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嫁到济南去了,想知道那边有什么结婚习俗,女方要给多少嫁妆才合适?

我要嫁到济南去了,想知道那边有什么结婚习俗,女方要给多少嫁妆才合适?,第1张

建国前,济南民间的婚姻嫁娶,多是沿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习俗。女子出嫁后,必须“从一而终”,丈夫死后不能改嫁,称“守志”、“守寡”。如若改嫁,则被歧视,称“二婚头”、“过门坎儿的”等。男子则可以纳妾,称“二房”、“三房”;丧妻后可再娶,称“续弦”、“填房”。婚礼程序因家境贫富不同而简繁不一。清末民初,一般婚姻习俗要经过:议婚、定亲、迎娶、上拜、回门、拜亲、祭祖等程序,称之为“大娶”;贫穷人家的婚姻程序则极为简化,有的定亲后只是拜天地、祭祖了事,俗称“小娶”。

一、议婚

男十五六岁,女十七八岁,即有媒人提亲,一般是男家请媒人至女家“提亲”。男女通婚讲求“门当户对,八字相合”,双方均很重视对方的品貌和仪表。年龄以女大为贵,忌女方大一岁,有“女大一,不成妻;女大两,黄金长;女大三,抱金砖”之说。经媒人说合(俗称“说媒”),双方父母有意即互换庚帖,亦称“换小柬”,庚帖上书写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用干支所纪的年月日和时辰),两家均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是“福命”,婚事就基本定下。也有的在互换小柬前先相亲,即女方家长先相看男方,男方家长再相看女方,双方家长中意后,再换小柬。旧时,男女双方多有属相忌讳,如“白马怕青牛,鸡猴不到头,蛇鼠如刀锉,虎羊一旦休,龙猪难为配,最怕犯兔狗”等封建迷信之说。

二、定亲

男女两家的婚事议定后,即行换大柬、下定礼,举行较隆重的定亲礼仪。换柬所用的印有金色龙凤和双喜字的大红书帖称龙凤柬。男家在书帖上书写着“敬求金诺” 和“天作之合、福禄鸳鸯、天配良缘、百年好合”等四句吉语;女家在回柬上书写“谨遵玉音”和四句吉言为允婚。男方随同龙凤柬一起送去定礼,亦称“下聘礼”。定礼有首饰、衣物和喜点等,有4色礼或8色礼,通常备有礼单,均要雇人用抬盒抬着,由媒人带领送往女家,少数富有官商人家,有的送12台至48台各色定礼。女家的回礼有靴、帽、衣料和文房四宝等。换柬后,两家婚姻即正式订立,双方皆不能悔约。

三、迎娶

定婚后,选定吉日,俗称“看日子”,准备迎娶。迎娶前,男方家长给女方家长和亲友发出喜柬。接到喜柬的亲友都要带贺礼前来贺喜。迎娶前一天,女方家长雇人用抬盒抬嫁妆送到男方家中,视家庭贫富,有4抬、8抬、16抬,富有的官商人家多的有32抬、64抬的,一般人家多送衣服被褥、家用器具,富有的官商人家则是送锦衾罗帐、金银首饰、雕屏彩瓶等贵重物品。迎娶日,男方大门贴喜字和对联,挂彩绸,大门顶上要放一对扎着筷子和用红纸包着的砖。富有的官商之家还要在院内扎彩棚,大宴亲友。院内设花堂,花堂供桌上设天地诸神位,福禄寿三星瓷像和花瓶香烛,桌前设红毡拜垫。女方家中也悬灯结彩,招待亲友。男方要请一位迎亲女客,女方要请一位送亲女客,迎亲和送亲女客均要选择盛年仪容好的,而且父母公婆儿女俱全的“全奂人”充当。上午10时,新郎穿马褂,十字披红绸,骑马或乘轿和迎亲女客引导鼓乐队和花轿到女家迎娶。女家在花轿到达前要关闭大门,等花轿来到。新郎在乐队鼓乐的伴奏下,下轿叩门递名帖(名帖是用大红纸正楷书写“御轮甥某某谨拜”)后,方开门引新郎入堂屋。新郎要向女方祖宗神位行一跪三叩礼,再向岳父母行一跪三叩礼,岳父母旁立作揖以答。礼宾再引新郎到新娘门口,新郎向屋门拱揖。请新娘后,再至客房,岳家设茶点酒菜款待新郎,当上大件菜时,新郎告辞,此时吹鼓手乐声大作,新娘由送亲女客相扶登坐花轿,一路唢呐乐声不停。花轿到男家,送亲女客和迎亲女客扶新娘下轿时,燃放鞭炮,新郎亲自挑开轿帘。新娘头蒙红布,右手抱一如意,被搀扶下轿。一人高举明镜,从对面照到新娘,新娘踩着红毡走向花堂,众亲友纷纷向新娘抛撒谷粒和麸子等物,后演变为撒彩纸屑,称“撒谷豆”,俗称撒穗的谐音“祟”,示将“邪祟”撒出之意。并设粘糕包和马鞍让新娘迈过去,并随着喊出“步步高升”,“岁岁平安”等吉语。新郎新娘在陪伴人搀扶下北面站立后,由赞礼人高声唱念“祥年瑞月,吉日良辰,授室成礼”等喜歌祝词。(歌词:月儿弯弯照九州,里挂红灯外挂绸,今日大喜吉星照,花轿抬到大门口。大门口,铺红毡,又吹喇叭又放鞭,亲朋好友两边站,新娘下轿贵人搀。顶红袱,穿红袄,柽子酒壶拿两边,贵人搀着新娘走,迈过火盆迈马鞍。进大门,喜气添,进二门,保平安,一走走到当院里,八仙桌上摆的全。一斗粮,一杆称,三支箭,一张弓,又烧高香又摆供,敬着天地老祖宗。新娘来到当院里,叫来新郎拜天地。一拜天,二拜地,三拜公婆都满意,四拜四季大发财,五拜五福临门第,六拜六六大顺利,七拜七星大紫气,八拜八仙来贺喜,九拜九赐大加官,十拜事事都如意。)尔后,新郎新娘行三跪九叩礼,称“拜天地”。新郎新娘再相向对立三拜,称“交拜礼”。拜天地礼后,新郎用红绸牵引新娘步入洞房,新郎手执红筷(章丘习用擀面杖),挑去新娘蒙头红布,然后与新娘对坐吃交杯酒,酒中掺蜜,要有人在旁问“甜不甜”,新娘要答“甜!”,因谐音为“添”(即生育)。然后端上水饺,新郎新娘吃的第一对水饺,用红丝线拴着,以示 “好姻缘一线红线牵”,吃时要问新娘“生不生”回答要说“生”,以示能生育儿女。此称“合卺礼”。农村多有吃下轿面之俗。长清县还有将吃剩的面条倒入床席后,以示留给未来的儿女们吃的习俗。合卺礼毕再行“撒帐”和“坐帐”,将花生、红枣、栗子、莲子撒在新娘床上,取早立子、男孩女孩花着生、连生贵子等吉祥之意。撒后,新郎新娘并肩坐在床沿上。坐帐后由一女“全奂人”给新娘绞脸(即用线绞去脸上汗毛)、梳头、插戴头饰,此称“开脸”。随后,即开始“闹房”。闹房时由迎亲女客护劝。是夜,友人、弟侄等要在窗外“听房”,并有“无人听房,后嗣不旺”之说。

四、上拜

婚后第二天,新娘要叩拜祖宗神位,再叩拜公婆、伯、叔等长辈,称“拜见礼”,俗称“上拜”。公婆及长辈亲属要赠给新娘钱币、首饰或衣料等礼品,有“新人不磕空头”之说。

五、送小饭

婚后第二天清晨,女方家长差新娘之弟或侄,携食品到男方家中,先向男方家长道喜,再去新娘房内送食品,称“送小饭”。目的是娘家人来看望新娘婚后情况。

六、回门

婚后第三天清晨,新娘先去厨房祭灶并做饭菜侍奉公婆。而后,新娘和新郎同去娘家。新郎在岳家被称为“贵客”,新郎要去岳家祖先的神位前行叩头礼,再向岳家长辈们行礼,岳家设酒宴招待。当天日未落即回,谓之“躲瞌睡”。此称“三日回门”。婚后第六天,新郎新娘同去岳家,俗称“六日遛腿”。第九天和第十二天, 再去岳家,新娘1人可以在娘家住1夜,也有的人家,必须1个月后,新娘方可1人回娘家“住对月”,并有“一月不空房”之说。婚后第七天,新娘开始做衣服、鞋袜等针线活。住对月时,要把裁好的衣料带回娘家去做,其中必须要给新郎做裤子1条。

婚后第四五天,新娘由婆母带领,前往曾来贺喜的各亲友家回谢和认亲,各亲友赠给新娘见面礼,称“拜亲”。再选一好天气的日子,领新娘到婆家的祖坟莹地祭祖,在坟头上压以粉红色的坟头纸,称“上喜坟”。

40年代,繁琐的婚嫁礼俗渐少,济南市区的中上层人家,多举行“文明结婚”。迎娶时,租用汽车或马车迎娶新娘,小汽车和马车车前挂大红彩绸,车身上挂满各色绢花,鼓号队(民间称“洋鼓洋号”)吹打相随车后。举行婚礼时,新郎西服革履,新娘着白色或粉红色西式纱衣裙,头披一薄纱拖至地面,戴墨镜,有女傧相 (亦称伴娘)陪伴,女童为其牵纱。有主婚人、证婚人参加,新郎新娘行三鞠躬礼。但仍有闹房、听房、回门、拜亲等新旧掺半的一些礼俗。

建国后,50年代,崇尚婚事从简。多是自由恋爱或经介绍人介绍相识,各自同意后,男女同去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即为正式结婚。再利用节假日举行婚礼, 男女均在胸前戴大红花,在毛泽东像前行鞠躬礼,备喜糖、喜烟招待亲友,即完成婚礼。70年代,结婚讲阔气、讲排场之风渐长。男方家长初次与未婚的儿媳见面,要赠见面礼,多是赠钱。婚前男方第一次去女方家,要带丰盛的礼品,以多为好。结婚时,亲友们赠送钱物。女方家长购置嫁妆,男方购置家具衣物。有的女方在婚前向男方索要财物,农村更甚。城市人家,多是索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等,俗称“三转一提溜”。在农村,有的直接索要金钱若干。80年代,结婚时,男女双方家长都要为子女购置较高档的家具和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结婚前一天,女方送去嫁妆。结婚时,新娘着艳装,男方用小汽车迎接新娘,新娘下汽车时,燃鞭炮,办酒席若干桌宴请亲友。婚后三日回门,女方家长设宴款待。有的结婚时外出旅游,称“旅游结婚”。近年来,政府及有关社会团体倡导节俭办婚事,并组织集体婚礼仪式,但社会上大操大办婚礼之风,仍盛行不衰。

建国前,济南城乡有招赘、童养媳、冥婚等特殊婚俗,建国后均已绝迹。

七、招赘

旧时,有女无子的富裕人家,为了养老送终和传宗接代,有招女婿到女家成亲的习俗,称“招赘”,俗称“招养老女婿”、“倒插门”等。行此俗者多为农村人家。被招赘者多是较贫穷家庭中的男子。结婚后,男方要改为女方的姓氏,并立有招赘字据。

八、童养媳

旧时,贫穷家庭未成年之女,被父母送至夫家生活,多受虐待,俗称“团圆媳妇”。到成年后为其“圆房”,即为结婚。

九、冥婚

俗称“招阴亲”。旧时,未婚的男女青年死后,其家长要为其找一个已死的未婚异性青年结亲,举行结阴亲仪式,男女两家各设灵牌,上搭红绸,用轿抬女方灵牌至男家,供祭3日后烧掉,破坟将女方棺木与男方棺木合葬。即日起,两家为亲家来往。

  端康皇贵妃,他他拉氏。光绪十四年,选为瑾嫔。二十年,进瑾妃。以女弟珍

  妃忤太后,同降贵人。二十一年,仍封瑾妃。宣统初,尊为兼祧皇考瑾贵妃。逊位

  后,进尊封。岁甲子,薨。

  恪顺皇贵妃,他他拉氏,端康皇贵妃女弟。同选,为珍嫔。进珍妃。以忤太后,

  谕责其习尚奢华,屡有乞请,降贵人。逾年,仍封珍妃。二十六年,太后出巡,沈

  于井。二十七年,上还京师。追进皇贵妃。葬西直门外,移祔崇陵。追进尊封。

  另外这里有篇文章,很值得一看:

  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唐海沂)

  一

  我家隶属于满族正红旗,姓他他拉氏。珍妃、瑾妃是我的亲姑母。

  珍妃在我出世前已被那拉氏迫害致死。关于她的一些事情,我是从长辈和我家老佣人的讲述中得知的。瑾妃在1924年病逝,当时我已是十几岁的孩子,并和她生活过一段时间。她的一些事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的宫廷生活)都是我亲眼所见。

  珍妃思想开朗,性格豪爽,敢做敢当,不畏邪恶。珍妃之所以形成这种性格是和我祖母(二妃的生母)的影响分不开的。我祖母是个宁折不弯的人,从来不奉承权贵。

  我家有个老佣人姓李,是给祖母做小锅饭的,大家都叫她秃老李妈。她跟我说过珍妃瑾妃进宫前后当时家里的情况。

  光绪十四年(1888年)农历十月初五,当时我二位姑母还没有成年,就接到朝廷懿旨册封为光绪皇帝的瑾嫔、珍嫔。这件事对我家和对祖母来说,不是喜事临门,而是祸从天降。祖母深知女儿的性格,对慈禧的狠毒也早有耳闻。宫廷里家法森严,女儿去做小老婆,免不了挨打受气,说不定还会招来灭顶之灾;从今后要想见到女儿,那比登天还难。

  从接旨那天起到二位姑母上轿前,祖母脸上没有一点笑容,家里从上到下个个心神不安。二妃上轿那天,祖母正坐在正屋桌旁吸水烟,当两个女儿跪在母亲面前告别说“额娘,我们走了”时,她强抑泪水,伸手打了俩女儿一人一个嘴巴,说道:“只当我没生你们这两个女儿!”转身进了里间屋。老李妈说,老太太进了里间屋一天没出来,也没有吃东西。

  我母亲后来对我讲,二妃进宫后,家里像办丧事一样,个个心情沉重。这种气氛持续了好长时间,直到后来珍、瑾二妃被封为贵妃,珍妃深受光绪皇帝宠爱,家里才算松了口气。

  二

  自二妃进宫后,我家从祖母到一般佣人都称瑾妃为“四主”,珍妃为“五主”。“主”字是对后妃的尊称,“四”和“五”是按我家中同辈女孩的排列。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没有人敢提起二位姑母的真实闺名了。二位姑母到底叫什么,我也不知道。

  珍妃因受光绪皇帝的宠爱,而引起了隆裕皇后(慈禧的内侄女)的忌恨,加之珍妃性格倔强,不会奉承慈禧,隆裕经常在慈禧耳边吹风,慈禧就千方百计地找她麻烦,为内侄女出气。当年珍妃身边有一贴身宫女白大姐,宫里人都叫她白宫女。白大姐是专侍奉珍妃起居生活的,后因珍妃受贬,牵连了她,被轰出宫来,生活无依无靠,祖母出于同情收留了她,祖母逝世后,白大姐就一直和我家生活在一起,她经常对我谈起珍妃的一些情况。据她说珍妃长得很漂亮,并擅长书画、下棋,双手能写梅花篆字。白大姐还说珍妃聪明伶俐,常代替皇后参加宫里的一些大典。宫里的典礼礼节很多,如要求皇后要穿着花盆底鞋,头上戴着衤殿 子,走丁字步,一步一安,还要磕达儿头;在请安或磕头时,头饰和耳坠不能不摆,也不能乱摆。头叩的不能太偏,又不能不偏,这个尺度隆裕皇后总掌握不好,可是珍妃一学就会,只好由珍妃代替。这些就更引起了隆裕的忌恨。

  白大姐说,隆裕为了报复,就和李莲英及珍妃宫内的太监勾结起来,把一只男人靴子放在珍妃的宫里,妄图污蔑她有奸情。为了这件事白大姐也受过拷打。后来又因珍妃有一件衣服的料子和经常进宫演戏的一个戏子的衣料一样(据说戏子的衣料是光绪送的),隆裕抓着这件事又大作文章,致使珍妃遭受廷杖(扒开衣服,用涂有黄油漆的竹竿打)。

  珍妃喜欢照像,尤其喜欢女扮男装照像,有时还穿着光绪皇帝的衣服照像,这又遭到慈禧的反对。慈禧命人到珍妃宫中搜出照像机和穿男装的像片,大怒,为此珍妃又受了“掌嘴”之罚。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珍妃的家庭教师文廷式(江西才子、庚寅榜眼、甲午状元,后授翰林侍读学士)和珍妃的堂兄志锐上奏李鸿章对日态度怯懦。与此同时他们又通过珍妃影响光绪皇帝,采纳主战派意见,对日宣战。

  珍妃、文廷式、志锐的行动引起了主和派的忌恨,加之文廷式、志锐又奏过李鸿章一本,因此李鸿章授意其心腹——御史杨崇伊,反奏“文廷式企图支持珍妃夺嫡,取代隆裕皇后;反对慈禧听政,支持光绪皇帝自主朝纲。”这样,慈禧恨透了文廷式、志锐和珍妃。她本来就想废掉珍妃,正无碴儿可找,借此机会正可解心头之恨。就下旨以“交通宫闱,扰乱朝纲”的罪名,将文廷式革职,赶出毓庆宫,永不录用;志锐从礼部侍郎被贬职,出任乌里雅苏台(蒙古境内,距乌兰巴托正西1800里)参赞大臣。珍妃之事也把姐姐瑾妃牵连进去,姐妹双双受了廷杖,二妃从贵妃降为贵人。

  三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珍妃支持变法。她经常通过自己的亲信太监,把宫里的一些密事告知我的父亲,父亲又告知维新党人。后来由于袁世凯告密变法失败,光绪皇帝被软禁瀛台,珍妃也被慈禧叫去当众受辱挨打,贬入冷宫。我父亲也因与变法有瓜葛被革职为民,从此俸禄和钱粮一律断绝。我家生活无了依靠,又恐再遭慈禧迫害,只好卖掉粉子胡同房产,全家逃亡上海。

  珍妃死后,听出宫来的宫女说,珍妃被打入冷宫后很是凄惨。珍妃在冷宫里熬了两年之久。她之所以能坚持下去,是因为她把希望都寄托在光绪皇帝身上,希望光绪皇帝能重整朝纲,做一个英明君主。可是她怎能知道光绪皇帝的艰难处境和不能有所作为,最后竟导致了自己的死亡呢!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不顾国难民危,带着光绪皇帝、皇后西逃,事后听给慈禧做过奶娘的赵妈说:临行前慈禧命人将珍妃从冷宫里带了出来,当着光绪皇帝的面,假意要带珍妃西逃,珍妃表示“国难当头,我不走,而且皇上也不该离开京师”,与慈禧争吵起来。慈禧大怒,表示如果不走只有死路一条,珍妃毅然选择了后者。于是慈禧命李莲英指挥,由太监崔玉贵、王某执行。光绪皇帝见此情景,心如刀绞,忙跪下求情,慈禧厉声斥责光绪皇帝,转身命崔玉贵赶快执行。珍妃不准太监靠近,自己跳入井中。崔玉贵马上向井内投入二块大石头。当时珍妃年仅25岁。

  后来听我父亲说,慈禧等人从西安返回北京后,为了掩人耳目,对外宣称:珍妃为了免于洋人污辱而投井自杀,并给珍妃恢复了名誉。我家又从上海返回北京,借住在粉子胡同。慈禧下旨,要我家打捞珍妃遗体。珍妃遗体在井内泡了一年半有余,井口又小,怎么也打捞不上来。慈禧大怒,要对全家问罪。父亲吓得魂不附体,急忙摆上香案,烧香叩头,求五主子显灵,救全家性命。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把遗体打捞上来。父亲含泪把妹妹一条曲着的腿勉强捋直,然后草草埋在西直门外田村。

  四

  光绪皇帝和慈禧先后去世,宣统皇帝(溥仪)继位,隆裕皇太后听政。又将珍妃的灵柩从田村移往崇陵皇家坟地。我祖母和父亲参加了葬礼。祖母在坟前沉痛地悼念了自己的爱女。

  宫中改制,允许后妃娘家女性每年二、八月进宫省亲。我祖母和嫡母进宫看望过瑾妃。瑾妃出自对妹妹的怀念,曾让祖母把白大姐偷偷地藏在车里带进宫来和她叙旧,问清妹妹受罪受气之情况,以慰思念妹妹之心。家里这时才得知瑾妃在西逃返京后,曾在珍妃井前烧过三天香祭祀妹妹之灵。

  珍妃的死给我家带来了极大的不幸,给祖母增添了无比的痛苦。从此我家中就无人再敢提起这件痛心之事。珍妃在家中的遗物全部烧掉,好像家里从来没有这么一个人一样。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我就诞生在这个暴风雨的年代里。清帝退位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件”,仍能保持他的一定尊荣,生活上也要受到充分优待。从我记事起只知道故宫里住着一个姑爸爸(即瑾妃,满族称姑母为姑爸爸)。听母亲对我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被召见进过宫,姑母很是疼爱我,还赐给过我玉如意等贵重物品。我清楚地记得后来见到姑母时的一些情形,时间大约是1917年到1922年间。

  那时我六七岁,奉召进宫,总是弟弟陪着我。我俩坐着家里的木轮骡轿车,从神武门进去,到顺贞门往东拐,经过现在珍宝馆西墙外往南,才能到达瑾妃居住的永和宫东门。下车进了东门,在殿外听候传叫。只听太监一声高喊:“瑾主子有旨,传六、七爷进见!”我和弟弟随着太监来到永和宫正殿。只见瑾妃端坐在西边的宝座上,头上挽着旗鬏,鬏的四周戴着珠串花,穿着灰色缎子旗袍,外面套着蓝色的坎肩,脚上穿着福字履鞋,和我在照片上见到的一样。

  现在回忆起来永和宫的陈设和现在储秀宫相仿,只是瑾妃的宝座摆在西边面朝东。宝座后面是座“百鸟朝凤”贝雕大屏风,屏风后面是西里间,这里就是瑾妃的寝室。在东侧楠木落地罩前面摆着一座大钟,这座钟成了我进宫最爱看的一件东西。每当报时时,钟楼里走出一个小人,左手举着一个钟,右手拿着一个小锤,打几下就是几点钟,打完了又缩回去,楼门又关上。出于童心好奇,我经常坐在钟边守着看完打钟再出去玩。

  见到瑾妃,我赶忙上前一步,垂手直立叫一声“亲爸爸”(亲爸爸是满族对姑母一种尊敬又亲切的称呼),然后行君臣大礼(这种君臣大礼就是三拜九叩,为了进宫在家里不知演习了多少次。即先将左腿向前迈出一步,右膝跪下,再将左腿收回,双膝跪下,叩一个头直起上半身,这样叩三个头后站起身来,照这样再重复两次叩头,站起身来双手下垂直立)。在行大礼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叨念着:“亲爸爸吉祥”“亲爸爸万事如意”等吉利话。

  参拜后垂手站在瑾妃身旁,听候她的询问:“太太可好”(太太是满族对祖母的称呼,这里指的是珍妃瑾妃的生母,我的祖母)“你们可习字了能作多少字文章是否有长进”我都一一回答了。紫禁城的礼节烦死人,我的心早就飞到外面去了。但临出家门时父母亲再三叮嘱我们进宫去要守规矩,不然四主子怪罪下来可吃不消,要挨板子、受廷杖。每次见礼时我都提心吊胆,怕触犯了“皇规”。

  见完了礼我们就由太监带着玩耍,但绝不许到处乱跑。我最喜欢的是看瑾妃写字。每次写字都在正殿的大书案上。宫女和太监为她研好墨,她就叫我和弟弟在书案的另一边为她拉纸。瑾妃书法挺秀,她最爱写的是大抓笔字,如一笔龙,一笔虎,一笔寿等,有时也写小楷、中楷。上午时间就这样度过了。

  由于男人不准在宫里留宿,吃完晚饭,我们就出宫回家。在与姑母告别时,还要再行一次君臣大礼。每次临别前姑母那种恋恋不舍的表情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当时我不理解姑母的心情,现在回想起来她一个人深居宫中,高大的紫禁城墙隔断了母女和兄妹之情,过着那种极其乏味的孤独生活,怎能不为亲人离去而难过呢!

  每次出宫回到家里,我真像出笼小鸟一样飞向母亲,向母亲说说自己在宫里的见闻,还要诉诉在宫里受礼节约束的烦闷心情。母亲胆小怕事,听后总是训斥我一顿,然后说:“现在是民国了,要比以前礼儿少多了,不要胡说,传出去瑾主子要生气的。”

  五

  1922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瑾妃的五十整寿,为了给瑾妃祝寿,我随祖母、嫡母、姐姐一清早就进了宫。

  永和宫大变了样,前殿抱厦东西两侧都放下了竹帘,宫门口的屏门上挂上了印有金龙式样的大寿字,宫门南面搭起了木板架,做临时舞台,抱厦里面东边和西边都放上了沙发。太监宫女都换上了新装,川流不息,熙熙攘攘,永和宫热闹异常。整个祝寿过程已记不太清了,但对文艺节目我印象很深。文艺节目开始,抱厦的东面坐着溥仪、溥杰,西面坐着姑母、婉容(宣统皇后)、淑妃(宣统妃子)和我祖母、嫡母及我们姐弟。

  节目的内容很多,有“抓鬏赵”的莲花落《老妈进京》,焦德海、刘德智的相声和“快手刘”的戏法。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焦、刘二位说:“今天能进宫说相声,是托万岁爷和端康主子(指瑾妃)的福气。为瑾主子祝寿,祝瑾主子大吉大利,万寿无疆。”焦、刘相声说得溥仪很高兴,马上赏给了一百块大洋。“快手刘”变戏法,变出一百只麻雀,示意“百鸟朝凤”。当这一百只麻雀飞出来时,宫里可热闹了,溥仪、溥杰都站起来捉麻雀,东扑西扑。我也想下去,但当着姑母和祖母的面不敢放肆,只好坐在一边看着笑。

  瑾妃和珍妃的性格恰恰相反。瑾妃在家里做闺女时是长女,能委曲求全,是个有心计的女子,进宫后在慈禧的高压下,对妹妹的遭遇只能报以同情之心,对慈禧的横行霸道是敢怒不敢言。长时间的闷气只能憋在心里,等到四十多岁时,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并得了甲状腺肥大病,眼珠往外努着。从宣统皇帝大婚后,姑母病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了探望姑母的病情,我又随祖母进了宫。瑾妃对祖母说:“从皇上大婚,我就没有好过,大婚那天用的是洋鼓洋号,半夜里敲得我心都要蹦出来了(大婚是午夜进行)。最近几年我总感到不舒服!”祖母免不了安慰一番,就出宫去了。

  有一次瑾妃看病,我正在永和宫内,姑母坐在后殿西里间的炕沿东边,炕中间摆着炕桌,炕桌的两头是压头桌,我站在正间太师椅后面。这时瑾妃问:“御医可到”太监马上上前答话:“禀主子,御医在外面侍候着哪。”瑾妃说:“传吧。”太监忙把正门打开,两位御医走了进来。一位是张伍乔大夫,一位是赵友琴大夫。因为他二位经常给我看病,所以我也认识。

  御医迈进门槛,马上跪倒在地,面向西叩了三个头,然后跪行至瑾妃面前,再叩三个头。这时瑾妃向御医说明了自己哪儿不舒服,有几天了。御医开始一左一右按着瑾妃左右腕脉,过了一会儿二位御医交换了位置,又按了一回脉。号完脉后,瑾妃开始询问自己得了什么病,吃什么药好(姑母对中医颇有研究),御医一一作了回答。这时瑾妃说:“你们开方去吧。”御医说了声:“喳!”连忙叩头,站起身来猫着腰后退到殿门口,退着迈出门槛,转身出宫开方去了。我看了很好奇,怎么跪着向前走怎么还猫着腰退出当时我怎能明白宫里和宫外是两个时代,两种天地呀!

  从那时起姑母身体就时好时坏,也就更加思念自己的母亲和亲人。早在好几年前,瑾妃为了能每天见到母亲,就特意潜心设想了一计,为我家在景山东街东侧中老胡同,购买了一套房产(中老胡同32号及33号旁门),这套住宅院子很深,东院有个花园。花园里有一座假山,山上有一个小亭子,站在亭子上用望远镜向西南方向望去,正好是故宫。我祖母在和姑母约定好的时间里,登上亭子,这时瑾妃也登上御花园靠东北面的亭子互相用望远镜望。祖母每次都要看到瑾妃下山回宫,才放下望远镜,再往西南方向望好一阵子才含泪走下亭子。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望了多年,直到瑾妃病倒,家里人怕祖母知道后伤心,就再三劝阻,祖母这时也病魔缠身,才算罢休。

  二位姑母从入宫到清帝国灭亡,她们从未回家省亲。直到祖母办七十大寿,瑾妃才借机会回家看望了一次母亲和亲人。

  瑾妃省亲后不久就病故了,这时正当祖母也病瘫在床上,没敢把这不幸的消息告诉她。

  姑母病危时,父亲和嫡母前去看望过她。去世后灵柩就停放在永和宫内,当时正是1924年冯玉祥回师北京,宫里乱成一团,我家也无人敢进宫去。直到瑾妃出殡时才通知我家,只有父亲参加了出殡仪式。后听父亲说出殡很简单,一切都从民国制度,灵柩停在广化寺里。过了没几天嫡母带着我和弟弟去吊唁,进了广化寺只见十几个反穿皮袄的太监在守灵,姑母的灵柩罩在棺罩里,棺罩有一两丈高,我们跪下给姑母叩了最后三个头,就随着嫡母回家了。

  珍妃进宫十几年,瑾妃进宫三十几年,她们过着极为奢侈腐化的生活,同时也受尽了封建礼教的约束和摧残;虽得到了地位和财宝,却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爱与自由。二位姑母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在那座阴森森的紫禁城里,度过了自己抑郁凄清的一生。

  http://postbaiducom/fkz=103568323

  欢迎光临清史爱好者吧!

婚娶之礼。

古时于黄昏举行,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故称。古代婚礼有六: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在《礼记·昏义》篇对中国古代的昏礼的形式及意义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婚礼是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身穿"凤冠霞帔、状元服"的中式婚礼,"追寻文化根源、重视传统民俗"成了现代人的新"时尚",这就是中式婚礼。

传统婚礼介绍

婚姻六礼

唐制婚服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

婚前礼,即“订婚”

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

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而所谓的六礼,据仪礼的记载,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据说六礼是创于周朝的,有学者认为周文王时代已有六礼,不过亦有人不从六礼。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王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元朝时,婚礼加议婚一礼。

明朝洪武元年时,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

三书六礼

三书

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

聘书 聘书是订婚用的书,于“纳吉”(过文定) 时男家交给女家。

礼书 礼书是“纳征”(过大礼) 时使用的书,礼书内会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迎亲书 顾名思义,迎亲书即迎娶新娘时的书,即在“亲迎”时使用。

六礼

纳采 又称“采择”,相当于后世所称之“提亲”、“说媒”。表示男方曾审慎考虑之后所做的决定。 《文公家礼》说:“纳其采择之礼,及今世所谓言定也。”而古代较为朴实简单,具《仪礼士昏礼》记载,士大夫阶层所执的见面礼,即称“贽”或“挚”,仅“用雁”。其原应执雉而已,但雉不易活捉,多为死雉,婚时不宜,且婚礼为人生大事,故特许新人得越其身分等级穿戴与使用衣着行头。

唐杜佑通典里就记载了三十种纳采的礼品:

礼品 象征

元纁、 羊 元,象天,纁法地,羊和祥也,群而不党

中式婚礼现场

雁:雁则随阳

清酒:清酒降福

白酒:白酒欢之由

粳米: 粳米养食

稷米: 稷米粢盛

蒲: 蒲众多,性柔

苇: 苇柔之久

卷柏: 卷柏屈卷附生

嘉禾:嘉禾须禄

缕缝衣: 长命缕缝衣,延寿胶能合异类

漆: 漆内外光好

五色丝: 五色丝章采屈伸不穷

合欢铃: 合欢铃音声和谐

九子墨: 九子墨长生子孙

金钱: 金钱和明不止

禄得、香草: 禄得香草为吉祥

凤凰: 凤凰雌雄伉合

舍利兽: 舍利兽廉而谦

鸳鸯: 鸳鸯飞止须四鸣相和

受福兽: 受福兽体恭而心慈

鱼: 鱼处渊无射

鹿: 鹿者禄也

乌: 鸟知反哺,孝于夫母

九子妇: 九子妇有四得

阳燧: 阳燧成名安身

又丹: 又丹为王色之荣,青为色首,东方始

问名: 问名是指男家询问女家关于女家女儿的姓名、时辰八字,如女家接纳男家的提亲,就会把女儿的姓名和时辰八字等交给男家,放在神前或祖先前以占卜吉凶,如卜吉兆的话,就会决定娶女家的女儿。

纳吉: 纳吉,即过文定,有一点像西方人的定婚,这时其实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 纳征,即过大礼;“纳”是的意思是聘财,而“征”就是“成”的意思,亦即是说男家需要纳聘礼后才可成婚的意思。过大礼时,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 (须是全福之人) 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完成纳征的仪式后,婚约便正式定立。

请期: 请期即是“择吉日”成婚的意思。男家会择定一个成婚的良辰吉日,再准备婚期吉日书和礼品给女家,女家受礼及同意后,便可确定婚期。

亲迎: 亲迎亦称迎亲,就是在结婚之日,新郎会与媒人和亲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前往女家之前会先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之礼,然后以花轿接新娘回到男逐。新人会在男家举行拜天、地、祖先的仪式,然后送入洞房。

换庚谱

换庚谱,就是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辰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过文定

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着一些礼品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

过大礼

“过文定”举行后,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后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以下就是男女家只方的礼品:

男家礼品

以下的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依照各地风俗不同,礼品的种类会有差异。

聘金:这表示著男方承认和感谢女方家长对女儿的养育之恩。

聘饼:一担 (五十公斤)

海味:分四式,六式或八式,款式与数量视男家的经济状况而定。 每款通常分两包。其中发菜是必须的,以取其发财之意,而其他的海味有鲍鱼、蚝豉、元贝、冬菇、虾米、鱿鱼、海参、鱼翅和鱼肚等。

三牲:两对鸡,两雄两雌 (如父母不全, 则一对已足够);猪肉三至五斤起双飞 (喜只飞),即一片相连开二,以表示丰硕诚恳的敬意。

鱼:大鱼或鲮鱼;意即腥(声)气;也表示有头有尾年年有余。

椰子:两对 (父母不全可用一对),即有爷 (椰) 有子的意思。

酒:四支,表示爱情浓郁。

四京果:即龙眼干、荔枝干、合桃干和连壳花生,以祝福子孙兴旺,亦含圆满多福,生生不息之意。

生果:即生生猛猛的意思

四色糖:即冰糖、桔饼、冬瓜糖和金茦,表示象甜密,白头到老的意思。

茶叶、芝麻:因为种植茶叶必须用种子、故以茶叶作礼品,暗喻女子一经缔结婚约,便要守信不渝,绝无后悔,亦即“油麻茶礼”。

帖盒(礼金盒):内有莲子、百合、青缕、扁柏、槟榔两对、芝麻、红豆、绿豆、红枣、合桃干、龙眼干,还有红头绳、利市、聘金、饰金、龙凤烛和一幅对联

香炮镯金:香 (无骨透脚青),炮 (大鞭炮和大火炮),镯 (龙凤成对喜镯)。

斗二米:男方准备十二斤糯米、三斤二两砂糖,这是给女家做汤圆的,以取其圆满,甜蜜美满之意。

女家礼品

男家礼物的一半或若干 茶叶

生果

莲藕、芋头、石榴 (各一对)

贺维巾

长裤:意即长命富贵

鞋 (一对):意即同偕 (鞋) 到老

扁柏、姜、茶煎堆、松糕

回聘金

槟榔 (受一个,余数则全回给男家):意即一郎到尾

安床

在选定吉日后,于婚前几天由“一世好运的男士”把新床移到适当的位置。位置要依男女双方的八字以及神位等决定,而安床的住置亦不可与桌柜、方橱的尖角相对。

然后,再由一位“儿孙满堂的女士”负责铺床,并摆上各式喜果、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

安床后,安床之后,禁让自己或其他成年人坐卧,寡妇、失婚者尤忌;但可先让婴孩在床上玩耍,寓意添丁发财。

嫁妆

嫁妆最迟需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嫁妆的多少象征女家的身份与财富。除了珠宝首饰外,嫁妆主要都是富有吉祥寓意的东西:

蝴蝶双飞:剪刀

甜甜蜜蜜:片糖

花开富贵:花瓶

丰衣足食:七十二套衣服

哭嫁

据《礼记》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

哭嫁在今天可能会是一些很难理解的事;但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

而事实上,出嫁后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样,随时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也有以下的说法:说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上头

古代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己成年。而女子十四岁成年行“及笄礼”。标示已到婚嫁年龄。因此成年礼与婚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许嫁之后,女子需要改梳发式,以表示她不再是姑娘,而是待嫁新娘了。“上头”不只是皆梳发挽髻,而是指整个头部打扮,还要开脸画眉,涂脂搽粉等。

“开脸”是指用细绒绞去新娘脸上的汗毛,使面部更为光洁。

“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俗称“好命佬”及“好命婆”),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此外,娘家还会设宴请客,“上头”的隆重性在此也可见一斑。

“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郎新娘梳头,一面梳,一面说:

一梳梳到尾, 二梳梳到白发齐眉, 三梳梳到儿孙满地, 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盖头

新娘子通常会以一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叫“盖巾”,俗称盖头。

对于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盖头是为了遮羞;而另一种说法是说源自于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出门

出门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到达吉时的时候,女须由大妗姐背着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脚着地的话就会带来恶运。

在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这是因为嫂字有着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是故人们相信嫂嫂于出门时相送会带来不吉利。

现如今的新娘出门时,由伴娘 (陪伴新娘过门至男家,而且必须是未婚的) 撑起红伞护著新娘,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大妗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后便不会啄新娘。最后上花车前,新娘子会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迎亲

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着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最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究竟为何会这样呢,遇到出殡的队伍会是财宝吗?其实这是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过门

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家门,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

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当女方步入男家后,翁姑会由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

然后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后拜祖先。新人会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会说一些祝福语,并送首饰及礼物给新娘。新娘收到饰物后需即时戴上,以示谢意。然后,新人会向其他长辈及亲戚奉茶。

拜堂

“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有趣的是,“拜堂”是不属于古代“三书六礼”之中的礼仪的。

“拜堂”这一婚俗于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

“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

其实,拜天地代表着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于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某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数可以让女性跟男性同一地位的时候。

三朝回门

三朝回门,即归宁,三朝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然后再随丈夫回到夫家;相传在先秦时已有这样的习俗。

归宁,就是回娘家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在古时,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如果女子要是夫家离娘家很远的话,所谓出嫁从夫,女子到夫家后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

所以回门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亦因为如此,人们十分重视归宁这一个婚礼习俗。

现代婚礼回门时,男家需要预备: 烧猪一只 (以示新娘的贞洁)

西饼两盒

酒一对

竹蔗两支 (步步高升)

鸡一对

生菜 (风生水起)

生果两篮

荵 (松松动动)

伊面两盒

鸡仔灯笼金

猪肚及猪肉各两斤

新人着装

新郎穿状元袍,新娘披戴凤冠霞帔。

周制婚礼着装

状元袍是由红色的九品官服变化而来,帽子为乌纱帽,插宫花。

凤冠是饰有银质或其他质地的凤凰模型,霞帔则是红色的披肩,一般来说,新娘穿红绸袄裤,绣花鞋,上绣鸳鸯、梅花、莲花等吉祥图案。

中式的服装可以去礼服店订做或租借,在影楼拍摄婚纱照时也可以预定中装,有些影楼会在拍摄套系中免费借用婚礼当天的服装。

必备道具

中式婚礼之必备道具

1、花轿:花轿作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流行的。它分四人抬、八人抬两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花轿三乘,娶亲去的路上女迎亲者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亲回来时新娘、迎亲、送亲者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2、旗锣伞扇:它位于迎亲队伍之中、花矫之前,可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3、鞭炮:迎亲礼车在行进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4、凤冠霞帔:嫁女儿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是十分的讲究。内穿红袄,足登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5、盖头:古时新娘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

6、马鞍:“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洞房的门槛上,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这时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7、火盆:它是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迈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8、天地桌:多置于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和秤,称为“六证”。意思是:可知家里粮食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坏、容颜怎样、帐目清否、东西轻重等。民间常有只有“三媒(媒人)六证”俱全,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的说法。等到吉时举行的结婚典礼,就俗称为“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

9、秤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10、花烛:在婚礼仪式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彩饰,故称为“花烛”。

旧时桂林民间在举办婚丧、祭祀的礼仪中,要 雇用乐队,吹吹打打,以示隆重。人们称这种吹奏乐器的人叫吹鼓手。这种民间乐队,在桂林已有蛮久的历史了。操此业者,终生专营,借以谋生,是一种特殊行业。吹鼓手懂得吹多种曲调,也熟悉婚丧礼仪。东乡潮田来的吹鼓手,被认为最善吹奏。

在不同的礼仪中,乐队不同,吹奏的曲调各异。老一辈的人都晓得,桂林有祭孔的礼仪。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那天,人们要在文庙中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桂林的文庙建在崇德街(今解放西路),即现今桂林中学里边,建有大成殿、石牌坊,大门上有石刻的八个颜体大字:“德体天地,道冠古今”。大门前还立了个石碑,上面写着:“文武官员在此下马。”文庙建得庄严典雅,不论是汉人、蒙人、满人,对孔子都是很崇敬的。举行祭孔礼仪,用专门的乐队,乐工吹奏古曲,使用笙、竿、箫、磬、钟、鼓等乐器。其奏出乐曲,庄严肃穆。

民间还有另一种乐队,专门在人家的婚丧礼仪中吹奏。桂林民间举办婚丧事,是蛮讲究礼仪程序的。在每套繁琐的礼仪中,都要用吹鼓手来吹奏。如果举办婚姻喜事,得依据古礼,其中有过礼、迎亲等程序。过礼俗称行聘,由男方派人抬着抬盒,装上礼品,有聘金、饼子、生猪生羊,有的还有古玩、金饰、玉器等。雇用乐队一堂,沿途吹打,陪送至女家住宅。吹起唢呐、打着皮鼓,相当热闹。鼓声咚咚,人们一听就晓得是过礼的队伍来了。

礼仪程序不同,吹奏的乐器也有差别,曲调也各异。在婚礼中宴请宾客,宾客入席有安席的仪式,吹鼓手则吹奏安席乐曲,使用的乐器有小挡锣、笛子、鼓吹奏出悠扬的曲调。在酒宴中,每上一道菜,有专人叫喊一声上菜,吹鼓手就要吹奏上菜的曲子。乐队就设在厅堂门外,由主家供送一桌酒席,吹鼓手边吃边吹。如果上菜来不及吹,便会给别人讲“顾吃不顾吹”。后来,桂林人便将这句话用来批评别人办事不周全,顾此失彼。

桂林民间举办丧事,俗称白喜事。礼仪程序也是繁琐的,也要请乐队来奏。吹奏的曲调也不同,都是悲哀的曲子,在家奠这个仪程中,家人要向亡人祭奠。由“赞礼”的司仪,指挥吹奏什么乐曲。乐器有唤呐、笛子、小锣、鼓等。祭奠时奏的是“细乐”,用笛子和小锣,读祭文时,就停止奏乐。祭奠完毕动大乐,这时才吹项呐。在出葬时,有各种乐队。其中在灵枢前面的,有一堂乐队,只吹笛子,打鼓、锣、拔。笛子吹的曲调,特别动人,如悲如怨,如泣如诉。

吹鼓手这门职业,一年之中,有时闲得很,有时又忙不过来。生活也是清苦的。桂林民间办红喜事,多在秋冬季节。为了吉利,要选择吉日良辰,查通书选黄道吉日。这个日子多有雷同,张家挑,李家也会挑。所以这天结婚的人便多了,吹鼓手便忙不过来,生意虽好,但只能去一家吹奏。所以有句俗语:“好日多同,吹鼓手命穷。”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习俗变革了,婚丧礼仪简化了。到了抗战时,多数人家办婚事时,已不用吹鼓手了,而迎亲时则以“洋鼓洋号”来代替,旧时的吹鼓手也就随之消失。

苏格兰婚前新娘要被各种污秽物涂黑。

苏格兰人似乎偏爱“小怪癖”,涂黑新娘便是当地一项非常古老的传统。结婚前,新娘会惨遭朋友毒手,浑身上下被涂满变质牛奶、死鱼、腐败的食物、甚至是沥青和羽毛。随后还会被绑在树上,并喝上一夜的酒。据说经历了这样一番折腾,新娘在日后的婚姻生活中,就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屈辱了。

1、婚礼流程的区别:

中式:祭祖一出发一燃炮-等待-拜别一出门一礼车一燃炮-摸橘-牵新一跨火盆一喜宴一敬酒-送客

西式:前往教堂一神父或牧师主持一 询问新郎新娘 是否愿意接受并爱护对方一互相说完“我愿意”一 新人及一千人步出教堂,和亲友拍照留念一举行宴会 (程序为入场一就坐一 伴郎致辞一 宴会 - -切蛋糕一新人跳第一支舞舞会+自助餐新娘抛花球一 吻别) -新郎新娘赴酒店或度假地欢度新婚夜。

2、婚礼服饰的区别:

中式: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中,红色是新人结婚礼服的标志性颜色,代表着吉祥和喜庆,也是最能体现出中国传统婚礼的颜色。礼服的样式就千差万别了,新人可以选择汉服、唐装、凤冠霞帔、秀秃服、旗袍等,但共同点都是尚红色。

西式:西方婚礼中,新娘穿白色婚纱,西方人认为,新娘婚纱的白色象征着纯洁和忠贞。

至于新郎的礼服,则为绅士黑色燕尾服,配灰马甲、白衬衫,灰或黑色带条纹长裤,浆硬下翻领,灰领带,皲鞋。不过也有的西方青年,有意打破传统,穿着自己设计的衣服。

3、婚宴选菜的区别:

中式:中式的宴菜品一般都是粤菜、上海菜、 川菜、湘菜等菜系,在沿海地带可能会加上特有的海产。在配酒方面,-般会准备啤酒、红酒、白酒、果汁等酒水,而且在婚宴上新人要逐桌向宾客敬酒。

西式:西式的宴菜品一般都是蛋糕、甜点、牛排等,当然,现在有的西式婚礼也有提供中餐。在配酒方面,- -般会提供红酒和香槟,还有鸡尾酒。

4、婚礼之最的区别:

西式婚礼之最:

最经典的仪式:在神父的见证下,许下爱的誓言最常用的色彩:白色

最新颖的亮点:抛花球

中式婚礼之最:

最经典的仪式:三拜九扣

最常用的色彩:红色

最新颖的亮点:花轿、凤冠霞帔

5、婚礼布置的区别:

中式:中式婚礼-般会安排在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例如四合院式的中式酒店,婚礼布置也会很中式,新娘会身穿旗袍,婚礼现场通常都会张贴大幅红喜字,婚礼布置的风格也会偏向于喜庆的红色,还会设置天地桌等。

西式:西式婚礼一般会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宴席摆在室外,或者是将婚礼仪式台也一起设置在室外。在装饰方面比较随意,通常除了水晶吊灯和厚地毯,没有过多的大装饰。

而在婚礼布置上,会选择比较多的创意来制作一 小装饰,烘托婚礼气氛。

6、优势的区别:

西式婚礼的优势:

简洁、浪漫。感动。在牧师、亲朋见证下的肺腑誓言,让婚礼显得庄重而浪漫。西式婚礼更注重结婚当事人的感受。

中式婚礼的优势:

喜庆、热闹、感动。热闹的场面能充分照顾到新娘新郎以及双方亲友的个人情感,体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意义的文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9845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6
下一篇2023-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