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间瓷砖可以贴仕女图

卫生间瓷砖可以贴仕女图,第1张

古代仕女瓷器

在当代艺术陶瓷的人物画中,仕女图以它的绚丽多姿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常见的仕女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仙界人物,如王母、麻姑等;二是历史典故人物,如昭君、红娘、金陵十二钗等;三即是单纯的仕女形象,依着年代、画法的不同而各具风韵。

陶瓷厅里可谓是众美云集,争奇斗妍。在以工笔精细、清丽典雅为主流的仕女当中,有那么几个却是出离传统、个性丰富,令人印象深刻。

瓷瓶《丽人行》之上,时间轮回至盛唐,三五妇人行于江边赏景散步,环绕瓷瓶画面完整流畅,人、景相合。所以此处的仕女摆脱了独此一人、专意突出的传统,虽然眉眼的描绘不尽精细,但是人物的神态喜笑颜开、分外传神,似是在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而且盛唐气象中,女性以肥为美,丰腴的脸庞与身段尽情显现出唐代的富丽与典雅。

瓷瓶《卖油郎独占花魁》给人的感观刺激是极为强烈的。于众美云集之中,这两个人着实显得有些滑稽了。我于美术专业还是个外行,所以在此仅谈个人体会。他们给我最突出的感受是仿若融入了现代漫画的手法,人物五官的线条极为夸张,与传统美感不可同日而语。你看,他们的眼睛之上两个半圆的小坑极力凸显着眼皮的特征,而卖油郎侧面凹陷的鼻梁、突出的下巴更是一反人之常态,可是却于这夸张变形之中将他的憨直与朴实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画面的色彩浓丽鲜艳,与夸张变形的人物相得益彰,深深的印在了你的脑海里。于审美新鲜的刺激之下不禁令你感叹夸张的无限魅力。

瓷上仕女风流婉转,或清丽、或美艳、或稚纯、或妩媚,于瓷艺家一支灵巧的画笔之下风情尽现。

瓷上故事

从明朝起,瓷器越来越具有观赏性,画面也不再单一,制瓷艺人开始学会讲故事

瓷器自由陶器演变而来以后,就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精致,而陶器还保持着它的质朴的品质和粗砺的外表。

细腻的瓷器更容易让制瓷艺人产生各种美好的联想,富贵吉祥、妻贤子孝、欢庆锣鼓各色喜庆都是瓷器钟爱的题材。发展到清朝前期,青花、五彩瓷器上又出现了一大主题,那就是历史故事。

有的历史故事因为篇幅比较长,还会出现类似“连载”的情况,就是一个故事必须用一套瓷器来叙述,每件器物只是故事中的一出或一个场景;而篇幅短的故事,在同一件器物上就能运用它的几个侧面来一次说清。

早在数百年前,画工就知道出现在瓷器上的故事必须大都家喻户晓,这样才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如果都是陌生面孔谁还会买呢?因此世俗的主题应运而生,明亡以后,宫窑匠人流落在民间,于是更精良的工艺和世俗主题同时出现在清朝前期。

还有一个条件就是,突出这些故事的情节,越曲折越好,哪些场景冲突多就描绘哪些。于是,一些神话和传说出现在瓷器上:伍子胥举鼎、周处斩蛟、西游记等。而民间故事和话本也为瓷器提供了另一个故事来源,比如空城计、《西厢记》等。因为《西厢记》这份古典的浪漫更有人情味,所以也被描绘得更多,所以瓷器发展到清初又成为文人雅士眷顾才子佳人戏的一个艺术载体。

在我们此次展示的《西厢记》青花碗中,一出才子佳人故事有序地开展:

唐贞元年间,洛阳书生张君瑞远赴长安赶考,途经河中府探望了好友白马将军,并游普救寺。正巧前朝崔相国病逝后,夫人郑氏携女儿侍从等也路过此地暂住。于是莺莺、红娘与张生佛殿奇逢后,就演绎出张生与莺莺、红娘三人一里一外地待月西厢。

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英雄救美一直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一个通行的章节,待月西厢之人也不能免俗。就在此时,叛将孙飞虎的出现为张生救美创造了条件。孙将军为传说中的莺莺美貌所惑带兵抢亲,在崔夫人求救无门时,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不知张生是为了这纸婚约还是真的见义勇为,总之,是他请来了白马将军,战斗场面在这只口阔20cm的青花大碗中也有表现。

神话故事也是民间对美好事物遍布人间的寄托。八仙、麻姑、《封神榜》都是瓷器钟爱的题材。麻姑做为道教女仙,“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关于麻姑的传说很多,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麻姑原是亲见“东海三为桑田”的仙人,是长寿的象征,所以后世不同艺术载体都将麻姑献寿当做吉祥的作品献给尊长。

清道光年间的四只粉彩麻姑献寿碗,直径都只有85cm,是一口“小平珍玩”款。杯形玲珑小巧,方寸间以粉彩描摹麻姑献寿,人物纤毫毕现,印证了“道光所绘人物亦有极精者”的记载。

麻姑献寿 图案为麻姑仙女手捧寿桃。 麻姑,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仙女。葛洪《神仙传》说她为建昌人,修道牟州东南姑余山。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能掷米成珠。自言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蓬莱之水也浅于时,或许又将变为平地。后世遂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之急剧。她的手指像鸟爪,蔡经见后想:“背大痒时,以爬背,当佳。”又相传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她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故旧时祝女寿者多以绘有麻姑献寿图案之器物为礼品。

天女散花 图案为一仙女提花篮作散花状。 佛经故事《维摩经·观众生品》记载,维摩室中有一天女以天花散诸菩萨身,即皆坠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坠。天女说:“结习未尽,花著身耳”。谓以天女散花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宋之问《设斋叹佛文》:“天女散花,缀山林之草树”。故取其“春满人间”之意。

嫦娥奔月 图案为一仙女奔入月宫状。 嫦娥乃神话中后羿之妻。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遂奔月宫。

中华文明在这片土地上发展了几千年,出现了无数的经典名画作品,例如《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送子天王图》、《洛神赋图》、《步辇图》、《千里江山图》、《百骏图》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十大名画之一,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有《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

一、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作,这是他以《洛神赋》为原本,进行想象创作出来的作品。这个作品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像一个连环画一样。全卷分为三个部分,层次分明,讲述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的爱情故事。在这幅图中,顾恺之发挥了艺术想象力,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转嫁到了直观的作品上,形象地表现出了《洛神赋》中提到的浪漫意境。

二、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这是一幅表现北宋生活的风俗画,全作品以长卷的形式,生动记录了中国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是北宋时期都城繁荣的见证和写照。在这幅画中,张择端绘制了大量的各色人物、建筑、城楼、牲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今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景区,就是以《清明上河图》为基础建造的,具有北宋的风格和特色。

三、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如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这幅作品以长卷的形式生动描绘了北宋时期烟波浩渺的江河和层峦起伏的群山,还包括街道、水榭亭台、茅屋草、水墨廊桥等。这幅画动静结合,色彩分明,在人物的刻画上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这幅画中使用的青绿山水,是用矿物质的石青层曾上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喜欢哪一幅呢?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位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故事在现代影视剧中演绎得生动有趣,唐寅放荡不羁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其实故事纯属虚构,秋香不是那个秋香,唐寅也不是那个唐寅。

唐寅是一位才子,自明代以来一直是文人和说书人开玩笑和解释的对象。到了现代,唐伯虎订购秋香的故事一次又一次被搬上银幕。邵氏陈思思版的三笑版和周星驰版的唐伯虎点秋香版都算是经典。近日,由相声演员郭德纲出演的喜剧**三笑之才子佳人再次上映。秉承着恶搞到底的目的,明朝文人唐寅的传奇一次次被消费。然而,历史上这位才华横溢的唐杰元并不风流不羁,也没有点秋香。他的确是个野蛮人。他年轻时嗜酒,成年后“假装嗜酒”。晚年,他借酒消愁。唐寅一生落魄,无时无刻不有“酒”相伴,且走且喝,可谓“醉舞狂唱五十年,赏花眠月”。

卷入考场舞弊案毁了政治前途。

唐寅,名伯虎,明成化六年生于苏州。他的父亲唐广德靠做小生意为生。小男孩唐寅,每天晚上都能背一本书,几岁就能写科举了。14岁时,唐寅师从著名画家周东存,绘画技艺日趋精湛。几年后,唐寅的山水、人物、仕女画、花鸟画都出类拔萃。16岁参加秀才考试,高中排名第一,可谓少年得志。明史,年少的博虎,骄横跋扈,纵情饮酒,自吹自擂,被称为听话的疯孩子。

没想到,25岁那年,唐寅父母双亡,妻儿相继去世,不久她得知姐姐在婆家自杀。爱的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开,让他变得消极悲观,整天和朋友喝酒。后来,我听从了朋友祝枝山的建议,闭门苦读了一年。29岁,在汤阴中学参加省考,获得冠军,第二年去北京参加考试。

就在唐寅“一朝得意,十年怕井绳”的时候,他结识了江阴首富许婧,并成为了莫逆之交。明代笔记共山堂外纪中记载,唐寅当时年少狂妄,因文名显赫而颇为自得。他受不了一个挥金如土的富家公子许婧的阿谀奉承,于是两人乘船进京赶考,终日往返,由英俊的仆从和优秀的子弟陪伴,在城里游街示众。徐公子在考官程的家里砸了不少钱,连考题都拿到了。唐寅成了出轨的帮凶,一个模本稿写了老半天。科举榜一出,徐公子自然考卷考得不错,却没有享受到要当状元的欢宴,很快就被人举报,两人双双锒铛入狱。

许谷实洒银,最后案情不明。徐公子自然不会再吃亏了,但他这辈子也不能再做官了。唐寅被拷问,被送达。在他给好友文徵明的信中,他详细描述了自己当时的悲惨处境:

"自贯痕,吏卒如虎,头破血流,泪横集。然后昆山烧了,玉毁了;龌龊的困难,万恶皆属。妻子是陷阱,狼是食人族”

经过一年多的审理,虽然唐寅最终没有被判定为诈骗案的主犯,但他的涉案是逃不掉的。他被取消了“学者”的身份,作为一名小官员被派往浙江。有着古代文人气质的唐寅是绝不会忍受这种侮辱的。他向朋友们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很快,人们就会死去;你怎么能在尘土中弯腰低眉去偷食物和衣服!“他拒绝了

眼看科举考试彻底无望,唐寅只好回到家乡,开始靠卖随笔、卖画为生。明郑德四年,唐寅在苏州城北修建桃花坞,自称桃花坞主人。著名的诗桃花庵歌就是在这个时候写的。诗中说,“桃花庵在桃花坞,桃花仙在桃花坞下;桃花孕育桃树,摘桃花饮”,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安逸从容的生活态度,他生活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自这里。

此时的唐寅过着“不炼丹、不打坐、不为商贾耕田、清闲不卖青山、不为人罪不要钱”的幸福生活,坛中美酒成为激发唐寅空前才华的催化剂。不仅如此,借酒浇愁还让唐寅逃出了王宁的手掌心。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的“宁王”是明成祖的叔父朱。武宗嗜乐,当时民间有很深的怨恨。而是王图谋谋反,四处招贤纳士,以万贯家财请唐寅出山。

唐寅一开始并不知道其中的端倪,但去了之后,他渐渐发现有所图谋,开始想办法离开。年记载唐寅“寻其志,装疯作酒,自曝其丑。我受不了,随它去吧。”为了离开王宁,他整天醉酒装疯,甚至脱光衣服裸奔。王宁实在无法忍受,所以他被告知离开。后来王宁的风流韵事败露,被杀,唐寅在桃花坞继续晚年。

晚年,唐寅的生计日益艰难,不得不靠卖书卖画维持最低限度的温饱。但由于天灾人祸,百姓生计贫困,靠年龄支撑的“笔砚事业”几乎难以为继,经常陷入“无菜炊,三日无烟”的窘境。明朝世宗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唐寅结束了长达54年的悲惨人生,大起大落戛然而止。最后他吟诵道:“无论老幼,诗花未尽,必先醉。”

历史上著名的丑闻,唐伯虎下令秋香。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位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故事在现代影视剧中演绎得生动有趣,唐寅放荡不羁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其实故事纯属虚构,秋香不是那个秋香,唐寅也不是那个唐寅。

唐寅擅长仕女画,也画过一些情色画。大部分是名妓和歌女的典范。人们认为风流才子论,大概是因为唐寅太自然了。历史上,唐寅确实经常出没于风流之地,但那是当时的一种社会时尚。历史上没有唐寅外遇的记载。如果说无风不起浪,那只能说他个性放荡不羁,文笔洒脱。

事实上,唐寅有三个妻子。19岁时,他与徐结婚,两人感情深厚。然而,在他25岁的时候,父母、妻子、姐姐相继去世,这对他打击很大。后来他又娶了一个,却在他考场作弊被抓后离开了他。36岁时,唐寅娶了危难中的红颜知己沈九娘,在桃花坞一直住到去世。一生失意的唐寅,没有那么多风流韵事,但“点秋香”的故事从何而来?

唐伯虎订秋香故事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笔记小说中。明代小说家在其小说明史中,讲述了另一位苏州才子陈与订秋香的故事。到了明朝末年,冯梦龙有了故事,在耳谈年变成了警世通言。剧种中,唐寅故事最早是明末孟承顺的唐解元一笑姻缘剧,后来从萧艺发展到三笑,出现了王的花前一笑弹词和卓的三笑缘杂剧。乾隆、嘉庆以后,苏州平仄

明朝确实有个叫秋香的女人,但她和唐寅没有关系。秋香的真名叫林奴儿,名叫金兰,它的名字叫秋香。她精通钢琴、象棋、诗歌和绘画。当时她被誉为“吴中才女”,颇有名气。但她不是大户人家的婢女,而是当时南都金陵的名妓。秋香早年被迫沦落青楼,后嫁了个好男人。明代唐伯虎千金花舫缘年有记载:“秋香师从施廷芝、王元之父作画,其笔最洁。”

据考证,秋香生于明朝景泰元年。虽然和唐寅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她比唐寅大20岁。唐嫣16岁出道的时候,很难和在徐娘已经半老的秋香产生感情。唐伯虎所说的秋香,只不过是后人把一些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附在了他们身上。

唐寅诗画的现实生活跌宕起伏,有一点浪漫的豪情,更多的是落寞与忧伤,宛如一幅“酒”与“色”的水墨画,让后人回味悠长。来源九美图编译|周然

你在爱情中投入感情很深,最后却无法在一起,这说明感情很廉价。

生活中并不是你付出了感情就会有回报,俗话不是说爱是无私的吗?无私怎么能要求有回报呢?

你爱一个人是你的感情的表达,你爱的再深也不代表对方就一定必须得爱你。即便对方也非常的爱你,也不代表最后你们就能在一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不仅仅有爱情,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是非常不牢靠的,也是没有基础的。脱离了物质谈感情简直就是风花雪月中的虚无缥缈,看着很浪漫却经不起一点点的风吹雨打。

除了物质生活中还会有其他的影响感情的因素。你们双方的家庭是否能够认可对方,是否能够接纳对方?是否有着匹配的教育背景,以及社会关系。这些都会影响你们进一步的感情发展,更会影响你们是否最终能够结合在一起的因素。

也许两个人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很快乐,很高兴,很舒服。但是一接触到对方的家庭,你们就可能会有矛盾,也许一接触到对方的社会关系,你们又会有矛盾。一涉及到工作上的人际交往也许你们不同的生活背景就会让你们有不同的认知与理解。这些矛盾的根源都不是光靠爱情就能够弥补的。

所以说一个人在爱情中投入的再深,最后无法走到一起,这种事是在这个物质的社会中,是很正常的。

您说得画画即绘画艺术,从绘画传统上讲是国画、西画,从技法、材料等等完全不一样。

国画就如你说的,西画指油画、水粉画、水彩画。

白描就是只用线条勾勒,不添彩,不用颜色的国画。

工笔就是线条勾勒(白描)添彩的国画。

写意就是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的国画。

仕女画,是国画从表现题材上分类的一种,国画主要有山水、花鸟、仕女、走兽等等几大类。

画仕女画,既可以白描,也可以写意,亦可以水墨(不用颜色的写意画)。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在中国服饰史上,唐装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唐代女装,在审美特征和视觉效果上带有鲜明的民族精神、社会礼教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款式和风格不断发生变化,繁花似锦、异彩纷呈,成为我国服装史上的一朵奇葩

唐代女装概述

唐代女性上身穿襦,下身穿裙,襦是一种短衣,长度至腰、膝不等,领口分对襟和交领,袖子有宽有窄,有单、夹薄厚之分,以红、紫色最为流行。

还有一种袒胸衫也受到以勇敢、自信著称的唐代女子喜爱,这种女装腰紧袖大,双袖拖地,走起来动感十足。

唐代女性的裙子多为高腰或束胸裙,以宽大的裙摆为美。这些裙子用轻如蝉翼的面料织成,深受贵族女子喜爱。此外,唐代女子对胡服也喜爱有加,唐代壁画中,身穿胡服的唐代女子数量众多,成为一种另类的风景。

唐朝服装的图案设计呈现出浓重的对自然的向往,大部分女装的装饰图案来源于自然界的花鸟虫鱼。唐朝服饰色彩的自然情结体现在对色彩热衷的心态上,绿色在服饰色彩中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深绿、浅绿、淡绿还是荷叶绿,都体现出唐人对自然界生命的热爱和崇尚。有些妇女喜欢石榴花的颜色,便利用石榴花制作染料来染制衣服。

古代服饰的色彩运用一直受到等级观念的影响。周朝开始,便规定了服饰色彩禁忌。人们将赤、黄、青、黑、白视为正色其他颜色称为间色。唐代同样用服饰的色彩去区分贵贱、尊卑、品级。

唐朝三品以上官员用紫色官服,五品以上为绯色,六品、七品为绿,八品、九品为青;庶人用黄白色。白、青、黑、黄、红这五色是当时人们特别喜爱的颜色。

唐朝服饰十分重视色彩搭配,服饰的色彩呈现出初唐淡雅、中唐艳丽、晚唐暗淡的风格特征。初唐的女装色彩较为素淡,追求一种天然、率真的色彩意境,而到了晚唐,褐色、蓝色、青色成为社会的主流色彩。

初唐时期,女装配色多为高明度水红、天青、月牙等清雅素净色,配上短襦小袖、高腰紧身裙装,当时的女子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盛唐时期女装色彩富贵艳雅,以红紫居多,黄、绿、蓝也常出现在女装之上。这一时期女装的丰富色彩变化是盛唐时期女性自由、欢乐的精神写

唐代女装的配色

唐代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将西域文化、吐蕃时尚与本土文化融合发展,将传统的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发扬、深化,创造出飒爽奢华的唐代女子服饰。唐代女装色彩搭配是受到礼教束缚最少的一个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女装史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胡服新颖的配色方式 ,使唐代服饰的色调由古朴沉郁变为明快华丽。

唐代女装的颜色搭配,多以红、黄、橙等暖色与蓝、绿、紫等冷色搭配,以黑、白、灰等颜色过渡,达到色彩平衡、大方端庄的效果。

大唐的间色裙就是通过几种颜色搭配形成的一种女装。青春的唐代女性,用代表阳光的暖黄与安静的冷蓝搭配,以**和蓝色搭配形成的色彩互补视觉冲击,体现出一种色

朱红、深紫、杏**、橘红、橘黄等这些暖艳亮色系是唐朝宫廷女子最喜爱的色系。贵族女性平时常以淡**窄袖上襦搭配描金花红裙。金花的点缀,使裙子的红色更加熠熠生辉;而淡**与红色搭配,可以显示出上身的轻盈。金色、红色、**都是华丽的颜色,搭配在一起更加展示出贵族女性的高贵地位。

用一组对比色加上一种协调色的搭配,可以使色彩明艳而不失协调,青春时尚又不失个性。再加上一些中性色的饰物装点,效果会更加突出。

唐代的《簪花仕女图》中有一位贵族女性,她的服装色彩搭配是用一较为柔和的花青色与此米黄、嫩绿等色彩搭配而成。她头上饰物、身后的披帛、抹胸都以花青色为主,但下裙却是暖红色。红色与花青色的融合,加上灰色腰带的调和,使这位女性看上去栩栩如生。这种强烈的色彩层次衬托出这位贵族女性独有的魅力。

从唐代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室壁画《宫女图》中,可以看到这位公主身边宫女的长裙以红色系为主,这与当时流行石榴红这种色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红和深红的长裙,配上淡黄与橘黄的短襦,再加上金黄的饰品,形成一种主色调的渐变,浓淡相宜而又和谐统一。衣服的袖口以鲜亮的桔红色装饰,配上手中白色的团扇,凸显了渐变色带给人的静谧舒适之感。

另一种能够展现独特色彩面貌的镶滚装饰工艺,在唐朝女装上的应用非常普及,常以黑、金、石青、红、白等色织品围着衣片进行缘边加工以作装饰,形成了唐代女装的一大装饰工艺特色。结合刺绣、画缋工艺,色彩表达手段可以变换无穷,突出了高超、精细的手工特点,呈现了豪奢华美的工艺过程和面貌,具有较强身份、地位象征性的同时兼具了技术和艺术的双重属

唐代贵族妇女的服装 对刺绣工艺有着很高的要求,无论是平针绣、抢针绣、打籽绣、贴补绣、摘绞绣,还是钉带绣、镂空绣、珠绣、拉锁绣、麦秆绣、包花绣、挖补绣等,都要求针迹排列致密,针迹的分批与纹样的结构色彩相结合,色泽转换柔和,绣纹精致。

除了刺绣上的各种颜色外,“画缋“这种在服装上绘画的彩绘技艺也在唐代女装中得到广泛运用。这是一种色彩装饰的工艺,可以与刺绣工艺相互补充,一绣一染,共同展示女装丰富而华丽的色彩外观。

唐代女装色彩搭配原理

唐代女装的色彩搭配,以一组对比色加上一种协调色为主,并常将冷暖色的对比融入服装色彩之中。初唐的女子装束,多用高明度的水红、洋红、绯红,搭配浅色牙白、米黄、鹅黄;盛唐女装多用明亮暖色的橙红、朱红、绯红、曙红,搭配的对比色以天青、淡蓝等淡雅色调为主;晚唐女装则多以绛红、深红搭配灰、黑等

但是无论哪个时期,绿色这种自然之色,在女装中都有所体现。虽然它并不会被作主色用,只做为为小面积的对比色或者点缀色,在服装中所占面积不会超过10%,但融入了这种生命和自然之色后,女装会兼具浪漫俏丽和简洁冷静之韵味,给人静谧舒适之感。

唐朝女装的意境美,除了体现在颜色的搭配上之外,还体现在服饰的图文装饰上。 唐代服饰图案在继承了民族传统服饰图案的同时, 设计者还通过捕捉大自然中精美的瞬间, 在有限的服饰空间内塑造出生动形象的花鸟图案, 表达出对生活的反思与回味。 这些富于创作智慧的服饰图案, 不仅弥补了传统服饰二维裁剪的呆板与不足,还传递出唐代人们钟情生活气息的意境美。

受游牧民族母系观念及道家自然思想的影响,唐代女性地位较高,女子受封建礼教束缚较少。这都给了唐代女性自信的魄力和表现自己的勇气。她们对新鲜事物报有强烈的好奇心,她们开始以活泼、矫健、多变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

唐朝的百纳刺绣由红、蓝、绿、黄、白等各种,加以印花、织花、银泥、罨画等工艺,呈现的是成对比色鲜艳而不突兀的色彩搭配效果。诸多色彩柔和地融合在女子的身上,怎么会不受女性的青睐?

唐代女装的色彩搭配艺术

任何一种颜色都无所谓美和不美,只有当它和另外的色搭配时,产生的效果才能评价成是否美。服装色彩上搭配的美学原理是悦目、给人以快感、并与周围环境协调

服装色彩是服装感观的第一印象,服饰的美不美,关键在于配饰得体,全身色调的要和谐。“色不在多,和谐则美”,唐代女装正是做到了在配色中,选择一两个系列的颜色为主色调,占据服饰的大面积,其他少量的颜色为辅,作为对比,衬托或用来点缀装饰重点部位,取得了多样统一的和谐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843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