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艺术 >> 书画美术
问题描述:
全一点啊!越多越好,不要太长。
解析:
让-弗朗索瓦·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国巴比松派画家。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国画坛闻名。习惯被称作米勒,实际按照法语发音应翻作“米叶”。
生平
1814年-出生于法国诺曼底半岛格鲁什村(Gruchy),富裕的耕农家庭之子;童年时曾帮助父亲在田间劳动。
1831年-17岁,创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显示出极高的绘画天赋。
1832年-18岁起,到瑟堡市(en:Cherbourg)向两位当地画家学习绘画。
1837年-23岁,获得瑟堡市议会的奖学金,到巴黎美术学院向浪漫主义派画家德拉克罗瓦学习。米勒也常常去卢浮宫,从米开朗基罗、普桑、林布兰特的画中临摹学习到不少表现技巧。
1939年-离开德拉克罗瓦的画室。
1840年-米勒“肖像画”入选沙龙,正式跻身巴黎画坛
1847年-米勒开始将他的兴趣专注在乡村题材的作品。
1848年-在巴黎的「自由沙龙」展出古典主义风格的《巴比伦被俘的犹太人》和乡村风俗画《筛谷的人》。
1849年-《拾枯草的人》获得1000法郎的奖金,夏天时,由于巴黎动乱,米勒偕同妻儿搬到巴黎近郊,邻近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定居。这是他最贫苦潦倒的时期,一边在画室创作,一边又必须为了生计在田里耕作。
1850年-米勒画出了《播种者》。并以此画获得许多重要人物的赞赏与肯定。如作家雨果、印象派画家梵高等。
1857年-《拾穗者》,可说是米勒最著名的画作。此画描绘三名农妇在一片金**的麦田中捡拾收割过后的麦穗。在画面中充满的感伤与人性尊严的宁静,奠定了米勒在法国自然派画家中的重要地位。
1858年-《晚钟》(米勒死后,法国以80多万法郎购回此画)。
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与柯洛一起展出田园自然风格的画作,人们逐渐认可米勒的绘画。
1875年-61岁时咯血病逝于巴比松。
米勒与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写过一篇短篇小说,据说是以米勒当做书中主角的灵感来源,讽刺画家死后画作才被炒作至高价的艺术界惯例。这本小说的名字是:他是否还在人间?Is He Living or Is He Dead
新古典主义美术和浪漫主义美术在画风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的画风在于细腻二字,画法是循规蹈矩的,后者的特点是感性,颜色是不受拘束的,不是特别的细致,对比很鲜明,强调人的个性与自由。其实两种画风还有着政治上的联系,比如说新古典就是为了煽动人们的思想,让他们站起来反对国家的某种制度,形成革命,所以画作非常的严谨,不允许有哪怕一点的粗糙,不允许出现个性。而浪漫主义就是追求一种人性的解放,有那么一点印象派画家的意味在内。比如说有名的浪漫主义画家雅克路易大卫的画作就和梵高有着比较多的相似性,受梵高画风的影响很大。
在探讨一个时期的画风的时候,不仅要看艺术方面的,因为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人们对于现实的某种推崇或者反抗。比如中国的文章亦是如此,清朝的八股取士,不允许考生学习其他的东西。而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美术也是在两种不同的思想下诞生的,自然有很多的不同点。但两者也有着很明显的相同点,就是是为了某种思想服务,还不能脱离统治阶级的控制。
提到新古典主义画作,很多人都会想到法国,在1784年的时候,路易十三请法国著名的画,加大为画了一幅《荷拉斯兄弟的誓言》。皇族是很珍贵的,通过画作就能显示自己奢侈的生活,彰显自身的权利,让御下的民众能够幸福,上述的画作就是这样的意思,展现了国家的实力可以巩固法国的统治。而新古典主义就像小编的上面所说的主要起煽动作用,革命者为了推翻法国的统治,在画画的时候也比较擅长运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英雄形象,让法国人民的好战心理被点燃起来,从而推翻路易家族的统治。
其实这种情况不仅是在外国有如此的表现,在中国的古代意识如此,所以艺术是脱离不了社会的。
西洋美术(英语:Western art)以西方造型艺术为主,包含绘画、雕刻和建筑等
1奴隶社会时代
进入奴隶社会,那些文明古国谱写了人类美术史的辉煌篇章。
美索不达米亚(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又称两河流域)的雕塑,如巴比伦王国的“汉漠拉比法典”浮雕,亚述王国那些表现战争和狩猎的紧张场面、手法极为写实、充满激烈动势的浮雕。
古埃及的庞大金字塔建筑,按照正面律程式雕刻的人像雕刻和神秘威严的狮身人面像。
古希腊的自由民主创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筑、雕刻和绘画作品,其中留存于世的不少健美而优雅的雕刻形象,如《掷铁饼者》、《米洛斯的维纳斯》等,尤其具有无穷的魅力。
古罗马美术承继着古希腊的传统,但罗马人的美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规模巨大的科洛西姆竞技场和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而曾被维苏威火山灰掩埋达1700多年的庞贝壁画,则给我们展示了古罗马绘画的独特面貌。
2封建社会时代
自公元476年开始,欧洲历史进入封建中世纪。受基督教制约,中世纪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建筑的高度发展是中世纪美术最伟大的成就。拜占廷教堂、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各具艺术上的创造性。与宗教建筑相结合,雕刻、镶嵌画和壁画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美术以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在追溯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神的旗帜下,创造了最符合现实人性的崭新艺术。
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是文艺复兴美术的三位代表。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其杰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皆被誉为世界名画之首。米开朗基罗则在雕刻、绘画和建筑各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鼎盛期文艺复兴艺术水平的典范之作。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雄伟健壮,气魄浑宏。拉斐尔则以其塑造的秀美典雅的圣母形象最为成功。他的圣母像寓崇高于平凡,被誉为美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
417世纪时期
17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巴洛克美术,它发源于意大利,后风靡全欧。其特点是追求激情和运动感的表现,强调华丽绚烂的装饰性。这一风格体现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各个美术门类中。佛兰德斯的鲁本斯是巴洛克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绘画对西方绘画具有持久的影响。同时代的现实主义大师如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洛克的特色。
518世纪时期
18世纪罗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随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罗可可美术的特点是追求华丽纤巧和精致。代表画家有法国的瓦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随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到来,进步的美术家们又一次重振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开展了一场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其代表画家是法国的大卫和安格尔。浪漫主义随着新古典主义的衰落而兴起。法国的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被视为浪漫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而这一运动的主将却是德拉克洛瓦,其绘画色彩强烈,用笔奔放,充满强烈激情,代表作有《希奥岛的屠杀》和《自由引导人民》等。法国吕德的《马赛曲》和卡尔波的《舞蹈》都是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塑作品。
619世纪时期
19世纪中期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兴旺的时期。法国画家库尔贝是现实主义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奥南的葬礼》堪称绘画中的“人间喜剧”,而《石工》则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勤劳朴实的农民画家米勒,以醇厚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辛勤劳作的农民。政治讽刺画家杜米埃创作了大量思想深刻而形象夸张的石版画和油画。德国女版画家柯勒惠支,以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创作了反映工人运动和农民革命的系列铜版画和石版画。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产生了列宾、苏里科夫等杰出画家。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品质。
19世纪后期在法国产生了印象派。此派绘画以创新的姿态出现,它反对当时已经陈腐的古典学院派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受到现代光学和色彩学的启示,注重在绘画中表现光的效果。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毕沙罗、西斯莱等。继印象派之后还出现了新印象派(代表画家是修拉和西涅克)和后印象派(代表画家是塞尚、梵高和高更)。而实际上后印象派与印象派在艺术主张并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其中凡"高的绘画着力于表现自己强烈的情感,色彩明亮,线条奔放。高更的画多具有象征性的寓意和装饰性的线条和色彩。法国画家塞尚(1839-1906)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毕生追求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都有新的创造,他的绘画则追求几何性的形体结构,他因而被尊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他的绘画源泉是自然、人和他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的事物,而不是昔日的故事和神话。
720世纪时期至今
20世纪以来,现代美术呈现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态的局面。1905年诞生的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强调形的单纯化和平面化,追求画面的装饰性。1908年崛起的以布拉克和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绘画继承了塞尚的造形法则,将自然物象分解成几何块面,从而从根本上挣脱传统绘画的视觉规律和空间概念。随着德国1905年桥社和1909年蓝骑士社的先后成立,表现主义作为一种重要流派登上画坛,此派绘画注重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情感。1909年在意大利出现了未来主义美术运动,此派画家热衷于利用立体主义分解物体的方法表现活动的物体和运动的感觉。抽象主义的美术作品大约于1910年前后产生,其代表画家有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和荷兰画家蒙德里安,而两人又分别代表着抒情抽象和几何抽象两个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的达达主义思潮,此派艺术家不仅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反对传统,而且否定艺术自身,否定一切。杜尚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上胡须,并将小便池作为艺术品,便是达达主义思想的体现。随着达达主义运动消退,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此派画家以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梦幻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力图展现无意识和潜意识世界。其绘画往往把具体的细节描写与虚构的意境结合在一起,表现梦境和幻觉的景象。代表画家有恩斯特、马格利特、夏卡尔、达利、米罗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产生的以波洛克、德"库宁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综合了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的特点,强调画家行动的自由性和自动性。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的波普艺术,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利用废弃物、商品招贴、**广告和各种报刊作拼贴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代表人物有美国画家约翰斯、劳生柏、沃霍尔等。
而70年代兴起的超级写实主义(或称照相写实主义)运动,其主要特征是利用摄影成果,进行客观的复制和逼真的描绘。代表画家有克洛斯、佩尔斯坦,雕塑家中,安德烈、汉森最为著名。除上述之外,可以归入现代艺术范畴的还有偶发艺术、大地艺术等。其许多艺术活动已经超出了美术的范围。
文/雄威之主
拥有哲学、神学和文学学术背景的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于1991年出版发行的《苏菲的世界》(萧宝森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10月版)是一部哲学通俗小说。该书集神学、宗教、哲学和科学知识于一身,讲述了一位任联合国驻黎巴嫩观察员的父亲,为自己的女儿席德准备一件生日礼物,即苏菲(以席德为原型)在哲学老师艾伯特(以席德父亲为原型)的指引下学习哲学史的故事。全书以浪漫主义反讽形式写成,在以荒谬主义手法描写艾伯特和苏菲冲破作者笔下命运桎梏的努力中达到高潮。
浪漫主义反讽 (Romantic irony) 又被称为“中国套盒”式的叙事结构或元小说(叙述),这种叙事方式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和情节的曲折性。作者在行文中运用浪漫主义反讽,要么是提醒读者明白是他在操纵这个虚构的世界;要么是突然打破幻象,出面干涉,向读者说一些讽刺性的话,让读者至少在那一刹那会想起,自己所读的毕竟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已。
全书第二十二章《柏克莱·灵》(全书共三十五章)之前,作者都在极力克制自己作为浪漫主义作家所必然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基本保持了其虚构的苏菲的世界的合理性,这也致使小说前半部分富有神秘主义色彩。作者随后即在该章揭示道“……对于你我来说,这个‘造成万物中之万物’的‘意志或灵’可能是席德的父亲”,从而借哲学老师艾伯特之口指出,苏菲的世界系席德的父亲虚构而成。
浪漫主义反讽之风贯穿此书全本,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即通信媒介、私人物件和意象—象征来分析。
一、通信媒介
苏菲与哲学老师艾伯特间的通信媒介分为卡片、信函和录影带。
在苏菲看到“原谅我请苏菲代转这张卡片,因为这样最方便”P8而倍感困惑之时,席德已开始感叹自己的父亲“没有将卡片绑在包裹上,而是将它写进书里了”P296。
哲学老师艾伯特似乎总能率先苏菲一步,知晓这个拥有强烈好奇心的女孩的所思所想,及其为探究艾伯特真实身份所采取的行动,如他在给苏菲的信函中表示“为了避免你产生任何念头,我先声明:你绝对不可以探查我的身份”P52。“以后这些信…将直接送到花园的密洞中”P58。
雅典高城(Acropolis)上,哲学家艾伯特为让苏菲看到古代雅典的壮观,使“废墟中突然升起了几栋高大的建筑。就像魔术一般,所有昔日的建筑又突然再现”,又让柏拉图与她对话道“苏菲,欢迎你到雅典来,我的名字叫柏拉图。我要让你做四件事……”P73~78。
二、私人物件
如同中国戏曲的舞台布置,优秀文学作品中着墨的私人物件必有其功用。
1、床底下的红色丝巾。 “当她看到丝巾的线缝旁有墨水写的‘席德’字样时,不禁目瞪口呆。席德!谁又是这个席德呢?她们走的路怎么会如此交错不已呢?P56”。当席德读到这里时,质疑道“丝巾怎么可能跑到一个故事里去呢?它一定是在别的地方”P298。
2、小木屋中绿色的皮夹。 苏菲一闯少校小木屋时发现了“一张学生证,上面贴着一张金发女孩的照片,照片下面写着女孩的名字:席德”P97。而席德读到这里时感到“荒谬…有一刹那…真的相信苏菲找到了那个皮夹”P301。
3、枕头下的金色十字架链子。 苏菲在梦中捡起的金色十字架链子竟然“在枕头下…背面刻着席德几个字”P191,她感到生气,似乎席德的世界在将她吞噬。而席德的父亲却温馨提示自己的女儿道“很遗憾你丢了那条金十字架链子。你得学习照管自己的东西才行。爸爸就在你的身旁”P194。类似的情节安排似乎对苏菲并不公平,当然,我们对该问题暂不予以讨论。
作者提到的红色丝巾、绿色皮夹和金色链子,这些都是席德丢失的私人物件,本来难以再现,此时却出现在苏菲的世界里,一方面,是给予女儿熟悉的温存,使她从自己丢失的东西处得到心理抚慰;另一方面,是席德的父亲婉转地教育席德,要她克服丢三落四的坏习惯,保管好自己的个人物品。因为“那样的东西常常会被人拿错,尤其是在学校等地”P58。
三、意象—象征
随着哲学家艾伯特娓娓道来的哲学史细流,席德父亲笔下苏菲的世界中的各种意象,逐渐以明喻或隐喻的修辞形式显现,甚至经多次重复而上升为象征。
(一)意象
在全书中,“密洞”一词出现16次,“白兔”一词出现6次,“镜子”一词出现10次。
1、树篱中的密洞。 对于苏菲来说,树篱中的密洞“自成一个世界”P6~7,这里是她自由的私密空间,与禁锢她思想的旧世界相连。起初,她唯有“躲进她的密洞”里,“才能拆阅这个大信封”P11、P15。当“处于震惊状态中”的苏菲“把那个装着神秘哲学家来信的铁盒子很稳妥地藏在密洞中”P19时,也就为冲破思想禁锢种下了一颗将会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随后,她总是在密洞中学习新知识P21、P29、P57、P73、P81、P99、P105、P127、P149,而柏拉图《理想国》中“洞穴的神话”启示她应“走出黑暗的洞穴”P90~93,并最终引领她鼓起勇气“把饼干盒从密洞中拿出来”P119~121带入旧世界,将所有书信整理入讲义夹,与席德手中的讲义夹达成了形式的一致和内容的契合,以便播撒大树的种子。密洞的象征意义在后续的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完整的诠释,“汉密士正躺在密洞的入口前”P192等待引领苏菲前往少校的小木屋,花园宴会接近尾声时“苏菲感觉有人紧抓着她的手臂,把她拖进密洞内”P497继而通往席德的世界。
2、被拉出魔术师帽子的白兔。 作者把白兔比作整个宇宙,建立了一个小型象征系统,通过对比各类人的行为,来突出拥有哲学头脑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意义。“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P14,当柏拉图站在“一根细毛的最顶端”P86时,多数人却有如“微生虫一般…已经在…白兔毛皮深处待得太舒服了”P18~20,其中,对难题太过笃定和漠不关心的两种人也“都是兔子的毛皮深处蠕动的虫子”P69。苏菲的母亲未能旁落,“白兔与帽子”是她心头萦绕不散的幽灵P43、P50~51、P71、P100、P220、P260、P463、P485、P489。苏菲在宗教知识考试时答到“圣经中有一个东西很像是兔子的细毛,那就是巴别塔”P125,作者以此借苏菲之口批判了那些摧毁哲学家劳动成果的外力。结尾处,席德与爸爸团聚后感觉“好像正坐在白兔细毛的最顶端”P527,以此言喻那种幸福感和满足感。
3、眨动双眼的古老魔镜。 站在浴室里镜子前的苏菲“凝视着自己的眼睛…有一刹那,觉得迷惑”P3,她一闯少校小木屋时“镜中女孩眨了眨眼”P97就不禁发问“是普通的镜子还是魔镜?”P102,二闯小木屋时她坚持要“把镜子带走才行”,回家后将其“挂在她房间的墙上”P148~190。当再次看到镜中女孩眨眼时“她万分确信镜子里的女孩就是席德”P190。席德也做过类似尝试P293,甚至“觉得苏菲确实存在于‘另外一边’的某处”P306。毋论存在与否,她尚未能意识到自己竟与苏菲一样“看到镜中的人影同时向她眨动双眼”P311意味着什么。当苏菲从树林里小熊的手中接过“一封写给‘镜子另外一边的席德’的信”时,所有的怀疑得到了肯定的回答P348。哲学老师总结道“哲学是世界精神的镜子”P381,却无法说出那面铜镜为人类扶正祛邪的特别意义。
(二)象征
1、刻意强调的白色物件
白信封、白丝巾、白兔、白色五斗柜、白袜、联合国的白色吉普车、白鸽、白乌鸦、诺亚的毛发、白色奔驰轿车、白衬衣、白屋等。这些物件的象征,即纯洁(白丝巾、白袜、白衬衣)、和平(联合国的白色吉普车、白鸽、诺亚的毛发)、指引(白信封、白乌鸦、白色五斗柜)和虚无(白色奔驰轿车、白屋)。
2、刻意强调的绿色物件
绿色信箱、活青蛙、绿草绿树、绿色皮夹、绿色弹珠(绿黑相间)、绿苹果、绿色的发光数字、绿色眼睛。这些物件的象征,即地球的生态(活青蛙、绿草绿树、绿色弹珠、绿苹果)、喧嚣和污染(绿色皮夹、绿色的发光数字)、未来的希望(绿色眼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十八世纪晚期,十九世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他是一个全欧洲性的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直到20世纪仍余韵不散。法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刻、小说和戏剧领域;英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于诗歌、历史画和风景画领域;德国浪漫主义则在音乐、诗歌和绘画领域皆有体现。
西班牙画家--戈雅(Francisco de Goya ,1746至1828)是一颗耀眼的星辰。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tic,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麦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单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P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
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在俄国,浪漫主义的发展是较迟的。它在十九世纪初期才形成为一种流派。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贵族革命中起过显著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鼎盛期大约始于18世纪70年代终于19世纪20年代,社会和政治背景:
当时英国是第一个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在国内它的政府用 严刑峻法对付群众运动,而人民的斗争则更趋高涨,终于导致后来的宪章运动和议会改革。从布莱克起始,直到济慈,浪漫诗人们都对这样的环境有深刻感受,形之 于诗,作品表现出空前的尖锐性。
涌现的著名诗人主要包括彭斯、布莱克、华兹华斯、克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
拜伦和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拜伦最重要的作品《唐璜》是一部诗体长篇小说,通过游记方式记述贵族青年唐璜在希腊、俄国和英国等地游历的冒险及爱情遭遇,广泛地反映了欧洲的社会生活,抨击了封建势力,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伪狡诈,热情地呼唤人民起来革命。他的诗歌洋溢着追求民主和民族解放的精神,饱含高昂的战斗激情。雪莱在政治上支持爱尔兰民族独立,赞赏法国大革命。他的诗歌音调优美,节奏明快,想象丰富。《西风颂》和《致云雀》等举世闻名。其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描绘了为人类“盗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最后依靠自然的力量获得解放的故事,寄托了诗人对一个充满爱的光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表现了诗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