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宝塔山的革命事迹

延安宝塔山的革命事迹,第1张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茸。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 “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 “宝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 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01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 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亭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侦元年(1628年)铸造。该钟高150厘米,直径160厘米。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作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 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 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 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20世纪20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 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 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州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 “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忧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还包括近代伟人名人手迹百余幅,供游人欣赏品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 (989-1052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自请到延州,抵延州后,开始对延州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当时,范仲淹把嘉岭山作为守备延州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诫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崇高精神的体现。后人曾于延安东关(现电业局地带)建 “韩范二祠”来纪念他和韩琦。

先秦时期

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左右,延安已有晚期智人“黄龙人”生息。

约在前13世纪,延安属独立的方国鬼方之域。

商帝武丁曾发动大规模的讨伐鬼方的战争。

《周易·既济》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这是迄今所知延安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春秋时,延安是白狄部族所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游牧兼狩猎的少数部族。

晋公子重耳曾流亡白狄12年,即居住于延安一带。

战国,延安大部属魏国。

《史记·秦本纪》载:“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

秦惠文王七年(前300年),秦帅公孙衍败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省甘泉县寺沟河),斩首8万余,俘魏将龙贾;秦惠文王八年,魏纳河西地予秦;十年,魏纳上郡15县(今陕北宜川、延安一带)予秦。

延安始属秦。

秦、汉时期

秦汉时,延安属上郡(郡治肤施,今榆林市南)。

秦昭王时期,秦在延安一带置高奴县,县治在今延安城东尹家沟。

这是延安筑城之始,其城垣至今犹存。

秦统一六国后,大将蒙恬统兵30万北击匈奴,后又监修长城和秦直道。

汉武帝时曾大量移民和屯戍,使陕北等地农业经济空前发展,被誉为“新秦中”(意为富庶如关中)。

汉虞诩《奏复三郡疏》有“水草丰美,上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描述。

三国、魏、晋、南北朝

三国,延安为羌胡所据。

东晋义熙三年(407),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

其在延安城东修筑丰林城(今宝塔区李家渠镇周家湾村)。

宋代沈括曾考察该城,谓之坚密如石,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利于战守,赞叹“赫连之城,深为可法也”。

西魏,设东夏州,领遍城郡、朔方郡、定阳郡、上郡;设北华州,领中部郡、敷城郡。

延州和延安之名始见于《隋书》。

《地理志》云:“延安郡,后魏置东夏州,西魏改为延州,置总管府。

开皇中,府废统县十一,户五万三千九百三十九。

大业三年,在肤施置延安郡。

丰林后置魏,曰广武及遍城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丰林。

大业初,又并沃野县入焉。

魏平后魏置,并立朔方郡,后周废郡,并朔方、和政二县入焉。

金、明有治官,有清水、临真,有西魏神木郡、真川县,后周废郡,大业初真川入焉。

延川西魏置,曰文安及置文安郡,开皇初,郡废,改县为延川。

延安西魏置,又置义乡县,大业中,废义乡入焉。

因城后魏置,后周废,寻又置义川。

西魏置汾州、义川郡,后改州为丹州;后周改县为丹阳。

开皇初,郡废,改县曰义川,又废乐川郡入;大业初,州废,又拔云岩县入焉。

汾川旧曰安平,后周改曰汾川。

大业初,废门山县入焉。

咸宁旧曰永宁,西魏改为太平,开皇中改为咸宁。”另记载,大业二年,延安南部设富城郡,后改为上郡,统县五(洛交、内部、三川、富城、洛川)。

唐宋时期

唐武德元年(618)改延安郡为延州总管府,领肤施、丰林、延川三县,管南平、北武、东夏三州;改上郡为富州,领洛交、洛川、三川、伏陆、内部、富城六县。

宋代,属永兴军路,设延州、富州、丹州、坊州。

这一时期,宋与西夏战事频繁,宋代名臣庞籍、范雍、韩琦、范仲淹等在此御敌。

宋元祐四年(1089),升延州为延安府。

金、夏时期

金置彰武军部管府。

金、夏在保安军(今志丹)置榷场互市。

元、明、清时期

明末陕北农民爆发大起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领袖纵横延安南北。

清仍设延安府,顺治年间领三州(富州、绥德州、葭州)16县(肤施、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长、清涧、洛川、中部、宜君、米脂、吴堡、神木、府谷)。

雍正年间,三州归省直隶,府领8县(肤施、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长)。

乾隆年间,又增领定边、靖边二县。

同治年间,陕甘 起义军和西捻军张宗禹在延安境内反清,左宗棠率湘军入境剿抚。

最后一支捻军武装袁大魁部在永宁山被镇压,捻军运动在中国最后失败。

清末,清 设延长石油官厂,在延长县钻成中国大陆上第一口油井。

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延安属榆林道。

民国17年(1928),撤道,各县由省直辖。

民国24年(1935),9月,延安南北各县分属国民 陕西省第三、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4年,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洛川,初领洛川、甘泉、宜川、富县、中部、宜君6县,后领洛川、黄陵(1944年由中部县改称)3县及黄龙设治局。

1948年3月~4月,人民 相继解放第三行政督察区所辖各县。

1926年初,李象九、谢子长等创建 宜川军队第一、第二特别支部;春夏,陕西省立第四中学(延安)建立 延安特别支部。

是为延安最早的 地方组织。

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等在延安境内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陕甘边和陕北两个革命根据地。

1935年11月,称陕甘省和陕北省。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成立,10月,成立延安市 ,直隶于边区 。

1942年始置吴旗县,属三边分区。

同年11月,设延属分区,1月成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延安市及延安、富县、甘泉、志丹、安塞、子长、延川、延长、固临10县(市)。

1948年1月,陕甘宁边区设黄龙分区,辖洛川、黄陵、宜君、宜川、黄龙等10县;次年2月,增辖富县。

1949年5月,撤延属分区,设陕北行政区,卫北行政公署驻延安,辖榆林、三边、绥德、黄龙4个分区及延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甘泉7个直属县。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5月,撤销陕北行政公署,成立陕西省延安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延安、延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陵、宜君、黄龙12县。

同年10月,改称陕西省人民 延安专员公署。

1955年5月,又改称陕西省延安专员公署。

1956年10月,延川、子长划归延安专区。

1964年,鄜(fu富)县改称富县。

1968年8月18日,成立延安专区革命委员会。

次年9月,延安专区改称延安地区。

1970年延安县析置延安城区(县级),1972年,延安城区改称延安市。

全区辖1市14县。

1975年8月,延安县并入延安市。

1978年延安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延安地区行政公署成立。

1983年9月9日国务院国函字187号批复:宜君县划归铜川市。

1996年11月5日国务院国函84号批复:1.撤销延安地区和县级延安市,设立地级延安市,市人民 驻新设立的宝塔区。

2.延安市设立宝塔区,以原县级延安市的行政区域为宝塔区的行政区域。

3.延安市辖原延安地区的安塞县、黄陵县、延长县、志丹县、洛川县、延川县、甘泉县、黄龙县、子长县、富县、宜川县、吴旗县12个县以及新设立的宝塔区。

2005年10月17日民政部民函278号批复;

2005年10月18日陕西省人民 陕政函128号批复:延安市吴旗县更名为吴起县。

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浪漫的大诗人,他们的爱情故事直到今天还被广为流传,现在我就带大家一起来感受民国时期那些最动人的情书。

夕阳下的我们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形状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致张兆和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鲁迅致许广平

妹妹,你的信我都好好收起,注明号码。哪封是哪天发的,哪天到,我都写得明明白白,好带回家去。我们肩并着肩的从头细看,细数这五年的离情别意。

——朱湘致刘霓君

我爱你朴素,不爱你奢华。你穿上一件蓝布袍,你的眉目间就有一种特异的光彩,我看了心里就觉着无可名状的欢喜。朴素是真的高贵。你穿戴整齐的时候当然是好看,但那好看是寻常的,人人都认得的。素服时的美,有我独到的领略。

——徐志摩致陆小曼

一起到老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朱生豪致宋清如

有你一切都好,有你爱我,我真幸福,我会写文章的。而且我决定安心等到暑假再和你相聚,照我们的计划去做,而且也决心,也宣誓以后再不离开了。

——丁玲致胡也频

梦醒来,我身在忘川,立在属于我的那块三生石旁,三生石上只有爱玲的名字,可是我看不到爱玲你在哪儿,原是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岁月空惆怅,而我,终将是要等着你的。

——胡兰成致张爱玲

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谢谢你给我力量。

——朱自清致陈竹隐

永远

你来!我们同游奇山,去洗温泉不好么早晚一块儿往羣芳竞放的原野,在黄茑回啭的密林下散步不好么无论如何请来吧!我在等你。

——白薇致杨骚

妹:今天早晨起来拔了半天草,心里想到等你回来看着高兴,荷花也放了苞,大概也要等你回来开,一切都是为你。

——闻一多致高孝贤

你所希望我的,规劝我的话,我以后一定牢牢的记着。假使我将来若有一点成就的时候,那么我的这一点成就的荣耀,愿意全部归赠给你。

——郁达夫致王映霞

宋清如与朱生豪

人生往往因为某个偶然的决定而改变航向,之江大学对宋清如也是如此,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宋清如、朱生豪这对才子才女就在这里相识、相知、相爱。、

宋清如在高中时代就喜欢写新诗,也试着创作新诗,但她并不懂得传统诗词的平仄。之江大学有一个“之江诗社”,诗人们不少是古体诗词高手,宋清如拿出精心准备的“宝塔诗”作为参加之江诗社活动的见面礼。朱生豪的同班同学彭重熙看后,传给朱生豪,朱生豪看了下就微笑着把头低下,没有言语,没有表情,宋清如一阵紧张,觉得她的宝塔诗成了“怪物”。

三天后,朱生豪写信给她,并附上三首新诗,请宋清如指正。来而不往非礼也,宋清如立即回信,诗词创作成为两个年轻人的话题。她开始学做旧诗词,他耐心指点她,毫不客气地批评,情不自禁地表扬,一字一句地修改,她的旧诗词有所长进,但渐渐放弃新诗。当年主编《现代》的施蛰存赞赏她的才华,为她听从朱生豪的话不再写新诗而深感遗憾。  西子湖畔、六和塔下,宋清如、朱生豪因诗结缘,因缘生情,他们坠落到月下老人早已编织好的情网之中。

民国的浪漫,只属于高高在上的上流阶层,与普通民众无关,而与普通民众有关的则是不尽的战乱以及灾荒。

正如那句话一样,有了钱,上海就是那个十里洋场风花雪月的魔都,但没钱,对你来说,上海还是上海,而不是那个让人纸醉金迷的魔都。

马健翎

马健翎(1907~1965),中国戏曲作家,名飞雕,字健翎,陕西米脂人。他的许多剧作都是自己导演或亲自参加演出的。作品有《游龟山》、《游西湖》、《赵氏孤儿》、《窦娥冤》、《血泪仇》等。

中文名:马健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米脂

出生日期:1907年

逝世日期:1965年

职业:作家

代表作品:《白毛女》、《血泪仇》、《大家喜欢》等

人物生平

民国十三年(1924年),他考入榆林中学,1928年中学毕业,在本县小学任教。

民国十六年(1927年),参加了中国***。

1928年中学毕业,在本县小学任教,同年加入中国***,曾任中共米脂县委宣传部部长。

民国十九年(1930年)冬,他被迫离开陕北到北京大学求学,在此期间,他对戏剧的兴趣日益浓厚。

1933年顶替其兄马云程入北京大学读书,失去中共组织关系。民国二十三年夏,因探兄病,来到西安观看了易俗社等很多班社演出的新戏,对王天民、李正敏、王文鹏、和家彦、苏哲民、马平民、耿善民等名角的演唱特征,都作了认真的比较研究,以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

1934年肄业于北京大学。民国二十四(1935年)年肄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在河北清丰师范任教。赶写出话剧《冲上前去》和京剧《辱皇后》两个剧本,配合了抗日募捐宣传活动。1936年肄业后先在河北清丰简师任教,1937年回陕在延安师范任教。在延安组织乡土剧团,创作演出抗日内容的话剧《中国拳头》和秦腔《一条路》等。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西安事变”后他回到陕西,在延安师范教学,组建乡土剧团,自己兼任编剧和导演,创作演出了话剧《大中华的儿女》、《中国的拳头》、《上海小同胞》和京剧《逃难图》等。《大中华的儿女》,亦名《国魂》,后改为秦腔,经毛泽东提议改名《中国魂》,这是马健翎早期的代表作,多年来久演不衰。民国二十七年,参加了著名诗人柯仲平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从此离开了教育界,投身于他终生执着追求的戏剧事业。

1938年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成立,他率乡土剧团大部分人员加入,被任命为民众剧团编导主任,正式开始戏曲艺术生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抗战一周年,在延安演出了他第一个秦腔现代剧《一条路》。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秋,创作出大型秦腔现代戏《血泪仇》。通过王仁厚一家从国统区河南到解放区延安的遭遇和不同待遇,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现实,歌颂了中国***领导下的解放区人民群众的美好幸福生活。这个戏演出后,周扬著文称赞这个剧本“提出了阶级斗争主题,赋予了这个主题以强烈的浪漫色彩,同时选挑了群众熟悉的所容易接受的形式。”陆侃如则预言:“中国文学史上,这个戏剧一定要占个重要的位置。”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五月,西北文委授予《血泪仇》剧本一等奖。同年十一月陕甘宁边区召开文教大会,授予他“人民群众的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49年3月,将《血泪仇》、《穷人恨》、《大家喜欢》、《保卫和平》四个反映解放区文艺创作成果的剧本,选入了《人民文艺丛书》。

1949年7月,马健翎以西北代表团副团长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全国剧协常务委员、全国戏曲改进会筹备委员会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西北文化部副部长兼戏曲改进处处长、西北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虽然公务繁忙,但他为繁荣社会主义戏剧创作,仍然在辛勤地耕耘着。先后改编丁秦腔《四进士》、《太平庄》、《游龟山》、《游西湖》、《窦娥冤》、《赵氏孤儿》等优秀传统剧目。

1952年,他改编的《游龟山》,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荣获剧本奖,并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会后在天津、保定、太原、西安等地演出数十场,受到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戏剧界的好评。1956年,在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上,《游龟山》获得剧本改编一等奖,后成为秦腔和其他地方剧种盛演不衰的优秀剧目。

1964年马健翎等创作的现代戏《蟠桃园》,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受到了批判。1965年7月,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摧残,10月18日,在西安含冤逝世,终年五十八岁。1980年4月7日,陕西省委在西安为马健翎昭雪平反,并隆重举行了马健翎骨灰安放仪式。

1965年10月18日逝世。

作品

1939年中共中央提出“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三大政治口号,马及时创作了大型秦腔戏《三岔口》,形象地教育民众克服投降反共逆流,争取时局好转。同年冬,为了迎接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他又创作了秦腔小戏《干到底》,歌颂中国工人阶级在抗日战争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作用。次年,他创作了中型眉户剧《两亲家》,宣传婚姻自主。特别是眉户喜剧《十二把镰刀》的创作和演出,进一步表现了他丰富的生活实践和卓越的艺术才能。这个反映边区人民参加生产建设的喜剧,深受边区干部和群众的欢迎,根据地各剧团都排演了这个戏。1941年,马恢复了中共组织关系。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针的指引下,马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创作了闻名全国的大型秦腔现代戏《血泪仇》。该剧以鲜明的阶级感情,反映了国民党和***领导下的两个世界;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统治给人民群众造成的深重灾难,热情地歌颂了中国***领导的解放区光明幸福的生活;成功地塑造了王仁厚这个极其贫苦、朴实、憨厚、勤劳勇敢的农民典型形象,对教育群众鼓舞军民士气起了巨大的作用。1944年,马创作了反映边区政府和人民把懒汉二流子改造为新人,最后皆大欢喜的生活喜剧《大家喜欢》。这个戏在陕甘宁边区文教英模大会上演出,得到了与会同志和领导的一致赞扬。为了反映抗战胜利后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自由的愿望,马创作了《一家人》(亦名《保卫和平》)和《穷人恨》等剧本。《一家人》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双十协定”,阴谋发动内战的险恶用心;《穷人恨》表现了广大农民反抗地主压迫、争取翻身解放的迫切愿望。这些戏剧紧扣时代脉搏,起到了动员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马既是一位多产的现代戏作家,又是一位创作历史剧、改编传统戏的能手。1942年到1948年,经他编写、改编的戏曲作品有《打渔杀家》《葫芦峪》《王佐断臂》《回荆州》《斩马谡》《金沙滩》《反徐州》《八大锤》《顾大嫂》《鱼腹山》《伍员逃国》等。这些剧作情节感人,语言生动,人物形象丰满,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广泛演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曾观看过部分戏剧的演出,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鼓励。彭德怀、王震先后写信,对马的戏在革命战争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很高的评价。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英模大会上,授予他“特等模范”奖状和“人民群众的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49年8月,马作为西北解放区的代表,赴北平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受到毛泽东等***的接见。

他在清丰师范和延安师范学校任教期间,创作排演宣传爱国抗日的京剧和话剧。正式从事戏剧创作后,运用秦腔、眉户等艺术形马健翎的《血泪仇》演出剧照式,积极反映现代生活,为传统戏曲与新时代相结合作出了贡献。他共创作、编写了60余部戏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饱满的战斗热情,深受边区人民喜爱。整理或改编秦腔传统剧目和编写秦腔新的历史戏,是其戏剧活动的又一重要内容。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导演和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协西安分会主席、副主席,西北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曲剧院院长等职。他坚决贯彻执行中国***的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组织领导和团结广大艺术工作者,挖掘整理出了一批民族戏曲传统剧目,改编了秦腔传统戏《游龟山》《四进士》《游西湖》(与黄俊耀等合作)、《窦娥冤》《赵氏孤儿》;还领导创作了大型眉户现代戏《雷锋》《两颗铃》等,其中《游龟山》曾在1952年全国戏曲观摩会演中荣获剧本奖;《大家喜欢》《查路条》《血泪仇》等五个剧本被翻译在国外发行。1962年东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马健翎现代戏曲选集》。

后人纪念

马健翎雕像由陕西省雕塑院设计完成,高28米,为铜体结构,暗红色花岗岩底座。这位“美髯公”身披大衣,拄着拐杖,沉思着凝视远方。雕像背面为马健翎生平简介,两侧是部分捐赠人名单,正面镌刻的“人民艺术家马健翎”8个金色大字格外庄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613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