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个形式的成语

只是个形式的成语,第1张

罢黜百家    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百花齐放    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别开生面    生面:新的面目。原意是凌烟阁里的功臣画像本已褪色,经曹将军重画之后才显得有生气。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    

改头换面    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    

改头换尾    指改变原来的面目。比喻只作形式上的变动,而实质内容不变。    

官样文章    旧时官场中有固定格式和套语的例行公文。比喻光注意形式,没有实际内容的空话,或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    

换汤不换药    比喻名称或形式虽然改变了,内容还是老一套。    

借尸还魂    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金相玉质    比喻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完美。也形容人相貌端美。    

我不是在卧室里挂着诺曼罗克韦尔的海报长大的。我看着一张海伦·弗兰肯塔勒的海报长大,海报上有明亮的橙色和**的流淌的溪流,边缘是一个长方形,中间仍然是一片漆黑的空白。作为一名艺术史专业的学生,以及后来作为一名艺术评论家,我和一代人一样,被教导将现代艺术看作是一种明亮、干净的房间。我们的教授说,抽象绘画抛弃了500年来积累的杂乱主题,试图将艺术还原为纯粹的形式。

从这个故事

[×]关闭

弗雷德希尔德布兰特拍摄了这张罗克韦尔在圣加布里埃尔山的照片。(德博拉所罗门)罗克韦尔在艺术界的声誉自2001年他在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展览以来一直在上升。(David Heald/)。(纽约艺术学生联盟永久收藏)罗克韦尔在《周六晚邮报》的第一个封面上证实,他更感兴趣的是捕捉男孩的内心生活,而不是吸引女性。(带婴儿车的男孩©Seps,由印第安纳波利斯柯蒂斯许可公司授权。版权所有/诺曼罗克韦尔博物馆收藏)玛丽·巴斯托是他的第二任妻子。(Bettmann/Corbis)1943年首次发表在《星期六晚报》上,罗克韦尔的《四项自由》描绘了一系列美国传统。言论自由表明,一名男子在当地一次城镇会议上发表了不同意见。(言论自由©Seps,由印第安纳波利斯Curtis Licensing公司授权。版权所有/诺曼罗克韦尔博物馆收藏)罗克韦尔原本想捐赠包括礼拜自由在内的画作,描绘美国人为战争努力祈祷,但战争信息办公室拒绝了他们。(礼拜自由©Seps许可证由Curtis Licensing Indianapolis,In颁发。版权所有/诺曼罗克韦尔博物馆收藏)战争信息办公室后来印制了大约250万幅这些画的海报。从恐惧中解脱,孩子们天真地躺在床上,没有被压在父母身上的头条所困扰。(免于恐惧©Seps许可证由Cortis Licensing Indianapolis,In颁发。版权所有/诺曼罗克韦尔博物馆收藏)罗克韦尔免于匮乏描绘了一个感恩节餐桌上没有人显示感谢。他认为,美国不仅有传统,而且有嘲笑传统的自由。(免于匮乏©SEPS由Curtis Licensing Indianapolis,IN许可。版权所有/诺曼罗克韦尔博物馆收藏)在我们共同生活的问题上,罗克韦尔即兴拍摄了美联社的一张新闻照片,砍掉了联邦执法官的头,使鲁比布里奇成为唯一有脸的人。(诺曼·罗克韦尔博物馆收藏)在我们共同生活的问题中,罗克韦尔即兴拍摄了美联社的一张新闻照片,砍掉了联邦执法官的头,使鲁比·布里奇斯成为唯一有脸的人。(美联社)这位老先生凝视着鉴赏家的波洛克点滴画,可能是罗克韦尔的替身,他不仅在思考抽象艺术的时尚,而且在思考将导致他灭绝的代际变化。(鉴赏家©SEPS由柯蒂斯授权印第安纳波利斯,IN。版权所有/诺曼罗克韦尔博物馆数字收藏)罗克韦尔与儿童模特比利佩恩合影,约1917年。(由黛博拉·所罗门提供)罗克韦尔(左)与弗雷德·希尔德布兰特(中)和米德·谢弗在20世纪30年代一起去钓鱼。(由黛博拉·所罗门提供)希尔德布兰特经营罗克韦尔的工作室。(礼貌地黛博拉所罗门)罗克韦尔和第二任妻子玛丽·巴斯托,1952年出现在这里,有三个儿子在一起。(德博拉·所罗门)(罗布·凯利)

照片库

相关内容反思弗格森·诺曼·罗克韦尔邻居

罗克韦尔时代的罗克韦尔?天啊。他被视为一个玉米球和一个广场,一个方便的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象征,现代主义试图推翻。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与关键的艺术复制到现在。罗克韦尔做这件作品的时候只有17岁,多年来它一直在艺术学生联盟(Art Students League)的储藏室里苦不堪言,当他还是那里的学生时,艺术学生联盟就从这位艺术家那里购买了这件作品。因此,这幅画免于无数早期罗克韦尔的命运,这些罗克韦尔在过去的几年中失去了,或者在一场灾难性的火灾中被毁,大火烧毁了他后来的一个谷仓工作室。

不久前,我联系了联盟,问它是否仍然拥有这幅画,我如何能看到它;根据安排,这项工作将从新泽西州的一个仓库开进曼哈顿。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对于一位以通俗幽默著称的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早熟的绘图技巧的奇迹,也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作品。罗克韦尔把它作为一项班级作业来承担。从技术上讲,这是奥利弗·戈德史密斯(Oliver Gold ith)18世纪田园诗《荒村》中的一个场景。它把你带进一个小的,简陋的,烛光的房间,一个生病的男孩仰卧在床上,一张床单拉到他的下巴。一个村里的牧师,穿着长外套,戴着白色假发,从后面走出来,跪在男孩的旁边。一个外祖父的时钟戏剧性地出现在这个位置的中心,给这个场景注入了一个时间,这是一个非常不祥的预兆。也许是从伦勃朗那里得到的暗示,罗克韦尔能够从房间后墙上的烛光戏中提取出伟大的绘画戏剧,在遥不可及的距离中瞥见光芒。

罗克韦尔曾在托马斯福格蒂的插图课上被教导,是“文本的仆人”。但在这里,他打破了这条规则。传统上,《荒芜的村庄》的插图强调了出埃及记的主题,描绘了被驱赶出田园诗般、树木繁茂的英国风景的男女。但罗克韦尔把场景搬到了室内,选择捕捉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人之间的温情瞬间,尽管这首诗中没有描述这样的场景。

换言之,罗克韦尔能够在忠实于自己的情感本能的同时,完成插图要求的双重职责。他的作品令人兴奋的是,他能够用一种商业的形式来解决他个人的困扰。

罗克韦尔,1894年出生于纽约市,是一位纺织品销售员的儿子,他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大部分归因于他不起眼的体格。小时候,他的哥哥贾维斯是一名一流的学生和运动员,让他感到黯然失色。相比之下,诺曼则很瘦弱,长着鸽子趾,戴着猫头鹰眼镜眯着眼睛看世界。他的成绩勉强及格,他今天在读写方面很吃力,他肯定会被贴上诵读困难的标签。他成长于一个男孩的体型和运动能力仍然是评判他们的主要标准的时代,他曾经写道,他觉得“一个肿块,一个长而瘦的东西,一根没有豆子的豆竿。

他生长在一个男人的身体和思想都必须被视为需要改进和扩展的时代,这对他没有帮助。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本人就是一位身体改造的倡导者。罗克韦尔的童年(7到15岁)大多发生在泰迪•罗斯福(Teddy Roosevelt)担任总统期间令人生畏的体育运动中。他是总统,他把他病态的,气喘的身体变成了肌肉发达的身体,博物学家总统谁徒步数英里,狩猎大型猎物。在TR时代,发达的男性身体成为美国扩张主义、大棒外交政策的一种身体模拟。要成为一个好美国人,就要建立三角肌并获得一个强大的胸部。

罗克韦尔试着锻炼,希望能有所改变。早晨,他努力地做俯卧撑。但他在镜子里看到的那具尸体,苍白的脸庞,狭窄的肩膀和意大利面手臂,仍然让他觉得毫无吸引力。

1914年,罗克韦尔和他的父母定居在纽约州新罗谢尔的一个寄宿处,那里当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殖民地。插画的黄金时代正处于巅峰,新罗谢尔的精英包括周六晚上的明星封面艺术家JC莱恩德克蒂斯特和托马斯,未来的作家。(最小的彼得,一位未来的雕塑家,将于1936年到达)但是罗克韦尔正在努力克服一种怀疑,即他对第二任妻子的吸引力并没有他对第一任妻子的吸引力大。他仍与家庭以外的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1934年9月,他和弗雷德·希尔德布兰特前往加拿大荒野进行为期两周的捕鱼探险。罗克韦尔在旅途中记了日记,详细记录了他对朋友的感情。9月6日,罗克韦尔很高兴在寒冷的空气中醒来,发现他穿着一套新衣服懒洋洋地到处闲逛。“弗雷德最吸引人的是他的长法兰绒,”他赞赏地说,

那天晚上,他和弗雷德一直玩到11点,坐在小屋的炉子旁,用罗克韦尔自己做的一副牌。“然后弗雷德和我就睡在一张很窄的床上,”他说,指的是一张用硬木板和一小片冷杉树枝做成的乡村小床。向导们爬到他们上面的一张床上,“整晚松针从向导的床上掉下来时都在喷我们。”

是洛克威尔·盖伊,不管是关着还是不关着?在过去的十年里,在研究和撰写这本传记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问这个问题。

是理所当然的,他结过三次婚,但他的婚姻基本上不尽如人意。在我看来,罗克韦尔最大的浪漫在于他与男人的友谊,他从男人那里得到的东西可能比性更深刻。

在1938年秋天,罗克韦尔和玛丽在佛蒙特州南部买了一座占地60英亩的农舍。罗克韦尔从希尔德布兰特那里了解到阿灵顿村,他每年春天都在那里捕鱼。他渴望通过寻找新的模特和题材来重塑自己的艺术,于是离开了新罗谢尔,成为一个引以为豪的新英格兰人。然而,与他在画作中描绘的典型的佛蒙特人不同的是,人们在前廊享受漫长的下午,罗克韦尔没有十秒钟的时间。一个紧张的人,早餐喝可口可乐,背痛咳嗽,拒绝在流经前院的巴滕基尔河里游泳,坚持认为河水太冷。

尽管如此,景色的变化对他很有帮助。正是在佛蒙特州,罗克韦尔开始用邻居们作为榜样,讲述关于日常生活的故事,让人们看到这个国家的一些基本情况。当然,新英格兰是美国革命的发源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克韦尔就是在这里重新阐述了这个国家的民主理想,特别是在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四大自由为主题的一系列绘画中。罗克韦尔最初提出将这些画作为美国 战争情报办公室的战争海报。但在1942年的一个夏天的下午,当他前往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并与OWI官员会面时,他受到了痛苦的冷遇。一位官员拒绝看一看他带来的研究,他说 计划使用“美术人,真正的艺术家。”

实际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该机构的诗人和助理主任阿奇博尔德·麦克莱什,相反,他接触到了现代艺术家,他认为这些艺术家可以给战争带来一些艺术声望。其中包括斯图尔特·戴维斯、雷金纳德·马什、马克·夏加尔,甚至还有作为日本本地人的安山由纪夫(Yasuo Kuniyoshi),当时他似乎不太可能成为美国战争海报的选择。与此同时,罗克韦尔在接下来的七个月里,在紧张疲惫的状态中度过,他开始创造他的四种自由,不是为了 ,而是为了《星期六晚报》。

系列中最好的画可能是免于匮乏。感恩节的时候,它会带你进入一个美国家庭的餐厅。客人们坐在一张长桌旁,没有人看一眼那只巨大的烤火鸡,也没有人看一眼那满头白发、庄严地端着火鸡的奶奶,他们知道她在那儿吗?注意右下角的那个男人,他扭曲的脸被压在了平面上。他有一个滑稽的叔叔的样子,他可能是从纽约来的,并不完全相信感恩节的仪式。他好像在说,“这一切不是有点太多了吗?与传统的感恩节晚餐描述不同,罗克韦尔在感恩节餐桌上画的是一个没有人感恩的餐桌,传统的感恩节晚餐描述是餐前低头,祈祷的手举到嘴唇上。因此,这就是他的绘画主题:不仅是美国传统的神圣性,而且是美国人对待传统的随意性。

这四种免于匮乏的自由,以及言论自由、礼拜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从2月20日起连续四期发表在《 》上,1943年,他们立刻受到爱戴。战争情报局很快意识到拒绝他们犯了一个令人尴尬的错误。它设法纠正了这个错误:OWI现在安排印刷了大约250万张四自由海报,并使这四幅原画成为一场巡回战争债券销售活动的核心。

罗克韦尔的四自由并没有试图解释战争、战争、流血、死伤,城镇的毁灭。但战争不仅仅是为了杀死敌人。这也是为了拯救一种生活方式。这些画进入了一个似乎是可辨认和真实的世界。大多数人都知道参加城镇会议或祈祷、庆祝感恩节或照看熟睡的孩子是什么感觉。

随着罗克韦尔事业的蓬勃发展,玛丽遭受了许多艺术家妻子的忽视,她开始酗酒以寻求慰藉。1948年秋天,罗克韦尔认为自己需要离开她,独自前往南加州。他在好莱坞的罗斯福酒店(Roosevelt Hotel)用手提箱过了几个月的日子,妻子在下雪的佛蒙特州(Vermont)逗留,点着香烟,在厚厚的烟灰缸里扑灭。那一年,圣诞节回家,一个定义性的节日聚会形象,登上了邮报的封面。这是唯一一幅罗克韦尔家族所有五个成员都出现在画中的画。圣诞节的聚会被一个儿子(贾维斯)的到来打断,他的背朝着观众。当一屋子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看着他时,他得到了母亲(玛丽·洛克威尔)的快乐拥抱。事实上,那年圣诞节没有为罗克韦尔举行家庭聚会,只有距离和不满。

1951年,玛丽·罗克韦尔求助于位于马萨诸塞州斯托克布里奇的一家小型精神病医院奥斯汀·里格斯中心,这家医院为那些负担得起数月甚至数年护理费用的病人提供服务。中心的医疗主任罗伯特·奈特医生对她进行了治疗。几个月来,当玛丽在里格斯住院时,罗克韦尔定期与奈特医生讨论她的进展。通过与医生的交谈,他开始意识到了改善情绪的药物和解决自己抑郁的方法。他开始服用地塞米醇,一种混合型的绿色小药丸,一半是地塞米松,一半是巴比妥酸盐,完全上瘾。

所以,他自己也开始对进入治疗感兴趣。奈特博士把他介绍给了他手下的一位分析员:埃里克·埃里克森,一位德国移民,他年轻时曾是一位艺术家,是这个国家最受推崇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罗克韦尔的簿记员还记得一个下午,这位艺术家偶然地提到,他正考虑搬到斯托克布里奇过冬。到了星期一,罗克韦尔搬家了,事实上,除了一年后卖掉他的房子外,他再也回不到阿灵顿了。1953年10月,罗克韦尔在斯托克布里奇安顿下来,在主街买了一间工作室,离肉类市场只有一段路程。奥斯汀·里格斯中心几乎就在街对面,罗克韦尔每周两次去那里会见埃里克森。埃里克森在治疗时间里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类似于咨询,而不是分析。对罗克韦尔来说,眼前的危机是他的婚姻。他哀叹 的顾问们担心这位43岁的候选人太年轻,无法竞选总统职位。他恳求罗克韦尔,在他的肖像中,为该职位的封面,使他看起来“至少”他的年龄。罗克韦尔被这位参议员迷住了,他相信自己身上已经有了金色的光环,

罗克韦尔还会见了共和党提名人、副总统尼克松。尽管罗克韦尔钦佩艾森豪威尔总统,但他并不在乎他的副总统。在他的工作室里,他并肩创作了肯尼迪参议员和尼克松副总统的肖像。他一丝不苟地客观地保证,两位候选人的笑容都不会比另一位多出一毫米。这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尤其是尼克松的面孔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彼得·罗克韦尔回忆说:“我父亲说,做尼克松的问题是,如果你让他看起来漂亮,他就不再像尼克松了。”

1961年1月,肯尼迪就职,罗克韦尔,一个和他的狗皮特住在通风良好的房子里的鳏夫,通过无线电收听了仪式。几个月来,埃里克·埃里克森一直劝他加入一个团体,离开这所房子。罗克韦尔报名参加了“发现现代诗歌”,每周在勒诺克斯图书馆见面。春季学期从三月开始。组长莫莉·庞德森(Molly Punderson)有一双清澈的蓝眼睛,白发扎成一个发髻。她曾是米尔顿学院女子学校的英语老师,最近退休后搬回了家乡斯托克布里奇。她最大的志向是写一本语法书。莫莉看到一个班里的小丑时就认识了。“他不是个好学生,”她回忆起罗克韦尔。“他逃课,讲有趣的话,活跃了课堂气氛。”

最终罗克韦尔找到了自己的女性理想:一个从未和男人一起生活过的老教师,事实上,他在所谓的波士顿婚姻中和一位女历史教师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当莫莉搬进罗克韦尔的家时,她把卧室设在他家对面大厅的一个小房间里。不管这种安排多么不传统,尽管表面上没有性的感觉,他们的关系还是很繁荣。她满足了他追求智慧的愿望,不需要什么回报。有一次,一位面试官问她最崇拜的女人的名字,她引用简·奥斯汀的话,解释道:“无论她在哪里找到自己,她都很满足。”

他们是1961年10月一个清爽的秋天在斯托克布里奇的圣保罗教堂结婚的。莫莉及时来到了罗克韦尔的生活中,帮助他度过了在岗位上的最后时刻。他在1961年的杰作《鉴赏家》中暗示了他对衰落和过时的恐惧。这幅画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艺术博物馆,一位年长的绅士从背后展示,手里拿着他的软呢帽,沉思着杰克逊·波洛克的一幅“滴水”画。他是一个神秘的人,他的脸仍然是隐藏的,他的思想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用的。也许他是罗克韦尔的替身,他不仅在思考一幅抽象的画,而且在思考将导致他自己灭绝的不可避免的代际变化。罗克韦尔并不反对抽象表现主义者。“如果我年轻的话,我自己也会这样画,”他在杂志内部的一个简短的便条中说,

几十年来,数百万美国人一直期待着接收邮件并找到罗克韦尔的封面。但从60年代开始,当邮件到达时,订户更可能在强调的眼线笔中找到伊丽莎白泰勒的彩色照片,为她在**《克莉奥帕特拉七世》中的角色打扮。在20世纪60年代以电视为中心的20世纪美国,对美国自我意识中的孟男的强调,让位于对名人的崇拜,他的生活故事和婚姻危机取代了众所周知的邻家邻居,成为人们感兴趣和八卦的话题。

罗克韦尔被他的编辑们要求他放弃自己的风格场景,开始为世界领袖和名人画像时惊呆了。1963年9月,当邮报的新艺术编辑迟到了半个小时,而且,据大多数人说,为这件事感到难堪。这场持续了三周的展览被包括《 》在内的大多数艺术评论家忽视了。但从未想过罗克韦尔的艺术家们现在发现了很多值得钦佩的地方。威廉·德库宁,当时60多岁,被誉为国家最杰出的抽象派画家,在未经宣布的情况下就去了画展。丹恩伯格回忆说,他特别钦佩罗克韦尔的行家,一位年长的绅士正凝视着波洛克的点滴画。“一平方英寸一平方英寸,”德库宁用他口音的英语宣布,“这比杰克逊好多了!“很难知道这项运动的目的是提升罗克韦尔还是降低波洛克。”随着波普艺术的兴起,罗克韦尔突然与年轻一代的画家保持一致,他们的作品与波普艺术家的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半个世纪的抽象统治之后,波普艺术家们已经将现实主义回归到了前卫艺术。沃霍尔也进来看画廊的展览。丹恩伯格后来回忆说:“他很着迷。“他说罗克韦尔是超现实主义者的先驱。”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沃霍尔购买了罗克韦尔私人收藏的两件作品,一幅杰奎琳·肯尼迪的肖像,一幅圣诞老人的画像,他和杰基一样,以自己的名字闻名,毫无疑问,沃霍尔的明星头脑中有资格成为一个主要的名人。

罗克韦尔的艺术,与流行艺术家相比,实际上很受欢迎。但在接受采访时,罗克韦尔总是拒绝把自己描述成任何类型的艺术家。当被问到时,他总是表示反对,坚称自己是一名插图画家。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谦卑的表现,或者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防御的伪装(如果他先拒绝了它,艺术界就不会拒绝他)。但我想他说的是真的。虽然许多20世纪的插画家认为商业艺术是你作为一名优秀艺术家为支持第二个收入微薄的职业所做的事情,但罗克韦尔并没有独立的艺术生涯。他只有商业部分,杂志、日历和广告的插图。

罗克韦尔在与痴呆症和肺气肿长期斗争后于1978年去世,享年84岁。现在,问他的画是不是艺术似乎有点多余了。我们大多数人不再相信一条看不见的红色天鹅绒绳将博物馆艺术与插图分开。没有人能合理地认为博物馆收藏的每一幅抽象画在美学上都优于罗克韦尔的插图,就好像插图是一种较低的、未涉及的生命形式,没有更著名的媒介的智慧。

事实上,每一种类型都会产生自己的奇迹和杰作、作品这种情况一代接一代地存在着,会引起解释的尝试,并在短时间内击败他们。罗克韦尔的作品比他有生之年受到赞誉的无数抽象派画家表现出了更大的持久力,有人怀疑它在这里已经存在很久了

当我们谈论差别对待时,学校是一个常见的场所。以下是我个人的经历:

1 课堂上的差别对待

在学校里,我曾经感受到过老师在课堂上对我的差别对待。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难题。很多同学都不会做,但是我做出来了。然而,当我向老师展示我的答案时,老师只是简单地看了一眼,然后告诉我我的答案是错误的。后来,我发现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其实就是我的答案,但是老师却对我差别对待,对我的答案没有给予足够的肯定和认可。

2 社交圈子中的差别对待

另外,在学校里我也曾经感受到过社交圈子中的差别对待。我和一些同学在同一个班级里上学。但是,我发现他们对我的态度和对我的同学的的态度很不一样。他们和我同学交流的时候总是很愉快,但是和我交流的时候却总是有些冷淡。这让我感到很不舒服,因为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却被人差别对待了。

3 老师对学生的差别对待

除此之外,我也曾经感受到过老师对学生的差别对待。有些同学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活跃,回答老师的问题很积极,这些同学往往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和表扬。然而,有些同学却很少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这让他们感到很失落和沮丧。这种差别对待可能会让那些得到关注少的同学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从而降低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4 学生之间的差别对待

除了老师对学生的差别对待之外,学生之间的差别对待也是存在的。有些同学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家庭背景、外貌、性格等方面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和排斥。这种差别对待可能会让那些受到歧视和排斥的同学感到孤独和无助,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差别对待在学校里是存在的,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可能会让那些受到差别对待的同学感到失落和无助。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平等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公平的待遇和尊重。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包括教育者、学生自己和整个社会。

在当今社会,婚姻和爱情的观念确实在不断演变。有些人可能对婚姻和爱情产生怀疑,认为它们不再可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婚姻和爱情完全失去了价值。以下是一些建议,供你参考:

1 保持开放心态:尽管当今社会的感情环境可能比过去更为复杂,但仍然有很多真诚的人愿意投入到婚姻和爱情中。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去认识和了解这些真诚的人,是获得幸福婚姻和爱情的前提。

2 培养信任:信任是婚姻和爱情的基石。在选择伴侣时,尽量寻找那些值得信赖、诚实可靠的人。同时,学会建立和维护彼此之间的信任。

3 注重沟通:有效的沟通是解决婚姻和爱情中问题的关键。在遇到问题时,尽量保持冷静,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同时,学会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

4 保持独立:在婚姻和爱情中,保持独立非常重要。这意味着你需要有自己的兴趣、事业和社交圈子。独立的人更容易建立健康的婚姻和爱情关系。

5 保持耐心:建立一段稳定的婚姻和爱情关系需要时间和耐心。在寻找伴侣和维护关系的过程中,保持耐心和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合适的人并共同创造幸福。

总之,虽然当今社会的感情环境可能不如过去理想,但你仍然可以相信婚姻和爱情。关键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培养信任、注重沟通、保持独立以及保持耐心。通过这些努力,你有可能在婚姻和爱情中找到幸福。

“学生思维”通常指的是一种只注重书本知识和应试技巧的思维方式,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学生时期是必要的,因为学生需要通过应试来获取好成绩和升学机会,但在职场和社会生活中,过度依赖“学生思维”会给个人和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于学习的理解:学生思维往往是被动的,学生们往往是在老师和教材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对于问题的处理:学生思维往往是机械的,学生们往往只是按照老师和教材上的方法去处理问题,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3 对于知识的掌握:学生思维往往是表面的,学生们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记忆知识,缺乏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学生思维往往是依赖性的,学生们往往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之间建立一种依赖性的关系,缺乏独立和自主的能力。

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学生思维”体现包括:

1 过分依赖他人的意见和决策,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2 对于新事物和新想法缺乏开放和接受的态度,只接受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3 在处理问题时,只按照老师或上级的指示去做,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4 只注重表面的知识和技能,缺乏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5 在人际关系中,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和自主的能力。

如果想要摆脱“学生思维”,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法:

1 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多尝试新事物和新想法,开放自己的思维。

2 提高问题处理能力,不仅仅按照老师或上级的指示去做,而是主动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提高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关注知识的本质和实际应用,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记忆知识。

4 培养独立和自主的能力,在人际关系中,学会自主处理问题,而不是过度依赖他人。

男朋友对你说,结婚只是一个形式,两个人在一起交的是心,不用分你我是什么意思?是说你你们结婚只是一个形式而已,既然是不结不结婚,也是可以在一起的在一起。必须要以真心的对待对对方,只有真心的对待对方,才能会不分你和我的。我不是真心的和对方在一起,并不是真心的对待对方,那么结婚也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结了婚还是会离婚的,这所以他才会说,结婚只是一种形式。

爱因斯坦:传记、名声、生活和机会主义

--------------------------------------------------------------------------------

http://wwwruiwen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5-01-28

原始出处:三思

爱因斯坦的传奇名声,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他是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因为他为现代物理学贡献了光电子理论、全新的时空观—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尤为普通人熟知的是那个与原子弹制造连在一起的简单神奇的公式E=mc2。他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在面对德国纳粹和两次世界大战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政治的介入和他的科学声誉联系在一起,即使只是简单地和被动地参与,也产生了重要作用。另外,他还是一个有两次婚姻的丈夫,一个至少是3个孩子的父亲,一个有多重国籍的公民,一个被提名为总统的人,尤其是一个犹太人。

作为一个科学史上一个著名人物,爱因斯坦的一生更是充满了争议。集中在爱因斯坦身上的几个最有争议的问题是:在科学方面,爱因斯坦是独立发现了相对论,还是剽窃了别人的思想:一个专利局的职员真的会在那个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的1905年独自发表那么多篇划时代的论文吗?在生活方面,爱因斯坦对婚姻和家庭是尽到了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还是一直在玩弄女性感情推卸家庭责任:为什么与自由恋爱的妻子很快陷入感情困境,遗弃未婚先有的私生女,刚离婚就重新结婚?在社会活动方面,爱因斯坦在政治上是天真的还是成熟的:为什么支持美国制造原子弹,为什么拒绝担任以色列总理?

1 传记概述

认识自然的深度与广度,个人生活的缤纷色彩和广泛领域,性格的复杂性,使爱因斯坦吸引着众多的传记作者。在爱因斯坦传记的作者中,除了家庭成员外,还有他的不同时期的同事、专门研究现代物理学史的学者、传记作家、新闻记者。爱因斯坦可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传记的科学家。一般的公众也只有通过阅读爱因斯坦的传记,才能认识和了解有关爱因斯坦的方方面面。这些传记作品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和同事的各种回忆录,以介绍爱因斯坦对社会的贡献为主的评论性传记,以对爱因斯坦科学原理的解释为主的科学性传记,以描写爱因斯坦生活故事为主的文学性传记,有以各类照片为主并配以简单文字说明的画报式传记,还有集中在爱因斯坦所处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阶段性传记。

传记作者们都试图要“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但不可避免地在其传记中打上作者的情感烙印:或崇拜,或认同,或排异。崇拜者多把爱因斯坦作为英雄和伟人来描写,把爱因斯坦推上了科学与道德的双重神坛。他们似乎有意识地回避这些有争议的问题,觉得这些问题要么是无中生有,要么是小题大做。认同者虽然不回避那些有争议的问题,但竭力维护爱因斯坦的伟人形象,认为其他方面的瑕疵并不能掩盖其身上的光辉。排异者则把重点放在了曝光与揭秘上,为了掀开罩在爱因斯坦身上的神秘面纱,往往以批判和讥讽的文字夸大爱因斯坦某一方面的缺点。更有甚者,则完全否认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

我们可以从以下用英文出版的爱因斯坦传记中,看看爱因斯坦是如何被描写和分析的,看看爱因斯坦的形象是如何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爱因斯坦传记的历史也是现代传记风格演变的历史(国内没有翻译出版的传记的基本内容见Roger Smith Biographies of scientists: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The Scarecrow Press,Inc1998。国内翻译出版的有关爱因斯坦的传记有:瓦朗坦的《爱因斯坦和他的私生活》、赫尔内克的《爱因斯坦》、塞立希的《爱因斯坦》、佩斯写的《上帝是微妙的》、《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伯恩斯坦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与物理学的边疆》、库兹涅佐夫《爱因斯坦-生·死·不朽》、奥弗比的《恋爱中的爱因斯坦》,等等。)。

伽贝迪安(HGordon Garbedian)在1939年出版的《爱因斯坦,宇宙的建构者(Albert Einstein, Maker of Universes)》中,作者以赞美的语调、华丽的词藻、生动的细节描述了爱因斯坦的早期科学生活,满足了公众对爱因斯坦的好奇心。由于出版得比较早,这本传记没有涉及到爱因斯坦与玻尔等哥本哈根量子诠释的科学争论和爱因斯坦参与的各种政治活动,因此该书自然是不全面的。另外,过多的虚构性情节使该书显得臃肿和没有意义,也降低了其史学价值。

1954年,瓦伦廷(Antonina Vallentin)出版了一本《爱因斯坦的戏剧(The Drama of Albert Einstein)》。瓦伦廷是爱因斯坦第二个妻子的亲密朋友。这里的“戏剧”是指爱因斯坦因为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在德国受到迫害和逃离纳粹统治的生动场景。尽管该书也有对爱因斯坦的青年、教育、理论和声誉鹊起等过程的介绍,但作者把大量笔墨放在了爱因斯坦从德国出逃到在美国定居的这一段时间。像很多早期的传记那样,该书也把爱因斯坦当成偶像来描写。

克拉克(Ronald William Clark)在1971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生平与时代(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被称为、是第一本比较中立的爱因斯坦传记。作者全面系统介绍爱因斯坦的一生,对他的科学理论、政治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等三个方面都倾注了同样的精力,大体上平均着墨,没有偏废。作者不仅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基本观点,也对爱因斯坦参与犹太复国主义的和反对纳粹政府给与了特别关注。尤为重要的是,作者谨慎地采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力图以不偏不倚的态度,耐心地纠正那些关于爱因斯坦的传奇并阻止虚假故事的进一步传播。

《爱因斯坦:创造者与反叛者》

1972年,霍夫曼(Banesh Hoffman)和杜卡斯(Helen Dukas)出版了《爱因斯坦:创造者与反叛者(Albert Einstein: Creator and Rebel)》,目的是“在这本书勾勒出一个完全简单的人的故事”。该书的两位作者中,霍夫曼与爱因斯坦供过事,杜卡斯则是爱因斯坦的秘书兼管家,该书的基调则是明显的出自朋友的崇拜。因为霍夫曼是一个物理学家兼作家,自然能够把把相对论解释得非常清楚,适合门外汉阅读;因为有杜卡斯的影响,该书以丰富的资料、生动的和一种最亲切的态度来观察爱因斯坦。1981年,他们又两人合作编写了《爱因斯坦:凡人的一面(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New Glimpses From His Archives)》一书。该书通过摘录过去从未发表的爱因斯坦与其他人的来往书信、杂志短文和各种评论文章,展示了他人性中的有趣快乐的、友善谦恭的、睿智无惧的和孤独的一面,可以当成一本枕边书。令人遗憾的是,该书对爱因斯坦的具有戏剧色彩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却避而不提。

1982年,佩斯(Abraham Pais)撰写的爱因斯坦传记《上帝是微妙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平(“Subtle Is the Lord…”:The Science and Life of Albert Einstein)》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区别于把那些注意力倾斜在科学家的生活方面的传统的生活传记,该书是一本典型的科学传记。派斯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曾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晚年的爱因斯坦一起共事,可以说是一个对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最理想的阐释者。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解释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起源、形成及其意义,而爱因斯坦的个人生活如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则零星地穿插其中。这是一本对普通读者来说难度很大的传记,需要基本的物理学和微积分知识才能阅读,甚至可以作为大学生的物理教材。作为这本传记的补充,派斯在1994年出版了另一本关于爱因斯坦的书《爱因斯坦曾居于此(Einstein Lived Here)》。在这本易读的、散文式的传记里,派斯描写了爱因斯坦与妻子儿女的关系,与尼尔斯·玻尔、德布罗意的友谊,如何得到诺贝尔奖,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交流,如何出现在报纸版面上,以及爱因斯坦的哲学观点。

《爱因斯坦曾居于此》

赛因(Jamie Sayen)1985年出版的《爱因斯坦在美国(Einstein in America)》着重描述了爱因斯坦居住在美国这一段时间(从1933年到1955年)的生活。除了与玻尔等人的科学争论外,当时的爱因斯坦已经大量卷入科学研究事业之外的活动中。在这本书里,作者详细地回顾了爱因斯坦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尤其是爱因斯坦参与国际主义活动、曼哈顿计划与核武器控制、犹太复国主义、和平主义运动以及反麦卡锡主义的种种场面。

《爱因斯坦的私生活》

1993年《爱因斯坦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ves of Albert Einstein)》出版,两位作者海菲尔德(Roger Highfield)和卡特(Paul Carter)试图通过解读新近得到的信函和档案文件,对爱因斯坦的人格特征进行重新评价。像书名指明的那样,该书的主题在于人性而不是科学。在作者看来,长期以来形成的高高在上的科学圣人形象,掩盖了爱因斯坦作为男人的激情和作为父亲和丈夫的弱点。通过对熟悉爱因斯坦生活的人的采访,作者把注意力放在了爱因斯坦与他的第一个妻子米列娃和两个子女、第二个妻子艾尔莎、以及他生活中的其他女人的关系上。该书因为过于喜欢暴露隐私,把爱因斯坦描写得象个“女性虐待狂”。

《爱因斯坦:科学的一生》

与《爱因斯坦的私生活》形成对比的,是同样在1993年出版的、由怀特(Michael White)和格里宾(John Gribbin)两人撰写的《爱因斯坦:科学的一生(Einstein: A Life in Science)》。两位作者发现,那些把焦点集中在爱因斯坦的性格方面的传记,明显地夸大了爱因斯坦的所谓对家庭的不负责人和玩弄女性的不良行为,其目的是强化反神秘化的特殊效果,以便打破已经非常牢固的关于爱因斯坦的形象。他们认为,爱因斯坦确实有道德方面的弱点,但是正是他的科学天才而不是失误值得人们欣赏和学习。因此,作者只是对爱因斯坦的有关争议进行了简单提及,着重对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其他创新思想以及政治信仰进行重点描述。

《爱因斯坦的一生》

布里安(Denis Brian)1996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的一生(Einstein: A Life)》,没有深入讨论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而是力图纠正那些被严重扭曲了的爱因斯坦的私人生活和公众形象。在采访爱因斯坦的同事和朋友并查阅了80年代公开的爱因斯坦婚姻档案后,作者要给出对悬而未决的争议问题的新思考。他认为,爱因斯坦并不像很多传记描绘的那样,在政治上不成熟,对家庭很冷漠。布里安考察了爱因斯坦所谓的非法私生子的证据,确认爱因斯坦在男女关系上的不严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贬损了爱因斯坦的名声。克拉克、派斯和布瑞安的三人撰写的三部传记互为补充,可以完整地构成对爱因斯坦的基本认同。

《爱因斯坦传》

1998年,《爱因斯坦传(Albert Einstein: A Biography)》在美国翻译出版,作者为德国科学记者弗尔辛。作者把传记的重点放在了爱因斯坦去美国前的日子里,只是简单提及了他在美国的生活,这样作者就能够集中精力来讲述爱因斯坦从少年到科学巅峰时期是如何一步步地做出杰出贡献的,又是在最艰难的时期如何面对种种生活难题的。面对普通读者,读者用异乎寻常的详细和清晰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过程,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观建立在广阔的科学与哲学的背景知识上。作者展示了爱因斯坦与其他物理学家相处、推进和平主义和支持犹太难民等方面的性格的复杂性,同时也谈论了爱因斯坦的爱情和遗弃了的女儿。

《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一部科学浪漫史》

2000年,奥弗比(Dennis Overbye)出版的《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一部科学浪漫史(Einstein in Love: A Scientific Romance)》一书,首次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形成的思维过程和他的恋爱过程结合起来。作者把传记时间限定在爱因斯坦最富创造力的1900~1920年,讨论了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成就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插曲。在作者看来,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得益于第一个妻子米列娃·玛利奇(Mileva Maric)的爱情的激发:即使爱因斯坦没有剽窃米列娃的论文,米列娃也促进了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形成,但米列娃得到的回报只有伤心和背叛。作者受到批评的是,科学理论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内部的自主性,任何把把外部的作用与爱因斯坦的发现用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做法都是值得怀疑的。

《爱因斯坦:不可救药的剽窃者》

别尔克尼斯( Christopher Jon Bjerknes)在2002年出版了《爱因斯坦:不可救药的剽窃者(Albert Einstein:The Incorrigible Plagiarist)》。这是一本典型的反神秘化传记,意在从根基上摧毁爱因斯坦作为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形象。作者揭露爱因斯坦是通过借用、抄袭他的前辈或者同时代的科学家如洛伦兹、彭加勒和希尔伯特的论文的方法,来获取自己荣誉的,因为爱因斯坦不使用这些人的结果就无法推出自己的结果,却没有给出相应的参考文献。作者引用了大量同代科学家已经出版的言论,来证实他们对爱因斯坦的剽窃行为有所发觉。该书的批评者认为,作者犯了某种“圣人恐惧征”,挖空心思地对伟大人物施放毒剑。商业化和炒作使得这本传记的价值大打折扣。事实上,所有的科学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成就的,爱因斯坦也不例外。不可否认,爱因斯坦从洛伦兹、彭加勒和希尔伯特等科学家那里获得了灵感,但与剽窃毫不相干。

也许,像“一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传记作者也有一千个爱因斯坦,但是其基本事实不容篡改。当历史褪尽伟人身上的光环,还原其本来面目时,爱因斯坦的基本形象就是:一个独具创新智慧的、带有人格缺陷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科学天才。

2 学术声誉与社会名声

尽管爱因斯坦在其创造奇迹的1905年发表了革命性的5篇论文,包括引入光量子假说、诠释布朗运动、确定分子大小的一种新方法和诞生狭义相对论(详情可参见《爱因斯坦奇迹年—改变物理学面貌的五篇论文》一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翻译出版),但爱因斯坦在学术上的名声稍微晚了几年,始于1909年10月,这是他首次被奥斯特瓦尔德提名为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奥斯特瓦尔德是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提名的理由是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方面的工作,因为这些工作可以与哥白尼和达尔文的工作相提并论。也就是在1909年10月,爱因斯坦开始担任苏黎世大学副教授,结束了自己的非职业科学家生涯;在伯尼尔大学他接受了第一个荣誉学位。1912年和1913年奥斯特瓦尔德重复了自己的提名。自那以后,爱因斯坦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多个科学家的多次提名,提名他的科学家除奥斯特瓦尔德外,还有先后获奖的著名科学家如维恩(1911,获诺贝尔奖时间)、昂内斯(1913)、劳厄(1914)、普朗克(1918)、玻尔(1922)等,提名涉及的研究领域除狭义相对论外,还有广义相对论、布朗运动和光电效应等。由于古尔斯特兰德(1911年因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获生理医学奖,1911~1929年他是瑞典科学院物理学奖评奖委员会成员之一,1923~1929年还是该委员会主席)坚持对相对论的批评,1922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的规律方面的发现而获1921年的物理学奖。爱因斯坦未能因为相对论获奖,在我看来原因很简单,倒不是因为有物理学家反对相对论,而是因为诺贝尔奖的授奖原则是主要授予那些实验物理学或者得到实验多次验证的理论假设。关于爱因斯坦的获奖过程在佩斯(Abraham Pais)的著作《Einstein Lived Here》都有详细的介绍。也就是说,如果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改变评奖原则的话,爱因斯坦是可能多次获奖的。这也是为什么霍金没能因为黑洞研究获奖、杨振宁没有因为规范场理论再次获奖。

1925年之后,爱因斯坦的学术声誉只是以前工作的延续。佩斯在《‘上帝是微妙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平》中写到:“1915年11月,随着引力场方程的创立,经典物理学臻于完善,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也达到了高峰。此后一段时间,他的著作没有明显衰落的迹象。尽管爱因斯坦病患缠身,从916年到1920年他在相对论和量子论两方面还是硕果累累。从1920年以后开始有了缓慢的衰落。即从恢复健康到1924年底。打那以后,虽然他后来三十年中持续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但是创造性时期突然终止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90页)

爱因斯坦最早在1902年以广告文字见诸报端,但爱因斯坦在社会上的名声始于1919年。“从伦敦《泰晤士报》1919年1月7日报导那条新闻消息的时候起,爱因斯坦的传奇故事就开始了。”(第374页)这是归功于爱丁顿的测量。一夜之间,爱因斯坦从学术人物变成了公众人物,从此之后爱因斯坦的名声越来越大。关于爱因斯坦受到大众崇拜的原因,佩斯给出了两个解释:一是生逢其时。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动乱与恐慌,使人类处于前途渺茫的境地,这时爱因斯坦顺势而生,给人类带来了宇宙新秩序。模仿英国诗人蒲柏赞扬牛顿的诗句来赞扬爱因斯坦,就是“人类和人类的秩序隐藏于混乱之中,上帝说,爱因斯坦,来吧;于是,世界顿时廓清。”二是神秘其词。因为介绍爱因斯坦的贡献时必须使用通俗语言,而隐藏在语言之后却是高深莫测的神秘理论。日常语言和高深理论之间造成了巨大的反差,使得人们对创造理论的人如痴如狂。

在我看来,后半生的爱因斯坦是以科学家的名义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出现在大众之中的,这才使得他的社会名声如此之大并且能够维持。如果说爱因斯坦“一生踌躇于在政治与方程之间”,那么他的前半生主要是方程,后半生主要是政治和社会活动。他乐于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并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这与他在学术上的独立和日常生活中的孤独性格截然相反);他与反犹太主义者的斗争(一些人把相对论和犹太人等同起来一起反对,他不得不同时为维护自己的相对论和犹太人血统抗争),他与美国核弹政治的瓜葛(因为相信德国科学家会制造核弹,他建议美国应该发展自己的原子弹),他倡导和平主义(他呼吁对核武器进行国际控制)。也就是说,如果撇开他的学术成就不谈,单就他的政治行为而言,也能足以引起社会公众人物兴趣的。

有人认为是媒体的炒作造就了爱因斯坦的神奇般的名声。事实上,对于评价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而言,社会名声只是学术声誉的附属物,两者不可混为一谈。说一个科学家伟大,是因为他对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是自己亲自做出的,然后是指导或者影响别人做出的),不然那些只醉心于学术而有所成的科学家就无法在科学家名人榜中排得名次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传记作者把传记内容的重点集中在爱因斯坦的前半身的原因之一。

3 爱情、婚姻与激情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爱因斯坦在科学和社会活动之外的私人生活中是存在瑕疵的。爱因斯坦为人所诟病的私生活涉及到他的两次婚姻和几次婚外情,以及他对孩子的态度。

年轻的时候,爱因斯坦有着一段波西米亚般的现代浪漫爱情。爱因斯坦的真正爱情故事是发生在瑞士理工学院,从1896年两人相识后不到1年,18岁的他和同校女同学、比他大三岁的米列娃的关系超出了普通同学的界限,也使得他结束了只持续了几周的、与邻居女孩的朦胧初恋。尽管米列娃有着生理缺陷,但她属于当时女性中的佼佼者,是瑞士理工学院有史以来的第5位女学生。他们的相恋的基础可能是出于物理学的共同爱好,但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父母粗暴的干涉,原因是多方面的:米列娃不是犹太人,年纪比爱因斯坦大,肢体有缺陷,还是个知识女性。当米列娃把感情寄托在爱因斯坦身上的时候,她的原本优秀的学业成绩却每况愈下,两次考试未能及格,逐渐放弃了科学,而爱因斯坦正好相反,逐渐痴迷于物理学研究。在此期间,米列娃得过猩红热,未婚先孕,这进一步拉大了和爱因斯坦在智力上和学业上的距离。在他们的女儿小丽莎出生1年后的1903年,两人结了婚。小丽莎两岁后也得了猩红热,再往后的命运无人知晓,可能是夭折了,也可能是被人收养了。至此之后,米列娃完全服务于家庭,养育孩子,处理家务,而爱因斯坦的事业开始蒸蒸日上,声誉鹊起。这段婚姻虽然维持到了1919年,但在1912年爱因斯坦与表妹艾尔莎开始往来时就已经结束了。

为什么爱因斯坦会对自己的私生女的死活无动于衷呢,为什么爱因斯坦会很快与曾经热恋的妻子分居而投入到另一个女人的怀抱呢,可能永远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对前者的可能解释是,一是米列娃身体不好,而爱因斯坦不愿意为了照顾一个生病的小孩而放弃物理学研究;二是爱因斯坦担心一个私生子会影响自己的名声,妨碍自己在保守的瑞士公立机构的前途;三是爱因斯坦正处于人生中一段十分艰难的时期,父亲刚刚去世,家境不太好,而在瑞士专利局的工作刚刚开始,收入微薄,难以照顾两个家。

对后者的可能解释是,首先,当爱因斯坦在科学领域走得越远,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面的伙伴,米列娃的才智尤其是数学水平在爱因斯坦面前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爱因斯坦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很好照顾他生活的人,而不是一个对科学有兴趣的人,那时米列娃对物理学和精神医学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兴趣;其次,米列娃在经历学业挫败、未婚生子、婆婆反对等等的难堪局面后,性格变得阴沉和猜疑,难以与人相处;而艾尔莎温柔、热情,没有孩子,能够心甘情愿地照顾爱因斯坦;第三,米列娃又为爱因斯坦生养了两个男孩,其中第二个男孩爱德华患有精神疾病,她必须全力以赴来照顾两个孩子,同时她也不习惯柏林的生活,两地分居使得她无法对经常患病的爱因斯坦则不能照顾周全。

爱因斯坦对妻子之外的女人的吸引听之任之,既是他的名声造成的,他不可避免地要被那些崇拜他的女性所包围;也与他对待爱情和婚姻的随意和悲观的态度有关。爱因斯坦没有拒绝其他女人的攻势,常与她们观赏歌剧、乘船出游。艾尔莎纵有醋意,也只好默默接受。与其说爱因斯坦需要的是艾尔莎的爱,还不说它需要的是艾尔莎的照顾。同样,与其说艾尔莎需要爱因斯坦的爱情,还不说爱因斯坦能够满足艾尔莎作为一个伟人的妻子的虚荣心。艾尔莎去死得早,因此也免除了爱因斯坦更多的感情约束。1936年艾而莎去死后,爱因斯坦再也没有结婚,可能是因为婚姻生活已经厌倦了。爱因斯坦多次表达了自己对婚姻的看法,可能是对于两次失败婚姻的真实感慨。例如,“婚姻是一种试图使某些出自偶然的东西持续下去的不会成功的尝试”,“ 一切婚姻都是危险的。婚姻的确是披着文明外衣的奴隶制”,“ 婚姻使得人们互相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财产,不再是一个自由的个人”。

总的来说,爱因斯坦对家庭生活是十分冷漠的,对待自己的孩子也象对待婚姻一样随意,缺乏责任感,尽管他曾把获得的诺贝尔奖金的一部分给了离婚的妻子。当一个人把所有的激情和理性交付给他认为是最重要的科学事业后,对其他生活的情感就似乎不得不处于非理性的放任状况了。显然我们不能依靠道德标准来评价科学家是否一个伟人,也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来苛求科学伟人,但人们的内心还是希望一个科学伟人也同样是一个在其他方面完美无缺的、十分理想的伟人。

4 爱因斯坦的个人主义与机会主义

为什么爱因斯坦与他的妻子关系一般,对自己的孩子并不关心,对家庭生活表现出一种不近人情的冷漠呢?这要归因于天才们具有的一种普遍特征,那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或者利己主义者。个人主义者认为自己关注的事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自己也比别人更为重要。这种特点体现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是一种性格缺陷,可对很多天才们来说却是优点,能够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对日常生活心不在焉,在潜意识里把所有的思维活动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从而取得成功。或者说,许多天才是典型的偏执狂。因此,对爱因斯坦来说,婚姻与家庭在心中几乎没有什么地位。比爱因斯坦更极端的例子是牛顿,他不谈恋爱,终身未婚。天才们可能表面上是和蔼可亲、面对笑容的,但内心深处却总是孤独的。如果说爱因斯坦晚年“喜欢活在女人堆里,也喜欢性爱”,那可能是他排遣内心孤独的一种方式,正如牛顿的晚年集中于炼金术和神学一样。

《爱因斯坦全集》现任主编舒尔曼(Robert Schulman)给出了解释爱因斯坦行为的另一个原因。在回答传记作者布里安关于爱因斯坦为什么不关心私生子的问题时,舒曼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大家都习惯于把他当作普林斯顿的圣人了,不过我认为,不应该排除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的可能。一般人都不愿意提到‘机会主义者’这个称呼,这个称呼其实是很中性的,那只是表示某人绝不放过估算利弊得失的机会罢了。一旦如此看待爱因斯坦,很多行径就可以理解了”。(转引自布莱安著邓德祥译《爱因斯坦(上)》,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1998,第81页)以此类推,为什么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却不反对别人称他为德国科学家,因为德国有认可他的科学理论的权威科学家,如能斯特、普朗克、费歇尔等;为什么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他支持美国研制原子弹,因为他认为纳粹德国如果更早地制造出原子弹危害会更大;为什么他支持犹太复国而不愿意当以色列总统,因为他认为犹太人数量毕竟不是太多,在国际舞台上难有作为。由此看来,爱因斯坦的行为准则与普通人没有区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239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