时官授中郎将配张氏子一: 辅 迁居南阳 (志淳弟 志冲迁居青州寿元县)

21 钟朝 字维斗仕,宋武帝永初元年豫章太守配宋氏,子一: 辐

22 钟辐 字士衡,号靖节,博通经史学富二酉,为金陵才士,孝建间登高第官至今紫光禄大夫,见时政日

下遂致仕归田隐居于终南山配梁氏子一: 嵘

23 钟嵘 字仲伟,号陶恭,少思理敏慧,工于词赋比齐,建武初年授记室掌文翰内史,后勒枢密史配齐氏

子一: 宿宗

24 钟宿宗 字继先,性恬静寡,欲不愿仕进,惟陶情于山水间,号为林泉逸叟配甘氏,子二: 世翰 世藩

25 钟世翰 字绂堂,陈大建二年辟为国子祭酒不就,隐居桃源之阳,自号葛天逸士配汤氏,子五: 国珍

国宝 国器 国栋 国翰 (国宝后裔迁居兖州之钜野)

26 钟世藩 字牧之,隋大业二年举为镇江太守配杨氏,子一: 国桢迁居广州新宁县

27 钟国珍 字上选,公性潇洒,高尚其志不仕王侯,克绍祖父之风,隋炀帝屡征不起配宇文氏,子二: 开

泰 开秦迁居柳州

28 钟国器 字君选,唐武德元年授中书舍人配李氏,子一: 开和 迁居晋州之赵城

29 钟国翰 字良材,唐永徽二年举为国子监正,配唐氏,子一: 开祥 迁居汀州之清流

30 钟士贞 字以正唐贞观己酉年为郁台从事,配唐氏,子二: 侃 偃 二兄弟迁居舒州

31 钟士廉 字介夫,唐贞观乙已年以人材选授侍中配高氏,子一:侗

32 钟侗 字思愿唐永微间征为博士不就配张氏,子二:嘉谟 嘉猷 (嘉猷迁居思明府下石西州)

33 钟嘉谟 字对扬唐景龙年间举文儒优等者,公学富才优名冠多士擢高第官至秘书郎中配周氏,子

一: 绍京

34 钟绍京 字可大号静轩公性至孝事亲以礼,有宗圣养志之风,且善书法有右军铁书银钩之美唐开

元乙卯年受枢密省直,学士后值玄宗有内患之忧,公竭力以平定之,诏封公为越国公配裴氏,封越国夫

人子一:羡

35 钟羡 字洪乔 唐至德丁酉年登第授侍中配李氏子四: 文柄 文灿 文煜 文耀 (文煜迁居西安府)

36 钟文柄 字慧然唐永泰乙己年国子监配朱氏 子二: 霖 雰

37 钟文灿 字焕采唐永泰戊申年以明经登第累官给事中配许氏子一: 雱迁居山西太原府乐平县

38 钟文耀 字徽烈 唐永泰戊申年同兄文灿以明经全部第授江州通判子二: 雯 垅 (垅迁居京山长寿

县 ( 雯迁居河南汝宁县)

39 钟霖 字宇瑞 唐大历间证为侍读不就配裴氏子一: 秉联 秉联子六:茂松(茂柏,茂林,茂梓迁居印

州蒲江县), (茂椿迁居岳州府巴陵县), (茂楠迁居荆州公安县)

40 钟雰 字雨兴 唐大历壬子年间授铜陵尹配刘氏子一: 秉达迁居山东临淄县,即济南府

41 钟茂松 字长青唐元和丙戊年以明经书擢进士第配马氏,字一: 一鸣 其弟茂柏 茂林 茂梓迁居

印州蒲江县 茂椿迁居岳州府巴陵县茂楠迁居荆州公安县

42 钟一鸣 字翔飞唐大和戊申年国子监配秦氏子一: 绅

43 钟传 字继先公少业负贩,唐僖宗中和二年因王仙芝冠掠江西,聚众万人依山为堡与义兵讨仙芝后

抚州诏为州刺史,进江西观察史后以讨黄巢屡陷贼锋巢诛,拜受镇南节度使检校太保中书令爵颖川

公,郡王余详邑乘传,唐僖宗赐宅产于袁郡化石岩,今址仍存平实钤阳康乐县置有产后裔散居四邑

让宜阳集二百篇祥郡志生唐太中丁卯二月初十辰公甍后,唐天成丙戊年,御葬洪都映霞楼墓表详

通志配吴氏,浩封颖川夫人子三: 名儒 名俊 名杰 传公弟芹,兰,芷,蕙迁居浙江绍兴荃迁居叙州

府兴文县

44 钟英 字奇彦唐光启已酉以明经擢进士芜湖刺史后,致仕逐留籍而家于芜湖配刘氏

45 钟名儒 字匡昭号博齐嗜读古史书经传怡情林壑之间,不荣怀于富贵自为契皇居士配伍氏子三:

金声 金亮 金扬 金亮迁居咸宁县 金扬迁居辰州府泸溪县

46 钟名俊 字匡时号承动唐光化二年勒授豫章所参军后,湖南马殷陷其旁邑将有并吞时,遣将克复,

封洪都侯光化间赐宅产于南昌西山映霞楼后传卒于此配裴氏,子三: 金怡 金情 金博

47 钟名杰 字匡雄袭父爵仍镇江西配陆氏

48 钟名宁 字安行唐光启初年擢高第累官给事中配江氏,子二: 金凤 金凰 金凤迁居常德府龙阳县

金凰迁居河南府陕州

49 钟金怡 字干谋官至吉州刺史官籍于吉州

50 钟金情 字上友后唐时授永丰县令,仍居西山

51 钟金博 字能文唐时以明经登第官至御史居南昌 怡 情 博三公后裔具祥南昌谱

52 钟艺古 字多才后汉乾佑年间授淮安抚史参军配石氏,子一: 建

53 钟振纶 字经初宋祥符初以明经擢进士治平二年授池州铜陵刺史后解组而家于斯配谢氏,子二:

流 源 源后裔迁居江宁府上元县

54 钟清 字濂溪宋治平丁末明经选授中书令,熙宁初后迁为给事中配文氏,子一: 鏐

55 钟澄 字莹川宋元丰庚申年为处州尹配苏氏子二: 镛 钤 镛随父任家于处州 钤贬于徽州

56 钟流 字文明宋元丰甲子明经擢第配鲁氏子一: 镗

57 钟奭 字周良宋宝元年间为陕西招讨副史配程氏,子一:玮随父任命而家于沔县龙门山

58 钟铉 字弘量宋嘉裕戊戍年间为吉州刺史配欧阳氏,子一: 峦随父任家于吉州

59 钟鏐 字良玉宋熙宁壬子擢为国子监正配贾氏,子一: 峰

60 钟镗 字声远宋绍圣初年以明经擢为进士累官至汀州司马,性至孝友治家以义方抚下,以慈爱一

堂上下和睦肃然一十余世,内外毫无异议无分家之意,,乡党称之曰:义宋淳熙二年帝旌表其门曰:

义门钟氏配田氏淑慎温恭幽间贞静妇道无惭姆仪可师事舅姑以孝相夫子以敬课子有孟母之风宾

媲庐妮之美处妯娌以慈惠待族邻无怨无恫当时称之曰贤子三: 秀芝 廷芝 瑞芝

61 钟峰 字九我宋绍圣甲戍擢高第拱授豫章太守,后任满致仕逐卜地于洪都之西山开疆启族而为我

江西钟氏始祖配朱氏,子五: 友忠 友仁 友义 友智 友信

62 钟友仁 字善长 性浑厚质朴实掏情于坞遣兴于山水觅形挹胜遨游至南安之上犹,见其山川美丽,逐

携妻与子卜筑家焉而为上犹之始祖配张氏,子二: 鼎 爵

63 钟友信 字敦实宋建中靖国年间登第授泗州主薄配江氏子一:受

64 钟鼎 字名器宋建炎年间以明经擢进士第公天性孝友第爵殜年早侄日新幼公抚养成立及日新长

凡爵所余留产尽付之毫无偏曲后与侄倡置义产并构书院廷师以教乡族子弟俊秀者侄亦唯命是从

乡党称公为一乡善士配张氏子一: 日贞

65 钟希和 字永叔宋靖康末年授临川教谕子一:存敬

66 钟日贞 字德耀号阳明宋元裕年间选授淮安节度副使配赵氏,子三: 维寅 维处 维恭

67 钟日新 字汤明宋元裕年间明经登第累官至侍中配欧氏,子二: 维清 维祺

68 钟存敬 字惟直宋建炎年间为蔡相中书配罗氏子二: 杰 俊二人仍居西山

69 钟伯琮 字巷璧公少而颖慧,智略过人,凡诸子百家,以及经传稗官史书无不博览,而志向尚怡静不

愿仕进,且性辟山水潇洒若陶处士而磊落过之不以方隅自囿好遍览名山大川遨游至袁州之分宜见

一山突兀峥嵘不知其名受询此地老者曰此山之得名为钟山亦自有由余祖父相传晋时雨后大钟山

流出验其铭仍秦时所造,公闻言维匕既而叹曰此山名钟予亦姓钟,想钟氏其将兴祥于此涉其岭恍惚

登天溯其愿头若蜿蜒之积蓄其下之长江若天河长堑波澜不惊澄澈潆回有斯地之灵秀何患不出人杰

逐携家而卜筑启宇于斯山之原,凡袁郡钤阳之有钟氏者皆公之苗裔也配袁氏,子二: 大海 大用

70 钟大海 字钜瞻,宋隆兴年间明经登第擢九江主薄配严氏,子三: 悫 慧 恕

71 钟大用 字宏深 宋隆兴年间以人材选授云间教谕配卢氏子二: 思 意 意迁居赣州信丰县之香

山下

72 钟恕 字守安 宋乾道年间以人才选授淮安刺史配袁氏子二: 明德 明善

73 钟道 字步端 宋绍兴年间以明经选授吉州教谕配郑氏,子二: 日尧 日舜

74 钟明善 字本初 宋绍兴年间以明经选授维扬主薄配梁氏,子二: 日文 日武

75 钟明经 字博知 宋绍熙年间选授长宁主薄配林氏子七: 日诰 日诏 日咏 日诗 日谆 日志 日询

76 钟日禹 字夏基, 宋绍熙末年明经擢国子监配林氏,子二: 芳型 芳升

77 钟芳杶 字步程,宋庆元年间为龙泉教谕配黄氏,子一: 颢

78 钟世杰 字硕彦,公生平忠厚,秉性钢柔相济严以持身慈以接物尤好读左史公彀等书不求文达惟乐

情于林泉自号为葛天氏之遗民配严氏,子二: 箕范 丹书

79 钟丹书 字昌言 公自幼才志不群博览子史有济世之略,而卒不得其怀及明大祖遣大将军常遇春征

友谅,余党至于康因军中乏粮,是时公家富厚储积丰裕,见军士张惶仍出其困栗千余石以抒其急,后

于太祖嘉公之义封公为中宪大夫以酬其捐栗之功配梁氏,封夫人子三: 应 庭 庠 庠迁居攸县,后

又迁居于萍川大安乡宣风渡

80 钟伯琰 字肇盛 号发基公性豪迈智略过人,遍觅山川与堂兄伯琮遨游至袁郡见袁之有钤阳山水秀

丽文峰叠障兄伯琮携家肇基于钤阳后不数年遨游至康城教授生徒,见邑中风俗淳朴文薮严集公思

此地必有发祥于兹,公由钤阳而开基于斯,即今之万载邑西之有钟氏者皆公之苗裔生宋宣和丙午

三月初五晨,殁宋庆元庚申八月十六已葬邑西石板段龟形配尚氏生宋建炎丁末四月十九已殁宋庆

元壬戍八月初二末葬邑西毛家坑凤形子三: 大鲲 大程 大智 女一: 适蓝

81 钟华 字华兴,号松轩性至孝友,治家有义,慈爱一堂上下雍睦,居住邑西见隅坊差遥甚重置庄田于

牟村子二: 禧 受

82 钟宪鼎 字玉铉 任南京应天府高淳县训导,生明弘治辛酉年八月初十寅,葬社山象形配彭喜香,胥

秋兰子三: 栋 楷 相

83 钟美 号念泉 由选贡任饶州府余干县教谕,生平好学,凡诸子史书无不密观,公年十八游泮次年岁

试补入郡廪屡战棘闱文以呈堂后应选廷试考授余干教谕以致仕归家悬车筑室于刘家市名曰守庐

堂潇洒林泉弄孙自乐邑中绅士称之钟博学者即公之别号寿至七十有三无疾而终生明嘉靖辛亥十

一月初八子,殁明天启癸亥九月初六辰配宋氏子一: 宗廷 女一: 适张

84 钟梧 号白崖由选贡任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教谕,生明嘉靖庚寅三月十八末配周安英,龙戴贞子一:

广 女一: 适宋

以上摘自江西万载县双桥牟村钟氏族谱文公世系万公始世辈次排列顺序; (万代久兴,树焕增锦善

维良基,明选朝庭,泰正嘉升,长发其祥,宏德辉英,盛昌寿龄) 也许各位在这里能找到过去祖先的名

字,本人水平有限,在列出族谱一些历史名人,难免有错字见凉! 此次修谱是1993年冬续修

85 钟荣光:广东香山人,清光绪二十二年加入兴中会,并创办宣传革命的报纸。1928年岭南大

学收归国人自办,任第一校长。次年改任岭南大学荣誉校长。

86 钟世铭:直隶天津人,字蕙生。清光绪进士。光绪三十二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

回国后,充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英语教员、教务主任。1921至1925年间,先后任北洋政府盐务署

署长、财务处长及总代长。后调任奉天交涉员,未几辞职。

87 钟芳礼:清代广西人,一说广东花县人。一说原名芳球。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为御林侍

卫。咸丰三年,在天京被封为丞相。

88 钟颖:清代满州正黄旗人,爱额觉罗氏。曾充四川陆军小学工程处提调〉光绪三十三年继任四

川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统,兼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总办。辛亥革命后奉调入藏,为办事长官。数

年后回川。

89 钟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人。精音律。相传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因被

伯牙引为知音。他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弹了一次琴后就不复鼓琴。

90 钟离春:战国时期齐国人,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才取胜的皇后。本来就是齐国人,

相貌奇丑无比,40岁了还没有嫁人。于是她自己去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的状况,提出解决

问题的方法,后被齐宣王采纳,并立为王后。

91 钟天纬:江苏华亭人,清代著名翻译家,译书数十种,著有《则足集》。

92 钟人杰:道光年间湖北崇阳农民起义领袖。

93 钟懿蓉:号镜人,广西苍梧人,同治丁卯科亚魁、甲戌科进士,任刑部贵州清吏司、广东肇庆

典阳罗分巡道、惠阳嘉兵备道刑部主政兼监试官。

94 钟丽轩号丕世:国学生,广西苍梧念村人,置税米一百余石,教子有方;三子天贵字育刚乾

隆庚子科第六名武举,四子天贡字育嘉庆甲子科第二十五名武举

是,根据查询电视猫得知。

1、徐栀听到这,明白过来,所以陈路周是连惠亲生的。其实从暑假连惠找她谈话那次,她多少也有点感觉,连惠对陈路周的感情很特殊。

2、《陷入我们的热恋》,是由剧影时光(海南)影视有限公司制作的电视剧。

陈路周之所以被称为“CR”,有两种主要解释:

1 “CR”是非原创(Copy Right)的缩写,这表明陈路周是一位推崇并实践浪漫主义的诗人,他的作品常常是对经典诗歌的复制和修改,然后重新发布,以表达他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这种行为有时被视为一种致敬和献礼,但也被批评为一种偷懒的做法,因为复制和粘贴原诗的过程并不需要太多的创造力和原创性。

2 陈路周的微信名字是“CR”,这是他的名字和姓氏首字母的组合,并没有特别含义。这种组合可能是一种简单的、方便记忆和识别的用户名。

总之,“CR”这个称呼与陈路周的诗歌创作和微信名有关,但具体原因可能存在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生平

武成二年(560),权臣宇文护毒死明帝宇文毓,护立时为大司空、鲁国公的宇文邕为帝。仍掌朝政。天和七年(572),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始亲自处理国务。

建德二年,宇文邕确决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次年禁佛、道二教,沙门、道士并还俗,为历史上三武灭佛之一。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开始向 宇文邕

国家纳税服役。

建德四年,他独与齐王宇文宪等少数人策划,力排众议,决定伐齐并亲自统军围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阳),因病还师。次年又率大军伐齐,几路并进,攻克平阳(今山西临汾)。围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时军事失利,自己仅得免。其后听从宇文忻“死中求生,败中取胜”的建议,终于攻克晋阳。六年,入邺,灭北齐。从此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后来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宇文邕生活俭朴,诸事希求超越古人,对宇文护及北齐所修过于华丽的宫殿一律焚毁,对下严酷少恩,但果断明决,耐劳苦,征伐时躬亲行阵,得士卒死力。

齐境有北魏所俘河西人世为厮役的杂户,周境有从东魏及南朝梁江陵俘虏的良人没为奴婢,他都赦免良人。突厥强盛,目北齐、北周为在南两儿。宇文邕不得不娶突厥公主为后,灭齐之后,宣政元年(578)宇文邕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成行而病死。其长子宇文赟即位。不久赟让位于子宇文阐。又两三年,杨坚受禅,建立隋朝。

评价

宇文邕是我国历史中的一位少数民族杰出的英才之主,历史看似要赋予他机会,却最终没有给予他时间。

现在我们都认为是隋文帝杨坚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宇文邕这个名字,别人对他都是那么的陌生。我们不应该忘记是他灭了北齐,使整个北方成为一体,完成了局部的统一,他要完成全国统一的愿望就在眼前的时候。不幸英年早逝,年仅35岁,留给后人的只能是遗憾。后继者的无能、残暴注定了大周政权不能完成历史的使命,也暂时推迟了中国统一进程。

宇文邕是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从小就得到宇文泰的喜爱,常对别人说 “成吾志者,此儿也。”宇文泰死后大权很快落到宇文护手中宇文护先后恃杀二帝。560年宇文邕即位,称武帝。即位之初地位极为不稳,宇文护掌握实权。宇文邕只有忍耐。宇文邕为了表明自己对宇文护的信任,面对杀兄之仇装做无所谓的样子,对宇文护不做任何提防,处处按照宇文护的意思去做。有一次侯莫陈崇和宇文邕去原州,夜间,宇文邕执意要回长安,别人都不明白意思。侯莫陈崇却装聪明对身边众人说今年晋公不利,晋公当死。宇文邕听说后,召集大臣,当着中大臣的面把他痛骂一顿,当天夜里侯莫陈崇就被宇文护逼迫自杀了,可见其韬光养晦。

公元572年,宇文护从同州回到长安,宇文邕和他一起去见太后,说太后最近经常喝酒希望宇文护劝诫太后,并让他对着太后宣读《酒诰》,宇文护不知道是计,就答应了,正在读的时候,宇文邕用玉珽猛击他头部,在宦官何泉和卫公宇文直的帮助下杀死了宇文护,随后剪除其党羽,从此开始掌握实权。

为了增加收入扩充军队武帝强制还俗灭佛。从西魏到北周建立,由于战事不断,很多壮丁都死于战乱中,人口数量少,自然灾害也不断侵袭,农民们被迫要饭。那些寺院里的和尚、僧侣,他们不用服兵役,不纳税,不赈济灾民,反而趁机吞并农民土地,加重人民负担,也严重威胁着北周政权。于是改革政治、取消佛教势在必行。一位叫卫元嵩的和尚到了武帝面前述说了灭佛立道的建议。武帝很是高兴,命卫元嵩还俗,并给予了很高的职位,但卫元嵩并没有要。不久又因为一次农民起义,让他下定决心,取消佛教。

公元574年,宇文邕召集文武百官、和尚、道士等,共同讨论佛、道,二教的优劣。找到灭佛借口。此举使北周的的国力大大增强,

公元575——577年武帝出兵灭北齐。

武帝勤与政事,生活简朴,能和将士同甘共苦,并且不好色,后宫妃嫔仅有10余人。可惜英年早逝,“平突厥,定江南”的计划最终没有实现。

后妃子女

皇后

阿史那皇后

李娥姿(追封)

武帝生七男。

宣帝 赟、

汉王 赞,

秦王 贽、

曹王 允,

道王 充,

蔡王 兑,

荆王 元

清都公主:下嫁阎毗,子阎立德、阎立本

公主(封号不详):疑似阿史那皇后所生

公主(封号不详):下嫁于象贤(于谨长子于实之子)

兰陵武王高肃(公元?年-573年,生年历史无记载),南北朝北齐王室,一名孝瓘,字长恭,文襄帝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 :“吾本无此意 。”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一、扑朔迷离的身世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兄弟六个中,史书载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

正面

《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父亲的垂幸呢。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三、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

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传奇的光环。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侍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北齐书》还记载了他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厚仁慈的。在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杀人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四、最后悲惨的命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对兰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齐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但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据他自己讲,是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后,武成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又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从他待人处事、宽厚仁义的性格特征来看,不象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自污,以求避祸。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紧张也不行。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脸打肿冒充病人。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兰陵王,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死前烧掉所有债券。其时,兰陵王仅30岁出头(具体不明),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临漳县境内)以西。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五、流传至今的千年古曲

也正是在“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以后,该曲在我国渐渐失传。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1986年,河北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文管人员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兰陵王入阵曲》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

兰陵王高肃墓位于今邯郸市磁县城南5公里处。墓冢高大,周围建有透花围墙,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实记载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1988年,兰陵王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面对兰陵王墓前那英武的塑像及后面高大的封土,每次走到跟前,不仅让人忆往追昔、扼腕叹惋、浮想联翩。一段传奇的人生,一个混乱的年代。

英雄的悲剧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望采纳

陈路周,是浪漫主义的陈大诗人,也是徐栀的陈娇娇。天才校草,裸分状元。小时候被送进孤儿院,后来被亲生母亲接回来领养,高中毕业暑假遇到了徐栀,知道自己要出国但还是忍不住像她表白,后各种意外没有出国,和徐栀上了同一所大学(推测是清华)。陈路周看似海王,其实是一个很负责任且有分寸感的纯情拽男。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都是围绕着琐碎日常和少年成长展开,陈路周经典语录太多,随便贴两个。

告白语录:“如果我心里的墙塌了,那我想我会再建一座更坚固的城堡;如果世界上的河流都干涸,那我会用眼泪融化冰河和山川;如果太阳也不再升起,那我会尝试点亮所有的灯 。月亮圆或者不圆 都没关系 我会永远陪在你身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7001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9
下一篇2023-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