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工业引起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工业生产进入大工厂生产时期;
3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4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5工业革命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6西方殖民掠夺加强,殖民地人民更加贫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7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8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9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资本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0促进近代城市的兴起,城市进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长,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为我国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拓展知识
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开展,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对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理解也更加丰富,逐步提出了从单一的“工业化”向“四个现代化”转变的构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就提出了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和“建立巩固的现代化国防”的目标,并把这一目标正式写入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
随后,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和完整地提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毛泽东在借鉴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要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第一,明确提出要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第二,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1975年,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又重申了分两步走、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四个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答:不是,工业文明是外向的。事实上,工业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外部资源的基础上的,它需要从外部获取原材料,技术和资金,以及把产品出口到外部市场。因此,工业文明的发展是外向的,而不是内向的。要想发展工业文明,首先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基础设施,包括能源、交通、通信等,以及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以支持工业发展。其次,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体系,以支持工业的发展。最后,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以支持工业的发展。个人小贴士:要想发展工业文明,除了要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外,还要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经济效率,以及改善社会环境,以促进工业文明的发展。
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起积极还是消极作用
工业革命,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空扩充到其他行业工业革命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使世界由手工制作解放,标志著机器时代的来临; ②拉近世界各国的距离; ③冲击旧制度、旧思想; ④西方殖民掠夺加强,殖民地人民更加贫困,艰难,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⑤巩固了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国的统治基础; ⑥世界出现两大对立阶级,矛盾升级; ⑦掀起 自由主义 思潮; ⑧标志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⑨现代城市的出现,推动现代化,城市化; 消极影响: 工业社会时代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工业革命的意义 (1)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2)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3)工业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总体来说,积极作用是要大于消极影响的,对人类文明程序有重大意义。
(1)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2)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3)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4)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5)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6)带来了工业污染。
(7)开始了城市化程序。
(8)使弱小国家缓慢地走上了工业化程序。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十八世纪后半期,在英国的进展已经很显著了。通常认为它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也是最早结束工业革命的国家。
工业革命的积极与消极意义。第一次
1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
2 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 工业革命还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4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络,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5 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奴役当地人民,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是东方从属西方
6 同时,他们也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著旧思想和旧制度。
第二次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可以从4个方面来说:
首先,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如电力,煤炭等,这些新能源的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的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
其次,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的动力不足的问题。内燃机的发明又促进了发动机的出现,发动机的发明又解决了交通工具的问题,推动了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的足迹遍布了全世界,也让各个地区的文化,贸易交流更加便利。
第三,通讯工具的发明。自从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不在局限与面对面的谈话。
最后,化工业的迅猛发展。炸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军工业的进步,并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煤炭中提取各种化合物,塑料,人造纤维先后被投入实际生活。
上述的四种发明,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开始通过科学研究来获得纯粹的知识,然后又反过来促进理论的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发明创造者绝大多数为科研工作者,人才素质高于以工人技师为主的英国工业革命;
②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较多地应用于工业,科研成果量多质高;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多为生产经验的总结和技术改进;
③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化局面,各国都有,相互促进,美、德最多;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集中于英国,之后向其它国家发展;
④侧重于重工业和电力业、能源工业领域;而第一次开始于棉纺织业;
⑤开始于多数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形成了两次工业的交叉。
(3)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特点:
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著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②规模、深度、影响远远超过前两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各领域相互促进。
火的利用对人类文明起到哪些推动作用
第一个可以煮熟食物,不吃生的东西而导致多重疾病。
第二可以在冬天取暖。
凤凰男在社会起积极还是消极作用对她感到兴趣 女性很讨厌男性一方面对她好,一方面却注意 著别的事物。她们心里会怀疑自己对你来说是否完全欠缺吸引力,然后更 愈想愈坏,觉得你根本不尊重她....一有这样感觉,你已失败了大半 以上。另的一小半,她亦会坏疑你是否只喜欢她的身材,所以才与她交往
飞机时代对人类文明起到哪些推动作用首先飞机的发明是人类科技的一种巨大的进步,航空航天技术以此为基础,于是探索太空成为可能。
再者飞机的问世极大地促进了各地交流,是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更加迅速。
等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什么?这次科技革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资讯科技、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资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原子能 美国 成功试爆第一颗原 子弹 1945年 原子能成为新能源 电子技术 美国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迅速发 展 1946年 20世纪 70年代 计算机的应用对人 类社会生产、生活 产生重大影响 航天技术 苏联 苏联 美国 人造卫星上天 宇宙飞船载人太 空飞行 把人送上月球 人们在太空从事 科学实验 1957年 1961年 1969年 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形成, 基因工程是其中 的核心技术 掌握了克隆技术 20世纪 70年代 人类通过改变 细胞的遗传性, 达到改良品种 和创造生物新 型别的目的 海洋工程 技术、新 材料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学者们从多方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由于论述角度不同,因而结论各异,现将其归纳如下: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慧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本正经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18] 2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络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19]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阶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20] 4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22] 6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23] 7对全球问题的影响 :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24] 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功勋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使西方一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先后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历程。[25]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资讯社会,资讯社会到来的时代称为“知识经济时代”。20世纪晚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软体产业的兴起,是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扩大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国际经济格局得到调整。许多国家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民族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决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批新型产业兴起,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得到改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环境污染、军备竞赛等问题,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需要世界共同努力解决。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和特点 1起讫时间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问题上,学者们大体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 ,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4]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5] 2标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著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如过去从发明到大规模地运用,照相用了122年,电话用了56年,而现代的电视只用了5年,镭射用了2年,从原子能的发现到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投入使用,用了15年。 (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随着科学实验手段不断进步,科研探索领域也不断开阔。以往的技术革命,科学和技术是相对分离的,这就造成研究成果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导致生产过程的深刻变化,或者是在技术革新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有科学理论的概括。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生产形成了统一的革命过程。一般来说,二次大战后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是在自然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而重大的技术革命的成果,又进一步丰富、充实了自然科学的理论,二者相辅相成。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络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络大为加强。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对生产来说,科学技术是其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致出现了密不可分的趋势。 简答特点: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形成产生的周期越来越短。 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胡才珍认为,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现出许多鲜明特点:一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三是这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联络密切,形成了一个群体形式;四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大为增强;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术能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4)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最突出的是技术革命的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程序高速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的过程,各种科技之间相互渗透,一种科技的的革命引起好几种科技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资讯化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的标志
1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著的科学技术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上被称为第三次技术革命。
2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有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而电子计算机是现代资讯科技的核心。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迅速发展,(2)产生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3)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交往和思维方式,(4)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了竞争和挑战,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以求在国际竞争中取胜(5)更加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根本原因和基础。
三次科技革命比较
第一次 18世纪60年代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 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三次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现代化的理论涵义
如果没有现代化理论及其传播,现代化一词就不可能像今天这么普及。现代化理论是关于世界、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成果的统称。在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一词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1 经典现代化理论
早在1933年7月,中国《申报月刊》就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发表26篇文章,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道路①。在随后的30~40年代,中国知识界就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学者没有再前进一步,形成现代化理论。
50年代,美国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1951年6月,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大家讨论了贫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会者认为,使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比较合适的②。1958年,丹尼尔·勒纳出版《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一书,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1959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比较政治委员会召开了政治现代化讨论会,随后出版了《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阿尔蒙德和科尔曼,1960)。
60年代西方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现代化研究专著,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例如,《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主义宣言》(罗斯托,1960),《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沃德和拉斯托,1964),《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列维,1966),《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布莱克,1966),《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埃森斯塔特,1966),《现代化:增长的动力》(维纳,1966)、《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1968)等。在70~80年代,现代化理论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五光十色的现代化理论。
西方学者开展现代化研究,历时50年(50~90年代),最终形成了现代化理论体系。尽管这种理论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并因此受到种种批评,例如,这种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70年代以来的发展等,但是,它仍然被认为是用来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革命性变化的有力理论,其他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它。我们不妨称之为经典现代化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现代化具有不同的特点(附表1-2)。如果根据研究领域进行分类,经典现代化理论分为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个人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理论等。
附表1-2 不同领域经典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领 域
主 要 特 点
政治现代化
民主化、法治化、科层化(官僚化)
经济现代化
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
社会现代化
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信息传播
个人现代化
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性
文化现代化
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经济主义、普及初中等教育
虽然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不同领域和不同学者对现代化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是,大家普遍接受现代化的两个基本内涵,它们与现代化的基本词义大体一致。
(1)指发达国家16世纪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
(2)指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等。在40~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步入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仍然处于传统农业社会,有些地区甚至处于原始社会。所以,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可以被概括为一句话: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就是现代化。
根据经典现代化理论,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可以指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后所处的状态(完成现代化进程后的状态),也可以指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世界先进水平所处的状态。由于人们对世界先进水平有不同的认识,高度发达工业社会内部也存在许多弊端,而且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关于现代化的辩论持续不断。
目前,关于现代化有许多不同说法,其实,它们都是上述定义的不同表述形式,只是不同说法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已。中国现代化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已故教授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归纳了世界各国学者关于现代化的解释,他认为①:“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她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作为人类近期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实现作为现代化完成的一个主要标志也许是合适的。”
关于现代化过程的大致特征,学者们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把它归纳为如下九个特征②;他认为,“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现代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人心所向。”
① 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只能与人类起源的变化和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变化相比拟。
② 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
③ 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
④ 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15世纪和16世纪的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现象。
⑤ 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
⑥ 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进行现代化的过程,有可能区别出不同的水平或阶段。
⑦ 现代化是趋同的过程。传统社会以很多不同的类型而存在,现代社会却基本是相似的。
⑧ 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向。
⑨ 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在转变时期,现代化的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从长远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
2 新现代化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一诞生就遇到了麻烦:如何解释发达工业国家今后的发展?
学者们发现,用经典现代化理论解释发达国家18世纪工业革命到20世纪中叶的发展过程是合适的,用它解释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也是合适的,用它解释发达工业国家将来的发展就不合适了。可以肯定地说,工业社会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点,而是一个驿站。那么,发达工业国家今后的发展过程是什么?
(1)后现代化理论
几乎与现代化理论研究同步,西方学者对发达工业国家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种新理论。例如,后资本主义社会(达伦多夫,1959)、后工业社会(贝尔,1973)、后现代主义(Lyotard,1984;Rose, 1991;格里芬,1997)、后现代化理论(Crook,1992;Inglehart,1997)、知识社会(莱恩,1966)、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和数字化社会等,其中,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主义是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紧密相关的,后现代化理论则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相对应。
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就产生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1973年正式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发达工业国家将进入后工业社会。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根据韦氏辞典,后现代(postmodern)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艺术、建筑和文化等领域兴起的思潮,它分析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危机,反对现代化运动的哲学和实践,主张复兴传统要素和技术。有些后现代主义者倾向于对现代思想的否定和解构,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比较重视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创造①。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把社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即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但是,他们关于“后现代”的时间涵义,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有些学者认为,后现代是一种文化思潮,不是一个时间概念;有些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历史阶段称为“后现代阶段”②,有些学者提出“后现代时代”③。后现代思潮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都有反映。
后现代化理论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它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的,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现代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④。美国密执根大学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以来先进工业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后现代化。他认为,后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附表1-3)。
附表1-3 不同社会的社会目标和个人价值观
传统社会
现代社会
后现代社会
核心社会目标
在一个稳定的国家经济中生存
经济增长最快化
人类幸福最大化
个人价值观
传统宗教和社区规范
成就动机
后物质主义和后现代价值观
权力系统
传统权力
理性和法律权力
同时重视法律和宗教权力
资料来源:Inglehart, R 1997 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s in 43 societie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76
殷格哈特教授是世界价值观念调查项目(World Values Surveys)委员会的执行主席,参加该项目的80名专家对43个国家进行了问卷调查,该项调查覆盖全球70%的人口。世界价值观念调查共进行了三次⑤,分别是1981~1982年,1990~1991年,最近的一次调查是在1995~1998年完成的。
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些国家如尼日利亚,刚刚开始现代化;有些国家如中国,正加速进行现代化;有些国家如韩国,接近于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折点;有些国家, 如英国、德国和美国,已经进入后现代化;北欧国家(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和荷兰基本是后现代社会。
有人认为,后工业社会理论、后现代主义等是后现代化理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后现代化理论在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反映。
然而,不论是后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化理论,都容易让人感到迷惑。
因为,根据韦氏辞典,“现代”指大约公元1500年到当前的这段历史时间,没有明确时间下限,当前的时代就是“现代”。如果“后现代”具有时间涵义,那么,“后现代”是什么时候?当前的时代是不是“后现代”?
如果当前的时代是“后现代”,那么,“现代”和“后现代”在时间上就是交叉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在时间上,“后现代”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
事实上,前面谈到,有些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称为“后现代阶段”,有些学者把70年代以来的发达社会称为“后现代社会”。由此可见,“后现代”概念的自相矛盾,已经发生。而且,“现代”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时间概念,已经使用了数百年,要想改变它,谈何容易。
“后现代”概念的时间不自洽,必然影响后现代化理论的传播和应用。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化理论是以经典现代化理论为参照的,它没有完全超越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束缚。
在现代化理论家看来,后现代化也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关于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研究。例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布莱克教授在1976年出版的《比较现代化》一书中谈到,有大量文献讨论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往往把它们称作“后工业化社会”。
(2)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1998年,中国学者何传启发表“知识经济与第二次现代化”一文,随后出版《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一书(何传启,1999),全面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从人类诞生到2100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等4个时代,每一个时代都包括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等四个阶段,人类文明进程包括4个时代16个阶段;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文明发展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知识时代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而是驿站,将来还会有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现代化等。
对于主要发达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大致经历210年(1763~1970年),第二次现代化将大致经历130年(1971~2100年)。第二次现代化的时间分界,与美国密执根大学政治学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作为发达国家后现代化的起点基本一致,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著名经济学家麦迪森把1973年作为工业革命以来第五个经济发展阶段的起点基本一致。麦迪森的经济发展五个阶段分别是①:1820~1870年,1870~1913年,1913~1950年,1950~1973年,1973~1992年。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是一种新现代化理论。在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被赋予三种新涵义。
其一,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其实,它就是经典现代化理论描述的现代化。
其二,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它是一种新现代化,不仅覆盖了后工业社会理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化理论等的内容,而且还有全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70年代以来学者们关于新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等)、新社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学习社会等)和新文明(知识文明、非物质文明等)等的研究成果,都可以纳入它的范畴。
其三,未来的现代化,指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后,人类社会进行的新的现代化。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不仅成功地解决了经典现代化理论面临的困难(经典现代化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70年代以来的发展),同时化解了后现代化理论的困境(现代与后现代的时间矛盾),而且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提出了全新的解释,预测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她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打开了一扇新天窗,为人类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第二次现代化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个人、文化等领域的变化将是新现代化(附表1-4),不同于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经典现代化;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第二次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淘汰”,甚至是“否定”。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加快经济增长,那么,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
附表1-4 目前不同领域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领 域
主 要 特 点
政治新现代化
知识化、国际化、平权化、分散化
经济新现代化
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智能化
社会新现代化
知识化、网络化、创新化、社区化
个人新现代化
创新、合作、学习化、个性化
文化新现代化
多样化、文化产业化、自然主义、普及高等教育
第二次现代化与第一次现代化相比,有些变化是新出现的,如网络化、智能化等;有些变化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继承和发展,如政治民主化、平权化等;有些变化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否定”,如工业比重下降、城市居民向郊区迁移、自然主义等。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是对大自然掠夺和征服,那么,第二次现代化则是对大自然的保护和回归。
第二次现代化刚刚走过30年历程,尚处于发展阶段,它的特点和规律都处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对它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在发达国家里,第一次现代化已经成为历史,第二次现代化正如火如荼。在发展中国家里,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都是不可回避的挑战,因而面临双重压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