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点有关《沁园春•雪》的内容

来点有关《沁园春•雪》的内容,第1张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毛泽东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说诗碎语』)。毛泽东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毛泽东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毛泽东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能够通过客观感受将自然的形态艺术地描绘出来,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得“题中之精蕴”。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翻译: 古代那些帝王都过去了,要看叱诧风云的人物,还得看现在,看人民群众。

此词是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赏析 毛主席这首《沁园春·雪》从其诞生、发表直到现在一直被各界人士及广大人民众共推为他最好之诗,也被认为是他最大气魄之诗 。笔者对此共识也无可厚非,但借赏析之机对此诗作三方面的议论:一、此诗的背景情况;二、此诗在“重庆谈判”时所引起的轰动 ;三、此诗的艺术魅力。

诗人作这首诗的时间是1936年2月,当时中央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而在1935年当红军长征快近尾声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已处在十分严峻的关头了。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至1932年侵占 东北三省后,并未止步,又于1935年向中国发动全面战争,日军从关外杀进了关内。

就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时刻,在中国政治格局将发生大变动的前夜,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冬天(12月17日至2 5日)在瓦窑堡召开了扩大会议,会上制定出了在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议结束后,为了宣传党中央关于全民 抗日的政治主张,以实际行动推进全国抗战高潮,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193 6年2月20日渡黄河东征,取道山西,奔赴河北抗日前线。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时,眺望茫茫北方 的大雪,一口气写成这首气吞河山的壮丽诗篇。

但这首诗引起震动神州的局面是在1945年10月。一首诗能掀起如此大的轰动的确是古今罕见的蔚然奇观。

这一年10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从延安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就在谈判期间,毛主席见到他的老朋友柳亚子,分外高 兴,随后就手书《沁园春·雪》于一页印有“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信笺上,相赠于柳亚子。

柳亚子读后,内心大为激荡,即唱和一首《沁园春》“次韵和毛主席咏雪之作,不能尽如原意也。”在柳词《沁园春》之后,他又 写了一首自跋在诗后,在此不妨抄录于下,让我们看一代名词人柳亚子是怎样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余识润之,在192 6年5月广州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二中全会会议席上,时润之方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也。及1945年重晤渝州,握手惘然,不胜陵 谷泡桑之感。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 抗手,况余子乎?效颦技痒,辄复成此。”

后来,柳亚子忍痛割爱,又将《沁园春·雪》毛主席的墨迹转赠不断向他索取的著名画家尹瘦石,并又作跋文一篇,连同自己和作 ,一并送之。

在给尹瘦石的这篇跋文中,柳亚子继续写道:“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 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接着柳亚子又将毛主席此词及自己的和作抄送《新华日报》(中共中央当时设在重庆陪都的报社),报社负责人认为发表此诗应向 毛主席本人请示,而那时毛主席已签署了“双十协定”后返回延安,请示需费时日。后决定先刊发柳亚子的和词。柳词一出立即引起 普遍的关注,因人们已从他词的题序中知道了毛主席写有一首《沁园春》咏雪之诗。一时报人及文化人多方奔走,四处寻找,于是了 现了一些手抄本在私下流传。而抢先一步首发于报纸上的是吴祖光,他当时在重庆一家民营报纸《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当编 辑。他从三处(或好几处)抄得此诗的不完全稿,拼合完整,于11月14日在该报第二版副刊上刊出,并加有按语:“毛润之先生能 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毛氏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 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诗一出,若平地一声春雷在重庆造成大震荡,一夜之间人民奔走相告,相互议论,成为持续了很长时间的重大新闻;从青年到老 者,从办公室到茶馆,评论赞叹之声不绝于耳。同时又若一石激起的千层波浪,一圈又一圈水波向外扩,一直扩到全中国960万平 方公里的大地上。

国民党一时慌了手脚,蒋介石亲自责令国民党中宣部召开紧急会议,布置围攻策略。昼夜之间,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的各个报纸刊 登大量的与毛主席针锋相对的《沁园春》,而且还著文攻击毛泽东有“帝王思想”云云。

重庆文化界进步人士对国民党当局的恶劣行为也给予了反击。郭沫若率先在《新民报晚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和词《沁园春》, 接着又与聂绀弩和作一首发表于《客观》杂志上。王若飞舅父黄齐生老先生也作《沁园春》反击,一时间两派“沁园春”(革命派的 沁园春与反动派的沁园春)在重庆上空与大地搏斗飞舞,“沁园春”也成了成千上万市民的口头禅。就在这万众瞩目,激烈论战的当口 ,重庆有一个十分精明的开饭馆的老板当即决定以“沁园春”为店名,而且在店常内悬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以此招徕顾客,顿时 生意火爆,日进斗金不在话下。

那么对于敌人的指责,此诗有“帝王思想”,毛主席怎么对付的呢?后来,即1958年12月21日,毛主席正式为这首诗作 了批注并点明了主题:“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 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一首诗本身的艺术魅力。

犹如前面所引柳亚子所说,毛主席这首诗可谓千古绝唱,而且技艺、胸襟之高超也是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连东坡、稼轩均屈居 其下。

咏雪之作,自古以来,文人骚客无不多有咏叹,而且佳作迭出。但毛主席这首咏雪诗脱尽前人窠臼,词出新意,思想出新意,同时 也依循古格,非大手笔不能出之。的确是“横绝六合,扫空万古 ”,大气包举祖国万里江山及悠久中华历史。

上阕从写北方浑茫大雪开始。一起首就视野壮阔,千里、万里、冰封、雪飘,工仗整齐,上天入地,向八面展开,在此诗人内心之激 情已一举盖了“北国风光”。

然后又以方位地理写长城内外、黄河上下之大象,将一腔豪气再贯四行,笔力千钧包括了东、南 、西、北。

接着乘未竟的大豪气,稍稍一顿,进入细部描绘,山之旋舞如银蛇,雪原驰骋如白象,比喻神来,当以妙化入境,信手拈来,不费 半点力气。这山、这雪想与老天一决高下吗?诗人在此也借此景暗示了自己欲与天地搏斗的壮烈情怀。

情再随景起,情引领风景,诗人在幻美,等待阳光朗照,晴天丽日之时,那洁白的雪原上艳阳天普照河山大地,万紫千红犹如一群 群红装素裹的少女,绚丽妩媚,光采射人,在此作为上阕收尾,意气是风发的,从茫茫大雪中脱颖而出,江山出现了红色的新姿,太 阳也必将升起。精中之精蕴渐出,预示了一个崭新的中华将诞生于祖国大地。

上阕写景,景之美自然引出下阕写史,因历史上万千英雄豪杰争相为娇艳的江山,如美人般的江山(用了间接拟人修辞法)倾倒, 歌唱。自然过片一完,以一个“惜”为统领,连下七句臧否历史人物,共举五个著名中国皇帝作总体评价,以“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 一个反动侧面。”(作者语)千秋功罪一笔带过,势如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

然后“俱往矣”三字再作转折,大发浩叹,犹如孔丘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浩叹,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灵魂中的大浩叹。 紧接着笔锋陡转又见欣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对当代中国新面貌的大歌颂,是对以中国所领导的中国人民即将获 得解放的大歌倾,是对在人类的东方,黑暗中的旧中国之上即将出现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大歌颂。诚如诗人自己所言:“末三句,是指 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专政的新中国就要诞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篇堪称千古绝唱的大气磅礴之作,词作充分显示了作为无与伦比的中国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这首词于1945年11月14日由《新民报晚刊》发表后,轰动了全国舆论界,随即不胫而走,传遍全国,受到革命人民和进步人士的热烈推崇,同时也遭到国民党御用文人的诋毁和仇视。当时,正在山东解放区领导战事准备工作的陈毅读到毛泽东的词作和柳亚子的唱和词之后,深为毛柳词作的豪情鼓舞,于是挥笔写下了三首唱和词。据陈昊苏说,陈毅热烈推崇毛泽东的这首词是始终不渝的。陈昊苏12岁的时候,陈毅指着家中悬挂的字轴给他上古典诗词启蒙课,字轴上写的就是毛泽东的咏雪词。陈毅称誉这首词是中国无产阶级诗歌的雄伟高峰。

陈毅与毛泽东、柳亚子均有着诗艺方面的交往。他与毛泽东解放后在诗艺上的切磋交流人所共知,自不必说。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陈毅就知道毛泽东擅长写旧体诗。毛泽东当年写《西江月·井冈山》、《如梦令·元旦》等光辉词章时,陈毅是最早的读者之一。他曾把毛泽东抄给他的诗词珍藏在身边,时常吟诵。后来因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环境太艰苦,几次遇险,才十分可惜地散失了。在此次唱和的前一年,即1945年上半年,寓居重庆的柳亚子先生曾作《寄陈毅将军》一首,全诗曰:兼资文武此全力,重向江东卷土来。我喜故乡消息好,前锋直指雨花台。所以,陈毅的唱和之词也兼有回赠柳亚子先生之意。陈毅同志的唱和词共三首。其中,第二首题为斥国民党御用文人,鞭挞了害怕、仇恨并极力诋毁毛、柳新词的国民党御用文人的丑恶行径,并向他们指出自新之路;第三首题为慰柳亚老,对柳亚子先生表示热情的慰问,同时表达出***人以为人民服务为最大光荣的革命襟怀。和咏雪词是第一首,在这首词中,作者充分表达了对毛泽东的敬仰推戴,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和对革命胜利前景的乐观期待。

在词的上阕,陈毅怀着无比敬仰之情热烈颂扬毛泽东是文武兼备的革命领袖,雄才大略与文采风骚盖世无双。柳亚子唱和词的起句为: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陈毅将柳词的字句顺手拈来,以两阕新词,毛唱柳和,诵之意飘开首。诵之意飘即读起来令人意气飞扬,豪情横溢。意飘二字点出了毛、柳词章的不凡气势和感人力量。作者以想豪情盖世,雄风浩浩;读怀如海,怒浪滔滔,形象地描绘了毛、柳词作的雄豪超迈气势。豪情似雄风浩荡,诗怀如大海浪滔,这是何其雄壮、何等大气的审美境界啊!这样的诗境只能出自胸怀博大、壮志凌云的伟人手笔。政暇论文,文馀问政,这两句点明了毛泽东是富有诗人气质的政治家,柳亚子则是具有政治头脑的文学家。正因为这样,所以他们的词作才能超凡脱俗,妙句拈来着眼高。毛、柳的词作,妙语奇思,恣肆横生,故曰妙句拈来;境界阔大,视野超迈,非同一般,故曰着眼高。柳亚子先生在自己和毛泽东咏雪词后的自题跋中写有这样一段话:余索润之写长证诗见惠,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如前所述,陈毅对毛泽东的这首词也推崇备至。所以,在词的上阕的结尾,作者满怀敬仰地写下了倾心甚,看回天身手,绝代风骚的赞语。他称颂毛泽东的词作是豪情盖世的绝代风骚,赞扬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的革命领袖具有扭转乾坤的回天身手。这充分显示了作者对毛泽东的诗艺文采和雄才大略的首肯与敬仰。陈毅称颂毛泽东的词作是绝代风骚,柳亚子赞誉毛泽东是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二人用语不同,其推戴仰慕的心情是共同的。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阕革命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下阕则由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起兴,以雄视百代的伟大气魄评品了古代著名帝王,最后以豪迈的调子发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心声。柳亚子词的上阕着重写尘世的混浊,吐胸中的块垒,并抒发了对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同志的悲掉之情,下阕则盛赞毛泽东泳雪词雄视古人的气概,表达了与毛泽东一块儿上天下地,把握今朝的壮志。陈毅的和词,在上阕评品选誉了毛、柳词作的雄豪大气之后,下阕承续毛词上阕的风韵,以清新魅力有逾画工的妙笑描绘出一派祖国山河的壮丽画卷,并以此含蓄地咏歌了解放区大好的革命形势。你看:瑞雪初晴,皑皑白雪覆盖在泰山山腰上,齐鲁山河显得分外娇娆壮美;北国大地,雪花飘飞如折鹤翔舞,正荡涤着一切瑕垢污浊;江淮一带白雪铺地,白玉般的山河层层迭迭,好像天工着意雕砌的形象;到处都是冰封雪铺,麦苗从银雪覆盖的大地上显露出片片青翠,冬尽春来,祖国大地处处展现着令人喜兴的美好景色。下阕的笔触句句都落在壮丽迷人的雪景上,实际上句句都隐含着对解放区大好形势的反映。换言之,作者是以咏雪反映各解放区的大好形势。当时,在山东解放区,我军在陈毅指挥下,于1945年冬季在津浦路前线连续作战,控制了津浦路共260里长的临枣路40里长的铁路线,歼灭了大量日、伪顽军和国民党的进攻部队,使国民党迅速打退津浦路,顺利到达平津地区的企图受到遏制。在东北地区,抗战胜利后,党中央、毛主席立即作了决策,从华北、华中各解放区抽调2万名干部和11万军队进入东北,积极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逐步积蓄力量,对付准备发动内战的蒋介石。词中的涤瑕荡垢,即指清除反动势力。在江淮一带,我华中野战军也完成了北调、集中和整编任务,并攻克了盐城、高邮等地,改善了作战条件,锻炼提高了部队。与此同时,我军还相继在其他地区进行了上党、邯郸两战役,歼灭了进犯的国民党军65万人,遏制了国民党深入华北,打开进军东北通道的战略构想。国民党军战场上的失败暴露了其战争准备尚未就绪的弱点,加上国内反内战,要民主的呼声高涨,国际舆论也有压力,在美国的出面调停下,国民党不得不在关内暂时停止了军事上的冒险进攻,于1946年1月5日和***达成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定。双方公开宣布,于1946年1月13日实施全面停战。从2月初起,北平军调处济南执行小组美方代表雷克上校、徐州执行小组美方代表哈里斯上校及驻青岛美军司令克莱门将军等,先后数次到临沂拜访陈毅,商谈国共双方在前线停止冲突脱离接触问题。陈毅利用这些机会揭露国民党进攻事实,据事实讲道理纵论天下分析形势,申明我党我军的立场主张,给来访者留下极深印象,在美军军官及许多民主人士中争取了大量同情者。雷克上校曾对同行人说:像陈毅将军这样有才能的中国军事将领,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组唱和词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写成的。因之,从陈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绘中,我们不难从字里行间体味到诗人面对解放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而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词的结尾更将这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一幅白雪莹莹、砌玉浮雕的壮丽画卷上,麦苗露绿,放眼明朝托出一片新的诗境,送给读者大众一个齐欢喜的美好远景。这几句结语是下阕的词眼所在,起到了警策全篇,深化诗境的作用,与毛泽东的词作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中畅想出一个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阕的评词热情而精当,充分显示了陈毅对毛泽东雄才大略的回天身手和雄视千古的绝代风骚的无比倾心。以雄心浩浩比盖世的豪情,以怒浪滔滔喻博大的诗怀,形象生动而又诗意盎然。下阕的咏雪想象丰富瑰丽,诗境壮丽清新,在写景抒情中隐喻性地传达出解放区欣欣向荣、前景光明的大好形势,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读来有冰清玉洁、喜气洋溢之感,清新爽明、沁人心脾,极富有审美意味。陈毅同志以妙句拈来着眼高来评价毛、柳词作阔大精深、雄豪超迈的境界,此句也正可用以评定陈毅自己的这首词作。此词堪称陈毅长短句创作中的佼佼之作。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1936年2月,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突破阎军防线后,踏雪沿官道山行进,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在此写下了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1 沁园春 雪 上阙写景作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 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 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

“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 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

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 ”,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

“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 诗词的豪放风格。

2 将沁园春雪的上阕改写成现代散文(500字左右)

沁园春 雪

中国的北方,一到了冬天,就别具一种风光。仿佛在一瞬间,有一双万能的手,把天地妆点成一个冰雪的世界。到处都是冰在生长,到处都是雪在飘飞,到处都是满眼的纯净透明。似乎整个空间凝固了,时间也因此而停滞不前。到了这个时候,你不由得忘记了你自己,仿佛你就是银冰,你就是那雪,你早已成为那冰雪的一部分而与这个纯白的世界融为一体,直到那春雷来把你唤醒的那一刻的到来。

你就放眼去看吧,那长城的内外,绵绵数千里,你再也看不到第二种颜色。只见一片苍苍莽莽,向着远处延伸,延伸,直到那山与云、与天再也无法分开了。,你看吧,平日里,那波涛滚滚的黄河,此刻也停止了它的喧嚣,不见了一层浪,不见了一丝波纹,它只是沉默着,沉默着,仿佛一个思想者,在积蓄着他浑身的力量。你看吧,苍茫的天地间,群山蜿蜒,仿佛有数不清的银色小蛇在欢快起舞;高原起伏,又有无数的巨象在尽情狂奔。好像要和那全能的老天一比高下。

恍惚之中,天放晴了,一轮红日升起了。晶莹的雪野中,似有百花竞放。这无边的空阔一片绚烂……

3 沁园春雪 上阕改写 今晚要 就是写景的那一段 改写 字数越多越好

中国的北方,一到了冬天,就别具一种风光。

仿佛在一瞬间,有一双万能的手,把天地妆点成一个冰雪的世界。到处都是冰在生长,到处都是雪在飘飞,到处都是满眼的纯净透明。

似乎整个空间凝固了,时间也因此而停滞不前。到了这个时候,你不由得忘记了你自己,仿佛你就是银冰,你就是那雪,你早已成为那冰雪的一部分而与这个纯白的世界融为一体,直到那春雷来把你唤醒的那一刻的到来。

你就放眼去看吧,那长城的内外,绵绵数千里,你再也看不到第二种颜色。只见一片苍苍莽莽,向着远处延伸,延伸,直到那山与云、与天再也无法分开了,你看吧,平日里,那波涛滚滚的黄河,此刻也停止了它的喧嚣,不见了一层浪,不见了一丝波纹,它只是沉默着,沉默着,仿佛一个思想者,在积蓄着他浑身的力量。

你看吧,苍茫的天地间,群山蜿蜒,仿佛有数不清的银色小蛇在欢快起舞;高原起伏,又有无数的巨象在尽情狂奔。好像要和那全能的老天一比高下。

恍惚之中,天放晴了,一轮红日升起了。晶莹的雪野中,似有百花竞放。

这无边的空阔一片绚烂……。

4 《沁园春雪》的上阕写了哪些景象

我国北方的雪景,大地全部被冰雪覆盖,经常是漫天的雪花飞舞眺望长城南北,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黄河上下游,流水也顿时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连绵的群山像银蛇一样蜿蜒游走,秦晋高原则如一群白象在不停的奔驰,似乎要与苍天比试一下高低等到天晴的时候,再看红日照耀下的白雪,格外娇艳动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 溢于言表

总得来说,上阕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

5 根据巜沁园春61雪》上阕写有关雪的段落

上阕:

第一层:开头到万里雪飘。总写我国北方壮丽雪景。

第二层:从“望”到“试比高”。通过景物具体描写北国雪景。

第三层:从“须晴日”到“分外妖娆”。作者想象天晴后,北国壮丽的雪后初晴的景色。

下阕:

第一层:开头两句:承上启下,由上阕写景,转入下阕的议论抒情。

第二层:从“惜”到“大雕”品评历史人物,指出他们在文治武功方面的不足。

第三层:最后两句。是文章的主旨句。指出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才能改写历史。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 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诗是这么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陆游。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更为显著的,还在于他强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他的诗文作品,对遭受异族压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当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在自己85岁的生命历程中深切关注祖国命运的诗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772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