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山国国君将他的儿子做成肉羹?

为何中山国国君将他的儿子做成肉羹?,第1张

公元前408年,中山武公去世,不久,中山桓公继位,魏文侯迎来了攻打中山国的最佳时机。魏文侯以乐羊为将,借道赵国,攻打中山国,“三年而拔之”。

短短五个字,概括了历时三年的一场灭国大战,将其间的惊心动魄全然隐去,更将中山武公的所有努力化为乌有。此后列国间的格局发生改变,韩赵魏三国得到周天子的承认,魏文侯统治下的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先强大起来的中原霸主,而中山桓公带领中山人远走他乡,开始了复兴之路,未来,中山国最终成为战国第八强。

武公居顾

中山国是由白狄鲜虞人建立的国家,它的建国与发展都是相当艰难的,因其起夷狄的身份历来是诸夏的心腹大患,因此,当其南下意图在中原分一杯羹的时候,遭到了诸夏的排挤,但在公元前7世纪,中山国的前身鲜虞部落差点灭亡了卫国,齐桓公联合各诸侯大军才将鲜虞部落赶回北方。

等到晋国强大起来之后,中山国南下的阻碍基本集中在晋国身上,但同晋国之争中,中山国基本占不到多少便宜,尤其是公元前5世纪的几次大战,中山国损失惨重,先是被赵简子打的二十年没有动静,后来又被智伯灭了属国,紧接着赵襄子派人“一日下两城”,攻下了中山国的左人城和中人城,中山国元气大伤,几近灭亡。

赵襄子控制了中山国,而魏文侯不甘示弱,企图在其中分一杯羹,于是赵魏两家联合起来控制中山国,他们选中了中山文公来做中山国的国君,而中山文公必须娶魏文侯的女儿公子顷为正妻,中山国看似重新立起来了,而中山文公却只是晋国赵魏两家的一个傀儡。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山人短时间内夺回失去的土地已经不可能,摆在中山人面前唯一的一条路或许就是迁都重新立国,但这同样需要时间完成,晋国是否会给中山人这个喘息的时间内?答案是能。因为就在中山国被打的几近亡国的时候,晋国内部的动乱已经不允许晋人集中尽力对外战争,当时晋国六卿的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结果就是智韩赵魏四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作为执政卿的智伯却在夺权过程中激怒了另外三家,于是三家灭智,进而三家分晋。

就在晋国被一分为三的过程中,中山国借着这个机会开始真正复国,公元前414年,中山人迎来了他们的新国君,即中山武公,中山武公不愿意继续受制于赵魏,于是决定带领族人起兵反抗并离开中人城。晋国的内乱让中山武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迁到了顾,中山国从赵魏的控制中脱离开来,在顾这个地方重新建国。

中山武公是一个有野心的国君,他引进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礼制来包装中山国,加强军备建设,中山国的未来似乎一片光明,但天不假年,武公的抱负和野心还没有来得及施展,就提前告别了人生这场戏。武公的提前退场,给了他外祖父魏文侯一个绝佳的机会。

魏谋中山

韩赵魏三家分晋,自此在春秋时期强横了百年之久的晋国灰飞烟灭,而韩赵魏三国崛起,三国的诸侯国身份被周天子承认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已,我们知道三家分晋是春秋的结束,但同时也是战国的开始,谁能在战国时期率先强大起来,谁或许就能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掌握主动权,谁都知道这个道理,但魏文侯是第一个深刻领会这个道理,并付诸实践的。

三家分晋之后,三国的领土除了赵国比较有优势以外,韩魏两家并不占优势,想要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占优势是很难的,尤其是魏国,处在韩国和赵国中间,地处四战之地,领土七零八落,如果不能迅速强大起来,很可能就会成为别人的盘中餐,所以魏文侯在位时期,他求贤若渴,广纳贤才,身边聚集了一批贤臣能将,他大胆任用李悝进行变法改革,率先强大起来。

国内强盛起来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对外扩张,对外扩张同样要分情况而定,其一就是和赵国、韩国易地,尽量将自己的领土整合在一起;其二就是攻打别的诸侯国,比如向西攻打秦国,向东向南可与齐国、楚国争夺土地。

向西的扩张并不困难,晋国春秋时期晋国将秦国狠狠压制在西方,魏文侯并不觉得秦国有多强悍,而事实也正如魏文侯所料,吴起负责对秦作战,并无败绩。但其他方向的扩张就变得很困难,东方的格局其实很稳固,想要虎口夺食就要出奇招,魏文侯的奇招就是中山国。

中山国与齐国接壤,还互有联系,如果能被魏国占有,那么作为魏国的一块飞地,自然图谋齐国就有了几分把握,之所以说飞地,是因为中山国还要在赵国的北边,与魏国完全不接壤,两国相隔千里,不得不说魏文侯的这个图谋确实很大胆,但兵行险招才能出其不意。魏文侯对中山国一直都很上心,他知道中山国今非昔比,想要打下来估计不是那么容易,但魏文侯还是决定拿中山国开刀。

知道魏文侯图谋中山国,相国翟璜向魏文侯推荐了两个人,说起来翟璜别的能力很难说,但是他识人的能力不一样,像李悝、西门豹、吴起、乐羊等在历史上很有名的人都是翟璜推荐给魏文侯的。这一次,翟璜推荐的两个人就是翟角和乐羊,一个为谋臣,一个为武将。《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载,翟璜曾对田子方说:

“君谋欲伐中山,臣荐翟角而谋果;且伐之,臣荐乐羊而中山拔。”

翟角作为谋臣和魏文侯商定攻取中山之事,魏文侯想要攻打中山国,除去考虑中山国的实力以外,还要顾虑赵国,因为魏攻中山必须借道赵国,赵国肯不肯借道这是一个问题。翟角自告奋勇出使赵国,劝说赵国借道,赵烈侯原本不打算借道,但是赵国的赵利说了这样一句话,显然打动了赵烈侯。《战国策·赵策》中记载了这件事,当时赵利说:

“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

赵利的意思是,不管魏国能不能打下中山国来,赵国都能从中获利,魏疲则赵重,中山国灭则赵得土地,所以赵国同意借道。魏文侯准备妥当,攻打中山国只缺一个武将和一个机会。

乐羊啜羹

关于武将的选择,翟璜向魏文侯推荐了乐羊,当时的乐羊名不见经传,只是翟璜的一个门客,并没有在魏文侯面前立下过战功,而且,乐羊的儿子乐舒还在中山国为将,所以魏文侯比较犹豫,但是翟璜却还是说服了魏文侯,他对魏文侯表示乐羊一定能胜任攻下中山国的重任,他既然推荐他,就对这件事有把握,至于乐羊和乐舒的父子关系,完全不用考虑。

翟璜拿自己做例子来说明,当初中山国还在赵魏控制之下的时候,中山国的大将乐舒就在战场上杀死了翟璜的儿子翟靖,但是翟璜并没有因此埋没乐羊的才能,他看重乐羊的才能,也熟知乐羊的品性,推己及人,他知道乐羊在战场上必不会因为乐舒而退兵。

在翟璜的劝说下,魏文侯决定启用乐羊为主将,而攻打中山国的机会也很快就迎来了,公元前408年,中山武公去世,年幼的中山桓公继位。桓公年幼,自然与武公不可同日而语,武公是一个劲敌,但是年幼的桓公却不足为惧。就在公元前408年,乐羊率军浩浩荡荡借道赵国去攻打中山国。

得知魏军兵临城下,中山桓公在臣子的建议下让鼓须领兵迎战。中山桓公虽然年弱,但是中山国的军队却很强悍,乐羊并没有第一时间进攻中山国,而是驻扎下来寻找机会。乐羊的这一举动在魏国和中山国都引起了不小的波动,魏国国内的臣子们就觉得乐羊会因为儿子的关系背叛魏国,但魏文侯并没有怀疑乐羊。而中山国国内,在臣子们的分析下,中山桓公也以为乐羊害怕才驻足不前,中山军反倒不再紧张。

乐羊等了很久,等到中山军开始松懈下来,就派出一支军队突袭,在乐羊的指挥下,鼓须大败,中山桓公一下子慌了,就在这个时候,中山国内有臣子建议让乐舒去说服乐羊投降。在他们看来,乐舒在中山国为将多年,而身为父亲的乐羊在魏国却一直没有被重用,心里未必没有怨言,说不定能被乐舒给劝服,一起为中山国效力。

乐舒孤身一人去见父亲,父子俩多年未见,一见面并没有父慈子孝的温馨场面,还不等乐舒说出劝降的话,乐羊就直接呵斥乐舒:你要么就劝说你们国君赶紧投降魏国;要么你就领兵在战场上和我见真章咱们父子各为其主,即便刀枪无眼也怪不了谁;要么就安静的窝在中山国不掺和,反正,我无论如何都要灭了这中山国,没得商量。

乐舒在父亲这里碰了一鼻子灰,但他并未退缩,几次三番前去劝降父亲,得到的结果是魏军愈发急促的进攻。乐舒实在是可怜,这比他打过的任何一仗都难,他知道中山国上下的态度,誓死抗争到底,决不投降,他也知道父亲的态度,是一定会打到最后的。历史将乐舒陷入两难的境地,无论怎么选,都是死路,既然都是死,索性自己死了算了。

乐舒是主动自杀还是被君臣要求去死,我们不得而知,但能确定的是,乐舒的确同意为中山国去死,否则后来乐舒的儿子不可能继续在中山国为将。当然这就是后话了,乐舒死后,中山国的人将乐舒做成了肉羹,然后派使者端给了魏营中的乐羊。

乐羊看着那碗羹,心绪难平,他想到了父子兵戎相见,但没有想到用自己儿子的肉做成的肉羹会端到自己面前,这同样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吃还是不吃,看似决定权在乐羊手中,但又不在他手中,因为他不能拒绝。

他如果不吃,就是告诉中山国他有弱点,告诉自己的部下他的意志不坚,告诉魏国的君臣他未必能胜任主将之职,那么这一仗能不能坚持到最后还很难说。他不能让中山国人扰了心智,无论如何,他攻取中山国的决心绝不能被外力改变,所以他忍痛吃了那碗肉羹,而且比之之前,他的决心更上一层楼,既要建功立业又要报杀子之仇。

建功立业的决心以及越到大事越冷静的心态,再加上它本身的能力,也许就是翟璜看重乐羊的原因,总之,乐羊并没有被那碗肉羹打败,仗还是要打,并且打得更狠。消息传到魏国,魏文侯还得意了一会,《战国策·魏策》记载:

文侯谓睹师赞曰:“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

轻轻巧巧的一句话,就让魏文侯对乐羊起了疏远之心,是啊,自己儿子的肉都能吃得下,还有谁的肉吃不下呢?这实际上比吴起为了建功立业而杀妻还要震撼人心。乐羊虽然最终打了胜仗,历时三年灭了中山国,但是他还是被中山国给设计了,“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乐羊一战成名,但之后并没有什么作为,他被魏文侯疏远,直接被封在了中山国的灵寿。

不得不说,在魏国对中山国的这场灭国战中,乐羊啜羹就是一个极致的人伦悲剧。乐羊和乐舒这对父子很悲剧,在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中各为其主,最终站在了对立面,自乐羊接过攻取中山国的大旗的时候,父子两人就再也难以保全,无论怎么选择都是错。

乐舒见自己即改变不了君又改变不了父的决定,只能一死了之。而乐羊在父子亲情和为君尽忠中狠心忍下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而食子之肉,但这样的选择让他功成名就也让他备受冷落,毕竟,乐羊不是周文王。周文王吃了用儿子伯邑考的肉做成的肉羹,人们看到的只是帝辛的残暴,而乐羊吃了用儿子乐舒的肉做成的肉羹,人们看到的则是乐羊的冷酷。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就此中原大国晋国分裂成三个诸侯国。

《资治通鉴》在开篇第一句写道:“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这里的魏斯就是魏文侯,是魏国的第一个称候的国君。在这之前,魏氏仅仅是晋国的卿大夫,主君的称谓都是以“子”结尾的,例如魏文侯的祖父魏桓子。在魏斯封候50年前,魏桓子与赵、韩两家合谋瓜分了势力最大的卿大夫智氏,进而瓜分了晋国。

历史上魏文侯以贤达著称,他将当时最优秀的一批文武人才纳入账下。在他的治理下,魏国称雄中原,并成为了当时中华圈的文化中心。

我们先看看魏文侯都用了哪些人才。

魏文侯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是放在用人上面的。要想汇聚天下人才,不外乎自主培养和吸引人才这两个途径。魏文侯的战略眼光放得更远, 他要的不仅仅是雇佣一两个治世能臣,而是要形成一套系统,既要持续不断生产人才,也要持续不断吸引人才。换句话说,他要建构一个体系,保证给魏国的未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春秋时代,国家的治理一般是通过分封进行的,宰相通常是由受分封的大贵族担任,有一点贵族共治的味道。晋国的六卿制度正是典型的代表,有自己封地的卿大夫们辅佐晋君共同管理国家。但随着卿大夫势力越来越大,晋室逐步衰落,最后竟被这些贵族们瓜分了。魏文侯的祖父魏桓子正是瓜分晋室的卿大夫代表之一,所以文侯可以说是直接目击者,对于这种贵族共治的管理模式应是心存警惕的。

魏文侯于是就向外界寻求人才,试图摆脱对贵族阶层的依赖。那么,摆脱贵族阶层的人才从哪里来呢?当然是叫做“士”的低等贵族。他们没有土地,游走天下,常以卿大夫的家臣身份在各诸侯国的博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士人们游走天下,要么就是寻找名师去求学,要么就是寻找贤君求功名。 为了吸引士人投奔魏国,魏文侯采用的战略是:把魏都打造成文化中心,群贤毕集;把自己包装成明君,求贤若渴。

此时,这个战略的核心人物出场了。他就是卜子夏。他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十哲之一,也是孔子七十二徒之一。据说魏文侯拜子夏为师,请来给魏都坐镇的时候,他已是垂暮之年。丧子的痛哭已让他双目失明,耄耋老人做实际工作已然不大可能,所以他的到来更具象征性意义。其实,象征性意义很多时候比实际意义重要的多。子夏比孔子小了44岁,在考虑到他的年龄,恐怕在当时可以说是像神一样的泰斗级人物。儒家本身就是教育职业, 子夏及其弟子到来讲学,形成了影响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西河学派,魏国一跃成为华夏文化中心,天下士人纷纷到魏都求学。

西河学派影响巨大,既培养了一大批后来游走于诸侯各国能臣,也成为孵化法家思想的先驱。可以归为西河学派一脉的历史人物,包括李悝、吴起、荀子、韩非子、李斯等等。而对后世汉朝的思想界乃至整个政治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的《公羊传》、《谷梁传》也是出自子夏的弟子齐人公羊高、鲁人谷梁赤之手。

魏文侯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跟古今中外的大多数政治家一样,他非常清楚自我包装的重要性,对外宣传的重要性。可以说,他的营销手段是相当高明的。

《资治通鉴》写道:“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

魏文侯拜当时名满天下的大儒子夏、田子方为师,通过他们的明星效应向天下士人宣传自己对待士人的谦卑形象。 一方面他将儒生的地位抬高到国君老师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自降身份,甘为弟子,表达了对士人的尊重。子夏、田子方正是天下士人中的明星,是他们的代表。

段干木是子夏的弟子,是一位名士,但淡泊功利不愿做官。魏文侯亲自去找他,他却要跳墙躲避。于是就有了魏文侯“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的表演。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魏文侯每当经过段干木的茅庐的时候,必然要把手放在车扶手上以示尊敬,就像现代脱下帽子恭恭敬敬站在车上一样。这其实是双方的互动表演,共同做的秀,与后世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一脉相承。但这样一个表演却向天下士人鲜活地表达了魏文侯尊重士人的态度,有点电视广告的味道。

《资治通鉴》还记载了另外一个故事。

魏文侯与群臣喝酒,喝得正开心 ,外面突然开始下雨。这时魏文侯要人准备马车,说要去野地。群臣不解,问:喝得这么开心,您到野外做什么?魏文侯回答:我与虞人约好今天去打猎,虽然喝酒很欢乐,但也不能失信呀!这个故事很有名,但相当假,充其量也是一段广告。

这里说的虞人是什么人呢?词典上释义,“古掌山泽苑囿之官”。我猜应该是贵族猎场的管理员,一介平民,身份低下。 魏文侯宁可放弃与贵族们饮酒欢乐,也要冒雨去履行与平民的约定,这表达的含义相当明确。魏文侯是一个信守承诺的贤明君主。 姑且不论下雨天去打什么猎,就算有约定,派人过去和虞人改个期不就好了么?而且你既然约好了去打猎,大白天跟群臣喝酒喝得那么嗨是搞什么名堂呢?这显然是杜撰的。

魏文侯给自己设定了贤君的形象,那么在何时何地都要维持这个形象,保持人设不要崩塌。但这样做起来确实有点辛苦,有的时候不小心就露些马脚来了。《资治通鉴》记录了一段很有趣的一幕。

魏文侯派乐羊灭了中山国,将中山之地封给了自己的继承人公子击。有一次文侯问群臣:“我这人怎么样,大家说说看?”群臣纷纷回答:“仁君!”唯有任座说道:“你不将中山国封给你弟弟魏成,反而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君呢?”文侯听罢大怒,任座就急忙跑了。这时翟璜出来打圆场,说:“您肯定是仁君呀!”文侯还在气头上,没好气问:“你怎么知道我是仁君?”翟璜回答:“臣闻君仁则臣直。任座说话这么直,您当然是仁君啦。”他没有说文侯封子不封弟的做法不对,给了他一个台阶下。文侯明白过来,他差点把自己的人设给毁了,就急忙“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有的时候看魏文侯,感觉有点做作!

魏文侯还养了一个人,尊为老师,就是上面提到的名满天下的大儒田子方。他可以算得上是魏都这个文化中心的招牌。但这个人感觉有些特立独行,喜欢语出惊人,颇有点魏晋时期喜欢玄学的那帮文人的味道。《庄子》就有一篇以他的名字命名,用他的嘴叙述了庄子的思想,可见他的行为举止与老庄是颇为契合的。《资治通鉴》记载了他两段轶事。

文侯与田子方喝酒,旁边奏着音乐,文侯听出这音高不对。看来文侯的音乐天赋还是可以的,但田子方却笑了。文候问,你笑什么?田子方回答:“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我怕你是沉溺于音乐,而对官场不闻不问呀!”文侯曰:“善。”其实文侯心里估计是骂娘千百遍了。谁愿意喝酒听音乐还要被人说教一通。但不管什么扫兴的怪论,你也得忍,还得点头称是呀,这才是仁君嘛!

还有一次,公子击,也就是未来的魏武侯出门遇到了田子方,他马上下车伏谒,田子方却没有还礼,相当傲慢。公子击怒,质问田子方:“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意思是,你哪来的资本在我面前这么骄傲?田子方回答:“当然是贫贱者骄傲啦。富贵一骄傲就丢个国、丢个地的,我啥也没有还怕什么?”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意思,完全是强词夺理。对于这一段,大部分人解读为田子方对公子击的教育,但我却不这么认为。西汉时代的《史记》写到,公子击听到田子方的说辞之后,“不怿”。就是不开心,这样的结局哪能说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呢。反倒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公子击的反应改成了“子击乃谢之”,也就是向田子方道歉了。田子方就这这么个人, 对待知识分子,不管行为多么怪诞,作为君主你都得受着,而且还要“谢之”,这样才能成为贤君。 也许司马光通过这个轶事想表达的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魏文侯向李克(李悝)咨询选国相的事情,候选人是他的弟弟魏成和能臣翟璜。李克是通过翟璜的引荐来为文侯效力的。所以文侯向他问这个问题其实有些不怀好意。

上面提到魏文侯占领中山国之后,把它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公子击,而不是自己的弟弟魏成。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中山并不与魏国接壤,而是在赵国腹地,战略地位应是非常重要的。不然文侯不会既要将它封给儿子,还要让名将乐羊举家迁去驻守那里,更是派李悝担任那里的国相,帮助公子击管理。那么对于没有得到中山国的魏成,必然要有所安排的,那就是国相的位置了。但他与名臣翟璜比,显然能力不济,硬给他弄上来,恐怕士人阶层不服,也有损于自己唯才是举的形象。

所以,魏文侯就找了李悝,要通过他的嘴确定国相的人选。李悝是魏国士人阶层的代表人物,又是与翟璜有特殊的关系,让他举荐贵族阶层的魏成,真可谓一石三鸟:堵住士人的嘴;说服翟璜;留下贤明纳谏的好名声。

李悝推了又推,实在推不过,就给了一个选材标准,让魏文侯自己选。但这比直接推荐魏成更加有效,更有说服力,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

李悝的标准是:“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 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简单地描述,就是

(1)平时考察他的朋友都怎么样;

(2)有钱的时候考察他慷慨还是吝啬;

(3)得志的时候考察他用的什么人、举荐的什么人;

(3)不得志的时候考察他做事是否有节操;

(4)贫穷的时候考察他是否贪。

这是相当冠冕堂皇的选材标准,但考察的都是人品,绝口不提实际的能力和以前的功绩。

翟璜当然不服,向李悝发牢骚,说:“西河是我推荐的吴起守的;邺城是我推荐的西门豹开发的;中山是我推荐的乐羊打下来的,还有你也是我推荐的呀!我哪里就不如魏成了呢?”李悝于是就向翟璜详述了他跟魏文侯的对话,然后拿出这个标准说:“他把收入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他结交的和推举的都是像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样的人,文侯都拿他们当老师,你怎么跟他比呢?”翟璜逡巡再拜曰:“璜, 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翟璜其实是不服的,但他看到了大局,只能接受。他也承认李悝的格局确实比他高。

平心而论,单单比较魏成和翟璜举荐的人,就可以看出来更适合当宰相的是翟璜。但很多时候世间的运转不是靠应该,而是根据各方力量的博弈来决定的。 魏成当国相是贵族集团与士人集团博弈的结果,与上面的选材标准其实不相干。现实世界的运转就是这个样子的,古今中外从未改变过。

5 魏文侯真实的用人之道:唯才是举

让我们看看吴起是怎么被魏文侯启用的,就知道上面提到的那些冠冕堂皇的选材标准是多么虚伪。大名鼎鼎的吴起,这位法家代表人物,之前已经通过另一篇文章做了介绍,在此就不再复述。只要记住一点,他是战神级的人物,但人品上却颇有污点。当然,事实是否确实如此,有待讨论。

《资治通鉴》中文侯启用吴起的一段,如下:吴起“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书中写吴起“杀妻求将”,又写“母死不奔丧”,通过鲁人之口,说:“起,残忍薄行人也。”李悝对吴起的评价也是“贪而好色”,人品极差。但他的能力,不亚于司马穰苴。司马穰苴何许人也?在当时可称得上无敌战神的齐国传奇名将,也是中国第一部并不《司马法》的作者。

按照上面的选材标准,吴起这种为功名毫无底线的人,完全是不应在考虑范围内的,但魏文侯在启用他时却没有任何顾虑。 历史证明,魏文侯启用吴起是一个相当英明的决策。书中写吴起“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这样的将才,谁舍得不用呢?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薨,享年76岁,距登基50年,距封侯7年。之后,太子击立,是为武侯。魏文侯开创了魏国中原百年霸业,可谓开国贤君。他那种唯才是用,开启了官僚治国的模式,推动了法家主导的变法潮流,让历史的巨轮驶向了打压贵族、中央集权的秦朝体制。

魏文侯轶事原文: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治通鉴》)

译文:

魏文侯和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左右侍从劝说:“饮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但怎能失约呢?”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告诉对方,因下雨取消打猎的事。

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和赵国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应你。”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用意,都开始向魏国朝贡。自此,魏国开始强大,其他诸侯国不能跟它争锋。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国君。”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魏文侯大怒,任座匆忙告辞。魏文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

翟璜回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文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文侯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桓子之孙。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公元前445年即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

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

魏文侯的想法

魏文侯劝赵献侯打消分化韩、魏,从而各个击破的念头。他说,魏和韩比较弱,必然会联合起来对抗赵国,以免被赵消灭。

韩、魏都清楚,联合赵国攻击对方是自取灭亡,与赵国平分对方的想法更是与虎谋皮。这样的形势,使韩、魏必须联合。

魏文侯劝韩武子也不必因为赵氏的威胁而联合魏氏进攻赵氏,以图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赵氏的威胁。

韩、魏联合攻赵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赵国的实力太强了,韩、魏联合最多与赵国打个平手。双方硬拼的话,必然是两败俱伤。而且即便赵氏被击败了,韩、魏也必然会继续内斗。

魏文侯向赵、韩说明了自己对三家发展的想法。晋地被山带河,比较封闭,身处其中的赵、魏、韩只有赵国向外伸出了代和邯郸两个触角,但由于身后韩、魏的威胁,赵国也无力通过这两个触角继续向外扩张。

对秦扩张

由于赵氏在北,韩氏在东,韩氏的发展方向是魏氏、韩氏南面的郑国,魏文侯便把发展的方向放在了西面的秦国。

魏文侯二十七年(公元前419年),魏国西渡黄河,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筑城,构筑进攻秦国的军事据点。秦军对魏国的入侵进行了反击。经过几番较量,渡河的魏军占住了少梁这个重要的军事据点。秦军一面围攻少梁的魏军,一面在黄河沿岸建造防御工事,阻止更多的魏军渡河。

魏相翟璜向魏文侯推荐卫国人吴起,魏文侯对吴起的指挥才能很欣赏,任命吴起为魏军攻击秦国的主将。吴起上任后,魏、秦在西河的僵持局面很快被打破,魏军节节胜利。魏文侯三十三年(公元前413年),吴起率领魏军在西河战场战胜秦军,冲破秦军西河防线。

1 文言文:西门豹为邺令的正文意思是

西门豹做邺(县)地的县令,清廉、公正、敦厚,一点私利也不沾,却对待手下的官吏很简慢,(他)手下的官吏就互相勾结起来排挤他。

西门豹任职满了一年,向魏文侯呈上郡里的账册,魏君收去了西门豹的官印。西门豹自己请求说:“我以前不知道怎样治理邺,现在我知道了。

希望(您给我)官印我再去治理邺地,(如)治理不好,就请您用杀头的罪惩治我。”文侯不忍心(撤他的职),又把官印给了他。

西门豹就重重地向百姓征收赋税,赶紧优厚地对待手下的官吏。一年后呈交账册,魏文侯亲自迎接而拜西门豹。

西门豹回答说:“往年我替您治理邺(地),可是您(却)收回了我的官印,现在我为我手下的官吏治理邺,你(却)来拜我,我不再治理(邺地)了。”于是,交出官印就走了。

2 魏文侯改过 文言文翻译 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9B(“趋”词义应为“快步走”)

10C(A项“以”分别为“介词,用”“介词,因为”;B项“于”分别为“介词,向,对”“介词,表被动,被”;C项“乎”均为语气助词,表反问,相当于“呢”;D项“而”分别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修饰”)

11B(①是说魏文侯礼贤下士,④是说魏文侯善听音乐,⑤是子方对子击诘问的回答)

12D(“愤然与之绝交”错,原文为“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13译文:

(1)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一位仁德的君主。

(落实“则”“直”“向”“是以”等词语的解释,语句要通顺)

(2)地位卑下的人不参与地位高贵之人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参与关系亲近人的事。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您的命令。

(落实“卑”“尊”“谋”“疏”“戚”等词语的解释,语句要通顺)

文言参考译文

魏文侯用卜子夏、田子方担任国师,他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各地的贤才德士很多前来归附他。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它封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向群臣问到:“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接着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凭什么知道?”回答说:“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一位仁德的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宾。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文侯说:“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吗?左边高。”田子方笑了,魏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魏文侯说:“对。”

魏文侯的公子魏击出行,途中遇见国师田子方,下车伏拜行礼。田子方却不作回礼。魏击生气,对田子方说:“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呢?”田子方 说:“当然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哪里敢对人骄傲呢!国君如果对人骄傲就 将亡国,大夫如果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地。失去他的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人拿他当国君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人拿他当一家之主的。贫贱的游士,话不被听从,行为不合自己的心意就穿上鞋子告辞了‘,到哪里得不到贫贱呢!”魏击于是谢罪。

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地位卑下的人不参与地位高贵之人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参与关系亲近人的事: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您的命令。”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的缘故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他,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李克离去,遇到翟璜。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魏成。”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被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推断国君肯定会让魏成为相的原因,是魏成享有千钟的俸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并列呢!”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行了两次礼说:“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

3 古文翻译

西门豹治邺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 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使 邺地重又繁荣起来。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写两千多年前,西门豹治邺时,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故事,刻划了西 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做主,为民除害的形象。 《史记》西门豹治邺 作者:司马迁 原文: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

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

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

’即娉取。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

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

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

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

皆曰:“诺。”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

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

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

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

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

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

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

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译文: 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县令。他到邺县,会集地方上年纪大的人,问他们有关老百姓痛苦的事情。

这些人说:“苦于给河伯娶媳妇,因为这个缘故,本地民穷财尽。”西门豹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些人回答说:“邺县的三老、廷掾每年都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搜刮钱财,收取的这笔钱有几百万,他们只用其中的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媳妇,而和祝巫一同分那剩余的钱拿回家去。

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女巫行巡查看到小户人家的漂亮女子,便说‘这女子合适作河伯的媳妇’。马上下聘礼娶去。

给她洗澡洗头,给她做新的丝绸花衣,让她独自居住并沐浴斋戒;并为此在河边上给她做好供闲居斋戒用的房子,张挂起赤**和大红色的绸帐,这个女子就住在那里面,给她备办牛肉酒食。这样经过十几天,大家又一起装饰点缀好那个象嫁女儿一样的床铺枕席,让这个女子坐在上面,然后把它浮到河中。

起初在水面上漂浮着,漂了几十里便沉没了。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担心大巫祝替河伯娶她们去,因此大多带着自己的女儿远远地逃跑。

也因为这个缘故,城里越来越空荡无人,以致更加贫困,这种情况从开始以来已经很长久了。老百姓中间流传的俗语有‘假如不给河伯娶媳妇,就会大水泛滥,把那些老百姓都淹死’的说法。”

西门豹说:“到了给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希望三老、巫祝、父老都到河边去送新娘,有幸也请你们来告诉我这件事,我也要去送送这个女子。”这些人都说:“好。”

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到河边与长老相会。三老、官员、有钱有势的人、地方上的父老也都会集在此,看热闹来的老百姓也有二三千人。

那个女巫是个老婆子,已经七十岁。跟着来的女弟子有十来个人,都身穿丝绸的单衣,站在老巫婆的后面。

西门豹说:“叫河伯的媳妇过来,我看看她长得漂亮不漂亮。”人们马上扶着这个女子出了帷帐,走到西门豹面前。

西门豹看了看这个女子,回头对三老、巫祝、父老们说:“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婆为我到河里去禀报河伯,需要重新找过一个漂亮的女子,迟几天送她去。”就叫差役们一齐抱起大巫婆,把她抛到河中。

过了一会儿,说:“巫婆为什么去这么久?叫她弟子去催催她!”又把她的一个弟子抛到河中。又过了一会儿,说:“这个弟子为什么也这么久?再派一个人去催催她们!”又抛一个弟子到河中。

总共抛了三个弟子。西门豹说:“巫婆、弟子,这些都是女人,不能把事情说清楚。

请三老替我去说明情况。”又把三老抛到河中。

西门豹插着笔,弯着腰,恭恭敬敬,面对着河站着等了很久。长老、廷掾等。

4 文言文宋太祖治军原文和译文

太祖朝,常戒禁兵之衣,长不得过膝,买鱼肉及酒入营门者,皆有罪。又制更戍之法,欲其习山川劳苦,远妻孥怀土之恋,兼外戍之日多,在营之日少,人人少子而衣食易足。又京师卫兵请粮者,营在城东者,即令赴城西仓,在城西者,令赴城东仓,仍不许佣僦车脚,旨须自负,尝亲登石掖门观之。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译文:

宋太祖当朝时,通常规定禁军的衣长不能超过膝盖,买了大鱼大肉和酒进入军营的人,都有罪。又制订了轮流守卫边防的办法,想让士兵习惯在外的劳苦生活,而减轻思念妻儿和家乡之情。而且士兵在外面守边的时侯多,在军营里的日子少,每个人都发少量军饷,军队的衣食容易满足。另外,京城守卫军领取军粮时,如果军营在城东,就命令他们到城西的粮仓领取。如果军营在城西的,就命令他们到城东的粮仓领取。而且领军粮不允许租用车子和脚夫,一切都必须自已负责,宋太祖曾经亲自登上石掖门审察这件事。大概是让他们辛苦用力,控制他们的娇气和惰性。所以士兵不羡慕其他人的吃和穿,安心尽力而容易被驱使。

5 帮我翻译3句文言文

出自《魏其侯窦婴》

1、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

译:窦婴也嫌官位小,便称病辞职。

2、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入家者。

(他)把皇帝赏赐给他的金子,摆在走廊和穿堂之内,军士官吏经过就叫他们酌量用度随意取用,赏赐的金子没有拿回自己家里的。

3、君侯能兼容,则幸久;不能,今以毁去矣。

您如果好、坏都能包容,那就可以长期受宠幸;(如果)不能,马上就会受到人家的诽谤(而失掉相位)了。”

6 少时元方 文言文译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陈元方正值十一岁的时候

候袁公。候在袁公身边

袁公问曰:袁公问他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你父亲在太丘时,远远近近的人都称赞他,他都做过哪些事情呢

元方曰:元方回答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老爹在太丘时,对强横的人用德感化他们,对弱势的人用仁安抚他们,他们得以放心地安定下来,时间长了,自然更尊敬他

袁公曰:袁公说道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我以前曾经担任过邺县县令,也正是做过这些事。不知道是你父亲学我呢,还是我学你父亲呢

元方曰:元方回答

“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周公与孔子,不是一个时代的,处理起各种变化,不管距离多遥远,始终是一致的。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7 《醒悟》文言文翻译

常州苏掖仕至监司1。家富而性啬。每置产,吝不与直。争一分,至失色。尤喜乘人窘急时以微资取奇货。尝 置别墅,与售者反复甚苦。其子在旁曰:“大人可增少金,我辈他日卖之,亦得善价也。”父愕然,自是少悟2。士大夫竞传其

常州有一个人叫苏掖,官职是监司,家中富有但性情吝啬。常常购置田产但舍不得给钱,为一分钱而争得面红耳赤。特别喜欢在别人困窘为难的时候用很少的钱来购置东西。曾经购买一座别墅,与卖者反复争价,他的儿子在一旁说道:“大人能不能稍微提提价,以后我们再卖,也得个好价钱。”苏掖听了非常震惊,从此略有醒悟。当时的士大夫争着传播这句话。

1 文言文“颠僧”翻译···求····急用

明州妙音寺僧人有个叫法渊的,为人假装疯狂,每天在酒店中饮酒,唱歌发笑自如,向别人乞讨钱财,得到一文钱就高兴满足了,讨到钱多了,就在路上给那些残疾与穷苦人能说中他人的祸福,没有不灵验,他人怀疑他精通奇门异术,所以叫他外号“渊三命”,说话不按常规,等到别人问他,他就转头就跑,只说“去,去”遇到别人家有丧事,他一定到主人家哭丧,下葬时他也一定送葬,不论人家贫穷还是富有都前往送葬,没有人能知道他的意思。

别人认为他疯狂,又叫他“颠僧”。大觉禅师当初住育王,开堂,颠僧倔然出来问话。

人没有不暗自发笑。大觉问,“颠僧是颠了成僧,还是成僧后颠了?”回答说:大觉是大了以后觉道,还是觉道以后了大?大觉沉默不语,众弟子也都惊愕。

一天,颠僧忽然在市上与世相别,携带一壶酒,到郡守府前,坐在地上饮酒,观看的人有一千多人。颠僧喝完了酒,从心中唱出一首偈语,想坐化而去,众人都扯着噪子大声呼喊:不可在这里羽化。

于是回到妙音寺,双腿盘坐坐化,唱道:咄,咄,平生颠蹶。欲问临行,炉中大雪。

他的画像到今天还保存着。

2 文言文翻译:文侯与群臣饮酒,乐

魏文侯(魏斯)和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左右侍从劝说:“饮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但怎能失约呢?”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告诉对方,因下雨,取消打猎的事。

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魏斯)说:“我和赵国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应你。”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外交政策,都开始向魏国朝贡。自此,魏国开始强大,其他诸侯国不能跟它争锋。

魏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斯闻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国君。”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魏斯大怒,任座匆忙告辞。魏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斯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

3 文言文翻译摘发奸伏如老狱吏

吴履像老狱吏一样破案抓奸

参考译文: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年从师于名士梦吉,熟读《春秋》诸部史书。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里学正。过了很久,被推荐给朝廷,授于南康丞。南康风俗凶悍,认为县丞文人,轻视他。过了几个月,吴履像老狱吏一样破案抓奸,大家都很吃惊,相继收敛形迹。吴履于是放宽政策,让百姓休生养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吴履查案问清原故,立即释放百姓,并告诉以中。周以中更怒,说:“县丞怠慢我。”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多而犯人未捕住,情况紧急有些变化怎么办?”周以中怒气才消解。邑里无节制地祭祀,每次祭祀一有蛇出门,百姓认其为神明。吴履缚住巫师责备他,把神像沉到江里,*祠于是消亡。

当县丞六年,百姓爱戴他。升迁到安化当知县,大户人易姓占据险要地势并自己守住,江阴侯吴良要击破他,召吴履商量。吴履说:“易氏为免死而逃跑,并非谋反。叫他他应该来,不来杀他也不晚。”吴良听从他的计谋,易氏果然来了。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吴履说:“世事清明,老百姓安心务农。登记招收愿当兵的,不愿也不要勉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事常用牛羊代替秋天税收,吴履给百姓出谋说:“牛羊有生病死的隐患,不如输送粟子方便。”他日,上级让百姓送牛羊到陕西,其他县百姓多倾家荡产,淮州百姓独保存。逢改州为县,上级召吴履回去,潍民都哭泣着跟着送。吴履向皇帝请求罢官回家。?

4 翻译 文言文——柳欢问饮

译文

后周有一个人名叫柳庆,起初在后魏做官,充任雍州别驾。有名商人带了二十斤黄金到京城做买卖,寄住在一家客栈中。商人每次出门总是随身携带宝箱的钥匙。没隔多久,房间紧闭如常金钱却全部消失。他认为是客栈老板所偷。官府询问他,客栈老板禁不住严刑拷问就无辜负罪。柳庆听到这个消息后却表示怀疑,询问商人平日钥匙放置何处,商人答:“经常自己带着。”又问:“你可曾同别人一同住宿过吗?”答:“不曾。”“曾与人一起喝酒吗?”答:“前一阵曾与一位僧人痛饮过两次,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柳庆说:“房主人只是因为刑讯痛苦才被迫认罪的,那个僧人才是真正的小偷。”于是立即派人追捕。出家人在偷得黄金后虽立即逃逸,但仍为柳庆捕获,寻回所丢失的黄金。

注释

①:别驾:官名。后魏于诸洲置别家从事史,掌总理众务

②:诣:到

③:诬:无辜负罪。

④:向者:先前,前一阵,向:先前,过去,不久前,刚才

⑤:沙门:僧人

⑥:特:只,仅,不过

5 文言文翻译,帮帮吧

柳庆字更兴,小时候就聪明灵活有气度,博览群书,不咬文嚼字,喜欢饮酒,擅长应对。在他十三岁时,趁着家里晒书,父亲柳僧习试着让他从杂赋集中找出一篇千字多的文章来背诵,柳庆立即读三遍,就能背出来,一字不漏。

大统十年,柳庆被任命为尚书都兵郎中,并代理记室,不久以本官身份兼任雍州别驾。广陵王元欣是魏帝的至亲,他的外甥孟氏常常横行霸道。有人告他盗牛,柳庆查获实情,即刻下令把他关押起来。孟氏一点也不害怕,竟对柳庆说:“如果把我带上镣铐,难道不想想以后怎样脱掉它吗?”元欣也派人来申辩孟氏无罪。孟氏因此更加骄横。柳庆就召集僚佐属吏,充分地揭露孟氏依仗权势欺压残害百姓的罪状。话一说定,就下令将他打死。从此以后,权贵之家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有一个商人带着二十斤金子京城,寄居在别人家里。他每次要外出,常自已拿着钥匙。不久。锁还是好好的,金子却全部不见了。商人认为是房东偷窃。郡县审讯拷问,房东被迫认了罪。柳庆对这个案子有怀疑,于是把商人叫来询问:“你的钥匙经常放在哪里?”回答说:“常常自己带着。”柳庆问:“你曾与人同住吗?”回答说:“没有。”又问:“曾与人一起饮酒吗?”回答说:“有一天曾经与一个和尚两次饮酒,喝醉后白天就睡了。”柳庆说:“那和尚才是真正的盗贼啊。”立即派人捉拿和尚,那和尚竟带着金子逃跑了。后来抓住和尚,追回了那些金子。

又有一家姓胡的被抢劫,郡县官吏审问追查,没有人知道强盗藏身的地方,邻居被拘禁了许多人。柳庆认为盗贼是乌合之众,可以通过诱骗来捕捉他们。于是他写了一些匿名信,贴在好些官府门上,信上说:“我等合伙抢劫胡家,同伴各种人都有,恐怕终究要泄露出来。现在想要自首伏罪,又怕难免一死。如果允许自首的免罪,就愿意来告发。”接着柳庆又张了一道免罪的文牒,过了两天,广陵王元欣的一个家奴反缚双手到文牒前自首,因此将盗贼一网打尽。柳庆主持公道明察秋毫的事迹,都是类似这样。他常感叹地说:“汉代的于公自称办案无私,开了一道高门等待子孙封高官、坐高车时用,倘若他这话有应验,我大概也差不多吧!”

6 文言文翻译:魏文侯守信从谏

魏文侯命令大将乐羊去攻打中山国,轻松拿下,于是把自己的儿子魏击封到那里为王,也就是把中山国给了儿子魏击。

事后的某一天,魏文侯问众大臣说:“你们看我这君王当得如何呀?”众人一齐说:“没治了!酷毕了!”大臣中只有一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想死的人他叫任座。他说:“你把中山国打下来了,不把这中山国给自己的弟弟,却给了自己的儿子,就冲你这一点,也不是啥明君!切切,自己个儿没事瞎吹吧你就。”

文侯一听大怒,任座一看惹不起,躲吧。于是就急匆匆地走了。

他刚走,文侯就问翟璜:“我是个好的国君吗?”翟璜说(心里想:你个狗屁好国君,我只是不想死而已):“你是个好的国君。”文侯问:“说说理由?”翟璜说:“臣听说君王如果仁义贤明,那么手下的臣子一定敢说真话。

今天看这个任座敢这样说你,我就知道你是个仁君了。”文侯一听大喜,马上命翟璜去赶任座回来,并且亲自走下堂来迎接,把他当成上宾来看待。

7 《僧涉能呼风唤雨》文言文翻译

僧涉能呼风唤雨原文僧涉者,西域人也,不知何姓。

少为沙门,苻坚时入长安。虚静服气,不食五谷,日能行五百里,言未然之事,验若指掌。

能以秘祝下神龙,每旱,坚常使之咒龙请雨。俄而龙下钵中,天辄大雨,坚及群臣亲就钵观之。

卒于长安。后大旱移时,苻坚叹曰:“涉公若在,岂忧此乎!”(《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六十五》)译文僧涉是西域人,不知道姓什么。

年少时做了和尚,苻坚的时候进入长安。生性清虚恬静,精于吐纳之术,不吃五谷,每日能走五百里路,能预言未发生的事,非常灵验,就像对自己的手指手掌那样熟悉了解一样。

能用秘语秘咒让龙王爷降临,每当大旱时,苻坚经常让他施咒语让龙王爷降临求雨。一会儿龙王爷下界到了佛钵内,天上就下起了大雨,苻坚和群臣亲自到钵内观看。

(后来僧涉)在长安去世。后来大旱过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下雨),苻坚叹息道:“涉公如果还在世的话,哪里还用担心这些事呢!”注释1、沙门:佛教僧侣。

(1)梵语的译音。或译为“娑门”、“桑门”、“丧门”等。

一说,“沙门”等非直接译自梵语,而是吐火罗语的音译。原为古印度反婆罗门教思潮各个派别出家者的通称,佛教盛行后专指佛教僧侣。

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下》:“浮屠者,佛也……其精者,号为沙门。沙门者,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

《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头陀寺者,沙门释慧宗之所立也。”李善注引《瑞应经》:“沙门之为道,舍妻子,捐弃爱欲也。”

《魏书·释老志》:“诸服其道者,则剃落须发,释累辞家,结师资,遵律度,相与和居,治心修浄,行乞以自给。谓之沙门,或曰桑门,亦声相近,总谓之僧,皆胡言也。”

章炳麟《支那印度联合之法》:“今岁安庆遣四沙门西游求学,是固沟合梵汉之端。”(2)指佛门。

《西游记》第56回:“他们虽是丑陋,却也秉教沙门,皈依善果,不是甚么恶魔毒怪。”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八:“沙门以和尚为尊贵之称。”

2、虚静:清虚恬静。(1)清虚恬静。

《文子·自然》:“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虚静之道,天长地久,神微周盈,于物无宰。”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致贤者必卑谦其身。”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杨恭政》:“邯问昔何修习?曰:‘村妇何以知,但性本虚静,闲即凝神而坐,不复俗虑得入胸中耳。

’”明唐顺之《吏部郎中薛西原墓志铭》:“老子及瞿昙氏书,得其虚静慧寂之说,不逆于心。”(2)宁静。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脯腊》:“脯成,置虚静库中,纸袋笼而悬之。”朱自清《论逼真与如画》:“元朝倪瓒的山水画,就常不画人,据说如此更高远、更虚静、更自然。”

3、服气:吐纳。道家养生延年之术。

(1)吐纳。道家养生延年之术。

《晋书·隐逸传·张忠》:“恬静寡欲,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唐白居易《赠王山人》诗:“玉芝观里王居士,服气飡霞善养身。”

《西游记》第17回:“想是那个妖精,传他些甚么服气的小法儿,故有此寿。”(2)甘心信服。

《儒林外史》第17回:“匡大又不服气,红着眼,向那人乱叫。”老舍《四世同堂》三五:“他不服气!人都是人,谁也不应当教谁矮了一截,在地上跪着!”李准《李双双小传》八:“这一回喜旺服气了,他想着:‘真没料到,这红薯里边也还有这么大学问。

’”4、秘祝:秘语;秘咒。附注:秦代司祈祝之官。

汉初因之,至文帝时始废。《史记·封禅书》:“祝官有秘祝,即有菑祥,辄祝祠移过于下。”

张守节正义:“谓有灾祥辄令祝官祠祭,移其咎恶于众官及百姓也。”《史记·孝文本纪》:“上曰:‘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不取,其除之。

’”裴骃集解引应劭曰:“秘祝之官移过于下,国家讳之,故曰秘。”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所以秘祝移过,异于成汤之心。”

宋苏轼《奉敕祭西太一和韩川韵》之一:“圣主新除秘祝,侍臣来乞丰年。”5、神龙:谓龙。

相传龙变化莫测,故有此称。(1)谓龙。

相传龙变化莫测,故有此称。《韩诗外传》卷五:“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大哉,《关雎》之道也!”《文选·张衡〈西京赋〉》:“若神龙之变化,章后皇之为贵。”

薛综注:“龙出则升天,潜则泥蟠,故云变化。”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我所仗剑,神龙见授,以诛后伏,以斩不臣。”

(2)三国吴都建业正殿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抗神龙之华殿,施荣楯而捷猎。”

刘逵注:“神龙,建业正殿名。”6、咒龙:指咒龙请雨。

章太炎《国家论》:“于此而视为神圣,则不异于事火咒龙也。”(事火,指祀火为神。

事火咒龙,比喻荒诞不经之事。)7、请雨:求雨。

《淮南子·泰族训》:“雩兑而请雨,卜筮而决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伊水》:“惠帝使校尉陈总、仲元诣洛阳山请雨。”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九:“我为你飞符上界请雨,已奉上帝命下了。”8、俄而:也作“俄尔”。

短暂的时间,不久;突然间。《庄子·大宗师》:“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

《。

8 文言文翻译

有十刹海老僧,尝见二鬼相遇,其一曰:汝何来?曰:我转轮期未至,偶此闲游,汝何来?其一曰:我缢魂之求代者也。问居此几年,曰:十余年矣。又问何以不得代,曰:人见我皆惊走,无如何也。其一曰:善攻人者藏其机,匕首将出袖,而神色怡然,俾有济也。汝以怪状惊之,彼奚为不走耶?汝盍脂香粉气以媚之,抱衾荐枕以悦之,必得当矣。老僧素严正,厉声叱之,歘然入地。数夕后寺果有缢者,此鬼可谓阴险矣

有一个十刹海老僧,曾经见到两个鬼相遇,其中的一个说:你为什么来这?说:我投胎的时候还没到,来到这里闲游,你为什么来这?那个鬼说:我找一个上吊的魂来代替我。问他在这里住几年了,回答说:10年了。有问为什么没找到代替的,说:没有别的,人们看到我都吓走了。那个鬼说:擅长攻击人的人隐藏他的动机,匕首即将从袖子中拿出的时候,而面色还是很正常,就会有效果了(俾有济也,不太会,问问老师吧),你用怪的情形来吓他们,他们怎么能不走呢?你何不以脂香粉气来媚他,抱衾荐枕来悦他,一定会成功的!

老僧向来严明正直,大声骂他,2个鬼瞬间进出地下。几天之后寺中果然有上吊的,这个鬼真可谓阴险了啊

9 要袁中道的饮酒记文言文翻译

袁中道的饮酒记

(你没有出示原文,在网络搜索无果。在袁中道的“游居杮录”发现了饮酒的词语,现摘录如下。如觉不妥,请出示原文,大家一起探讨。)

(原文)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

(翻译)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滕子京说:“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作为而发的感慨。

10 古文翻译

宋郊、宋祁兄弟都在太学读书,有个和尚给他们相面说:"小宋应该考取天下第一,大宋也会名列甲榜"第二年春天考试完毕,那和尚见到大宋(宋郊)庆贺说:"你好像曾经救活了百万生命"宋郊笑着说:"我一个穷读书人有什么能力干过这事?"和尚说:"只要是蠕动的东西,都是生命"宋郊说:"曾经有个蚁穴被暴雨所淋,我编了一个竹桥让它们过去了,难道就是说这件事吗?"和尚说:"正是小宋现在应该考中状元,但是你最终不会在他下面"等到发榜时,宋祁果然考中状元章献太后认为弟弟不应该在兄长前头,于是把宋郊换成第一,宋祁换成第十人们才相信了和尚说的一点都不错。

《魏文侯轶事》翻译,具体如下:

魏文侯和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左右侍从劝说:“饮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但怎能失约呢?”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告诉对方,因下雨取消打猎的事。

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和赵国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应你。”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用意,都开始向魏国朝贡。自此,魏国开始强大,其他诸侯国不能跟它争锋。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国君。”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

魏文侯大怒,任座匆忙告辞。魏文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文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文侯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

《魏文侯轶事》原文: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魏文侯人物背景:

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魏文侯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

1 文言文《任座直言》翻译

任座直言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①,克之②;以封其子击③。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⑤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

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名叫魏斯。中山:中山国,战国时小国。

②克之:攻占它(指中山国)。

③击:魏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

④趋:指快走。这里是任座见主子盛怒,只得惶恐走出。

⑤向者:先前,刚才。

⑥反:同“返”,返回。

附译文:

魏文侯派遣乐羊攻打中山国,攻战了中山国(后),(就)把中山国封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取得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怎么能说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接着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凭什么知道?”回答说:“微臣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先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的君主。”魏文侯很高兴,派遣翟璜去宣召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客

2 任座直言译文

魏文侯派遣乐羊攻打中山国,攻战了中山国(后),(就)把中山国封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取得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怎么能说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接着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凭什么知道?”回答说:“微臣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先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的君主。”魏文侯很高兴,派遣翟璜去宣召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客

从魏文侯由“怒”到“悦”这件事,悟出的道理魏文侯“怒”是因为任座的直言进谏,由此可见,国君往往不愿听逆耳之言;文侯“悦”在于翟璜讲究了一点说话的技巧,由此可见,要取得好的进言效果,必须讲究言辞的技巧。

魏文侯派遣乐羊攻打中山国,攻战了中山国(后),(就)把中山国封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取得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怎么能说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接着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凭什么知道?”回答说:“微臣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先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的君主。”魏文侯很高兴,派遣翟璜去宣召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客。

3 文言文中任座和翟璜的性格特点

任座直言 (君仁则臣直)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①,克之②;以封其子击③。

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

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

向者⑤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附译文: 魏文侯派遣乐羊攻打中山国,攻战了中山国(后),(就)把中山国封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取得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怎么能说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

魏文侯接着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凭什么知道?”回答说:“微臣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

先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的君主。”魏文侯很高兴,派遣翟璜去宣召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客 从魏文侯由“怒”到“悦”这件事,悟出的道理魏文侯“怒”是因为任座的直言进谏,由此可见,国君往往不愿听逆耳之言;文侯“悦”在于翟璜讲究了一点说话的技巧,由此可见,要取得好的进言效果,必须讲究言辞的技巧。

任座:耿直。 翟璜:机智。

圆滑。

4 任座直言(8分)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 ① ,克之;以封其子击 ②

小题1:攻打, 快走, 刚才, 返回(各1分)小题1:我因此知道您是个仁君。

(1分)小题1:翟璜说文侯是仁君的理由是“君仁则臣直”,任座在文侯面前能直言,说明文侯是仁君。小题1:文侯“怒”是因为任座的直言进谏,由此可见,国君往往不愿听逆耳之言;文侯“悦”在于翟璜讲究了一点说话的技巧,由此可见,要取得好的进言效果,要讲究言辞的技巧。

(2分)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

此题只要结合文章、围绕文章主旨、说法合理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多角度把握作者的对人物的态度,这就要求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的同时,培养迁移的能力。 。

1 《元方巧答》译文

颖川太守髡陈仲弓①。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②。’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③!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④。”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⑤。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注释①髡(kū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陈仲弓:参《德行》第6 则注①。陈寔被浦两次,一次是在任太丘长后,因逮捕党人,牵连到他,后遇赦放出。

②“二人”句:这两句用来说明高明之君和忠臣孝于是同心的,一致的。金:金属。臭(xìu):气味。

③何其:怎么这么。表示程度很深。

④“足下”句:这句话是说元方回答不了,就说不值得回答,正好比一个驼背的人直不起腰来,却假装是对人表示恭敬才弯下腰一样。

⑤孝己:殷代君主高宗武丁的儿子,他侍奉父母最孝顺,后来高宗受后妻的迷惑,把孝己放逐致死。伯奇:周代的卿士(王朝执政官)、尹吉甫的儿子,侍奉后母孝顺,却受到后母诬陷,被父亲放逐。符起:其事不详。

译文颖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一把钢刀,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个心思的话,它的气味像兰花一样芳香。’那么,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因此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拿驼背当做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有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

2 跟杨氏之子类似的智慧巧答故事 古文加翻译

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翻译: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孔宙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望很高,任司隶校尉(纠察百官行为的官员),上门造访的人都是社会名流和亲戚,亲属,才能进见。孔融到了(李元礼)家门门口,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到前厅坐下。李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师生关系,所以我和您是几代好友。”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无不对此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有人把孔融的话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这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能干。”孔融听后答道:“想必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被说得)非常尴尬。

3 魏文侯改过 文言文翻译 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9B(“趋”词义应为“快步走”)

10C(A项“以”分别为“介词,用”“介词,因为”;B项“于”分别为“介词,向,对”“介词,表被动,被”;C项“乎”均为语气助词,表反问,相当于“呢”;D项“而”分别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修饰”)

11B(①是说魏文侯礼贤下士,④是说魏文侯善听音乐,⑤是子方对子击诘问的回答)

12D(“愤然与之绝交”错,原文为“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13译文:

(1)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一位仁德的君主。

(落实“则”“直”“向”“是以”等词语的解释,语句要通顺)

(2)地位卑下的人不参与地位高贵之人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参与关系亲近人的事。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您的命令。

(落实“卑”“尊”“谋”“疏”“戚”等词语的解释,语句要通顺)

文言参考译文

魏文侯用卜子夏、田子方担任国师,他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各地的贤才德士很多前来归附他。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它封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向群臣问到:“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接着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凭什么知道?”回答说:“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一位仁德的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宾。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文侯说:“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吗?左边高。”田子方笑了,魏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魏文侯说:“对。”

魏文侯的公子魏击出行,途中遇见国师田子方,下车伏拜行礼。田子方却不作回礼。魏击生气,对田子方说:“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呢?”田子方 说:“当然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哪里敢对人骄傲呢!国君如果对人骄傲就 将亡国,大夫如果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地。失去他的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人拿他当国君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人拿他当一家之主的。贫贱的游士,话不被听从,行为不合自己的心意就穿上鞋子告辞了‘,到哪里得不到贫贱呢!”魏击于是谢罪。

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地位卑下的人不参与地位高贵之人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参与关系亲近人的事: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您的命令。”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的缘故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他,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李克离去,遇到翟璜。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魏成。”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被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推断国君肯定会让魏成为相的原因,是魏成享有千钟的俸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并列呢!”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行了两次礼说:“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

4 文言文翻译:魏文侯守信从谏

原文: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翻译:

魏文侯(魏斯)和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左右侍从劝说:“饮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但怎能失约呢?”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告诉对方,因下雨,取消打猎的事。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魏斯)说:“我和赵国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应你。”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外交政策,都开始向魏国朝贡。自此,魏国开始强大,其他诸侯国不能跟它争锋。

魏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斯闻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国君。”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魏斯大怒,任座匆忙告辞。魏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斯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

魏文侯的性格特点:

重信用,守承诺,体恤下属,宽容胸怀。一个君王在大雨的时候还能记起和臣下的约定,而且不管风雨多大也要亲自和猎场官员说明。

5 课外文言文《魏文侯从谏》阅读短文答案

原文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译文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予以攻克,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怎么知道?”回答说:“臣下认为,如果一个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于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宾。

注释:1 克之:攻占了中山。克:攻下,攻克。之:代中山。 2何以知之:根据什么这样认为。知:识,认识,认为。以:无意 3向者:就是从前,引偗为“刚才”。 4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使:派使 5趋出:指快走。这里是任座见主子盛怒,只得惶恐走出。

启示

这是一件小事情,以魏文侯使乐羊取了中山国,然后将中山国与了其子的事情为引线,道出了帝王将相的生存之道。

人皆有私心,却要与大局相权衡。文侯虽贤达,却也难免生出些护短之心,取了块不错的土地,首先想到的是留给自己的儿子,却被大臣任座指出不妥。事实上后世江山都是儿子的,那么把一点眼前利益给了中以帮他稳固江山的人又有何不可呢?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君主没有臣子豁达。更幸者,臣子中贤达者有二。试想如果翟璜不能及时指出魏文侯的过失,那么文侯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正在犯着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那么他也就连“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6 古文邓通蒙幸的翻译

邓通蒙幸 翻译

〔原文〕: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为黄头郎①。孝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裻带后穿②。觉而之渐台③,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即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召问其名姓,姓邓氏,名通,文帝说焉,尊幸之日异。通亦愿谨④,不好外交,虽赐洗沐⑤,不欲出。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然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⑥,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

文帝尝病痈⑦,邓通常为帝唶吮之⑧。文帝不乐,从容问通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问病,文帝使唶痈,唶痈而色难之。已而闻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心惭,由此怨通矣。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邓通盗出徼外铸钱⑨。下吏验问,颇有之,遂竟案,尽没入邓通家,尚负责数巨万⑾。长公主赐邓通⑩,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⑿,寄死人家。

节选自《史记·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注释〕:①濯(zhào)船:用桨划船。濯:通“棹”。②裻(dū,督):衣衫和横腰部分。带:衣带。穿:打结。③觉:指梦醒。之:往。渐台:建在未央宫西边苍池中的台子。④愿谨:性格老实谨慎。⑤外交:同别人交往。洗沐:休假。按汉制,官吏五日一洗沐。⑥富通:使邓通富有。⑦病痈:得了痈病。⑧唶吮:吮吸。⑨徼:边境。(11)责:通“债”。⑩长公主:指汉景帝的姐姐刘嫖。(12)竟:最终。名:犹“占有”。

〔参考译文〕:邓通是蜀郡南安人,因善于划船当了黄头郎。汉文帝做梦想升天,不能上,有个黄头郎从背后推着他上了天,他回头看见那人衣衫的横腰部分,衣带在背后打了结。梦醒后,文帝前往渐台,按梦中所见暗自寻找推他上天的黄头郎。果然看到邓通,他的衣带在身后打了结,正是梦中所见的那人。文帝把他召来询问他的姓名,他姓邓名通,文帝喜欢他,一天比一天地更加尊重和宠爱他。邓通也老实谨慎,不喜欢和外人交往,虽然皇帝给予休假的恩赐,他也不想外出。这时皇帝赏赐他十多次,总共上亿的金钱,官职升到上大夫。文帝常常到邓通家玩耍。但是邓通没有别的什么才能,不能推荐贤士,只是自己处事谨慎,谄媚皇上而已。有一次,皇上让善于相面的人给邓通相面,那人相面以后说:“邓通当贫饿而死。”文帝说:“能使邓通富有的就在我,怎能说他会贫困呢?”于是文帝把蜀郡严道的铜山赐给了邓通,并给他自己铸钱的特权,从此“邓氏钱”流传全国。他的富有达到了这个程度。

文帝曾经得了痈疽病,邓通常为文帝吮吸脓血。文帝心中不高兴,从容地问邓通说:“天下谁最爱我呢?”邓通说:“应该没有谁比得上太子更爱你的了。”太子前来看望文帝病情,文帝让他给吮吸脓血,太子虽然吮吸了脓血,可是脸上却显露出难为情的样子。过后太子听说邓通常为文帝吮吸脓血,心里感到惭愧,也因此而怨恨邓通。等到文帝死去,汉景帝即位,邓通被免职,在家闲居。过了不久,有人告发邓通偷盗了境外的铸钱。景帝把这事交给法官审理,结果确有此事,于是就结案,把邓通家的钱财全部没收充公,还欠好几亿钱。长公主刘嫖赏赐邓通钱财,官吏就马上没收顶债,连一只簪子也不让邓通戴在身上。于是长公主就命令手下的人只借给邓通衣食的费用。竟使他不能占有一个钱,寄食在别人家里,直到死去。

7 古文《王绂》的译文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

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在京师,月下闻吹箫声,乘兴写《石竹图》,明导访其人赠之,则估客也。客以红氍毹②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译文:王绂,字孟端,是无锡县人。他博学多才,善于作诗,字写得好,画山水、树木和竹石,(技艺)高超,称绝一时。 王绂没做官之前,和吴县人韩奕是朋友,隐居在九龙山,于是自称为九龙山人。对书法,往往用古人来要求自己。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的时候,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握着画笔,在长廊的粉壁上尽情地挥洒。遇到有用金钱来购买他的字画的人,往往拂袖而去(拒绝),或者闭门不接待,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贵的人,他也不顾忌。有人劝说他(不要这样),王绂回答:“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小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在京城的时候,在月色之下听到(有人)吹箫的声音,就乘兴画了一幅《石竹图》,第二天早晨,寻访到那个人(把画)赠给了他,那人却是个商人。商人用红色的毯子作为赠物,请求再画一枝(竹子)配成双幅,王绂要回先前的赠画撕碎了它,退还了(商人)馈赠的礼物。一天退朝后,黔国公沐晟从后面喊王绂的表字,王绂没有回答。同事告诉他说:“(喊你的)这个人是黔国公。”王绂回答:“我不是没有听到他的喊声,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画罢了。”沐晟跑过来赶上了王绂,果然用作画的事来请求王绂,王绂对他点点头而已。过了几年,沐晟又来信(催促),王绂才为他作画。过了不久说:“我的画直接送给黔国公不好。黔国公的宾客平仲微,是我的朋友,因为朋友的关系(把画)送给平仲微,等黔国公向他要就行了。”他就像这样的清高耿直,不随流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8178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2
下一篇2023-10-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