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的表演中,其文化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的表演中,其文化特点是如何体现的,第1张

  草原型民间舞蹈有三个特点,分别是各具特色,载歌载舞,道具多样,这种文化特点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多彩 各具特色

  为全面了解草原民间舞蹈的形态特点,我们按照舞蹈的性质和表现形式,把草原民间舞蹈分为娱乐舞蹈、习俗舞蹈、模仿舞蹈和面具舞蹈。

  娱乐舞蹈主要是自娱的。每逢节日或者宴饮聚会的场合,各族群众都会跳舞自娱,传统的民族节日期间更是各种娱乐舞蹈集中展现的日子。这些舞蹈一般是舞蹈与歌唱、演奏结合的歌舞形式,队形以圆圈型为主,也有的作圆弧型、横排、直排而舞。动作都很简单,有的甚至只有一两个动作。即使是远来的客人,也可以轻易地跟上舞步,融入舞蹈的人群。

  习俗舞蹈也称风俗舞蹈,是各民族群众在传统习俗活动中所跳的舞蹈。关于他们产生的背景,在流行地区常常有多种民间传说,在形式上有着仪式化特点,表演的时间、内容、顺序等都相沿成习,不得随意变动。在表现方法上则多采用道具、面具,带有原始古朴的特色。另外,一些舞蹈与传统的社交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以反应民族传统礼节方式为主,舞蹈动作简单,常常只是生活动作的照搬。鄂温克族的《阿芽舞》基本是该族妇女路遇问安礼节的再现。有些民族的舞蹈则再现了本民族妇女梳头、洗脸、提水、对镜装扮等生活方式,也有的表现在特定的环境下行路的姿态。这类舞蹈多带有一定的传授传统礼节或者生活经验的功能。

  与娱乐舞蹈和习俗舞蹈有所不同,模仿舞蹈是原始仿兽舞的遗存和延续,早期模仿舞蹈的模仿对象多是各民族自己所崇拜的动物或者图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模仿对象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畜牧业生产中放牧、剪毛等都成为舞蹈模仿的对象。

   面具舞蹈则在长期流行中各地形成不同材料、式样和不同造型的面具。从面具的造型上看,有人格化的动物、各路神灵,也有民间人物等。提到面具舞蹈就不得不提蒙古族民间传统舞蹈《呼图克沁》,它是面具舞蹈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呼图克沁》蒙古语含“祝福、求子”之意,汉语意译为“丑角”。《呼图克沁》只流行于赤峰市敖汉旗境内一个蒙古、汉民族混居的小村庄及其周围不大的地域之内。据当地文化工作者考证,它应该形成于公元18世纪中叶。它有固定的角色:阿林查干(白老头),其妻曹门代,其义子朋斯克(黑小子),其女花日。表演时,他们分别戴有与身份相符的面具,身着蒙古族服装,手持道具。另外还有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个角色,他们与汉族中这两个角色的服饰、扮相及性格都大致相同。《呼图克沁》的对白和对唱采用蒙古语。歌曲共18首,带有农耕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蒙古族短调民歌风格。表演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连续进行。当地习俗认为,请《呼图克沁》来家表演可以为自家驱邪纳吉,为人丁不旺的家庭送子送女。表演队也是受到邀请才登门表演。整个表演分为四个部分:走街串巷,载歌载舞;院中驱邪,纳吉迎祥;室内送子,人丁兴旺;告别挽留,相约来年。前两个部分为歌舞表演,主要以祝福主人家吉祥如意;后两个部分带有戏剧性的歌唱、祝赞词、主人参与表演的送子女仪式,以及唱、白、幽默的告别仪式。

  《呼图克沁》在长期流传中已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舞蹈形式。20世纪50年代,《呼图克沁》就引起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派人亲临它的流行地区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资料在“文革”中散失殆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治区、赤峰市以及敖汉旗的有关人员重又对它进行了搜集整理,并且形成图、文、音、像齐全的系统资料。相关内容分别被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内蒙古卷》、《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从而使这一重要的民间歌舞艺术遗产得到妥善的保存。有关专家普遍认为,《呼图克沁》的形态,是处于歌舞向戏曲过度的特殊阶段的歌舞形态,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中的活化石,对它做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载歌载舞 道具多样

  载歌载舞是草原民间舞蹈的重要特点,也是它的固有传统。几乎所以的民族舞蹈都有歌声相伴,甚至无歌不舞。

  有的民间舞蹈是边歌边舞,以舞为主。这类舞蹈一般以节奏化的呼号或者本民族习惯使用的衬字相伴。鄂温克族的《阿罕拜舞》以8中不同节奏型的呼号与舞蹈动作配合,鄂伦春族的《黑熊搏斗舞》、《恰木巧额日德日舞》都是以呼号相伴。

  还有一种是以歌为主,常在简单的舞蹈动作中歌唱即兴编创的歌词或者对唱斗智形式。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在简单的舞蹈动作中赛歌、赛智。

  也有的则边歌边舞,歌舞并重。这类歌舞或者歌声不断,舞蹈不停或者歌舞相间,歌一段,舞一段,如安代舞。

  草原民间舞蹈较普遍地采用各种道具,而道具选择与舞蹈的内容、表演的场合密切相关。这些道具可小到碟碗等生活用品,大到武士出征使用的刀枪兵器。蒙古族群众在宴请宾客或者亲友团聚的场合里跳的娱乐舞蹈,常选用蒙古族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筷子、酒盅、碟子和碗等做道具,这样,不仅取用方便,而且充分利用了它们互相撞击发出的悦耳的声音,有效烘托了舞蹈要表现的欢乐热烈的喜庆气氛。

  三、相互融合 个性突出

  草原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历史上许多民族都长期处于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环境之中,加之各民族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草原上各民族民间舞蹈都处于一种相对独立、封闭的条件上各自发展,以致形成了各民族舞蹈都有着个性突出的特点。同时,有的民族成员分布于一个很大的地域之中,或者因为各种原因,同一民族的成员以分别聚居的形式长期分离,这都会使本民族各聚居地的舞蹈在保持着本民族舞蹈基本特色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定的地区特色。内蒙古地区西部的鄂尔多斯蒙古族舞蹈与东部布里亚特蒙古族舞蹈、科尔沁蒙古族舞蹈都有着明显的异同。在一些多民族长期混居的地区里,民间舞蹈又常呈现出多种文化背景、多民族特色集于一身的特殊的色彩。民间歌舞《呼图克沁》中就杂糅了蒙古族的音乐特点和传统服装、藏传佛教歌舞剧常有的人物形象、汉族社火秧歌的表演形式和人物造型等。该地区蒙、汉族群众长期混居,历史上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这种舞蹈的特殊形态正是这种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长期互相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

幸福山歌舞蹈适合的道具有农具类、民俗类、草编类、花草类。

1、农具类:如犁头、锄头、铲子、镰刀、草帽等,能够体现农村生活和劳动场景。

2、民俗类:如花环、彩旗、鞭炮、红绸、蜡烛、灯笼等,能够表达节日喜庆气氛和家庭幸福。

3、草编类:如草编篮子、草编花环、草编帽子等,与农村生活相关,很好诠释了生活美学。

4、花草类:如鲜花、麦秆、鲜叶、烟花等,能够营造自然环境的氛围和感觉。

需要道具的舞蹈除了具有特定风格的舞种外,如朝鲜组舞蹈需要长鼓道具,东北秧歌需要手绢、扇子、陕北秧歌需要红绸、腰鼓等等。

还有一些舞蹈是根据编舞者的设想,根据一定主题,场景设计的一些只适合这种舞蹈使用的道具,例如:红色娘子军(芭蕾舞)中的枪支、红旗。

此外,道具的种类有很多:服饰、头饰、主要道具、场景布置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740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