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派的产生背景

新批评派的产生背景,第1张

20世纪初英国作家休姆和美国作家庞德所提出的强调准确的意象和语言艺术的主张是新批评派理论的开端。20年代艾略特和理查兹分别以象征主义的诗歌主张和文字分析的批评方法奠定了新批评派的基本理论,而成为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新批评派成员众多,主张庞杂,他们的共同倾向主要是:1他们从象征派的美学观点出发,把作品看成独立的、客观的象征物,是与外界绝缘的自给自足的有机体,称为“有机形式主义”;2他们认为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批评的任务是对作品的文字进行分析,探究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隐秘的关系,称为“字义分析”。象征主义为他们提供了美学理论,字义分析是他们进行评论的具体方法。

艾略特的著名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从反对浪漫主义的角度提出“非人格化”的学说。针对浪漫主义者关于诗歌是诗人感情的表现的观点,他认为主观的感受只是素材,要想进入作品,必先经过一道非人格化的、将个人情绪转变为普遍性、艺术性情绪的过程,将经验转化为艺术的过程。针对浪漫派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艾略特在《哈姆雷特》(1919)一文中认为“在艺术形式中唯一表现情绪的途径是寻找‘客观对应物’”,即“一套事物,一种形势,一串事件,它们是你想表现的那种特殊情绪的公式”;“只要这类东西一出现……那种情绪也就引发了”。这正是象征主义以特定事物来暗示情思的创作方法,对新批评家注重发掘文字中所暗示和含混不清的东西很有影响。

――《童年》导读

一、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历克塞·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是享有盛誉的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列宁语)。他的创作开始了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他的名字“代表着世界文学史上的新时期”(鲁迅语)。20世纪初,他的作品就开始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文学和我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

1868年3月14日高尔基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父亲是个大兵的儿子,母亲是染房老板的女儿。祖父曾经当过军官,因残酷虐待部下,被沙皇尼古拉一世降了职。祖父对父亲非常严厉,以致父亲从家里逃跑5次,最后一次逃跑成功。逃跑后,先后干过木匠、轮船公司办事处经理、装饰室内帷幔和裱糊壁纸的工人等,是个聪敏、善良而且非常愉快的人。后来感染霍乱,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父亲去世后,高尔基随母亲到外祖父家生活。在充满小市民气的外祖父家度过了童年。其间,母亲改嫁并于几年后患肺结核病去世,外祖父破产。11岁的高尔基被迫流落人间,开始独立谋生。他拣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欺凌与虐待,饱尝生活的苦难与艰辛。他只上过三年小学,但酷爱读书,利用一切机会读手边所能碰到的书,刻苦自学。1884年,他怀着上大学的打算来到咯山,但未能如愿,在社会的底层读完了他的社会大学。先后当过码头搬运工、面包师傅、杂货店伙计、园丁和守夜人等。同时,结识了先进的民粹派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的着作,进一步认识到现实的丑恶和人民的疾苦,逐渐树立起改革社会的决心。1888—1889年、1891—1892年,高尔基为了解祖国和人民,两次漫游俄罗斯。从尼日尼跑到察里津,经过顿河区域、乌克兰,来到比萨拉比亚,再从那里沿着克里米亚南岸到了库班,再到黑海边。旅途见闻和艰苦经历使高尔基开阔了眼界,磨练了意志,积蓄了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素材,激发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强烈欲望。

19世纪90年代,,俄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黑暗落后的俄国变成世界革命的摇篮,马克思革命理论广泛传播,高尔基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从1892年高尔基在《高加索报》上发表浪漫主义短篇《马卡尔·楚德拉》到1899年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问世,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共创作了中、长、短篇小说和特写、故事、散文、随笔诗歌等700多篇,它们大体包括浪漫主义作品和现实主义作品两部分。浪漫主义代表作主要有《马卡尔·楚德拉》(1892)、《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其中,《伊则吉尔老婆子》中塑造的丹柯形象与《鹰之歌》中塑造的鹰的形象是高尔基创作中最早出现的英雄形象,它们突出概括了当时俄国革命者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熔铸着作家崇高的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它们犹如火花,“在人生的黑暗中燃烧起来,在许多勇敢的心里燃烧起对自由、对光明的狂热的渴望!”现实主义代表作主要有《叶美良·皮里雅依》(1893)、《切尔卡什》(1895)、《玛莉娃》(1897)、《好闹事的人》(1897)、《因为烦闷无聊》(1897)、《二十六个和一个》(1899)、《福马·高尔杰耶夫》(1899)等。在这类作品里,高尔基鞭挞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暴露小私有者、小市民的庸俗,肯定劳动者,特别是流浪汉的人格尊严。高尔基以写流浪汉题材出名,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流浪汉形象,如《叶美良·皮里雅依》中的流浪汉叶美良、《切尔卡什》中的切尔卡什、《玛莉娃》中的玛莉娃等,为俄国文学画廊增添了新的文学形象。这类作品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99年问世的《福马·高尔杰耶夫》,这是高尔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福马本是资产阶级的接班人,但耳闻目睹的事实却使他越来越感到资产阶级的肮脏事业是与人类一切高尚情感不相容的。他苦恼、失望,最后被送进疯人院。在这部小说中,高尔基已经用丰富的现代生活画面,来展示不同类型的资产者的活动,反映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过程以及资产阶级的掠夺性了。因此,这部小说的出版标志着高尔基的现实主义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20世纪初的头二十年是俄国革命高潮酝酿、高涨与取得胜利的时期。这20年间,俄国进行了三次革命(1905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在这过程中,高尔基始终将自己的创作活动与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表现了一个革命作家的崇高品质。1901年3月,高尔基参加彼得堡学生的游行示威活动并创作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但只有结尾部分《海燕之歌》得以发表。全篇用象征手法写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化身海燕同反革命势力代表的风、雨、雷、电搏斗的情景,同时无情嘲笑了害怕革命的资产阶级社会阶层的代表海鸥、海鸭和企鹅等。“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成了呼唤革命的有力号召。写小说的同时,高尔基看到剧院的重要宣传作用,1901年与1902年先后写出了剧本《小市民》与《底层》,描写了小市民思想与无产阶级思想的冲突。《小市民》中刻画的革命工人火车司机尼尔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以新的精神面貌出现的工人形象,这一形象预示了高尔基以后的创作方向。《底层》描写了一群被抛到社会底层的流浪汉的悲惨遭遇。剧中作者批判了资产阶级虚伪的“安慰主义”哲学,提倡尊重人、赞美人,号召人们为改变自己的现状而斗争,被称为“海燕式”的剧本。 1905年,高尔基参加了1905年俄国革命,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并会见了列宁,思想产生巨大飞跃。1906年他在美国完成举世闻名的长篇小说《母亲》。《母亲》是高尔基最重要的作品,这部长篇小说第一次生动的描写了工人阶级反对地主、资产阶级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歌颂了无产阶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巴威尔、母亲尼洛夫娜的光辉形象,奠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型创作方法,在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列宁称赞《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1906年至1913年底,高尔基侨居意大利。其间,他创作了反映农村革命斗争的中篇小说《覆灭》(1909),揭露并批判小市民习气的中篇小说《奥库罗夫镇》(1909)和长篇小说《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1911),以童话形式、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意大利工人和劳动人民生活斗争的《意大利童话》(1911—1913)等。1913年底,高尔基回到俄国,写作了《俄罗斯童话》(1912— 1917)、《俄罗斯浪游散记》(1912—1917)。出版了自传体三部曲中的前两部《童年》(1913)、《在人间》(1915)。第三部《我的大学》完成于1922年。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文学遗产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在这些作品中,高尔基根据早年的生活经历,真实描绘了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全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表现了一代新人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崇高理想。

在苏维埃时代,是高尔基为创建苏联新文学而加紧劳作的时期。他受党和政府的委托,担任文化出版部门的领导工作。创办大型报刊杂志,主持出版一系列丛书,组织和领导文学社团活动,团结国内外进步文艺队伍,培养和扶持青年作家,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高尔基晚年仍然勤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写了大量的小说、戏剧、散文、特写、回忆录以及政治性论文和文学论文。这时期的作品主要有回忆录《列宁》(1924)、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和《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5—1936)等。其中,《列宁》是为了悼念革命领袖列宁而写的,它通过列宁的革命活动和日常生活素材塑造了革命导师的“象真理一样朴素”的光辉形象;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是一部俄国资本主义的兴亡史,它通过阿尔达莫诺夫一家三代的盛衰变化,概括了俄国资产阶级从农奴制改革到十月革命这50年间的历史命运;《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花了十年时间创作的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巨着,作家以雄健的笔力描绘了十月革命以前40年间俄国社会生活的一副全景图,包罗了形形色色的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和各种反动思潮的尖锐斗争。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与世长辞。

二、作品提要

阿廖沙(即童年高尔基)很小的时候,父亲得病死了,母亲带着他回到外公外婆家。

阿廖沙母亲的到来引起了大舅米哈伊尔与小舅雅科夫的争斗,他们怕母亲来讨要嫁妆,闹着分家,一家人打成一团。阿廖沙初步认识到外公家弥漫着的相互仇恨的气氛。大舅捉弄老裁缝格里戈里,让侄子把烧得滚烫的顶针放在格里戈里手边,不料却被外公无意中戴上,外公把孙子抽了一顿。阿廖沙因为把桌布放到染桶里也被外公狠狠打了一顿,打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幸灾乐祸,连母亲也因害怕外公而不敢阻止他,只有外婆一人护着阿廖沙。打过阿廖沙后,外公来看他,给他讲起自己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畔当纤夫时的情景,阿廖沙觉得外公像一朵云彩似的迅速地长大,由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变成童话中的大力士。挨打之后,阿廖沙结识了小伙子茨冈,他成了阿廖沙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时,他总把胳膊伸出去帮他挡着。每逢礼拜六,他带着阿廖沙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他擅长跳舞,幻想着有一副好嗓子。阿廖沙非常爱他,但他却被两个舅舅强迫着扛承重的橡木十字架去坟地,中间绊倒后,被十字架压在下面,因失血过多死掉了。

茨冈死后,阿廖沙更加依恋外婆。睡觉前,给外婆开玩笑,外婆给他讲上帝与小鬼的故事。外婆是阿廖沙最喜欢的人。

“外婆到来之前,我仿佛在昏睡,仿佛躲在黑暗中。她的出现唤醒了我,使我见到了光明,她把我周围的一切联结起来,把这一切编织成色彩缤纷的花边图案。她很快就成了我终生的朋友,成了我最贴心的人。她最理解我,也是我最珍贵的人,这是因为她对世界充满了无私的爱。这种爱使我感到充实,使我在艰难的岁月里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外婆知道的故事、诗歌、传说、童话多得不计其数,阿廖沙听的入了迷。一天晚上,家里突然失了火,家里人惊慌失措,外婆却非常勇敢,用一只空袋子蒙着头,身上批着马被,毫不畏惧地冲进火里,从里面抱出一只水桶大的盛满硫酸盐的瓶子,又镇定地指挥别人灭火。大火后,又忍着巨痛去接生孩子。

一开春,舅舅们就分了家,外公为自己买了一所新房,阿廖沙仍跟着外公外婆住。这是一段节奏平缓的日子,阿廖沙接触的人只有外公外婆。外婆向他讲述自己的身世。外婆也是孤儿,母亲一贫如洗,而且是个残废,为了生活,外婆跟随母亲四处流浪、乞讨,后来靠外婆织花边维持生活。外公也讲起小时候与法国兵相处的事情。这段时间外公开始教阿廖沙识字。外公老病复发,动手打了外婆,阿廖沙感到无法忍受。

宁静的日子很快被打破,两个舅舅为了分外公家产,联合起来到外公外婆家闹事,尤其是大舅米哈伊尔,喝醉酒就闹事,整夜在房子周围转来转去,带来帮手把马林果丛和酸栗树统统拔掉,捣毁浴室,砸坏玻璃。一次拿粗大的木根砸门,外公集合了两个房客及酒店老板的妻子对付他。为帮儿子,外婆的胳膊被舅舅打断,阿廖沙无比仇恨舅舅。

接下来又是一段单调的日子,外婆每天祈祷,外公也每天祈祷。阿廖沙认为外婆的上帝仁慈、有同情心,外公的上帝却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望而生畏。阿廖沙喜欢外婆的上帝,讨厌外公的上帝,故意抓住外公祈祷时的失误捉弄他。这时期阿廖沙经常同街上的孩子打架,因为这些孩子做出的恶作剧令他无法容忍。这时,为外公干了一辈子活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因双目失明被舅舅解雇,沦落为乞丐,阿廖沙为此感到难堪。

外公突然卖掉原有房子在别处买了房子。在这里阿廖沙结识了许多人。有外号为“好事儿”的房客,有伪装成马车夫抢劫教堂的的彼得伯伯,有奥甫相尼科家的三个孩子。阿廖沙与他们都建立了友谊,但同“好事儿”的关系最为密切。“好事儿”是一个整天忙着做实验的药剂师,对人生有透彻的感悟,经常指导阿廖沙观察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教给他人生的道理。“在我看来院子里平淡无奇没什么值得留心的东西。但经他轻轻一推,或者三言两语指点一下,我所看到的一切就不同了,仿佛这些东西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因而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就特别深。”但“好事儿”终因不被周围人理解而被外公赶走,阿廖沙非常生气但毫无办法。

百无聊赖之中,母亲回来了。在几个城市呆了很长时间又生了一个孩子后,走投无路的她又回到外公家。她开始教阿廖沙认字,让他背许许多多的诗。外公强迫母亲改嫁,母亲拼命反抗,外公异常生气,将气愤转嫁到外婆身上,毒打外婆,发针深深地插进外婆头皮。阿廖沙为外婆报仇,将外公最喜欢的圣徒像剪碎。

阿廖沙被母亲送进了学校,但不久因出水痘被迫休学在家。因发愁母亲的婚事,外婆开始酗酒并向阿廖沙讲述父亲与母亲的往事。不久,母亲看上了一个学测量学的学生并坚持要嫁给他。阿廖沙不喜欢继父与新的祖母,不想让母亲改嫁但毫无办法。母亲改嫁后,阿廖沙继续与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他开始长大,拥有了自己的自信。阿廖沙又回到学校,但老师不喜欢他,只有主教赏识他。他因拿了一卢布买童话书被母亲打了一顿。继父对母亲很不好,用脚踢她,阿廖沙与继父拼命,又被送回外公家。

外公破产了,阿廖沙与外婆相依为命,通过三年级考试后他不再上学,开始自己养活自己。他结识了许多伙伴,他们互相帮助,一起捡破烂,扯木材。八月,母亲去世了,外公说阿廖沙不是奖章,不能老挂在他的脖子上。于是,阿廖沙便走向人间,外出谋生去了。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的童年,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主要叙述阿廖沙的青少年经历。为使读者对阿廖沙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这里简介一下后两部作品的内容。《在人间》描绘阿廖沙11岁走向社会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各种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不过,外婆的善良、厨师的正直、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同文物鉴定人、司炉工、木匠等人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与复杂。他酷爱书籍,利用一切机会读他所能碰到的书籍,为此吃了种种苦头。《我的大学》描写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他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着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三、思想内容

1914年俄国作家梭罗古勃在《作家日记》中谈到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时写道:“我边读边感到遗憾。我不由得想起列夫·托尔斯泰那充满芬芳气息的童年。相反地这里却是打架,斗欧,鞭笞……简直是一种在心理上不可理解的施虐狂。”的确,整篇《童年》中所描绘的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斓的、离奇的难以形容的生活。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的天才讲出来一个悲惨的童话。在那种黑暗生活中,残酷的社事情太多了。

小孩子做错了一点事,要脱掉裤子挨打;父子兄弟间为了分家,吵架斗殴,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外祖母毫无过失,也逃不了外祖父的拳打脚踢;米哈伊尔舅舅为了寻开心,用烧红的顶针捉弄老匠人格里戈里;母亲跪在地上请求继父不要在外面鬼混,继父却用他穿着靴子的脚狠狠地踢她的胸部;格里戈里为外公干了一辈子活,当他双目失明,丧失劳动能力时,却被赶出染坊,流浪街头乞食为生;外公不但残酷剥削工人,而且六亲不认,与老伴一起煮茶时,茶叶也要放在手心里细细数过,生怕自己吃了亏。最后,又把老伴与外孙赶出家门,让她们自谋生路。但尽管作品中描写了那么多目不忍睹的惨事与丑事,整部作品仍然象阳光透过云层一样放射出了乐观主义的思想光辉。主人公阿廖沙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带上了积极的色彩。作者高尔基在《童年》中也一再说明:“每当我回忆起俄国令人压抑的龌龊野蛮的生活,我常常问自己:这种丑陋的行为有必要去写吗?我每次都怀着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因为这就是活生生的丑陋的生活现实,这种现实目前还存在着。要改变这种现实,要从人们的记忆和心灵中,从我们沉重龌龊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响,就必须透彻地了解这种现实。”“我描写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丑恶行为,还有一个比较积极的原因:虽然这些丑行令人恶心,使我们感到压抑;虽然它们扼杀了无数美好的灵魂,但俄罗斯人的心灵仍旧是那样健康、年轻,正在克服并且最终能够克服这种丑恶的行为。”“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有滋生各种无耻的败类的肥沃的土壤,但这种土壤终究会生长出卓越的、健康而且富有创造性的力量,生长出善良和人道的东西,它们不断激发我们建设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灭的希望。”这一方面表明了高尔基的美学原则:作家不必回避生活中的任何丑事,但目的是为唤醒人们的重视,从而彻底消灭它,并且坚信人类社会有一种真善美的自我调节机制。另一方面也表明高尔基写童年的悲惨经历,目的不是为了向人显示他是多么值的同情与可怜,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童年生活,而是用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艰难。总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怀着一颗向上的心,在龌龊的环境下也能培养出健康、正直的心灵。因此,我们说全书的思想内容表现上是积极向上而非颓废委靡的。

作品主要塑造了两大类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这两大类人物的叙述表达了对他们的爱憎之情。两大类人物一类以外公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一类是以外婆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讨厌的一个人,对他无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内心世界的刻化,总有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在里面。他矮小、干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来步子快而细,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辄就打人骂人,哪怕遇上一点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发作。为了维护他那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和分崩离析的家庭,他残酷的虐待工人伙计,甚至六亲不认,将替他劳动了一辈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赶出家门,共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谋生路。有钱时作威作福,独断专行。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底下。物质上破产,精神上也完全垮掉。尽管在这个市侩气十足的人身上还有一点人性的闪光,如他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当纤夫,经历了贫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个生活的斗士与勇士。当他给阿廖沙讲到那时的经历时,露出一种真诚而兴奋的表情。再如他叫阿廖沙识字也体现对阿廖沙的疼爱。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整体人性上的残忍与自私。对于外公的种种恶劣行为,阿廖沙是非常讨厌的,尤其是外公无故殴打善良的外婆时,他无比愤怒,报复外公。这种厌恶、愤怒同样也存在于作者心中,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以外公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与对外公那类人的厌恶相反,作者通过对外婆等人的回忆,表达了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与外婆同类的人还有小伙子茨冈与房客“好事儿”。小伙子茨冈是个弃婴,被外婆收养,长大后就成了外公的雇工,他勤劳能干,力大无穷,虽然被外公与舅舅当成牛马使唤,仍很善良乐观。相对于小伙子茨冈来说,房客“好事儿”则是一个成年人,对生活有透彻的了解与感悟。他是祖国无数优秀人物中的一个,见识远大,教阿廖沙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技巧。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欢与崇敬的,他们对阿廖沙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从正面唤起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热烈向往。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开自己的心灵,帮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丑事之外,还存在着健康与富有创造性的东西。作者在作品里写道:“在童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蜂窝,一些普通、平凡的人们象蜜蜂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关于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里,每个人尽自己的力量慷慨大方的充实着我的心灵,这种蜜往往是肮脏而苦涩的,但这一切知识仍然是蜜。”因此,高尔基在作品中流露出对这些人的热爱、赞美之情,通过阿廖沙的与他们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他们。

作品通过对阿廖沙童年经历的描写从侧面也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当时的俄国社会处于19世纪70—90年代,正是俄国大革命的前夕,整个社会处于沙皇的统治之,下人民流离失所。偷窃在村民中已形成一种风气,已经不算是罪恶,而且对于半饥半饱的小市民来说差不多是唯一谋生的手段。儿童无钱上学,沦落街头,靠捡破烂为生。从广义上讲,也正是这种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造成了阿廖沙的个人悲剧。

四、艺术特色

高尔基是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在创作中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重视描写的真实性与细节的精确性等。1937年,高尔基在回答列宁格勒作家出版社关于他“利用什么样的材料(自传性的、书本的、观察和记录)”进行创作时说:“我主要用的是自传性的材料,但是我使自己站在事件目击者的立场,而避免作为当事人挺身而出,为的是不要防碍自己作为生活的讲述者。”《童年》这部作品就遵循了这样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通过对阿廖沙生活经历的客观描述,一方面写出了阿廖沙性格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广泛地描绘了19世纪70、9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揭露了沙俄专制制度的黑暗与罪恶,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全篇特别鲜明地表现了两种力量的冲突:一方面是小市民的黑暗、残忍和野蛮的风习,另一方面是俄国人民优异的精神力量——心灵纯洁,意志坚强,同情弱者,热爱正义,富于幻想,向往光明、幸福与合理的生活,为其实现孜孜不倦地努力。所有这些内容的表现,都是通过客观的、冷静的现实主义描写、记叙来实现的,书中所描述的是一幅幅逼真的现实生活场景,人物的语言、行动、客观环境都与实际生活相符。这与他前期的一些浪漫主义作品如《海燕之歌》的创作手法是截然不同的。《海燕之歌》全篇扬溢着浪漫主义精神,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革命风暴到来前夕革命人民与反动势力英勇搏斗的壮丽图景: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雷声隆隆,愤怒的大海掀起巨浪冲向高空,同他们进行激烈的搏斗;飞翔着的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大声呼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部作品与《童年》不同,作者没有如实的描写现实生活,而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对自然现象大气磅礴气势的夸张描写,抒发了强烈的主观感受。

《童年》中高尔基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指导下,还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残酷自私、阴险暴躁的外公、贪图钱财的舅舅、冷漠无情的母亲、善良慈祥的外婆、快乐能干的茨冈、勤劳能干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快活可爱的保姆叶夫根尼亚。这些人物的塑造中,外婆、外公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外婆的形象是俄国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妇女形象之一,她是伟大母亲的象征,也是俄国苦难生活的象征。她喜欢唱歌、讲故事、跳舞。她慈爱、善良、刚强,在十分嘈杂和混乱的情况下,也能把人们吸引到她的周围,为艰苦窒息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情调。书中高尔基通过她的外貌描写、语言、行动以及引用大量民间歌谣、童话、故事等各种形式对其形象进行全方面刻画。高尔基这样描述她的外貌:“外婆讲起话来像唱歌似的,特别动听,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温柔、鲜妍、清新,很容易

看一下你就会找到的

我不是在卧室里挂着诺曼罗克韦尔的海报长大的。我看着一张海伦·弗兰肯塔勒的海报长大,海报上有明亮的橙色和**的流淌的溪流,边缘是一个长方形,中间仍然是一片漆黑的空白。作为一名艺术史专业的学生,以及后来作为一名艺术评论家,我和一代人一样,被教导将现代艺术看作是一种明亮、干净的房间。我们的教授说,抽象绘画抛弃了500年来积累的杂乱主题,试图将艺术还原为纯粹的形式。

从这个故事

[×]关闭

弗雷德希尔德布兰特拍摄了这张罗克韦尔在圣加布里埃尔山的照片。(德博拉所罗门)罗克韦尔在艺术界的声誉自2001年他在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展览以来一直在上升。(David Heald/)。(纽约艺术学生联盟永久收藏)罗克韦尔在《周六晚邮报》的第一个封面上证实,他更感兴趣的是捕捉男孩的内心生活,而不是吸引女性。(带婴儿车的男孩©Seps,由印第安纳波利斯柯蒂斯许可公司授权。版权所有/诺曼罗克韦尔博物馆收藏)玛丽·巴斯托是他的第二任妻子。(Bettmann/Corbis)1943年首次发表在《星期六晚报》上,罗克韦尔的《四项自由》描绘了一系列美国传统。言论自由表明,一名男子在当地一次城镇会议上发表了不同意见。(言论自由©Seps,由印第安纳波利斯Curtis Licensing公司授权。版权所有/诺曼罗克韦尔博物馆收藏)罗克韦尔原本想捐赠包括礼拜自由在内的画作,描绘美国人为战争努力祈祷,但战争信息办公室拒绝了他们。(礼拜自由©Seps许可证由Curtis Licensing Indianapolis,In颁发。版权所有/诺曼罗克韦尔博物馆收藏)战争信息办公室后来印制了大约250万幅这些画的海报。从恐惧中解脱,孩子们天真地躺在床上,没有被压在父母身上的头条所困扰。(免于恐惧©Seps许可证由Cortis Licensing Indianapolis,In颁发。版权所有/诺曼罗克韦尔博物馆收藏)罗克韦尔免于匮乏描绘了一个感恩节餐桌上没有人显示感谢。他认为,美国不仅有传统,而且有嘲笑传统的自由。(免于匮乏©SEPS由Curtis Licensing Indianapolis,IN许可。版权所有/诺曼罗克韦尔博物馆收藏)在我们共同生活的问题上,罗克韦尔即兴拍摄了美联社的一张新闻照片,砍掉了联邦执法官的头,使鲁比布里奇成为唯一有脸的人。(诺曼·罗克韦尔博物馆收藏)在我们共同生活的问题中,罗克韦尔即兴拍摄了美联社的一张新闻照片,砍掉了联邦执法官的头,使鲁比·布里奇斯成为唯一有脸的人。(美联社)这位老先生凝视着鉴赏家的波洛克点滴画,可能是罗克韦尔的替身,他不仅在思考抽象艺术的时尚,而且在思考将导致他灭绝的代际变化。(鉴赏家©SEPS由柯蒂斯授权印第安纳波利斯,IN。版权所有/诺曼罗克韦尔博物馆数字收藏)罗克韦尔与儿童模特比利佩恩合影,约1917年。(由黛博拉·所罗门提供)罗克韦尔(左)与弗雷德·希尔德布兰特(中)和米德·谢弗在20世纪30年代一起去钓鱼。(由黛博拉·所罗门提供)希尔德布兰特经营罗克韦尔的工作室。(礼貌地黛博拉所罗门)罗克韦尔和第二任妻子玛丽·巴斯托,1952年出现在这里,有三个儿子在一起。(德博拉·所罗门)(罗布·凯利)

照片库

相关内容反思弗格森·诺曼·罗克韦尔邻居

罗克韦尔时代的罗克韦尔?天啊。他被视为一个玉米球和一个广场,一个方便的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象征,现代主义试图推翻。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与关键的艺术复制到现在。罗克韦尔做这件作品的时候只有17岁,多年来它一直在艺术学生联盟(Art Students League)的储藏室里苦不堪言,当他还是那里的学生时,艺术学生联盟就从这位艺术家那里购买了这件作品。因此,这幅画免于无数早期罗克韦尔的命运,这些罗克韦尔在过去的几年中失去了,或者在一场灾难性的火灾中被毁,大火烧毁了他后来的一个谷仓工作室。

不久前,我联系了联盟,问它是否仍然拥有这幅画,我如何能看到它;根据安排,这项工作将从新泽西州的一个仓库开进曼哈顿。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对于一位以通俗幽默著称的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早熟的绘图技巧的奇迹,也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作品。罗克韦尔把它作为一项班级作业来承担。从技术上讲,这是奥利弗·戈德史密斯(Oliver Gold ith)18世纪田园诗《荒村》中的一个场景。它把你带进一个小的,简陋的,烛光的房间,一个生病的男孩仰卧在床上,一张床单拉到他的下巴。一个村里的牧师,穿着长外套,戴着白色假发,从后面走出来,跪在男孩的旁边。一个外祖父的时钟戏剧性地出现在这个位置的中心,给这个场景注入了一个时间,这是一个非常不祥的预兆。也许是从伦勃朗那里得到的暗示,罗克韦尔能够从房间后墙上的烛光戏中提取出伟大的绘画戏剧,在遥不可及的距离中瞥见光芒。

罗克韦尔曾在托马斯福格蒂的插图课上被教导,是“文本的仆人”。但在这里,他打破了这条规则。传统上,《荒芜的村庄》的插图强调了出埃及记的主题,描绘了被驱赶出田园诗般、树木繁茂的英国风景的男女。但罗克韦尔把场景搬到了室内,选择捕捉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人之间的温情瞬间,尽管这首诗中没有描述这样的场景。

换言之,罗克韦尔能够在忠实于自己的情感本能的同时,完成插图要求的双重职责。他的作品令人兴奋的是,他能够用一种商业的形式来解决他个人的困扰。

罗克韦尔,1894年出生于纽约市,是一位纺织品销售员的儿子,他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大部分归因于他不起眼的体格。小时候,他的哥哥贾维斯是一名一流的学生和运动员,让他感到黯然失色。相比之下,诺曼则很瘦弱,长着鸽子趾,戴着猫头鹰眼镜眯着眼睛看世界。他的成绩勉强及格,他今天在读写方面很吃力,他肯定会被贴上诵读困难的标签。他成长于一个男孩的体型和运动能力仍然是评判他们的主要标准的时代,他曾经写道,他觉得“一个肿块,一个长而瘦的东西,一根没有豆子的豆竿。

他生长在一个男人的身体和思想都必须被视为需要改进和扩展的时代,这对他没有帮助。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本人就是一位身体改造的倡导者。罗克韦尔的童年(7到15岁)大多发生在泰迪•罗斯福(Teddy Roosevelt)担任总统期间令人生畏的体育运动中。他是总统,他把他病态的,气喘的身体变成了肌肉发达的身体,博物学家总统谁徒步数英里,狩猎大型猎物。在TR时代,发达的男性身体成为美国扩张主义、大棒外交政策的一种身体模拟。要成为一个好美国人,就要建立三角肌并获得一个强大的胸部。

罗克韦尔试着锻炼,希望能有所改变。早晨,他努力地做俯卧撑。但他在镜子里看到的那具尸体,苍白的脸庞,狭窄的肩膀和意大利面手臂,仍然让他觉得毫无吸引力。

1914年,罗克韦尔和他的父母定居在纽约州新罗谢尔的一个寄宿处,那里当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殖民地。插画的黄金时代正处于巅峰,新罗谢尔的精英包括周六晚上的明星封面艺术家JC莱恩德克蒂斯特和托马斯,未来的作家。(最小的彼得,一位未来的雕塑家,将于1936年到达)但是罗克韦尔正在努力克服一种怀疑,即他对第二任妻子的吸引力并没有他对第一任妻子的吸引力大。他仍与家庭以外的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1934年9月,他和弗雷德·希尔德布兰特前往加拿大荒野进行为期两周的捕鱼探险。罗克韦尔在旅途中记了日记,详细记录了他对朋友的感情。9月6日,罗克韦尔很高兴在寒冷的空气中醒来,发现他穿着一套新衣服懒洋洋地到处闲逛。“弗雷德最吸引人的是他的长法兰绒,”他赞赏地说,

那天晚上,他和弗雷德一直玩到11点,坐在小屋的炉子旁,用罗克韦尔自己做的一副牌。“然后弗雷德和我就睡在一张很窄的床上,”他说,指的是一张用硬木板和一小片冷杉树枝做成的乡村小床。向导们爬到他们上面的一张床上,“整晚松针从向导的床上掉下来时都在喷我们。”

是洛克威尔·盖伊,不管是关着还是不关着?在过去的十年里,在研究和撰写这本传记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问这个问题。

是理所当然的,他结过三次婚,但他的婚姻基本上不尽如人意。在我看来,罗克韦尔最大的浪漫在于他与男人的友谊,他从男人那里得到的东西可能比性更深刻。

在1938年秋天,罗克韦尔和玛丽在佛蒙特州南部买了一座占地60英亩的农舍。罗克韦尔从希尔德布兰特那里了解到阿灵顿村,他每年春天都在那里捕鱼。他渴望通过寻找新的模特和题材来重塑自己的艺术,于是离开了新罗谢尔,成为一个引以为豪的新英格兰人。然而,与他在画作中描绘的典型的佛蒙特人不同的是,人们在前廊享受漫长的下午,罗克韦尔没有十秒钟的时间。一个紧张的人,早餐喝可口可乐,背痛咳嗽,拒绝在流经前院的巴滕基尔河里游泳,坚持认为河水太冷。

尽管如此,景色的变化对他很有帮助。正是在佛蒙特州,罗克韦尔开始用邻居们作为榜样,讲述关于日常生活的故事,让人们看到这个国家的一些基本情况。当然,新英格兰是美国革命的发源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克韦尔就是在这里重新阐述了这个国家的民主理想,特别是在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四大自由为主题的一系列绘画中。罗克韦尔最初提出将这些画作为美国 战争情报办公室的战争海报。但在1942年的一个夏天的下午,当他前往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并与OWI官员会面时,他受到了痛苦的冷遇。一位官员拒绝看一看他带来的研究,他说 计划使用“美术人,真正的艺术家。”

实际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该机构的诗人和助理主任阿奇博尔德·麦克莱什,相反,他接触到了现代艺术家,他认为这些艺术家可以给战争带来一些艺术声望。其中包括斯图尔特·戴维斯、雷金纳德·马什、马克·夏加尔,甚至还有作为日本本地人的安山由纪夫(Yasuo Kuniyoshi),当时他似乎不太可能成为美国战争海报的选择。与此同时,罗克韦尔在接下来的七个月里,在紧张疲惫的状态中度过,他开始创造他的四种自由,不是为了 ,而是为了《星期六晚报》。

系列中最好的画可能是免于匮乏。感恩节的时候,它会带你进入一个美国家庭的餐厅。客人们坐在一张长桌旁,没有人看一眼那只巨大的烤火鸡,也没有人看一眼那满头白发、庄严地端着火鸡的奶奶,他们知道她在那儿吗?注意右下角的那个男人,他扭曲的脸被压在了平面上。他有一个滑稽的叔叔的样子,他可能是从纽约来的,并不完全相信感恩节的仪式。他好像在说,“这一切不是有点太多了吗?与传统的感恩节晚餐描述不同,罗克韦尔在感恩节餐桌上画的是一个没有人感恩的餐桌,传统的感恩节晚餐描述是餐前低头,祈祷的手举到嘴唇上。因此,这就是他的绘画主题:不仅是美国传统的神圣性,而且是美国人对待传统的随意性。

这四种免于匮乏的自由,以及言论自由、礼拜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从2月20日起连续四期发表在《 》上,1943年,他们立刻受到爱戴。战争情报局很快意识到拒绝他们犯了一个令人尴尬的错误。它设法纠正了这个错误:OWI现在安排印刷了大约250万张四自由海报,并使这四幅原画成为一场巡回战争债券销售活动的核心。

罗克韦尔的四自由并没有试图解释战争、战争、流血、死伤,城镇的毁灭。但战争不仅仅是为了杀死敌人。这也是为了拯救一种生活方式。这些画进入了一个似乎是可辨认和真实的世界。大多数人都知道参加城镇会议或祈祷、庆祝感恩节或照看熟睡的孩子是什么感觉。

随着罗克韦尔事业的蓬勃发展,玛丽遭受了许多艺术家妻子的忽视,她开始酗酒以寻求慰藉。1948年秋天,罗克韦尔认为自己需要离开她,独自前往南加州。他在好莱坞的罗斯福酒店(Roosevelt Hotel)用手提箱过了几个月的日子,妻子在下雪的佛蒙特州(Vermont)逗留,点着香烟,在厚厚的烟灰缸里扑灭。那一年,圣诞节回家,一个定义性的节日聚会形象,登上了邮报的封面。这是唯一一幅罗克韦尔家族所有五个成员都出现在画中的画。圣诞节的聚会被一个儿子(贾维斯)的到来打断,他的背朝着观众。当一屋子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看着他时,他得到了母亲(玛丽·洛克威尔)的快乐拥抱。事实上,那年圣诞节没有为罗克韦尔举行家庭聚会,只有距离和不满。

1951年,玛丽·罗克韦尔求助于位于马萨诸塞州斯托克布里奇的一家小型精神病医院奥斯汀·里格斯中心,这家医院为那些负担得起数月甚至数年护理费用的病人提供服务。中心的医疗主任罗伯特·奈特医生对她进行了治疗。几个月来,当玛丽在里格斯住院时,罗克韦尔定期与奈特医生讨论她的进展。通过与医生的交谈,他开始意识到了改善情绪的药物和解决自己抑郁的方法。他开始服用地塞米醇,一种混合型的绿色小药丸,一半是地塞米松,一半是巴比妥酸盐,完全上瘾。

所以,他自己也开始对进入治疗感兴趣。奈特博士把他介绍给了他手下的一位分析员:埃里克·埃里克森,一位德国移民,他年轻时曾是一位艺术家,是这个国家最受推崇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罗克韦尔的簿记员还记得一个下午,这位艺术家偶然地提到,他正考虑搬到斯托克布里奇过冬。到了星期一,罗克韦尔搬家了,事实上,除了一年后卖掉他的房子外,他再也回不到阿灵顿了。1953年10月,罗克韦尔在斯托克布里奇安顿下来,在主街买了一间工作室,离肉类市场只有一段路程。奥斯汀·里格斯中心几乎就在街对面,罗克韦尔每周两次去那里会见埃里克森。埃里克森在治疗时间里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类似于咨询,而不是分析。对罗克韦尔来说,眼前的危机是他的婚姻。他哀叹 的顾问们担心这位43岁的候选人太年轻,无法竞选总统职位。他恳求罗克韦尔,在他的肖像中,为该职位的封面,使他看起来“至少”他的年龄。罗克韦尔被这位参议员迷住了,他相信自己身上已经有了金色的光环,

罗克韦尔还会见了共和党提名人、副总统尼克松。尽管罗克韦尔钦佩艾森豪威尔总统,但他并不在乎他的副总统。在他的工作室里,他并肩创作了肯尼迪参议员和尼克松副总统的肖像。他一丝不苟地客观地保证,两位候选人的笑容都不会比另一位多出一毫米。这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尤其是尼克松的面孔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彼得·罗克韦尔回忆说:“我父亲说,做尼克松的问题是,如果你让他看起来漂亮,他就不再像尼克松了。”

1961年1月,肯尼迪就职,罗克韦尔,一个和他的狗皮特住在通风良好的房子里的鳏夫,通过无线电收听了仪式。几个月来,埃里克·埃里克森一直劝他加入一个团体,离开这所房子。罗克韦尔报名参加了“发现现代诗歌”,每周在勒诺克斯图书馆见面。春季学期从三月开始。组长莫莉·庞德森(Molly Punderson)有一双清澈的蓝眼睛,白发扎成一个发髻。她曾是米尔顿学院女子学校的英语老师,最近退休后搬回了家乡斯托克布里奇。她最大的志向是写一本语法书。莫莉看到一个班里的小丑时就认识了。“他不是个好学生,”她回忆起罗克韦尔。“他逃课,讲有趣的话,活跃了课堂气氛。”

最终罗克韦尔找到了自己的女性理想:一个从未和男人一起生活过的老教师,事实上,他在所谓的波士顿婚姻中和一位女历史教师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当莫莉搬进罗克韦尔的家时,她把卧室设在他家对面大厅的一个小房间里。不管这种安排多么不传统,尽管表面上没有性的感觉,他们的关系还是很繁荣。她满足了他追求智慧的愿望,不需要什么回报。有一次,一位面试官问她最崇拜的女人的名字,她引用简·奥斯汀的话,解释道:“无论她在哪里找到自己,她都很满足。”

他们是1961年10月一个清爽的秋天在斯托克布里奇的圣保罗教堂结婚的。莫莉及时来到了罗克韦尔的生活中,帮助他度过了在岗位上的最后时刻。他在1961年的杰作《鉴赏家》中暗示了他对衰落和过时的恐惧。这幅画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艺术博物馆,一位年长的绅士从背后展示,手里拿着他的软呢帽,沉思着杰克逊·波洛克的一幅“滴水”画。他是一个神秘的人,他的脸仍然是隐藏的,他的思想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用的。也许他是罗克韦尔的替身,他不仅在思考一幅抽象的画,而且在思考将导致他自己灭绝的不可避免的代际变化。罗克韦尔并不反对抽象表现主义者。“如果我年轻的话,我自己也会这样画,”他在杂志内部的一个简短的便条中说,

几十年来,数百万美国人一直期待着接收邮件并找到罗克韦尔的封面。但从60年代开始,当邮件到达时,订户更可能在强调的眼线笔中找到伊丽莎白泰勒的彩色照片,为她在**《克莉奥帕特拉七世》中的角色打扮。在20世纪60年代以电视为中心的20世纪美国,对美国自我意识中的孟男的强调,让位于对名人的崇拜,他的生活故事和婚姻危机取代了众所周知的邻家邻居,成为人们感兴趣和八卦的话题。

罗克韦尔被他的编辑们要求他放弃自己的风格场景,开始为世界领袖和名人画像时惊呆了。1963年9月,当邮报的新艺术编辑迟到了半个小时,而且,据大多数人说,为这件事感到难堪。这场持续了三周的展览被包括《 》在内的大多数艺术评论家忽视了。但从未想过罗克韦尔的艺术家们现在发现了很多值得钦佩的地方。威廉·德库宁,当时60多岁,被誉为国家最杰出的抽象派画家,在未经宣布的情况下就去了画展。丹恩伯格回忆说,他特别钦佩罗克韦尔的行家,一位年长的绅士正凝视着波洛克的点滴画。“一平方英寸一平方英寸,”德库宁用他口音的英语宣布,“这比杰克逊好多了!“很难知道这项运动的目的是提升罗克韦尔还是降低波洛克。”随着波普艺术的兴起,罗克韦尔突然与年轻一代的画家保持一致,他们的作品与波普艺术家的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半个世纪的抽象统治之后,波普艺术家们已经将现实主义回归到了前卫艺术。沃霍尔也进来看画廊的展览。丹恩伯格后来回忆说:“他很着迷。“他说罗克韦尔是超现实主义者的先驱。”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沃霍尔购买了罗克韦尔私人收藏的两件作品,一幅杰奎琳·肯尼迪的肖像,一幅圣诞老人的画像,他和杰基一样,以自己的名字闻名,毫无疑问,沃霍尔的明星头脑中有资格成为一个主要的名人。

罗克韦尔的艺术,与流行艺术家相比,实际上很受欢迎。但在接受采访时,罗克韦尔总是拒绝把自己描述成任何类型的艺术家。当被问到时,他总是表示反对,坚称自己是一名插图画家。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谦卑的表现,或者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防御的伪装(如果他先拒绝了它,艺术界就不会拒绝他)。但我想他说的是真的。虽然许多20世纪的插画家认为商业艺术是你作为一名优秀艺术家为支持第二个收入微薄的职业所做的事情,但罗克韦尔并没有独立的艺术生涯。他只有商业部分,杂志、日历和广告的插图。

罗克韦尔在与痴呆症和肺气肿长期斗争后于1978年去世,享年84岁。现在,问他的画是不是艺术似乎有点多余了。我们大多数人不再相信一条看不见的红色天鹅绒绳将博物馆艺术与插图分开。没有人能合理地认为博物馆收藏的每一幅抽象画在美学上都优于罗克韦尔的插图,就好像插图是一种较低的、未涉及的生命形式,没有更著名的媒介的智慧。

事实上,每一种类型都会产生自己的奇迹和杰作、作品这种情况一代接一代地存在着,会引起解释的尝试,并在短时间内击败他们。罗克韦尔的作品比他有生之年受到赞誉的无数抽象派画家表现出了更大的持久力,有人怀疑它在这里已经存在很久了

  首先说,拜伦诗歌属浪漫派,十九世纪初期盛行于西欧和东欧,是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或革命的浪漫主义流派。使青年鲁迅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及文化,对日后鲁迅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拜伦诗歌中所折射出的人物精神,这些人物精神在所谓“异族压迫之下”仍能够拥有“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的豪迈。对青年鲁迅将来决绝的投身新文化运动起了重要的支撑。

  其实拜伦诗歌对鲁迅的影响,鲁迅自己早有论述,其详细内容可以参看他的《摩罗诗力说》,这里面我节选一段,仅供您研究。

  “然裴伦之祸,则缘起非如前陈,实反由于名盛,社会顽愚,仇敌窥覗,乘隙立起,众则不察而妄和之;若颂高官而厄寒士者,其污且甚于此矣。顾裴伦由是遂不能居英,自曰,使世之评骘诚,吾在英为无值,若评骘谬,则英于我为无值矣。吾其行乎?然未已也,虽赴异邦,彼且蹑我。已而终去英伦,千八百十六年十月,抵意太利。自此,裴伦之作乃益雄。

  裴伦在异域所为文,有《哈洛尔特游草》之续,《堂祥》(DonJuan)(78)之诗,及三传奇称最伟,无不张撒但而抗天帝,言人所不能言。一曰《曼弗列特》(Manfred),记曼以失爱绝欢,陷于巨苦,欲忘弗能,鬼神见形问所欲,曼云欲忘,鬼神告以忘在死,则对曰,死果能令人忘耶?复衷疑而弗信也。后有魅来降曼弗列特,而曼忽以意志制苦,毅然斥之曰,汝曹决不能诱惑灭亡我。(中略)我,自坏者也。行矣,魅众!死之手诚加我矣,然非汝手也。意盖谓己有善恶,则褒贬赏罚,亦悉在己,神天魔龙,无以相凌,况其他乎?曼弗列特意志之强如是,裴伦亦如是。论者或以拟瞿提之传奇《法斯忒》(Faust)(79)云。”

  (注:其中的“裴仑”即“拜伦”)

1、尝试派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它是新诗最初的尝试之作。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 “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

俞平伯、康白情等人也发表了白话新诗。胡适在1920年3月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尝试白话诗的创作,现代新诗的诗体范式开始形成。

代表作家:胡适、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半农、刘大白

2、人生派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代表诗人主要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文学态度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刘延陵、俞平伯等之后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

代表作家:王统照、周作人、冰心、鲁迅、朱自清、刘延陵

3、创造社

1921年7月由郭沫若等人组成。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发行《创造社丛书》,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创造》季刊,1923年5月起出版《创造周报》。同年7月在《中华新报》编辑文学副刊《创造日》)。

前期的创造社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具有浓重的唯美抒情倾向。后期创造社有冯乃超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其中,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后来加入了现代派阵营。

代表作家:郭沫若、宗白华、王独清、冯乃超、穆木天

4、湖畔诗人

1922年3月,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湖畔诗社后,效仿英国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的风格,以中国的湖畔派诗人自居,并于 192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歌合集,书名为《湖畔》和《春的歌集》。

后有魏金枝、谢旦如(谵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编辑出版刊物《支那二月》。形成了湖畔诗派。以写作爱情诗而最为有名。

代表作家: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

5、新月派

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共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诗刊》,团结了一大批后期"新月派"的新诗人。

新月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成就的诗派。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代表作家:徐志摩、孙大雨、饶孟侃、林徽因、于赓虞、刘梦苇、闻一多、朱湘、邵洵美、卞之琳、方令孺、方玮德、陈梦家

6、象征诗派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的作品主要出现在1925到1928这4年间。

中国的象征诗派创作理论和实践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摒弃客观性,偏爱主观性,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观念联络的奇特,通过多义的、但却是强有力的象征来暗示思想。这一诗派对后来的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代表作家: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

7、现代派

现代主义(包括汉园三诗人):现代派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1932年《现代》杂志在上海创刊,成为现代派诗人发表作品的重要阵地,最早提出“现代派” 概念的是当时的批评家孙作云,他于1935年发表了《论“现代派”诗》一文。

现代派一方面追求“纯诗”的艺术观,坚持表现自我,以个体生命和个人情感为中心,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往往表现出悲观的虚无思想。在表现形式上,不追求严格的格律,诗的韵律靠诗情的抑扬顿挫来表达,多用象征、暗示构成诗的意境。

现代派诗人中,风格较为独特的是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1936年他们三人出版了合集《汉园集》,被称作“汉园三诗人”。

代表作家: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金克木、冯文炳、林庚、李白凤、苏金伞、冯至、纪弦、辛笛、徐迟、南星

8、七月派

由《七月》杂志得名,指在《七月》、《希望》等杂志以及《七月》丛书的出发表作品的诗人群。《七月》杂志于1937年9月在上海创刊,主编是胡风。诗人阵容强大、思想倾向鲜明,有已经成名的诗人如艾青、田间等,而更多的则是刚刚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在他们的作品中,政治抒情诗占有较大比重,多着重对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的思考。

代表作家:艾青、胡风、田间、彭燕、郊牛、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杜谷、邹荻帆

参考资料:

-现代诗歌流派

韦伯(1786一1826)德国作曲家。出生于一个戏剧之家,对德国民间音乐、风俗也有很深的体验。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韦伯十岁学钢琴,以后又学作曲,十二岁开始写作歌剧音乐。1813年以后,他先后任布拉格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对这两个演出团的成名起了重要的作用。韦伯的代表作是歌剧《自由射手》即《魔弹射手》。它那浓郁的德国风格和浪漫气息,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漫主义歌剧。此外,他还写了歌剧《奥伯龙》,以及少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其中,钢琴曲《邀舞》最为脍炙人

主要代表人物是柴科夫斯基,格里格,格林卡,鲍罗丁等。浪漫乐派先河的贝多芬,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民族乐派的肖邦,柴可夫斯基,格里格 布鲁克纳(1824—1896),奥地利作曲家。音乐作品有交响曲,

1863 f小调交响曲

1863-1864 d小调交响

1865-1891(中途修改) c小调第一交响

1871-1889(中途修改) c小调第二交响

1873-1889(中途修改) D小调第三交响

1874-1888(中途修改) 降E大调第四交响

1875-1878(中途修改) 降B大调第五交响

1879-1881 A大调第六交响

1881-1883 E大调第七交响

1884-1890(中途修改) c小调第八交响

1891-1896 d小调第九交响 加上早期为有序号的两部共十一部交响作品。

管弦乐作品有g小调《序曲》1863;《四首管弦乐曲》1862。键盘乐有《兰西埃方阵舞》1850,《斯蒂利亚人》1850,降E大调钢琴曲1856,钢琴曲《回忆》1868,钢琴G大调幻想去,钢琴二重奏3首1852-1854;管风琴c小调前奏与赋格。管风琴C大调前奏曲。 室内乐作品有F大调弦乐五重奏1879,弦乐五重奏间奏曲1879。合唱曲作品有弥撒曲No1 d小调,No2 e小调,No3 f小调;《感恩赞》1811-1844,《F大调弥撒》1844,《d小调安魂曲》 1849,《降B大调庄严弥撒》1854,《圣母颂》1856,《赞美的语言》1868,《王的旗帜》1892,《夜魔》1878,《公证的花》1879,《日耳曼队伍》1863,《黑尔格兰岛》1893。

他的音乐创作中,,常收到站在瓦格纳对立面的人的批评。其创作的组织精密复杂,光彩夺目的对位与强烈的旋律美及宏伟却不夸张的配器相结合的交响曲备受赞赏。宗教作品也显示出其纯熟的作曲技巧。 马勒(1860~1911),奥地利音乐家,作品表现人形复杂面北抽丝剥茧地剖析、心灵的空虚与无助交响作品有1884~1888 D大调第一交响《巨人》

1888~1894 c小调第二交响《复活》

1895~1896 d小调第三交响

1899~1900 G大调第四交响

1901~1902 升c小调第五交响

1903~1905 a小调第六交响《悲剧》

1904~1905 b小调第七交响《夜小歌》

1906~1907 降E大调第八交响《千人交响》

1908《大地之歌》

1909~1910 D大调第九交响

1910 升F大调第十交响(未完成)

声乐套曲作品《旅行者之歌》,《亡儿之歌》。

歌曲作品《歌曲三首》1880,《歌曲五首》1880~1883,《青春之歌》1888~1891,《青年的魔角》1888~1899,《我们享受天国的欢乐》1892,《雷维尔格》1899,《鼓手》1901,《莫在歌中看我》1901,《午夜》1901,《大地之歌》。

室内乐作品有《小提琴奏鸣曲》1867,a小调钢琴五重奏1876,a小调钢琴四重奏1876。

康塔塔作品有《悲哀的歌》,及其他改编曲等。

马勒的交响曲属于浪漫派晚期的典型格式,乐曲长大形式发杂多样,具标题性质且乐器种类繁多。出众的配器法从纤细清理到浓重巨大都可处理的绝妙出色,和声与对位的使用更是标志着浪漫主义登峰造极的境界。他所使用的不协和和声,更是为20世纪的复调音乐的铺路。

他的音乐中既有民谣的音乐元素,又有圣咏般的乐句,使音乐变化丰富多样。更借着音乐表达出他内心的不安、忧虑、伤感等等灰暗迷茫的情绪。这对后来音乐的发展有这很大的影响。很多音乐家的作品中都呈现出受马勒影响的痕迹。 理查德·斯特劳斯(1864~1949),德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最有影响力的德国作曲家之一。 作品有

交响曲 1883 降E大调第一号圆号协奏1888 麦克白斯 1886 D小调钢琴管弦乐滑稽曲

1903 家庭交响 1942 降E大调第二号圆号协奏曲

1915阿尔卑斯山交响 1946 D大调双簧协奏曲

交响诗

1888《唐·璜》歌剧

1889《死亡与升华》1905 莎乐美

1895《蒂尔恶作剧》1908 厄勒克特拉

1896《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910 玫瑰骑士

1897《堂吉珂德》1912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

1898《英雄的生涯》1917没有影子的女人

组曲 1923 间奏曲

1882 降E大调小夜曲 1927埃及的海伦

1884 降B大调组曲 1932阿拉贝拉

1918 平民贵族组曲 1934 沉默的女人

1945 上变形 1936 和平纪念日

歌曲 1937 达芙尼

1885 八首歌曲 1940 达尼埃的爱情

1894 4首歌曲 1941 随想曲

1948 最后四首 其他舞台作品

协奏曲 1914约瑟夫传奇

1882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922 起泡的奶油

理夏德·斯特劳斯的创作早期风格为典型保留乐古典的特色。之后接触了李斯特、瓦格纳等认得作品,并从中对音乐创作有了新的认知,综合了浪漫与古典的技巧在不同的音乐体裁领域中不断摸索新的手法,使其作品充满了时代感。 沃尔夫(1860~1903)德国作曲家,作品有

1887 6首女生独唱曲

1895 市长 诗歌六首

1897 曼努埃尔·贝内加斯 诗歌四首

管弦乐 三首易普生歌曲

1883 交响诗彭特西丽亚 赖可尼诗歌三首

1892 意大利小夜曲1888 53首莫理可诗歌

室内乐 1888 迷娘之歌

1879 D小调弦乐四重奏 1889 西班牙歌曲集

合唱 米开朗其罗诗歌3首

1881 六首爱兴多夫合唱 情人在旁

1886圣诞夜相会

1888 火骑兵 祈祷

1888祖国相思

歌曲 告别

1877 12首青年时代歌曲 孤独的少女

他较为重要的音乐作品多为艺术各歌曲,他的每首艺术歌曲所凝聚的性格刻画是无与伦比的。要求表演者在心里上、生理上和乐器技巧上都有极高的艺术才能。他所选用的歌词文学趣味比交以前的德国作曲家更挑剔,很少用民歌式的旋律,也很少用勃拉姆斯的分节歌结构。而是有区别的采用瓦格纳的方法,使他的声乐作品无论是人声还是乐器都互相交融。

新古典主义

17世纪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法兰西人作为拉丁民族,是古罗马的继承人。在政治上罗马帝国始终是法兰西人心目中的光辉的榜样。“帝国”这个响亮的称号是当时法国统治阶级所心醉神迷的。他们想在法兰西的土地上恢复古罗马帝国处在奥古斯都时代的那种宏伟的排场,在文艺上也很想效仿古罗马的风格。所以说,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原型是拉丁古典主义。法国的17世纪被称为路易十四时代,这位称霸欧洲的君主不忘建立统一的官方艺坛。为国王及其统治集团服务的艺术,把古代和当时的思想、天主教和世俗的思想兼收并蓄,并让现实描写带上神话的外表。它崇尚古典精神,表现出严整、高贵、酷爱秩序的特点。他们以希腊、罗马为典范。套用马克思在评论路易波拿巴政变时期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时所提到的一句话来说,法国新古典主义就是穿着古罗马的服装,用借来的语言,上演世界历史的新场面。当然,新古典主义绝对不是拉丁古典主义的“借尸还魂”,它所表演的主要是“世界历史的新场面”,这是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场面,是过渡时期必然会出现的新旧因素交替及互相妥协的局面。新古典主义的基本信条要求一切要有一个中心的标准,一切要有法则,一切要规范化,一切要服从权威,要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性。比如说三一律。布瓦洛(1636-1711)是新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言人,新古典主义的法典就是布瓦洛的《论诗艺》。新古典主义注重表现技巧,特别重视语言。新古典主义的主要成就在戏剧。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三大代表是熙德、拉辛和莫里哀。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源于中世纪所写的浪漫传奇(romance),主要包括中古欧洲的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和抒情诗,这些浪漫传奇是由中世纪各国文学家用由拉丁文演变的方言(roman)所写的。这些浪漫传奇的特点就是非现实的、富于想像和幻想的、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传奇色彩的。浪漫主义的名称源于浪漫传奇,也是取了浪漫传奇的这些特征,并把以这些特征为标志的文学题材和风格形式尊奉为典范。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创作方法,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即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都发生过,是一个美学上的范畴。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注重人的主观内心世界,强调想像的运用,语言热情奔放,手法比较夸张。这种创作倾向其实早在人类文学艺术的口头创作时期就出现了,但因其不具备自觉性,未形成大规模的思想运动。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思潮流派或思想运动,是特定历史阶段发生的事情,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范畴。它大致发生在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各国。这个定义可扩大到:浪漫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思想运动,而是对18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社会经历过并且继续在经历的某些状况的综合反应。浪漫主义运动的鼎盛期是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浪漫主义运动的特征有:主观性、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回到中世纪,对历史及民间文学的尊重、抒情性。作为流派,浪漫主义在西欧各国都有过很长的尾声,或者是作为传统而成为其它流派的组成部分,不过到了1830年以后,它的鼎盛时期就过去了。

现代主义文学

Wikipedia,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现代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文学

意识流文学

超现实主义文学

未来主义文学

意象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又称现代派文学或现代文学,是1890年-1950年间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国际文学思潮。在纵向上,前承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后接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横向上,包括象征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意象主义文学和超现实主义文学六个分支流派。

目录 [隐藏]

1 理论溯源

11 历史社会演变

12 科技与文化因素

13 文学和艺术思潮

2 发展轨迹

21 孕育期(1840年-1890年)

22 肇始期(1890年-1910年)

23 鼎盛期(1910年-1930年)

24 衰退期(1930年-1950年)

3 流派

31 象征主义文学

32 表现主义文学

33 未来主义文学

34 意识流文学

35 意象主义文学

36 超现实主义文学

[编辑]理论溯源

[编辑]历史社会演变

卡尔•马克思1880年前后,西方主要国家进入迅猛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扩张阶段,其中尤以英、法、德三国为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随之加快,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19世纪以前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风光,被充斥着钢筋水泥的巨型城市所取代,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欧美社会的个人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非人化”元素就由此而来。

发生于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大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战争给整个欧洲带来的巨大灾难,致使敏感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对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的怀疑,并滋生反叛情绪。

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还包括1917年爆发于俄国的十月革命。马克思的思想在资本主义价值体系遭遇质疑的时候,一跃成为一种重要思潮,许多现代主义文学家们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其影响。

[编辑]科技与文化因素

在整个19世纪,统治欧洲科学界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牛顿的力学体系,在其影响下,实证、理性等观念是引导文艺发展的主流观点。但在20世纪初期,现代物理学,尤其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极大动摇了古典物理学的物质宇宙观,科学世界变得微妙、复杂、难于把握。相继诞生的电子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进一步毁灭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观点,甚至极大的改变了语言。科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例如,作为现代主义文学重要流派之一的未来主义文学,就是在新科技发展的直接影响下诞生的。

在哲学与文化领域,尼采“重估一切”的极端主张,对德语世界的表现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引导文学家深入开掘潜意识和无意识领域,直接影响了意识流小说。然而,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最大的,却是法国哲学家亨利•博格森。他的直觉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整个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基调。此外,康德不可知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克罗齐的直觉美学理论,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编辑]文学和艺术思潮

单纯从欧洲文学史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可以看作是19世纪传统的浪漫主义文学向唯美主义文学转变、现实主义文学向自然主义文学转变,均形成危机而另谋出路的结果。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文学,是浪漫主义文学随欧洲民族民主革命的低落而蜕变的产物,其继承了浪漫主义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却丧失了浪漫主义的批判与重建精神,遁入象牙塔,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大批现代主义作家,尤以法国象征主义作家为最。

而以佐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则是19世纪在欧洲盛极一时的现实主义文学蜕变的产物。它强调对外界现实的模仿,侧重描绘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决定性影响、病态事物和繁琐细节。可以说,自然主义文学作为桥梁连接了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

此外,20世纪欧洲艺术的发展几乎处处与现代主义文学同步前进。20世纪初,以塞尚、高更和梵•高为代表的现代艺术的第一批大师主张用宽阔的笔触、粗犷的线条、鲜明的色彩来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由于艺术和文学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因此整个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都和现代艺术的发展相辅相成,有的时候甚至拧合成一个分支流派,比如超现实主义这一流派就同时包括了绘画、雕塑和文学。

[编辑]发展轨迹

[编辑]孕育期(1840年-1890年)

夏尔•波德莱尔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远祖。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第一次摒弃浪漫主义对田园牧歌生活的歌颂,转而以愤世嫉俗的态度揭露城市的丑恶和人性的阴暗,这奠定了后来盛极一时的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创作基调;而爱伦•坡则倡导所谓“使灵魂升华的美”,反自然,反说教,强调形式美和暗示性、音乐性,这些后来都成为现代主义文学中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

然而严格的说,上述两人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作家,但他们的理论和创作却是文学史上“现代主义”这一理念的雏形。

[编辑]肇始期(1890年-1910年)

19世纪90年代起,法国象征主义文学波及到欧美各国而蔚为一个国际性文学运动,标志着现代主义文学作为西方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思潮而开始。

这20年间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和作品。法国的象征主义继续发展着,产生了马拉美、瓦雷里等成就斐然的诗人;德语国家的表现主义戏剧正式登上国际舞台;爱尔兰出现了自己的“文艺复兴运动”,其***物叶芝是这一时期英语作家中成就最高者。在小说创作上,波兰裔英国作家康拉德的作品已经出现暧昧的现代主义元素,而法国的普鲁斯特则完成了鸿篇巨着《寻找失去的时间》,成为意识流文学的先驱。

早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法国、英国和德国,也波及到欧洲其它国家。如比利时的法语剧作家梅特林克创作梦幻剧《青鸟》;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把法国象征主义引入德语世界;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以其代表作《走向大马士革》奠定了表现主义戏剧鼻祖的地位。

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现代主义仍是比较庞杂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仍较暧昧,不如晚期成熟。大多数早期现代主义作家都经历了从其它文学流派转向现代主义的过程,比如叶芝早年的诗歌具有唯美主义的因素,感情纤细,而晚年的作品则彻底转变为纯粹现代主义的抽象化。

[编辑]鼎盛期(1910年-1930年)

弗兰茨•卡夫卡,1907年这一时期,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纷至沓来,欧美文坛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除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得以继续深入发展外,意大利的未来主义文学、英美的意象主义文学和法国的超现实主义文学也相继诞生。意识流文学正式成为现代主义文学所有流派中的中流砥柱,产生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大师和作品。表现主义戏剧跨越德语国家的界限,传入美国。

几乎所有最重要的现代派作品都在这一时期问世,如卡夫卡的《变形记》(1912年)、乔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年)、艾略特的《荒原》(1922年)、奥尼尔的《琼斯皇》(1922年)等等。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英、美、法、德、意各有自己的现代主义流派,而巴黎则是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大本营。现代主义文学在1920年代发展至顶峰。

[编辑]衰退期(1930年-1950年)

从1920年代开始,由于世界经济恐慌和国际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以及苏联国内的清党扩大化运动,导致国际形势日益复杂起来。爆发于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毁灭了现代作家试图建立战后文艺新秩序的梦想,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在欧洲出现短暂的复苏。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一战后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一切建构重新坍塌,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价值观、伦理的思考逐渐由“非理性”转向“虚无”,存在主义哲学应运而生。以法国作家萨特和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迅速发展,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正统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范畴,而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第一个重要分支流派了。

尽管这一时期产生过一些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品,如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等,但正统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势已去,开始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取代。

[编辑]流派

[编辑]象征主义文学

参见象征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诸流派中发展最为持久、成就最高的一个流派,以诗歌和戏剧为主。早期以法国为中心,后扩及整个西方世界。代表作家:瓦雷里、马拉美、兰波、魏尔伦、叶芝、艾略特、里尔克、梅特林克等。

[编辑]表现主义文学

参见表现主义文学。

主要发生在德语国家,后来也扩及美国。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其中尤以戏剧成就为高。在小说领域也有重大建树。代表作家:尤金•奥尼尔、卡夫卡、恺撒、托勒、斯特林堡等。

[编辑]未来主义文学

参见未来主义文学。

诞生并发展于意大利一国,晚期也波及法国和苏联,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横向上不如其它流派成就高,但在诗歌语言和形式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探索。代表作家:马里内蒂、阿波利奈尔、马雅可夫斯基等。

[编辑]意识流文学

参见意识流文学。

现代主义诸流派中唯一以小说创作为主的流派,波及整个欧美国家,尤以英语和法语国家成就最高。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小说创作,颠复了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代表作家: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伍尔芙等。

[编辑]意象主义文学

参见意象主义文学。

主要发生于英美两国,仅涵盖诗歌一个门类,有时被看作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在英美的分支。代表人物:休姆、庞德、弗林特、罗厄尔等。

[编辑]超现实主义文学

参见超现实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诸流派中兴起和发展得最晚的一支,拥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涉及文艺所有领域,诞生于法国,其前身是盛行于1916年-1923年间的达达主义。代表人物:布勒东、艾吕雅、阿拉贡、盖斯科因、埃利蒂斯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后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后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和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既不是指称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也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领和宣言。不仅如此,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主张“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后现代主义文学内部分支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杂芜,很多后现代作家和批评家的自我理论体系本身就存在矛盾之处。尽管如此,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还是可以做出一些概括:

(1)彻底的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和艺术应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待。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本身。他们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

(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在后现代文学中,写作消失了内容,而转向“写作”自身。作家仅仅把话语、语言结构当作自己为所欲为的领地,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例如,后现代主义作家往往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复,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寻。

(4)后现代文学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些作品干脆以大众的文化消费品形式出现,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

在文体上,惯用矛盾(文本中各种因素互相颠复)、交替(在文本中,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度(有意识的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短路(运用某些手段使对作品的阐释不得不中断)、反体裁(破坏体裁的公认特点和边界)、话语膨胀(把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话语纳入主流)等手段,使得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困难重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959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