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威廉·豪夫
威廉·豪夫(Wilhelm}tauff,1802一1827)出生在德国斯图加特的一个政府官员家庭,母亲爱好文学,善讲故事。豪夫继承了母亲的才能,自幼擅长叙述和描写。他七岁时父亲去世,随母亲寄居图宾根外祖父家,遍读了外祖父的藏书,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一八二○年,豪夫考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神学与哲学,一八二四年毕业后在斯图加特希格尔男爵家当家庭教师,为男爵的孩子们讲了许多的故事,后来编辑成他的第一本童话集《一八二六年童话年鉴》。他在任教之余还勤奋写作,发表了许多诗歌、中短篇小说和一部描写德国符登堡地区宗教改革的长篇历史小说《列希顿斯泰因》,颇受读者好评。一八二六年九月,豪夫辞去家庭教师职务,开始“文学旅行”,先在德国南部自己家乡一带,随后去了法国和比利时,回到德国后又赴北部地区逗留了一阵。游历期间,豪夫写了第二本童话集《一八二七年童话年鉴》和一些中短篇小说,其中《艺术桥的女乞丐》、《不来梅市政厅酒店里的幻想》等都在德国享有盛名。一八二七年一月,豪夫应斯图加特《晨报》之约担任该报文学版编辑,任职期间又写了第三本童话集,即。他死后才出版的《一八二八年童话年鉴》,还发表了不少诗歌和短篇小说,并开始写作一部关于蒂罗尔农民的长篇小说。他不幸于此时染上
热病,同年十一月去世,年仅二十五岁。
从十八世纪开始,德国就有许多作家在写大部头作品的同时也为孩子们写短小童话,譬如歌德。到了十九世纪,这方面的成就尤其令人注目,除了格林兄弟搜集的民间童话之外,比他们更早一些的诺瓦利斯、蒂克、富凯、沙米索、霍夫曼以及稍后的豪夫都曾写下大量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艺术童话”、也可供成人阅读的文学作品。其中,豪夫的童话由于写作风格更接近民间传说,通俗易懂,较其他艺术童话更受孩子的喜爱,许多作品至今仍在德国甚至世界各地儿童间广泛流传。
本集收豪夫童话六篇。第一篇《童话年鉴》是三本童话集的首篇,豪夫以故事形式表达了自己撰写童话的宗旨:富于幻想的童话好似一道穿透阴疆天空的阳光,可以让“花园永恒翠绿”,让人们在“劳苦工作时有了快乐”,“严酷生话里有了笑声”。
紊夫的三本童话年鉴都采用了《一千零一夜》的框架结构,而第一本《一八二六年童话年鉴》则连内容也取自古代东方生活,如本集所收的《仙鹤国王》、《小穆克的故事》和《假王子》。然而,这些童话虽以古代东方为背景,却都被赋予了现实意义,这里仅举《假王子》一个例子。有些德国学者就认为,《假王子》是对德国一句民间俗话所作的诗意加工。那句谚语说:“是鞋匠就不要离开鞋楦头”
(意味人必须干自己的本行)。
本集最后两篇即《矮子长鼻》(选自《一八二七年童话年鉴》)和《冷酷的心》(选自《一八二八年童话年鉴》),尽管里面出现了仙女、精灵、妖魔和种种魔术,其内容却深深植根于当时德国的社会现实,因而在短暂荒诞的场景之后,总是又立即转回真实生活,具有警世作用,于是也受到成年读者的欢迎。尤其是《冷酷的心》,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豪夫家乡施瓦本地区的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以至让作者在德国文学史上获得了“施瓦本的浪漫派作家”的美名。
这场浪漫运动最早是从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家开始的,这就是德国。德国是个很奇怪的国家:它当时在政治上可以说是很落后的,但是在精神上接受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影响,在理论创造方面超过法国,居于欧洲的最高峰。它产生了康德、黑格尔、费希特。浪漫运动从这个地方开始,也不是很奇怪的。法国有一位研究德国文学的女作家,叫斯达尔夫人,她说,德国的艺术家喜欢把一些很明明白白的事情送到黑暗里,把它们讲得很晦涩。我们说,这是从法国人的视角去看德国人。法国是一个比较爽朗的民族,作为高卢人的后裔,他们的性格比较爽朗,喜欢一些热情澎湃的很明澈的叙述方式,所以说,作为一个法国人,斯达尔夫人看德国人觉得他们是把一些明明白白的事情,有意识地送到黑夜里,把它们表现得很晦涩。比如德国浪漫运动中较早有两位作家,一位叫霍夫曼,各位可以在图书馆里很容易地找到霍夫曼的小说选集。在他写的小说里,我们常常看到一种非常奇特的构思,看到人是怎么样分裂成两半,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分成两部分,互相之间产生戏剧性冲突,看到人的自我怎么转向了非我。我们读的时候,觉得这些小说很怪。这种“怪”中潜藏着某些启示和恐怖感。这些小说看起来有些晦涩,但相当有深度。另一位是比较著名的诗人诺伐利斯。他出于一种对生命的强烈渴望,而非常惧怕死亡。越是惧怕死亡,他就越接近和研究死亡、思考死亡和歌唱死亡,愿意和死亡结婚。但在这样一种情绪的背后,人们又感到他那种特别强烈的生的渴望。人们把他叫做“死亡诗人”诺伐利斯。
当然,当时的德国并不是只有这样风格的诗人和小说家。浪漫运动作为法国大革命的回声,它最积极的影响表现为德国青年人所掀起的“狂飙突进运动”。这个运动的青年领袖是赫尔德尔,运动的纲领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叫“不”。它强烈地否定当时德国的政治现实,的的确确是一场“狂飙突进运动”。和这场运动有着非常重要关系的两位作家,一位是青年歌德,关于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我们已经在前面谈到过,这部小说是欧洲浪漫主义报春的燕子,它预告了浪漫主义春天的到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位是席勒,他在“狂飘突进运动”中发表了重要剧作《强盗》,而他的《阴谋与爱情》可以作为整个“狂飙突进运动”成熟的标志。在《强盗》这部剧本的扉页上写着“打倒暴君”。由于《强盗》的演出没有得到正式的批准,在演出后,席勒被禁闭了两个礼拜,这部戏也被禁演了。这部戏具有非常强烈的政治倾向,恩格斯讲,席勒的戏剧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我们从贬义来讲,它的政治倾向过于直露,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特别需要的。《阴谋与爱情》是一部市民悲剧,很多中国人都熟悉它,因为在中国曾多次上演。席勒在这个时期还写了诗《欢乐颂》,它构成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的灵魂。席勒的诗成了贝多芬灵感风暴的重要源泉。
浪漫主义运动得到较大发展,不是在德国,德国在政治上落后,无法提供这一运动充分发展的土壤。那么它在哪儿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呢?英国和法国。
错
亨利希曼是德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
亨利希·曼(Mann,Heinrich(1871—1950)),也译作海因里希·曼。重要的德国作家之一,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也是德国小说家,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哥哥。因此,通常文学史研究当中也习惯将这对兄弟作家合称“曼氏兄弟”。
作家简介: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主要作品:
《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等。
人物评价:
黑塞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