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历史人物是哪个朝代的?是什么样的人物? 孔子 司马迁 秦始皇 张衡 李白 陆游 李时珍 岳飞 诸葛亮

这些历史人物是哪个朝代的?是什么样的人物? 孔子 司马迁 秦始皇 张衡 李白 陆游 李时珍 岳飞 诸葛亮,第1张

孔子:春秋时候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为文圣

司马迁:《史记》的作者,西汉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

秦始皇:秦帝国的开创者,大一统意识并实践的第一人。

张衡:东汉人,地动仪的发明者,地震学的开创者。

李白:盛唐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仙、酒仙。

陆游:两宋之交的大诗人,爱国者,古代存诗最多的诗人。

李时珍:明代中期人,中国古代承先启后的医学大家,巨著《本草纲目》

岳飞:南宋抗金英雄。

诸葛亮:三国人,军事家。

整理这篇花了整四个小时。除了带孩子做饭,几乎全部时间都在整理这篇。总算完成了,长舒一口气,虽然没有全部记住,但至少了解了个大概。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作者生平: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人。是孔子之孙子思门人的弟子,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主张: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推行王道,反对霸道;提倡孝悌忠信,宣扬人性本善。提出“民贵君轻说”,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特点:

有《孟子》七篇,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的文章,在《论语》基础上发展为对话体;

孟子知言善辩,援譬说理,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

主要内容:孟子宣扬仁政,反对暴政,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描绘了富民、教民的蓝图,希望人们安居乐业,这表现了孟子关心民生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

评价:

1、进步性:在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但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战国时期,孟子笼统的反对使用武力似乎脱离实际,而将“仁政”主张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靠君主的仁慈心肠实现王道,又显得过于天真。

分析孟子对齐宣王宣称仁政的过程:

1、记叙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以推行王道为中心论述,实行王道仁政的依据是“仁术”;

2、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说明实行仁政的途径是推己及人,不实行仁政而行,霸道的危险性,详尽阐明仁政的内容。

3、孟子根据对方心里因势利导,掌握主动权,采用多种论辩技巧,十分具有说服力。

孟子是如何辩论说理的?请举例说明。

总:孟子善用譬喻、长于推理,推理方面,由小极大,由此及彼(举例分析)。

1、如以羊易牛推出实行仁政的根据;

2、从邹人与楚人战推出齐宣王实行霸道必败;

3、从由牛及人的恻隐之心提出推恩是实行仁政的途径,效果颇有说服力。

说明文中所用比喻及喻意(孟子善用譬喻):

1、“力足于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王之不王”是不为(不做)而非不能;

2、“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比喻“不能做”和“不为”的区别;

3、“缘木求鱼”比喻以武力手段称霸的荒谬。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思想内容:这段故事主要说明什么是浩然之气,如何培养浩然之气。

什么是浩然之气?

1、要有坚定的心态。思想意志是关键,主宰意气情感;意气情感是充满体内的力量。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要滥用自己的意志情感

2、志与气的互动:心智专一会带动气,气的凝聚,也会影响心智的变化。

如何培养浩然之气?

1、浩然之气是意气情感的最高境界,属于道德修养的范畴,和道义相伴而行;

2、浩然之气会使人眼界高,立场稳,心不动,气不馁。

3、浩然之气产生于人们心中,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急躁盲动。

说理方法:

孟子长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如本篇中宋人“偃苗助长”的故事对宋人的心理、行为描写十分生动。

墨子《非攻》上

1、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者。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主张并付诸实践,身体力行。与儒家学派相对立,都是当时的显学( 指一时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显赫一时的学科、学说,学派)。

2、《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实录,现存53篇,其中有些论说文有明确的标题,中心突出,逻辑性强,但语言极为质朴。

1、墨子的核心思想:兼爱与非攻。认为人与人之间因相爱,国与国之间不应攻杀。这是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争频发,造成人民种种苦难而提出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主张是不现实的。

2、艺术特点:

(1)论证方式为设喻论证,逻辑性强:与偷窃、杀人为喻说明了“攻国”的危害之大和不义之深;以黑白甘苦为喻说明天下君子混淆是非,别有用心。

(2)文章由浅入深,以小见大,既指出攻国的不义,更是批驳为攻国制造舆论的君子。

《逍遥侯》

文学常识

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主张:以道为本,主张精神的绝对自由,否定真理的客观性与事物的稳定性,主张摒弃知识,回到愚昧无知的原始状态去,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3、《庄子》现存33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杂篇》11篇,则是庄子后学所作。

4、风格:散文思想活跃,想象丰富,言辞瑰奇。

主体思想:说明人生意义和目的在于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意思是

1、顺遂自然之性,不依赖于外界任何条件遨游于天地之间;

2、泯灭物我界限,不要名声、事功、达到忘我境界。哲学上是绝对自由,也表示了对功名富贵的鄙弃,是脱离现实自我陶醉的精神追求。

三言的运用:

《庄子天下》言“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卮言:以变化多端无头无尾的支离之语串联发挥;

重言:借用古人的话,以取信于人,表示真实;

寓言:以寓言故事进行阐述。

运用卮言、重言、寓言是庄子艺术表达的重要方法。

小口诀:无厘头为卮言,古人很重要,故事多寓言。

荀子《劝学》

文学常识:

1、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或外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属于儒家学派。

2、主张:在哲学上提出人定胜天的命题,要“致天命而用之”,持“性恶论”,强调后天学习和教化的重要性。政治思想方面主张立法并用,王霸并用。李斯和韩非是他的学生。

3、风格:荀子散文以论说见长,论证严密,文风朴实。

4、作品:有用楚民歌形式写成的诗篇《成相辞》,另有《赋篇》等。对赋体创作有开启之功。今存《荀子》32篇。

主要内容:

1、因为人性恶,所以要学习

2、结构围绕劝学的主旨,分别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学无止境,要以“全”、“翠”为最终目标,由君子而“成人”。

写作特点:

1、比喻手法。

全文用了47个比喻,有的以自然现象为喻,如水与冰、青与蓝等;

有的与人们的经验为喻,如登高而招等。

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性强,便于理解,也增强了说服力。

2、文中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3、  引经据典,文中引诗《诗经》语句证明论点即所谓引成词以明理,后称之为引经据典。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

韩非子《难一》

1、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贵族公子,荀子的学生,喜欢刑名法术之学。

2、主张是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提出法、术势(商鞅、申不害、慎到)三者集合的学说,主张君王乘威严之势,控制人之术,以法治天下。注重参验考实,提倡耕战,强调严刑峻法。其思想为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3、《作品》:《韩非子》55篇,基本为韩非子本人所著。其中《林说》上、下和内外《储说》,收集整理了大量寓言故事和民间传说。

4、风格:文章分析透辟,论证充分,切合事理,锋芒毕露。

本文思想观点:

思维必须遵守矛盾律,考虑问题要把“一时之权”和“万世之利”相统一,治理天下要依靠法治,以德化人的“人治”是不可行的,借此批判儒家。

艺术特色:

1、文章先摆事实,然后批驳,批驳逐层推进,说服力强。

2、《韩非子》一书多寓言故事,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守株待兔说明绝不能因循守旧,不思变革;

以“鬻矛与盾”故事揭示儒家以德化人的“人治”本身的矛盾,说明只有以“法治”取代“人治”。

《离骚》

文学常识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贵族)。

生平:屈原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内政上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外交上,坚持连齐抗秦,统一六国。

后遭小人谗言被流放,投汩罗江殉国。

2、

贡献: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楚民歌、楚文化基础上,接受北方中原文化,创造骚体这一新诗歌形式。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河》、《九歌》、《九章》、《招魂》等。

风格:作品想象奇特、感情奔放、韵律铿锵、地方色彩浓郁。其浪漫主义风格对文学发展有深远影响。

3、对他的研究:

(1)汉代刘向辑录屈原和其他楚辞作品编成《楚辞》。

(2)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层次结构及主要内容:

《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分三大部分和结语(373句)。

1

在现实中的斗争与失败;

2

在想象中的追求与幻灭;

3

设想离开祖国,但终不忍离去;

4

结尾表达无法实现政治理想而与楚国的现实政治决裂的心情。

思想内容:私人“内美”(世系、身世、气度),又有“修能”(后天培养的才干),希望辅佐君王,但君王昏聩不明,党人为非作歹,培养人才却变质,社会风气衰颓,诗人依然无怨无悔,保持清白,正道直行,坚持崇高的品德和理想,继续奋进。

作者品格:崇高的人格。表现了屈原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以及正直高洁,出污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

《离骚》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

1

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2

强烈的主观抒情

3

丰富奇特的想象

4

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的采用

5

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更为突出)

分析本文的象征手法:

1

诗人用佩戴香草表示博采众长,吸收营养,提高自己的才干;

2

用道路象征治国之道;

3

用种植香草象征广泛培植人才;

4

众芳芜秽,象征人才的蜕化变质;

整体的象征被称为“香草美人”,发展了《诗经》中广泛运用的局部比兴,是艺术表现手法的一个推进。

《湘夫人》

背景知识:

选自《楚辞九歌》

本篇与《湘君》是祭祀一对湘水之神的乐歌。

《九歌》是屈原以民间祭祀乐歌为基础加工创造的一组浪漫主义诗篇。共21篇,分别祭祀天神、地祗和人鬼。

主体思想

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描写了生离死别,无缘会面的忧伤情景,表现了崇高的情操,执着的追求和热情的向往。

艺术特色

1

通过心理活动来刻画湘君的形象。

直接心里描述,如“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雪琪忧伤;

2

通过动作和神态来表现,如“登白薠兮骋望”写其期盼与失望;

3

通过反常景象来表现,如“鸟何萃兮薠中,罾何为兮木上”表现其焦虑不安;

4

通过景物和环境描写来表现,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表现其惆怅凄迷之情,筑室水中的种种精心布置和优美陈设,则表现了他的期待与热情。

屈原《涉江》选自《楚辞九章》

思想内容

1

是屈原被流放于楚国江南时所作。

2

渡江流亡的原因:高洁的志行与浊世的矛盾。

3

记载了他流放的行程,流放地区的环境和氛围,表达了崇高的思想境界:不管如何艰难困苦,始终信守自己的理想;不管遭受怎样的打击和迫害,始终坚持自己的节操。

本文行走路线(了解即可):

济江湘,经鄂渚,枉渚(湖南常德南)、辰阳(湖南辰溪西),最后到达溆浦(湖南)。

考究

蒋骥在《山带注楚辞》 提出,屈原流放有两个段落。

(《哀郢》中)第一段是离开郢都,到达陵阳(今安徽)。

(《涉江》中)第二段是九年之后,又从陵阳到达溆浦。

艺术特色

1

本诗塑造了一个孤独伟岸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穿戴与众不同,理想境界是与古代圣王同游,意志坚定顽强。

人称代词“余”和“吾”共用了17次,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感情色彩。

2

叙事、议论和抒情结合。叙述或议论之后,都有表明自己爱憎之情的语句,突出自我,强烈抒情,正是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

先秦诸子散文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即指各家的代表人物,亦指他们的代表作;百家即指各学派。《汉书·艺文志》作者根据刘歆的《七略》一书,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在〈诸子略〉中,又把先秦至汉初各学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同时,还著录各家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小说家

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杂家

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

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纵横家

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名家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 ·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墨家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儒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同时,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诸子散文包括:

1、士的兴起与诸子百家。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士这一阶层的兴起有密切关系,由社会各个阶层转化而来的士,成为此期活跃于政坛及思想界、教育界的风云人物,其中“九流十家”,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诸子百家的代表。

2、兵家与早期道家的格言体散文。《孙子兵法》谋篇布局的特点;《孙子兵法》的语言特色;《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格言式散文。

3、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孔子的思想;《论语》精粹的语言艺术;《论语》对人物性格及语态的描写。

4、对话式论辩体散文《孟子》和《庄子》。《孟子》的思想;《孟子》的论辩特点;《孟子》的语言艺术;《孟子》的寓言艺术;《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点;《庄子》的寓言艺术。

5、论说体散文《荀子》与《韩非子》。《荀子》说理文的艺术;《韩非子》的寓言艺术。

这里的“方”是指的尘世。儒家把"方"亦指作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所谓方内者,在道德与仁义之内者。而方外者,则非仁义所能诠者。

整句的释义为: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自动的秉性,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家注重变通革新,儒家注重循序治理。

儒家的孔、孟和道家的老、庄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只不过孔孟更为用世些而老、庄更为超然些罢了。老子和庄子都具有很强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只是他们较多地以批评者的面目出现而有别于孔孟而已。

扩展资料: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是相反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得以较好地取得平衡。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遭受重创。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儒家

-道家

-庄子

(一)创始性

先秦诸子多元化的思想各成体系,彼此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思想史以百家争鸣为开端的特点,并辐射其他各种文体形式之中。先秦散文的记言、叙事、写人以及议论、抒情等,由自然到自觉,手法逐渐成熟。

诗歌开中国抒情诗之端,《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要流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经学角度来说,先秦时代是出产“元典”的时代,儒、道及其他各种思想流派的原始经典都出自这一时代;从文学艺术的起源、文学体裁的产生、思想体系的形成、艺术手法的探索、文学流派的开创等各个方面来看,先秦文学都具有创始性的意义。

这种创始性充分体现了先秦时代的作家所特有的开拓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注重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恰与后世辗转模拟、东施效颦的风气形成强烈的对比。

(二)综合性

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文学是泛指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在内的一切学术。先秦文献中,史传散文记史解经,却不乏哲理思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诸子散文传经布道,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议论说理多具象化,采用寓言、比喻、白描、夸张、铺排等多种文学手法;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先秦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文学等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三)实用性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改组的形势,文学普遍具有实用性,或为具体社会问题而发,如《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或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判断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如史传散文的定是非,决嫌疑;或旨在揭示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诸子百家为拯救社会而各陈己见;或自怨而生,抨击现实政治,如屈原之作《离骚》。

(四)随意性

东周时代,天子的权威日益下降,逐渐名存实亡,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分裂的政治局面为思想的活跃和言论的自由创造了客观条件。儒家有传播仁义道德的自由,道家就有蔑弃仁义道德的自由,纵横家也有以利害关系取代仁义道德的自由。

面对旧制度的日益式微,旧秩序的日益破坏,兼并战争的日益频繁,诸子百家的治世良方形成各种独立的思想体系。为了更有效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观念,人们竞相探寻最为合适的表达方式和最为美妙的语言技巧,从而形成各自特有的审美情趣。

扩展资料

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其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

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大部分也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的先秦文学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先秦文学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关系,这并不是一个新的论题。由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振淮、费振刚五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先秦诸子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首先是儒家学派的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学派的老庄思想。……就诗家来看,接受前者的影响的,其艺术风格多表现为现实主义;接受后者的影响的,其艺术风格多表现为浪漫主义。杜甫和李白就代表着这两种不同的影响和作风。”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简史》里则认为:“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读杜甫和李白的诗,从中可以看出儒家和道家的不同。这两位伟大的诗人,生活在同一时期(公元八世纪),在他们的诗里同时表现出中国思想的这两个主要传统。”五位教授和冯先生都把杜甫和李白作代表,对李白和浪漫主义的关系,认识并无不同,而对杜甫就分别以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相加了。那么,在两者之间,我们究竟怎样去从呢近来,随着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反思,有关孔子的论著多起来了,其中大部分都把现实主义和儒家思想联系起来,而对古典主义则很少涉及,这里我们也想对此略:-抒己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443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