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https://panbaiducom/s/1667zzYLf4IuaWlKvM08H9g
提取码:19a6李银河 成年人想要的性和爱。正和谐的爱情有三个标准:双方无所不谈、彼此疼惜且支持、有持续的性爱生活(国际标准一周三次)说出这些话的是中国著名的两性专家、社会学家、同性恋研究第一人、著名作家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本套李银河:这才是成年人都想要的爱课程帮你解决性、爱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难题。
课程目录:
两性关系维护直播互动答疑室
当性和爱遇到难言之隐,该如何调整心态
性心理障碍:恐惧性、性紧张等心理疾病治愈
王小波和李银河是夫妻关系。
1977年,二十五岁的王小波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相识以后,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
1980年1月21日,王小波和李银河登记结婚。那时王小波28岁,正在大学读二年级,学生有规定不准结婚,因为违反规定,也因二人实在不愿被“世俗”分心,他们的婚礼很简单。没有婚纱,不请酒席,两家人坐在一起吃了个饭,这事儿就算定了。
1996年深秋,李银河被邀请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机场临别时,王小波将妻子用力揽在怀里以作道别。在这个见证过太多悲欢离合的地方,他们的相拥或许太过微不足道,可对李银河来说,这次一转身便真的就是一辈子。在李银河离开后半年的一个深夜,王小波因突发心脏病独自在家中去世,年仅45岁。
扩展资料
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他的唯一一部**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节。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王小波和李银河之间持续终生之爱的本质是两个有趣的灵魂相遇并持续共度过了有趣的一生。而很多人的爱情一进入婚姻就陷入了死胡同,浪漫和美好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生活的琐屑和家庭的矛盾,从而进入一种无趣却循环的婚姻生活。
-王小波
-李银河
王小波,于1997年4月11日 逝世,(45岁),昨天是他的忌日。
王小波如今常被人提起的一篇散文叫《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就是教人话语的真诚、魅力、话语权力、说话上税、穿着皇帝的新衣讲话,懂道理的人因为环境不允许而沉默、不懂的人夸夸其谈等等。
王小波小时候听说亩产30万斤粮食的传言,始终不相信,因为他饿得吃铅笔头,上课时候从铅笔的橡皮头啃起,吃完围在一圈的铁皮,再吃木料笔杆,有点香味。甚至连课桌都吃掉了一部分。这也挺讽刺的,小时候被饿得吃笔杆子,长大了用笔杆子复仇。
王小波的书,读过就读过,没读就没读,懂了就懂了,没懂就没懂。打着擦边球去爱一个自己不懂的人,并不快乐。
王小波就像那个拒绝沉默的人。
鲁迅曾说过一个铁屋子的隐喻,说大部分人都在铁屋中沉睡,偶有醒来的人,他们的疾呼却恼怒了旁人,因为他打搅了大多数人的好梦。
王小波就像那个拒绝沉默的人。
他的文字有时让人不愉快,人人心知肚明却不愿说的事,你为何偏要戳穿?好好享受现世的乐趣不好吗,为什么执着于那些思来想去也得不到出路的问题?
王小波的语气比鲁迅更温和,通篇直抒道理,很少大肆批判。
王小波在文中有个比喻,把文化人比作唐僧,俗世物欲比作妖精,如果你唐僧跟妖精上床,丧失阳气,就没有资格上西天礼佛。实际上胡适狄更斯福楼拜一大票文人从来不禁锢自己的欲望,只要不强奸她人的身体和精神,男人和男人商量一下也可相爱。
文化是蔬菜,道德是胡萝卜,可以说胡萝卜是蔬菜,不能说蔬菜就是胡萝卜,这样会使文化变得狭隘,说不定哪天就没菜吃了。 整本《沉默的大多数》读下来,意识前卫,放到今天同样适用,王小波的思想已经不能用前卫来形容了,堪称中国文学史推动精神文明的圣经。
王小波的家庭出生。
1952年, 王小波 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是当时最有名的逻辑学家。
由于当年的某些风波,王小波还未出生,家庭就突遭变故。为了让这场风波赶快过去,所以家人给王小波起名小波,意为"大浪化小波"。
16岁他前往云南插队,本以为是一场浪漫的冒险,却没想到在那里吃尽了苦头。吃着粗茶淡饭、干着劳累的工作、时不时还被军代表打骂。
几年后,王小波带着一身伤痛回到了北京,而这经历成为了他写作《黄金时代》的素材,并开始进行写作。
后来他们之间的通信被集成书出版,叫《爱你就像爱生命》。
"你好哇,李银河。"这是每封信的开头,"你好哇"也成了王小波标志性的情书体。
一个"哇"字,全是真诚、热情和憨傻。爱让人变傻,让一个写出时代三部曲和各种黄暴文的大作家变成了清纯少男。
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
很多人,大概都是先知道王小波,再认识李银河的。我也是。
后来才知道,李银河是社会学家,性学家,女性主义者,是专家学者教授博导。师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
文学圈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李银河是作为王小波的遗孀才为人所知。王小波太有名,她仰仗了王小波的光芒而已。
不。
这样的“我以为”,王小波都不会答应。
因为李银河,本身就是一个宝藏人物啊!
在世时,很多人的注意力便都只集中于他一个人的身上。但实际上,王小波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跟默默在背后支持他的妻子李银河有脱不了的关系。而且与王小波相比,李银河的各方面条件和取得的成就都更为突出。
李银河与王小波原本是两个世界里的人,故而本该不会产生任何交集。但没成想,到了后来,缘分还是让他们遇到了对方。据说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是在王小波的家中。虽然李银河在看过他写的 《绿毛水怪》 这本书后,对他产生了莫大的好感。但真正见到他本人时,她却突然对他产生了很强烈的失望之感。
原来,那时的王小波不仅长得不好看,而且还很不修边幅。整个人看起来有些邋遢,完全就不是李银河想象中的白马王子的样子。于是,此次见面之后,李银河感到相当失望,并且还表示希望后续不再跟他见面。
但是王小波不一样,他自从见过李银河后,就对她产生了很强烈的好感。之后为了能跟她在一起,他迅速对她展开了猛烈的追求攻势。结果,时间久了以后,李银河还真的答应跟他在一起了。而且自这以后,王小波除了努力在文学方面谋求发展外,还拼尽全力追随李银河的上进步伐—— 因为李银河是大学生,王小波为了能让自己配得上人家,后来便也去考了大学。 接着李银河要出国留学,王小波便也跟着人家一起去了。而且还在留学过程中,顺利取得了硕士学位。之后两人排除万难结了婚,总算是过上了令人艳羡的婚姻生活。
他们的爱情故事,已成经典。
“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王小波在信里这样写下对李银河的爱。
李银河曾经回忆,在相恋相依的二十年间,两人几乎从来没有吵过架红过脸,感受到的全是甜蜜和温暖。“我的生命因为有他的相依相伴而充满了一种柔柔的、浓浓的陶醉感。”
王小波和李银河,为什么不要孩子的原因。
王小波和李银河在没结婚前,就商定了要长久地过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决定不要孩子,以避免被缠入凡庸琐事中,后来他们二人都到美国读书。按照他们对人生的理解,人生苦短,所以要秉烛而游。虽然手里没多少钱,他们还是以最节省的方式游遍全美。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在北京家中突发心脏病辞世,终年45岁。
1997年,一名45岁的王小波突然心脏病发作死亡,王小波二姐王征得知消息后,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半年前,王征还同弟弟王小波相处半月有余,两个人彼此靠近,只是发现他有些懒懒的样子,原来这已经是他患病的先兆。
此外,该报告还指出,王小波冠状动脉硬化。 由于他去世前的情景,他的姐姐说的王小波痛苦是难以想象的。
王小波二姐王征说,房间白墙上剩下的牙齿已经被咬断了,医生还发现他的牙齿是白色和灰色的。
这一幕真是太惨了。
同路遥一样,英年早逝,壮志未酬,但同样留下了文学史上的巨著。 王小波40岁辞去教师职务,潜心写作,45岁病逝,在那个文坛时代,王小波绝对算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这五年间,他所带来的文学作品却是有目共睹的,为当时沉闷的文学注入新的活力,犹如池塘里的死水泛起一片涟漪。
那时,身在美国的李银河并不知情。
但李银河的心跳一直特别快,好像隐隐觉得有什么事。从机场往回赶的路上,接她的人说,小波是个诗人,走得也像个诗人。
她一下子就明白了。
“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害怕不害怕都一样。”王小波曾在一段访谈里说。李银河认为,王小波对生命的看法,是明明知道短暂、要失去,但是在失去它之前,要让一切都发生,要尝试去创造一点点美出来。
王小波真不愧是“一位烂漫勇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随意思想者。”
王小波曾说:“假如我今日死了,也许就不可以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讲到:我渡过了幸福的一生;也不可以像司汤达一样说:熬过,曾经爱过,读过。我很怕落入全都说不出来的结果,因此已经认真工作。”
九十年代的我国文学界是一地飘舞的鸡毛掸子,王小波冒冒失失地闯了进去,又匆匆忙忙地离开。我经常想,假如九十年代的我国文学界没了王小波,可能会是如何一种恐怖的情况?王小波的著作,为九十年代低沉的文学类引入了一种新的魅力,他就像一粒碎石子,资金投入到一片死水里,激发了水里的海浪。
王小波是在创作的情况下痛楚地去世的,他在写作职业生涯的巅峰状态溘然长逝,他没有落入全都说不出来的结果,由于他为人们留有了一大笔珍贵的精神食粮,他真不愧是是“一位烂漫勇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随意思想者。”
李银河是最懂王小波的人,她曾不止一次表示过,自己很欣赏王小波的才华,一早就知道他不会一直被埋没。
确切来说,王小波是在去世以后才火起来的,他的作品大都比较前卫,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考,尤其是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有很多关于情色的描写,更是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并非是他有问题,而是我们不够开放,不够包容,完全跟不上他活跃的思想。
好在有一个人是懂他的。
这个人就是王小波的妻子,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
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伴侣,一直陪伴着彼此,支持着彼此,无论遭受外界多少的否定和非议,始终不曾放弃。
王小波遗孀 李银河。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 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李银河女士看上去就不像是能与别人起争执的人。
她的长相、她的衣着、她的举止,也都是圆墩墩的,没棱没角的,没所谓的样子。
当她说起她的研究,说起:有同性恋给她写信,赞她是“带给人间温暖与光明”的普罗米修斯;有六十多岁的老夫妇给她写信,反复详细地描述他们和谐的性生活;有老色鬼给她写信,奉上自创手绘色情漫画配打油诗,讴歌男性生殖器;有老干部给她写信,骂她是陈世美的后台……
李银河称:不能让社会这么愚蠢!
李银河:
我二十多岁时看《存在主义》,觉得人生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人生非常偶然,也非常短暂。当然,这事一旦想透了之后不能多想,再想就根本没有生活的动力了。
虽然生命最终没有意义,但是有些事对生命本身是有意义的,你要生活得美好还是丑陋,这个有意义。把事情想到这一层,人活得会比较快乐。
李银河称:不喜欢没有感情的性。
同性恋、多边恋、虐恋……我只能说我希望对这样的事情多一些理解,通过研究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知道当事人的权利。我有研究的好奇,但是不一定要自己尝试。同性恋试也试不来啊。一夜情我不喜欢,没有感情的性我是不喜欢的。我完全能理解有些人会有这种冲动,会喜欢跟感情分开的性。但是我不喜欢。我正好是喜欢“萝卜”的,不是喜欢“白菜”的,我觉得把性和感情分开的人是喜欢“白菜”的。当然,如果一辈子只有一个或者是曾经只有一个性伴侣,我应该还是会觉得遗憾。
李银河的退休生活。
李银河被传与一女子同居。
其实,早在此事于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李银河本人就已经通过发博文的方式对此给予了回应。她说,自己并非是什么“ 拉拉 ”,与自己结交并同居的那个人,也并不是人们认为的同性恋者。因为对方虽然拥有女性的生理特征,但却在性别认同方面,始终认同的是男性。
说白了,李银河的博文就是想告诉大家,与自己同居的那个人就是一个“ 跨性别者 ”。且此人只可能与喜欢男性的女人在一起,而并不可能跟喜欢女性的女人在一起。如此一来,也就间接证明了她自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同性恋者,而是正常的异性恋者。看起来李银河的这番解释挺合情合理,但是能完全接受的人却寥寥无几。好在李银河并未把过多精力放在照顾别人的感受上,而是照常在退休后跟那个人一起过着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 据说两人后来共同领养了一个孩子,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带着这个孩子到各处去旅行拍照。
李银河,是一个活过、爱过、写过的女人。
据说退休后她还专门以自由而又消极的人生视角著就了《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这本书。
李银河在书中写到,“一个快乐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幸福;做一个有知识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丰富;做一个懂礼貌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优雅。”
已过耳顺之年的李银河,退休后生活在滨海小城威海。
她的人生,应该是做到了快乐幸福、丰富优雅的。
因为她,“曾经用自己的生命寻求快乐(活过,爱过,写过)”。
浪漫啊,但是感觉有点腻啊。
现在发一些互动话题或情感类的微博大佬们会向网友征集或自己总结了一些最动听的情话,“你好啊,李银河”常在榜列。这话出自王小波和李银河的信的集问《爱你就像爱生命》。
目前王小波的书只从头到尾看完的只有两本,一本是杂文集,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本小说叫《黄金时代》。我是先看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再看的《黄金时代》,当初之所以会买那本杂文集,就是被他的书名给吸引了,外加当时我的外号就是猪,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但是买回来后发现书的纸质太差,就随便翻了翻,就丢在一边了,好久都没看。有一天闲着没事随手拿起了一旁的那本杂文集,哇~~~太好看了!好有意思哦,文笔诙谐幽默风趣,特别喜欢看他嘲讽生活的样子。
后来就去百度了他的相关资料,发现他自己最为满意的一部作品叫《黄金时代》,于是趁热打铁找来来看了,真的很好看,竟然把黑暗的文革写得这么清新自然好诗意。看完真的觉得很满足,于是又想再看第三本,想看看他是怎么写情书的,于是就看了《爱你就像爱生命》,但是。。。。。。我看了开头一点点,我就看不下去了。。。。。。实在太肉麻。
虽然只看了一点点,但我还去查找了关于他们两个人的故事,我发现,他们的感情真的很纯粹,当时王小波只是工厂里爱写字的工人,而李银河却是个博士,但他们还是相爱了。李银河可以用自己的奖学金支持王小波进行文学创作不受干扰,光是这两点,就给了当下给爱情明码标价的人两记响亮的耳光。
也许会有人因为李银河新的爱情而质疑她和王小波的感情并没有书里描写的那么炙热。但我觉得这完全是两码事,作为看客的我们常常喜欢用苛刻的目光要求当事人,如果你那么爱他,怎么可能会喜欢上别人?但生活总要过下去啊,有些人既然不在了,就应该重新开始面对新的生活,为什么要抓着别人的过去不放?他们的爱情过去了这么多年,就是因为真挚,所以才会有人念念不忘。
我他们的爱情是精神主义的,普通人很难做到。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都是特立独行的人吧。
出自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我是个俗气至顶的人,见山是山,见海是海,见花便是花。唯独见了你,云海开始翻涌,江潮开始澎湃,昆虫的小触须挠着全世界的痒。你无需开口,我和天地万物便通通奔向你。
从前,我见山是大地峻冷的脊背,见水是星象的眼泪,见雪是世纪的白象,直到见了你,我踏过土地,捧起泉水,接过下落的雪花,万物都于我有了生灵,你无需开口,就让我从虚空下坠,落地开花。
《爱你就像爱生命》是2017年湖南文艺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小波和李银河。
本书收录了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以及李银河深情怀念王小波的三篇文章,并收录二人的“媒人”《绿毛水怪》。再现了他们的爱与生活,是一部感动国人的爱情绝唱。其中不仅有热切、坦诚的情感表白,还有彼此对于书籍、诗歌乃至社会的看法,闪耀着理想与爱情的火花,令人动容。
王小波:1952年出生。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后,他的作品被人们广泛阅读、关注、讨论,并引发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主要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等;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
李银河,王小波的遗孀,1952年出生,北京人。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她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也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性社会学家之一。
参考资料:
李银河和王小波之间的爱情是罗曼蒂克,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爱情,是真爱的人之间相互感受。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真爱是灵魂与灵魂的沟通,是一辈子我只知我爱你,是未来有你也有我。
有人说喜欢一个人第一眼很重要,可是爱一个人灵魂的沟通才是最后取胜的关键。李银河和王小波之间也有感情上的波折,王小波的外貌自然一开始取得不了李银河的青睐,甚至李银河看都没有看他一眼。
随着时间的流逝,王小波对待感情认真的态度以及自己一手好的诗词让李银河心生爱慕。就这样他用他的才华和出众的能力获得了李银河的欢喜。人与人之间的真爱莫过于那一句彼此懂得。
正因为相互懂得,所以知道感情来之不易,遇到合适的人更是弥之珍贵。我蓦然回首千万次,只换取你我的一次擦肩而过。
爱情,真情说不过就是一个情字,我们困困扰扰,一个人独自逍遥快活,可终究为一人倾倒。彼此懂得,懂得你的灵魂,懂得你的生活,为你做最好的陪伴。真爱不在于你有多少钱,有多好看的容颜,有前途光景,有家财万贯,而在于你真正懂得我。不用言说很多,不需要多少解释,你都可以理解,可以无条件的支持。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真爱是建立在灵魂的沟通上的,也许在旁人看来,王小波长相实在有点过不去,可是李银河却深知他灵魂的美感和高度。真爱就是相互懂得和理解吧。
你认为,爱情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爱情是责任,是信任,是一种从内心出发的关心和照顾。
李银河说:爱情是两个人之间发生了浪漫,这激情是只想对方灵魂的。爱既不是婚姻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婚姻的必要条件。换言之,既不是有爱就一定有婚姻,也不是所有的婚姻都必须有爱。大量的婚姻是没有爱的,而一些有爱的人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缔结婚姻。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唯有自己去体会。
作家余杰曾经说过:溯时间之流而上下,如果我遇见王小波,我会告诉他:你写得最好的东西不是小说,而是你写给妻子的那些信。
王小波,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作品被人们观法关注、讨论、阅读,并引发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
《爱你就像爱生命》这本书是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两地书”,是一部感动世人的爱情绝唱。一个人最珍贵的就是生命,爱一个人突通爱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已经爱一个人到极致。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火车上,当时为了解闷,随手把这本书装到了包里。翻看的时候,觉得王小波很可爱呀,对李银河的感情,表达的那样坦荡,那样的直白。
“你好啊,李银河”这句话动听的情话,一直被广大读者提起,让人重新相信爱情的存在。人只有在心情很好的时候,才会用这么轻松,这么愉快的语气说话。
王小波对李银河的感情不是惊天动地,不是那轰烈烈,也不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山盟海誓,而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
王小波说:我老觉得爱情奇怪,它是一种宿命的东西。对我来说,它的内容就是“碰上了,然后就爱上,然后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只因为在人群中过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在茫茫人海中,不偏不倚,王小波刚好遇见了李银河,那是他们的宿命呀,从那以后,王小波的生命中,有了李银河,有了这个像生命一样重要的女人。
王小波说:“你快该回来了吧!我要疯了。”
恋人之间,总是不忍分离的。王小波对李银河的思念,已经将他逼到了发疯的边缘。这些如绵绵细雨般的话语,钻进怀里,爱在心间。
这世间的爱情千姿百态。而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却是无人能及,那是他们之间独有的风格。以前总有人说,年轻的时候就要多谈几场恋爱,这样才能有经验。每次听了,我只能呵呵一笑,感情中宁缺毋滥,才是对爱情的敬畏。
1977年,当时的李银河在国务院研究院工作,胸大有脑,前程似锦。而那时王小波只是一名街道工人,说“前者居庙堂之高,后者隐市井之巷”一点儿也不为过。当年,25岁的王小波下乡回城已经五年。先后在仪器厂和半导体厂做了五年的工人,但心中那股子写作的浴火却从未熄灭。
有一天,王小波把刚写的《绿毛水怪》寄去《光明日报》,经手的女编辑是李银河的同事。没出几分钟,看得她直掉眼泪。李银河在旁边纳闷儿,接过来一读,登时心中一紧,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揪住,30年后,她还清晰记得那一瞬的感觉:
“写作手法虽然稚嫩,但却有什么东西深深拨动了我的心弦。”
从此,她记住了这个名字------王小波,一个娃娃脸的名字。
接下来,李银河借着一次工作当口儿到王小波家。明里去问小波父亲一个学术问题,实际却是会会这位光是文字就让她揪心的王小波是谁。
这一面,不说是失望透顶,起码也算是断了李银河心里那点悸动的念想。后来,据李银河回忆:
“当时真是吓了一跳,没想到这么丑。”
“不但丑,丑中还带着一点凶样。”
可没成想,几天之后,王小波找上门来,以还书为由,堵在光明日报门口。。二人见面后大谈文学,天南地北。正谈着火热,王小波来了一句:
“你有男朋友吗?”
李银河当时刚分手不久,只能如实相告“没有。”
王小波接下来一句话,生猛了得,几乎是吓了李银河一跳。“你看我怎么样?”
李银河一回头,满眼装满的都是那张丑脸,吓岔劈了。
多年之后,李银河没想起这件事,还会羞涩:“那才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呀!”
之后的日子,李银河不断收到小波寄来的情书。
“你的名字美极了。真的,单单你的名字就够我爱一世的了。”“小波望着满天星斗,念着“银河”的名字:“满天都是星星,好像一场结冻了的大雨。”
李银河念着念着,泪水淌了一脸。王小波在追女孩方面,像写小说一样天赋异禀。
最终,李银河没能扛住小波的热烈和率真,两人就这么相恋了。
在一起后,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儿,李银河就跟王小波提分手。王小波一直不懂为什么,追问下去,李银河憋不住了说:
“你确实长得太难看了。”
王小波却说:
“我要去爬虫馆和那些爬虫比一比,看看我是不是真有那么难看。”这一下可把李银河逗乐了。
一来二去,王小波总能用自己的有趣,让李银河化掉心底那些对长相的不满,从而让李银河愈发地崇拜起王小波来。
这个世界,好女人都异常矫情,有人被才华吸引,有人被有趣吸引,还有人被内心坦荡吸引。而王小波内心坦荡、才华出众、有趣天成,李银河扛不住。
大学期间,王小波和李银河结为夫妻。二人没有办酒,双方父母各自摆了一桌,就草草了事。
既然灵魂都可以当饭吃,那还要啥自行车呢。在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中,两个人从不在乎形式。
人的外表,其实什么都不是,皮囊而已,在时间里,皮囊终会老去,最后所有的光鲜都会被褶皱吞噬,而灵魂不会,这灵魂里包括你走过的路、经历的事,还有你一生的思考。
就像王小波生前对人生的注解:
我活在世上
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
遇到些有趣的事情
倘若我能够如愿
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