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名词解释外国文学

浪漫主义名词解释外国文学,第1张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以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有紧密联系。

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方法和艺术风格,早在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中就开始运用,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有直接渊源,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被视为浪漫主义的前奏,英国的感伤主义则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作为文学流派,其作品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强调主观情感,注重抒发自我;

2推崇想象力;

3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

4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

5夸张的手法、强烈的对比、离奇的情节。

补充:

1浪漫主义以表现自我、抒发主观情感为主导特征是法国大革命后因为拿破仑的军事独裁连绵不断的战争流血和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产生的自我崇拜、自我哀怜的社会文化心理在文学上的反映。

219世纪前30年,法国政治领域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要求反对政治、社会和宗教的束缚,主张保证个人自由和独立性,要求国家保证个人的人身、信仰、言论、职业、经营、选举、集会等自由。自由主义论著、作品和文学活动直接影响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产生了“世纪病”、“个人反抗”等主题。

3空想社会主义从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抨击资本主义制度,提出消灭阶级对立的方案,并企图以个人的空想计划代替社会斗争,实现人类的解放。他们宣扬的天才论、崇尚个人品德和才能,以及对未来美好蓝图的描绘,对浪漫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是唯心主义,突出“自我”,夸大主观的作用,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宣扬宗教和神秘主义。一方面提高了人的尊严感,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促进了对美、崇高、悲剧、创作自由、天才等美学范畴的重视和研究,有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宗教、神秘主义以及“自我高于一切”的观点,也有消极的影响。

5德国代表作家:“耶拿派”施莱格尔兄弟,诗人诺瓦利斯,诗人蒂克;“海德堡”阿尔尼姆,布伦塔诺,格林兄弟;“柏林”霍夫曼,沙米索;海涅。

6英国代表作家:“湖畔派”华兹华斯,阿勒律治,骚塞;拜伦,雪莱,济慈,瓦尔特·司各特。

7法国代表作家:雨果,夏多布里昂,斯达尔夫人,乔治·桑,缪塞,大仲马。

8俄国文学:茹科夫斯基,普希金,雷列耶夫,莱蒙托夫。

9东欧代表作家:波兰亚当·密茨凯维奇,匈牙利裴多菲。

10美国代表作家:欧文,库珀,爱伦·坡,霍桑,梅尔维尔,惠特曼。

浪漫主义属于唯心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的。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致是“幻想的”、“传奇般的”、“不真实的”,其中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艺飞万家)

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用来评价作品,一般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语言一般都热情奔放。强调灵感、主观、天才;强调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在对历史怀念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东方异国情调的向往。

在艺术表现上,它反对纯理性和抽象表现,强调具有特征的描绘、情感具体的传达;反对一般化何谓类型化,主张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表现个性化;反对用古代艺术法则来束缚艺术创作,让艺术家的感情在创作中得到充分的传达;竭力强调光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上的饱和色调,反对刻板的雕刻般造型和过分强调素描为主要表现手段,以奔放而流畅的笔触、有时以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和动荡的构图来塑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画家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

穆勒(John Stuart Mill)生为苏格兰历史学家、哲学家兼行政官员詹姆士·穆勒(James Mill)的儿子,是幸或不幸,至今见仁见智。他1806年出生于伦敦,未离即摇篮之时,已开始在父亲手中接受教育。以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标准视之,小穆勒可谓毫无童年。老穆勒显然认为年幼无碍艰深的学习。穆勒15岁读边沁著作(法文版),但更早几年就已进入这位伟人的谈话圈子。穆勒不曾打过板球,少年时代被逼着在功利主义伦理学、古典经济学上表现早熟的聪明,并且熟读历史。到了20岁,穆勒的书本学问大概已多过绝大多数人毕生所有。有人因此说穆勒的心智全是后天制造,或者,至少说他所受教育使他的心智过于容易受外在影响左右。穆勒的著作显示他的心智有非比寻常的开放(孔德的影响是最明显的例子),穆勒也在无意之中提示这一点:他诚实交待他思想论点的来源,并且希望世人知道,我们在穆勒名下读到的东西其实是他与妻子海丽特·泰勒(Harriet Taylor)合作的成果。然而这决不是说穆勒心灵开放而脑子空空。外来影响多,有人为所淹没,有人能容而大;此外,浪漫主义标榜不教而能、遗世独立的天才,颇失浮夸,有人却据此天才观念评断穆勒,说他的思想是二手思想,因此是二流的。

穆勒20岁那年,洒了观念史上最有名的一场眼泪,《自传》所述,今日读来,仍然很难不感动。穆勒是哭他错过的少年,还是哭他早年信奉的功利主义已不能作为人生圭臬,至今仍非完全清楚,不过,这场危机之后,穆勒将感情、感觉的教育与培养列为哲学激进主义(Philosophical Radicalism)的要务,勇敢努力将功利主义与麻木不仁的理性主义分开来。

23岁,穆勒随父亲进入东印度公司,任职至1858年退休。印度叛变(Indian Mutiny)平定之后,英国国内抗议囚犯所受待遇者不过数人,穆勒其一。穆勒单凭知识精力,即足为杰出的维多利亚人。当代所有思潮——浪漫主义、实证主义、政治经济学、选举权问题(包括妇女投票权)、节育、社会主义(穆勒对巴黎公社社员颇有宽厚之言),都在穆勒脑海会合。1865年至1868年,他担任国会议员,代表威斯敏斯特。论自由(On Liberty)1859年问世,海丽特·泰勒前一年去世,其时穆勒已是当代首屈一指的社会科学思想家,自由主义的导师。他1873年去世于阿维尼翁(Avignon),也在那里安葬。

注:约翰·穆勒即约翰·密尔,本文摘自《西方政治思想史》,作者〔美〕约翰·麦克里兰(JSMcClelland),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次印刷。

浪温主义鼎盛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它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指导下的法国大革命的社会后果的失望情绪。

因为大革命时期的恐怖和革命后所确立的秩序并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得那么美妙,这使社会各阶层对所谓的“理性王国“非常失望。于是,反映这种情绪的作家以大胆的想象与夸张等自由手法来表达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形成浪漫主义文学。

但由于作家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浪漫主义文学中形成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两个派别。前者站在没落贵族阶级的立场上美化中世纪宗法式社会,攻击资本主义;后者则崇尚自由和解放精神,否定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实,把理想寄予未来。

浪漫主义最先产生于德国,以后形成全欧洲性的文学思潮。

源于网络

积极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拜伦和雪莱,德国的海涅,法国的雨果,俄国的普希金等。

拜伦(1788-1824)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诗体长篇小说《唐璜》等,后者有传世佳作和讽刺性百科全书之称。

雪莱(1792-1822)是与拜伦齐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马克思称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恩格斯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

海涅(1797-1856)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出身犹太人家庭,马克斯的挚友。他的诗思想性特别强,他在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所表述的观点是著名的《国际歌》主题思想的前驱。他的其他许多诗篇也被贝多芬和舒伯特等作曲家谱成歌曲。

源于网络

雨果(1802-1885)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著名的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一生著有26部诗集、20部小说、12部戏剧、21部理论专著,共79部作品。其代表作是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他去世时,举国致哀,有上百万人组成送葬队伍,一个作家能牵动这么多人心,足见其作品的伟大力量和深远影响。

普希金(1799-1837)是俄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也是语言大师。主要作品有《叶甫盖尼·奥涅金》和《上尉的女儿》等。因政治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屡遭迫害,后被迫死于阴谋决斗中。

一曲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演奏了近两个世纪,从欧洲中部的维也纳城到太平洋的海岛响彻了五大洲。一个伟大的名字——贝多芬时时在人们耳际回荡。他,欧洲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将作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铭刻在人民心中。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770—1827)出身于波恩的音乐家庭,祖父为宫廷合唱团和管弦乐团团长,父亲为合唱团的男高音歌唱演员。贝多芬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的父亲经常酗酒,却梦想把贝多芬训练成神童,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4岁的小贝多芬便在醉醺醺的父亲的严厉叱责下练习钢琴和小提琴。直到11岁,贝多芬才有幸从师于当时宫廷著名音乐家尼夫学习,音乐天赋才真正得以发挥。在尼夫精心培养下,贝多芬进步很快。但贫困的家境,迫使他十几岁便离开学校,给剧院担任伴奏乐师。在尼夫帮助下,1787年春,贝多芬获得了去维也纳学习的机会,他满腔热情地奔赴音乐之都,并拜访了当时著名的音乐大师莫扎特。他的演奏博得了大师的赞赏:“这个青年不久将扬名世界。”同年7月,母亲不幸病逝,贝多芬返回波恩。以后,父亲酗酒更加无度,18岁的贝多芬被迫挑起了家庭的重担。1792年秋,法国大革命波及莱茵省,贝多芬离开波恩定居维也纳,从此开始了向艺术高峰攀登的新的历程。贝多芬的学习条件极其艰苦,但他置物质生活的贫乏于不顾,孜孜不倦地向当时著名的音乐大师求教,他先向海顿学习作曲,后又向阿布雷茨贝格学习对位法,向萨利埃里学习声乐作曲法。贝多芬的艰苦努力结出累累硕果,很快他便以著名音乐家的身份活跃在音乐之都的艺术舞台上。

1795年3月30日,在维也纳举行的首场钢琴演奏会上,贝多芬初露头角,他演奏了自己的《第三协奏曲》和莫扎特的作品,获得了极大成功。1800年,贝多芬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音乐会,演奏自己的钢琴《七重奏》和《第一交响曲》以及海顿、莫扎特的作品,这次音乐会的成功使贝多芬饮誉海内外。此时是贝多芬作曲生涯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他的演奏与作曲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辉煌的背后已潜伏了不幸的阴影。1795年,贝多芬便发现了自己的耳聋症状,经过多方医治无效,病情越来越重。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耳聋无疑是最致命的打击,他感到悲观愁苦,这一情绪在作品中有所反映,例如作品的第十三号的《悲怆奏鸣曲》(1799年)。但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有忧郁的情绪,例如《七重奏》(1800年)和《第一交响曲》(1800年)都非常轻快,如淙淙流水。到1802年,他的病情已十分严重,贝多芬痛苦万分,独自来到维也纳郊外的小镇根施塔特,写好遗嘱准备自杀。但是,贝多芬是那么深情地热爱着人生,热爱着恢弘的艺术世界,他终于战胜了自我,战胜了命运。这一近乎悲剧性的情节把贝多芬伟大的人生观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此,贝多芬开始了他新的音乐生命。他以崭新的姿态和满怀激情投入了创作。一般把这一阶段看作贝多芬创作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含意深邃,意境深远,充满了热情和力量。1804年他创作出雄伟壮丽的降E大调《英雄交响曲》、C大调《华尔特斯坦奏鸣曲》,翌年又写了歌剧《菲德里奥》,1806年创作出抒情优美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充满激情的《热情奏鸣曲》,1807年写了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1808年法奥战争前后,他又完成《告别奏鸣曲》、《第五钢琴协奏曲》、《A大调第七交响曲》和《惠灵顿的胜利》等作品,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品是他的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用自己的经历诉说着人生的真谛,“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整部乐章雄浑有力,充满激荡人生的力量,这是贝多芬以心血浇灌的一株艺术奇葩。他热爱自然,经常漫步于林间小路和湖光山色之间,大自然赐予的灵感的火花经常在他天才的头脑中闪烁。他创作了以反映自然风光为主题的《田园交响曲》和B大调《田园奏鸣曲》,两部乐曲宁静、柔和,充满诗情画意般祥和的气氛。1814年维也纳会议召开时,贝多芬的声望达到顶峰,但是精神却极端苦闷。他想领养侄子卡尔,却遭到卡尔母亲的反对。他听不见自己的琴声,也无法与别人交流,生活十分孤独。这时人们开始对严肃深刻的音乐感到腻烦,转而喜欢轻快活泼的轻歌剧,贝多芬一度受到了冷落。

就在这种心境之下,贝多芬开始了他第三个时期的创作。也许是与惊涛骇浪搏击之后略感疲惫,也许是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而大彻大悟,贝多芬晚年的作品比较平和宁静,但思想内容却更加深刻。贝多芬一度想离开维也纳到伦敦去发展他的严肃音乐,却被几个朋友挽留住了,他们要求贝多芬用严肃的音乐击败轻佻的世俗气息。贝多芬终于以自己的乐曲答复了朋友们的期望,当他的《D大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第一次演奏时,受到听众五次热烈鼓掌欢迎,而当时贵族出场时观众习惯性鼓掌也只有三次。但是,当震耳欲聋的掌声响起时,贝多芬什么也没有听见,仍背对观众呆呆站立,一名歌手拉着他转向观众,他才看见沸腾的人群和人们鼓掌的热烈场面。事实上,1819年贝多芬已完全失聪,《D大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就是在万籁俱寂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整部乐曲由狂风疾雨、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到恬静柔和地对世界的沉思,最后达到理想境界的无限欢娱。而欢乐恰恰是贝多芬毕生追求与颂扬的主题。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当最后一部四重奏曲完成时,他带领侄子出外游玩,不幸染感冒而引起肺炎和水肿,终于不治,于1827年3月16日离开人世。

在音乐领域,贝多芬堪称一代奇才,他在奏鸣曲、交响曲与协奏曲各方面都有创新。他突破了前人的创作方法,把声乐和乐器结合起来。贝多芬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器乐曲的地位,在他的器乐作品中强烈的感情与巧妙的构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音乐结构方面,他是系统地运用调性的典型。钢琴音乐的繁荣和发展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他借助奏鸣曲大胆表现了内心世界。

在个人生活方面,贝多芬总是超然于世俗之外。在衣着上,年轻的贝多芬也曾把自己打扮得风度翩翩,当他发现自己失聪以后,粗犷的性格便暴露无遗,他中晚年经常不修边幅,穿着破烂的衣衫进进出出。他的脾气又极为暴躁,如果一道菜不合口味,便会把桌上的碗碟全部扫到地上。在爱情方面,虽曾为心爱的姑娘作《月光曲》,但爱情之舟始终没有找到停泊的港湾。在政治思想上,他热爱共和,崇尚法国大革命思想,不畏权贵,热切关注个人自由和尊严。当他听说拿破仑称帝后,气愤地把准备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的献词撕掉了。他曾与歌德同游,路遇奥地利皇室,歌德脱掉帽子,毕恭毕敬地站在路边,而贝多芬傲然立于人群中让皇室成员向他行礼。他的高风亮节赢得世人钦佩。

贝多芬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9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17部管弦乐四重奏和歌剧《菲德里奥》和《D大调弥撒曲》等,我们从中感受到快乐,汲取到力量。这些壮美的乐章是人类不朽的精神财富。

1,舒曼。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十九世纪上半世纪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艺术歌曲《月夜》,《奉献》,《核桃树》等。

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

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3,弗朗茨·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又译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奥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开头为“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因病逝世,享年31岁。

代表作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

4,弗里德里克·肖邦。

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19世纪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也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5,弗朗茨·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 —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

代表作有《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匈牙利狂想曲》、《爱之梦第三首》、《帕格尼尼练习曲”钟“》、《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三部《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华丽足尖舞》。

浪漫主义运动兴起于新古典主义革命性丧失时的19世纪初,20年代到40年代是它最流行的时期,而30年代则是它发展的鼎盛时期。

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心是法国,德国和英国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浪漫主义艺术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法国而言,18世纪的启蒙主义运动在艺术上已为浪漫主义运动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因为反对17世纪古典主义文艺和创造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新文艺正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们所倡导的。

第二,法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也对浪漫主义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拿破仑进行的战争结束后,法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人民的生活依然贫困,这引起了资产阶级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同情。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家圣西门和傅立叶,就曾十分痛恨大革命前的封建统治。也同样憎恨大革命后的社会制度,因为革命没有解决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穷困,从而渴望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幸福的社会。这种思想在文艺上也同样得到了反映。

第三,浪漫主义运动的形成和发展与德国的古典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美学方面,德国哲学对个性的强调和对美、崇高、悲剧性、自由和天才等范畴的研究完成了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282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