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爱情传说真相是什么潜藏在故事的背后的细节!

中国四大爱情传说真相是什么潜藏在故事的背后的细节!,第1张

中国四大爱情传说的真相是什么?你知道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的细节吗?校易搜带给你相关的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中国古代有四大爱情传说,至今仍广为人知:孟姜女为长城呐喊、牛郎织女、梁祝和白蛇传。

几代中国人把他们美丽的想象和对爱情的悲伤记忆寄托在这四个爱情故事上。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经过几十万年的传播,这些故事已经被改写了无数次,它们变得面目全非了吗?经过长期的模式解读,这些故事的初衷是否被扭曲了?

如果你不听别人的话,如果你仔细想想童年时熟悉的故事,你会发现很多隐藏在故事背后的细节。

01孟姜女不哭

让我先告诉你孟姜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情节是哭下长城,但事实上,在最早的历史记录中,这个女人因不轻易流泪和极其遵守礼仪而受到称赞。

据历史学家顾颉刚考证,左传中孟姜女的故事是由齐梁之妻所生。

据左传记载,齐梁与齐侯同去赴死,齐侯回来后,在郊外遇到齐梁的妻子,向她表示哀悼。齐亮的妻子不同意,说按照礼节,你应该来我家正式吊唁。

虽然她的丈夫去世了,她很难过,但还是按照当时的礼仪要求去悼念死者,这是绝对不含糊的。这是一种女性的礼貌和克制的典范,所以春秋时期的知识分子记录了她的言行。

神奇的事情发生在背后,这个简单的故事在历代的流传中不断被添加,齐梁的妻子形象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唐朝时,齐梁的妻子没有名字也没有姓氏,她有自己的名字叫孟姜女;她的丈夫齐亮不再是一个战死沙场的将军,而是一个被抓来避难后在城墙上修建的民夫。孟姜女哭着进城,为了找到她的丈夫,推倒了长城。

这个故事的传播高潮出现在明朝。明代流传的孟姜女的故事,把秦始皇和孟姜女之间的纠葛纳入情节,说孟姜女是因为哭长城而被秦始皇报告和召见的。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后,他看到了血色。孟姜女提出了安葬的条件。提到的大部分条件有三个:建桥、埋葬和亲自参加秦始皇的葬礼。一个接一个,孟姜女淹死了。

到目前为止,孟姜女已经从左传中一个不知名的懂礼仪的女人变成了一个忠诚、敢于面对权力的坚强女人。但最糟糕的是秦始皇,在这个影响深远的故事中,一代男性大师的形象被毫无意义地批评了。事实上,孟姜女比秦始皇早几百年出生,他们不可能在同一个舞台上。

我们不禁要问,当明朝人讲述孟姜女的故事时,他们为什么要拖秦始皇?

毕竟,这并不难理解。明朝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次大修长城。人们编造并传播孟姜女为长城哭泣的故事,旨在将现实中修复长城的痛苦与历史上的暴君联系起来,从而讽刺当前的政治,发泄不满。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只是弱者口头反抗权力的武器。

从某种意义上说,秦始皇是在为明太祖提锅。

02流氓牛郎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起源之一。就影响力而言,它绝对是四个爱情故事中的第一个。由于它的巨大影响,人们对这个故事的感受很容易被正统的解释引入歧途。

正统的解释集中在牛郎织女被天帝/太后无情地分开的幸福生活上。此外,天帝/太后被认为是封建势力的代表。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听着这个故事,最终激起了对封建权力的厌恶和谴责。

很少有人会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在一个非常注重个人道德的国家,为什么一个年轻的农民偷看女人洗澡,偷女人的衣服,却受到表扬而不是批评?

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是偷窥+恋物癖+小偷+非法绑架和监禁女孩。这是一个由流氓犯罪行为积累的情节,但它被包装成一个美丽的远距离爱情故事。只能说,流氓文化的强大基因自古以来就存在于民间和中国的底层。

在中国,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但大多数版本都有藏衣护女的情节。什么意思牛郎结了婚,甚至生了两三个孩子后,牛郎必须小心翼翼地把偷来的衣服藏起来,以免让织女发现,而织女则想尽一切办法把衣服找回来。这件衣服相当于织女的飞行器。一旦找到,她就会飞走。

可以看出,织女和牛郎之间没有爱情,只有被胁迫和被胁迫的性关系。

就像孟姜女的故事一样,我们现在认为牛女的悲剧是天帝/太后造成的,也是明朝人处理的结果。明代以后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开始美化这个被囚禁的流氓女孩的爱情。偷了衣服的织女不仅没有逃脱,而且还和牛郎一见钟情,夫妻俩幸福地耕作编织。以前主持正义的天帝/太后,此刻成了恶棍。

一段难以启齿的强迫婚姻被改写,并成功地通过反封建和反封建的对立模式转移了故事的焦点。

用民俗学专家田兆元的话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是生育互助的典范。),但它在伦理上不是很好,所以神话把它掩盖起来,用丰富多彩的东西展示它,并为过去的事件辩护,从而达到宽容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然而,现代人称赞女牛的故事是一个爱情故事,这是非常美妙的思考。

牛郎织女会已经成为情人节的典型意境,但织女却不想。

朱良不是革命者

人们对中国四大爱情故事的普遍理解与所谓的反封建主义有关。秦始皇,天帝/太后和法海,以及朱良故事中的贾珠和马甲的父母,都是封建势力的代表。

事实上,这种使故事简单化和二元化的解释模式,有助于我们抓住中心思想,在考试中多得两分,但它在更大程度上掩盖了故事本身丰富的主题。

在反封建的大帽子下,朱良的故事被误解最多。

祝英台装扮成男人,与已经在学校学习三年的梁山伯有着深厚的友谊。临别时,祝英台假装有一个妹妹,并答应嫁给梁山伯,暗示梁山伯将在十天后嫁给他,但梁山伯误以为是三十天。30天后,来到朱家求婚时,朱元伟已经把许配给了马元伟的儿子,并定下了婚期。朱良怀着复杂的感情相遇,但这并不能改变现实。

离开贾珠的家后,梁山伯病了,死于仇恨。在与马家的结婚的路上,坚持要与的坟墓告别,并得到了许可。祝英台痛哭流涕向梁山伯致敬。当时,风雨交加,祝英台跳进坟墓,死于双重自杀。

在后来的版本中,朱良和蝴蝶君给了这个传说一个悲喜交加的结局,这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

朱良的故事被认为是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典型例子。祝英台与马远外的儿子订婚了,暗示他希望远外以牺牲女儿的幸福为代价来贪财。这也被认为是马家族用财富欺骗人民,并希望家庭贪婪的金钱和欺负妇女。

但从的原著来看,朱家和马家是相得益彰的。此外,我希望我的家人允许英台伪装学习,马的家人允许英台在结婚的路上向致敬,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决定。可以看出,当时父母双方都很开明。

至于父母包办婚姻,它是近代以前婚姻制度的主要形式。我们不能把我们现在的婚姻观念强加给古人。

朱良和他的妻子始终认为婚姻必须有媒人的话和父母的命令。

根据法制史学者朱苏力的解释,朱良过去常常同床共枕。如果他们真的提倡婚姻自由,他们可以把生米煮成熟饭;但祝英台必须回家,等待梁山伯按照程序求婚。当得知是个女人并答应嫁给马的家人后,他只是表示深深的遗憾,或者是准备在分手时娶虚构的妹妹。只有当他发现这个希望也破灭时,梁山伯才放弃。

这时,祝英台仍然说,我这辈子不这么认为。我建议你忘记它。他坚持尊重传统的婚姻程序和制度。最后,他们很伤心,离开了。整出戏没有朱元伟或马元伟对祝英台施加压力或胁迫。

可以看出,在传统的婚姻制度下,朱良和他的妻子始终是守法的人,即使面对不能结婚的不利结果,他们也从未打算挑战这一制度。

祝英台最终决定双重自杀,这是由梁山伯的意外死亡造成的,是一次突发事故。

现代人把包装成传统婚姻制度的叛逆者,丑化朱家、马家的父母,把他们视为传统婚姻中顽固的恶势力,实质上是一种解释模式。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以父母安排和门到门匹配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婚姻,长期以来都有其历史合理性,我们不能事后还坚持古人的先见之明。

04白色女士的欲望

受许多改编自白蛇传的影视剧的影响,我们对白蛇传的故事非常熟悉,并对其抱有成见。简而言之,虽然白娘子是个蛇妖,但她已经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并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许萱以报答她的恩情。然而,法海不理解爱情,坚持认为她不可能坠入爱河,并突然分手了一对模特夫妇。

这样一个故事符合现代人的自由恋爱美学,但也是一个很晚才形成的情节。

最早的白蛇故事充满了恐怖。唐传奇中有一个叫白蛇的故事,讲的是陇西一个叫李皇的男人,被一个穿白大褂的漂亮女人勾引,到他家去住三天,到处找乐子。第四天,当我回到家,我的身体变成了血。一家人去找那个穿白衣的漂亮女人,发现她被蛇妖变了。

宋明两代有冯梦龙的西湖三塔和白蛇城雷峰塔两个版本。白蛇故事的情节基本上是完整的,但是故事的要点与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完全不同。

杭州西湖,重建雷锋塔。

宋明时期的白蛇故事强调情欲,白娘子的妖性并没有消亡。我曾经威胁许萱说,现在我告诉你,如果你听了我的话而欣喜,一切都会好的。如果你生来就有一颗外在的心,你会被教导说整个城市充满了血和水,每个人都会用手爬上波浪,踩在波浪上,他们都会死去。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以许萱受不了诱惑,生活艰难的例子警示世人:

劝世人不要爱颜色,爱颜色的人对颜色着迷。心是自然而邪恶的,那么鄂莱怎么能欺骗你呢?然而,看到徐铉对颜色的热爱带来了一个疲惫的诉讼,造成麻烦。前来救援的不是老和尚,而是白蛇吞了它,没有留下一点。

在这个时候,法海的形象也是积极的,蛇妖是克制的,建议男人禁欲,不要贪恋女人,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可以看出,早期的白蛇故事并不是反佛教的,相反,它是佛教的广告。

直到清朝,白蛇的故事才在最后一轮被修改和定稿。最大的变化是白娘子从蛇妖变成了蛇妖,而法海则从正面形象变成了负面形象。这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白蛇的故事。

为什么会有这一轮变化?这应该与明末清初佛教在人们心目中的衰落有关。僧侣们不遵守戒律,禅宗森林遭到破坏和退化,这导致民间对佛教的评论急剧恶化。

在民间文学中,白蛇传中的僧侣形象被颠倒了,从最初拯救穷人的恩人变成了破坏美好生活的罪人。

新白人女性传奇的经典剧照。

05简短结论

揭露中国四大爱情故事的真相并不是让人们不相信爱情。

了解神话传奇的门道,你就会知道所有的故事都是当时历史现实的写照。这样,虚构的故事可以成为解构历史的关键。

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在神话传奇的变化下,有一个稳定而深刻的心理结构。

通过对中国最流行的四个爱情传说的传播和改写,我们也可以发现我们民族深层的心理结构。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周平王即位后,将周的都城从镐京迁到了洛邑,即平王东迁,这标志着东周的开始。从东周时起,周王室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不断削弱,加之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使得一些诸侯国的实力大大增强,郑国就是春秋初期非常强大的诸侯国之一,这也就可以看出郑庄公本人是非常有才干的,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甚至综合实力已经不逊于曾经高高在上的周王室,郑国在各个诸侯国中开始了一段时间的称霸。

郑庄公本人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不仅如此,他还能够忍辱负重,从郑伯克段于焉这个典故就能够看出来,虽然他的弟弟段想谋得王位,郑庄公依然知晓此事,但是他并没有将这个事表现得很明显,最终设计断了弟弟段的念想,可以看出他是非常有谋略的。而且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即使他的母亲那样对他,他最后还能和母亲冰释前嫌。

随着郑国国力的不断强盛,周平王也比较忌惮,所以想将权力分散,来防止郑国一家独大,但是郑庄公并不买账,至此就有了“周郑交质”事件,从这一事件可以反映出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初期对诸侯国的管控权,诸侯国也开始不尊重周天子,除此以外,他还借助周天子的名声去欺压一些小的诸侯国,使他们臣服于自己,进一步加强郑国的实力,所以说郑庄公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他在治国策略和政治谋略上都非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狐假虎威的行为,也让很多人对他的评价偏负面,认为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我觉得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站在我们现在的视角去看待,应该站在当时历史的角度,所以总体来说,郑庄公还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政治家。

  中国古代有过无数的美女。其中一些人,因其行事与家国天下相关联,便格外引人注目。著名者,如西施、如貂婵、如昭君、如杨妃,所谓四大美女之说,流传久矣。千百年来,关于她们的故事,或铺陈于说部,或敷衍于戏剧,或颠倒于诗词,或形诸于画图,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还有许多人的历史命运,就远非如北了。就从春秋时期的女性人物中,选一个来说说吧。

春秋时期有一位女子,她死过三任丈夫,又有三个男人与她有私情往来;一位国君因她而丢掉性命,而这个诸侯国也因她而一度灭亡;他心爱的儿子因她而悲惨死去,另一个国家则因她而迅速强大起来;她曾被作为战利品被他国掳去,战胜国的国君与大臣则一个个争着想要娶她;争的结果,三个家族因她而惨遭杀戳,两个国家则因她而成为世仇;因为她,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夏州、夏水、夏口、江夏等地名,也因为她,有了我们语言中“尤物”一词的第一次出现和使用。最后,还有一个男人,在她至少四十二岁那年,舍弃高官厚禄,带着她逃亡异乡!捡点史料,一个女子一生的经历如此复杂离奇,古今中外,大概无人可比,称她为旷世美女,我想当无问题。这名女子,便是夏姬。夏姬,七次出现于《左传》之中,五次出现于《史记》之中,《诗经》中涉及到她,《国语》中也提到过她,比之晚她一百年左右的越女西施,这是一个实实在在名见于经传的人物。但是在历史上,她却从来没有被排进美女的行列。倒是西汉晚期的刘向曾在《列女传》中提及她,但作为经学家的刘向却视夏姬为红颜祸水,并将她放进“嬖孽”一章中。自此以降,几乎所有《左传》、《国语》、《诗经》、《史记》的注家,都延袭这一说法。及至近世,流传甚广的《东周列国志》,更把她描绘成一个 而祸害的女子。其实,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的。今天,除了研究春秋史的,真实的夏姬,大概很少有人知道了,人们所了解的夏姬,是说部中的夏姬,是妖冶 的夏姬,是被后世的伦理范围过的夏姬,而一个真实的夏姬,连同那个充满 与野性的时代,则被历史的尘沙所深深掩埋。在我看来,夏姬与她的时代是值得研究的,这位一生经历坎坷、颠连备尝而在当时影响重大的女子,应该有人为她写一写。这之中,有太多让今人觉得费解和不可思议的东西,称之为传奇,毫不为过,而这,需要我们从历史学、文化学的角度进行说明和探究。更何况,她还是天下许多夏姓人的老祖母和杨姓人的老外婆!让我们跟着夏姬,一起走进真实的历史吧。一、家邦郑国,是夏姬的父母之邦。郑国是姬姓国家,它的开国君主,是周宣王的庶弟姬友。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宣王姬静将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这便是郑恒公。恒公立国三十三年后,幽王失政,周王室面临祸乱的危机,于是郑恒公听从太史伯的劝告,全身远祸,将国人从关中地区东迁至今河南新郑,建立新的郑国。两年后,郑恒公在保护周幽王的战斗中被犬戎杀死,其子郑武公继位。因此,新的郑国,实际上是由郑武公开始经营的。郑国东迁后,因其所处为土地平沃,四通八达的中原地区中心,利于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加之多年推行相应的政策,郑国很快成为一个新兴的、富裕强盛的诸侯国家。到了武公之子庄公当政时,还曾一度称雄于中原。郑国立国一百七、八十年后,时间已进入春秋社会中期,郑国在经济上虽仍有一定的实力,但地位已远不如从前,晋、楚、齐、秦诸国己经强大起来,郑国已开始沦为二等国家。这一时期,也是春秋史上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郑的国境,东起匡城(今河南周口扶沟县西),西至颖谷(今河南登封具西),南至汜(今河南襄城县境),北至廪延(今河南延津县境),平敞开阔,无险可守。当时之强国,秦在其西,晋在其北,齐在其东,楚在其南,论地理,属四战之地,强国交兵,郑则当其要冲。当时,晋、楚争长,两国实力相当,郑依晋则晋强,郑依楚则楚强,故争夺对郑国的控制,成为晋、楚两国的要务。而郑,与晋盟则楚军来,与楚盟则晋军来,仅在公元前608年至公元前596年的短短十二年间,郑国便五次遭到晋国讨伐,七次遭到楚国讨伐,甚至有时是一年之内,两强迭至。这种退无可退,守无可守,列强环伺的生存状况,使得郑人在外交上不得不采取一种高度的灵活性,而不断的战争灾难,又培养了他们坚韧顽强的耐受力。郑国能绵延四百三十二年,其原因,可能正在于此。夏姬,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历史人物。二、兰如果说夏姬的一生是一部传奇,那么,这部传奇实际上是从她父亲开始的,或者说,是从她的祖父祖母开始的。夏姬的父亲,是郑国的国君郑穆公,穆公的名字叫做兰,在他当国君之前,则被称作公子兰。从《左传》与《史记》的记载推算,他当国君的时候是二十二岁,在位二十二年,死在公元前606年的冬天,只活了四十四岁。关于穆公之死,《左传》宣公三年有一段带传奇色彩的记载:穆公有疾,曰:“兰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刈兰而卒。这是说,穆公病重的时候,宫庭中所养的一丛兰草也濒於死亡,穆公说:“兰草死了,我大概也会死吧,因为我是因兰而生的呀!”割去濒死的兰草,穆公果然就死了。穆公的名字叫兰,他依兰而生,依兰而死,这实在是近乎传奇。推寻其本,我们发现在这传奇背后,还有另一段传奇!这便是穆公的出生。穆公的父亲母亲,即夏姬的祖父祖母,是郑文公与燕姞。文公有三位夫人,而燕姞不在其数。燕姞为南燕国人,其地约在今安阳、邯郸西,南燕,姞姓,故称燕姞。《左传》中称燕姞为郑文公之贱妾,其身份当非常低下。但她与郑文公的结合,却富于传奇。《左传》中对此作了如下记载: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已兰,曰:“余为伯儵,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徵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这是说,燕姞梦见天使给她兰草并对她说:“我是你的祖先伯儵,我把这兰草给你作为你的儿子。因为兰有国香,你佩带着它,别人就会象爱这兰草一样爱你。”后来文公见到燕姞,送给燕姞以兰草并让她侍寝。燕姞对文公说:“我有幸怀了孩子,恐怕今后没有凭信,您能以兰作为凭信吗?”文公答应了。后来生下穆公,就取名叫兰。从这段文字看,燕姞梦天使与之兰,恰好应验了。但这段文字有含糊的地方:一,燕姞梦醒后身旁果真有兰吗?二,燕姞是否因梦而采兰佩带?三,若不佩兰,怎能起到“人服媚之如是”的效果?可能正是因为这些不清楚,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略有不同。《史记》郑世家在记梦之后接着说:燕姞以梦告文公,文公幸之,而予之草兰为符。不过,我觉得《左传》中的记载虽然含混,但却更为真实。而那束作为定情物以及作为生命象征的兰,应当也一直栽培下来,陪伴了郑穆公的一生。《左传》宣公三年关于穆公之生与穆公之死的记载,近乎神话,但穆公的名字又确实叫兰,这就颇费思量了。其实,这里面的关键词是“兰”,以兰为中心,考诸先秦史料,我们就会发现,夏姬之父郑穆公、公子兰的传奇背后,隐藏的是那一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就是春秋时期极具普遍性的仲春之会。三、仲春之会二月十四日,是西方的情人节。今天的中国人,有几人知道古代的中国也有情人节呢?又有几人知道中国的情人节是全世界最为古老而又规模最大的情人节呢?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便是载之于典籍而著之于律令的《仲春之会》。而由《仲春之会》这一历史风俗,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于你以往所了解的古代中国,那是一个 中国,那是一个野性中国。六经皆史,让我们从《诗经》说起。《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乐歌总集,其结集,当在西周晚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诗经》的内容,大体分为《风》、《雅》、《颂》这三大部分。其中《雅》与《颂》主要是庙堂乐歌,多用于诸侯朝会、贵族燕享和郊庙祭典,也有部分讽喻诗、叙事诗和农事诗。而《风》这一部分,则是西周各地的乡土乐歌,俗称十五国风,其内容,正如朱熹在《诗集传》中所云:“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者也”。而分析这些里巷歌谣之作,我们会发现,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与社会习尚。夏姬是郑国人,我们就从《郑风》之中选两首以作分析。其一:《萚兮》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春月之季,年轻男女在一起对歌、和歌的欢愉场景。唱歌的是一位姑娘,诗歌以萚(草木的落叶)起兴,歌中唱道:萚啊萚啊,风吹动着你,大哥哥小哥哥,一起唱吧!我来和你!萚啊萚啊,风飘动着你,大哥哥小哥哥,一起唱吧!我邀请你!其二:《溱洧》(选一)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首诗,则是写郑国的溱水、洧水一带,在春水涣然的良辰美景之中,青年男女各执鲜花芳草于其间,欢声笑语,互赠兰草或芍药以传情达意,尽情游乐的场景。《诗经》中这两首诗所表现的内容,于今天的我们,既陌生又熟悉。就陌生而言,古之郑国,在今河南而地处中原,中原一带,历来是华夏民族的主要活动区域,这种风俗早已绝迹,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就熟悉而言,(春秋战国 )今天南方少数民族中仍然保留的歌墟、赶花会、三月三等传统节日中男女对歌欢会的场景,与这两首诗的内容又是何其相似!其实,以今天的汉民族为活动主体的古代中原地区,风俗就是如此。每年的仲春时分,便是青年男女盛大的节日,他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风景优美的河川水滨聚会,他们每人的手上都拿着芳草鲜花,在一起对歌、和歌,遇有心仪的对象,便大胆走上前去,赠之以兰草,赠之以芍药,如对方一样有爱慕之心,便可成双成对的走到旁边去谈情、去说爱、乃至相互结合。不仅郑国如此,在史料中还可看到,这种风俗在当时是极为普遍的,《诗经》中所涉及的情人欢会的场所,仅河流,便有江水、汉水、汝水、淇水、溱水、洧水、河水、汾水、济水等等,还有一些未提名的河流;其所涉及的地区,南北西东,方园数千里,不仅包含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整个中原地区,还包括南方的楚国。此外,男女聚会并不只限于水滨,宋之桑林、楚之云梦,大凡风景美丽的地方,都可以成为聚会的场所。这便是见于各种古代典籍的“溱洧之会”、“濮上之会”、“桑林之会”、“桑中之会”、“云梦之会”等等,因其时间是在仲春,故总其名曰“仲春之会”。于农历,则在二月底三月初。正因为风俗如此,《诗经》十五国风中的大量内容都与此有关,如《关睢》、《汉广》、《桑中》、《淇澳》、《褰裳》、《蒹葭》诸多篇什,都属于这类性质。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风俗,还被当时的周王朝以法令的形式予以肯定。《周礼》中之《地官。媒氏》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於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这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一条规定:一,时间是仲春之月;二:在这一时令中,青年男女可以自由相会、自由恋爱乃至自由结合;三:不遵守这一规定者(想是指青年男女的家长),受罚。至于是罚钱物还是罚劳役,则不得而知。至此,我们大体可以想象仲春之会的情景了:在杂花生树、莺飞草长的仲春时节,在山川河谷等风景优美的地方,青年男女们在那里自由的欢会,他们唱着各种动人的歌谣,手执着芳萆与鲜花,寻找着自已的意中人;他们谈情说爱,他们互赠信物或是自然地结合。而这一场景,几乎在周王朝所有的封国内同时进行。今天想来,这该是一种何等壮观、何等热烈的场面!即使过去了两千五百多年,我们仍能感受到先民们那种质朴、浪漫而又充满野性的气息!我想,这应当是全世界最为古老而又规模最大的情人节吧!它曾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之中。随着世风的迁移,曾广泛流行的仲春之会这一盛大节日,在中原地区、在汉民族中间逐渐消亡,直至被历史的尘沙深深掩埋。但在远离中原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则被顽强地保留下来,它以三月三、跳花会、赶花街、春月歌墟、绕山林、踩山节乃至开门节等等名称和稍有变形的形式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一年一度最美的人文风景。而汉民族,则失去了。失去的东西,很难再回来。只是不要忘记,在我们的历史上,也曾有过情人节;我们的先民,曾经充满 与野性!而 与野性,正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与活力之所在!细想来,典籍记载的仲春之会这一时期,应属于古代多婚或群婚的残余形态尚有保留的时期,总的说来,男女婚恋极为自由,而我们所熟知的夫妇伦理及女子贞节等观念,在当时还远未形成。回过头来,看看郑风《溱洧》,其中:士与女兮,方秉兰兮。这里提到仲春之会,男女都佩有兰一类的芳萆,既为佩带之物,也可以与“赠之以芍药”一样成为定情互赠的信物。而有关夏姬祖父祖母、文亲的传奇故事,其核心词,恰好是兰。写到这里,就可以还原夏姬之父公子兰、亦即郑穆公的生死传奇了,其实,郑穆公的出生,应与仲春之会有关,是这种文化风俗背景下的爱的产物。这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事情,不仅郑穆公如此,楚令尹子文的出生也是如此,即使是一百年后删修诗书的孔子,也是这种文化风俗背景下的产物。若进一步推,流传广泛的楚襄王梦巫山神女的故事,其性质,也应大体相当。神女者,云梦之会中楚襄王偶然遇到的一位美丽女子。若如此,仲春之会的流风,应一直迁延至战国晚期。到了汉代,这一习俗逐渐变形为上巳节,每逢这一节日,人们祭祀高禖,士女踏青,文人雅集,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正是以此为背景。而传到日本,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一直流传至今。所有这些,都可视作仲春之会的余韵。至于今天,我们连上巳节也忘记了,只剩下徒具形式的春游了。仲春之会既有歌唱,那么必然引出下一个话题——郑卫之音。五、乱曰春秋社会中期,即夏姬的时代,就男女夫妇而言,用今天的眼光看,是十分开放而自由的时代。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这种开放和自由,不是通过冲破某种束缚而获得的,恰恰相反,它是一个还没有形成柬缚的时代。即是说,那一时代,还没有形成所谓夫妇伦理、女子贞节等观念,甚至根本不知此为何物!先民们祟尚自然,热爱生命,充满了 与野性。一首《郑风。萚兮》,那坦白纯朴而又热情的歌唱,今天读来,仍叫人感慨万端,因为,那是发自心灵深处最为原始而野性的歌唱!回到夏姬,我常想,夏姬小时,她的父亲和祖母应当对她讲过兰的故事吧?年令稍长的夏姬应当参加过或见过仲春之会的场景吧?青年男女间的和歌她听过吗?郑声,她会唱吗?郑舞,她会跳吗?可惜,都不知道。但所有这些,也许有助于我们对夏姬的了解,或许,倾国倾城的夏姬与这一切都有关,因为,她就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在这样的社会风俗中成长的女子,否则,她的一生,我们无法理解。

#情人节# 导语想把天上的星星摘给你,想把海底的珍珠捞给你,想把春天的花朵采给你,想把清晨的雨露送给你,想把浪漫的祝福发给你:情人节快乐!下面是 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七夕的古风告白语,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

 1花开彼岸本无岸,魂落忘川犹在川,醉里不知烟波浩,梦中依稀灯火寒。花叶千年不相见,缘尽缘生舞翩迁,花不解语花颔首,佛渡我心佛空叹。—曼珠沙华

 2弟子问佛,世间最珍贵的是否为"已失去"和"得不到"。佛不语。数年过去弟子垂暮,见佛,说:我知道了,世间最珍贵的是"正拥有"

 3秋来春去,谁怜曲院风荷,韶华白首,不过浮生一阙。

 4轻落,一点一点消融。遥望中,一丝一丝心痛。花落花开开不休,上善若水水自流。红颜远,相思苦,几番意,难相付。情难舍,心难留,花朝月夜,转眼便成指间沙。那一刻,繁花落尽君辞去。那一刻,韶华远去无处寻。那一刻,孤影成形泪湿衣

 5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6因爱故生忧,因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亦无怖。

 7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来世你渡我,可愿?

 8红尘初妆,山河无疆,最初面庞,碾碎梦魇无常,命格无双。

 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0凋残的是花谢的美,落下的是破碎的泪,难赎的是前世的罪。

 11天无分东南西北,人无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12莫作得时欢忭,休为失处嗟呀;须信世间尤物,漂流一似飞花。

 13时间就在此刻凝固,岁月的力量,生命的流逝,年华的易老……还有好多好多的约定,我们未完的心愿,我们未尽的宿命。

 14用心珍惜每一份爱,用心付出每一份情。爱,在珍惜里,温暖;情,在守候里,长久。

 15白鬓皱纹浓,手握竹杖长,雀嘶啼,北风荒,只剩眉线连长。

   篇二

 1你是我等也等不到的回应,想也想不了的空明,念也念不出的曾经。

 2把我想得太坚强,以为我不怕受伤,却不知我明媚笑容的背后,其实有那么多的沧桑。

 3用你的才智和力量,开辟自己的事业,而不轻易求助于人。

 4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吾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

 5幸运中潜藏着忧愁与烦恼,厄运中包含着安慰与希望,所以,顺其自然吧。

 6多情最是着红装,一点妩媚一点殇。

 7一样花开一千年,独看沧海化桑田;一笑望穿一千年,几回知君到人间。

 8茶道人一走,茶就凉,是自然规律;人没走,茶就凉,是世态炎凉。一杯茶,佛门看到的是禅,道家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商家看到的是利。茶说:我就是一杯水,给你的只是你的想像,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心即茶,茶即心!

 9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弘一法师

 10人生如梦,聚散分离,朝如春花幕凋零,几许相聚,几许分离,缘来缘去岂随心。青丝白发转眼间,漠然回首,几许沧桑在心头。独自泪空流。

 11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2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13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14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5世人道我祸国殃民,又怎知我惜你如命。

 16只怪你那日惊鸿一瞥,艳了我的难舍难别,自此便应了我永生永世的情劫。

 17波渺渺,柳依依。是谁,伫立开满苹花的汀洲,望穿秋水,歌断离殇,离人犹未归。

   篇三

 一、岁月是朵两生花,涉江而过,花开千朵,惊回眸如何才是我爱你。

 二、白子画,今生所做的一切,我从未后悔过。可是若能重来一次,我再也不要爱上你。

 三、曾经在最纯真的年代相遇,在张扬的青春里幸福,在岁月的沧桑里分离,盼望着,还能重逢在尘埃落定时,只为确认你的幸福,只为,再见你一笑的风华,然后,澹然离去,自此天涯路人,未有归程。只留一缕暗香,挥散于变幻的春秋,一丝缠绵,穿透十丈红尘……

 四、盛世繁华,怎敌我浊酒一杯!前尘旧梦,不若笑醉一回。忆苍茫,**纷纷飘香。雪入窗,今夜无月亦无殇。谁拾弹指雪花!谁痴红颜刹那!谁饮一壶月光!谁酒三尺惆怅!泪溶了雪,恰如流年负了青春。举杯独醉,饮罢飞雪,茫然又一岁……只叹伊人已去,余生茫茫。

 五、花红谢了谁?叶绿枯了谁?月缺冷了谁?风起散了谁?一季花开,一季凋零。一树吐绿,一地枯黄。一勾冷月,满眼相思!终究,都是前世注定的轮回,不甘心也只能任命。真的不必在意,只是力不从心。于是,一路上边走边忘,也一路频频回顾,不甘,不舍,不忍…

 六、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七、我宁可我们不曾相濡以沫,我但愿我们从来就相忘于江湖。

 八、多少红尘过客,多少过往云烟,一声离别,天涯流散。彩蝶水袖舞清风,暖玉生烟琴几何;梦里销香伊人梦,晓月初升照旧人;秦淮河畔鸳鸯醉,天上宫阙桂花飞。醉眼,泪点伊人颜。心字犹缺,情缘搁浅,一生离散,我却始终落不下那一笔,终是把思念留在那似水年间。

 九、别时相思扰心,苦涩如药,愁肠几结,恰用心痛着离别,澹漠依恋,可晓旧人颜,别时泪涟涟,问卿思情否,一杯忘情酒,独赏孤月,千世清高,自圆自缺,求独醉于世,漠然不解情伤,欲仅醒余我!执迷轮回恋想,卿之芳华,可记可忘,睹物不思人,两相陌路,伊人美,倾国与倾城,迷离天涯,一轮皎月,看尽天下。

 十、岁月的那一抹嫣红点缀了一世春秋;烟火的那一束流光踏碎了刹那芳华。烟雨红尘,是谁扰乱了青春的旧梦;尘埃落定,是谁诉说了离别的情衷。听,远处笛声悠悠,可惜情愁若痛。看,近处细水长流,可惜离苦似梦。是谁将红尘看破,是谁将文字浅薄,又有谁能熄灭这人间烟火?

 十一、宣纸染墨,翰林词库,挽幛那锦绸罗缎,绻帘幽梦,抒一纸相思墨香,翰墨流连。氤氲汉赋元曲,一曲离别,沾染唐诗宁词,瑾年流失,谱写一曲艳丽离殇,安枕流离伤痛,沉睡在那一世,黯然伤魂,凄惨成声。遥指嫣然落花,雨化蝶,风烟残梦,独晓一卷梵经下。

 十二、醉相忘,何当缠眷;堪怜寂夜,疏影话凄凉。千年缘识,今生情惆;载不动,许多愁,欲语泪先流。在不老的夜里,串起你温润的片言碎语,折叠成唐宋,铺衬今夜的文字。一种情缘只能遥寄梦里,而我,化成梦里的蝴蝶,在瘦长的月光中等待黎明的瞬刻,共舞。

 十三、从别以后,几回梦缥缈,执手若无,泪溅花上。

 十四、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十五、久违的记忆,一波波推开层浪,所有的明媚,所有的哀怨,尽在嫣然一笑里走失天涯。

《先秦散文·吕氏春秋·精通》原文鉴赏

人或谓兔丝无根①。兔丝非无根也,其根不属也②,仗苓是③。慈石召铁④,或引之也。树相近而靡⑤,或軵之也⑥。圣人南面而立⑦,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⑧,则精通乎民也。夫贼害于人,人亦然。

今夫攻者,砥厉五兵⑨,侈衣美食⑩,发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乐(11),非或闻之也,神者先告也。身在乎秦,所亲爱在于齐,死而志气不安,精或往来也。

德也者,万民之宰也(12)。月也者,群阴之本也(13)。月望则蚌蛤实(14),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15),群阴亏。夫月形乎天(16),而群阴化乎渊;圣人行德乎己,而四荒成饬乎仁(17)。

养由基射光(18),中石,矢乃饮羽(19),诚乎光也。伯乐学相马(20),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宋之庖丁好解牛(21),所见无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研(22),顺其理,诚乎牛也。

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23),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为舍氏睹臣之母(24),量所以赎之则无有(25),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钟子期叹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26)。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故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27)

周有申喜者(28),亡其母,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动于颜色(29),谓门者内乞人之歌者(30),自觉而问焉(31),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32),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神出于忠而应乎心(33),两精相得,岂待言哉

注释 ①兔丝:即菟丝,一种寄生的蔓草。 ②属(zhu主):连接。 ③伏苓:即茯苓,寄生在松树根上的一种块状菌。古人认为茯苓是菟丝的根,所以《淮南子·说林》中说:“茯苓掘,兔丝死。”④慈石:即磁石。 ⑤靡:通“摩”,摩擦。 ⑥軵(fu 斧):推。⑦南面:面向南。古代以坐北朝南之位为尊。这里指处于君位。 ⑧延颈举踵:形容殷切盼望。 ⑨砥(di底)厉:磨砺。五兵:通常指矛、戟、弓、剑、戈。 ⑩侈衣美食:古代打仗,将士出征前,往往赏赐丰厚,故有“侈衣美食”之举。 (11)被:遭受。 (12)宰:主宰。 (13)群阴:各种属阴之物,如蚌蛤之类。 (14)月望:月满之时。实:指蚌蛤之肉随月圆而满盈。 (15)月晦:月光尽敛。时在农历的每月最后一日。(16)形:显现。 (17)四荒:指四方荒远之地的人民。饬:整治。 (18)养由基:春秋时楚国大夫,以善射著称。(si 四):同“兕”,兽名,属犀牛类。 (19)饮羽:箭射入石中,尾部羽毛隐没不见。 (20)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以善相马著称。 (21)庖丁:名叫丁的厨师。解牛:分卸牛的肢体。庖丁解牛之事可参见《庄子·养生主》。 (22):通“磨”。(23)钟子期:春秋时楚人。 (24)昔:夜。这里指昨天夜晚。舍氏:《新序》作“舍市”。 (25)量:思量。 (26)椎:击磐工具,木制。石:指磐。(27)强(qiang抢):极力。 (28)申喜:周人。 (29)颜色:脸色。 (30)内(na钠):纳。 (31)自觉:疑是“自见”之误。 (32)隐志:潜藏于心的志向。 (33)忠;通“中”,内心。

今译 有人说菟丝没有根。其实菟丝不是没有根,只是它的根与它不相连,茯苓就是它的根。磁石吸引铁,是有一种力在吸引它。树木彼此生得近了,就要互相摩擦,是有一种力在推它。圣人面南为君,胸怀爱民利民之心,号令还没有发出,天下人就都伸长脖子,踮起脚跟殷切盼望了。这是圣人与人民精气相通的缘故。贼寇伤害他人,他人也会有类似的反应。

假如有国家准备进攻他国,正在磨砺兵器,犒赏军队,离出征没几天了,这时即将遭受进攻的国家闷闷不乐,并不是他们有人听到了风声,而是精神先感知到了。一个人身在秦国,他所亲爱的人在齐国,如果在齐国的人死了,在秦国的人就会心神不安,这是精气互相往来的缘故啊。

德是万民的主宰,月亮是各种属阴之物的根本。月满的时候,蚌蛤的肉就充实,各种属阴之物也都随着满盈;月光尽敛的时候,蚌蛤的肉就空虚,各种属阴之物也都随着亏损。月相变化显现于天空之上,各种属阴之物都随着变化于深水之中。圣人修养自己的品德,四方荒远之地的人民都随着整饬自己,归向仁义。

养由基射兕,射中石头,箭羽没入石中,这是由于他把石头当成兕,精神集中于兕的缘故。伯乐学相马,眼睛看到的除了马以外没有别的东西,这是由于他精神集中于马的缘故。宋国的庖丁喜好分卸牛的肢体,眼睛看到的除了牛以外没有别的东西,整整三年眼前不见活牛;一把刀用了十九年,刀刃仍然锋利得象刚刚磨过,这是由于他分卸牛的肢体时顺着牛的肌理,精神集中于牛的缘故。

钟子期夜间听到有人击磬,发出悲哀之声,就派人把击磬的人叫来,问他说:“你击磬的声调怎么这么悲哀啊”那个人回答说:“我的父亲不幸杀了人,被处死了;我的母亲虽得以幸存,却没入官府替公家造酒;我自身虽得以活命,却没入官府替公家击磐。我已经三年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了。昨天晚上在舍氏见到了我的母亲,想要赎她可是没有钱,而且想到连自身也本是公家的财产,因此心中悲哀。”钟子期叹息说:“可悲呀,可悲!心并不是手臂,手臂也不是椎,不是磐,但悲哀存于心中,而椎磬却能与它应和。”所以君子心中有所感,就会在外面表现出来,自己心中有所感,就可以影响到他人,哪里用得着一定要用言辞表述呢

有个叫申喜的周人,他的母亲很早就失散了。有一天,他听到有个乞丐在门前唱歌,自己感到很悲哀,连脸色都变了。他告诉守门的人让唱歌的乞丐进来,亲自见她,并询问说:“什么原因使你落到求乞的地步”跟她交谈才知道,那乞丐原来正是他的母亲,所以,无论父母对子女来说,还是子女对父母来说,实际都是一个整体而分为两处,精气相同而呼吸各异,就象草莽有花有果,树木有根有心一样,虽在异处却可彼此相通。心中志向互相连系,有病痛互相救护,有忧思互相感应,对方活着心里就高兴,对方死了心里就悲哀,这就叫作骨肉之亲。这种天性出于内心,而彼此心中互相应合,两方精气相通,难道还要靠言语吗

集评 明·汪南溟:“兔丝之有伏苓,慈石之引铁,精相通也,比喻君民相通,极切至。”

明·杯尚默:“德字正此篇眼目。”

明·罗璟:“此段(按:指“钟子期夜闻击磬”一段)力发精诚之感,藏于此而发于彼。”

明·杨南峰:“以前俱议事,至引证尤为委曲。”

明·陈五岳:“收结精细。”

明·王世贞:“首兔丝二引,言气相感也;又攻者砥厉五兵二引,言精神先往来也;又蚌蛤一引,言亏盈之应也;又养由基二引,言诚动之也;又申喜悲乞人而遇母,言同气之所使也。全篇总见两精之相得,而文之精神可谓溢于满楮矣。”(以上六条见明·归有光辑《诸子汇函》)

明·王锡爵:“此篇专论人君精神通于民心,而民心应接如影响。首以譬喻提起正意,下历引以证之,反复议论,祥悉委婉,令人今省。”(见明·焦竑《二十九子品汇释评》:)

民国·张之纯《诸子菁华录》:“借物性相感以明人性相感,此为开宗明义。以下历言人性相感、君民相感一层,所谓抚我则后,虐我则雠也。攻伐之相感一层,所谓祸福将至必先知之也。所亲之死相感一层,所谓铜山西崩,洛钟东应也。合言天人相感一层,所谓发乎近而应乎远也。专精之感于物类一层,所谓诚至则金石为开也。心之悲感动于木石一层,所谓声音之道与性命通也。骨肉同气之相感一层,所谓父子天性也。”

总案 这是《季秋纪》第五篇,旨在谈君道。所谓“精通”是指精气相通,即文中所说的“精或往来”的意思。文章认为君主与民精气相通,因此,君主只要做到“以爱利民为心”、“行德乎己”,虽然“号令未出”,也必然会达到“四荒咸饬乎仁”的大治局面。文章力图以“精气”说解释某些精神、心理现象,这种探索是值得肯定的。文章以譬喻开头引出正题,从不同侧面予以论证,议论层次分明,设喻引事贴切婉曲。

文 / 陈红华

文史学者、出版人梁由之在《汪曾祺文存》前记里,写到他和汪曾祺的一次美好的、终身难忘的邂逅。少年的他,在长江大堤边的候船室,一个旧书刊的地摊上,翻阅杂志,不经意间,读到这样一段话: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

少年的心乱了,却也傻了。如此美妙不可方物,如此清新俊逸动人心弦的文字,让他心跳加速,他记住了作者和篇名:汪曾祺,《受戒》 ,这本杂志是1980年第12期《小说月报》。

我眼前的这全六卷《汪曾祺文存的》纪念珍藏版,梁由之编。卷一、卷二为小说,卷三为散文,卷四为随笔,卷五为文论,卷六为书信、剧本、杂缀等。

这位深受业师沈从文赏识和喜爱的汪曾祺,是怎样一个人呢?为人为文,梁由之最欣赏汪老的“随便”,一以贯之的真诚朴素,惊叹他观察描述平民百姓和生活细节的温馨细致,佩服他下笔如有神的不羁才气。

他写人物,写地方风情,写花鸟虫草,写吃喝,写山水,写掌故……惯于淡淡笔墨,却又有那么一股说不清道不明、回甘独特的韵味。

从尽可能搜罗各种汪曾祺生前自编文集,做汪曾祺著作读者,到出版人的转化,梁由之用十二字评价汪老:活得实在,干得漂亮,走得潇洒。

散文卷《昆明的雨》,其中“草木春秋”52篇;“故人偶记”21篇;“西南联大”4篇;“彩云集散”33篇,“昆明的雨”22篇,51万余字。悠然心会,妙处自与君说。

我选“草木春秋”,并挑着题读。

《人间草木》里记载了三种东西:记得自己岁数的“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这东西,能活,皮实;到处都有的枸杞,家门头口种一丛枸杞,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好看极了;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雪,白得耀眼,养蜂人来了,后来槐花落了。

这位可爱老头儿笔下的人间草木,孰能无情?

《山丹丹》里,汪老和招待他的老堡垒户,有两次对话,说的是大青山的花,隐喻的是扎根在这里的人,和对这土地的情深。“山丹丹花开花又落,一年又一年……”写歌和唱歌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枸杞》篇里写一对老夫妻,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在一个山包下的草从里捡枸杞,“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更有意思。”

“您慢慢捡着!”

“慢慢捡着!”

回归自然的慢生活,其实只是玩,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就像汪老对枸杞做美食的发现,“采摘枸杞的嫩头,略焯过,切碎,与香干丁同拌,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皆极清香。

《槐花》里,“槐花”是引子,仅在开篇和结尾一句,由花及人,讲的是养蜂夫妇的故事。“哪里有鲜花,两口子就到哪里去。”

三十出头的四川女人,跟了五十岁的石家庄男人,很满意,不后悔。女人有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跟着脾气好的男人,东南西北到处跑, “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槐花的盛开又落了,平和有爱的人生还在继续。

一草一木,凡人小事,独到的捕捉,小视角切入,乡情民俗,于不经意间,妙笔传神。

“我以为,最美的日子,当是晨起侍花,闲来煮茶,阳光下打盹,细雨中漫步,夜灯下读书,在这清浅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任窗外花开花落,云来云往,自是余味无尽,万般惬意。”

谁都会喜欢汪老的这段话。

《四方食事》里讲“口味”与“切脍”,还提到“河豚”和“野菜”。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羊肉是很好吃的,但不吃羊肉的不在少数。汪老以为最好吃的羊肉是手把羊肉,几次到内蒙,吃得很过瘾。同行的一位女同志却真是苦煞,闻到羊肉就想吐,只好每顿开水泡饭,吃咸菜。一对比,说尽了“口味”。

大暑日,来一碟白切羊肉,蘸一点小米椒醋料,实为下酒之美味,与“醉虾”有一比。冬日入夜,偶有大雪,炖一锅羊肉,一家子围坐,暖了整个屋子。

“鱼羊为鲜”,对“鲜”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有人吃羊肉,觉得东西吃着“香”就是鲜。汪老说最能代表鲜味的是家乡的虾子,虾子豆腐羹、虾子冬笋,都很鲜。我的理解,“鲜”,首先是新鲜,食材本身新鲜;然后是口味、口感;再是河鲜、海鲜;至于如何提鲜,看厨子们的手艺了。

爱吃辣椒的省份不少。四川不怕辣,贵州辣不怕,湖南怕不辣。这三个地方的人们,几乎每一个人吃饭都离不开辣椒。汪老随剧团到重庆体验生活,这里无菜不辣,重口味,有人实在受不了,去吃汤圆,进门就嚷,“不要放辣椒!”店主白了她一眼:“汤圆没有放辣椒的。”汪老的故事里都是幽默。

人说吃辣椒爱上火,我爷爷吃辣椒下饭,顿顿如此,后来胃就不好了。偏于江南一隅,我等也好辣。炒粉干,来碗面,放点辣,又蘸点桌上店家备的辣酱,才爽。学校里人多,口味不一,有人说菜偏辣,大家朝她看看,心里嘀咕着,“入乡随俗,将就一下吧。”有一段时间,后厨也做了些改变,菜里不放辣,只备罐辣酱,没玩几天,惹了众怒,罢了。

北方人爱吃生葱生蒜。山东人吃葱饼、锅盔,没有葱是不行的。他们的大葱,是甜的,葱白长至半尺,的确好吃。汪老讲了个笑话,婆媳吵架,儿媳跳了井。儿子回来了,婆婆说,“可了不得啦,你媳妇跳井了!”儿子说“不咋!”拿根葱,在井口逛了一下,媳妇就上来了。

  有些东西,本来不吃,吃吃也就习惯了。汪老说到自己曾经夸下海口,说什么都吃。第一次吃香菜、苦瓜,尴尬了,没法子,一咬牙,吃下第一口,还行,后来吃吃,也就习惯了。

  我小时候不吃面,只吃粉干;也不吃鸡蛋,还有臭豆腐,现在一点也不挑食。正如汪老说的:“一个人口味宽一点,杂一点,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也有犟头的,譬如我四弟,“四只脚的不吃”,“臭豆腐”碰也不碰的,着实辜负了人间美味。

再说“切脍”。

《论语 · 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的切脍,不知始于何时。汪老引经据典,从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杜甫诗句“无声细下飞碎雪”,谈到《东京梦华录》及关汉卿“望江楼中秋切脍”,再言《金瓶梅》与《红楼梦》中未提及。纯粹的文人士子之言,用词用典皆讲究,必无虚妄。

那么,脍是什么?汪老引杜诗邵注:“脍,即今之鱼生、肉生。”他记得北京西四牌楼的朝鲜冷面馆卖过,切成一寸见方、厚约二分的鱼片,蘸极辣的作料吃。

与“切脍”有关联的,是“生吃螃蟹活吃虾”。汪老以为醉蟹是天下第一美味,说到解放前杭州楼外楼呛虾,“是酒醉而不待其死,活虾置于大盘中,上覆大碗,上桌揭碗,虾蹦得满桌,客人捉而食之。”

真是“生猛”,又着实有趣。醉蟹、醉虾、醉泥螺,都是用白酒“醉”过的,但这些都还是生的。因此,都很好吃。这汪老头儿,整一个吃客,曰:存其本味。

江南谚云:“拼死吃河豚”,豁出命去,也要吃,可见其美味。据说整治得法,是不会中毒的。我的郎姓学生在杭州做车行,一次请我吃饭,特意从西湖边的一家酒店,叫人打包“河豚”送过来,热气腾腾的,味道真是好。而汪老说他在江阴读书两年,竟未吃过河豚,引为憾事,足见其老饕本色。

春天到了,踏青挑菜,是很好的风俗。家乡的野菜,有荠菜、马兰头、兰鸡头……因为新鲜,所以“这是吃春天”。

《四方食事》,有意思,勾人味。

煮一锅小米粥、几根玉米棒子,炒碗腌干豆、晒黄瓜,冰箱里还有西瓜、李子等水果,一天的伙食足矣。趁着晨间凉快读,蒸着午后热气读——读“草木春秋”,如寻一处清凉,度一场清欢。

一个高邮的酒徒,对“故乡的食物”笃定是情有独钟的,从选文的题目可见一斑。除了入选初中教材的《端午的鸭蛋》,诸如《炒米和焦屑》《咸菜慈姑汤》《虎头鲨 · 昂嗤鱼·砗螯·螺蛳·蚬子》《野鸭·鹌鹑·斑鸠·鵽》《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汪老对故乡的食物如数家珍,且颇有历数品鉴之味。

“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我教《端午的鸭蛋》,这几句是必细读细品,作句子赏析的。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吱”,形象地描摹出筷子扎进咸鸭蛋时红油从中冒出来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

“一早起来,看见雪花飘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我小时候对慈姑实在没有什么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慈姑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的汪老,因为久违,对咸菜,对慈姑,对沈从文和师母张兆和,都寄予着自己素朴的感情。

说到故乡的虎头鲨,汪老谈及《随园食单》: "杭州以土步鱼为上品,而金陵人贱之,目为虎头蛇,可发一笑。" 虎头蛇即虎头鲨。这种鱼样子不好看,而且有点凶恶。通常的吃法是氽汤,加醋、胡椒。虎头鲨氽汤,鱼肉极细嫩,松而不散,汤味极鲜,开胃。

“昂嗤鱼的样子也很怪,头扁嘴阔,无鳞,皮色黄,有浅黑色的不规整的大斑。无背鳍。而背上有一根很硬的尖锐的骨刺。用手捏起这根骨刺,它就发出昂嗤昂嗤小小的声音。这种鱼没有很大的,七八寸长的,就算难得的了。这种鱼也很贱,连乡下人也看不起。” 昂嗤要吃活的,也极细嫩,不加醋,汤白如牛乳,堪称至味——汪老很清楚这一点,对昂嗤鱼的鲜味自是拿捏到位。

我的家乡桐庐,乡间河溪间,亦多见昂嗤鱼,红烧,或是腌菜炖煮,皆是美味。

读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蒌蒿生于水边,与芦芽为伴,分明是我的家乡人所吃的蒌蒿。 汪老在他的小说《大淖记事》写道:"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

三句不离本行,说“枸杞”,汪老又说到“吃食”上了:枸杞头可下油盐炒食;或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那滋味,也只能说"极清香"。所谓"清香",汪老解释说,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

在汪老的“草木春秋”里,多半的篇幅较短,譬如“昆明的果品”写到的梨、石榴、桃、木瓜、杨梅地瓜、胡萝卜、糖炒栗子等,还有“昆明的花”茶花、樱花、兰花、报春花等,而“故乡的食物”,文字就多得分明,也多半是情之所至。

“相看两不厌,唯有汪曾祺”,52篇“草木春秋”,如霁月清风,翻阅静读,其乐融融。浮光掠影间,窥其一隅,只待时日,抱朴守拙,静影成璧。

“我不在作品里喊叫。人总是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

瞧,这个人,可爱的老头儿,大名鼎鼎的美食家,喜茶,嗜烟,尤好酒。斯人邈矣,他的气味留在空气里,那些野性的向往,寂寞人世间。

一手烟火一手诗意,跟汪曾祺交个朋友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415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