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始舞蹈的艺术特征有哪些(P15-16)
答:1、生活即舞蹈。原始舞是原始人类劳动生产和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亦可称为“生活舞蹈”,由此可见,人类生活是原始舞乃至整个舞蹈赖以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外在环境。
2、目的性明确。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制约,原始舞大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强烈的模仿性,而尚未进入无直接功利性的纯艺术阶段。
3、大多为群舞。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娱乐、消遣,大多离不开群体,原始舞也因此大多为群体形式,并且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特点,以便在求生存的总体目标下和长时间的联袂而舞中,培养族群成员的集体意识、归属感和行为习惯。
4、歌舞不分家。在世界各地的原始艺术中,每每是载歌载舞、歌舞一体的,而在比较发达的表演艺术中,还包括了诗的成分,即诗、乐、舞三位一体。
5、功能多样化。原始人类直接依存于周围的大自然,因而原始舞包含了大多模仿周边动物和植物的舞蹈,其中既有满足自得其乐要求的嬉戏之舞,表现人类好战骁勇精神的战争之舞,也有寄托人类精神追求的抒情之舞,发泄人类过剩能量的狂欢之舞。
6、初以自娱为主。早期的原始舞多用来宣泄剩余精力,喷发性爱欲求,因而动作相对简单,形式不拘一格,重复特征明显,即兴色彩浓厚,以确保人人均能参与其中,并自得其乐,而舞者与观者之间通常没有明确的区分,并且常常带有明确的生殖崇拜意识和性爱意图。
7、后被用来娱神。后期的原始舞开始进入严格的仪式化和程式化过程,带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感和宗教性,以表达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某种恐惧和无助感。
8、炫耀力量与耐力。原始舞是原始人类生存能力的一种演练,因此,培养并炫耀超常的力量和过人的耐力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展示精巧与美感的行为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9、节奏举足轻重。在原始舞中,节奏性始终占有主导的地位,因为原始人类笃信能用相同的节奏同神秘的“彼岸”沟通,并对狩猎对象产生催眠作用,以确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狩猎成功、种族兴盛。
10、男女界限严明。作为原始社会中男女劳作明确分工的产物,两性在原始舞中,亦大多分别作舞。
11、跳舞多为男子的特权。因为原始舞的内容多与狩猎。战争等危及生命安全、关系种族命运的冒险行为密切相关,跳舞往往成了男子的特权,有时,甚至不需妇孺观看。
总之,原始舞可谓原始人类“感觉方式”、“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最直接、最本能、最鲜明、最形象的身体形式和综合表现。
二、六种舞蹈起源的内容是什么,并谈下你最崇尚或倾向于哪几种理论观点?(P7-9)
答:1、模仿说
来龙去脉:始于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
经典学说:“艺术本是一种模仿的形式”、舞蹈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节奏性的动作去模仿性格、感情和行为”、
2、游戏说
来龙去脉:始于19世纪的德国学者K毕歇尔。
经典学说:人类“模仿的本能和爱好一切实验的本能”导致排除功利目的的各种游戏,给人带来身心放松的快感,并使人的过剩精力得到健康而合理的发泄。游戏先于劳动,而艺术则先于有用物品的生产“。
3、劳动说
来龙去脉:始于19世纪的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和政治家G普列汉诺夫。
经典学说:“游戏是劳动的产儿。没有一种形式的游戏不是以某种严肃的工作做原型的。不用说,这个工作在时间上是先于游戏的。”冯特如是说。“解决劳动对于游戏——或者也可以说,游戏对于劳动的关系问题,在阐明艺术的起源上是极为重要的。”普列汉诺夫如是说。
当代观点:中国当代美学家鲍昌为前人的“劳动说”和“游戏说”重新定位之后,更对游戏和舞蹈的不同本质加以界定:“游戏的中心目的是在于重新体验使用过剩精力时的快感,而舞蹈的中心目的是在于表现人的某种生活、思想和情感。”鲍昌并为“劳动说”提出了两点论据:一是“劳动动作本身的标准化、定性化趋势,产生了劳动舞创作的需求”。二是“原始人为了传播劳动技能和生产知识,创作了……不少带着教育和训练意义的劳动舞”。
4、图腾说
来龙去脉:始于20世纪初的美籍德国艺术史学家C萨克斯。
经典学说:图腾崇拜是原始人类最早的信仰仪式之一。“图腾”本事印第安语言中YOTEM的音译,意为“亲属”和“标记”。人们当时笃信,不同的姓氏起源于不同的动物、植物或其他物种,而只有用舞蹈这种最基本、最直接的生命形式去顶礼膜拜它们,才可以达到彼此间的沟通与合一,从而既保证它们的兴旺发达,又转而求得它们的保护,保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天下太平,由此导致这类舞蹈的大量产生。
5、巫术说
来龙去脉:始于19世纪的英国民族学家E泰勒和W格兰德,以及同时代的美国人种学家和科学人类学的创始人LH摩尔根。
经典学说:在原始社会中,最早的巫术舞蹈是由全体氏族成员来跳的,而由技巧过人的巫师独自表演,则是后来的事情。在原始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专业务巫师的巫术可谓包罗万象,有驱邪、打鬼、治病、消灾、乞福、占卜、招魂、复仇、做媒等等,但其中无一不借助于舞蹈。巫舞现象在任何一个曾通行原始萨满教的民族,都几乎毫无例外地存在过。
6、宗教说
来龙去脉:首创者同为19世纪的英国民族学家E泰勒和W格兰德,以及同时代的美国人种学家和科学人类学的创始人LH摩尔根。
经典学说:“一切跳舞,其起源都是宗教的。”“舞蹈在美洲土著中间是一种崇拜仪式,并且成为一切宗教祭祀所举行的仪式的一部分。”
7、性爱说
来龙去脉:始于19世纪进化论创始人C达尔文,以及大量西方学者实地考察的结论。
经典学说:“音乐和舞蹈都起源于性的冲动,起源于恋爱。”达尔文如是说。“非洲奥因一带的布须曼人在青春期典礼上的唯一活动,就是跳舞!”西方学者如是说。同所有低级动物是通过肢体动作完成两性间从求偶到做爱的全过程一样,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也是通过雏形舞蹈完成两性之间传宗接代的伟大使命,并同时享受男欢女爱的极乐快感的。形象地说,舞蹈是各种动物间“调情”的继续。在这一点上,本来千差万别的东西方舞蹈出现了异曲同工之妙。
8、合一说
本书观点:通关整个人类舞蹈发生与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舞蹈的起源绝不仅是任何一种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合一并互动的结果。重重的“内在根据”至少还应包括“身心合一”的物质基础、“手舞足蹈”的自娱意识和“传情达意”的交流需要这三项人类的重要属性。
三.阐述宗教舞、民间舞的定义,并例举各自5个以上的个案。
答:宗教舞
定义:“宗教”一词在英文中,有“把人们捆绑在一块”的意思。因此,宗教一般都具有人们为祈求神灵保佑而群体祭祀的拜礼仪式,而宗教舞则是人们为祈求神灵保佑而群体共跳的娱神舞蹈。
这些舞蹈一定是主题明确、节奏统一、赏心悦目、无比虔诚的,并常常带有许愿的成分,以博得各种神灵的欢心;具体的场面则因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不同时期的信念与信仰之不同而各异。
个案:原始宗教舞蹈、佛教舞蹈、印度教舞蹈、犹太教与基督教舞蹈、伊斯兰教舞蹈。
民间舞
定义:表演性民间舞是意在通过表演,取悦于神与人的民间舞,因而需要在保持自娱性民间舞自得其乐的特征之同时,更强调娱神和娱人的目的性,动作的强度和技术的难度均有所提高,以适应寺庙、广场和剧场等新型表演场所的需要。
个案:印度尼西亚民间舞、埃及民间舞、西班牙民间舞、爱尔兰民间舞、俄罗斯民间舞。
四、阐述古典舞、国标舞的定义,并举各自5个以上的个案。
答:(一)古典舞
定义:“古典”一词的拉丁文为“classicus”,意为“经典”,因此广义的“古典舞”泛指那些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久经考验,并流传至今,具有经典意义的优秀舞蹈;狭义的“古典舞”则特指“欧洲古典舞”。即通常音译的“芭蕾”,又称“学院派舞蹈”。
个案:日本古典舞、印度古典舞、印度尼西亚古典舞、西班牙古典舞、欧洲学院派古典舞。
(二)国标舞
定义:国标舞,全称“国际标准舞”,是英国舞蹈家将交谊舞加工提炼而成的表演性和竞技性的舞蹈,共有十个舞种分两大系列列入表演和比赛的内容。其中的“现代舞五项”又称“摩登舞五项”,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和快步华尔兹,而“拉丁舞五项”则包括伦巴、恰恰、桑巴、斗牛和牛仔。
个案:总体而言,五项“现代舞”均来自欧美,而五种“拉丁舞”则来自拉丁美洲,后者因黑奴贸易而与非洲舞蹈具有密切的血脉关系。“现代舞五项”又称“摩登舞五项”,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和快步华尔兹;“拉丁舞五项”则包括伦巴、恰恰、桑巴、斗牛和牛仔。
五、阐述浪漫主义芭蕾都有哪些特点,并例举出该时期重要人物及作品。
答:特点:浪漫芭蕾是芭蕾发展史上的第二个时期。是法国流派芭蕾的兴盛时期,其总体特征与整个法国文化一样,可谓高贵典雅、严谨规范、轻盈飘逸、情怀浪漫,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而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在经历了发展中的兴衰枯荣之后,至今还是以法国文化的整体底蕴和气势恢弘的舞者阵容,领先于世界各地的芭蕾舞团。浪漫芭蕾的影响也先后在意大利和丹麦得到传播,甚至发扬光大。
由于脚尖舞的技术、形象,以及一整套相关的审美理想,在“浪漫芭蕾”时期日趋成熟,这个时期在芭蕾发展史上的核心地位也因此确定下来,因此,在它之前的“早期芭蕾”有了“前浪漫芭蕾”时期的别称,而在它以后的“古典芭蕾”时期则有了“后浪漫芭蕾”时期的称谓。
重要人物及作品:
菲利波·塔里奥尼《仙女》
让·科拉利《吉赛尔》
朱尔·佩罗《爱丝美拉达》《吉赛尔》
亚瑟·圣—莱昂《葛蓓莉亚》
玛丽·塔里奥尼《仙女》
卡洛塔·塔里西《吉赛尔》
泰奥菲勒·戈蒂埃《吉赛尔》
卡尔洛·布拉西斯《舞蹈教典》
路易吉·曼佐蒂《马萨涅洛之死》《米开朗基罗与罗拉》《克里奥帕特拉》
六、现代舞发源国家有哪两个,并阐述德国现代舞发展的几个历史时期,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答:表现派舞蹈(1914——2007)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鲁道夫·冯·拉本 《编舞》《舞谱》《现代舞蹈教育》《把握舞台动作》《为舞蹈而生》
玛丽·魏格曼 《女巫舞》《节日》《变幻的景色》《死神纪念碑》《命运之歌》《春之祭》
哈罗德·克罗伊茨贝格 《轻盈飘逸之舞》《黑天使》《为孩子们的舞蹈》《三个疯子》《报喜天使》
多尔·霍耶 《为了卡特·珂勒惠支而舞》《波莱罗》《摩西与亚伦》
苏珊娜·林克 《单纯》《葬礼舞》《玩偶》《死神与少女》《变化》
格哈雷·伯纳 《世俗传奇》《狼》《科幻小说故事》《无题芭蕾》《抽象组舞》
亨利埃塔·霍恩 《走路走》《曼陀罗人》《独舞》《浮现》
奥斯卡·施莱默 《空间舞蹈》《姿态舞蹈》《形式舞蹈》《舞台舞蹈》《棍棒舞蹈》《轮胎舞蹈》《金属舞蹈》《玻璃舞蹈》《三位一体芭蕾》
舞蹈剧场(1932—— )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库特·尤斯 《画眉鸟的翅膀》《13号房间》《彼得鲁什卡》《浪子回头》《大城市》《七英雄》《镜子》《春天的故事》
皮娜·鲍希《他手拉手地将她带进城堡,他人则跟随其后》《贞洁的传说》《穆勒咖啡厅》《交际场》《康乃馨》《春之祭》《蓝胡子》《七桩死罪》
约翰·科雷斯尼克 《麦克白》
莱茵希尔德·霍夫曼 《沙发独舞》《五天五夜》《野草原》《国王与王后》《狄多与埃涅阿斯》
莎莎·华尔兹 《8点差20分》《眼泪破碎得快》《永远都是跳六步》《旅行见闻》《两人的世界》
七、阐述俄罗斯古典芭蕾都有哪些特点,并例举出该时期重要人物及作品。
答:特点:古典芭蕾是芭蕾发展史上的第三个时期,以俄罗斯学派的崛起为背景。与此前的“早期芭蕾”和“浪漫芭蕾”这两个时期相比,“古典芭蕾”时期留下的遗产更多,其中数由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舞剧”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至今在世界各地上演仍场场爆满;从法国剧目中精选出的作品常常作为折子戏,活跃在各个舞团的芭蕾晚会之中,移到成为经受了时间考验的经典剧目,并且形成了“双人舞”和“性歌舞”两大模式,以及“舞剧及舞蹈的最高形式”等主导思想。
重要人物及代表作:概括地说,“古典芭蕾”时期的大批芭蕾经典,是因为马里于斯·佩蒂帕、列夫·伊凡诺夫和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这三位艺术巨匠的精诚合作而终成正果的。
1、俄国“古典芭蕾之父”马里于斯·佩蒂帕,是法国的编导大师。为俄国新编了《唐吉诃德》(1869)、《舞姬》(1877)、《睡美人》(1890)、《灰姑娘》(1893,合作)、《天鹅湖》(1895,合作)、《雷蒙达》(1898)等共54部古典芭蕾舞剧,重编了《海盗》(1880)、《帕基塔》(1881)、《吉赛尔》(1884)、《葛蓓莉亚》(1884)、《艾丝美拉达》(1886)、《仙女》(1892)等17部法国浪漫芭蕾舞剧,并为35部歌剧编排了插舞。
2、列夫·伊凡诺夫。独自编导古典芭蕾舞剧《胡桃夹子》(1892)和《天鹅湖》(1895)中的第二、四幕。
3、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三大舞剧”《天鹅湖》(1877/1895)、《睡美人》(1890)和《胡桃夹子》(1892)。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1879)、配乐戏剧《雪姑娘》(1873)和《哈姆雷特》(1891)、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80)。
4、意大利表演家皮埃里娜·来尼亚尼。主演《萨兰德拉》(1890)、《阿拉丁神灯》(1892)。
八、现代舞发源国家有哪两个,并阐述美国现代舞发展的几个历史时期、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答:美国和德国。
美国:
自由舞时期(1981——1927)
洛依·富勒《蛇之舞》《蝴蝶》《火之舞》《镭之舞》。
“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酒神巴克科斯》《俄耳甫斯》《贝多芬组曲》《伊菲革涅亚在奥里斯》《勃拉姆斯的华尔兹》《肖邦的华尔兹》《夜曲》《马赛曲》《努力进行曲》《葬礼进行曲》《国际歌》《革命者》《俄罗斯工人之歌》《母亲》《三女神》。
莫德·阿伦《春之歌》《莎乐美幻影》。
早期现代舞时期(1915——1931)
露丝·圣丹尼丝《拉达》《香烟袅袅》《眼镜蛇》《印度舞女》《瑜伽师》《埃及舞》《孔雀舞》《白玉观音》《霸王别姬》。
泰德·肖恩《阿多尼斯之死》《毛拉维教派的托钵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物神崇拜》《劳工进行曲》《运动的活力》,专著《露丝·丹尼斯——先驱与先知》《跳舞的诸神》《舞蹈教育基础》《每个细小的动作》,自传《一千零一夜永垂青史》。
古典现代舞时期(1926——1960年代)
玛莎·格莱姆《拓荒》《街头之舞》《原始神秘》等。
路易·霍斯特《原始神秘》《拓荒》《苦行僧》作曲。
多丽丝·韩芙丽《G弦上的咏叹调》《水的研究》《双重戏剧》等。
查尔斯·韦德曼《返祖现象》《作品第51号》《**》等。
后现代舞时期(1960年代初——1980年代末)
安娜·哈尔普林《女先知》《男女祭祀》《生命庆典——年龄循环》。
崔士·布朗《林中地面》《冰冷的诱惑》《12吨玫瑰》
露辛达·蔡尔兹《天竺葵》《无题三部曲》《疯狂的匆忙》
后后现代舞时期(1980年代末——2007年)
比尔·T·琼斯《地球上的最后一夜》《汤姆叔叔小屋里最后的晚餐/希望的土地》《爱的定义》。
卡罗尔·阿米塔奇《霓虹》
玛莎·克拉克《世俗欢乐园》《濒危的物种》《火之诗》。
古 代 亚 非 文 学
1、《亡灵书》即关于死人的书,是指人死之后,放在棺材或墓穴中供“亡灵”阅读的颂神诗、祈祷文、咒语诗等的汇集。《亡灵书》中的《厄运被注定的王子》和《昂普、瓦塔两兄弟》分别代表了奴隶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愿望这两种不同倾向。
2、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文学史中最早的史诗,用楔形文字记在十二块泥板上,它不仅影响了西亚各民族的文学,也影响了希腊罗马文学及欧洲文学的创作。
3、《吠陀》是作为婆罗门教的圣典,是印度最古的诗歌总集,共有四种本集,即《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婆摩吠陀》《耶柔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最古,其它作品都源于此。
古印度产生了不少寓言故事,其中《本生经》主要收入的是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故事,《百喻经》全称《百句警喻经》,《五卷书》是一部大型寓言故事集。
《小泥车》是首陀罗迦的戏剧代表作。
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印度教的经典,《摩诃婆罗多》的作者传为广博,中心故事是两大王族—俱路族和般度族之间争夺王位的斗争,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罗摩衍那》作者为蚁 至,中心故事是围绕主人公罗摩王子一生的经历展开的。
4、《旧约》是希伯莱人用希伯莱文写成的,是希伯莱文学的总集。《旧约》是上帝耶和华与人第一次签约。古罗马时代第二次与上帝耶稣订约叫《新约》。《旧约》是在古代巴勒斯坦人民生活的土地上产生的,是犹太教徒根据他们的教义需要编纂的。
《旧约》的《创世记》可说是神话传说的汇集,其中关于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的神话和关于大洪水的神话最为精彩。
《旧约》的历史故事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出埃及记》。
《旧约》的英雄故事以大为的故事和参孙的故事最有名,后来英国的弥尔顿以参孙为题材,写出了著名悲剧《力士参孙》。
《旧约》中生活故事以《路得记》最有代表性,它被认为是一篇优美的牧歌,实际上也是一篇早期的短篇小说。
《旧约》中古代世界文学中最美丽的抒情诗篇是《雅歌》,对它的构成有三种看法:民间情歌汇集、由七个牧歌组成、一部六幕十二场的大型歌剧。《哀歌》旧约中一种独特的诗歌表现形式,是犹太人表达亡国的悲哀、爱国思乡的作品,其中先知耶利米所作的《耶利米哀歌》有很大代表性。
5、戏剧《约伯记》是一部大型的哲学诗剧,序幕是从上帝和魔鬼撒旦打赌开始的,突出地表现了犹太人擅长哲理思辨的能力,对歌德的《浮士德》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6、迦梨陀娑是古印度杰出的诗人,戏剧家,代表作是抒情长诗《云使》和剧本《沙恭达罗》。
7、希伯莱文学对欧洲文学有什么影响?
《旧约》作为希伯来文学总集,它不只是古代希伯来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贵文学遗产。希伯来文学在古代世界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影响:希伯来文学对欧洲社会生活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书,对欧洲的社会思想的消极影响…。对欧洲社会生活的影响…。对欧洲文学的影响…。对欧洲艺术的影响…。《圣经》中的人物,典故、对欧洲的美术、音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8、如何看待《沙恭达罗》的爱情描写?
《沙恭达罗》是迦梨陀娑的戏剧代表作。他通过沙恭达罗与豆扇陀的爱情纠葛来反映当时奴隶社会的现实生活。女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净修林中的净修女,她身上最突出最鲜明的性格特点是她来自平民妇女的那种单纯和质朴,她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是单纯的、热烈的、忠贞的。其性格另一方面是嫉恶如仇、富于反抗精神。是古代印度的既温柔多情又坚贞不渝的理想妇女的形象,更带有反抗性。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生活理想和婚姻爱情上的进步思想倾向。对于国王豆扇陀的形象的描写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即作者一方面把他塑造成理想化的国王、古代英雄和“情种”的形象,另一方面,又通过直接间接的描写揭露了他的专横残暴以及对妇女的玩弄,始乱终弃,借以讽喻批判现实中的统治者。首先在作者的笔下,豆扇陀是一个好国王、开明君主,称颂他“关心臣民像关心自己的儿女一样”,而人民对他也是拥护的,说“人民欢迎陛下的诏令,就像欢迎及时的甘霖一样”。他是英勇的武士,有超人的力量,但这方面着墨不多。主要是写与沙恭达罗的爱情,他在爱情上是比较真挚而郑重的,比如在向沙恭达罗求爱时,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她,化装成学者的样子。在失掉记忆以后,见到沙恭达罗时,他能庄重自持。说:“不能够去抚摸别人的妻子”。在恢复记忆之后,他的悔恨以及对自己过失的谴责也是发自内心的。如第六幕突出表现了豆扇陀对沙恭达罗的深切思念,写得情意缠绵,真实感人。作者通过豆扇陀和沙恭达罗之间的爱情描写,寄托了自己美好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其次剧中不少地方直接或间接地、明显或含蓄地揭露了豆扇陀作为现实中的国王残暴和荒*的一面。在这个人物身上反映了作为奴隶主阶级代表人物的的某些本质特征。而这一切大多是通过侧面描述以及他失掉记忆以后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从侧面描述来看,豆扇陀同时是一个剥削者和压迫者。豆扇陀的荒*放荡的生活也多是通过侧面描写反映出来的。豆扇陀在与沙恭达罗结合之前,他的后宫中就有妃嫔多人,供他享乐。妇女们从后宫中不时发出悲愤的哀怨声:蜜蜂呀!你贪吃新蜜,曾吻过芒果的花苞,你愉快地呆在荷花心里,为什么把它忘掉?通过比喻的形式,揭露豆扇陀“喜新厌旧”。豆扇陀对沙恭达罗虽有倾心爱慕的成分,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不过是一种“贪吃新蜜”的放纵行为,一种占有欲。这从豆扇陀的许多言行中就可以得到印证。
中 古 亚 非 文 学
9、日本在奈良时代编纂的古代文献中具代表性的有《古事记》,其中保留了不少古代神话传说、英雄故事和歌谣。
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万叶集》(为和歌集),就诗歌形式而言分为长歌、短歌、旋头歌、佛足石歌四种,作者中较著名的有山部赤人、高桥虫麻吕、柿本人麻吕、大伴家持和山上忆良等。山上忆良有《贫穷问答歌》。
汉诗集流传下来的只有《怀风藻》。
10、日本平安时代文学主要是诗歌和散文。有代表性的日记作品有《紫式部日记》《和泉部日记》《蜻蛉日记》等。随笔文学以清少纳言的《草枕子》最为有名。
平安时代物语文学成就较大。传奇物语是富于神话色彩的故事,代表作为《竹取物语》。歌物语是以和歌为中心突现主题的故事,代表作《伊势物语》。后来发展产生了近似长篇小说的《宇津保物语》,此后出现了世界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
11、镰仓、室町时代文学最重要是“战记物语”,代表作是12世纪写武士道作品的小说《平家物语》。戏剧包括两种形式:反映贵族生活的《谣曲》和反映民众生活的民间喜剧《狂言》。《谣曲》和《狂言》同源出于“能乐”。
12、江户时代诗歌方面的代表是被称为‘俳圣’的俳谐作家松尾芭蕉,他的俳句具有“闲静”、“幽雅”的特点。
戏剧方面的代表是近松门左卫门,被称为日本的“莎士比亚”,近松门左卫门的《曾根崎情死》是爱情悲剧。
小说方面的代表是井原西鹤,他的代表作有描写情欲生活的《好色一代男》《好色一代女》,反映商人经济生活的《日本永代藏》、《世间胸算用》,记述武士生活的《西鹤诸国故事》、《武家义理物语》。
13、中古朝鲜文学,以十八世纪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主义小说《春香传》为代表,这是一部在朝鲜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
中古越南文学最著名的是十八世纪阮收的长篇叙事诗《金云翘传》,情节取自我国清初的同名小说。
中古时期在南亚和东南亚,印度文学仍占重要地位。印度的地方语文学得到了发展,其中印地语文学成就显著。出现了金德。伯勒的长篇叙事诗《地王颂》,苏尔达斯的诗歌总集《苏尔诗海》,杜勒西达斯是印地语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长诗《罗摩功行录》是在历史诗《罗摩衍那》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在印度北方其影响远超过《罗摩衍那》。
缅甸十一世纪,佛教盛行的情况下出现了著名的“蒲甘碑铭文学”。贡榜王朝时期杰出作家吴邦雅成就较高。
古代阿拉伯文学主要是口头创作,也有少数书面作品。阿巴斯王朝时期出现了艾布。努瓦斯、艾布。阿拉。麦阿里、蒲绥里等著名诗人。蒲绥里有长篇宗教颂诗《斗蓬颂》。伊本。穆格发把印度寓言故事集《五卷书》译成阿拉伯文,名曰《卡里来和笛木乃》。
伊朗古称波斯,史上第一位著名诗人是鲁达基,被称为“诗人之父”。鲁达基之后,菲尔多西、萨迪、哈菲兹被称为波斯文学史上“三大诗人”。菲尔多西有长篇叙事诗《王书》。萨迪是波斯13世纪的杰出诗人,有故事集《果园》和《蔷薇园》,萨迪的《蔷薇园》韵、散相结合。哈菲兹是14世纪的杰出抒情诗人,是他所处时代的叛逆者。
格鲁吉亚诗人鲁斯塔维里的长篇叙事诗《虎皮武士》是世界古典名著之一。
14、日本平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著名女作家。紫式部为杰出代表,《紫式部日记》是她在宫廷供职期间写的,宫廷见闻和感受。她的《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
15、《一千零一夜》又译作《天方夜谭》,形成的时间大约是8世纪-16世纪。全书共有134个大故事,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山鲁佐德。反映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性格,重商主义思想,伊斯兰教信仰。《一千零一夜》的影响广泛、深远,但丁、乔叟、莎士比亚、塞万提斯、莱辛等都从故事中吸取过有用的东西。
16、如何看待《源氏物语》中的描写?
源氏物语中的或爱情描写,是通过贵族公子光源氏与其子薰君同周围女性悲欢离合的故事来表现的。反映了那个时期上层统治阶级骄奢*逸的生活与审美趣味,也反映了天皇朝贵族必然腐朽没落的历史趋势,表达了日本那个时代人的一种一种感伤的情调、趣味,即物哀。其中有深刻的哲学、美学、宗教、心理等方的描写。作者从日常和政治生活两个方面来表现了平安时代贵族社会衰落和腐朽的趋势。小说描写了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不幸命运时,也对源氏这种玩弄女性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对于那些妇女的不幸命运表现了极大的同情。光源氏的一生和几乎所有的女人的关系都不是正常的,有偷情、强、诱、**等,这方面是阴暗的。作品在客观上展示了平安时代大贵族统治必然崩溃和没落的历史命运,是一部形象的贵族世界的兴衰史,作者借用对这种现在看来不正常的男欢女爱,那时却是一种时尚的情趣与潮流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审美理想,虽然源氏在享乐,但他并不快乐。也让我们认识、了解平安时代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不过我们也应看到,小说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宿命观点和思想,把希望寄托到超现实的净土中去,属于一种逃避的思想,是消极的,也正是如此,暴露了紫式部思想和世界观的局限。
17、《一千零一夜》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是什么?
高尔基在俄译本序言中把《一千零一夜》称为“最壮丽的纪念碑”,对它给了很高的评价。主要内容:首先他的故事反映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讽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与罪恶。其次《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和普通群众的优美品德、智慧和斗争精神。其中还收入了不少表现人民美好生活理想的故事,而人民的美好生活理想又往往表现在追求美好的婚姻和爱情上。最后《一千零一夜》还收入了一些航海冒险的故事,表现了新兴商人冒险远航追求财富的精神。
艺术特色:浓郁的东方情调和浪漫色彩及丰富的想象力是其重要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和具体精细的写实两者巧妙交融;其次是情节曲折,结构巧妙、灵活、简洁。它采取大故事套小故事,小故事中又套小故事的写法,使全书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群,用《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全书几百多个故事串连起来;其三它还善于使用对比、对立和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最后《一千零一夜》的语言丰富优美,通俗流畅,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充分体现了人民口头创作的特点,在手法上充分运用了诗文并茂的表现手法。许多故事善于运用象征、比喻、幽默、讽刺等语言手段来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其中一些故事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还往往插入一些警句、格言、谚语和短诗等,这就使故事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18、《源氏物语》产生的历史背景
19、《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
20、《源氏物语》中光源氏的形象
21、《源氏物语》主要妇女形象
22、《源氏物语》艺术成就
23、《源氏物语》成功的客观原因
近 代 亚 非 文 学
24、日本近代文学分为“启蒙、确立、成熟、分化”四个时期。确立时期的代表作家是二叶亭四迷和森鸥外。
25、二叶亭四迷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他著有文学论文《小说总论》,倡导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浮云》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是内海文三,作品采用了言文一致体的语言(用日本白话文写的)。日本近代现实主义文学是从这部小说的出版迈出了第一步,是日本近代小说产生的标志性作品。
26、森鸥外的处女作是根据自己在德国留学时的经历写成的短篇小说《舞姬》。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情调,为日本近代浪漫主义文学开拓了道路。森鸥外的后期创作以历史小说为主,主要作品有《阿部一家》、《高濑舟》、《花椒大夫》和描写中国唐朝女诗人故事的《鱼玄机》等。
27、成熟期自然主义文学运动影响最大,自然主义派成就最大的作家是岛崎藤村,代表作长篇小说《破诫》是自然主义派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主人公是“部落民”出身的小学教师濑川丑松。
28、分化期三个反对自然主义的流派:白桦派、唯美派、新思潮派。
29、白桦派是指以文艺刊物《白桦》为中心进行创作活动的作家们。他们不满自然主义刻板地描写日常琐事的倾向,主张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的意志,提倡尊重个性,强调理想主义,富有人道主义色彩,所义也被称为新理想派。 被称为小说之神的白桦派作家是志贺直哉,主要作品有《和解》、《在城崎》、《灰色的月亮》和长篇小说《暗夜行路》等。
30、唯美主义又称新浪漫派,代表作家是谷崎润一郞,代表作是短篇小说《春琴抄》。二战期间,谷崎润一郞不愿支持法西斯势力,闭门写作,写出长篇小说《细雪》。
31、新思潮派又称新现实主义派、新技巧派。被称为鬼才的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是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著有短篇小说《罗门生》,他的历史故事题材小说《鼻子》受到夏目漱石的称赞。
32、印度近代文学具有多种地方语言写作的特点,如印地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马拉提语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孟加拉语文学,最杰出的作家是‘泰戈尔’。
班吉姆。金德尔。查特吉是孟加拉近代文学的先驱,著有《阿难陀寺院》、《毒树》等。
萨拉特。金德尔。查特吉是泰戈尔之后孟加拉最有影响的作家,有长篇小说《斯里甘特》,此外还有《嫁不出去的女儿》等。
伊朗近代的巴哈尔曾被国王授予“诗人之王”的称号。
巴鲁迪是埃及近代诗人。
据李芒先生所言,远在三四百年前,我国就开始翻译日本文学作品,中华书局1983年版的《日本考》一书的“歌谣”部分,刊载了日本短歌39首,为明代李言恭、郑杰编纂。但这样的翻译活动显然并不具有自觉的意义。而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翻译则有着极为鲜明的自觉意义。提起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他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他于1898年翻译了东海散士(柴四郎)的小说《佳人奇遇》,该小说发表于1858年,主要表现的是争取祖国独立解放的情绪,强烈反对专制政治。 《佳人奇遇》发表于《清议报》上,梁启超为此写了《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序》,后来改题为《译印政治小说》。这篇序言重点阐述了翻译小说的重要意义,并认为政治小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说和序言发表后,翻译小说之风大为盛行,评论小说的文章也纷纷问世。据记载,“当时翻译压倒了创作,影响了创作,翻译与创作的比例为二比一”。而评论小说的文章则涉及到了小说与社会、社会改良、小说在文学上的位置、小说的影响等方面。这一现象可谓作品与理论同行。此外,梁启超翻译的《经国美谈》也曾引领潮流一时。这也是篇政治小说,它叙述了古希腊的爱国历史故事,因为与国内的自由民权运动相配合,所以很受当时青年的欢迎。梁启超身体力行,于1902年在日本主编《新小说》,这是我国最早专门刊裁小说的刊物。要评价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翻译文学史上的功劳,可引当时吴趼人的话为证:“吾感夫饮冰子《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说出,提倡改良小说,不数年而吾国之新著新译之小说,几于万牛充万栋,犹复日出不已而未有穷期也”。因此,若论日本文学翻译在中国的近代历程,梁启超当为第一人。在早期的日本文学翻译活动中,东海觉我(徐念慈)在1908年《小说林》第七辑上刊载的《丁未年(1907)小说界发行节目调查表》也值得一提。文中指出该年出版的日本小说有八种,这也应该算是日本文学翻译活动在近代的源头。这一时期,除政治小说外,家庭小说、教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也纷纷登台亮相,作品数量多,参加翻译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林纾、魏易合译的德富芦花的长篇小说《不如归》颇有影响,被称为“家庭小说”的代表。小说批判了歧视妇女的封建观念,也触及当时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因而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短期内曾数次再版。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是喜人的。大量的翻译作品给死气沉沉的中国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虽然这股风一开始吹进来时便夹杂着强烈的政治气息,但这并不妨碍翻译文学前进的脚步。它开拓了国人的眼界,也开拓了国人的思维,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打了一场漂亮的“准备战”。
二、五四时期——新中国建立之前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空谷绝音,这既是一场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启蒙运动,对我国的文学史乃至整个现代史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大批负有使命感的作家开始了新文学的耕耘。此时期的新文学最大的特色是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特别是日本文学的翻译和通过日语转译的欧美文学,这些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大大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以下分三点对这一时期日本文学的翻译活动作大致的介绍与阐述。
(一)五四时期日本文学翻译活动的繁荣概述
这一时期日本文学翻译活动的繁荣状况大致体现为三个方面:一、译作大量出现。厨川白村、武者小路实笃、秋田雨雀、芥川龙之介、有岛武郎、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夫、菊池宽、小川未明、藏原惟人、小泉八云、林房雄、本间久违、宫岛新三郎共15位作家在20年代至30年代被翻译的作品达五种以上。这其中又以厨川白村和武者小路实笃为最多。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日本作家的文学作品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二、文学理论翻译繁荣。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丰子恺也译过此书)、《出了象牙塔之后》,仲云翻译的厨川白村的《文艺与性欲》、《病的性欲与文学》,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的新村》、《思想革命》,张娴翻译的《与谢野晶子论文集》,谢六逸翻译的松村武雄的《文艺与性爱》等。这些理论既作为中国的借鉴,也用以指导现实。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受重视与鲁迅不无关系。尽管《苦闷的象征》是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帕格森的生命哲学写成的,但鲁迅仍从“为人生”的角度着眼翻译了此书。文学与性的关系被众多作家关注,这既与文学理论的译介有关,也与社会现实有关,“性解放”在当时曾经广泛流行。三、众多中国作家参与翻译活动,译者人数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他们甚至组成文学社团,以文学阵营的形式轰轰烈烈地开展译介活动。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和未名社是较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社团。这些文学社团的代表人物鲁迅、周作人、郁达夫等均积极参与翻译,也熟谙日本文学,为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开辟了坚实的阵地。除了翻译日本文学,他们还通过日语转译俄国文学、欧美文学作品。
(二)五四时期周氏兄弟及其他作家的翻译活动
五四前后,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留学日本。因此这一时期蜚声文坛的名家多少都与日本有着联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周氏兄弟二人。鲁迅1902年前往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周作人1906年留学日本,1911年回国。他俩均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顶峰位置无庸赘言。他的创作带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明确的目的性。就是在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时,他对翻译的最终意义——为人生、为社会——亦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他在选择被翻译作品时,往往不受当时文坛流行的流派所左右,注重引进弱小的被压迫民族的文学,正如他自己所说:“在翻译,而尤其注意于短篇,特别是被压迫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鲁迅总共翻译过十四个国家近百位作家两百多种作品,其中数俄国和日本最多。五四运动之前,鲁迅较多的是翻译俄国、北欧、波兰等国反映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疾苦的作品。五四运动爆发后,鲁迅则译介了大量的日本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剧作、小说和文艺理论。厨川白村、鹤见佑辅的理论翻译得最多。作品则有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芥川龙之介的《鼻子》和《罗生门》,夏目漱石的《挂幅》和《克莱喀先生》,有岛武郎的《与幼小者》和《阿未的死》,菊池宽的《三浦右卫门的最后》和《复仇的话》等。鲁迅在翻译这些作品时是以挑剔的眼光进行选择的。对此日本的竹内好先生给予了客观而明确的评价。竹内好先生认为鲁迅从日本文学吸收了许多东西,不过“鲁迅先生对于日本文学是具有相当严肃的批判的眼光的(虽然爱好不同,但是周作人也是如此)”。因此鲁迅在引进日本文学时,不引进当时日本文坛流行的自然主义,而是只引进他认为重要的流派。这也可以说是鲁迅在翻译上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色。要评价鲁迅对翻译文学的贡献,茅盾的一句话颇具权威性:“从严格的思想与艺术的评价出发,对外国文学作了严肃与认真介绍的,则开始于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和导师——鲁迅”。诚然,鲁迅的思想存在着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1927年之后,鲁迅的翻译重点转向译介苏联革命文学作品和无产阶级文学理论。但就日本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而言,鲁迅是继梁启超之后的第二个领路人。周作人与鲁迅同为译介日本文学的先锋人物。他同样也注重翻译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他与鲁迅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开了翻译弱小民族文学之先河。五四时期周作人翻译的日本文学亦包含小说、戏剧、文艺理论等不同形式的文学著作。在文艺理论方面,他除了翻译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论》外,重点是翻译“白桦派”的理论。这其中主要以《思想革命》、《旧日的新村》、《新村的理想与实际》为代表。周作人是最先在中国介绍日本新村的人,“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与白桦的人道主义在结构形态上明显地存在着一脉相承的联系”。所以,周作人在1918年《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演讲里,认为白桦派几乎成了文坛的中心,对以武者小路实笃为首的白桦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这种文艺理论指导相适应,周作人大量译介了白桦派作家的作品。例如:志贺直哉的《到网走去》、《清兵卫与壶卢》,武者小路实笃的《一日里的一休和尚》、《某夫妇》、《婴儿屠杀中的小事件》、《武者小路实笃集》等。另外他还翻译了江马修的《小小的一个人》,国木田独步的《少年的悲哀》,石川啄木的《两条四痕》。他与鲁迅合译了《现代日本小说集》(内收国木田独步、夏目漱石、有岛武郎、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芥川龙之介等15位作家30篇作品)。周作人与鲁迅在翻译日本文学时既存在相同点也存在不同之处。相同点存在于早期,他们的文学观亦较相近,所以在翻译弱小民族文学作品这一点上,他们表现了高度的一致。后期的鲁迅由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不断向共产主义转化,而周作人则热衷于白桦派的人道主义思想,以至兄弟二人最终成了不同阵营的对垒人物。当然,这一现象的最终产生存在着多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并非单纯由某个方面的因素决定。尽管周作人后期的为人处世颇受世人的指责,但就日本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而言,他与鲁迅是当之无愧的两面大旗。�2 其他作家的翻译活动�除去周氏兄弟之外,中国亦有大批的学界人士以极高的热忱投入到日本文学的译介之中。文学理论方面有:罗迪先译《近代文学十讲》(厨川白村),李达发译《日本文坛之现状》(宫岛新三),樊仲云译《文艺思潮论》(厨川白村),徐祖正译《爱与认识的出路——失了恋的人的道路》(仓田百三)。�文学作品方面有:夏丐尊译《女难》、《夫妇》(国木田独步)、《棉被》(山田花袋)、《秋》(芥川龙之介);田汉译《菊池宽剧选》、《海之勇敢者》、《屋上的狂人》(菊池宽)、《桃花源》(武者小路实笃);张资平译《不幸的男子》(武者小路实笃)、短篇小说集《别宴》(谷崎精二等)、《和解》(志贺直哉)、樊仲云译《桃色女郎》、《剧本》(武者小说实笃);孙百刚译《出家及其弟子》(仓田百三)、《新村》(武者小路实笃);张定璜译《死及其前后》(有岛武郎)、《殉情诗抄:海边的恋爱,断章》(佐滕春夫)等。此外,陈嘏发、徐傅霖、陈箸、方光焘、周白棣、章克标、汤鹤逸、许幸之、徐祖、郑伯奇、刘大杰、谢六逸等均有译作面世。
(三)“左联”时期日本文学翻译活动
“左联”时期是指从1930年“左联”成立到1937年的抗战开始。这一时期翻译文学最显著的特色是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高度繁荣。这一风潮既和国际形势相呼应,也符合国内文艺事业的需要。特别是这一时期的文艺理论,更是明显地带有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色彩。代表作品有:山田房吉《日本无产文学史的概况》(钱芝君译)、佐藤清《文学及社会及时代精神》(张资平译)、西三郎《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的发达》(高纷译)等。还有关于各种流派的艺术表现方式的理论译作。例如本田喜代治《写实主义与文学》(侍书行译)、兆村喜八《表现主义的艺术》(张资平译)、荻原蒴太郎的《象征》(孙亻良工译)、宁冈良一《日本之个人主义文学及其渊源》(张资平译)等。�文学作品的翻译内容多样,各种流派的作品均得到译介。其中主要有唯美主义作家永井荷风的《旧恨》(方光焘译),谷崎润一郎的《恶魔》(查士元译)、《春琴抄》(陆少懿译),白桦派作家正宗白鸟的《向那里去》(方光焘译),新现实主义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程鼎鑫译),新感觉派作家横光利一的《拿破仑与新癣》(黄源译),无产阶级文艺作家小林多喜二的《假期》(聂绀驽译)和现实主义作家夏目漱石的《哥儿》(章克标译)等。这一时期作品的翻译与日本进入其近代文学之后流派纷呈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文学作品其时在中国的翻译是开放式的。�这里还有两个作家的翻译活动值得一提,他们是郭沫若和夏衍。郭沫若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他于1928年流亡日本后开始译介日本文学。在这之前,他主要译介的是德国等其它国家的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他于1935年翻译了《日本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丰岛与志雄的《工人之子》,小林多喜二的《替市民》,德永直的《“抹杀”不了的情景》,芥川龙之介的《南京之基督》、《密柑》,志贺直哉的《真鹤》、《正义派》等15位作家的19篇小说。这一时期的郭沫若很注重马克思主义学说,所以他选择翻译的作品中,属无产阶级文学作品的占大多数。夏衍是现代文学戏剧界的泰斗之一。他从事文学活动则是从翻译外国文学开始的。他于1902年留学日本,1927年因参加日本工人左翼文艺运动而被驱逐回国。译作高尔基的《母亲》代表着他翻译活动的最高成就。这一社会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是夏衍使用两种日文译本翻译出来的。另外,他还翻译了日本作家的不少作品,如厨川白村的《北美印象记》,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芥川龙之介的《败北》,金子洋文的《地狱》,藤森成吉的《牺牲》,石川达三的《未死的兵》。郭沫若曾经说过:“中国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这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从另一侧面揭示了日本文学翻译在中国繁荣的原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五四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期间,大约翻译出版了日本文艺理论、小说、剧本等三百余种,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坛,也极大地影响和推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三、新中国成立之后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活动从50年代开始继续进行。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日本文学的翻译情况,本文拟分三阶段进行阐述。这三个阶段是:建国十七年的日本文学翻译、文革十年的日本文学翻译和新时期的日本文学翻译。
(一)建国十七年的日本文学翻译
从1949年到1966年间,据《中国日本学年鉴1949—1990》记载,共44位日本作家的75种文学作品得以翻译,内有小说、小说集、诗歌集、民间故事集、文学普及读物等。大量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得以翻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个作家:小林多喜二、德永直和宫本百合子。
(二)文革十年
1967年至1970年间,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可以说是等于零。直到197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才出版了三岛由纪夫的《忧国》。作为被定性为反动作家的三岛由纪夫,此时他的作品在中国的出现并不作为文学上的研究,而是被定位在军国主义的政治位置上供批判用。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小林多喜二的《沼尾村》、《在外地主》和《蟹工船》。
(三)新时期日本文学翻译
1977年文革结束,一切百废待兴。看腻了几出样板戏的文艺界、文学界渴望着精神世界的再度重建。中国文坛上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现象的出现即是人们这种渴望的表现。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从1978年开始又恢复了生机,迎来了日本文学翻译在中国继五四时期之后的第二个高峰期。下面分两个阶段进行阐述:
1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翻译可谓是全方位的翻译。严肃文学作品、日本文学史、作家传记、儿童文学、侦探小说均得到翻译,作品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据不完全统计,此时期共有529种文学作品、44种儿童文学作品得到译介。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日本文学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重视。全国各地日本问题、日本文化或日本文学研究机构纷纷建立。例如,1979年9月“日本文学研究会成立”1985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与原国家教委合作在原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日本学研究中心”(现为“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等等。这些机构的建立无疑大大促进了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活动。第二个原因是翻译出版的某种程度的系统性。这一时期的许多译作均由不同的出版社结集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率先出版了众多日本名作,如丰子恺译《源氏物语》,周作人、王以铸译《枕草子·徒然草》、申非译《平家物语》、《日本谣曲狂言选》。另外,还有日本古典诗歌集《万叶集》、《古今和歌集》等。而以系列的形式系统地翻译日本文学的丛书系列当推1986年出版的《日本文学流派代表丛书》的面世。该丛书由李芒、李德纯、高慧勤主编,于1985年—1988年间由十家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内有浪漫主义作家森鸥外的《舞姬》;自然主义作家岛崎藤村的《家》,山田花袋的《棉被》,德田秋声和正宗白鸟的合集《战争受害者的悲哀》、《新婚家庭》;现实主义作家夏目漱石的《哥儿·草枕》,石川达三的《爱的终结》,山崎丰子的《女系家族》;唯美主义作家永井荷风的《舞女》,佐藤春夫的《更生记》,舟桥圣一的《意中人的胸饰》等十一部。另外一套集子《日本文学当代丛书》由刘和民主编,共五卷。第一卷《夕雾楼》,是水上勉等的中篇小说选;第二卷《冰点》,是三浦绫子等女作家作品选;第三卷《磋跌情》,是石川达三等的长篇小说选;第四卷《砂女》,是安部公房等的中长篇小说选;第五卷《仙惑》,是**和话剧剧本、诗歌选。这种以系列形式大规模地译介日本文学的活动在90年代成为主要特点。原因之三,此时中国文坛历经十年的荒芜之后,急需注入新鲜的血液。但中国文坛的重新建构并不是一夜之间便可以完成得了的。因此译介外来文学,引进外国文学以充实中国文坛便成为一时之需。这时的引进和五四时期的引进从表面上看虽然很相似,但却存在着质的区别。五四时期是将这种引进作为对抗旧文学的武器,意在革新思想,是新文学的奠基石。而这时的引进则更多的是填补文革之后的空白,当自我本身无法在较短时间内提供精神食粮时,翻译外来作品是最为简捷有效的。这也是这一时期翻译作品不少属通俗文学而非纯文学作品的原因。
2 90年代,90年代日本文学在中国译介的最大特点是:翻译文学作品系列化,热点集中,特别是作家个人的作品集系列出版。文学上出现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与社会发展有关。90年代的中国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商品意识、经济意识逐渐构成社会的主流。商业集团化使得各家出版社在发行某一作家的作品系列集之前,必须考虑其经济效益,小打小闹的操作在这种背景下不得不让位于有影响的作家个人作品系列集。这也是商业集团化在文学中的反映。当然,对于研究人员来说,作家作品的系列出版也有利于研究。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九十年代较有影响的三套作家个人作品系列。1991年日本文学研究出现了三岛由纪夫热,起因有二:1)学术研究无禁区的原因使然。2)80年代中期三岛由纪夫的作品才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在这之前三岛由纪夫一直被作为反动作家而被禁闭于研究的禁区之内。与1971年翻译其《忧国》作为批判之用不同,90年代人们对三岛由纪夫的研究大体有两个主要方向。一种倾向对其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性格、审美意识等的观照;一种则通过对其艺术美的分析,揭示其丑恶的反动性。总而言之,这股文学研究热在批判其反动政治态度的同时,也肯定了其作品在艺术创作上的可挖掘性。由于这一研究热潮的推动,加之该作家在现实中因激烈的自毁行为而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不少读者希望能够读一读他的作品,至少能够有所了解。1995年作家出版社很快出版了“三岛由纪夫文学系列”。其中包括“丰饶之海”四部曲《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以及《假面自白·潮骚》、《忧国·仲夏之死——短篇小说集》、《爱的饥渴·午后曳航》、《金阁寺》、《阿波罗之杯——散文随笔集》、《弓月奇谈——近代能乐、歌舞伎舞》、《怪异鬼才三岛由纪夫传》共11本。这既满足了研究者的需要,也适应了文化市场的需求。1994年江健三郎继川端康成之后,成为日本第二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对他作品的研究,随之成了90年代的又一个热点。作家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大江健三郎的作品集,其中包括:《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性的人》、《广岛札记》、《死者的奢华》等。在这之前,中国读者对大江健三郎是很陌生的。可大江健三郎早已是日本战后文学的重要人物。《战后日本文学史》称“大江健三郎塑造了独特的形象,创造了独特的文体,终于成为新时代文学的旗手”。他的作品因大量消化吸收了西方的文学技巧,又扎根于日本民族的思想感情、思考方式和审美情趣,因而获此殊荣。1996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当代日本“都市文学”代表作家村上春树的精品集(林少华译),共有《挪威的森林》、《青春的舞步》、《象的失踪》、《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五部小说。村上春树是目前日本最受欢迎的纯文学作家之一,被称为“80年代的夏目漱石”。他的作品多以现代大都市青年男女为主人公,展示物欲横流的大都市的异化,现代社会的孤独和冷漠,青年人主体意识的丧失和对纯真感情的真诚怀想。译者林少华认为他的作品“善于把西方冷静的理性分析,荒谬的梦幻意识同日本文学传统中的精髓熔为一炉,多以刻画大都市中小人物尴尬处境和青年知识分子失重的精神世界见长”。村上春树的创作一反日本小说常见的细腻委婉、优美纤细,而是简洁、明快、幽默,可读性强。这种风格显然打破了日本纯文学文坛的沉闷气息。四、结语日本文学翻译在中国的历程,经历了两起两落。维新运动到五四之前的这一时期为开创期,梁启超是引导这一开创时期的主要人物,为第一次高潮的来临奠定了基础。两次高潮分别是五四至新中国建立之前和新时期。这两个时期的共同点是译作数量多,译者群大,涉及面广。不同点在于前者是一次革新旧文化的翻天覆地的质的变化,重在吸取。后者重在介绍,一方面是对中国文坛的补充,另一方面是人们用作了解、借鉴外来文化的媒介,不存在质变的问题。两次低潮分别出现于抗战时期和文革时期,原因不言自明。近一个世纪以来,日本文学在中国也随着中国文坛经历了风风雨雨,而众多译者对此做出的贡献令人钦佩。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随着地球的不断变小,前景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1991,《中国日本学年鉴1949—1990》。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1992,《中国日本学年鉴1992》。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陈玉刚编,1989,《中国翻译文学史稿》。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何德功,1981,《中日启蒙文学论》。东方出版社。何乃英,1997,《日本当代文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德纯,1996,《物欲世界的异化》,见《挪威的森林·译本序》,漓江出版社。马祖毅,1984,《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秦弓,1995,《觉醒与挣扎》。东方出版社。唐月梅,1991,〈从美的困惑到危险的美与丑——论三岛由纪夫的审美意识〉,《世界文学》第1期。王成,1992,〈1991年日本文学出版研究综述〉。见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中国日本学年鉴1992》。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王向选,1991,〈三岛由纪夫小说中的变态心理及其根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王中忱,1995,〈边缘意识与小说方法〉。见《大江健三郎作品集·译序》。光明日报出版社。西乡信纲等著,佩珊译,1978,《日本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伊藤虎丸著,孙猛等译,1995,《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严绍汤玉,1987,《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湖南文艺出版社。叶渭渠,1995,〈“三岛由纪夫现象”辨析〉。见《三岛由纪夫文学系列·代总序》。作家出版社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史前发展,于公元初进入文明阶段。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王入贡后汉,得光武帝“汉委奴国王”印缓。《魏志·侯人传》记载公元146——188年间倭国动乱。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统一国家,公元239年派使臣至中国带方郡。公元645年,经大化改新开始确立以古代豪族为基础的天皇专制主义。公元1192年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使日本走上封建社会道路,一直延续至1868年明治维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前,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未受到异国异民族的统治。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古希腊悲剧的那种雄伟崇高的观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对象。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日本文学史的分期
日本历史经历了大和(三世纪至七世纪)、奈良(710—794)、平安(794一1192)、镰仓(1192一1333)、南北朝(1334-1392)、室町(1392—1600)、江户(1600~1868)、明治(1868—1912)、大正(1912一1926)、昭和(1926—1988)、平成(1989-)等朝代。
古代文学.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古代处于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大和时代的口头文学,奈良时代确立起借用汉字汉文的书面文学。氏族时代的英雄故事和传说说,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被记录下来,同时创作了开日本汉诗文先河的《怀风藻》和《凌云集》等。《万叶集》集录长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现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会变革的状貌,成为奈良文学的顶峰。延历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迁至平安京,文学随之进入王朝时代。《古今和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为敕撰集之始。除短歌外,物语在这一时代也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竹取物语》、《落洼物语》、《字津保物语》等“虚构物语”和《伊势物语》、《大和物语》等“歌物语”,以及集两者大成者的《源氏物语》。这一时代随笔、日记文学也很发达,代表作有《枕草子》、《蜻蛉日记》等。
中世、近世文学,包括镰仓、室町时代和江户时代的文学。日本中世纪是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武士阶级的兴衰也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文学特征。日本称镰仓、室町时代为“中世”,称江户时代为“近世”,前者以日本封建社会的确立与发展为标志,后者以封建社会由鼎盛走向衰落为标志。镰仓、室阿时代表现武士阶级战斗历史的军纪文学流传甚广,出现了《平家物语》、《义经记》、《太平记》等。随笔、纪行、日记文学受隐遁思想影响,代表作有鸭长明的《方文记》、吉田兼好的《徒然草》等。镰仓时期在后鸟羽院主持下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表达了“余清”、“妖艳”的美。其后和歌诗坛出现了二条、京极、冷泉三家的长期对立。室町时代和歌衰落,连歌兴起,出现了宗砌、心敬、宗祗、宗长等杰出的连歌师。世阿弥的出现,推动了戏剧能的迅速发展。出现于镰仓时代的五山文学,创造了中世汉文学的黄金时期。江户文学始于十七世纪,延续二百余年。这期间町人阶级成长起来,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好色五人女》等,深刻地描绘了町人世界的生活状貌。其后小说出现了洒落本、黄表纸、人情本、滑稽本、会卷、谈本等多种形式,杰出作家作品有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山东京传的《江户产风流烤鱼串》、曲亭马琴的《南总里见八大传入十返舍一九的《东海道徒步旅行记》、式亭三马的《浮世澡堂》等。俳谐经贞门、谈林两派,至芭蕉达于顶峰。芭蕉死后,蕉门衰落。其后与谢芜村、加藤晓台发动中兴俳谐,一度使俳谐恢复青春。小林一茶、夏目成美扩大了俳谐的题材。在俳谐流行的过程中,川柳与狂歌也发展起来。和歌在江户前期出现了下河边长流、契冲、荷田春满等代表人物,后期有贺茂真渊、小泽芦庵等改革派及香川景材的桂园派。江户戏剧的代表人物为近松门左卫门,在他推动下,净琉璃、歌舞伎发展成为最完备的古典戏剧。镰仓、室町时代怫教影响最大,而江户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广。藤原惺窝、新井白石的朱子学,中江藤树的阳明学,伊藤仁斋、获生祖徕的古学等,均对日本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对儒学采取批判态度的国学在江户后期有很大发展,主要代表者为本居宣长。
近代文学,即明治时代的文学,始于明治维新,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维新后最初二十年,文学处于启蒙阶段。福泽谕吉、西周、中江兆民等最早将资本主义文明介绍到日本。丹羽纯一郎的译著和矢野龙溪的《经国美谈》、末广铁肠的《雪中梅》等政治小说,在这一时期影响颇大。1885年坪内逍遥发表《小说神髓》,1887年二叶亭四迷发表长篇小说《浮云》,表明了写实主义理论与创作开始在日本生根。同期尚有尾崎红叶、幸田露伴、樋口一叶创作的写实主义小说。1890年森鸥外发表浪漫主义小说《舞姬》,其后北村透谷发表的评论《内部生命论》、岛崎藤村发表的新诗《嫩菜集》等,都对浪漫主义的高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明星派及其诗人与谢野铁干、与谢野晶子等,也为浪漫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泉镜花的观念小说,系浪漫主义的晚期佳作。日俄战争(19O4-1905)结束后,浪漫主义消退,自然主义崛起。岛崎藤村的《破戒》、田山花袋的《棉被》,奠定了自然主义的基础。此后自然主义向私小说发展.出现了正宗白鸟的《向何处去》、德田秋声的《新家庭》、岩野泡鸣的《放浪》等。晚起的广津和郎等形成的奇迹派,为自然派的支脉。与自然主义相联系的,尚有正冈子规的写生论,石川啄木、上歧善麻吕等人的和歌。明治末期,反自然主义的作家与流派开始流行。为首者为森鸥外与夏自漱石。具有浪浸性格的鸥外创作了长篇小说《青年》、《雁》和历史小说《阿部一族》,表现了清醒的理智主义。漱石发表了《我是描》,对资本主义文明提出了批评。以后他又创作《三四郎》、《从此以后》、《门》等小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白桦派文学步入文坛。武者小路实笃的《幸福者》、志贺直哉的《在城崎》、《暗夜行路》、有岛武郎的《该隐的末裔》等,表达了强烈的人道主义。新思潮派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延续至二十年代初。代表作家作品有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鼻子》、《河童》,菊池宽的《父归》、《恩仇必报》,山本有三的《杀婴》等,一方面追求理智,一方面讲求技巧。唯美主义作家也是和自然主义敌对的,诗歌方面的代表有木下(上木下工)太郎、北原白秋等,小说方面的代表有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佐藤春夫等。
现代文学,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指大正后期、昭和年代及平成年代的文学。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日本工人运动很发达,从而推动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走向高潮。叶山嘉树的《海上的人们》,小林多喜二的《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蟹工船》,中野重治的诗集,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等,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革命群众。与无产阶级文艺对垒的新感觉派,主要作家作品有横光利一的《太阳》、《机械》、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国》等。其后新兴艺术派的井伏缚二、林芙美子等人,一度很活跃;新心理主义文学出现了堀辰雄、伊藤整等新人。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曾使很多作家卷进鼓吹能争的歧途。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日本获得了民主改革的机会。战后初期阶段,民主主义文学发展很快。宫本百合子的小说受到欢迎。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对战争采取批判态度的战后派作家野间宏、椎名麟三、梅崎春生、中村真一郎、武田泰淳等登上文坛,其后尚有三岛由纪夫、大同升平、安部公房等第二次战后派登场。五十年代中期,吉行淳之介、安冈章太郎、小岛信夫、庄野润三、远藤周作等第三代新人,以其城市生活题材引起人们注意。五十年代后期,石原慎太郎、大江健三郎、开高健等人的反传统道德的小说开始流行起来。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六十年代,有吉佐和子、水上勉、北杜夫、丸谷才一、清冈卓行等的作品受到欢迎。七十年代前期在《作人》杂志周围,团结了关心社会问题的作家高桥和已、小田实、真继伸彦、柴田翔等。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被称为“内向的一代”作家开始崭露头角,主要有古井由吉、后藤明生、黑井千次、阿部昭、小川国夫等人。之后,“空虚的一代”登上文坛、代表作家有村上龙、三田诚广、立松和平、高桥三千纲、中立健次等。战后,推理小说有很大发展,五十年代开始,松本清张以社会派推理小说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其后出现了佐野洋、三好彻、森村诚一等众多推理小说作家。在大众化的文学中,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统一起来的井上靖,创作了被称为“中间小说”的《斗牛》、《冰壁》等,受到欢迎。战后大众文学中著名作家尚有大佛次郎、山本周五郎、新田次郎、立原正秋、五木宽之、星新一等。
中日文学交流
中日两国远在两千年前就有文化联系。公元一世纪至二世纪,中国的铁、铜、纺织技术传入日本,带有汉字的铜镜、铜剑、铜铎也被日本人用作宝器和祭器。据传中国的《论语》和《千字文》地早由阿直歧、王仁传入日本。
日本进入律令制国家的和铜五年(712),太安万侣奉命完成 《古事记》。是为日本第一部书面大作,和中国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全书使用汉字写作。在汉字的基础上形成“假名书”(一字一音)、“宣命书”(以汉字作音训,中间加助动词、动词、形容词语尾等)和纯汉文体、准汉文体等。其后《日本书纪》袭用中国《汉书》等史书,用纯汉文体写作。《常陆民土记》的文笔也为流畅之纯汉文体。《怀风藻》(751)、《凌云集)(814)、《文华秀丽集》(818)、《经国集》(827)等,均为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显示了由五言向七言律诗发展的作诗技巧。
《万叶集》为古代和歌的结晶,反映了中国文学影响的另一面。全书使用汉字为音训的万叶假名,编排学习中国《诗经》等书,作者中的山上忆良等人曾留学中国,颇受中国文学影响。中国儒家、老庄及佛教思想,对《万叶集》也有很深影响。
平安时代,由于遣唐使的频繁往还,学习中国形成热潮。随着日本向中国派出大量的留学僧、学问生,中国各种书籍大量传入日本。中国文学的影响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李白、白居易的诗深入至后宫和有文学优养的贵族家庭。《游仙窟》等唐人小说,广为流传,并影响了物语、说话的发展。紫氏部受过很好的汉文学教养,所著《源氏物语》明显地受《史记》和《白氏文集》的影响,其中桐壶卷足见《长恨歌》的影响。
镰仓时期的军记物语,随处可以找到与中国说话文学的联系。《平治物语》里有许由的故事、楚汉相争的故事、吴越之战的故事;《源平盛衰记》里有周成王臣下的故事和王莽、武则天、褒姒、苏武、季札、勾践、来买臣等人的故事等。《平家物语》以和汉混合文体写作,引用中国史话颇多,也使用中国的很多成语及词汇,出典最多的是《史记》、《白氏文集》及《春秋》、《论语》、《汉书》等。《太平记》中中国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史记》的影响尤为显著。在《太平记》中也可以找到《李娃传》的影子。
汉诗文发达的五山文学,最早来自留学中国的荣西。宋僧一山、一宁归化日本后,培养了虎关师鍊、雪村友梅等五山文学的先驱。在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中,五山文学一直同中国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江户小说的发达,同宋话本、明清小说的关系甚大。假名草子的《棠阴比事物语》即为中国宋代桂万荣《棠阴比事》的翻译与改写。江户时代将这种翻译加改写的方法称“翻案”,一时成为风气。浅并了意的《伽婢子》即为明代瞿佑、李昌祺《剪灯新话》等的翻案。《狗张子》即为《续玄怪录》、《唐人说荟》、《剪灯新语》等的翻案。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翻案于中国《古今小说》、《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剪灯新话》等。都贺庭钟的《英草子》也翻案于《警世通言》、《古今小说》等。曲亭马琴的《南总里见八犬传》翻案于《水浒》。徘谐大师芭蕉学习过杜甫、李白、苏武、黄庭坚等人的诗,其中尤爱杜甫,蕉风的形成有赖于汉诗。
江户时代儒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朱子学、阳明学、古学、折衷学、考证学等学派。江户时代汉诗也极为发达。十七世纪,藤原惺窝、木下顺庵等汉诗以经学为主;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中叶,获生徂徕、新井白石、服部南廓等尊崇唐诗;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前叶,释六如、市河宽斋、山本北山等由鼓吹唐诗风格转向宋诗;中叶,梁川星严等重视清诗,尤爱袁枚、蒋士铨等。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转而向西方开放,但仍保留着同中国文学交流的传统。至今日本大中学校仍设有汉诗汉文课。日本著名文学家大都具有高深的中国文学素养。夏目漱石受陶渊明、王维、杜甫影响,创作了众多出色的汉诗。正冈子规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得力于汉诗之故。”
日本近现代还出现了不少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青木正儿对元曲、水浒的研究,吉川幸次郎对杜甫的研究,竹内好对鲁迅的研究等,受到广泛的好评。
近代以前,中国文学对日本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而近代以后,由于日本较早吸收资本主义文明,开始更多地影响中国。鲁迅称他最爱读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郭沫若、郁达夫、夏衍、田汉、成仿吾等都在日本渡过他们的学习时代,并开始文学创作。
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中国和日本以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免不了还要打交道,所以,现在我们确实应该对日本及日本人有个比较深刻的了解。
茂吕美耶〈物语日本〉〈江户日本〉〈平安日本〉〈传说日本〉
上面这四本比较着重于日本的风俗,语言也比较贴近生活一些。
可以去买一本日本的简史,这样对日本历史与文化形成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
如果看了之后还想对日本有所了解的话,可以看看
戴季陶的〈日本论〉
和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又译〈菊花与刀〉〈菊花与剑〉)
上面两本是研究用的,对日本人性格的讲解有独到之处。
日本的现代文学中,时下比较兴的村上春树是倾向于都市化的,相比之下川端康成的作品更具日本古典之美。以下是我推荐的几本:
〈雪国〉〈古都〉〈伊豆的舞女〉〈千只鹤〉等。
日本的古典文化,很大一部分是从唐朝传入的,
文学方面可以看看〈源氏物语〉〈平家物语〉〈伊势物语〉〈竹取物语〉〈枕草子〉,这些都是日本的古典文学,如果静得下心来读读,会对日本有更深入的了解。
日本诗歌文学受到白居易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也可以参照一些白居易的作品。
上面那些书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应该都买得到。如果学了日语,更可以买些日文的书来研究。
以上便是我根据自身经验提出的几点建议,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
最后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