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女结婚为什么叫秦晋之好?

古代男女结婚为什么叫秦晋之好?,第1张

春秋时,秦国(今陕西一带)和晋国(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带),是相邻的两个强国。两国统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争夺霸权,矛盾很尖锐,有时还出兵对阵,打起仗来。但另一方面,他们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有时却又互相联合,互相利用,甚至彼此通婚,结成关系密切的亲家。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便是秦穆公的女儿。

所以,秦、晋两国尽管互有矛盾,而彼此一再联姻这一点,在各国关系中也还是比较突出的。

由于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人称两家联姻,就叫“互结秦晋”,或称为“秦晋之好”。

结婚了。根据查询起点小说网《盛总夫人回来要诛心》信息得知,冯晋年与盛知宜结婚了。盛知宜是冯晋年的父母挑选的儿媳妇,在第二章两人就举行了婚礼结婚了,《盛总夫人回来要诛心》主要讲述了冯晋年与盛知宜两人从相互讨厌慢慢日久生情的故事。

我经历过:昔阳一般需要给女方3种钱,订亲钱、看家钱和采购新娘衣物首饰钱,订亲一般6000---10000不等,看家比订亲少点,衣物首饰钱一般2万左右,现在也有一次性全包给3--5万不等,不过这些钱都用来采购新娘衣服、首饰和其他嫁妆,其他人听起来体面,女孩子找了个殷实的婆家

订亲就是订婚,男孩子到女方家,和女方家亲戚一块吃顿饭,认认亲

看家是女孩子和她家一个长辈到男方家认亲,以前的意思是看男方家庭经济状况如何,(要给来的长辈准备个红包,一般168、268元)

其他就是娶亲时需要的红包,每个6或者8元

娶亲还有包袱钱,新娘衣服里娘家包的红包,里面有多少,婆婆再放进去多少(这钱是留给小夫妻的,一般提前问好多少钱) 。

其实:

自古以来,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婚姻礼仪都遵循着周代即已确立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程序不断得到简化。尽管山西各地区之间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其总的演进趋势都是由繁到简。近、现代以来,山西各地的婚姻礼仪大致为以下几个阶段:

---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定婚---

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即“许亲”、“定亲”了。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后一部分内容和“纳征”,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

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晋南襄汾等地,男家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表示希望不要再讨财礼了;女家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财礼少了可不行。在翼城一带,“吃面”则仅限于女家,称为“吃许口面”。

定亲这一天,晋东南陵川等地,男家要送面粉给女家。女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家。男方以之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在晋南的闻喜,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除各色衣料、金银首饰、酒肉糖果外,还有90个花馍。女方的回礼,除衣装鞋帽,各种文具外,也有几十个花馍。男女双方把花馍切成薄片,分送亲友、乡邻,称为“散喜馍”。

晋南襄汾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麸)、有缘(盐)分。晋中祁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

山西的许多地区,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XXX鞠躬”。女方给男方的“凤帖”广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姻愚弟(兄)鞠躬”。“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全柬制成,太原、大同等地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九)。祁县、平遥一带则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

在订婚之日,晋南一些地方,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一捆棉花,称为“沾亲棉”,又叫“粘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情谊绵绵不断。

---出嫁---

定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寿阳一带称为“会择”,大同等地则称为“择期”。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列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雁北一带称为“通书”,晋南等地则称为“送好日”、“下知帖”。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吕梁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

山西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几天或头一天,也有的在迎娶当天早上,男方要打发人往女方送钗钏首饰、衣装、酒肉等礼物。这一仪式叫做“催妆”,意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准备。太谷等地把“催妆”称为“饷飧(sun孙);寿阳一带称为“送嫁妆”,同时把女方陪送的妆奁叫做“陪随”。在迎娶之前,大同一带,男方要送面粉和肉给女家,面粉叫做“离娘面”,肉叫做“离娘肉”。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忻州、雁北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晋南襄汾一带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

收到妆奁后,男方要回送女方一些礼物。太原一带,男方回送女方的是清酒、猪头和蒸卷,称为“上头盒”。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迎娶---

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晋南一带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晋中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

山西各地的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左权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雁北平鲁等地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大同一带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对陪伴新郎的人,太谷一带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吕梁柳林一带,迎娶队伍到女家门口时,要把一只羊赶在前头进门,俗称“撞门”。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一样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婚”、“昏”同音,晋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习俗,娘家筵请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发闺女出门。

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女儿临行时,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据说他们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饱受颠簸之苦,所以喜钱是不能少给的。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晋中、晋南等地,新娘着装比较特殊,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后来不穿蟒饱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

---婚礼---

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晋东南沁县一带,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进门。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种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

山西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要把谷草秆、麸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这一习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即已流行。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后来逐渐演化,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晋南一带尚保留古意,翼城叫做“打五鬼”,浮山则叫做“摔新人”。

司马燕,本名安石,生于河内文县,金朝开国皇帝,史称晋武帝。

公元279年,命令杜预、王蒙等人分兵攻打吴国。次年,吴国灭亡,分裂多年的国家再次统一。是为了晋朝。

灭吴时,四十五岁。他总共活了55岁。他人生的最后10年,是放荡醉酒的10年。

“贪食”,中国古代帝王有*荡的传统。在皇帝中,司马燕的情欲是首屈一指的。

在司马燕的宫殿里,有许多年轻漂亮的妃子,但他还不够,去参加了民间的选美。给皇上选几个妃子,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但司马燕的过分之处在于,他在选嫔妃的那一年,竟然规定天下禁止结婚。一次选几十个或几百个妃子是很夸张的,但司马燕一次选3000个。嫔妃入宫那天,父母在宫外痛哭。

当时名门望族的女性为了避免被选上,在面试时故意穿得破破烂烂,体弱多病。"著名的笙女子常常为了躲避她们而脱去衣服"一个姓胡的女人运气不好,通过了初审,突然大哭起来。别人劝她不要哭,皇帝也会听。

女人说,我不怕死。我怕什么皇帝?

选了几个妃子,加上末代皇帝孙皓的几千个宫女,就有了历史上最大的后宫:宫女超过一万人。这意味着,即使司马燕每天都能见到宫女,也要30年才能见到她。所以,每晚该幸运哪个妃子,成了他头疼的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司马燕皱着眉头想了一个办法:他老人家坐在羊车上,让羊在宫廷花园里自由自在地走。羊车停在哪里,他就占他的嫔妃的便宜。

理论上这个方法是随机的,所以相对公平。羊不知道哪个妃子的颜值更高。但是很快,一个聪明的妃子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把一根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羊喜欢盐水的味道,停止进食,于是羊车停在了她的宫殿门口

后来,这个故事发展成了习语,叫做“羊车看起来很幸运”。意思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或好感。举个栗子:像我这样的_丝,每个月总要活30多天。

由于日常生活的放荡,司马燕的身体很快就垮了,他没有精力关心国家大事。因此,在司马燕的晚年,金朝乱作一团。不幸的是,尽管司马燕本人和神武一样聪明,他却莫名其妙地生了一个弱智儿子。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燕因不堪忍受声色犬马的生活,终于病倒了。司马忠,第一个有历史的智障皇帝,获得了大宝。换袁永平。混乱的日子不远了

太子妃--(太子正妃只有一名,太子可晋级太子妃,级别低的要遵从级别高的)

奉仪→昭训→承徽→良媛→良娣→太子嫔→贵妃→侧妃→正妃

皇子结婚礼仪--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

  到天地以及祖宗庙里搞了一大堆祭拜仪式后,皇帝命太尉为正婚使(太尉为三公之一),宗正卿为副婚使(宗正为九卿之一,皇室宗亲中有什么大事都会出面)。相关部门提前一天在太极殿内摆好道具,次日文武九品官员及蕃客(一般指外国使节)皆各就其位。两位婚使在门外路的东侧,面西而立。黄门侍郎引幡旗、节钺,中书侍郎拿制书,奏拜。皇帝从西房出来,座上龙座,然后正副婚使入内就位。司仪喊“再拜”,在位的九品官员、外国使节、正副婚使皆下拜。(唐朝时候外国驻中国的使节超级多)

  中书侍郎拿制书,但降旨的却是侍中。侍中拿着圣旨走到婚使的东北边,面向西喊:有旨!正副婚使再次下拜。侍中宣制:纳某官某人的女儿为皇后,命公等持节行纳采等礼。念完后,正副婚使再拜(我靠,一会儿的功夫拜四次啊,腿都麻了)。

  这还没完,制书、节符之类的交接仪式还有一大套。礼仪完毕之后,皇帝闪人,在位的官员按序出太极殿。正副婚使也坐车,先前准备的一大堆乐器这时候还不能吹奏,一干人等在乘车相随,制书放在油络网牛车上(油络是三公以上才能用的车饰,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随便把圣旨搁胳膊弯里,太荒唐啦)。

  出门时应该非常早,到主人家后天才“大昕”(天完全亮,这当婚使的得起早贪黑啊,真是体力活!)。一开始婚使是不能直接进门的,双方在户门口西面又是一大套的礼节,连主客的站位都十分讲究,比如婚使要站在西面、主人要站在大门内,面向西。主人的佣人(即傧者,专门招待客人的)面向北,受命之后出来站在东面(和门口的婚使面对面),双方进行一番礼节性对话:

  傧者曰:“敢请事。”

  使者曰:“某奉制纳采。”

  然后傧者屁颠颠跑进去如此这般跟主人说一番,主人礼节性地应答:“臣某之女若如人,既蒙制访,臣某不敢辞。”大意无非是表示谦逊。

  傧者出门跟婚使如此这般一说,再进去引主人出来,迎接使者于大门外之南,北面再拜。使者先不作答。主人揖使、副先入,至于阶下,双方又是一大套的礼仪,然后开始宣“纳采制”,主人再拜。所谓“纳采制”,无非是说“皇帝我受命于天,鸿图天下,现在要娶个老婆。。。现在要遵圣母皇太后之命,遣使臣持信符,按礼节选皇后。”

  说白了就一句话——朕看上你女儿了,立马洗干净了给朕送过来。

  古代婚礼中,有个比较有趣的环节,那就是奠雁,这种仪式在如今估计很难再见到了。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阴阳和顺,也象征新娘的忠贞专一。

  当然,一定要是活雁,办完事后还要放生的,而不是杀了煮来下酒,不然不吉利。堂堂皇家自然是能搞到雁的,如果是平常百姓家,拿只鹅来代替也就凑和着对付了。许多人会问——为啥不来对鸳鸯呢?这里可以告诉大家原因:那玩意儿最不忠一了。

  制文是有固定规格的,长一尺二寸,宽四寸,厚八分,皇后娘家的家答版也必须一样。

  这些是唐朝皇帝纳皇后的“纳采”礼节,如果是太子娶老婆,规格就要差一个档次了:没有持节,没有制书。不过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放羊娃朱元璋想来想去,改了改,把这规格提了上去——太子纳妃照样有制书、持节。可惜他的儿子朱标命不长,比他死得早。

  对比一下唐代与明代的“纳采”环节,发现区别并不大,可见《仪礼》在中国的延续性之强,其中许多礼制,如今还在使用,比如国家领导会见外国客人时,也是主人面东坐、客人面西坐。

问名

  宣布完“纳采制”之后,接下来便是“问名制”了。

  前面的“纳采制”是正使宣的,这回“问名制”则是副使宣的。

  至于内容,我们可以参照明史里头所述:“朕惟夫妇之道,大伦之本。正位乎内,必资名家。特遣使持节以礼问名,尚伫来闻。”

  然后主人家跪答,报上自己家的祖宗名号、官爵,如果家世显赫,估计半天才天说完,最后再报上女儿的岁数、生辰八字之类的,比被警察查户口要详细很多。

  接着又是一堆的礼节,《新唐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问名后的东西,看得眼花缭乱,不是专门研究礼节的现代人很难记得住。大约是谢酒之类的,然后再“捧币以劳使者”,给点“小费”意思意思。使者带上庚贴,回去复命。

  其实想来这个环节和如今的相亲也差不了多少——问名字、问八字。

问吉

  不用说,大家看到这两个字,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如今别说乡村,就是城市里结婚时,不少父母也会瞒着孩子,悄悄地拿着生辰八字去找人卜问一番,如果结果是不好的,就会心里堵个石头,想方设法拆散小两口。

  何况是古代的皇家。

纳吉

  双方合过八字,觉得可以,那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纳吉。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要行奠雁礼。

  纳吉时,其它礼仪和前面介绍的差不多,也是在主人家进行的。

纳征

  也叫纳币,说白了就是送聘礼——皇家也得这么着。《新唐书》中介绍,主要有玄纁、六马、谷珪等。玄纁是古代用来聘请贤士的礼品,是红黑色与浅红色制作的帛垫。六马是指种马、戎马、齐马、道马、田马、驽马;谷珪是古代礼玉之一种,天子、诸侯作为媾和或聘女之礼器,也可叫做信物,在如今玉器收藏界绝对是抢手货。《周礼考工记》: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

  送过财礼,下来就是请期和受册,选好良辰吉日,准备娶新媳妇过门。

  繁杂的礼仪方面就不再多费字眼去介绍,大家估计也懒得去记那些繁文褥节,这里只讲一些重点:

  一、九龙四凤冠。新唐书中并未详细介绍皇后戴的是啥帽子,但明史中把帽子明确化了——就是九龙四凤冠,是否相同尚不得知,但十分豪华是绝对的。没记错的话,曾经在故宫博物院里见过一套。

  二、祎衣,专门用在皇后受册、朝会大事等时候。《新唐书-车服》明确记载了它的形状:深青织成为之,画翚,赤质,五色,十二等。素纱中单,黼领,朱罗縠褾、襈,蔽膝随裳色,以緅领为缘,用翟为章,三等。青衣,革带、大带随衣色,裨、纽约、佩、绶如天子,青袜,舄加金饰。

  不过这行头肯定比不上唐中宗李显的宝贝女儿安乐公主的那两条“百鸟裙”,那可是价值上亿呀。

  三、大雁。那只可怜的大雁,要从头到尾折腾好几天才能被放生,虐待动物啊。。。

  四、母亲为皇后施衿结帨,然后教导一番。衿、帨,指古代女子出嫁时,由母亲将佩巾系上女儿领衿的一种。皇家如此,民间也是如此,如今在山东乡俗婚礼中可以见到。

  五、皇后入大门,鸣钟鼓。明朝时册皇后,是入“午门”时鸣钟鼓。

  六、受册时,皇后要拿着谷圭,就是先前那个“定情信物”。

  七、合卺。指的便是交杯酒,把一个卺瓜弄成两个瓢,皇帝皇后各一半。这时皇帝要换皮弁。

  八、第二天,皇帝皇后要穿礼服,拜见太后,帝后皆四拜。第三天早上,皇帝冕服,皇后礼服,再去太后宫,行八拜礼;回宫后,皇帝换皮弁,皇后给老公行八拜礼;接着皇后回后宫,升宝座,接受后宫所有人的八拜礼;第四天早上,皇帝皇帝服衮冕御华盖殿,受亲王八拜礼接着是百官的庆贺礼;同一天,太后及皇后各穿礼服升座,各位亲王进去,又是八拜。

  至于太子婚后,也都是拜来拜去、让来让去,更加繁杂些。另外,皇帝至高无上,是不用上门去迎亲的——皇后自己送上门来。而太子就不行了——要自己上门去接老婆回去办喜事,另外用的聘礼也要比皇帝低一级——玉璋、乘马。

1达尔文

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的祖父母是嫡系表兄妹,但是这并没有影响达尔文成为科学巨人。之后达尔文的妻子同他是姑舅表兄妹的关系,但他们的六个儿子,除幼子早夭外,其他5子中有三人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2二战时期的德国元首希特勒

在奥地利和德国的边境,有一位48岁的男子娶了自己25岁的侄女,因为是近亲结婚,他们连续生了三个孩子都夭折了。

1889年4月20日,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出生了,这是他们唯一健康长大的孩子,他们给这个孩子起名叫“阿道夫希特勒”。就是纳粹的创始人,被我们称为元首,被西方人称为恶魔。

3爱因斯坦

“世纪伟人”爱因斯坦,他也是近亲结婚的产物,他的父母是近亲表兄妹,但这并不妨碍他推动历史进程,公认的举世无双。

4拿破仑

“战神拿破仑”也是近亲结婚的后代,拿破仑的父亲叫“夏尔·波拿巴”,是一个因为拥有贵族血统所以十分高傲,但自身却穷困潦倒的人。母亲叫“莱迪琦亚”,与父亲是近亲表兄妹关系。

5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根据罗振玉和陈寅恪的考证,白居易的父母是亲舅舅与外甥女的关系。

外号“王胡子”的开国上将 王震将军 ,一直以来都是以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敢打敢拼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王震将军在搞“内部审查、抓间谍”的这种细腻的工作上,也是很有一手。

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整个大西北地区的国民党反动派被扫除殆尽。

眼看距离解放仅差一步之遥,国民党军官竟然想出了利用女人打入我军内部的这种阴险的伎俩。

结果,国民党安排的40名女间谍,仅仅只用了3天时间,就被王震将军一网打尽,国民党的这个阴谋诡计被彻底粉碎。

那么,王震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这些女间谍被抓捕后,面临的又是什么样的下场?

王震出生在湖南浏阳县,与毛主席、彭老总都是湖南老乡。

由于年少生活过得十分贫苦,自小就见惯了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这让王震对万恶的旧 社会 十分痛恨。

于是,在14岁的时候,他就一个人跑到长沙从军,后来又成为了一名铁路工人。

17岁那一年,恰逢大革命的火焰在湖南燃烧,王震在这个时候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认为这就是他一直以来所寻找的“救国之道”,于是在这一年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并加入到了当地的革命组织当中。

也正是这个时候,王震结识了回到湖南领导革命工作的毛主席。两个志同道合的同志,从那一刻起,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27年,由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背叛了革命,白色恐怖一时之间笼罩在了全国各个角落。

湖南也被反动派和军阀占据,大肆地围捕、残害进步人士。

然而,就在这紧急危难的关头,王震却毅然决然地加入到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当中。

在之后的几年时间,他辗转长沙、湘潭、武汉等各地,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地下交通还有兵运工作。

为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就连毛主席都夸赞王震,说: “有王胡子在,我们大家都可以放心了。”

为什么毛主席会叫王震“王胡子”呢?

这是因为,在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王震留着长长的络腮胡,而且行动干净利索,虽是南方人,却颇有一股古时候的“燕赵之风”,像极了小说里描写的“关二爷”。

所以,毛主席就给王震起了这么一个听起来十分豪迈的外号。

再后来的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当中,王震在战场上表现得都十分英勇,经常能够带领小股部队,将数倍于我的敌军给击溃。

其所凭借的,就是敢打敢拼、不畏生死的气势,既能震慑敌人,又能发挥出我军最大的潜力,从而赢下最终的胜利。

1933年5月,王震率领红八军的战士们,在九渡冲与敌人遭遇。

眼看敌人如潮水一般涌来,王震灵机一动,带领数百名战士,绕道敌人阵地后方,从山崖下面爬上去,结果在敌人面前“天降神兵”,出其不意,一举抢占高地,将守敌全部消灭。

最终,这场战役一共歼敌500多人,俘虏了一千多人,被中央称赞为“湘赣省的空前胜利”。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以后,王震先是出任了吕梁军区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之后又被调任为晋绥军区野战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

在这段时期,正是国民党军队对延安进攻最为猛烈的时候。

为了保卫延安的安全,让中央能够顺利转移,王震率领军队,先后参加了吕梁战役和汾孝战役,成功地延迟了敌人的进攻步伐,让中央能够顺利地进行转移。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到了反攻阶段,王震又被任命为西北野战兵团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成为了彭老总身边的得力助手。

在之后的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等战役中,取得三战三捷,让整个大西北的局势,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可王震却训斥道:“现在大家都在冲,就我一个人回去当缩头乌龟,这还怎么给战士们做表率?”

随后,王震撕开了衣袖,然后捡了一个破布,对自己进行简单的包扎,扭头重新投入到了战场之上。

1949年3月,在中央举行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在讨论前往新疆执行任务的人选时,王震主动请缨,他告诉中央,自己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解放新疆人民,并保证完成中央交付的任务。

“我就知道你肯定会站出来,把新疆交给你,我放心。”

在王震临行前,毛主席亲自与他进行了一次谈话。

在谈话中,毛主席表达了自己对于王震的信任,并对他能够主动站出来承担这个重担感到十分欣慰,认为王震很有大局观,最后祝愿王震能够早日完成解放新疆的任务,平安归来。

听了毛主席的话以后,王震十分感动,向毛主席保证一定不会辜负他和中央的信任,会完满完成任务。

随后,王震与彭老总一起,带着解放军战士们,浩浩荡荡向新疆进发,前去剿灭还占据着那里的反动势力。

1949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指挥下,几十万解放军战士,开赴大西北,对残存的国民党军队实施战略追击。

王震作为第一兵团司令员,率领了四个军的主力,作为先锋部队,与敌军进行激烈的交战。

在为期四个多月的战斗中,王震先后率军组织了组织了兰州战役、陇东追击战等,将盘踞在青海、甘肃、新疆东部的国民党主力部队打得落花流水。

解放军兵锋所向,敌人一触即溃,防线一道紧接着一道被我军顺利突破。

1949年9月,王震率领部队先后攻克兰州、西宁,整个河西走廊以东地区,全部被解放军解放,敌人不是被消灭,就是被俘虏。

这个时候,想要解放新疆,就仅仅只剩下酒泉这最后一只“拦路虎”了。

驻守在酒泉的国民党部队大致可以分为两派。

一派是以国民党西北长官 刘仁 、91军军长 黄祖勋 为代表的顽固派。

这些顽固分子,自以为解放军在解放了青海和甘肃以后,会人疲马乏,不再西进,放弃解放新疆。

另一派则是早已看清国民党已经是穷途末路的西北军河西警备总司令 陶峙岳 和120军副军长 彭铭鼎 等人。

这些人深知在国民党内部,充斥着腐败、分裂、勾心斗角等一系列激烈矛盾。

在看到盘踞在青海几十年的“二马”势力被解放军荡平以后,这些人就明白国民党败局已定,于是就动了弃暗投明的起义心思。

一时之间,驻守在酒泉的国民党高层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顽固派的刘仁,在看到解放军解放青海以后,并没有停止进攻的脚步,十分惊慌,连忙与黄祖勋召集部下修筑工事、深沟高垒、准备扼守住乌鞘岭,妄想利用地形优势来抵挡解放军。

另一方面,他们还通电蒋介石,让他调派新疆的马步芳兵团,分出兵力前来支援。

然而,这一切都被早已准备好起义的陶峙岳等人看在眼里。

1949年9月22日,王震收到了陶峙岳送来的信件,其中表明了自己想要投诚、和平解放酒泉的意向。

读完信后,王震十分欣喜,虽然对于解放酒泉已经是手拿把攥,但是如果能促使酒泉和平解放,就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伤亡。

于是,当晚派出第二军五师副参谋长 刘振世 前往高台国民党军第二四六师防地,与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参谋长 彭铭鼎 、第二四六师师长 沈芝生 会谈。协商起义事项。

在一番交谈之后,双方约定,在解放军进攻高台的时候,双方里应外合,打开城门,迎接解放军进城,让酒泉不攻自破。

刘仁察觉到了陶峙岳等人的意图,明白大势已去,在解放军进攻的前一晚,慌忙收拾行装,前往机场,想要逃离重庆。

结果到了机场以后,发现黄祖勋也偷偷地来到了此处,两人还相互指责对方背信弃义,自己跑了却不通知同僚。

最终两人撇下了一酒泉城内的4万国军,带着自己的家属和财产,跑去了重庆。

在刘黄二人逃跑以后,陶峙岳等人迅速拿下了酒泉的指挥权,紧接着打开城门,欢迎解放军入城。

于是,酒泉最终不费一兵一卒,就被解放军顺利拿下。

本以为解放酒泉之后,下一步就是解放新疆、然后解放整个大西北。

然而,在黄祖勋逃跑的时候,却设下了一个极其阴险的秘密任务。

在和平解放酒泉之后,本该是一件十分高兴的事情,可是彭老总的脸上却仍然挂着些许忧虑。

“老总,为啥看起来不是很高兴啊?”

在第一野战军司令部内,王震上前向彭老总问道。

“你来看看这张电报。”

彭老总一边说着,一边将手中刚刚截获的国民党秘密电报递给了王震。

王震定睛一看,之间上面赫然写着黄祖勋在逃跑前,不仅放火烧了国民党的军械库,还秘密派遣了40名女特工,在酒泉城内卧底,准备使出“美人计”,打入我军内部,成为我军高层军官的夫人,以此来进行反动活动。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如果不将这些人揪出来,那么很可能会带来一些麻烦。”

彭老总说罢之后深深叹了一口气,然后开始考虑对策。

而王震也在看完这封电报之后,陷入了沉思当中。

不一会儿,王震向彭老总说道:“嗨,这种小伎俩哪里值得您来烦忧,我自有办法将这些特务找出来。“

彭老总看着王震信心慢慢的模样,不禁有些怀疑地问道: “这可不是在战场上,这种细活你干的来吗?”

听到彭老总的问话,王震一拍胸脯说道: “这有何难,我保证三天之内完成任务!”

虽然是得到了王震的保证,但是在这三天里,彭老总仍然是对此有些担心。他甚至害怕,已经有干部被这些特务给腐蚀了,这样的话,再处理起来就变得十分麻烦。

结果,到了第三天的时候,王震来到司令部,告诉彭老总,四十个女特务已经抓获了37个,剩下3个也快要找到踪迹了。

听到王震的话,彭老总又惊又喜,连忙问他是如何做到的。

王震的方法,其实十分简单。

既然没有办法直接找到女特务,他就先在酒泉城内寻找陌生女人。尤其是那些没有身份证明、在此地没有亲戚朋友和固定住所的女人。

由于酒泉很小,所以只用了1天时间,就将城内400多个陌生女人全部找来。

随后,解放军对这些人进行一个一个的单独审问。

由于特工经过了特殊训练,心理素质比普通人好很多,而且回答问题也是十分巧妙,这样一来,反而成为了令她们暴露的破绽。

在经过三轮的筛选之后,成功从这些人中找出了37位国民党女特工,她们也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

而剩下三人,也在之后被解放军发现躲在附近的山林中。

在将这起特务潜伏的阴谋粉碎以后,第一野战军继续进发,最终成功解放新疆,也解放了整个大西北。

后来,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为了表彰王震所作出的功绩,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了一名“开国将军”。

而那些被抓捕的女特工,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被送到教养所,接受思想改造。

其中大多数都接受了进步思想,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改头换面、重新做人,出狱以后,成为了新中国的公民,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做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9889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6
下一篇2023-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