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曾一生跌宕起伏,最让他恋恋不舍的文物是什么?

溥仪曾一生跌宕起伏,最让他恋恋不舍的文物是什么?,第1张

在中国近代史上,溥仪是一个十分特殊和复杂的人物。在三岁的时候,他登基称帝,成为九五之尊,却又在七岁时被迫退位。因为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本人的思想局限性,为了复辟还走过错路,甚至还当过阶下囚。毫无疑问,他的一生就是悲剧,也是那段历史的缩影。

文物专家、爱好者而言,溥仪的某些经历是值得羡慕的。毕竟,没有谁能有机会像他那样,亲眼目睹,亲手触摸那么多珍奇的国宝文物。当他是皇帝的时候,这些都是他的私产,当他退位时,《清室优待条件》对故宫文物的归属也含糊不清,即便是之后的补充条款,也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溥仪和身边的人早已做好盘算,他们想法设法转运故宫文物。特别是以“赏溥杰”的名义,就偷偷带走了一万多件珍贵文物。溥仪被鹿钟麟赶出故宫时,更是携带了大量的文物。有记录的统计,足足有七十八大箱。

后来,溥仪在天津和东北的时候,就不断贩卖这些文物,让它们踏上了颠沛流离之路。少部分的文物侥幸留在了国内,更多的则流失海外,甚至了无音讯,下落不明。溥仪本人因为各种蹉跎,身边之物越来越少,等到苏联将其送回中国时,竟然只有486件文物。

而且,这些文物大多数属于小件,才便于随身携带和隐藏。以前的他,疯狂贩卖故宫文物,从来也没有考虑过将来。直到新中国之后,改造后的溥仪,也许是看到国家的光明前途,也许是经历了太多难以言说的境遇,终于心如止水。所以,他决定将这486件文物全部上交给国家。

溥仪的这个决定,无疑是思想的一次升华。然而,在这些珍贵文物之中,还是有一件令他恋恋不舍,那就是乾隆田黄玉三连环玉玺。

众所周知,乾隆是一个非常喜欢在字画上留下印章的皇帝,被人称为“盖章狂魔”。所以,他的各类印玺数量十分惊人,《乾隆宝薮》中记录了乾隆皇帝的印玺有1000余方。小珏认为实际数目可能远不止于此。

这件乾隆田黄玉三连环玉玺又称乾隆的太上皇玉玺,是他的心爱之物。田黄本来就是极为稀少的,在乾隆时期几乎已经采挖殆尽,就连乾隆也不得不用旧朝的田黄印玺上磨去原来的文字,重新刻字使用。这三枚印章全部都是田黄石的材质,异常珍贵。

三枚印章中有两枚是正方形的,高为1厘米,边长为26厘米,分别刻有“乾隆宸翰”和“惟精惟一”的印文。另外一枚是椭圆形的,高为1厘米,长径为3厘米,短径为23厘米,刻有 “乐天”印文。这些印文的意思大致就是告诫自己要居安思危,懂得顺天应命,表现了乾隆晚期的执政理念。

虽然三方印玺的篆刻方式与玺文布局均有不同,但印面饱满匀称、和谐美观。无论是从书法技术还是刻印水平来看,都是出自顶级名家之手。

原本是独立的三枚田黄石印玺,但因为乾隆有次偶然看到玉石挂件上的石链,便突发奇想让工匠用石环链将三枚田黄石穿起来,形成了一个总体。椭圆形的那枚“乐天”印玺居中,另外两枚正方形的印玺分居两边,形成了独特的风味。

很显然,溥仪从故宫中带出了大量的文物,又经过多次贩卖,却舍不得将它出售。即便后来在东北当伪满皇帝,在苏联当战俘,也未曾舍弃这件文物。它见证了康乾盛世最后的荣光,也是溥仪的念想。所以,当溥仪捐出所有文物时,还是略有不舍。

现在这件珍贵文物陈列于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1997年8月17日,中国国家邮电部还将它的图像印制成小型邮票,让更多人领略它的美丽。

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有镶金兽首玛瑙杯、淳化大鼎、狩猎出行图、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皇后之玺、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阙楼仪仗图、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五祀卫鼎、鸳鸯莲瓣纹金碗

1、镶金兽首玛瑙杯

兽首玛瑙杯,唐代玉器,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为国宝级文物,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2、淳化大鼎

淳化大鼎,又名兽面纹五耳鼎、屈舌鼎,西周青铜器,1979年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史家原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级文物。

3、狩猎出行图

《狩猎出行图》,唐代墓葬壁画,原图高近2米,长近9米,1971年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为国宝级文物,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4、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唐代银器,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为国宝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件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通高185厘米,系用银片锤打、焊接而成。

壶身呈扁圆形,造型采用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形状,一端开有竖筒状小口,上置覆莲瓣式壶盖,壶顶壶柄以银链相连,骑猎、常用皆宜,独具匠心,银壶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

5、皇后之玺

皇后之玺,西汉玉器,为国宝级文物,1968年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乡狼家沟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玉玺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温润洁白、有着凝脂般的光泽,极具观赏性。

6、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盛唐时期三彩釉陶器,国宝级文物,1959年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为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7、阙楼仪仗图

《阙楼仪仗图》,唐代墓葬壁画,国宝级文物,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1年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8、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又称青釉提梁倒注瓷壶,五代时期瓷器,1968年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出土,为国宝级文物,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9、五祀卫鼎

五祀卫鼎,西周时期青铜器,1975年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青铜器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级文物。此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

10、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唐代金器,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大宝物之一。此碗为锤击成型,出土时为两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

在法门寺国宝文物中,金银器占主要部分。唐代是我国金银器制作的最繁荣时期,法门寺地宫共出土晚唐金银器121件(组),这些器物,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佛教文化内涵,它不仅数量大、品类多、等级高、制作精美,同时,还成组配套,产地明确,制作年代详实,大部分有详细的铭文记载,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宝贵资料。法门寺国宝文物的另一大类便是琉璃器共20件,除一套茶具属自产外,其余18件均为伊斯兰国家的“舶来品”,这批器物,绝大部分完整如新,且多为精品,并采用了刻花、描金、釉彩、模压、贴塑等先进工艺,为伊斯兰琉璃考古的重大发现,对研究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黄琉璃瓶来自东罗马地区。以刻花手法装饰默赫拉巴、艾斯里米纹的盘、碟等,使用冷加工技术制作,属典型伊斯兰风格。又有石榴纹黄琉璃盘,是世界现存最早生产的釉彩琉璃器。时至今日,这些珍品在其产地亦属罕见。秘色瓷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陶瓷界悬而未决的千古之谜,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了十四件瓷器,这批瓷器,形状规整,造型精美,晶莹凝润。釉色有湖绿、青绿、青灰、青黄和淡黄,其中两件为银棱金银平脱鸟纹碗,这批瓷器,地宫《物帐碑》明确记载为秘色瓷,其釉色也与古人记载相吻合。专家确定,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秘色瓷。中国丝绸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在唐代,丝绸的生产无论是产量、品种、质量都堪称“世界之最”,在唐代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最为神奇的是出土的五件蹙金绣。这五件蹙金绣至今完好如新,它的捻金线平均直径为0.1毫米,最细处仅0.06毫米,比头发丝还细,堪称古今一绝。

1、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

到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

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此次捐赠的鼠首、兔首,为北京圆明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铜像中的两件。

目前,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8个回归中国,其中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不过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2、《圆明园四十景图》

《圆明园四十景图》由清代宫廷画师沈源、唐岱绘制,并由乾隆题词。这四十幅图真实地纪录了圆明园当年的盛况,每一幅绘画代表了园中(仅仅是圆明园本园)的一组景色。

在乾隆继位不久后,绘制工作就开始了。画师最初画了三十多幅,但乾隆不断对圆明园大规模扩建,画师们又另外绘制了几幅,同时修改了已经绘制的作品,前后历经几十年,终于完成这些绘画。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京西五园三山时,将这四十幅画掠夺走。现藏于法国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

3、王作左守鼎

王作左守鼎高41、口径38厘米:口沿外折,上立粗壮的两耳,颈部略收,腹部稍鼓,腹下置三蹄足。颈和足的上部均有短棱脊,形制与小克鼎相似,但小克鼎的腹部似乎更深些。

该鼎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后被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购回,现收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4、缂丝佛像

清乾隆年间制品,幅面6×4平方米,题名“无量寿尊佛”。构图由上至下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层为天宫伎乐。

第二层为主体的“三世佛”,即正中的主尊释迦牟尼佛和协侍的迦叶、阿难两尊者,左为东方世界的主尊药师佛,右为西方世界的主尊阿弥陀佛,也就是梵语原意的“无量寿佛”、“长寿佛”。

第三层为十八罗汉和四大天王,左边一组为北方多闻天王和西方广目天王,右边一组为南方增长天王和东方持国天王;最下层为祥云普照。

上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中有“乾”、“隆”分体朱文印,为皇宫旧物。 该佛像采用中国传统织造工艺——缂丝技法织造。

具体做法是采用平纹组织,先将图案底稿描绘在经线上,再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色线挖织,即俗称的“通经断纬”。

因这种织法有镂刻效果,人称“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故又称“刻丝”、“克丝”。

该佛像工艺精湛,有数十名着装不同、神态各异的人物,图案色彩多至百种以上,细部极为繁复工致,整体幅面阔大恢宏,堪称缂丝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

由图案内容可推知,应特为清宫礼佛祈福而造,如此巨幅清前期缂丝佛像存世已较为罕见。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中国馆。

5、《绮春园射柳图卷》

道光皇帝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皇帝,他不但文才出众,骑射娴熟,还能绘一手好画,写一手好书法。《绮春园射柳图卷》,即是他亲手所绘的在圆明园三园之一的绮春园射柳实景图,全卷高70厘米,长621厘米,设色纸本,绘工精细,道光作三次题诗跋署,珍藏于圆明园中。

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一万多英法官兵对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进行了疯狂的掠夺,这幅珍贵的道光皇帝《绮春园射柳图卷》也被掠往法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814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