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从他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来看,其成就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
这首诗始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植)应声便为诗曰……”曹植与曹丕为同母弟兄。植少年时即以才华特异为父曹操所赏爱,几被立为太子。及丕继操位建立魏朝,植虽居侯王之位,而备遭忌迫。本诗即是其一次遭受威迫时情思的反映。《世说新语》首句作“煮豆持作羹”,“本是”作“本自”,此据丁晏《曹集铨诗》本选录。
诗的首二句以叙事提起,意谓煮豆而燃起豆茎,漉滤起熟豆来作豆汁。三四两句形容豆在锅中被煮时的景况,把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的感情,以豆和萁比喻兄弟间迫害与被迫害的情况。“豆在釜中泣”句,以豆在锅中被煮得鼓起水泡作响,而着以“泣”字描述,极切合诗人此时被压迫的心情,在形象生动的比喻中,抒发了自己沉痛的心情。末二句是由上二句所写情景产生的反思,以萁对豆之相煎熬,控诉兄弟相迫之乖违情理。兄弟之同正如萁豆之同根,燃萁煮豆,事属自然,世所常见。诗人此时满怀被胁迫的激愤心情,矢口而出,说来如此自然贴切,乃使阴狠冷酷如曹丕,闻此亦不免“深有惭色”。而“萁豆相煎”亦遂成为兄弟间互相鱼肉之名喻。
据《诗纪》,此诗亦有仅作四句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辞意颇简切。旧评对二者各有短长。陈祚明评此诗云: “窘急中至性语,自然流出,繁简二本并佳。多二语,便觉淋漓似乐府;少二语,简切似古诗。”(《采菽堂古诗选》卷六)可谓持平中肯之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侯门似海:
崔郊,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曾寄居姑母家中,并与姑母家的一名丫环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但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时任襄阳司空的于颐。这一年的寒食节,此女子随于颐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荫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诗赠予她: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后来,一个记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作为罪证,抄下来给于颐看。 于颐派人将崔郊请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诗问道:“这首诗是你做的吗?”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诉了于颐他和那个婢女的夙因。 于颐非常感慨。他对崔郊说:“这个女子虽是我用四十万钱买来的, 但四十万钱算不得什么,你该早就对我讲才是!”于是,于颐亲自作主,将那女子嫁给了崔郊。
红叶题诗:
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
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
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
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
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也许是最凄苦无奈也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红叶题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诗》里记当事人为顾况,《云溪友议·题红怨》为卢渥,而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成了进士李茵,人名虽各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人面桃花:
在唐代有一个名叫崔护的年轻书生到长安城来赶考,刚好是清明节前后,便在大雁塔附近来春游,走到一个一片桃花掩映的农家遇到一个美丽的农家少女,于是借口口渴要了些茶水,闲聊几句,崔护便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又来了,但是柴门禁闭,桃花依然盛开,有时在柴门上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过了几天,当他再次到这里时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便赶去农家问问发生什么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哭的非常伤心的说:“我的女儿前几天去走亲戚,回来见到门上的诗,便一病不起。”
崔护听后大吃一惊说出了写诗的原因,并要求见少女一面。当他看到奄奄一息的少女时,便大声哭喊也许是他的真心感动了苍天,少女苏醒过来,后来他们就结为夫妻,传为千古佳话。
回答者:heluyinxiang - 举人 五级 5-4 10:14
修改答复: heluyinxiang,您要修改的答复如下: 积分规则 关闭
侯门似海:
崔郊,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曾寄居姑母家中,并与姑母家的一名丫环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但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时任襄阳司空的于颐。这一年的寒食节,此女子随于颐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荫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诗赠予她: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后来,一个记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作为罪证,抄下来给于颐看。 于颐派人将崔郊请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诗问道:“这首诗是你做的吗?”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诉了于颐他和那个婢女的夙因。 于颐非常感慨。他对崔郊说:“这个女子虽是我用四十万钱买来的, 但四十万钱算不得什么,你该早就对我讲才是!”于是,于颐亲自作主,将那女子嫁给了崔郊。
红叶题诗:
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
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
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
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
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也许是最凄苦无奈也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红叶题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诗》里记当事人为顾况,《云溪友议·题红怨》为卢渥,而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成了进士李茵,人名虽各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人面桃花:
在唐代有一个名叫崔护的年轻书生到长安城来赶考,刚好是清明节前后,便在大雁塔附近来春游,走到一个一片桃花掩映的农家遇到一个美丽的农家少女,于是借口口渴要了些茶水,闲聊几句,崔护便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又来了,但是柴门禁闭,桃花依然盛开,有时在柴门上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过了几天,当他再次到这里时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便赶去农家问问发生什么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哭的非常伤心的说:“我的女儿前几天去走亲戚,回来见到门上的诗,便一病不起。”
崔护听后大吃一惊说出了写诗的原因,并要求见少女一面。当他看到奄奄一息的少女时,便大声哭喊也许是他的真心感动了苍天,少女苏醒过来,后来他们就结为夫妻,传为千古佳话。
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据载,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两首,即《沈园》诗二首。
孟郊思母 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他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儿,才结实、耐穿。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欧阳修的《渔家傲》,就是这样的经典诗词。
欧阳修词善写男女之情,表达上常有独到之处。一曲《蝶恋花》写闺阁之殇,折服众家。毕竟第一句连心高气傲的李清照都要仿一仿。
不写闺阁写采莲,欧阳修也能出新。比如这首:
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
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船水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惆怅。
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
欧词中向民歌学习而颇有创见的一首。上阕写隔水而居的青年男女私会。情感表达很是大胆直率。这正是南朝民歌的特点。
上半阕第一句写水涨船高,不为别的,只是方便两个相思的年轻人见面了,你瞧,水一涨,两人会面的次数明显增加了啊。“几度”,男方跑得很勤。可见在热恋。一个“偷”字,说明恋情还处在地下阶段,既甜蜜又紧张,可能还有点刺激,但更多的是辛酸。
后三句写他们好不容易趁着涨水能多见几次面,却被现实的困难束了手脚。
用于私会的采莲船太小了,一个人呆着都嫌挤,两个人一点空间都没有了,想支个帐篷两个人好好在一起,不能啊,故而见了面,反而更惆怅了。(为什么不换个大点的船呢,暂时借个救急也不行?)
上半阕女主人公让我们看到了她极大的遗憾,下半阕女主人公则向我们展示了她不凡的脑洞。
前两句她把自己想象成年年长在江上的芙蓉,第三句她又把情郎想象成阻隔他们的江水,江水浮芙蓉,芙蓉照江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风风雨雨再也不能把我们分开,这样,一对恩爱的情侣两也没有两地相隔的痛苦了。更没有什么一个月见几次,水有没有涨,见了面能呆多久,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了。
词人想像大胆,取譬新巧,以“红菡萏”和“花底浪”来比兴有情人,表达他们如胶似漆的痴缠愿望,在艺术手法上,是一种创新。欧阳修善写情词,这是一例。
以下是几句表达情感的诗句: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唐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一句,通过写出一种情感,表达了人生路途上千难万险,但后面又有转机的信念。
2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是唐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中的一句,表达了人们难以忘记初次见面时深深的情感,以及时间流逝时感受到的失落和悲伤。
3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是元代诗人杨凝式的《临江仙·滟滟随波千万里》中的一句,表达了"离别"这一情感的万般无奈。
4 望断南飞雁,念归北海思。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表达的是当时王之涣思念家乡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现象相比较,形象生动。
5 犹恐万里长相忆,插茱萸,坐到鱼窗前。
这是宋代诗人欧阳修的《采桑子》中的一句,表达了对离别的留恋和依依不舍的情感,颇具唯美色彩。
以上是几句表达情感的诗句,每一句都饱含着情感的深度,读来有时会让我们深有感触,产生共鸣。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解:志存高远的意思为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追求卓越等。也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境。如,北洋水师中航速最快的一艘战舰就被命名为“致远”号,特指乘风破浪、势不可挡,奔向远方的意思。
简述《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情感内涵。
简述《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情感内涵。
查看答案解析正确答案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思内涵。①《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共有的体验和感受。因而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无时无处不引起人们普遍的共鸣。《古诗十九首》的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②《古诗十九首》还从思妇的角度,抒发她们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这些作品,可能大多并非真正出于思妇之手,而是游子文土琢磨思妇的心态创作的。对游子的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是这些诗歌的核心。③《古诗十九首》另一个重要主题,是表现游子士人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及其人生的某些观念。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34。
本题知识点:《古诗十九首》及其他五言古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