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有什么地方是吃货要去的?有什么特色美食吗? 义乌国际商贸城附近有什么好吃的?

义乌有什么地方是吃货要去的?有什么特色美食吗? 义乌国际商贸城附近有什么好吃的?,第1张

东河肉饼

东河肉饼始发于清朝嘉庆年间,流传至今。只要有东河人出入的地方,就一定有东河肉饼。现代的东河人已将这一传统点心打入高档宾馆,义乌市区及一些乡镇摊点小店均可吃到东河肉饼。凡吃过东河肉饼的人,无不称赞它的独特风味。这东河肉饼,由两层麦饼粘连,中间夹着肥肉与韭菜,却薄如宣纸;煎熟肉饼,色如琥珀,尤如一轮飘忽的晕月。东河肉饼鲜香、油而不腻,色泽光亮,是义乌市小吃一绝。

佛堂千张面

佛堂千张面除了有千张和手工面外,还有肉丝、琥珀色的榨菜皮、绿色的香葱,这给原本单调的面增加了一些颜色,也使味道更加鲜美面和千张都很有韧性、有嚼头,汤汁清爽不油腻,喝下后满口留香。外观简简单单、口感清清淡淡,可谓独树一帜。

佛堂白切羊肉

佛堂的羊肉,从来没有像猪肉那样红烧的、生炒的、蒸炖的花样。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吃法“白切”。

传统的佛堂白切羊肉,取本地山羊,宰杀去毛、去头、去爪、去内脏后,先用线绳扎紧四肢,用羊血均匀涂刷山羊表皮,晾干后整头羊下锅、烧、闷、浸泡熟后,取出晾干,香气扑鼻,所切羊肉蘸以葱、姜、酱油的调料即可,味道极佳。

丹溪红曲酒

丹溪故里的百姓以红曲酿酒已有上千年历史。据传,宋代已有义乌人通过运河,将酒运到开封。丹溪故里的百姓以红曲酒烹饪菜肴,色香味倍增,凡民间喜庆、婚宴、走亲、访友皆以酒为礼。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丹溪酒愈发醇香醉人。

赤岸豆皮素包

赤岸豆皮素包取用义乌名优特产豆腐皮包裹豆腐、萝卜、咸菜等素菜。把铁锅加热到一定高温时,现包、现烤、现吃,讲求“新鲜”,其香、软、清爽之口感,不言而喻。

赤岸的豆腐皮将豆皮素包美味发挥的恰到好处,而豆皮素包的馅料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不再以素为主题,馅料里面加点肉馅,比如萝卜牛肉等,荤素搭配更显美味。若纯粹用肉馅包裹,则豆皮还需要炸得更加酥脆些,如同干炸响铃,才能品出肉质的鲜美、豆皮的松脆。

荞麦老鼠

在如今美食琳琅的都市,深灰色的荞麦老鼠,已经被忽略很久了。中老年一代的义乌人,却对荞麦老鼠有着一种割舍不掉的情结。当荞麦收割之后,吃上一碗热腾腾的荞麦老鼠,是他们的向往,不仅可以驱走身上的寒意,四肢暖和了,干活也特别有劲。

品尝一碗刚出锅的荞麦老鼠,细细咀嚼,萝卜本身的水滑与淡淡的苦味配合荞麦慢慢咀嚼出的丝丝甜味,再有了鲜香牛肉入口,当真是一大美味。据中医相关资料记载,荞麦性凉味甘,能健胃、消积、止汗的功能,吃惯了精致美味的都市人,偶尔品尝一碗清淡的粗粮-荞麦老鼠,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义亭拉拉面

义亭拉拉面以其粗细均匀、色如白银、口感绵软著称。加之多种佐料辅配,味道可口。义亭拉拉面,面粉定要选本地上白面粉,或东北面粉。东北小麦因生长期长,所产面粉韧性好、容易拉。而且,义亭拉面的生意人在和面时是不用发酵添加剂,完全由本身发酵,因此天然的麦香特别浓。 手牵面的工艺很原始,但是味道确是相当地不错!

吴店馒头

吴店馒头是上溪镇传统美食之一,是义西有着百年历史的名小吃,以其品质软松清香可口、形状圆美而出名。柔软而带韧性,用手一抓,整个馒头缩于手心,放开则复原如初。传统的吴店馒头,是民间祭神、祭祖时必备的供品,也是过年过节、嫁女娶亲、婴儿做满月、过生日等办“红白喜事”时请客的必用食品。据介绍,吴店馒头用上等面粉手工制作,工序十分讲究,从和面、揉面、成型、发酵到蒸制出笼,每道工序环环相扣,才能保证其品质。其传统的制作工艺流程为:用野蓼的花和面发酵制作成白曲——用白曲和糯米酿酒做成馒头娘——用馒头娘和面——小面团搓揉加工成圆形——游笼——上蒸笼——出笼——淋红字(福禄寿喜)或盖红章。

神仙鸡

神仙鸡俗名无水鸡,即蒸鸡不用水,而是用黄酒,一只两斤重的鸡加两三斤黄酒。先把鸡毛褪洗干净,连同内脏一起放入陶钵内,再加黄酒和姜,若不喜甜食,就加盐,但义乌人传统的蒸鸡法是加红糖,认为营养更好。也可放几片瘦猪肉。再用一小锅覆盖在陶钵上,使之不漏气。再把陶钵放入大铁锅内,盖上高脚板盖,用文火慢慢煮。里面的酒煮开了,停一会再煮。大约两个小时后可以揭开锅。此时的鸡香气四溢,肉又酥又软,入口即化,筷子一夹,骨肉分离。

楂林狗肉

俗话说:“寒冬至,狗肉肥”。义乌民间也有“吃了狗肉暖烘烘,不用棉被可过冬”、“喝了狗肉汤,冬天能把棉被当”等俗语。楂林一带烹制狗肉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楂林狗肉当初是从诸暨学过来的,经过百余年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完善,才逐步形成如今楂林独有的烧制技法。烤制的楂林狗肉再经过特殊的工艺,制作的狗肉香味扑鼻,非常有特色!

上溪牛杂

义乌上溪、吴店一带历来就有屠宰牛的场所,当地人将牛舌、牛血、牛蹄、牛杂等用上溪特有烧法烹制出“牛系列”,味鲜美微辣,久尝不厌。

青柴棍酒

距义乌十余公里有上溪镇,镇上颇有几座青山,溪山之外尚有大草坪山,山下有村名曰黄山村,村上出一种土酒,曰青柴滚。青柴棍酒浑浊微青,如落木秋山,入口绵甜,如糖浆醴饮,但后劲极大,不识酒性的人豪饮之后物我两忘,如挨青柴棍。

佛堂酥饼

人说金华酥饼闻名,其实佛堂酥饼比金华酥饼更酥更脆,味道更美。佛堂镇素有小兰溪之称,从清朝起便是商贾云集之地。生意兴隆带动了风味小吃的发达。很多面食做得精良可口,深得食客赞誉。佛堂酥饼酥脆香甜,里馅肥肉干菜不咸不淡,非常适口。酥饼在于酥脆。因此除了选料讲究外,炉火也非常讲究。烙酥饼的炭火,必须是硬质木烧制成的木炭,其他任何材料都不能替代。烙烤时,先把炉中火炭扇旺,酥饼贴炉后,等烙到酥饼表皮发黄即用夕火慢慢熏烤,直止烤熟为止,然后起炉,摊凉,再重新回炉,用文火烘止松脆,这叫回炉酥饼,吃时定要双手捧着,否则一口咬着,整只酥饼便顿时酥散开来香,气扑鼻。一些外地客人来佛堂,吃过一只便要再买几筒,说是带回去让家人也享享口福。

糖洋

糖洋,也叫糖娘,是一种米糕,棕红色,粘有红豇一类的六月豆,清凉味甜,食用方便,是夏季的一种受人欢迎的凉点心。由于软硬适中,它特别受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的青睐。

一块糖洋看起来简单,手艺好的人做起来好吃,手艺差的人做起来却不好吃。看来制做糖洋中还有不少奥妙。赤岸镇尚阳村朱萃根在佛堂菜市场摆了6年糖洋摊,他说:“要制做好糖洋,原料的选择、饭的生熟度,红糖、水的搭配比例,都马虎不得。选的原料是上等的早籼圆粒米,米经过水浸后,捞出用蒸气蒸成米饭。米饭以1斤米拌23斤水的比例为宜,拌搅后磨成浆,米浆再以10斤米配进3斤红糖和若干红豇、黑豇之类的六月豆。蒸熟摊凉后,用刀对角划成小块即成了糖洋。”

义乌红糖

义乌“红糖之乡”的名声传扬已久。红糖又名义乌青,早在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上就被授予了特别奖。为义乌着名的大宗土产品。红糖,榨取于糖蔗。红糖除食用、药用外,还用于制作义乌传统食品——“年糖”。义乌风俗,每年腊月,家家户户用米、粟、花生、豆、芝麻等烘炒、炮烙和拌上调煮的红糖,制成冻米糖、粟米糖、芝麻糖、花生糖等多种“年糖”。切糖、杀猪、酿酒素来被称为义乌农家“三乐”。

红糖麻花

南枣

“日吃三个枣、一生不易老”,这民谚在义乌流传日久。南枣是义乌特有的名贵产品。清乾隆时,曾列为贡品,故又称“京果”。《中国名产》第一集有“江南枣中佳品,是浙江义乌南枣”的记载。用“双仁枣”加工制成的南枣,果肉肥厚,乌黑发亮,花纹清晰细密,滋味甘美,营养丰富,含有糖、淀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单宁、硝酸盐、酒石酸等多种成分。鲜枣的含糖量达10—36%,维生素C的含量比苹果、梨、桃等高90—120倍以上,比桔、橙、柠檬等更多。有养脾、平胃气、润心肺、止咳嗽、补五脏、治虚损等药效。

义乌火腿

成为天下佳话的义乌火腿,早在800多年前就因营养丰富、香味浓郁而被皇帝赞不绝口。今天,当年的贡品绯红依旧,浓香更溢。 火腿的发明据说与宋代的抗金事迹有关。相传南宋名臣宗泽为了抵抗金兵而留守旧都开封。某一次,生性节俭的宗泽将食用后剩下的一小堆猪腿肉用盐腌起来。当时路途遥远又值严冬,猪腿经过风干后非但没有败坏,滋味反而更觉鲜美。宗泽是浙江义乌人,他和他的部下吃了这种猪腿之后屡破金兵,义乌乡亲闻之无不欢欣鼓舞。火腿之法遂得以发扬光大,并且一火就火到了今天。

  义乌市是浙江省第二产粮地区,农作物品种多又加盛产红糖,制作食品原料丰富。聪明手巧的义乌人在辛勤劳作之余,制作出了许多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用大米制作的有白米饭、白米粥;泡饭、饭汤、菜饭、米粉羹、糖饧、索粉干等;用小麦粉制作的麦结、面老鼠、麦拓糊、麦饺;麦鳅、麦馃、馒头、拉拉面、麦羹、馄饨、索面;用番薯制作的番薯粉条、番薯馃饼……城乡上下,风味小吃多达数十种。有些小吃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如东河肉饼、义亭拉拉面、佛堂酥饼、苏溪麻饼、楂林绿豆糕、廿三里油炸馃、稠城回回糕等。还有用糯米、粟米、芝麻、花生、大豆等,经过炒爆后加糖制作的“麻糖”。

  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吃食也随之变化。义乌一些风味小吃经过现代手法的制作,变得更为精良,它不再是民间小吃,而进入了大饭馆、大酒家,成为名吃;有的风糜市内外,走遍全国。

  小吃,《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有三种,我们这里所指的,是“饮食业中出售的年糕、粽子、元宵、油茶等食品的统称。”

  小吃,北京人又叫“碰头食”,大概指的是有别于主食的“冷盘”。义乌人的“小吃”,当指当点心用的各类食物。小吃的类型可谓五花八门,遍及粮食、果蔬、肉蛋奶各类,酸甜辣各味俱全,热吃、凉吃吃法不一,远远超出了词典中关于“小吃”所下的定义范畴。

  义乌市的小吃历史悠久,许多小吃的起源已无从查考。但归类其特点,也不外乎:一、选料广泛;二、烹饪技法精湛,工序虽不复杂,但十分讲究色、香、味;三、品种繁多。

  ● 东河肉饼

  凡吃过东河肉饼的人,无不称赞它的独特风味。这东河肉饼,由两层麦饼粘连,中间夹着肥肉与韭菜,却薄如宣纸;煎熟肉饼,色如琥珀,尤如一轮飘忽的晕月。

  东河肉饼选料十分考究。面粉要上等的,因为好的面粉粘性好。一市斤面粉约加二两半食盐,然后掺水和成面团,待10分钟后切成长条,再摘成面团。面团要摘均匀,一般一市斤摘成25个至30个为宜。馅是猪肉为主,加适量青葱、精盐、味精。猪肉要选三层肉为最好,剁成肉泥备用。

  制作时,先拿两个小面团叠在一起,用手掌轻轻压成两个约半厘米厚的小面饼,再在两个面饼中间夹少许肉馅,然后左手捏着饼身,右手扯着饼沿,双手紧密配合旋转扯拉,随着一忽正一忽反地旋转扯拉,不多工夫,肉馅中青葱的色泽透过越捏越薄的饼面渐渐地明析起来。当饼拉到半径约5厘米大小时,整个饼已成一张薄纸了,纸上点点青葱清晰可见,宛若夜间的星空。

  肉饼扯拉成后,便是煎了。锅要用平底的,平底锅受热均匀。煎时要掌握“火候”。煎饼前,先用猛火将锅底烧红,再改文火,然后在锅内涂上食用猪油少许,等饼面发黄成琥珀色,即可品尝食用。

  东河肉饼油而不腻,色泽光亮,是我市小吃一绝。改革开放后,东河肉饼走出东河。旧城改造前,在稠城的原新马路、县前街、绣湖西路一带,都有煎东河肉饼的小摊点,生意十分红火。旧城改造,原来的新马路拆迁,可是东河肉饼的摊点依然在人们聚集的地方出现。有的还随生意人走南闯北把东河肉饼摊点开到北京、乌鲁木齐等大城市。

  ● 义亭拉拉面

  义亭拉拉面以其粗细均匀、色如白银、口感绵软著称。加之多种佐料辅配,味道可口。义亭拉拉面,面粉定要选本地上白面粉,或东北面粉。东北小麦因生长期长,所产面粉韧性好、容易拉。而且,义亭拉面的生意人在和面时是不用发酵添加剂,完全由本身发酵,因此天然的麦香特别浓。义亭拉拉面,泡汤和辅面佐料也十分讲究,一个拉面摊,菜案上总摆着10多个汤料碗和多种辅面配料,任食客挑选。

  说起义亭拉拉面,还有个“拉面姻缘”的故事。

  60年代末,有个后生叫鲍弟,在义亭火车站附近摆了个面摊,专烧拉拉面。因鲍弟手艺高超,生意十分红火。

  一天傍晚,鲍弟准备收摊回家,这时从火车站内走出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他来到摊前,有气无力地说了句“我要碗面”,便扑地倒在地上。鲍弟见状,急忙把他扶起来,并立即生火,专为他烧了一碗拉拉面。老人吃后,渐渐有了力气,连赞鲍弟手艺好。可是吃完面,老人却付不出面钱。鲍弟便主动对老人说,不用付了。走时鲍弟还给了老人一点钱。

  过了一星期,老人又来到鲍弟摊前,身后还跟着一位标致姑娘。老人对鲍弟说,他的女儿张平,今特意带来作你助手。

  鲍弟惊喜异常,连忙道谢,收下张平。张平聪明伶俐,干活轻巧利索,成了鲍弟的好帮手。过了一年,两人又成了亲。拉面摊变成了拉面店,生意越做越红火。

  ● 佛堂酥饼

  人说金华酥饼闻名,其实佛堂酥饼比金华酥饼更酥更脆,味道更美。

  佛堂镇素有小兰溪之称,从清朝起便是商贾云集之地。生意兴隆带动了风味小吃的发达。很多面食做得精良可口,深得食客赞誉。佛堂酥饼酥脆香甜,里馅肥肉干菜不咸不淡,非常适口。酥饼在于酥脆。因此除了选料讲究外,炉火也非常讲究。烙酥饼的炭火,必须是硬质木烧制成的木炭,其他任何材料都不能替代。烙烤时,先把炉中火炭扇旺,酥饼贴炉后,等烙到酥饼表皮发黄即用夕火慢慢熏烤,直止烤熟为止,然后起炉,摊凉,再重新回炉,用文火烘止松脆,这叫回炉酥饼,吃时定要双手捧着,否则一口咬着,整只酥饼便顿时酥散开来香,气扑鼻。一些外地客人来佛堂,吃过一只便要再买几筒,说是带回去让家人也享享口福。

  ● 麦拓糊

  “麦拓糊”是农家最常见,也是制作最简单的一种小吃。新麦登场之后,在义乌农村,可以说家家户户都做“麦拓糊”当点心。

  制作“麦拓糊”要选上等小麦面粉,加适量食盐,掺水调成稀糊状。拓糊时,锅内涂上少许食用油,最好是猪油,防止粘锅。火要文火,防止火力过猛使饼烤焦。

  “麦拓糊”不同北方烙饼。它柔软清香,如果用红糖或蜂蜜涂在饼上,卷成筒状来吃,味道更佳。

  以上几种小吃,是义乌人最喜欢吃,也是义乌人最喜欢做的几种。用面粉制作的品种还有一些,像吴店人制作的馒头和长寿面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吴店馒头松软有韧性,长寿面在锅里久烧不糊,常常作为赠送生日和做寿的礼品;稠城的回回糕从民间走进商界,成为糕点行业中的一个举头品种。

  义乌小吃,除了平时较流行的一些大众品种外,还有节日性的小吃,如中秋的粽子、糖饧,毛店一带每逢农历6月初6流行吃麦饼。这麦饼虽然制作不很精致,但毛店人却把6月初6这天当作重大节日,几天前就开始烙饼,并派人去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团聚吃饼吃肉,很是热闹。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义乌小吃也在悄悄的变化。有的淘汰,不再是人们欢迎的小吃;有的改良,不但是民间的百姓小吃,而且成了大酒家,大饭店的名吃,成了达官贵人喜欢的食品。像一直受义乌人喜欢的麻糖,以前义乌农村到了农历12月,可以说家家户户都要切几坛麻糖,以备“春荒”。现在农村切麻糖已基本消失了,因为家里常年食品充足,已没有饿肚感觉,根本想不到想吃麻糖,更何况每天桌上还有饼干、水果不断。在稠城胜利菜市场西边有几家切麻糖买的摊点,生意很好,也是因为人们怀旧的心理到此光顾,大家一次买它一斤两斤,吃麻糖也是尝味道,根本不像以前,吃麻糖为了充饥。

  “麦拓锅”之类小吃,经过改良,已进入酒家饭店了,名字也改成什么“回头一笑”。当然,佐料也不再是红糖,干菜之类。而是甜酱,烤鸭和鲜大葱了,已变成如吃北京烤鸭的模式了。

  可以预料,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聪明的义乌人不但会制作出有时代特色又受消费者欢迎的小吃。因为,小吃的繁荣,往往与一个地域的经济发达有着密切的关联。

  参选“义乌市十大风味美食”的22道“候选”美食

  (一)小吃类

  1、东河肉饼 东河肉饼,由上下两层饼粘连,中间夹肥肉与青葱,饼薄如宣纸,色如琥珀,油而不腻。

  2、吴店馒头 传统的吴店馒头,过去在春节、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中必用的主食,也在人生礼俗当中享用,用途十分广泛。食用时夹笋干、小块三角形焐肉。

  3、义乌汤圆(元宵) 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细腻纯净的绵白糖、黑芝麻和优质猪板油制成馅,具有香、甜、鲜、滑、糯的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鲜爽可口。

  4、麦拓糊 麦拓糊以优质麦粉为原料,加水调成厚糊状,涂入热锅中,拓成薄圆饼,裹以蔬菜、红糖、蜂蜜等,卷成筒状即为佳肴。

  5、索粉 大米水浸泡到一定程度后磨成粉,蒸至半熟捣成韧面,装于特制的有筛孔的器具内,施加压力把面变成细缕,加热后置于凉开水内,用酱拌食。

  6、苋菜馄饨 用苋菜作馅做成的馄饨。

  7、手牵面 也叫拉拉面。用优质面粉加入少量的食盐,用水揉成软面,放置一定时间,搓面成若干小段,用菜油抹上,上覆湿巾。煮食时把面随拉随扔,拉成长条,放沸水中煮熟后加佐料作餐。

  8、荞麦老鼠 和好荞麦团后,搓成大拇指粗的面条,切成寸许小段,以中食二指夹取面团,在米筛上按卷成中空,即成“满背筛花,腹内两疤”形似小老鼠故得名。外成筛孔花纹面块,入沸水内与时令蔬菜同煮。

  9、麦鳅(刀切面) 面粉揉成面团后,用面杖擀薄,折叠起来,切成细条,加入蔬菜等,复煮三沸,即可食用。

  (二)点心类

  10、义乌麻糖 麻糖是义乌传统的土特产品,主要品种有糯米糖、芝麻糖、花生糖、浇切片等。义乌麻糖色泽光亮,具有香、甜、松、酥的特点,是义乌人长期来喜爱的食品之一。

  11、义亭油酥 义亭油酥,也称月饼,历史悠久,是义乌传统的中秋食品。义亭油酥是用上乘面粉、板油、红糖、白糖、芝麻、核桃、花生仁、果丝等为原料,饼皮层次分明,酥而不散。

  12、赤岸酥饼 传统的赤岸酥饼,用上乘白面为原料,添加小许食盐,揉面时根据需要分多次添加菜籽油,促使条型面团分为多个层次。然后用手把面均匀分为多块,揉搓后,中间加入咸制的干菜和瘦猪肉做的圆型小饼,而后贴在用铁炭火烤炉内边上进行烧烤,形如金黄蟹壳,面皮分层薄脆如纸,咸香可口。

  13、清明馃 清明馃以蓬嵩嫩头、青、苠等野菜为原料,和以优质糯米粉,内裹甜或咸的馅,花色品种极多,并有一定的艺术性,色青味佳。

  14、粽子 义乌风味的粽子有白米粽、绿豆粽、八宝粽、肉粽等,均以优质糯米为原料。

  15、红馃 用糯米粉为原料,裹以芝麻白糖馅,外面粘上染红的糯米,炊熟后食用。通常过年过节喜庆宴席等场合使用。

  16、择子豆腐 采集山上野生择子晒干,取其果仁磨成粉,加水煮成糊状,摆凉凝成褐色豆腐状,在炎夏,吃一碗拌上糖、醋、薄荷油的“择子豆腐”,软滑爽口,顿生清凉之意,是解渴消暑的佳品。

  (三)菜肴

  17、上溪牛杂 义乌上溪、吴店一带历来就有屠宰牛的场所,当地人将牛舌、牛血、牛蹄、牛杂等用上溪特有烧法烹制出“牛系列”,味鲜美微辣,久尝不厌。

  18、宗塘豆腐 正宗的宗塘豆腐取用本地上乘的大豆、宗塘村的泉水,用山口的柴煮。豆腐制好后,当即食用,味道鲜嫩、爽滑、可口。

  19、赤岸豆皮素包 赤岸豆皮素包取用义乌名优特产豆腐皮包裹豆腐、萝卜、咸菜等素菜。把铁锅加热到一定高温时,现包、现烤、现吃,讲求“新鲜”,其香、软、清爽之口感,不言而喻。

  20、夏演千张 夏演千张以洁白如纸、厚薄均匀、柔韧性强、清爽可口而闻名于市。它以本地产优质大豆为原料,清水浸泡后用细石磨磨成豆浆,经烧煮过滤后用千层纱布浇铸挤压而成型,俗称“千张”。

  21、佛堂白切羊肉 传统的佛堂白切羊肉,取本地山羊,宰杀去毛、去头、去爪、去内脏后,先用线绳扎紧四肢,用羊血均匀涂刷山羊表皮,晾干后整头羊下锅、烧、闷、浸泡熟后,取出晾干,香气扑鼻,所切羊肉权蘸以葱、姜、酱油的调料即可。

  22、东塘狗肉 东塘狗肉是大陈楂林一带很早就流传下来的风味美食。是现杀活狗烧烤而成。老嫩得当,香气扑鼻,其名声闻名市内外。

义乌特色美食小吃推荐:义乌火腿、东河肉饼、上溪牛杂、佛堂白切羊肉、择子豆腐。

1、义乌火腿

义乌火腿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吃法相对来说也比较多样,不管你是拿来煎煮或者直接吃都是十分美味。可以选择将火腿切片放入锅中翻炒,然后加入少许米酒,小火慢慢翻炒,炒至火腿较软即可。新鲜出炉的火腿香气四溢。是到了义乌,不可错过的一道美食。

2、东河肉饼

东河肉饼是浙江义乌传统的汉族小吃,面粉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手艺制作,制作手法精细,其色泽光亮,味道鲜香、油而不腻。是在清朝嘉庆年间出现,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3、上溪牛杂

上溪牛杂是也是义乌一道广受好评的美食,是各大饭桌或者宴席上人们经常会点的一道菜品。牛杂顾名思义就是将牛身上的一些部位放在一起进行烹饪,主要有牛舌、牛血、牛蹄等。用这些食材烹饪出的菜品味道鲜美,汤汁浓郁。

4、佛堂白切羊肉

佛堂白切羊肉是义乌传统的美食,这道美食最大的特色是保留了羊肉最纯正的味道,可谓是原汁原味,但却丝毫没有腥膻味。其肉质嫩滑,十分细腻,味道鲜美,是下酒必点的菜品。佛堂白切羊肉搭配上酒,入口美味,让人直呼过瘾。

5、择子豆腐

择子豆腐是义乌特色小吃,其口感嫩滑,十分爽口,是夏天消暑必备的佳品。主要食材是野生的择子,将其晒干后磨成粉,然后用水煮成糊状,待放凉成型后切成小块,最后加上一些糖、醋等佐料即可食用。

  义乌市美食有东河肉饼、廿三里油炸馃、上溪牛杂、义亭红糖麻花、义亭油酥等。

 1、东河肉饼:东河肉饼诞生地在义乌城西街道的东河村。因其制作考究、味美色佳而美名远扬。东河肉饼鲜香、油而不腻、色泽光亮,是义乌市小吃一绝,其制作技艺现已被列入义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2、廿三里油炸馃:油炸馃,是浙江一带历史悠久的特色油炸食品。内馅是猪腿肉和萝卜丝,外皮用新黄豆和米粉浆拌和,采用鲜猪油炸制。吃油炸糕就要趁热吃,无论是哪种馅的油炸糕,都是里香外脆,香气扑鼻,质松味鲜,油而不腻,是早餐配稀饭、豆浆的佳料。

 3、上溪牛杂:当地人将牛舌、牛血、牛蹄、牛杂等用上溪特有烧法烹制出“牛系列”,味道鲜美,久尝不厌。吃上溪牛杂多在秋冬季节,不过现在貌似也有夏天吃的,就好比夏天吃火锅,那热火朝天劲儿。

 4、义亭红糖麻花:义乌红糖可以加工出很多红糖系列美食,如义乌麻糖、红糖麻花、姜糖……其中广为食客喜爱的红糖麻花,外面包裹的红糖香甜可口,里面的麻花外脆内酥,吃一口满嘴留香。好想吃一根红糖麻花,不过只能等到十一之后了,毕竟最新鲜的才是最好吃的。

 5、亭油酥:也称月饼,历史悠久,是义乌传统的中秋食品。义亭油酥是用上乘面粉、板油、红糖、白糖、芝麻、核桃、花生仁、果丝等为原料,饼皮层次分明,酥而不散。义亭油酥用传统的古法手工艺制作,这种传承着老一辈智慧的月饼制作工艺吸引不少年轻人。面对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饼”不同的月饼销售市场,每至中秋佳节,义亭月饼更是供不应求。

义乌好吃的特色美食推荐,义乌物产丰饶,美食颇俱特色,包括佛堂白切羊肉、荞麦老鼠和神仙鸡等;而红糖、火腿、南枣被称为义乌“三大宝”;还有豆腐皮、腐竹、白字酒、山花梨等名土特产。

1、义乌佛堂白切羊肉

早在解放前,佛堂老街一带就已有了“羊肉一条街”。老街上的白切羊肉铺子,有不少都是几十年的老店。宰羊烹羊的手艺代代相传,才使得口味始终不变。

2、义乌荞麦老鼠

荞麦老鼠是浙江义乌传统的名小吃之一!味道佳。它是用荞麦面粉和水以及其它辅料混合做成的。荞麦老鼠好吃的秘诀首先要选好水分充足的萝卜,拔成丝状,再选上好的牛肉切丝,将萝卜丝和牛肉加猪油翻炒,萝卜和牛肉的香味出来之后,放进荞麦老鼠,加水煮,最后再放上青葱、生姜等调味料出锅。

3、义乌神仙鸡

神仙鸡俗名无水鸡,即蒸鸡时用黄酒而不用水,按两斤鸡两三斤黄酒。将鸡放入陶钵内,再加黄酒和姜,若不喜甜食,就加盐。一般义乌人传统的蒸鸡法是加红糖,也可放几片瘦猪肉,大约两个小时后即可。

4、义乌东河肉饼

“东河肉饼”,又叫“夹肉双层麦饼”。是把面团拉成的一个薄如宣纸的大饼,放进一口平底锅中油煎而成。东河肉饼诞生地在义乌东河乡的东河村,制作考究。东河肉饼有“传儿媳不传女儿”一说。

5、义乌手牵面

手牵面也叫拉拉面。是优质面粉加入少量食盐,用水揉成软面,放置一定时间,搓面成若干小段,再用菜油抹上,上覆湿巾,食时把面随拉随扔,拉成长条,放沸水中煮熟后加佐料作餐。

6、义乌东塘狗肉

大陈楂林一带很早就流传下来的一种风味美食。由现杀活狗烧烤而成。老嫩得当,香气扑鼻。上溪牛杂义乌上溪、吴店一带历来就有屠宰牛的场所,当地人将牛舌、牛血、牛蹄、牛杂等用上溪特有烧法烹制出“牛系列”。

7、义乌金华火腿

老辈传言,金华火腿出义乌,义乌火腿出田心(佛堂镇田心管理处驻地)。清道光年间,林则徐曾手书“培德堂”牌匾,以为田心王姓祖辈在苏州开火腿行时做善事的敬礼,此匾现仍挂田心四村培德堂祠堂内,为义乌市文物保护单位。

8、义乌红糖

佛堂镇合作管理处驻地起鸣村,燕里自然村有一“糖公庙”,为义乌红糖祖宗庙宇。义乌红糖曾在解放前荣获巴拿马国际金奖。历时上百年的义乌红糖几经沉沦几经雄起,传统至今又有了新的发展。佛堂镇后阳村“王培记红糖”老品牌,重现名品。

9、义乌南枣

义乌南枣是浙江省传统名产。采用优质青枣精制而成。有淌江红枣和原红蜜枣两种。特征是,皮色乌亮透红,花纹细致,肉质金黄,个大均匀,为枣中之珍品。清朝时岁岁进贡,故有“贡枣”之称。义乌南枣加工工艺已被列入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义乌白字酒

白字酒是浙江省的特产。在1929年杭州西湖食品博览会上,义乌佛堂镇商会选送的陈日升酒店自酿的“白字”酒、黄克仁的“黄培记”红糖、徐友松“正大”火腿行的火腿、朱献文的“金丝琥珀”蜜枣四样食品,均获“金奖”殊荣后,佛堂古镇的“白字”酒成了誉满金华八婺的一大名酒。

11、义乌金丝琥珀蜜枣

金丝琥珀蜜枣为兰溪传统名产,选兰溪本地所产优质颗大的青枣,枣身用刀细切丝缕,用桂花白糖或蜂蜜熬煎,烘焙而成。所产蜜枣色泽金黄,镂纹如丝,形似琥珀,质地糯软,味道甜美,色、香、味、形全优。既可用作品茗茶点,又可蒸煮成枣饭,枣粥、枣汤作进补食用,具有润肺、化痰、清热生津之药用功效,同时又可作招待宾客。馈赠亲友之上等礼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772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