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和美国婚礼习俗上的不同点

英国和美国婚礼习俗上的不同点,第1张

  英国大致是这样:The wedding tradition of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 has been around for hundreds of years Many brides have been asked on their respective wedding days if they have gathered something old, new, borrowed and blue to carry with them as they walk down the aisle The tradition of carrying or wearing one of each item is said to bring luck and fortune to the newly married couple Have you ever stopped to think what the saying really means? What is its origin and what does each item represent?

  The original saying dates back to the Victoria times and states,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 and a silver sixpence in your shoe"

  Something old……

  A bride may wear or carry something old to represent her continued ties to her family and her old life Many brides wear a piece of family jewelry as their old item Some brides wear the wedding dress worn by their mother or grandmother In many cases, something old may also be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new……

  Wearing something new is supposed to represent success and hope in the bride's new life and in her marriage If the bride purchased her wedding dress new, it may represent her new item, but any item that is new may be used Something "new" is usually the easiest category1 to fill

  Something borrowed……

  The borrowed item should be something borrowed from a friend that is happily marri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ir happiness will rub off on you and bring lasting happiness to your marriage Some brides borrow an item of clothing, a piece of jewelry, a handkerchief or perhaps a beaded purse

  Something blue……

  Wearing something blue dates back to biblical times when a blue wedding dress was worn to represent purity, fidelity4 and love Over time this has changed from wearing a blue dress to wearing just a blue band around the bottom of the bride's wedding dress to modern times where it is commonplace for the bride to wear a blue garter

  Silver sixpence……

  Placing a silver sixpence in the bride's left shoe is said to be a symbol of wealth This not only refers to financial wealth, but also a wealth of happiness and joy throughout her married life Since most brides probably don't even know what a sixpence is, this part of the tradition is not used very often in modern times However, if a bride would like to include it in her wedding, she can purchase a silver sixpence from many companies that sell bridal supplies such as garters and invitations

  Some brides are more traditional than other and may take a great deal of care in selecting one item for each category It may be traditional for the women in their families to wear the same piece of jewelry

  Other brides aren't bound by tradition but still may choose to carry out the custom at someone else's request If they don't want to carry numerous items, they may simply carry two handkerchiefs in a small beaded bag——hey may choose to buy a new, white handkerchief and borrow a blue one from a family member That would provide them with something new——the white handkerchief, as well as something that is old, borrowed and blue——the blue handkerchief The handkerchief just may come in handy during the wedding for drying their joyful tears�

  至于美国,只能泛泛说说,因为种族太多,如果是清教徒的话,大致就是新英格兰地区风格-与英国差异不是太大;或者根本没有讲究,只不过是排场和婚姻誓言之类的越来越现实,比如新娘拒绝-矢志不渝 之类的swear。 在风水和日期上13要避免,还有就是盐,伞,帽子之类的一些忌讳,不过这都是泛泛的。

全名: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hon Bartholdy职业:作曲家和钢琴家

国籍:德语

为什么出名:现在是浪漫主义时代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之一。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仲夏夜之梦》序曲和配乐、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赫布里底序曲、成熟的小提琴协奏曲 乐八重奏曲。他的无词歌曲是他最著名的钢琴独奏作品。

出生:1809年2月3日出生地:德国汉堡星号:水瓶座

死亡:1847年11月4日(38岁)死因:中风

结婚生活1837-03-28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27岁)嫁给Cécile Jeanrenaud(20岁)一生中的大事菲利克斯门德尔松1818-10-24年9岁的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在柏林演出他的第一场公共音乐会1829-03-11年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圣马太 ”是由菲利克斯门德尔松,20岁,在柏林指挥1831-10-17年菲利克斯门德尔松的第一场钢琴音乐会在G,首次公演1832-05-14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音乐会序曲“赫布里底”在伦敦首演1832-11-15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第五交响曲(改革)”首次公演1833-01-10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大合唱“Die erste Walpurgisnacht”在柏林首演1836-05-22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在杜塞尔多夫首演1842-03-03第一场演出菲利克斯·门德尔松的第三交响曲《苏格兰》1846-08-26菲利克斯·门德尔松的清唱剧《以利亚》在英国伯明翰音乐节首演1858-01-25菲利克斯·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首次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女儿维多利亚公主的婚礼上演奏,给普鲁士王储在Facebook上分享在Twitter上分享著名作曲家比利乔尔查理“小鸟”帕克克劳德·德彪西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艾灵顿公爵格伦·米勒

文/摄 唐若甫

瓦格纳和中国古代文人一样喜爱游山玩水。在交通基本靠马车的年代,他广泛游历意大利、瑞士和法国,不仅寻得创作灵感,也收获满满爱情和指挥邀约。在这其中,瑞士尤其是琉森见证了瓦格纳一生中最为春风得意的篇章。在那里,瓦格纳事业家庭双丰收。

瑞士开启流亡生涯

瑞士的湖光山色独占鳌头,法语区、德语区和意大利语区汇同来自邻国的理想主义者,构成了一片被法德奥意包围的风水宝地。

很多人因瑞士的风光而驻足,但瓦格纳到访瑞士的初衷也许没有那么浪漫。1848年爆发了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烽火燃烧了许久。身在德累斯顿的瓦格纳站在革命者一边,于1849年5月参加起义。起义失败后,瓦格纳也上了通缉令,成为德累斯顿所属萨克森的“朝廷要犯”。在好友兼前辈李斯特的斡旋下,瓦格纳持假护照取道瑞士,开启了流亡生涯。

在瑞士,瓦格纳与妻子敏娜暂息苏黎世,撰文回顾革命体验,写出了《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品》和《歌剧与戏剧》等专著。此外,他还结交了富商奥托·魏森冬克一家。出于对瓦格纳的仰慕,奥托1852年在自己的花园里辟出一块地给瓦格纳造了一栋乡村别墅供瓦格纳一家使用。

在那段与魏森冬克一家亲密无间的日子里,瓦格纳成为了奥托妻子马蒂尔德的老师。对马蒂尔德炙热的爱情(也有说单相思)强大到让作曲家暂时搁下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创作之笔,转而投入到歌颂爱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创作中去。对于那段轰轰烈烈的感情,瓦格纳还专门写了由五首歌曲组成的套曲《魏森冬克之歌》以作怀表。

1858年,瓦格纳辗转至意大利威尼斯。虽然作曲家对地中海阳光和热情的钟爱体现在他前后9次意大利之旅中,其间也短暂过渡巴黎并回到德国,但富甲一方的瑞士还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所。很快他又回到瑞士。

琉森湖畔勤创作

1859年3月,瓦格纳来到琉森,住到琉森湖边,紧靠着如今中央火车站和码头的瑞士宫大饭店(Schweizerhof),以期完成自己躬耕已久的爱情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起先的两个月,他住在主楼三层的阳台套房,但因为嫌阳台下主街道马车和行人过于吵闹,便搬到了南楼207号房。二楼的房间比套房小很多,但也安静一些。在服务员的帮助下,瓦格纳把房间布置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瑞士宫酒店是一座 历史 悠久的五星级豪华老牌酒店,2008年整修一新,但还是保留了古色古香的氛围,如今是琉森音乐节对大牌音乐家的定点接待酒店之一。酒店地理位置优越,到交通枢纽、步行街和教堂桥都近在咫尺。即使不在酒店下榻,平日也可在装修豪华的大堂以不到一杯星巴克的价格享用一杯香喷喷的手工咖啡,顺便坐在宽敞的沙发上,想象一下曾在酒店中驻足的文化名人。

1878年夏,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此小住十天,如下是他笔下的窗外风景:“琉森是一处迷人的所在。这座城始于水之端,酒店排排,延伸至两三座小丘,人声鼎沸,看似一片混乱但风景宜人,眼中浮现的多是屋子的深墙红砖、斜窗点点、尖塔高耸,四散着古垣垂拱,沿壁而建,间或一隅用顽石加固的老城广场。”此外,马克·吐温还提到酒店正面有两排低矮的行道树,树后方是美丽的琉森湖,远处山峦雪冠隐约可见。

若想进一步体验瓦格纳的生活经历,不妨投宿酒店。2018年1月,我便在此小住几晚。在主楼面向琉森湖的湖景房,打开窗户,远处是湖光山色,底下是车水马龙,那番情景简直与美国文豪的描绘如出一辙。为了强调酒店与音乐的深厚渊源,房间的电子钥匙孔就做成了音符的形状,刷卡开门时的提示音也是世界名曲。

相信入住酒店的乐迷更多在意的是其傲人 历史 。1859年8月,瓦格纳在酒店里完成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创作。酒店档案绘声绘色地记载了整个创作过程:“为了保持安静的创作环境,酒店门童用床垫堵住了通往隔壁房间的侧门,同时酒店禁止孩子在二楼玩耍。在邻近的高峰诸如瑞吉峰和皮拉图斯山,瓦格纳汲取大自然灵感,在酒店花园里他还欣赏了画家雅各·约瑟夫·策尔格展出的风景画。李斯特派了一位24岁的青年作曲家菲利克斯·德雷塞克与瓦格纳作伴,两人一起散步、骑马、对话。8月的一个早上,两人本来相约共赴皮拉图斯山,但瓦格纳在钢琴前一坐就是6个小时。此时,传来了德雷塞克的敲门声,瓦格纳表示自己马上就要写完歌剧了,一身骑装的德雷塞克便端坐在一旁见证 历史 。下午4点半,瓦格纳完成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865年6月,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促成了此剧在慕尼黑的首演,指挥为汉斯·冯·彪罗。瓦格纳的创作和家庭都随此剧跨入新纪元。

将山水融于乐中

瓦格纳《齐格弗里德牧歌》是其极为罕见的室内乐作品,拥有祥和旋律和宁静氛围,在其众多以大编制乐队著称的作品中独树一帜。作品全称是“包含鸟鸣和金**日出的特里布申牧歌,作为交响生日问候由柯西玛的瓦格纳赠送给她的礼物”,从全称就足见信息量之巨大。

瓦格纳早在苏黎世时就结识了李斯特的女儿柯西玛,彼时她的丈夫是指挥家彪罗。1866年4月,瓦格纳回到琉森,搬到离琉森坐公交车半个小时距离的特里布申,入住一栋三层楼的乡间别墅。别墅依山傍水,落于小丘上,背后是巨大的迎湖亲水草坪,足有三万平方米。在此居住的6年间,柯西玛屡屡到访,最后决定拖家带口地搬来定居,和瓦格纳生了儿子齐格弗里德后两人结婚,成婚的教堂圣马太教堂就在瑞士宫大酒店隔壁。

《齐格弗里德牧歌》便是瓦格纳为爱子的诞生而作的曲子。1870年12月25日一大早,这首曲子由13位分散站立于别墅楼梯上的乐手演奏,柯西玛便在楼梯的平台上欣赏完了此曲首演。

现今,参观者可以像柯西玛一样在楼梯转角平台上“亲临”百多年前的场景。瓦格纳辟居6年的故居被改建成瓦格纳博物馆,从琉森中央火车站搭乘多条线路公交至瓦尔泰格站下车,沿着一路的指示牌步行约十分钟就到。下坡道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白色的别墅和正门下热闹非凡的咖啡茶座,一边是巨大的瓦格纳头像石雕。

一层的展厅是常规展,陈列有瓦格纳当年演奏的法国特制艾拉德三角钢琴,在这台钢琴上他于1867年10月24日完成了《纽伦堡的名歌手》创作,还有若干与瓦格纳有关的铜管乐器,以及上述他在苏黎世撰写的一系列德文著作的手稿或影印件,还有不少展示其生平的油画。沿着首演“牧歌”的铺着红色地毯的宽大楼梯拾阶而上,二楼是特展区,每年会更换主题。

我多次到访特里布申,最爱的特展还是2017年至2018年推出的“动漫瓦格纳”特展。策展人用动漫的方式呈现作曲家生活中古怪的一面,并把他的一生浓缩成40页的漫画书《瓦格纳》。由安得利亚斯·沃里格撰写文本,弗拉维亚·斯库德利绘画的漫画书提供了解瓦氏生平的有趣视角。此外,专门为孩童准备的涂色卡和绘画板,还有十步绘画瓦格纳头像法的绘本都让音乐的沉重话题摇身变为亲子的互动 游戏 。

1866年至1872年,瓦格纳居住在鸟语花香的特里布申,完成了《齐格弗里德牧歌》,乐曲旋律后多次出现在四联剧中,此外也着手创作《众神的黄昏》。他像沃坦一样畅游于琉森的山水之间,有理由相信皮拉图斯山化为“指环”中的女武神之山和瓦尔哈拉,琉森繁茂的绿荫则化为“齐格弗里德”中的森林。

他与前妻的孩子,柯西玛与彪罗的孩子,他与柯西玛所生的孩子都住在同一屋檐下,两个拆散后组建的大家庭其乐融融,更吸引到路德维希二世、尼采及丈人李斯特到访。

瑞士不仅是瓦格纳的避世良田,更见证了作曲家创作的鼎盛时期。1872年,怀揣着对自属剧院的坚定理想和无比信念,瓦格纳举家从瑞士迁回德国,开启拜罗伊特的登峰辉煌。

德、奥等国的宫廷历来崇尚意大利歌剧、继而是法国歌剧,直到19世纪,德奥的歌剧院舞台和重要职位仍被外国剧目和意大利作曲家所占据。韦伯立志改革并创作德国自己的歌剧,当时德国的民族歌剧仍是“话剧加唱”的歌唱剧,德国的有识之士对这 种状况十分不满,韦伯力主在艺术上德国人应该与意大利人有同样的权利,他的学生马施奈也畅想过,组织创作出一批德国歌剧再集中进行演出。

早在18世纪下半叶,德奥作曲家就在探索自己的民族歌剧,尝试利用已有的德语歌唱剧形式写作,莫扎特是罕见的艺术天才,他所创作的歌剧无论是意大利风格还是德国风格,都达到了十八世纪末期欧洲的最高水平,甚至预示着十九世纪音乐戏剧的前景,《后宫诱逃》和《魔笛》是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在他去世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无论是德、奥,还是意、法这些主要产生歌剧的国家,很少能很少能产生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平都与莫扎特的歌剧相近的作品来。除了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770——1827)的《费德利奥》 的德语对白及人道主义主题,使它成为德国民族歌剧的财富,可称为不朽之外,其他几位伟大的作曲家如弗朗兹·舒伯特(1797——1828)、 罗伯特·舒曼(1810——1856)、菲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1847)等人尽管在交响乐、室内乐、钢琴音乐和艺术歌曲方面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在歌剧方面却没有值得一提的业绩,只有门德尔松写了几部杰出的清唱剧。在歌剧方面作出突出成绩者只有卡尔·玛丽亚·冯·韦伯(1786——1826)这位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杰出代表和瓦格纳乐剧的先驱,他以病弱之躯在短促的一生中为世人贡献了十部歌剧,还有大量的器乐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要推《魔弹射手》(1821)和《奥伯龙》(1826)。

真正属于19世纪浪漫精神的歌剧,要举1816年在柏林上演的《翁迪妮》(Undine,又译《水妖》),E.TA.霍夫曼(Hoffmann,1776 —1822)的这部歌剧预示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萌芽,它的音乐虽属传统风格,但选材却促使韦伯萌发写作《魔弹射手》的念头。《翁迪尼》取自中世纪的德国民间传说,充满了神奇与魔幻,由德国浪漫诗人弗里德里赫·富凯(F.Fouque)写词。德国文学诗歌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对超自然的神怪现象备感兴趣,因为其中的直觉感受具有情感的刺激性。当时所搜集到的德国民间故事,无论是格林兄弟的童话集,还是中世纪的传说《尼伯龙根尼伯龙根指环》,都是活跃在德国阴暗浓密森林里的神怪故事,这与18世纪古典主义的审美观有很大区别,法国或意大利歌剧总是以希腊、罗马神话或圣经故事作为题材。

同年(1816)在布拉格首演的施波尔(Ludwig Spohr,1784-1859)的《浮士德》(Faust),歌剧题材与同时期歌德的韵文诗剧相同。浮土德这个传说中的人物,早就以民间木偶剧的形式为德国人所熟知,浮士德与魔鬼定约,以自己的灵魂为代价去换取世间的幸福,这是德国基督教文化中的永恒主题:上帝与魔鬼之间的较量,通过世间的人物体现出肉 体与灵魂、物质与精神、诱惑与被拯救的对立和斗争。德国童话中《冷酷的心》、韦伯的《魔弹射手》、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甚至《汤豪塞》的的主题都与此有关。施波尔的歌剧除去题材的选择,还尝试歌唱剧的形式,并利用和声手段增加其戏剧性,这对韦伯以至后来的瓦格纳都有影响。

因此韦伯的歌剧《魔弹射手》与其说受莫扎特、贝多芬的影响,不如说是继续走霍夫曼、施波尔的路,它不是英雄性的现实主题,而是来自德国古老的民间传说。韦伯选取了条顿民族的传说故事为题材,而不是像意大利歌剧常在古希腊、罗马的故事中寻找素材,德国的观众对此感到亲切。在音乐方面,韦伯在德国民歌和民间舞曲的基础上再吸收意大利歌剧擅长旋律的优点,加上德国器乐曲结构严谨、配器丰富等等长处使自己的歌剧音乐比前人大有提 高。和当时那种卖弄歌唱技巧、追求华丽辉煌效果的意大利和法国式歌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德国人民备感清新、亲切。1821年6月,他的歌剧《自由射手》(Der Freischütz)也叫《魔弹射手》(Freischutz)在新建的柏林大剧院首演,获得巨大成功。这是他的10部歌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这部歌剧艺术形象及音乐语言都来自于德国民间,富于浪漫主义气质,被公认为德国的第一部民族歌剧,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很快就风靡整个德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时间,韦伯的名字和《自由射手》成为街谈巷议的中心,甚至连小学生都会唱《出嫁时的花圈》(《自由射手》插曲),还出现了“自由射手啤酒”和“自由射手女装”等时髦物品。韦伯几乎成了民族英雄!

《魔弹射手》是弗莱德里克·金德根据阿佩尔和劳恩合著的《灵书》中的故事编的剧,剧中主要人物有山林官首领库诺、库诺的女儿阿加特和她的表妹安馨、青年山林官马克斯和猎人卡斯帕尔、魔法师萨米尔,奥托卡王子等。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中叶的波希米亚。歌剧讲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青年猎人马克斯必须夺取射击比赛的冠军,才能和自己的恋人阿加特结婚,并成为未来的守林官,因此接受了猎人卡斯帕尔的诱惑,去密林狼谷炼造魔弹;而卡斯帕尔早已将灵魂出卖给森林凶神萨米尔。最后马克斯的怯懦所带来的噩运,由于阿加特纯洁的爱情和善良隐士的帮助才得以解脱。这种超自然的神怪力量与人的善良:爱情之间的争斗的题材,实际上正是德国浪漫主义所迷恋的典型主题。

韦伯的歌剧运用了多方面的手段,突出这个德国民间传说的民族性和浪漫特征。1821年歌剧首演的舞台布景与服装,是德国森林狩猎区的房屋、猎人们带羽毛的帽子和乡村姑娘的花边裙,展示的是简朴的德国乡间生活情境。歌剧音乐中充满浓郁的民间生活情调:猎人雄壮的进行曲、农民粗犷的兰德勒舞蹈、村姑的民谣式合唱以及女伴安馨的短歌。歌剧最诱人之处是营造出浪漫主义虚幻色彩的“狼谷”一场(第二幕),在舞台上显现出阴暗茂密的森林与野兽出没的山谷,伴着各种管乐器、定音鼓、弦乐震音及尖锐不协和的和声,音乐细腻而形象地描绘出马克斯和卡斯帕尔制造7颗魔弹的全部过程,管弦乐队音色的充分发挥,烘托出大自然神秘诡谲的气氛,门德尔松因此而赞叹韦伯的音乐“像一个浪漫主义的武器库”。

这部歌剧另一个突出的成就是它的序曲。过去的歌剧序曲常常只起“开场锣鼓”的作用,即使是如《费加罗的婚礼》那样的艺术精品,其序曲在音乐形象上与后面的歌剧音乐也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在《魔弹射手》前五年上演的罗西尼的《塞维里的理发师》序曲竟是张冠李戴的作品,是作者从他另一部歌剧《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那儿移来的,只是因为情绪比较相符,人们便接受了。在序曲中将典型的音乐主题贯串全剧,也是从韦伯开始作得完善、规范的。韦伯有意识地运用主题、调性、和声、织体、音色等多方面的对比手法,使这首序曲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将逻辑严密的奏鸣曲式结构与歌剧的剧情结合起来,让幕前序曲预示全剧的冲突和结局。慢板引子暗示出两个世界,利用圆号的音色表现幽静的森林景色,定音鼓与黑管、大提琴低音区阴暗不祥的动机,即歌剧中萨米尔每次出现时的象征;呈示部也基本是两个形象、两种材料的对置,主部和连接部与受到诱惑的马克斯相连,主部主题来自第一幕马克斯冲动而绝望的咏叹调:《是什么阴暗的力量把我缠住》连接部用第二幕“狼谷”中炼造第7颗子弹,就是最后射向白鸽(阿加特灵魂)子弹的音乐材料,副部和结束部与纯洁真情的阿加特相连,副部主题采用第二幕阿加特虔诚的祈祷,结束部用的是同一段音乐的后半部分,即阿加特的激情倾诉:“我的心潮汹涌澎湃”;展开部篇幅不长,基本是第一类材料的展开,象征阿加特的材料微弱而影绰地显现;再现部进行了特殊的变化处理,萨米尔动机代替副部出现,似乎印证最后一幕开启时的善恶未决,突然休止之后引入阿加特激情的主题作为结束部,象征歌剧的光明结尾。序曲中c小调属于萨米尔的世界,而阿加特与降E大调及尾声 的c大调相连。歌剧序曲与剧情联系如此紧密是韦伯《魔弹射手》所独有的,而且序曲里运用了“主导动机(Leitmotiv)”手法,以特殊的减七和弦象征萨米尔的魔力,并将这种动机含义贯穿整部歌剧。

韦伯在歌剧音乐方面的一大成就便是主导动机的运用。他将一些有典型效果的音乐短句代表剧中主要人物形象或特定的戏剧环境,只要它一出现就能引起观众对这人物或戏剧环境的联想。另外,在歌剧乐队方面,韦伯也将乐池中的声部排列作了更合理的调整,同时他也是现代歌剧指挥法的创始人。在以前,歌剧演出的指挥常常由作曲家本人坐在乐池中执行,他一面弹奏古钢琴伴奏宣叙调,一面指挥全体乐队的演奏及舞台上的演唱,当年亨德尔、莫扎特都这样做过,在罗西尼早年与歌剧院签订的合同中甚至还写着:“创作某某歌剧并担任古钢琴伴奏”。但是这种指挥方式,对于浪漫主义及 其以后的乐队编制愈来愈庞大、感情变化幅度更激烈的歌剧,就难以控制全 局了。尽管韦伯本人的键盘演奏水平很高,他也决心把自己从琴凳旁“解放”出来而站在乐队前边,面向舞台以便呼应自如,统帅全局,而起初拿在手中 挥动的一卷乐谱,也逐渐演化成为今天小巧、美观的指挥棒了。

德国的歌剧艺术家们一向比较重视作品中音乐、戏剧甚至舞台美术等各种因素的全面合谐统一,实际上从格鲁克、莫扎特的创作实践中便开始体现 了,到了韦伯的时代便更加发展完善,并且有了明确的理论概括。他在评论 E·T·A·霍夫曼的歌剧《女水仙》时便写着:“对于歌剧——当然是德国人希望的歌剧,是一种自觉的完整的艺术作品,在其中相关的合作的方面揉合 在一起、消失,并在消失中形成新的天地。”韦伯的理论与实践成了日后瓦格纳所倡导的“全面综合的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的先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8121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2
下一篇2023-10-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