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浪漫主义源头

《楚辞》浪漫主义源头,第1张

楚辞》浪漫主义源头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浩瀚星空下发出《天问》,伟大的诗篇,“明明暗暗,惟时何为?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激励人们上下求索。

两千多年后,中国人走出地球,奔向太空,探索宇宙。天文学家南仁东铸造了中国人追问宇宙的“天眼”,探索百亿光年外的神秘太空。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自儿时起就特别喜欢《楚辞》,并用一生践行“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后人留下“天眼”这双继续寻找答案的眼睛。

广袤苍穹,斗转星移,中国人的求索从未间断,探索宇宙的热情也从未消退,中国人一直在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精神的激励下奋力前行。

经典语录品读: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楚辞·九章》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楚辞·涉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卜居》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在笯兮,鸡鹜翔舞。——《九歌·少司命》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楚辞·宋玉对楚王问》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辞·离骚》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传统。

楚辞,顾名思义,就是楚国人的歌词,这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所以它具有浓郁的楚地特色和巫文化色彩。

楚国诗人屈原无疑是楚辞的奠基者,而且是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子以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是《楚辞》中的佼佼者,也因此后世人称楚辞为“骚体”。

它自觉地使用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用丰富的形象思维,大量地采用神话、神巫故事和寓言形式,创造出壮观的境界、奇伟高洁的人格在这之前,只有神话下意识地运用着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而屈原第一次有意识地把这种手法运用于一种崭新的诗歌体裁之中,进而把它发展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艺术方法

《楚辞》包括《离骚》。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是为总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这个十七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行本。

扩展资料

辑录作者

1、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65]  。本名更生,字子政,彭城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治《春秋谷梁传》,亦好《左氏传》。曾任谏大夫、宗正等。用阴阳灾异附会时政,屡次上书劾奏宦官、外戚专权。

成帝时,任光禄大夫、中垒校尉。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又编有《楚辞》。所作辞赋三十三篇,今多亡佚,唯存《九叹》为完篇。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

2、王逸

王逸,东汉文学家。字叔师,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学者所重视。

作有赋、诔、书、论等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今多亡佚。为哀悼屈原而作的《九思》,存在《楚辞章句》中。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叔师集》。

3、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战国时楚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言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排挤而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楚国政治更加腐败,首度郢也被秦兵攻破,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其中《离骚》等更具有宏大篇制,与《诗经》形成显著区别,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传世作品,都保留在刘向辑集的《楚辞》中。又《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篇,其书久佚,篇目与楚辞有无出入,已不可详考。

-楚辞(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是“骚体”类文章的总集,同时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浪漫主义诗歌集。“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本义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后来才专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晚期,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承袭、模仿之作汇编成集,共计16篇,定名为《楚辞》。

东汉王逸又作《楚辞章句》为之注解,并增入己作《九思》,遂成17篇。《楚辞》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承袭了屈原作品的形式和精神。因其运用了楚地的文学样式和方言声韵,描写了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文化世情,故而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是南方楚系文化的代表,并与北方中原文化相映成趣。与《诗经》那种古朴和以四言为主的诗歌形式相比,《楚辞》的句式较为灵动和活泼,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

《楚辞》作为《诗经》之后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文学作品,其对整个中国文化体系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尤其在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与《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相辅相成,对此后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创作以及文学理论、文学思潮的发展和流变,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如此,《楚辞》在汉字文化圈的日本等国家中也有较大影响,现代传入西方后,也曾引起持久而广泛的关注。

《楚辞》注本,以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为最早,今人黄寿祺、梅生合著的《楚辞全译》集注释、翻译于一体,最为实用。

《离骚》是一首具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反映了屈原对当时的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国家、愿为之效力,不可得的悲痛心情,抒发了自己对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的哀怨。《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它塑造了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香草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屈原的作品在形式上也有断的特点,即创造了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楚辞》

《楚辞》的作者是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作品影响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华文化圈”,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至19世纪,楚辞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707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