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义,男,1958年12月生,成人本科学历。1977年1月参军,并于1980年6月在部队加入中国***,曾被部队评为“学雷锋标兵”。1982年1月,复员到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工作。先后在矿用大型生产汽车驾驶员、车间团支部书记、矿党委宣传部干事、车间统计员兼人事员、矿扩建工程办公室英文翻译等岗位工作。199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血量的10倍多。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献血模范
19年献血6万毫升,是他身体血液的10倍多
1990年,齐大山铁矿号召职工义务献血,郭明义立刻报了名。郭明义说,看到对社会、对企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时,总会想到自己是一名***员。
这是郭明义第一次献血。也就是因为这次献血,他了解到他们献的血能挽救他人的生命,可血库却经常血源不足。
从此,他年年坚持无偿献血,有时一年两次,20年了,从未间断。
2005年,郭明义又开始捐献血小板,开始时从800毫升血浆中提取一个单位的血小板,后逐渐增加到从1600毫升中提取两个单位的血小板,每月捐献一次,已捐献40多次。
据介绍,一个体重75公斤的成年人,全身血液大约是6200毫升,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郭明义已累计献血6万毫升,(平均每次献血11升,每年献血27次)相当于他身体全部血液量的10倍多。2008年12月,郭明义获得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郭明义还经常向工友们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和相关知识,带动更多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2007年2月,鞍山市中心血站血源告急,向郭明义求援。征得领导的同意后,郭明义写了一份无偿献血倡议书,一个班组一个班组地进行宣传。
3月2日这天,“齐矿”100多名职工参加了无偿献血,总献血量达到2万多毫升。一次来这么多人献血,完全超出鞍山市中心血站的预想,血站职工非常感动。像这样较大规模献血,郭明义组织了10余次,累计献血达到10万多毫升。
2008年,鞍山市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成立,郭明义被推选为队长。
资助贫困儿童
1994年,郭明义看了鞍山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号召向濒临失学儿童捐资助学的电视短片,孩子们渴望的目光,深深刺痛了他。第二天,他向岫岩山区一名失学儿童捐献200元,10几天后,又给这孩子寄去200元。
此时的郭明义月收入不足600元,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正在上学的女儿,一家三口,挤在市郊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足40平方米的单室里。到现在,郭明义依然住在这里,月收入也就2000多元,但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进课堂,他15年来,已累计捐款7万多元,帮助了100多名贫困儿童。
为了挤出钱资助贫困儿童,在很长一段时间,郭明义不吃午饭;上个世纪90年代,献血给点营养补助,这个钱他也捐了;连组织上给的各种奖励钱,他也捐了出来。 后来,单位怕给他钱就捐,干脆给办成购物卡,然而,他找同事、磨妻子,还是将购物卡换成现金捐出去;他很少买新衣服,一年四季都穿工作服。在他家采访时,看着还是水泥地面、没有任何装修的“陋室”,记者劝他也要善待自己和家庭。 郭明义略加沉思地说:“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思考。我经常接触孤儿院的孤儿、上不起学的孩子、生活困难的职工,和他们相比,我就感觉自己非常富足,我就非常想去帮助他们。”
收入微薄的郭明义资助了100多个孩子,然而,他知道还有很多孩子需要帮助。
2008年3月4日,他发起成立了以捐资助学为主要活动的“郭明义爱心联队”,仅一年半时间,“爱心联队”的成员已经从开始的12人发展到30人,已资助了120多名贫困学生。
工友的贴心人
说起郭明义,齐大山铁矿汽运作业区大型车司机张国斌说,那是我亲哥。电铲司机刘孝强说,我们全家一辈子都忘不了郭哥。
2006年夏,郭明义听说工友张国斌的女儿张赫得了白血病,立刻到医院去探望,还给孩子留下200元钱。
郭明义知道,如果有能配上型的造血干细胞,孩子就可能得救。在矿工会的支持下,郭明义写了一份充满感情的倡议书,走进全矿机关科室和70多个班组,声情并茂地朗读倡议书,又动情地唱起《爱的奉献》。
过了不久,郭明义又得知工友刘孝强儿子刘壮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同样需要合适的造血干细胞。
于是,他找到鞍山市广播电台交通台,带着张国斌,还有刘孝强的妻子邹玉红到交通台搞直播,向全市征寻造血干细胞。
郭明义的精神和两个孩子的命运,不知牵动了多少人的心,相继有1300多人,签字并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样本。
记者在采访时得知,张国斌的女儿已经有了合适的造血干细胞,小张赫有希望了。
郭明义两次组织工友为刘孝强捐款近3万元,然而,钱很快就用完了,正当刘孝强一筹莫展时,郭明义想出了办法:用自己的医保本开药。郭明义也知道,这是违反规定的,然而,为了孩子,他顾不得了。
按照规定,用医保本开药必须本人来,郭明义无论多忙也天天跑医院,后来,医生被郭明义的精神所感动,也同情小刘壮的命运,破了例。医保本上有3000多元钱,全都用在了刘壮身上。 2007年,小刘壮走了,带着希望、带着对郭伯伯的感激走了。刘孝强说,在最困难的时候,郭明义给了他们全家战胜困难的勇气、希望和精神安慰。
对郭明义的行为,开始好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送他一个绰号:“郭傻子”。可是,随着人们对郭明义的了解,知道他不仅不傻,而且非常聪明。
他凭着自学和进修学习,获得了大学本科文凭、4个专业证书,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1993年齐大山矿投资4亿元从国外购进电动轮汽车,他担任翻译。
2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郭傻子”并和他站到了一起:鞍山市成立了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第一支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第一支红十字志愿者急救队、“郭明义爱心联队”。齐大山铁矿有职工2000多人,参加郭明义各种爱心组织的超过1000人,几乎占到全部职工总量的50%,参加这些组织活动的还有个体户、与齐矿有业务联系的私企老板……
10多年来,他以“雷锋传人”为荣,助人为乐,不图回报,在家庭生活并不富裕的情况下,累计为“希望工程”捐款10余万元,先后资助180多名特困生,为这些穷孩子送去希望。
20多年来,他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累计无偿献血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按抢救一个病人需要800毫升计算,可至少挽救75名为重患者的生命。
30多年来,他先后担任矿用汽车驾驶员、团支部书记、宣传部干事、统计员、扩建办英文翻译、采场公路员等工作,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把工作当事业,把职责当使命,像雷锋那样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他就是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郭明义。他很平凡,但他的事迹却处处透着伟大;他很普通,但他的精神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即日起,本网刊发郭明义事迹通讯,今天刊发上篇《一腔热血铸大爱》。
——记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管理员郭明义
8月7日,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之后,鞍钢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管理员郭明义师傅多次找到单位领导,询问捐款的事情并捐出了1000元钱。
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人,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在他的身上了:30多年来,郭明义热心公益事业,在家庭生活并不富裕的情况下,累计为“希望工程”捐款10余万元,先后资助180多名特困生;他累计无偿献血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
播撒“希望”的使者
1994年,当郭明义看到鞍山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号召向濒临失学的儿童捐资助学的电视短片后,心中非常沉重。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目光,让他无法平静,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第二天,他就向一名岫岩山区的失学儿童捐助了200元钱。十几天后,他又给这个孩子邮寄了200元。
而当时,他和妻子每月的收入还不到600元,正是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上学的女儿,家庭负担最重的时候,自己的生活也不富裕。
但从那时起,他就将参与希望工程活动,当作了一项事业和义务执着的坚持至今。16年来,已捐款10万多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学生。
厚厚的感谢信见证了郭明义10多年来的爱心
郭明义不仅在物质上不遗余力地帮助这些孩子,更为这些孩子在精神上撑起了一片蓝天。
今年考上大学的鞍山市特困学生张丽,父母离异后已经五年多没有见到父亲了。她的母亲患有心脏病、类风湿、肾结石等多种疾病,既要靠每月当保洁员不到700元的工资治病,又要抚养刚刚考上高中的女儿,生活十分艰难。当郭明义从报纸上看到她考上重点高中、面临辍学窘境需要资助信息时,当天就慷慨解囊。并一直资助她到高中毕业。
张丽收到工程技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听到消息的郭明义比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还要高兴,当即表示要一直资助她到大学毕业。张丽说,是郭伯伯让她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和追求,自己一定要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郭明义几乎倾其所有。直到现在,一家三口仍住在市郊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一个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房子和20多年前没什么改变:还是水泥地、白灰墙、木制门窗。20多岁的女儿,至今还住在不到4平米的门厅里。
在郭明义的心中,帮助孩子就是帮助社会和国家,是他作为一名***员应尽的职责。
郭明义说,他家不困难,他和妻子、女儿喜欢过这样简单的生活,他们很满足。在南京读书的女儿来信说,一想起那不足40平米的家就感到特别的温暖。
早在2002年,手机就在大众中普及了。但直到2007年,齐矿奖励郭明义一部手机并明确要求他是工作需要不能捐献后,他才有了手机。2008年,鞍山团市委听说他已捐出了3台电视,自己家却连电视都不舍得买时,就为他买了一台送去,并告诉他这是固定资产不能捐献,这时他家里才有了一件像样的家电。
2008年春节,矿业公司领导到他家走访,特意为他办了超市购物卡。可不久,他就找身边同志换钱捐了;2009年春节,齐矿奖励他一台数码相机,他又换钱捐了;2010年,郭明义被评为鞍钢劳动模范,获得一万元嘉奖,可他又全部捐献了。
16年来,他不仅把生活费捐了,而且把各种补贴一分未留的全都捐了;他不仅把各级组织给他的奖金、慰问金捐了,而且把所有的奖品和慰问品也都捐了。
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他不仅自己全力付出,而且在鞍山团市委希望办的支持和帮助下,于2008年3月4日,发起成立了以参加希望工程捐资助学活动为目的的“郭明义爱心联队”。目前,“爱心联队”的成员由原来的30多人,迅速发展到年底的700多人。截止2010年7月底,已有2800多名矿业职工加入,累计捐资助学金额达40万元,共资助了1000多名特困学生。
郭明义的故事:一副手套和三对眼角膜
2009年12月的一天,3位从齐大山铁矿退休的老师傅来到矿里,说要见郭明义。他们找郭明义干啥这事儿还得从前一天说起。
那天,郭明义办事经过矿区文体活动场地,看到一群退休师傅在打门球,其中一位老师傅因为没戴手套,手冻得通红。“天这么冷,我这手套先给你戴着吧!”听了郭明义的话,打球的老师傅愣住了,他不解地问:“为啥你把新手套给我呢”郭明义笑笑说:“不为啥,您老为鞍钢辛苦一辈子了,一副手套算啥!”说完便离开了。“真是遇上好人了,可我还不知道他是谁。”老师傅喃喃自语。这时候,一位球友说:“他叫郭明义,是矿上出了名的好人,这几天正号召大家捐献眼角膜呢。”“他就是郭明义啊,他张罗的事肯定错不了,咱得支持。”老师傅说。
第二天,这位老师傅带着自己的两位老工友一同赶到齐大山铁矿,于是便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不久,3位老师傅就通过郭明义,到鞍山市红十字会报名加入了眼角膜捐献的志愿者行列中。
2010年6月25日,在郭明义的发起下,鞍山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正式成立。190多名鞍钢矿业公司的干部职工和24名鞍山市民加入俱乐部。《中国红十字报》报道说:这是国内目前最大的捐献志愿者俱乐部。
郭明义的故事:28块钱的“钻戒”
编者按郭明义同志的事迹经本报连续刊发后,在全省各地、各行各业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看似平凡实则感人至深的郭明义的故事有很多,记者对其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了深入挖掘、细致梳理,从今天起陆续刊出,敬请留意。
郭明义的妻子孙秀英手上戴着一枚闪闪发光的“大钻戒”,给人的感觉一定很值钱,但孙秀英给出的答案不禁让人有些吃惊。“这是老郭出门给我带回来的,28元!”说这话时,孙秀英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
2009年10月,齐大山矿组织到井冈山参观学习。临行前,孙秀英特意给郭明义带上了1000元钱。“回来那天他从兜里掏出个红色的小盒放在我手里。”孙秀英说。她打开一看,竟然是一枚“钻戒”。但后来,郭明义将实话说了出来,这枚戒指是花28元从一个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上买的,而剩下的钱他已经捐给了希望工程。
孙秀英说,老郭捐款大方,自己花一分钱却很抠门。拿衣服来说,除了工作服,老郭的衣服只有两三件,每次想给老郭添件衣服时,老郭都会拒绝。
捐电视、捐自行车、献血、资助孩子……这些年来,郭明义将能捐的东西都捐了出去。一家三口仍住在40平方米的房子里,女儿睡在不到4平方米的过道里。在一些外人看来,孙秀英和女儿很是委屈,但孙秀英却不那么想,“我们虽过得清贫,但我感觉比任何一个家庭都幸福。”
郭明义的故事:浴池里的义务搓澡工
在鞍钢齐大山铁矿职工浴池里,每天下班后,常会出现这样一幕:郭明义走进浴池为工友接连不断地搓起澡来,最多时一天要搓20多人。搓澡时,郭明义嘴里也会说个不停,仔细听就会明白,他正在讲解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和重要意义。
郭明义为何会对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如此感兴趣,这事还得从工友张国斌说起。2006年12月初,张国斌13岁的女儿患上了白血病,这个家庭一下陷入阴霾中。在得知消息后,郭明义赶到医院,看着正在接受化疗的小女孩以及愁眉苦脸的张国斌夫妻,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将身上仅有的100元交到张国斌手中,并承诺会想办法帮助张国斌筹钱。
半个月后,郭明义将筹到的3万余元捐款交到了张国斌手中。但郭明义深知,治疗白血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于是,他萌发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在矿里组织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
于是,郭明义立刻写了一篇倡议书,并拿着倡议书走进全矿机关科室和70多个基层班组,声情并茂地为工友们大声朗读起来,呼吁大家投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中来。为增强宣传效果,郭明义想出了在职工浴池里当义务搓澡工、利用搓澡的机会向工友们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主意。
最终,张国斌的女儿也如愿找到了与她匹配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而为工友们搓澡,郭明义直到现在仍在坚持。
2月25日晚6时30分,由中央电视台、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中共抚顺市委、抚顺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型特别节目“永远的雷锋——雷锋精神永放光芒”主题晚会在抚顺雷锋体育场举行。晚会通过“开篇”“雷锋之歌”“学习雷锋好榜样”“永远的雷锋”“尾声”五个部分,以平民的视角来还原真实的雷锋,以质朴的方式来诠释当代雷锋精神。特别是主持人对新时期的雷锋——郭明义、把《雷锋日记》翻译成英文的美国人雷夫、“藏北高原的雪莲”彭燕、“高空救新娘”的郭中凡、“板凳妈妈”许月华和抚顺“百姓雷锋”代表——侠义兄弟洪博、洪玉等各个时期学雷锋先进人物的现场访谈,将写实手法与艺术再现结合起来,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雷锋城里的侠义兄弟
洪博 洪玉
2006年11月4日凌晨,在大连一家汽车美容店打工的新宾满族自治县的双胞胎洪博、洪玉兄弟,被刺鼻的气味呛醒。两人发现火情之后迅速逃出。可跑到门口,他们都停住了脚步。他们同时想到,楼上还有7个人在睡梦中,本可以脱离危险的双胞胎返回火场,拖出一名昏迷的工友,挽救了他的生命。兄弟俩的叫喊,也惊醒了其他人,他们再次返回救人时,哥哥洪博一脚踩空,从二楼滚下。弟弟洪玉因为烟熏,晕了过去。两人的烧伤面积达50%,吸入性损伤也很严重,年仅十七岁的他们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洪博、洪玉的治疗和康复过程艰难而漫长,进行了多次手术,社会各界捐款总额有三十多万元,贫穷的家中也背负了十余万元的外债。
面对疼痛的折磨、并发症的危险,历经生死考验的兄弟俩始终坚强,他们以优异的成绩从抚顺二职专毕业,并留在本校、走上实训教师岗位,哥哥洪博教汽车维修,弟弟洪玉讲授汽车底盘检查与维护。
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两个青涩少年变成了真正的男子汉。虽然小哥俩的脸上现在还能看出烧伤后的疤痕。但是,每一个见过他们的人,都会从心底里认为,他们是真正的棒小伙、帅小伙!
[现场同期声]洪博、洪玉
“虽然在救人时我们俩都受了伤,但是我们认为非常值得。从小父母就教导我们要学雷锋做好事,所以我们俩不后悔。”
“通过参加此次活动,我们对雷锋精神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加深了我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解。过去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很多社会上的好心人帮助了我们,现在我和弟弟要加倍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在新的岗位上发扬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更要学习雷锋那种满怀感恩之心、真情回报社会的精神,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让雷锋精神继续传承。”
高原上不败的雪莲
彭燕
在网上搜索“西藏那曲”,会看到这样的介绍,全国唯一一个没有树的城市。它还有一个别称,叫做“女人的生命禁区”。
没有树,因为它平均海拔4600米,号称“世界屋脊之脊”,盛产狂风暴雪,13年前,西藏那曲的军人在冻土层里栽下了1000株杨树,几乎全部死亡,为此,那曲军分区有条不成文的规定:种活一棵树,即立三等功,一代代官兵愚公般地种树、种树,却没人能摘取那枚闪亮的军功章。
说它是女人的生命禁区,因为军分区陆续有过几十位女性,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她们中的大多数在一两年后就调离了。2002年以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号称“藏北军营三朵雪莲”的段绍慧和郑金玉两位大姐先后病故,她们的生命长度都不到40岁。然而,时至今日,在这个树和女人的不毛之地,出现了一棵树,一个女人。
13年前,就在那曲军人栽下1000棵杨树的时候,20岁的彭燕从成都军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主动申请到全军驻地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那曲军分区门诊所工作,成为军分区组建以来的第57名女军人。多年以后,1000棵象征生命的小树,只成活了一棵,而彭燕,也成了这片高原上唯一的女军人。
植物学家说,没有树能够在那曲成活,但那曲军营的小树推翻了这个论断。人们说,女人不属于那曲,但彭燕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12年。在那曲的巡诊路上,冰峰沼泽遍布,雪崩塌方频繁,彭燕的身上留下了23处伤疤,13年里,她走了5万里,17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彭燕在日记里写道:“宽广坦荡的那曲草原啊,我为你而来,你却为何容不下女人的存在”
彭燕曾经有14次机会调离那曲,她14次选择了放弃。多年来,她和战友一道,共诊疗两万五千人次,挽救42名危重病人,迎接了43个新生命的诞生。
然而,这个在寒风暴雪中顽强得有如顽石的女人,也有伤心流泪的脆弱,这个对战友和藏民付出全部热忱的军人,也有哑口无言的愧疚,瓦解她的,是她7岁的女儿。女儿7岁了,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300天,只能在画上和自己的妈妈团聚。
今天,那曲军营只剩下一棵树,也只剩下彭燕一位女性。彭燕和小树一起,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生长,四季不败。小树和她,是藏北军营最美的风景。
[现场同期声]彭燕
“女儿三个月的时候我就归队了,第一次休假回家宝宝已经一岁多了,都已经会跑了,我妈对她说爸爸妈妈回来了,就看见她跑去找电话机,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对她来说,妈妈不是一个活生生的、爱她的人,而只是电话里的一个声音。”
“高空救新娘”
郭中凡
54秒,不到一分钟,一个男人仅凭一双臂膀,用超越百米运动员的大跨步,抵住了一百公斤的重力,从一扇仅有40厘米宽的窗口,抓住了一个已经下坠的生命。他不是超人,却在54秒内完成了超人的壮举。
2011年5月17日下午3点,很多路过长春市贵阳街与吴淞路交汇处的市民,都目睹了这样的惊险一幕。一个穿着婚纱的女孩坐在七楼的窗台上,看上去情绪很激动,大半个身子已经探出窗外,随时都有可能掉下去。周围群众见状,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民警和消防官兵随后赶到,在女孩的下方铺设了救生气垫,然而,面对救援人员的到来,女孩显得非常抗拒。
从女孩扔下的随身衣物中,民警找到了女孩和一个男生的合影。此时的围观人群中,有人认出了女孩,证实她是这栋楼的住户,她轻生的原因,正和照片上的男孩有关。
女孩在窗台上不时地哭泣,神情悲伤而绝望,随着围观人群越聚越多,女孩的情绪几近崩溃。她拒绝任何劝说,更不允许任何身着制服的人靠近自己。此时的救援人员还有一个更大的担心,由于女孩所在位置紧贴墙壁,一旦从楼上跳下,救生气垫将很难发挥作用,女孩将生命难保。
人命关天,容不得半点迟疑,时任长春市宽城区新发街道办事处主任的郭中凡带领工作人员,来到女孩所在楼层的下方。经过半个小时不间断地劝说,让女孩的情绪稍稍稳定,就在这时,女孩提出,让郭中凡给她的男友打一个电话,这是一个绝佳的救人时机,遗憾的是,电话没有打通。这时,女孩的母亲突然出现在现场。
“你死我也不活了。”母亲痛彻心扉的呼唤也没有拉回女儿的心,下午4点21分,随着周围人群的一声惊呼,女孩纵身从7楼窗台跳下。就在女孩下坠的瞬间,一只手臂突然从窗内伸出,搂住了女孩的脖子,此人正是郭中凡,巨大的下坠力将郭中凡的半个身子也带出了窗外,稍有不慎,两个人就会一起掉下去。一切发生得太快,其他人还来不及反应。为了不让女孩掉下去,郭中凡竭尽全力,在空中悬停了22秒。随后,救援人员赶到,郭中凡拼尽全力,将女孩拉回窗内。女孩立即被送往医院,经过检查,没有受伤。当郭中凡拖着疲惫的身体走下楼时,周围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现场同期声]郭中凡
“事件发生后,体育科研专家实地测量证明,我当时站的位置距离那个女孩是42米,中间隔了8级台阶,要瞬间跑到窗前救下女孩简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人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我说,我当时心无杂念,只是一心想着救这个女孩,下意识地就启动了,这个算是‘抢跑’了。”
板凳妈妈
许月华
她是一个女人,她希望可以穿上美丽的裙子优雅地走出女人特有的曲线,然而12岁之后,这个简单的想法却成为了她遥不可及的空想。
她还是一位妈妈,她的孩子有130多个,尽管他们并非她怀胎十月而生,但是她却给予了他们第二次生命。
她只是一个人,一个没有双腿的人。尽管38年来她只能依靠两条板凳艰难地行走,但是板凳的每一次落地都奏响了她大爱乐章里的最高音。她就是板凳妈妈——许月华。
许月华,1956年出生在湖南湘潭板塘乡。她1岁时失去父亲, 12岁时失去了母亲,成了一个孤儿。然而也正是在这一年,她失去了正常走路的资格。
在许月华最无助的时候,政府不仅免去了她的医疗费,还把她送到湘潭市社会福利院,许月华也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在那里,许月华的生活有了着落,她不再挨饿受冻,不再为吃穿发愁,从此在她心中有了一个家。
1974年,一个名叫“胜利”的兔唇女婴被送到了社会福利院,这个出生只有三天的瘦小女婴,激发出许月华内心深处原始的母爱。久而久之,一个想法在许月华心中萌发了。
为了能够争取到照顾小生命的机会,许月华找来了两条小板凳,艰难地学起了走路。
她走得越来越远,步子越来越快,直到有一天,许月华用板凳走到院长办公室时,大家发现,再也不能拒绝她的要求了。那一天,她成了一名编外保育员,成了福利院孩子们的“板凳妈妈”。
许月华照顾福利院的孩子们一直是义务的,领导几次想给她转成福利院的正式员工,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她愿意一直这样服务下去,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8年间,一批孩子走了,又一批孩子来了;在许月华一点一滴的精心哺育下,他们一天天长大,不少人都已经参加了工作、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在填写履历表时,在“母亲”一栏里,写的都是一个共同的名字——许月华。
生活让她感受到一份温暖,她会一点一滴地传导出一片火热;她的身体没有常人高大,但我们却不得不仰视她的灵魂。
[现场同期声]许月华
“因为是党和政府把这些孩子养大的,所以他们要跟着党的姓,姓社会主义的‘社’,用这个姓来体现社会主义好。”
洋雷锋
雷夫·罗杰斯
雷夫·罗杰斯,一个美国人,因为名字和雷锋谐音,6年前他刚到中国就不停地听到中国人跟他说雷锋,他由好奇而去了解雷锋,从而和雷锋一样,把帮助别人当做自己的责任,被人们称为“洋雷锋”。
雷夫来到中国已有6年半的时间,一直在锦州银行工作,在这期间,他坚持到孤儿院为孤儿送爱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并多次到抚顺雷锋纪念馆参加各种活动,收集与雷锋有关的资料。“每次到雷锋纪念馆,看到雷锋的衣服、照片,看到伟人对雷锋的评价,都感觉像是在和雷锋交流。”雷夫喜欢收集与雷锋有关的书籍、胸章、帽子、衣服,他认为这些东西弥足珍贵。雷夫说,在他心里,抚顺到处都是活雷锋,每次来到抚顺都会得到很多陌生人的帮助,抚顺人的热情、友善,让他感到雷锋就在身边。参加《永远的雷锋》主题晚会是雷夫第一次登上央视舞台,这让他既紧张又兴奋。他说:“参加这样的晚会,可以向更多的人宣扬雷锋精神,我感到非常荣幸。”
2007年,雷夫用英文翻译了《雷锋日记选》并发表。他谦虚地告诉记者,也许自己并没有真正地了解雷锋精神,但他在一步步追寻着雷锋的足迹,在实践中使自己更贴近雷锋精神。雷夫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将《雷锋日记》完整地翻译成世界各国语言,让雷锋精神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现场同期声]雷夫·罗杰斯
“2006年的一天,我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在北京机场乘坐一辆出租车。当司机问我的名字时,我说‘雷夫’。司机就听成了‘雷锋’。那时,我还不知道雷锋是谁。一路上就听司机讲述雷锋的故事。自从那时开始,我认识了‘雷锋’。雷锋是中国精神文明的标志,他乐于奉献、大爱无私的精神值得宣传、值得学习。”
当代雷锋
郭明义
郭明义出生在一个矿工家庭。他从小渴望参军,最崇拜的人就是雷锋。进入部队后,他也和雷锋一样,成为了一名汽车兵,以雷锋为榜样,他也被评为“学雷锋标兵。1982年,他复员回到鞍钢。临别时老连长的一句嘱托,让他至今铭记在心。
郭明义告诉记者:“离开部队的时候,老连长亲切地对我说,你是部队的学习雷锋标兵,回到地方可不能给咱部队丢脸,要把雷锋的精神传下去。”
做雷锋的传人,将雷锋精神传承下去,郭明义不仅记在心里,而且付诸行动。20多年,他捐给贫困家庭和贫困孩子的钱超过12万元,而至今他的一家三口还挤在40平米的老房子里;20年里,他无偿献血总计6万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他的血液流动到无数人的血管里,54本鲜红的献血证,是这一壮举最无言的见证。
从十里铁山,百里钢城出发,郭明义像爱的使者一路播撒阳光,传承雷锋精神,汇聚一切爱的力量。2008年3月,以捐资助学为目的的“郭明义爱心联队”成立,目前已经有2800多人加入,资助的特困学生累计超过了1000名;另外加上无偿献血志愿者、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目前参与郭明义爱心行动的人数已经达到了5800多人。当郭明义和老连长再次重逢时,当年的嘱托已一一兑现。老连长紧紧地抱住他说:“我要感谢你,我代表老兵感谢你。你传下来了。”
郭明义,男,1958年12月生,辽宁鞍山人,1982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199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
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在郭明义同志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道德品质;集中反映了优秀***员的先锋模范品格;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引领力量。可以说,郭明义同志用他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道德实践和不胜枚举的感人事迹,在新的时代、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真实、生动而又深刻地诠释了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如何承诺和保持***员的政治宗旨和道德先进性,如何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公民,郭明义同志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一种朴素而深厚的社会道义感。社会道义和公民责任首先落实在每一个公民所承担的具体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是承担公民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郭明义同志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忠于职守,从不计较工作岗位的高低和工作条件的好坏,尽心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而且总是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不计享受,把自己承担的每一项工作都看作是为党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心力的机会,而不是一种单纯的工作职责。面对工作岗位的变化,他总能顾全大局,甚至不分分内分外,心里始终装着集体、社会和国家,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公德大义。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郭明义同志的一言一行给我们反复诠释了中华民族纯洁而又高尚的传统美德。“忠孝仁义”,“修齐治平”是传统儒家道德伦理的基本精神。郭明义同志不仅以他的善良仁爱全心竭力地践行着我们民族的优秀道德伦理,而且以他淳朴善良止于至善的实践努力,赋予这些传统美德崭新而深厚的时代内涵。他总是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却竭尽所能去帮助别人、关爱社会弱者。他收入不丰,却长期节衣缩食倾囊资助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上学,甚至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他绝不富有,他的家甚至可以说还比较贫困,但他却总是把别人的艰难和社会的急需当作自己的使命而竭尽所能。这已然不只是一种儒家的仁爱,而是一种对同胞、对人民、对社会的无私大爱。
更难能可贵的是,郭明义同志不仅保持自己作为优秀的社会公民和高尚道德者的这种大义大爱,而且始终牢记着自己作为一名***员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把他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的深厚道德情感和道义关怀自觉升华为对党的无限忠诚。他有着坚贞的理想信念,始终自觉地以***员的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郭明义同志用自己朴实而感人的事迹告诉我们,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应该找理由、讲条件。郭明义同志所说的“不需要任何理由”实质上是对我们党无条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最质朴最真实可信的诠释。从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巨大精神力量,看到了一位普通公民和普通党员热爱党的事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优秀品质,看到了新时代的雷锋不计个人荣辱、以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为最高荣辱的高尚道德情怀。
成为他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问及谁是对郭明义影响最深刻的人?那当属郭明义的偶像——雷锋。
1960年1月8日,时任辽阳市兵役局政委的余新元在辽阳火车站,把一名来自鞍钢矿山的小伙子送上了运兵专列,这个小伙子就是雷锋。时隔17年,1977年1月11日时任鞍山军分区副政委的老红军余新元,再一次把一名来自鞍钢矿山的小伙送上了运兵专列,而这个小伙子就是当代“雷锋精神”的传承者郭明义。
郭明义参军入伍所在的部队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县的山沟里,冬天当地天气异常寒冷。郭明义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刚到部队的时候,正值部队组织学雷锋,“那时候,我们部队学雷锋的氛围很浓郁,无论是首长还是战士,都在像雷锋老班长那样去做,心里装着集体、想着他人。我当时的老排长就替新来的我站过岗,这事儿让我至今都难以忘却。”
也是从那时起,雷锋的精神就这样慢慢地扎根在郭明义的心里。他以雷锋为坐标,校正了自己的人生航向——奉献,成为他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据郭明义的战友回忆,在部队时,郭明义每天如一日,天不亮就起床,冒着严寒外出挑水。挑满水缸后,他又忙着砍柴、生炉子、烧水,就为了能让战友们起床后用上热水。
1979年云南发生大地震,听到这一消息后,每月津贴只有六七块钱的郭明义专门请假步行20多里路赶到县城邮局,将积攒的100多元津贴费寄往灾区。
郭明义说,服役5年,他得到过帮助,也帮助过别人,感受到了真心付出的那种幸福。到地方工作后,他仍像在部队一样,延续着雷锋精神,直到现在。
1982年1月,郭明义带着全师“学雷锋标兵”的荣誉,复员回到鞍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仍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当鞍钢矿山的大型卡车司机,他第二年就创造单车产量的最高纪录;任车间团支部书记期间,他所在的支部成为全矿的标杆;在宣传部任理论教育干事时,他撰写的党课教案在矿业公司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车间做统计员兼人事员期间,他参加了统计员资格全国统考,是当时矿业公司惟一获得资质证书的人;接到安装进口电动轮的重点工程,他苦学英语,一年就成为外方专家的合格翻译;担任露天矿采场公路管理员,他只要没有出差任务,都会风雨无阻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步行距离超过5次长征路。
“还得干,干到我干不动为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