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志》亦曰:“岛之东西部,婚俗各有不同。(西部女子)及至十五六,男家再备具酒肉、金钱送女家,谓之‘押命’,或谓‘出槟榔’。是日,男女家均大宴宾客。又有所谓出新妇者,有男家请亲属妇女盛装往贺女家,女艳妆出,奉槟榔、蒌几袋。男家亲戚受槟榔,给封包一二元,谓之‘押彩’……至其东部诸地之婚嫁,男女两方凭媒说合后,即行出槟榔礼,与西部同,独无出新妇礼。”
可见,在黎族人民婚姻过程中,槟榔已经变成了聘礼的海南地方性语词的重要来源,这一过程是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合汉民族婚姻文化的结果。起初,在订婚、婚礼诸有关过程中,槟榔的用量都比较大,“动以千万计”,后来槟榔有的逐渐省用,不一定要千万才可,甚至有的根本不用,槟榔只具备有象征意义罢了。
槟榔虽然只是海南黎族地区的一种热带作物,但却成为诸多诗文描述的对象,前述愈益期《与韩康伯笺》等文笔都很优美,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除此之外,汉族诗人苏轼、朱熹等都有以槟榔为题材的优美诗歌流传下来,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枝奇葩。当然,种养槟榔的黎族人民更是有很多民间文学作品流传下来,为文学园地再添光彩,也是我们探讨和研究黎族的重要参考。
苏轼《食槟榔》诗曰:“月照无枝林,夜栋立万础。眇眇云间扇,荫此九月暑。上有重房子,下绕绛刺御。风披紫凤卵,雨暗苍龙乳。裂包一堕地,还以皮自煮。北客初未谙,劝食俗难阻。中虚畏泄气,始嚼或半吐。吸津得微甘,着齿随亦苦。面目太严冷,滋味绝媚妩。诛彭勋可策,推谷勇亦贾。瘴风作坚顽,导利时有补。药储固可尔,果录讵用许。先生失膏粱,便腹委败鼓。日啖过一粒,肠胃为所侮。蛰雷殷脐肾,藜藿腐亭午。书灯看膏尽,钲漏历历数。老眼怕少睡,竟使赤皆努。渴思梅林咽,饥念黄独举。奈何农经中,收此困羁旅。牛舌不饷人,一斛肯多与。乃知见本偏,但可酬恶语。”
在这首诗中,东坡先生不仅用生动、简练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槟榔的生长性状,而且还告诉了我们他自身吃槟榔的情形和感受。此诗可以和朱子诗句对照理解。宋代大思想家朱熹诗云:“忆昔南游日,初尝面发红。叶囊知有用,茗盌讵能同。捐疾收殊效,修真录异功。三彭如不避,糜烂土非中。”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得见朱子最初吃槟榔的感受,他甚至还很清楚槟榔的药用价值,由此可见南宋时槟榔已逐渐为广大的南方汉族知识分子所认识。
在槟榔诗文中,还应该提到的就是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又以民歌为最多,兹节录两节:“口嚼槟榔又唱歌,嘴唇红红见情哥。哥吃槟榔妹送灰,有心交情不用媒。”“男重烟筒女槟榔,烟筒槟榔交游广。上村下寨情理重,烟丝槟榔大家尝。”槟榔成为一种文学题材是和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实践是分不开的。东坡先生被谪海南,多与黎族人士交游,槟榔成为他笔下的描述自是当然。朱子为一代圣贤,以槟榔入诗,亦可算贯彻了他“以文入诗”的主张。有两位作为榜样,后人再作许多槟榔诗文也就不足为奇了。明清时期就有很多有关槟榔的诗文流传下来,丰富了我们的认识,也为我们今天研究黎族的槟榔文化提供了很多极有价值的资料。
槟榔作为一种实物,在黎族人民观念中成了一种象征,展示了黎族人民社会交往的规则,其主要的社会功能在于礼仪的表现,具有维护社区内部稳定的功效。
外来媳妇本地郎——省电行动。
《外来媳妇本地郎》第一部播了280集,有些人物关系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以后难以继续,在第二部里会有新的人物关系。
首先,老大阿光生了儿子,围绕这个婴儿,用了10集讲述“生子苦乐经”、“育儿古怪事”,溶入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事趣事;
其次,老三阿耀的妻子刘涛的扮演者在北京参加琼瑶的新剧,所以让剧中的刘涛去了日本留学,两人友好离婚,阿耀在第二部前期戏份会减少,但后来会有新的对象发展,引入新的人物关系;
第三,老四阿祖和戴安娜结婚,把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从恋人交往引入家庭的夫妻、婆媳关系中,矛盾激化;
第四,康家邻居祝师奶的家出租,住入四户房客,有从北方来广东工作的白领和模特、“包二奶”非法同居的以及餐厅女工阿娇,作为康家以外的部分,引入了很多新人新事,扩展剧情的空间和容量,阿耀和模特也会有新的发展。
扩展资料:
如果说《外来媳妇本地郎》第一部是轻喜剧的话,那么第二部就是完全的喜剧,第二部整体都是以喜剧视角创作的。因为观众看了第一部,对第二部会有更高的期待,所以第二部的构思更加巧妙和大胆,提炼了生活中的许多搞笑趣事加以强化和浓缩,以吸引观众。
不过该剧总导演陆晓光表示,艺术来源于生活,虽然有适度的艺术夸张,但归根到底是为了达到某种观赏效果,而并不会过于夸张和脱离生活。
比如说第二部,戴安娜也想融入这个大家庭,想了解中国人的家庭关系和性格,所以我们安排她看《红楼梦》,从中学习《红楼梦》里面的人物性格,引发了一连串搞笑事。所以相比于第一部的生活化,第二部更加喜剧化,情节构思也会更精彩。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本文为我们塑造了体贴、懂事的韩康伯和坚强面对生活、善于洞察孩子心理的殷夫人形象。因为他从少懂事,聪明、体谅母亲、聪明、孝顺
译文韩康伯很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到了最冷的季节,他还只穿了件短袄。是母亲殷夫人给他做的短袄,(做时)让康伯提着熨斗,对康伯说:" 你先穿着短袄,过段时间再给你做夹裤。" 儿子说:" 这就够了,不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原因,他回答说:" 火在熨斗里熨斗把就热了,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就暖和了,所以不要了。" 母亲非常诧异(康伯的回答),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治国之才。
出自《世说新语》
康伯康婶真实关系是朋友关系。
康伯(龚锦堂饰)康婶(黄锦裳饰)在现实中并非夫妻关系,他们只不过是认识了很久的朋友而已,当初是“康伯”向剧组推荐“康婶”来外剧扮演自己老伴的。
康伯扮演者龚锦堂现实中的老婆是一名银行会计,而且康伯现实中只有两个儿子,并非光宗耀祖四个儿子。康婶扮演者黄锦裳现实中的老公是个北方人,叫刘延。
康伯和康婶这一对剧中夫妻,他们真真正正做到了把广东的一对传统老夫老妻给演活了,你一句“伯爷公”,我一句“伯爷婆”,方方面面都展示出一对几十年老夫老妻之间的默契,以假乱真程度直接达到了五颗星。
剧情简介:
康家一家住在广州西关老屋已经几十年了,康伯(龚锦堂饰)、康婶(黄锦裳饰)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祈光(苏志丹饰)、祈宗(郭昶饰)、祈耀(彭新智饰)和祈祖(徐若琪饰)。
四个儿子最近都结婚了,老大阿光娶了个河南姑娘(丁玲饰)、老二阿宗娶了个本地姑娘(虎艳芬饰)并且生育一子(李俊毅饰)、老三阿耀娶了个上海姑娘(刘涛饰)、老四阿祖更厉害,娶了个美国姑娘(郝莲露饰)。这下一屋子天南地北的人全集齐了,各地文化在此交融,地域、文化间的隔膜在这一大家庭里闹出不少笑话,康家几乎每天都是生活趣事。
前天看完了海明威著的《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看完后不禁想一个问题:“婚姻禁得起考验吗?人性禁得起考验吗?”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海明威1936年发表得短篇小说,距今已有85年,被公认为是海明威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中核心人物只有三个:麦康伯、他的妻子玛格丽特、猎人威尔逊。
麦康伯和他的妻子结婚11年。在来到非洲打猎前,他俩的关系还说得过去。玛戈长得太漂亮了,麦康伯舍不得同她离婚;麦康伯太有钱了,玛戈也不愿离开他。总得来说,他们被认为是一对比较幸福的夫妻。他们有健全的结合基础。
这就是麦康伯和玛格丽特在去非洲狩猎前两个人之间的婚姻状况。 两个人知根知底,都把对方了解得透透的,有没有爱不清楚,但是彼此各有所图。麦康伯贪图玛格丽特的美色,玛格丽特贪图麦康伯的经济实力。
然而来到非洲两次狩猎狮子的经历,直接把两个人的关系摁下了暂停键,那种美妙的平衡不复存在了。
第一次狩猎狮子,麦康伯由于没有经验,非常害怕,中途逃跑。他也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担心被人看不起。只不过这次他的妻子不在现场,所以并没影响到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次狩猎狮子,玛格丽特在远远的地方看着几个男人捕猎狮子的全过程。麦康伯打中狮子两枪,然而狮子并没有完全丧命,而是钻进了高高的野草丛。这就需要去野草丛寻找狮子,进而把它彻底击毙。
关键时刻,麦康伯又一次胆怯了,想到了放弃,但出于狩猎规则最终只能跟随威尔逊等人寻找狮子。但当他看到野草丛里有东西呼地扑出来的时候,抱歉,他又逃啦。关键时刻,又是猎人威尔逊,沉着冷静地三枪要了狮子的命。而这一幕,被他的妻子尽数看在眼里。
在车上,麦康伯受尽妻子玛格丽特地冷嘲热讽,看着她堂而皇之地和威尔逊暧昧,更要命地是,半夜还爬到了威尔逊的帐篷。
两个人的平衡就此被打破。玛格丽特因为麦康伯曾经的宽宏大量有恃无恐,就因自己丈夫地一时怯懦,与勇敢的猎人共赴云雨。
第三天,麦康伯和妻子以及威尔逊继续狩猎野牛。因为玛格丽特和威尔逊的事,麦康伯怒气冲冲。但在狩猎的过程中,他居然找到了勇气,也放下了和玛格丽特的不快。在他的心里,可能已经决定了回去后要和玛格丽特离婚吧?
“对我来说,一点儿不迟。”这是麦康伯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只是他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在和玛格丽特进行完最后一次对话后,在麦康伯和威尔逊去灌木丛里猎杀野牛,野牛又突然冲出来的时候,麦康伯死在了玛格丽特的手里。
玛格丽特是故意枪杀麦康伯吗?还是误杀?如果是故意,枪法还真是十分了得。如果是误杀,麦康伯不死,狩猎结束后他们还能回到从前吗?从最后几句对话看,他们的关系很可能已经结束了,麦康伯已经想好了要重新开始。
所以说玛格丽特故意枪杀,是不是也有了“与其被抛弃,不如先灭口”的心理基础?文章没有给出答案,只能读者自己去揣摩。
在去非洲打猎之前,麦康伯和玛格丽特的关系本来还是可以的。但是两夜三天的一次打猎之旅,他们两个人的婚姻就宣告破裂了。婚姻破裂的原因,当然在于玛格丽特对于婚姻的不忠,但是如果没有这次打猎经历,他们的婚姻是不是可以一直维持下去?
所以说 婚姻的结局充满了偶然性。人一生的婚姻可以从一而终,很可能是婚姻中途没有经历大的考验。当大的考验来临时,婚姻还能不能继续维持下去、美好下去,谁敢拍着胸脯下这个结论?
所以永远不要无事生非地对婚姻进行考验,婚姻经不起考验,正如同人性经不起考验一样。即使偶一事件没有破坏掉婚姻或者你保持了人性的完整,也许也很有可能是这一事件不够残酷而已。
玛格丽特之所以要同猎人威尔逊一夜情,在于没有管住自己内心的欲望,还在于麦康伯从前一度对她的宽容,所以有恃无恐。 婚姻中一方对另一方宽容就可以为所欲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忠于婚姻忠于对方应该更有助于婚姻稳定,这也是双方对彼此的基本尊重。
当代社会,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脆弱了,每个人面对的诱惑也更多了。一个人在婚姻中、在生活中能不能做到管住自己,知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决定了你人生最终走出得轨迹。
有多少人曾经为官一方,荣耀四里,一朝成为阶下囚,名誉扫地。有多少人曾经富甲一方,人人艳羡,一朝染赌,一贫如洗。有多少恩爱家庭双入双出,比翼双飞,一朝插足,妻离子散。
社会是个大舞台,喜剧我们不常看到,悲剧总是时时上演。是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还是人生事不如意十之八九?我总觉得天灾总是少数,人祸难脱关系。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讲故事。麦康伯、玛格丽特、职业猎手威尔逊,这三个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以及曾经过往,都通过作者的全知全能娓娓道来,甚至受伤的狮子和野牛的心理特点,都被作者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还值得一提地是,小说中的插叙运用得非常好,对交代人物性格特点、丰满人物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言简洁凝炼,这是海明威所有作品共有的特点,自然不必赘述。
进入草丛找狮子和进入灌木丛找野牛以及最终击毙狮子和野牛的两段场景描写,也是这篇小说非常出彩的地方,值得写作者好好研习。
以上是从情节方面、文学方面对作品地分析,但是掩卷之余,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与文学无关,而是对于婚姻和人性地沉思。
你没题,我只好把翻译都发上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栖逸第十八之一、真人长啸
(原文)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口酋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
(译)阮步兵(阮籍)的啸声数百步之外都能听到。苏门山里,忽然来了一位真人,樵夫们都在议论这件事。阮籍也去观看,见这个人盘腿坐在岩石旁边,阮籍就爬上山凑过去,双腿伸直坐在他对面。阮籍说起古代的事情,上至黄帝、炎帝的清静无为之道,下到夏、商、周三代圣君的仁政,并拿这些事情向他请教,这个人只是昂着头不予理睬。阮籍又谈起儒家的入世学说以及道家的栖神导气的方法,以此来观察他,这个人还是和刚才一样,凝神不动。阮籍于是对着他长啸。过了很长时间,这个人才说:“你再来。“阮籍再一次长啸。后来阮籍没了兴致就下山了,走到半山腰,听到上面传来悠长的声音,像是有几个乐队在演奏,山谷中都发出回音,回头一看,正是刚才那个人在长啸。
栖逸第十八之二、嵇康游于汲郡山中
(原文)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译)嵇康在汲郡山中游历,遇见了道士孙登,就和他结伴游历。嵇康和孙登分手时,孙登对他说:“你的才华确实很高,但保全自身的本领不够。”
栖逸第十八之三、嵇康与山涛绝
(原文)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
(译)山公(山涛)要从吏部郎的职位上离任,准备推荐嵇康担任这个职务,嵇康就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断绝了和山涛的往来。
栖逸第十八之四、茂弘乃复以一爵假人
(原文)李廞是茂曾第五子,清贞有远操,而少羸病,不肯婚宦。居在临海,住兄侍中墓下。既有高名,王丞相欲招礼之,故辟为府掾。廞得笺命,笑曰:“茂弘乃复以一爵假人。”
(译)李廞是李茂曾(李重)的第五个儿子,为人清廉有情操,可是从小就体弱多病,不肯结婚做官。李廞家在临海郡,住他哥哥的墓地旁。因为名声很大,王丞相(王导)要征召他,让他获得礼遇,特意任命他为府掾。李廞接到任命的文书后,笑着说:“王茂弘竟拿爵位来送人。”
栖逸第十八之五、高情避世
(原文)何骠骑弟以高情避世,而骠骑劝之令仕,答曰:“予第五之名,何必减骠骑?”
(译)何骠骑(何充)的弟弟何准情怀高雅,避世隐居,何骠骑却权他出来做官,何准回答说:“我在家排行第五,不见得就比骠骑将军的名望差。”
栖逸第十八之六、不惊宠辱
(原文)阮光禄在东山,萧然无事,常内足于怀。有人以问王右军,右军曰:“此君近不惊宠辱,遂古之沈冥,何以过此。”
(译)阮光禄(阮裕)在东山隐居,冷冷清清,无所事事,可他内心却感到很满足。有人拿这件事来问王右军(王羲之),王右军说:“此人几乎宠辱不惊,就是古代的隐士,也不过如此。”
栖逸第十八之七、孔车骑少有嘉遁意
(原文)孔车骑少有嘉遁意,年四十余,始应安东命。未仕宦时,常独寝,歌吹自箴诲。自称孔郎,游散名山。百姓谓有道术,为生立庙,今犹有孔郎庙。
(译)孔车骑(孔愉)年轻时就有归隐的想法,四十多岁时,才应安东将军(司马睿)之召出来做官。没有出仕时,常常一个人独处,啸咏自励。他自称孔郎,游历名山。百姓认为他有道术,给他立了生词,孔郎庙至今还在。
栖逸第十八之八、南阳刘驎之
(原文)南阳刘驎之,高率善史传,隐于阳岐。于时苻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将尽訏谟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译)南阳刘驎之,高尚率真,擅长治史,在阳歧村隐居。当时苻坚摔军攻打到长江岸边,荆州刺史桓冲要实施他的宏图大略,就召刘驎之为长史,派人用船去接他,带去的馈赠也非常丰厚。刘驎之听到命令就上了船,赠送的物品一点也没接受,沿途都给了穷人,等到了上明也全送光了。一见桓冲,就陈说自己才智平庸,然后洒脱地走了。他在阳歧村住了很多年,衣食物品常常和村民共用,遇到自己不够了,村民也这样对待他。他和乡民们相处得很融洽。
栖逸第十八之九、翟不与语
(原文)南阳翟道渊与汝南周子南少相友,共隐于寻阳。庾太尉说周以当世之务,周遂仕。翟秉志弥固。其后周诣翟,翟不与语。
(译)南阳翟道渊(翟汤)和汝南周子南(周劭)年轻时就是好友,两人都在南阳隐居。庾太尉(庾亮)以国家大事激励周子南,周就出来做官了。翟道渊依旧坚持自己的志向,后来周子南去见翟道渊,翟一句话也不和他说。
栖逸第十八之十、少孤如此,万年可死
(原文)孟万年及弟少孤,居武昌阳新县。万年游宦,有盛名当世。少孤未尝出,京邑人士思欲见之,乃遣信报少孤,云兄病笃。狼狈至都,时贤见之者,莫不嗟重,因相谓曰:“少孤如此,万年可死。”
(译)孟万年(孟嘉)和弟弟少孤(孟陋)住在武昌阳新县。万年外出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气。少孤一直在家里,不曾外出,京城的贤达想见见他,就派人送信给少孤,称他哥哥病重。少孤急速赶到京城,当时的贤达见到他,莫不赞赏,大家互相议论道:“少孤如此,万年后继有人了。”
栖逸第十八之十一、康僧渊在豫章
(原文)康僧渊在豫章,去郭数十里立精舍,旁连岭,带长川,芳林列于轩亭,清流激于堂宇。乃闲居研讲,希心理味。庾公诸人多往看之,观其运用吐纳。风流转佳,加已处之怡然,亦有以自得,声名乃兴。后不堪,遂出。
(译)康僧渊在豫章时,在离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建了精舍,依山傍水,庭院里花木扶苏,潺潺流水从房前经过。康僧渊在此闲居,潜心研究佛理。庾公(庾亮)等人常来看他,聆听他精妙的谈话。他每天怡然自得,神采更加充满魅力,声名鹊起。后来因为受不了俗人的来访,就离开这里了。
栖逸第十八之十二、戴安道既厉操东山
(原文)戴安道既厉操东山,而其兄欲建式遏之功。谢太傅曰:“卿兄弟志业,何其太殊?“戴曰:“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
(译)戴安道(戴逵)在东山隐居,而他的哥哥戴逯却要建功立业。谢太傅(谢安)说:“你们兄弟二人的志向,为什么那么悬殊呢?“戴逯说:“我是不堪其忧,我弟弟是不改其乐。”
栖逸第十八之十三、许玄度隐在永兴南幽穴中
(原文)许玄度隐在永兴南幽穴中,每致四方诸侯之遗。或谓许曰:“尝闻箕山人似不尔耳。“许曰:“筐篚苞苴,故当轻于天下之宝耳。”
(译)许玄度(许询)在永兴县南部的深山洞穴里隐居,常有各地的官员赠送物品给他。有人对许玄度说:“听说在箕山隐居的许由好象不这样。“许玄度说:“接受点装在竹筐草包里的东西,实在是比天子之位轻多了。”
栖逸第十八之十四、范宣未尝入公门
(原文)范宣未尝入公门。韩康伯与同载,遂诱俱入郡,范便于车后趋下。
(译)范宣从没进过官署的门。有一回韩康伯(韩伯)和他同乘一辆车,就想骗他一块儿进入郡府,结果范宣从后面跳下车跑了。
栖逸第十八之十五、郗超助资
(原文)郗超每闻欲高尚隐退者,辄为办百万资,并为造立居宇。在剡,为戴公起宅,甚精整。戴始往旧居,与所亲书曰:“近至剡,如官舍。“郗为傅约亦办百万资,傅隐事差互,故不果遗。
(译)郗超每当听说有人要避世隐居时,就为他准备百万资财,还为他建造住房。在剡县,给戴公(戴逵)建的屋舍非常精致。戴公住进去以后,在给亲友的信众说:“近日到剡县,住的房子就像是官署。“郗超还为傅约准备了百万资财,后来傅约隐居的事没成,所以就没有给他。
栖逸第十八之十六、许掾好游山水
(原文)许掾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时人云:“许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
(译)许询爱好游览山水,他的身体很灵活,登山不费什么力。当事人们说:“许询不是光有寄情山水的雅致,还有实现这种雅致的身体。”
栖逸第十八之十七、累心处都尽
(原文)郗尚书与谢居士善,常称:“谢庆绪识见虽不绝人,可以累心处都尽。”
(译)郗尚书(郗恢)和谢居士(谢敷)关系好,经常称赞说:“谢庆绪(谢敷)见识虽然不比别人强,但是完全没有什么世俗的烦恼。”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基本信息
个人概况
出生日期:公元前329年逝世日期:公元前259年
其他信息
中文名:蔺相如籍贯:山西所属国家:战国时期赵国
目录
1 人物简介
2 迁徙路线
3 故里辨疑
4 相关文章
5 蔺公之墓
6 难解之谜
7 故里介绍
展开
1 人物简介
2 迁徙路线
3 故里辨疑
4 相关文章
41 完璧归赵
42 负荆请罪
43 渑池之会
5 蔺公之墓
6 难解之谜
7 故里介绍
1 人物简介 编辑本段
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战国时赵国上卿,今山西柳林孟门人,一说山西古县蔺子坪人,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蔺相如一心为国,有勇有谋,不畏强权,不计较个人名利,顾全大局。他的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由于列国史书都已经被秦始皇焚烧,而史书的秦朝官方备案又被项羽攻入咸阳后烧毁,以下是仅存的关于蔺相如的史料。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怀广阔的政治家。他,无畏的胆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以国事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说是驰誉九州,光耀千古。
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展现了蔺相如光彩夺目的人生片断。后人在景仰蔺相如的同时,对其人其事也想有更多的了解,可是历史也总是给人留下缺憾,对蔺相如早期及晚期的活动记录很少。即便在有限的资料记录中,也有许多错讹、互相矛盾之处,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
比如,从现有资料看,仅蔺相如故里及墓地就有多种说法,其中故里说主要由河北省邯郸的蔺家河村、山西省古县的宝丰村和洪洞县的许村、山西省榆次的蔺郊和相立村、山西省的泽州、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河南省辉县、安阳的太平岗、相村等地;蔺相如的墓地主要有河北邯郸、邯郸蔺家河、磁县羌村、保定曲阳东西相如村、涞水县蔺家庄、陕西临潼、山西古县蔺子坪、山西泽州、河南辉县、修武县等十余处。不要说各地众说纷纭,让一般人看了一头雾水,即便是一些地方政府乃至研究专家往往也是各执一词、难有定论。蔺相如文化研究专家蔺如伟,对此尤为关注,苦苦探究分析事实真相,去伪存真,根据现有资料,研究考证得出取的一些重要成果。
2 迁徙路线 编辑本段
由于蔺相如被尊为中华蔺氏的始祖,因此研究蔺相如要从更早一些的背景说起。 由历代学者考证可知,蔺姓出自韩姓,韩姓出自姬姓,系黄帝后裔。春秋时期,韩氏在晋国一直位列公卿。韩氏一支韩厥玄孙韩康在晋分裂为韩赵魏后为赵国大夫,食采于蔺(今山西吕梁市柳林县孟门镇),便以封邑为氏,称蔺氏。蔺相如就是蔺氏立姓早期第一个影响深远,功绩卓著的代表人物。因此要研究蔺相如就有必要弄清蔺氏早期迁徙路线及原因,了解了蔺氏早期迁徙路线及原因,判定蔺相如故里是哪里就有了重要依据,就不会被蔺相如故里众说不一的表象所迷惑。
根据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蔺长旺的研究,早期蔺氏迁徙路线有三条:一是从山西离石附近的蔺家墕迁徙到灵石县蔺家庄,再从蔺家庄迁往灵石东边和西边的蔺家庄及古县的蔺子坪村和洪洞县的赵城许村等地。二是从蔺家墕迁徙到榆次的蔺郊,随后迁往南北蔺郊村和相立村。三是蔺相如时期从以上地方继续东迁到赵国都城邯郸附近。山东蔺相如文化研究学者蔺如伟亦基本认可这一研究成果。理由如下:1虽然韩康采食之地蔺在古代就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在山西离石西部的柳林县孟门镇,一说是在陕西渭南地区。从本人掌握的现有资料看,古蔺地在山西离石西部的柳林县孟门镇确凿无疑。因为根据战国时期形势图,陕西渭南地区应属东周中央政府或秦韩二国所有。当时赵国的势力很难达到。既然韩康仕赵,其食邑当然应在当时赵国的土地上。另外根据重庆蔺诗鹏不久前提供的《重庆蔺氏文泰公支族世系谱》记载,该支蔺氏祖籍蔺家墕,后迁到山西赵城,为蔺相如旁系族人。此家谱可以证实该支蔺氏的早期迁徙路线正如蔺长旺教授此前研究得出的结论一样。这就充分说明,蔺氏的确源出山西离石地区,并逐渐向周边尤其是向赵国腹部地区东迁或南迁。
确定了迁徙路线,蔺如伟认为迁徙原因便可基本根据推断分析找出。因为根据古代分封制特点,作为贵族的韩康采食蔺地之后,一定还会通过国家封赏、出钱购买、占据附近无人开发之地等手段扩大家业,并将其所占之地分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儿子这一代便会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古代的这种分封制特点是古人主动迁徙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古人迁徙路线图反映的不仅是迁徙的路线,往往还能给我们透露出一个家族的信息。
从蔺长旺教授绘出的蔺氏最初的迁徙路线,我们可以推估出韩康可能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仍然在蔺地继承祖业,一个儿子迁徙到离石附近的蔺家墕。
第二代有三个儿子,其中一个留在蔺家墕,一个迁徙到灵石县蔺家庄,另一个儿子迁徙到榆次的蔺郊。
第三代在蔺家庄也有三个儿子,又分别迁往灵石东边和西边的蔺家庄及古县的蔺子坪村;迁往榆次的蔺氏一脉可能有两个儿子分别迁居在南北蔺郊。
第四代蔺家庄一支可能迁往洪洞县赵城许村,蔺郊一支可能迁往附近的相立村,其他族人仍然在原地居住,经过几代传承第四代蔺氏已经从贵族演变为普通平民,并繁衍生息有了第五代。
如果按孔令德、蔺朝国等专家研究所得推算出自韩康到蔺相如有100多年的历史,蔺相如应为韩康之第5代左右。从史实看, 公元前433年,晋幽公时,韩、赵、魏强大。公室仅有绛与曲沃之地,余皆归三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赵国初立得到周王室承认是公元前403年,也就是说韩康为赵国大夫应在公元前403年前后,领有采食之地,亦应在此时。按蔺相如公元前328年出生的话(据羌村村民回忆,1958年修水库时,墓地有宋代相如生平石碑,出生年份是“赵武灵王即位前三年”),蔺相如应为韩康第四代或第五代。公元前313年,秦国的右更疾攻打赵国,攻占了蔺,俘虏了守将庄豹。按时间推算蔺相如若是第四代年龄此时当在35-40岁左右,若是第五代年龄此时当在15岁左右,其完璧归赵时年45岁,而史记中智救缪贤虽然没有具体的年分,但历史大事年表为我们提供了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联合齐、燕灭掉中山国的史实,这时赵国十分强盛,应是燕王拉拢缪贤的最佳时机,蔺相如智救缪贤应该就发生在此时或稍晚。这就说明在公元前295年或稍晚蔺相如就已在缪贤家做舍人并取得了缪贤的信任。那么,从蔺相如智救缪贤到完璧归赵,时间应距离12年左右。
如果蔺相如是韩康第四代则逃难时年龄在35-40岁,这与智救缪贤到完璧归赵(45岁),时间距离12年不相吻合。另外,赵惠文王十四年,燕国宰相乐毅统率赵、秦、韩、魏、燕五国联军进攻齐国,夺取了灵丘。赵王与秦王在中阳相会。十五年,燕昭王来会见赵王。赵国与韩、魏、秦联合攻齐,齐王败逃,燕军孤军深入,攻下临淄城。十六年,再次曾与燕王相遇,此时,离完璧归赵时间只有一年,智救缪贤也有可能发生于这两个时间,如果确实,蔺相如年龄当在43岁以上,这与推断年龄也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韩康乃赵国开国功臣,在赵国初立得到周王室承认之时即被封为大夫,蔺相如系韩康第五代,在秦国攻占蔺地之时年龄只有15岁左右(在这之前,生活安定,蔺相如在学校学到了知识;在这之后,颠沛流离,生活困难,蔺相如磨练了意志,丰富了阅历)。此时,蔺氏族人受到战乱威胁,只好被动迁移,哪里才安全呢当然是靠近赵国都城邯郸的太行山区或都成邯郸,此时15岁的蔺相如只好随着父母乃至祖父母逃亡到邯郸附近的蔺家河。此时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家园没有了。蔺氏一族的生活由富足陷于窘迫。直到公元前283年秦国欲强取赵国和氏璧蔺氏才有了出头之日。直至蔺相如官居上卿。这样,部分蔺氏族人主动迁徙到邯郸。
赵国灭亡前后,蔺氏族人再次逃亡(此时蔺相如已逝世多年),至少会从都城邯郸附近迁出以避战祸。部分可能迁回祖居地、族人迁居的地方、亲友居住的地方或其他地方(如北逃至河北曲阳、南迁至河北磁县羌村等地)。特别是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玉泉村蔺氏家谱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蔺相如后人迁徙的路线。该家谱(7修)共记20卷,上可追溯到蔺相如。目前,该支蔺氏最小辈是芳字辈,是蔺相如的94代孙。据家谱记载,蔺相如有8个儿子:仪、范、嘉、景、从信、岱、封、冕。玉泉村蔺氏是四子景公的后裔。相如娶孔氏为妻,享年69岁,长子之后人与定居地不详;次子与三子居住邯郸;后三子迁徙至湖北、江苏等地;四子迁徙至江西万载县,后又至湖南浏阳;五子迁徙至陕西北部地区;六、七、八子均迁徙至陕西渭南地区。本人认为该家谱是可信的,如果确如家谱记载蔺相如享年69岁,则其在公元前259年逝世。
与羌村村民回忆,宋代相如生平石碑,出生年份“赵武灵王即位前三年”,逝世为“长平之九年”。即“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九年”只相差两年,两年之差极有可能是虚实年数的差别,即蔺相如享年是69周岁,虚岁是71岁。或者后人续家谱时记忆稍有差错,出现了一年的失误,这应属正常。家谱中虽然没有长子的记录,但按照古制,长子应该回到祖居地守孝祭祖并传继家业。次子与三子居住邯郸应该不难理解。赵国灭亡后三子又迁到了湖北,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廉颇先出走魏国,再到楚国,不能排除蔺相如部分后代投奔或追随廉颇或其后代到达湖北再到江苏的可能性。此时二子也极有可能随赵国王室或残余部队北撤到河北曲阳燕国附近,这就是在曲阳发现有蔺相如墓的原因。据推测,此处墓地虽然见于历史记载较早,但极可能是二子见赵国灭亡,眼看返回故里无望,而为记念蔺相如建的衣冠冢。四子迁到江西则是当时秦国势力还远远达不到的地方。至于五子迁徙至陕西北部地区;六、七、八子均迁徙至陕西渭南地区。应该是这些人看到当时只有秦国强大,国内稳定,因此把秦国作为迁徙的目的地,或者后来被秦人抓住强迫迁往渭南地区,并监控起来。之后,蔺氏族人越迁越远。
3 故里辨疑 编辑本段
关于蔺相如故里的说法,若从祖籍、原籍、生活地等角度来说,有多个地方称其为故里,应无可厚非。在蔺相如一生的坎坷岁月里,凡他活动过的地方,都会留下让人们永远怀念的史实和遗迹!但哪里是祖籍、哪里是原籍、哪里是生活地对于蔺氏后人和研究者来说仍有进一步明晰的必要。山东临沂蔺相如文化研究学者蔺如伟在蔺氏早期迁徙路线及原因一文中已有基本的判断。即:蔺相如至少应该有三个家,祖居地、蔺家河、都城邯郸。他又通过进一步分析,判定蔺相如的家应在四个以上,理由如下:
1根据推论,蔺相如一家在因战争原因被迫迁徙时只有15岁左右,完璧归赵时的年龄是45岁,再加上在缪贤家中作舍人的时间最少是1年,最长有可能是15年左右,那么,蔺相如15岁-30岁这一段时间在干啥?我想任何人都可以断定,缪贤绝不会留15岁的蔺相如作舍人,因此有这么一段时间(可能长一点,也可能短一点)是确凿无疑的。这一段时间不算短,即便是在逃亡流浪中也必定会有一个相对安定的住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段正是蔺相如结婚成家的最佳时段,成家后无论在哪里都可以称其为蔺相如的家。另外,据湖南省浏阳市发现《蔺氏族谱》记载蔺相如配孔氏,寿九十,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癸未五月初五日午时没,葬于山西商纣王庙后鳅形,有墓志。相如夫人即没有与相如合葬,也没有葬于蔺氏祖茔,或随儿子外迁。这说明她必有一个稳定的居所。这便是我推论蔺相如有第四个家的可能性所在。
2从现有资料看,太行山区南部地区有不少相如遗迹,如泽州、辉县等地,应该说这些地方相距不算太远,其中一个极有可能就是蔺相如的第四个家。在第四个家里,蔺相如婚后过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日子,并至少有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在蔺相如45岁完璧归赵时也可能已结婚成家,也就是说在蔺相如还在落魄之时已成家。那么,一身才华的蔺相如为成就一番事业,到都城邯郸发展,由于经济或成家的原因,这个儿子则极有可能暂时留在第四个家里,或寄居在外婆家里。同时,蔺相如的父母也有可能在蔺相如20-30岁这一时段去世。原因有三,一是因颠沛流浪、生活困难,医疗水平较低,古人寿命都不会太长,其父母活过50岁的可能性不大。
二是古人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在流浪中找到安定居所的蔺相如不会立即舍离父母妻子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只有在父母去世后才能从容谋划仕途之路,事实上不少古人也都是这样做的。同时,这也许是蔺相如成名较晚的原因之一。从另一方面看,根据推算,蔺相如离开结婚所在地到邯郸时应在30岁以上,其父母年龄至少应在50岁以上。三是相传蔺相如的家境贫寒,他的父亲娶妻很晚,直到四十岁上下,才有了相如。后来相如随母亲逃难到太行山里,直到母亲去世才到赵国求仕。一般来说传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因时代久远可能有误,但基本事件应该是真实的,所以传说虽然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但我认为可以作为间接佐证。
另外,据重庆蔺诗鹏祖传的家谱记载:山西的离石县西部周代封地为蔺,是蔺氏的起源地。祖先是湖广填四川的时候从山西赵城迁过来的,是蔺相如公的旁系后裔。先祖蔺本周公,长子仁宽,次子仁和。仁宽英勇无双,王命镇守本郡,封为镇国武威侯。仁和学识渊博,出仕宁邑。从此家谱透露的信息看,该家谱成谱时间很早,像“王命镇守本郡,封为镇国武威侯”等说法均带有秦汉时期鲜明的郡县制和分封制特点,“宁邑”更是殷商时代对河南修武的称呼。其内容记录准确,且点名“是蔺相如公的旁系后裔”,这说明该支蔺氏对蔺相如时期的宗族关系十分清楚,与蔺相如一支的关系不是血缘很近,就是居住的地方很近。
根据现有资料和以上推论分析,应该可以大致确定蔺相如祖居地在距离赵城很近的蔺子坪村、结婚地在太行山南部地区(泽州、辉县都有可能,若想进一步确定须待发现新的史料,如蔺相如夫人是哪里人氏)、暂居地蔺家河(我估计蔺家河在蔺相如到来之前已有蔺氏族人居住,他们极有可能是韩康做大夫时在都城留下的一支)和都城邯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