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要复述一下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请简要复述一下土家族的风俗习惯,第1张

结婚习俗折叠编辑本段

古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女婚姻不能自由,少男少女结合全由父母包办。而在现在很多地区少数民族还沿用了一些婚嫁的习俗,今天我们要来了解的就是土家结婚习俗的相关内容,你想知道吗

关于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婚嫁前奏曲,第二则是婚礼进行时。

一、婚嫁前奏曲

婚嫁前奏曲:托媒:

男方托请一能说会道,且熟悉双方家庭情况的人(多为女性,俗称媒婆)到女方家里提亲,此后女方也托人暗中打探男方的家庭情况。

婚嫁前奏曲:合八字

若女方有意,则由媒人互通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男女双方八字若相契合,双方即口头联姻。

婚嫁前奏曲:定婚

八字既合,则可拿之,故定婚又称“拿八字”。由男方购置红色庚书,写上男方生辰,然后装于精制拜帖盒内,由媒人赴女方家中将女方生庚填入同一庚书,即算正式订亲。

婚嫁前奏曲:认亲

由男方择定吉日备齐族茶(若干份猪肘、面条等物)到女方家,女方则邀约族人至亲齐聚堂屋。灯烛辉映之下,男子在媒人引导下谦恭有加,称父叫母,呼姑唤叔。

婚嫁前奏曲:报期

即由男方到女方家报告喜结良缘的日期。此后男方准备工作进入最后阶段。喜期前夕,男方备办彩礼。所谓“彩礼”,无非面酒糕糖、“长枪短枪”(猪长蹄谓之长枪,短蹄谓之短枪)。讲面子的男方,往往整猪相送,名曰“礼猪”。男方还需备办结婚衣物,女方也忙着准备“陪嫁”,其间家具被褥、锅碗镜妆之物日渐增多,新娘更是刺绣裁剪,赶制被套枕巾及公婆的鞋袜。

婚嫁前奏曲:哭嫁

哭嫁大多在婚前的十天半月之内,准新娘邀约邻近女友,帮忙做针线活。银针闪烁,彩线飞舞,姑娘们边哭边做,哭而不悲,哭而似悲,哭中寓乐,似哭实乐,唱哭间杂,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哭声悠扬宛转,极富乐感,流露出土家族姑娘的天真率性。其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祖人等等。

二、婚礼进行

婚礼进行:过礼

婚期到来,男方派人给新娘送去衣裳,首饰、布匹以及给岳父母家酒、肉乃至盐、茶、米、豆等,叫“过礼”。过礼要在女方家神龛神位前隆重举行,要献上给女方祖宗三代的冥封,点燃香烛,并慎重其事地将其礼物摆放在神龛前桌上,把礼物清单递交给女方长者。

婚礼进行:女方花圆酒

出嫁前一天是女方的“花圆酒”,取“花好月圆”之意,祝女子婚姻幸福美满。这一天,女方家将全部嫁妆都摆出来,擦干净,梆扎打点。亲友们都来祝贺,送上贺礼,同时对新娘进行打扮,“开脸”、“上头”、“戴花”。“开脸”要请姑母、姨娘或嫂子进行操作,用灰线包绞尽额上汗毛,绞现发际,并把眉毛绞如一弯新月,头发辫子挽成“粑粑髻”,绕上红头绳,插上银别簪,带上银首饰,头包青丝帕,手戴银镯子,银戒子,与少女相比判若两人。

婚礼进行:踩斗

凌晨,新娘上路前,要由歌嫂或兄弟慢步背出闺房,没有歌嫂兄弟,则由叔叔,姑姑替之。父母是不能背的。穿过堂屋时,再让新娘站在事先安放在堂屋的一个方斗上,踩上一双脚印,名曰:“踩斗”。然后再背出大门,给新娘穿上一双由婆家带来的绣花鞋,这时新娘就可以双脚着地了。新娘“踩斗”意味着把富贵也留给娘家,祝福娘家年年五谷丰登。接着娘家的管事点燃葵花杆或柏香树皮制成的火把,向新娘前后抛去,洒下满屋火花,预示新娘未来前程灿烂。新娘则将预先准备好的两把筷子,向身前身后撒去,祝福兄弟姊妹与自己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婚礼进行:露水伞

新娘上路,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都要由新郎准备一把油纸花伞,叫“露水伞”,送给新娘打着。此时新娘上穿右开胸,大袖大摆的“露水衣”,下穿八幅罗裙,叫“露水裙”,头包青丝帕,朱花银饰,琅佩叮当,由人扶着在堂屋哭拜一番,辞别祖先,告别父母,然后坐轿或步行起程,此刻,唢呐、锣鼓、鞭炮齐鸣,大旗大伞前行,迎亲队伍抬着嫁妆抢道走在新人前面,否则会被嬉笑为“送亲客”;送亲队伍在后簇拥着新娘或花轿,一路吹吹打打,充满喜庆气氛。

婚礼进行:坐床

新娘跨进婆家大门前,要用脚踏一下大门槛,以示自己来到婆家。在新郎家祖宗神龛前举行拜堂仪式。新人在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妻对拜之后,新郎新娘双方立即抢先奔入洞房,争坐到床上,叫做“坐床”。据说谁先坐到床上,意味着将来谁当家。“坐床”的规矩是男左女右,以正中为界。有心计的姑娘往往坐在界线上,但新郎也不甘示弱,尽力把新娘挤到界线外去,双方各不相让,挨挨挤挤,若假若真。倘若新郎猛然揭开新娘的盖头巾,新娘不由嫣然一笑,坐床便随之告终,十分风趣。

婚礼进行:出拜

拜堂第二天举行“庙见礼”,又叫“出拜”,新娘一一拜见族戚长辈,长辈们说一些祝福吉利的话,并打发一些银钱。婚后三天,新娘偕同夫婿回娘家省亲,叫做“回门”。“回门”是新娘回省父母,新郎拜见岳父母的礼节。因此新郎要向岳父母家送上丰盛的礼物,如糖、酒、面食类,其中二十几斤重的一只猪腿是必不可少的。“回门”时新娘走前面,新郎走后面;返家时相反,则是新郎走在前面,新娘走在后面,并不能回头张望。[3]

现如今,几乎中国的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古商业街,成都的宽窄巷子、重庆的磁器口、北京的王府井、丽江的四方街等等无不盛名在外。这些古商业街若真的排排坐比较起来,位于湖北张家界的溪布街可能并无打眼之处。

张家界无疑是国内看山最好的地方之一,但景区内武陵源闹市区的溪布街却并不那么有名。它有着其他地方都有的文艺调调和石板路,有着其他地方都有特色酒吧和咖啡馆,也有着其他地方都有的人潮汹涌。若仅是这些,它恐怕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所幸,这条古街还有一个无可替代的特色——独属于少数民族的特色。

张家界位于湘西,这里生活着30个民族,是个多民族文化汇集的地方。溪布街于2012年开街纳客,占地面积100亩。开街伊始,古街就极其准确地定位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街。街上的土家吊脚楼古朴大气,苗寨神奇秀美,侗族风雨桥浪漫多姿,瑶族盘王殿神秘威严,白族三坊一照壁清幽绚丽,淳朴细腻。

溪布街的建筑基调全部为湘西土风苗韵和传统的土家民居风格。即使是现代感满满的酒吧也因为古朴的木质建筑和红灯笼而变得文化气息浓厚。酒吧内花朵做顶,灯光昏暗,同样是酒吧,坐在这里,却总能隐隐感觉到独属于少数民族的神秘。

有水的地方就有桥。夜色中,被灯光点缀的桥梁灿烂夺目,溪水中的倒影似真似幻,不知这一座桥是否也走着水底世界的来客。

来溪布街最好是在晚上,夜幕垂下,霓虹装点,一切都美轮美奂。走在街上,感受到的是坐夜行歌、把酒言欢与本真的回归,是大湘西沉淀千年的民族精神。

溪布街中的“溪布”一词来自土家语,又称“西兰卡普”,是一种精美的土家族手工织锦,曾经做为土司王进献给皇室的贡品。因此,溪布街有着美好的寓意,是布满小溪的街道,也是充满快乐的地方。

款式现代、色调民族的衣衫是否也吸引了你的脚步?鲁迅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看似简单的衣,传递的却是唯有中国才有的美和魅。

街上是浓郁的民族风情,遍布的雕饰、图纹、风格各异的建筑让人们流连忘返,喧闹声、鼓声、歌声在古街的天空上荡漾。

飞檐翘角、木门木窗的土家吊脚楼在月色的掩映下格外静谧,站在门前,仿佛已看到它傍崖飞栖,凌空危挂的样子。

迷离的灯光和泛着光的石板路,给人以一些眩晕,一些蒙眬与暧昧。光影之下,人影绰绰,喧声一片。

土家族对老公称呼为“伙计”。土家族人民一般称呼老公老婆为“伙计”,土家族方言是土家族特有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武陵山、大巴山等地区。关于“土家族叫老公叫什么”的具体回答,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继续往下阅读和了解。

土家族的习俗有哪些

1、节日

土家族对传统节日十分重视,可谓月月有节,比较重大的节日有:过赶年、元宵节、社日、寒食节、清明节、牛王节、端午节、向王节、乞巧节等等。

2、婚恋

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土家族的婚姻仪礼大致包括打样、求婚、讨红庚、插茅香、看期等等。

3、丧葬

土家族过去多行火葬,后来受汉族影响,则改为土葬,在部分土家族地区,有一种特有的古老葬俗歌舞——跳丧鼓。

4、饮食

土家族有“喜辛辣,好豪饮”的特点,还有喝油茶的习惯,食物主要为杂粮,喝酒时多用土碗豪饮。

关于土家族的介绍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古代结婚要抬轿子,习俗很多。现在,这些婚礼习俗流传下来,结婚时出现在婚礼仪式上。但是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婚礼习俗也会发生变化。现在让咱们去看看重庆人结婚时有什么习俗和文化。

重庆婚俗3354土家族哭嫁

在古代,土家族妇女有哭着要结婚在他们结婚之前。为了给哭嫁做准备,女孩子懂事就要学会哭嫁。看着学着哭,小小年纪就陪你哭。当你哭着要结婚的时候,你嘴里说着什么,这叫送婚宴。你结婚了,同村亲戚朋友的姑娘都来陪你哭。

现在时代在变,年轻人向往自由快乐,婚姻爱情都是自己决定的。土家族女孩不他们结婚时不必遵循旧的婚姻习俗。虽然一些偏远的村舍仍保留这一习俗,但他们不会我不喜欢哭着结婚。就算哭,也经常哭个三五次,还有人插科打诨,把新娘逗笑了。这是一个哭。

重庆婚礼习俗3354闹洞房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闹洞房的习俗。在我们重庆这个城市,除了现在年轻人拿新人开玩笑取乐之外,闹洞房的旧俗已经逐渐没落了。但这种婚礼习俗在重庆的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比如重庆铜梁县。

还有闹洞房的习俗,不仅新娘新郎被玩坏,新郎也美国的父母深受亲戚朋友嬉闹之苦。用筐抬,穿肩裙,做鬼脸,锅底放灰,放乞丐,系红绳,扛竹竿等。他们非常兴奋,有些家长甚至可以即使他们年近古稀,也难逃受罚的命运。直到新郎新娘被打扰,直到和长辈朋友出来抽烟,给红包,他们才罢休。

重庆婚俗3354婚姻禁忌

1婚礼前夕,你应该找一个未成年的男孩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这是因为传统的人认为睡在空床上,夫妻都不会死。

2婚礼当天,晚上睡觉前,大家都要尽量做好新床,避免人坐在新床上。尤其是新郎绝对不能碰床,会不吉利。新娘不可随意躺在床上,否则会卧病在床。

3结婚忌生肖虎的人看仪式。

4当新娘在婚礼当天出门时,她的姑姑和嫂子可以不要送她走。

5新娘她的衣服不应该有口袋,以免带走她的财富。

6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带着礼物回娘家,也就是省亲。但是记得回到你丈夫身边。夜幕降临之前,和唐不要在外面过夜。

7婚后四个月内,新娘不应参加任何婚礼和葬礼仪式,以避免庆祝。

8唐不要借给新娘是别人的镜子。

9在结婚的前四个月,除非有必要,新娘也应避免在外过夜。

苗族的服饰款式多样,工艺独特,其款式,多达130余种以上,而且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其制作工艺有挑花、剌绣、蜡染、织花、镶花等。尤其是苗族女装特色更明显。各地苗族服饰的共同的特色,除了这些工艺的使用外,还有两个特点:多用百褶裙式样,喜佩银饰。黔东南有的女性佩戴的银饰重达二三十斤。许多苗族他称来源于其服饰的特点。如红苗、黑苗、花苗、白苗、青苗、长角苗、海岜苗、歪梳苗、长裙苗、短裙苗等。苗族女性原本都是穿裙的,自清代以来湘西、湘西南及黔东少部分地区苗族女性已改穿裤装。

苗族女性头饰,有包头帕型、戴帽型、假发(掺以毛线或落发)型、尖帽型、独角型、仰螺型、歪梳型、盘帽型、银饰型等。男子头饰大致有短发包头帕型,长发挽髻型,现大多已同于当地汉族。大多数地区苗族主食大米或包谷,辅以麦子、高梁、薯类、大豆等,同时糯米食品很受苗族人喜爱。副食主要有各种蔬菜瓜果以及家禽家畜和鱼。苗族人普遍喜食酸辣味道,家里有各种酸菜、腌菜。

苗族喜饮酒,以酒解除疲劳,以酒示敬,以酒祭祖,以酒待客,以酒传情,以酒表喜庆,以酒烘染气氛,有着丰富的情趣盎然的敬酒和饮酒风俗。

土家生儿育女

湘西民间歌谣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精深博大,门类繁多,分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历史叙事歌、山歌、情歌、丧歌、寿歌、摇篮歌、宗教祭祀歌、上梁歌、哭嫁歌及各种民间小调等。尤以情歌传播最广。民歌曲调十分丰富,各地唱法不一,桑植民歌较成系统,己唱出湖南,唱出国门,蜚声国际歌坛。民歌多为即兴演唱,也有固定歌词。

报喜

婚后生子,女婿向岳父母报喜,生男孩提一只公鸡,生女孩提一只母鸡,加上几个染红的蛋,到岳丈家说:“你女儿到漫处去了。”岳父母只要一看见鸡,便知外孙性别。

赈竹美酒与挖周

土家族生儿育女叫“添人进口”,添人进口以后的第一件喜庆之事就是“赈竹米酒”,以表示庆贺。这一天,族亲及好友要送钱祝贺,做外公婆的更要送竹摇篮、被子、衣服、鞋帽、和红糖鸡蛋等东西给外孙。孩子满一个月后,又要到外婆家去“出月”,回来时,外公外婆要送“打发钱”。孩子满一周岁时,又要庆贺,名曰“挖周”。

起乳名

当地人认为,给小孩起了乳名,便于抚养,土家族人甚至认为,乳名取得越贱越好,如“狗子”、“叫花子”、“岩头”等等。这些乳名,到了上学年龄后,一般正式场合将不再使用,但在同辈人和长辈的口中,都一直常用不衰。

百家饭、衣

有迷信思想的人,请算命先生给小孩算命,如果命中有“关煞”,还要请巫师还愿渡关。为了孩子易养成人,有的报孩子寄拜人为子;有的向一百户人家订一地小布,和少量大米,给孩子煮“百家饭”吃,缝“百家衣”穿;有的给小孩戴上“百家锁”,锁上刻有“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的字。

夜哭贴

如遇小儿夜哭不止,便将写有“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的红纸,张贴于十字路口的树木或桥梁及墙壁上,相传如此,即可止小儿夜哭。

蛋卜

以鸡蛋为卜具,为小孩看病收魂的巫教仪俗。小孩受到惊吓,夜睡不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则认为是魂不守舍,须请法师烧蛋赎魂。作法时,将蓝棉线在一鸡蛋上缠绕七圈,然后在蛋上念咒画符。把鸡蛋埋在火中烧,鸡蛋爆裂得快,认为是小孩受惊时间不长,地方不远,经过烧蛋收魂,很快可以康复;鸡蛋爆裂得慢,是小孩受惊时间较长,地方较远,烧蛋后会慢慢好转。鸡蛋爆裂后赶快取出,剥去蛋壳,根据爆裂蛋形在蛋白上辨认小孩受惊的原因和地方。辫明后念咒,在小孩额头上画符,将烧的蛋给小孩吃,再将缠绕在鸡蛋腰上的棉线捆在小孩的手腕上(男左女右),烧蛋仪式才结束。

土家农耕

在湖南张家界“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大山区,道路崎岖狭窄多险,挑担不方便,人们便于背篓结下了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小巧玲珑,篾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子,娘家要送一个“儿背篓”,作为“祝米酒”的礼行(品)。儿背篓成长筒形,腰小口大,专用来背孩子;砍柴、扯扯猪草则用“柴背篓”,它篾粗肚大,经得作摔打;摘苞谷、小谷则用“扎背篓”,它腰细,口呈喇叭形,底部成方形,高过头顶,像倒立葫芦,背得多。另有一种木制背篓,几根木棒,作成一能置物体的快架,用篾丝系着,是背原木,送肥猪的好工具。有的为歇息时不释肩,用一“丁”字棒将篓底撑住,叫“打杵”,用来“歇肩”。此物方便适用,至今仍然盛行,故有“篓不离背,杵不离篓”之谚。

水旱石碾

粮油加工设施。把山泉聚起来,在岩壁坡脚开一沟渠,或架一木枧,泉水沿渠枧冲刺而来;迎水口安装一圆形水鼓,用片片木板隔成一个个水囊,靠水的冲力启动水鼓;水鼓中轴又带动一木齿轮,齿轮的立轴再带动上面的“犁辕弓”,长弓成抛物线拴住石轮在石糟飞转,“咕嘎咕嘎”像唱一支古老的民歌。水碾,可碾米磨粉、碾菜子、茶子。其式样不一,区别在水鼓,立式为“鼓”,座式称“伞”,由水位条件选定。少水山寨则用旱碾,前后两个扁轮子,用畜力拉,咿咿呀呀地唱,从早到晚,为山寨增添一曲绵长的田园歌。碾成的米面比机械加工的味美。现不通电的山寨仍沿袭石碾加工习俗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土语,西兰是人名,卡普是她织的花布。

相传西兰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没见着半夜开花半夜谢的白果花(银杏)。为了绣出白果花,她独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料被又丑又坏的嫂嫂发现了,哥哥听信嫂嫂谗言,用板斧砍断了白果树,

西兰摔死了,她的绣花艺术却被土家人传下来了。

西兰卡普以红、蓝、黑、白、黄、紫等丝线作经纬,通过手织——后来用机械挑打交织而成。主要用作被面、床罩、窗帘、桌布、椅垫、包袱、艺术壁挂、锦袋等,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素而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其图案有以土家历史题材的,如四

凤抬印,土王五颗印之类;有以生活风俗为题材的,如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福禄寿喜、鲤跃龙门、五子登科、鸳鸯戏水、野鹿含梅、老鼠娶亲等。有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如张家界风光、土家吊脚楼等;也有以动植物为题材的,如猴儿花、虎头花、猫脚迹花、狗牙齿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红等等。

土家织锦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内容丰富,专家称它是足可与湘绣齐名的母亲艺术。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绣朵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

的标志,请听这支情歌:

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

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

薅草锣鼓

[1] 每到春夏秋季,山里正是挖生地、薅苞谷草、挖桐林茶林的大忙日子。亲朋邻居几十人邀成一伙,东家一天,西家一天“打白工”。为了调节疲劳,加快进度,便请两位歌师,站在高山上,一人击鼓,一人打锣,双指夹住喉管,用高八度假嗓唱歌助兴,土家人叫“薅草锣鼓”。

湘西张家界的薅草锣鼓有固定的程序:出早工时唱《开工歌》,又叫“歌头”,接着唱《请神歌》。说的是很久以前,土家寨有个张姓庄稼汉,养了五个儿子。唐朝末年,天下大乱,五个儿子被证调当兵,全部战死沙场,皇帝动了恻隐之心,封长子为天门土地.次子为地府土地,三子为街坊土地,四子为桥梁土地,五子为山神土地。这些土地神都老老实实为百姓办事。歌师就对山神唱到:

苗稼你要保护好,保护五谷得丰登;

一天田边走三道,三天四边走九巡……

“扬歌”是吃过早饭上工时唱的歌,是薅草锣鼓歌的主要部分,既有固定的唱词,如《打鼓儿郎得官回》、《恋姐歌人》、《单身歌》等,也可即兴而作,可唱历史故事,也可唱远古传说,还可唱民间趣闻。有时,见民工累了,就唱几个“牛皮歌”调口味:

叫我唱歌就唱歌,开口唱个牛皮歌;

唱个鸡公生鸭蛋,唱个鸟儿头长角:

唱个河水倒着流,唱个岩头滚上坡;

唱个蚊子扯哈欠,唱个糠壳搓成索……

傍晚收工时唱《送神歌》:

看到太阳下山岭,敲起锣鼓送神灵;

有的神灵跨鹤走,有的神灵骑狮行;

只有土地无处走,岩板底下且安身—….

《永定县志》记载说:“插秧耘草间,有鸣金击鼓歌唱相娱乐者,亦古田歌遗意。”《桑植县志》亦载:“夏日薅草,群集垄上,两人对讴,庄偕间作,锣鼓应之,名日打锣鼓。此农家音乐,用以节省劳力者也。”

土家族哭嫁

湘西的土家族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大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思,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嫁。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画”、“十绣”、“十二月”等。哭有曲调,抑扬顿挫,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唱哭结合的艺术。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当然是秘密的)。哭时以“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婉动人。如“哭妹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长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灯过;

绩麻同麻篮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爷(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啊梳把头。

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

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熬白了头.

燕子齐毛离窝去,我的粮唉,衔泥何时得回头?……

娘哭女:

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

世上三年送一闰,为何不问五更头?

哎,儿去了哎娘难留,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传久远。清代土家诗人彭潭秋记载说:“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古竹枝词里有首咏哭嫁诗:

桃夭时节卜佳期,无限伤心叙别离.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绵缠泪如丝.

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文化意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155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